一、痛风症营养治疗21例(论文文献综述)
姜泉,韩曼,唐晓颇,罗成贵,巩勋[1](2021)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文中提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1]。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 MSU)沉积所致的晶体性关节炎,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2-3]。原发性痛风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目前发病原因未完全阐明;继发性痛风主要发生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如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因服用某些药物以及肿瘤放疗、化疗等原因所致。
袁旺新[2](2021)在《加味附子汤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太阴少阴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加味附子汤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太阴少阴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总共纳入7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予口服秋水仙碱治疗,观察组予加味附子汤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两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白细胞计数(WBC)、甘油三酯(TG)、血清尿酸(SUA)水平值的变化,计算疗效指数,并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作为安全性指标,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评价加味附子汤联合刺络拔罐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有67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4.29%。2.治疗前:一般资料、单项证候积分、总体证候积分、WBC、TG、SUA水平值等经统计学计算,结果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3.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2%,观察组总有效率90.90%,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治疗结果:两组均能改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关节肿胀程度评分、关节发热、关节皮肤暗红及关节畸形甚则局部肌肤溃烂,并且降低WBC水平(P<0.05),观察组在治疗自利不渴、胸脘痞满、食不下、手足寒、下利清谷等症状以及调节TG、降低SUA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在改善腹痛、但欲寐方面相比对照组具有一定优势,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疼痛VAS评分及改善关节肿胀、关节皮肤暗红、关节畸形甚则局部肌肤溃烂、关节发热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比较中,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发生7例不良反应,其中3例腹痛,2例腹泻,2例恶心欲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观察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指标明显异常变化,观察组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6.结论:加味附子汤联合刺络拔罐法的治疗能有效改善太阴少阴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总体证候积分,并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抗焦虑作用,降低WBC、SUA水平并调节TG水平,且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曾学玲[3](2021)在《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藏营”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何晓晖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何师精研《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等经典着作,博采百家,兼容并蓄;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即临床经验。导师何晓晖教授早年在教学期间发现教材中“脾藏营”理论的缺失,认为脾亦有所藏,遂潜心研究“脾藏营”理论,阐发其内涵,运用于临床,取得成效,有所建树。本研究在原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内经》中“营”的涵义,揭示“脾藏营”的生理和病理机制,总结何师运用“脾藏营”理论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临床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文分为三步论述,分别是“营”的研究、“脾藏营”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三大块:1.首先通过文献检索梳理研究古今医家对《内经》中“营”的论述,并以《内经》原文为主要依据,结合历代医家论述以及训诂学对“营”、“荣”、“营气”、“营血”、“营阴”学术名词的含义进行辨析,从中医理论上初步对“营”的含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营”的生成以及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2.然后通过对“脾”、“藏”、“营”三个部分内容来探讨、揭示“脾藏营”的机理,并详细地论述了“脾藏营”主运化的八个环节以及“脾藏营”的病理变化和病证,深入地探讨了《内经》“脾藏营”理论的内涵。3.最后综合整理分析何教授运用“脾藏营”理论防治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验案,总结何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结果:1.第一章认识到了中医学“营”有两个含义:一是水谷精气;二是营气。营的来源主要是水谷,进入人体需要脾胃的运化,营的生成离不开饮食与脾胃。营具有营养机体和化生气血等诸多生理功能,因此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气是由营(水谷精气)所化生的生命物质之一。营是源,营气是流。2.第二章认识到中医脾的解剖学概念是现代医学的胰腺,但是中医脾脏是基于藏象学说和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的认识,其功能远超过了胰腺功能的范围,涵盖了机体多个与食物消化和物质代谢相关的脏器以及多个系统的功能。“藏”有贮藏和主持两个含义,即脾主贮藏营养物质和主持人体的物质代谢。“脾藏营”指的是脾是人体消化和物质代谢的中心,主司人体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同时认识到“脾藏营”主要是通过脾主运化功能来实现的,脾主运化可以细化为八个环节、四个阶段,这对于认识“脾藏营”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脾藏营”功能失常会出现脾营虚和脾营不运两种病理变化,这对于“脾藏营”理论的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3.第三章主要是总结何晓晖教授运用“脾藏营”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发现了营养不良性疾病与代谢性疾病与“脾藏营”功能失常密切相关,采用健脾益营法治疗营养不良性疾病、运脾化浊法治疗代谢性疾病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结论:本文初步界定了“营”的含义概念,“营”有两个含义:一是水谷精气;二是营气。“脾藏营”指的是脾是人体消化和物质代谢的中心,主司人体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脾藏营”功能失常主要有脾营虚和脾营不运两种病理变化。何晓晖教授在临床上将“脾藏营”理论运用于防治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取得明显疗效。本文证明了何晓晖教授阐发的《内经》“脾藏营”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莫理敏[4](2021)在《刺血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刺血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能迅速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症状的针刺方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中医疗法。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东莞医院风湿病科、内分泌科及针灸科就诊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前者予刺血疗法治疗,后者予口服依托考昔片(安康信)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VAS评分表和症状体征积分表进行评分,第1次治疗后1小时对两组即时止痛效果进行评价,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量表的分值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本次发病时间)及基本病情(治疗前VAS评分、症状体征总积分及各分项评分)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研究初纳入6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1例,最终纳入64例。第1次治疗后1小时,治疗组即时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症状体征总积分及各分项评分(关节疼痛、压痛、红肿及活动障碍)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症状体征总评分及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在症状体征各项评分中,治疗组的关节疼痛、红肿及活动障碍的评分及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压痛评分及前后差值在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血疗法和口服依托考昔片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均有疗效,均可缓解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症状。相比之下,刺血疗法即时止痛效果及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西药依托考昔片。具体来说,刺血疗法在止痛、消肿、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方面均有更优疗效,但在改善患者压痛体征方面,两者疗效相当。总体而言,刺血疗法优于口服西药依托考昔片,可以更快速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乔冠英,黄玉筠,胡建锋,郑广良[5](2021)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或PS评分差的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靶向治疗老年或PS评分≥2分的晚期头颈部鳞癌(HNSCC)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6月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或PS评分≥2分的26例晚期HNSC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靶向治疗60 d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完全缓解(CR)1例(3.8%),部分缓解(PR)10例(38.5%),疾病稳定(SD)9例(34.6%),疾病进展(PD)6例(23.1%)。客观缓解率(ORR)为42.3%,疾病控制率(DCR)为76.9%。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其中,手足综合征(21例)、高血压(15例)、蛋白尿(21例)、乏力(22例)。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用于老年或体力状况评分差的晚期HNSCC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
杨建萍[6](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焦贺静[7](2020)在《鸡痛风试纸条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鸡痛风病是一种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常常是由于鸡体内的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导致在血液中过量蓄积,而使尿酸盐在体内大量沉积。在临床上主要以病鸡出现消瘦、衰弱、关节肿大、运动障碍和排石灰色粪便为特征。目前鸡痛风病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进行初步诊断,为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双氯芬酸钠药物建立成年蛋鸡的痛风病理模型,确定发生鸡痛风时的尿酸临界值,借助人痛风病快速诊断原理,进而通过尿酸干化学试验,研发出可以快速准确诊断鸡痛风病的尿酸干化学试纸条,并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蛋鸡痛风病理模型的建立为建立蛋鸡痛风的病理模型,第1、2、3组蛋鸡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双氯芬酸钠,第4组为对照组,连续饲喂7天。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与血清尿酸含量的变化,确定发生痛风时的尿酸临界值。结果显示:第4组鸡只精神、食欲、粪便、产蛋等临床表现正常,各器官未出现病理变化,血清尿酸含量为127.83183.06μmol/L;而第1、2、3组在试验的第1天的尿酸的含量在>211μmol/L时,就开始表现出轻微的痛风症状,随用药剂量的增加和用药时间的延长,排出水样或石灰色稀粪,体重减轻,产蛋量下降,甚至停产,出现死亡。剖检可见肾脏、肝脏、心脏、心包、肠系膜以及腹腔脂肪上有肉眼可见的尿酸盐沉积,出现明显的内脏型痛风病变,其中以第3组最为严重。故将发生鸡痛风病时的尿酸临界值定为200μmol/L。2.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研制根据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反应原理,配制了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浸渍液,确定其试剂的适宜比例为1:1,在48℃条件下可以存放3个月,在505600μmol/L之间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重复性良好。确定了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结构,分为两层:一层是支持层(塑料硬底板:5.8×0.5cm),另一层为试剂反应层(经处理过的且固定了与样本反应所需的全部试剂的杂交定量吸附滤纸:1.8×0.5 cm)。使用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样品时,加样量为15μL,1020 min内读数最为准确,通过稳定性试验表明,得知其在48℃条件下可以保存33天,有较好的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并根据蛋鸡痛风病理模型中尿酸的检测结果以及505600μmol/L浓度的尿酸标准贮备液的检测结果,确定了尿酸标准比色卡,设定尿酸值为0,200,500,1000,2000umol/L 5个梯度。3.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效果评价为了评价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临床检测效果,本研究将通过对鸡痛风病理模型中采集的60份血清样本与临床收集的能引起肾脏肿大症状的病死鸡的38份血清样本,分别使用酶标仪检测和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两个比对试验检测结果分别为r2=0.9998和r2=0.9830,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证明尿酸干化学试纸条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董渭雪[8](2020)在《樱桃黄酮组分及降尿酸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提取樱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分析检测提取物中黄酮的种类及含量,比较黄酮在小鼠体内外抗氧化作用,建立炎症和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并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和降尿酸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樱桃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为39.18%,含有6种黄酮,含量分别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0.097 mg/g、槲皮素12.41mg/g、牡荆素13.32 mg/g、木樨草苷30.14 mg/g、芦丁56.90 mg/g、紫云英苷40.71 mg/g。测定并比较了樱桃中6种黄酮的体外、体内抗氧化能力。6种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为:芦丁>木樨草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牡荆素>紫云英苷,体内抗氧化能力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芦丁>木樨草苷>槲皮素>牡荆素>紫云英苷,发现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体外抗氧化能力弱于芦丁和木樨草苷,但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在体内的抗氧化能力较强。(2)用脂多糖建立炎症小鼠模型,测定炎症小鼠体内IL-1β、IL-8、IL-6、TNF-α的含量,并观察黄酮对炎症模型小鼠的肝脏和肾脏组织的影响。黄酮在炎症小鼠体内的抗炎能力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芦丁>槲皮素>木樨草苷>紫云英苷>牡荆素,黄酮的抗炎能力与其抗氧化作用之间存在相关性。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芦丁、槲皮素、木樨草苷能够较好地改善小鼠由于炎症引起的肝脏、肾脏损伤。(3)利用氧嗪酸钾、次黄嘌呤和乙胺丁醇建立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黄酮给药后,测定高尿酸血症小鼠体内的氧化酶活力、炎症因子含量及尿酸水平,并测定模型小鼠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mRNA的表达量。黄酮在高尿酸血症小鼠体内的抗氧化能力为:槲皮素>木樨草苷>芦丁>牡荆素>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紫云英苷,抗炎能力为:槲皮素>木樨草苷>芦丁>牡荆素>紫云英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降尿酸能力为:槲皮素>木樨草苷>芦丁>牡荆素>紫云英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小鼠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mRNA的表达量为:槲皮素<木樨草苷<芦丁<牡荆素<紫云英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黄酮在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体内的抗氧化、抗炎、降尿酸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具有协同抗氧化、抗炎、降尿酸的作用。樱桃中含有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牡荆素、紫云英苷、木樨草苷、槲皮素、芦丁6种黄酮,它们都具有抗氧化、抗炎及降尿酸的作用,但能力各不相同,这6种黄酮可以直接降低尿酸水平,同时还可以缓解由高尿酸引起的机体过氧化和炎症,具有很好的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功效,这也为开发以中国樱桃为原料的降尿酸保健品及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林鸣琴,张幸勇,林家东[9](2019)在《高频超声对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与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频超声(HFUS)对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GA)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就诊的GA患者93例,同期以相同主诉来本院就诊的95例其他关节炎患者(非GA患者),21例GA患者经过降尿酸治疗后,再次评估HFUS特异性征象。结果:"双轨征"对于鉴别GA及非GA的敏感性(97.8%)及特异性(100%)最高;痛风石的敏感性较低(47.3%),但对于诊断GA亦具有高度的特异性(100%);关节积液(88.2%)与滑膜增厚(74.2%)虽然对于诊断GA有较高的敏感性,但诊断特异性低(13.7%、2.1%),增厚的滑膜内出现血流信号及周边可见骨侵蚀对于鉴别GA及非GA的诊断效能均较低。16例(84.2%)GA患者"双轨征"较前减轻,与尿酸水平相关性较高;3例(37.5%)GA患者痛风石发生改变,与尿酸水平相关性较低。结论:"双轨征"可作为一项特异性指标诊断GA及评估其治疗疗效;痛风石诊断GA的特异性较高,但其较低的敏感性可能会制约其对GA疗效评估的价值;HFUS对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张子程[10](2019)在《紫薯花色苷干预尿酸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尿酸代谢异常泛指血液中尿酸水平过高,进而在体内沉积并最终引发痛风的病症。其典型代表高尿酸血症(HUA)已发展成为继“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三高外的“第四高”,在我国呈现“高流行、年轻化”的趋势。尿酸属于人体嘌呤代谢通路的终末产物,其产生过程中受通路上多种生物活性酶的调控。而当人群频繁和大量摄入高嘌呤含量食品时,则会导致大量尿酸生成,超出人体自身代谢能力,引发尿酸代谢异常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可以根治尿酸代谢异常疾病的有效手段,包括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别嘌呤醇等在内的药物不仅需要长期服用,而且都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较大负担。因此,具有高效低毒特点的天然活性成分,尤其是特殊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在营养干预尿酸代谢异常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探究紫薯花色苷干预尿酸代谢异常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利用酸醇浸提法、乙酸乙酯萃取法及AB-8大孔吸附树脂制备紫薯花色苷一次纯化物(APSPE),与9种商业不同来源花色苷富集物,比较其对XO抑制活性强弱;进一步利用ODS反向制备填装柱制备不同的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花色苷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基于体外XO抑制实验筛选得到酶活抑制效果最佳的二次纯化级分;在此基础上,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法进一步比较花色苷纯化级分与XO相互作用,对活性最佳的紫薯双酰基花色苷纯化级分(HAA-PSP),采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系统研究其与XO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手段研究紫薯含有的典型分子结构的单体花色苷与XO相互作用的模式,从理论角度深入探究紫薯花色苷分子与XO活性位点相互作用的结合模式,并揭示其抑制XO活性的关键基团;利用HUA小鼠模型,系统评价HAA-PSP体内降尿酸的生物活性,通过研究其对尿酸生成通路关键酶的调控作用,以期揭示紫薯花色苷干预尿酸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最后,将HAA-PSP与别嘌呤醇按一定浓度进行复配,研究别嘌呤醇和HAA-PSP改善HUA小鼠尿酸水平、肾脏损伤、氧化应激等生理作用的单独和联合效应及机制,探讨HAA-PSP是否能在保证降尿酸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进而缓解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炎症及功能性损伤。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酸醇浸提法及乙酸乙酯萃取法制备紫薯花色苷粗提物,利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制备得到紫薯花色苷一次纯化物APSPE;在XO活性抑制方面,与市面上的商业不同来源的花色苷富集物相比,APSPE具有明显优势,表现出更为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APSPE经过ODS纯化获得4个紫薯花色苷纯化级分,pH示差法及HPLC结果显示,级分1主要组分为花色苷辅色素,级分2为分子量900左右的单酰基花色苷,级分3为分子量1100左右的双酰基花色苷,级分4的花色苷含量极低,推测主要为其它杂质成分。活性比较结果显示级分3对XO活性抑制作用最强,级分2效果次之。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紫薯花色苷中起主要XO抑制效果的是花色苷组分而非辅色素,且紫薯双酰基花色苷(大分子量)的抑制作用要明显强于单酰基花色苷(小分子量)。(2)利用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1、2、3开展荧光猝灭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可知,随着花色苷含量的增加,XO固有荧光强度不断降低,说明花色苷纯化级分与XO间存在相互作用。其中级分3,即双酰基花色苷级分(HAA-PSP)对XO的荧光猝灭效果最好。进一步分析相关数据可知,HAA-PSP对XO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作用,且与XO活性空腔上仅存在单一结合位点。二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相互作用,结合过程可能属于熵驱动的吸热自发反应。由圆二色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HAA-PSP与XO摩尔比的增加,XO圆二色谱特征峰的椭圆率逐渐降低,表明HAA-PSP能够对XO的二级结构产生影响;其与XO的结合能够使酶的构象发生重排,对其氢键网络结构产生影响,并导致XO的二级结构变得更加致密,限制底物与XO的结合过程,最终导致XO的催化活性降低,对酶活产生了抑制效果。(3)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双酰基花色苷结构与XO的结合程度高于单酰基花色苷结构及不含酰基基团的花色苷结构,酰基基团在大分子量花色苷与XO活性中心的识别与结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紫薯花色苷结构中槐糖苷所携带的酰基基团能够有效深入XO活性空腔内部,并与Lys771、Glu802、Glu879、Arg880、Val1011、Pro1012等周围的活性氨基酸残基形成相互作用,除酰基基团外的花色苷其它结构则能够与XO活性通道口附近氨基酸残基产生相互作用并覆盖活性通道口的位置,从两方面同时对底物进入活性空腔与钼喋呤结合的过程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紫薯芳香族双酰基花色苷与XO相互作用的驱动力主要为疏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氢键等辅助作用力。此外,酰基基团类型差异对其与XO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酶活抑制效应有一定的干预和影响,与矢车菊素为母核结构的花色苷分子相比,以芍药素为母核结构的花色苷分子受酰基基团类型的影响和干扰更大。除此之外,咖啡酰相较于阿魏酰等其它基团,属于更优势基团,对花色苷与XO酶的结合起到协助作用。(4)HUA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HAA-PSP能够有效调控HUA小鼠血清尿酸水平,且作用效果明显强于APSPE。在给药期间,HAA-PSP未对小鼠脏器产生明显毒性损伤,且能够显着调节HUA小鼠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削弱HUA小鼠的肾脏损伤。与此同时,HAA-PSP又能有效抑制尿酸生成通路关键酶,如黄嘌呤氧化酶(XO)、腺苷脱氨酶(ADA)及5’-核苷酸酶(5’-NT)的活性,能够从源头抑制高尿酸血症小鼠体内尿酸及其前体物的生成,达到降低尿酸水平的效果。(5)将HAA-PSP与别嘌呤醇按一定浓度进行复配再次开展HUA小鼠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当HAA-PSP与别嘌呤醇复配共同使用时,其对于HUA小鼠的降尿酸活性与HAA-PSP单独使用相比更显着,推测HAA-PSP可能对别嘌呤醇间存在一定的辅助效应,即能在减少别嘌呤醇的摄入量的同时维持一定的降尿酸活性,达到改善和调节尿酸代谢异常的作用效果。而HAA-PSP与低剂量别嘌呤醇复配使用能够有效缓解HUA小鼠由于高剂量别嘌呤醇使用所造成的肾脏功能性损伤,即表现为小鼠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的调控及肾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到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的减轻、肾小球及近曲小管的形态学结构恢复到正常化趋势、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基质的增生情况得到抑制等现象。此外,HAA-PSP与低剂量别嘌呤醇的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增强高尿酸血症小鼠体内氧化防御能力,从而缓解由HUA引发的体内氧化应激损伤症状;同时,HAA-PSP与低剂量别嘌呤醇的联合使用能够显着阻碍NF-κB通路的活化过程,减少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TGF-β1、白细胞介素家族中的IL-6与IL-1β、黏附分子ICAM-1、环氧合酶COX-2在肾脏中的释放情况,从而减轻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肾脏炎症,并有效降低高剂量别嘌呤醇产生的机体不良反应。由此可以推断,HAA-PSP作为天然膳食功能因子,能够在与别嘌呤醇的辅助治疗中有效降低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同时缓解药物对患者肾脏产生的额外损伤,从而延缓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引发的慢性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期望为膳食花色苷营养干预高尿酸血症、防治尿酸代谢异常提供科学依据。
二、痛风症营养治疗2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痛风症营养治疗21例(论文提纲范文)
(2)加味附子汤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太阴少阴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样本量估算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对象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可比性分析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证候总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治疗前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 |
2.5 治疗前两组WBC、SUA、TG水平比较 |
3 疗效结果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HAMA/HAMD评分比较 |
3.5 两组治疗后WBC、SUA、TG水平比较 |
4 不良反应评价 |
5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西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 |
1.1 痛风性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 发病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AGA的治疗 |
2 中医对痛风病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分型与治疗 |
3 导师六经辨治痛风病的学术思想 |
3.1 痛风病六经辨证的病因病机 |
3.2 痛风病的六经辨治与外治法研究 |
4 试验结果分析 |
4.1 临床疗效分析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3 WBC、SUA、TG水平结果分析 |
4.4 HAMA、HAMD评分疗效分析 |
4.5 安全性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藏营”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营研究” |
1 研究背景与历史回顾 |
1.1 《内经》有关“营”的论述 |
1.2 历代医家对《内经》“营”的注释及论述 |
1.3 当代医家对《内经》“营”的研究 |
2 “营”涵义的研究 |
2.1 “营”的辨析 |
2.2 “营”的定义 |
3 “营”的生成研究 |
3.1 “营”来源于水谷 |
3.2 脾胃运化生成“营” |
4 “营”的生理功能 |
4.1 营养全身 |
4.2 化生诸气 |
4.3 化生血液 |
4.4 化生津液 |
4.5 化生阴精 |
第二章 “脾藏营”的研究 |
1 研究背景与历史回顾 |
2 “脾藏营”的机理 |
2.1 对“脾”实质探讨 |
2.2 对“藏”的理解 |
2.3 对“营”的定义 |
2.4 脾主运化的八个环节 |
3 “脾藏营”的病理变化 |
3.1 肠运化障碍 |
3.2 肝运化障碍 |
3.3 血运化障碍 |
3.4 胞运化障碍 |
4 “脾藏营”失常的病证 |
4.1 脾营虚证 |
4.2 脾营不运证 |
第三章 “脾藏营”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
1 “脾藏营”与营养不良性疾病的防治探讨 |
1.1 从《脾藏营》探讨营养不性疾病病理机制 |
1.2 从“脾藏营”论治营养不良性疾病 |
2 “脾藏营”与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探讨 |
2.1 “脾藏营”与肥胖症的防治 |
2.2 “脾藏营”与脂肪肝的防治 |
2.3 “脾藏营”与高脂血症的防治 |
2.4 “脾藏营”与2 型糖尿病的防治 |
2.5 “脾藏营”与痛风病的防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刺血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1.1.1 中医病名 |
1.1.2 中医病因病机 |
1.1.3 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1.2.1 西医病因及流行病学特征 |
1.2.2 西医发病机制 |
1.2.3 西医治疗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研究病例的分布情况 |
2.2.2 一般资料比较 |
2.2.3 病情可比性 |
2.2.4 结果 |
2.2.5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思路与结果 |
3.2 刺血疗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
3.2.1 对刺血疗法的认识 |
3.2.2 运用刺血疗法依据 |
3.2.3 选穴依据 |
3.2.4 小结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3.1 即时止痛效果评价 |
3.3.2 VAS评分及症状体征积分评价 |
3.3.3 症状体征积分表各分项评分评价 |
3.3.4 疗效评价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或PS评分差的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 |
1.4 不良反应评价 |
1.5 随访 |
2 结果 |
2.1 近期疗效 |
2.2 毒副反应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RA的临床诊断 |
1.4 RA的西医治疗 |
1.4.1 治疗原则 |
1.4.2 一般治疗 |
1.4.3 药物治疗 |
1.4.4 免疫净化 |
1.4.5 外科治疗 |
1.4.6 功能锻炼 |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
2.2.1 病因研究 |
2.2.2 病机研究 |
2.3 RA的中医治疗 |
2.3.1 辨证分型论治 |
2.3.2 辨证分期论治 |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
2.3.5 针灸治疗 |
2.3.5.1 针刺治疗 |
2.3.5.2 艾灸治疗 |
2.3.5.3 耳针治疗 |
2.3.6 推拿治疗 |
2.3.7 药浴、热敷 |
2.3.8 穴位贴敷 |
2.3.9 穴位注射疗法 |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
2.3.11 中医调护 |
3 述评 |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资料来源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病案纳入标准 |
2.4 病案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信息采集 |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
3.3.2 病案数据清理 |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
4 结果 |
4.1 病案一般情况 |
4.1.1 性别比例分布 |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5. 讨论 |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5.3.1 一般情况 |
5.3.2 临床症状 |
5.3.3 舌象 |
5.3.4 脉象 |
5.3.5 病机与辨证 |
5.3.6 病理因素 |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
5.3.9.1 单味中药 |
5.3.9.2 药对 |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
3 讨论 |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
3.3 KEGG通路分析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缩写语表 |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鸡痛风试纸条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禽痛风病研究进展 |
1.1 禽痛风病的概述 |
1.2 禽痛风的发病原因 |
1.2.1 营养性因素 |
1.2.2 传染性因素 |
1.2.3 中毒性因素 |
1.2.4 饲养管理性因素 |
1.3 禽痛风的临床症状 |
1.3.1 内脏型痛风 |
1.3.2 关节型痛风 |
1.4 禽痛风的病理变化 |
1.4.1 内脏型痛风 |
1.4.2 关节型痛风 |
1.5 禽痛风的诊断 |
1.6 禽痛风的防控措施 |
1.6.1 禽痛风的预防 |
1.6.2 禽痛风的治疗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蛋鸡痛风病理模型的建立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日粮 |
2.1.3 试验试剂及耗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临床表现 |
2.2.3 病理学观察 |
2.2.4 血清中UA的检测 |
2.2.5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临床表现 |
2.3.2 病理剖检变化 |
2.3.3 血清UA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研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试剂及其配制 |
3.1.2 试验器材 |
3.2 试验方法 |
3.2.1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原理 |
3.2.2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浸渍液反应条件的建立 |
3.2.3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制备及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浸渍液反应条件的确定 |
3.3.2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的制备及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尿酸干化学试纸条检测效果评价 |
4.1 试验材料 |
4.1.1 主要试剂与血清样本 |
4.1.2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对试验采集的成年蛋鸡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
4.3.2 临床收集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樱桃黄酮组分及降尿酸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樱桃研究现状 |
1.1.1 樱桃资源 |
1.1.2 樱桃营养价值 |
1.2 高尿酸血症研究现状 |
1.2.1 尿酸 |
1.2.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
1.3 黄酮类化合物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1.3.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1.3.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樱桃黄酮组分分析及体内外抗氧化作用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樱桃果肉总黄酮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2 樱桃黄酮提取物组分含量测定 |
2.3.3 樱桃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2.3.4 樱桃黄酮的体内抗氧化活性测定 |
2.3.5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樱桃中黄酮组分及含量 |
2.4.2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3 樱桃黄酮体内抗氧化活性测定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樱桃黄酮的抗炎作用 |
3.1 材料与试剂 |
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建立动物模型 |
3.3.2 测定动物体内氧化酶活性 |
3.3.3 测定动物体内炎症因子含量 |
3.3.4 动物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5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实验小鼠体重变化 |
3.4.2 体内抗氧化活性测定 |
3.4.3 体内炎症因子含量测定 |
3.4.4 动物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樱桃黄酮的降尿酸作用 |
4.1 材料与试剂 |
4.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建立动物模型 |
4.3.2 测定小鼠体内氧化酶活性 |
4.3.3 测定小鼠体内炎症因子含量 |
4.3.4 测定小鼠血清尿酸(UA)含量 |
4.3.5 测定小鼠血清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 |
4.3.6 测定小鼠血清尿素氮(BUN)含量 |
4.3.7 测定小鼠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m RNA表达量 |
4.3.8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小鼠体重变化 |
4.4.2 小鼠体内抗氧化活性 |
4.4.3 小鼠体内炎症因子含量测定 |
4.4.5 小鼠血清尿酸(UA)含量测定 |
4.4.6 小鼠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测定 |
4.4.7 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测定 |
4.4.8 小鼠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mRNA表达量测定 |
4.4.9 黄酮抗氧化、抗炎及降尿酸作用典型性相关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高频超声对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与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超声征象 |
1.4 超声征象的随访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GA患者膝关节HFUS表现 |
2.3 不同HFUS征象鉴别GA与非GA的诊断性能分析 |
2.4 超声征象随访 |
3 讨论 |
(10)紫薯花色苷干预尿酸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
1.1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概述 |
1.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1.3 高尿酸血症与其他疾病 |
2 人体尿酸代谢异常发生机制 |
2.1 体内尿酸合成通路及调控关键生物酶靶点 |
2.2 体内尿酸排泄通路 |
3 尿酸代谢异常临床治疗手段 |
3.1 用于痛风急性治疗的药物 |
3.2 用于高尿酸血症治疗的药物 |
4 黄嘌呤氧化酶及其抑制剂 |
5 天然产物对尿酸代谢异常的干预作用 |
6 紫薯花色苷的结构与生物活性 |
6.1 紫薯概述 |
6.2 紫薯花色苷概述 |
6.3 紫薯花色苷生物活性 |
7 天然植物成分与蛋白(酶)相互作用研究手段 |
7.1 荧光光谱法 |
7.2 圆二色谱法 |
7.3 分子对接技术 |
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9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路线 |
9.1 研究内容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紫薯花色苷的制备及其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紫薯花色苷的制备 |
2.2 紫薯花色苷一次纯化物的制备 |
2.3 10种(商业)花色苷样品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能力初筛 |
2.4 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的制备 |
2.5 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能力评价 |
2.6 紫薯花色苷各级纯化物及商业花色苷样品的分析 |
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紫薯花色苷一次纯化物APSPE的花色苷组成及含量 |
3.2 10种(商业)花色苷样品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能力评定 |
3.3 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的花色苷组成及含量 |
3.4 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评价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薯酰基化花色苷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机制探索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不同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对黄嘌呤氧化酶的荧光猝灭 |
2.2 最佳紫薯花色苷二次纯化级分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圆二色谱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荧光猝灭作用分析 |
3.3 荧光猝灭作用机理 |
3.4 HAA-PSP与黄嘌呤氧化酶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 |
3.5 HAA-PSP与黄嘌呤氧化酶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
3.6 圆二色谱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结构的紫薯花色苷与黄嘌呤氧化酶的分子对接 |
前言 |
1 计算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Discovery Studio2018 软件分子对接 |
2.2 SYBYL-x2.0 软件分子对接 |
3 结果分析 |
3.1 Discovery Studio2018 软件分子对接结果 |
3.2 SYBYL-x2.0 软件分子对接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紫薯双酰基花色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尿酸生成通路关键酶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药物处理 |
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2.4 肝脏组织生化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AA-PSP对高尿酸血症小鼠降尿酸作用评价 |
3.2 HAA-PSP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肾脏功能的影响 |
3.3 HAA-PSP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尿酸生成通路关键酶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紫薯双酰基花色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病情干预效果及肾脏损伤保护机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
1.3 主要试剂与抗体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药物处理 |
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2.4 病理标本的采集与组织切片的制作 |
2.5 蛋白免疫印迹 |
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AA-PSP、别嘌呤醇及HAA-PSP别嘌呤醇复配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降尿酸作用评价 |
3.2 HAA-PSP、别嘌呤醇及HAA-PSP别嘌呤醇复配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肾脏功能的影响 |
3.3 HAA-PSP、别嘌呤醇及HAA-PSP别嘌呤醇复配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肾脏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3.4 HAA-PSP、别嘌呤醇及HAA-PSP别嘌呤醇复配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肾脏炎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1.1 紫薯花色苷的制备及其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
1.2 紫薯酰基化花色苷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机制探索 |
1.3 不同结构的紫薯花色苷与黄嘌呤氧化酶的分子对接 |
1.4 紫薯双酰基花色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尿酸生成通路关键酶的影响 |
1.5 紫薯双酰基花色苷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病情干预效果及抗炎作用机制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Discovery Studio2018 分子对接相关数据 |
2 SYBYL-x2.0 分子对接相关数据 |
3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痛风症营养治疗2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 姜泉,韩曼,唐晓颇,罗成贵,巩勋. 中医杂志, 2021(14)
- [2]加味附子汤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太阴少阴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D]. 袁旺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藏营”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D]. 曾学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刺血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莫理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老年或PS评分差的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乔冠英,黄玉筠,胡建锋,郑广良. 中国处方药, 2021(04)
-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鸡痛风试纸条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焦贺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2)
- [8]樱桃黄酮组分及降尿酸作用研究[D]. 董渭雪.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9]高频超声对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与疗效评估[J]. 林鸣琴,张幸勇,林家东. 中国医学创新, 2019(27)
- [10]紫薯花色苷干预尿酸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子程.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