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沈蔚,刘佳琪,陈俊斐,应士波,夏海玲,冯玲芳,靳明英,蒋兆强[1](2022)在《恶性间皮瘤36例患者生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恶性间皮瘤患者的生存情况,为恶性间皮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0月―2021年1月收治的36例恶性间皮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人口学信息、石棉暴露情况和诊疗情况等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分析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分析恶性间皮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恶性间皮瘤患者36例,其中男性6例,占16.67%;女性30例,83.33%。年龄M (QR)为61(14)岁。胸膜恶性间皮瘤30例,占83.33%;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占16.67%。有石棉职业暴露史32例,占88.89%。接受姑息治疗26例,占72.22%。治疗后1年、2年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0%、15%和3%,中位生存时间为0.71年。不同性别、年龄、石棉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发病部位和治疗方法的恶性间皮瘤患者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6例恶性间皮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0.71年,未见其生存时间与石棉暴露、发病部位等有关。
张晓明,高广周,胡宁,郝英霞[2](2021)在《腹膜恶性间皮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文中提出腹膜恶性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脏层及壁层的恶性肿瘤,涉及多种病因,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预后差,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指南。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全身高度炎性反应状态,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几乎全部为继发性,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现报道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
冯奇[3](2020)在《53例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硬化、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是腹水形成的常见病因,此外,其他原因如心源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一些少见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也可导致腹水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53例腹水病因的归纳与分析,以期为临床上腹水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临床思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以“腹水原因待查”的入院病例,共560例患者。剔除肝硬化、常见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收集到符合本研究项目的其他病因腹水患者共53例,按照不同病因将这53例患者分成非癌性腹水组和癌性腹水组2组。非癌性腹水组(31例)病因包括:布加综合征(13例)、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POEMS综合征(1例);癌性腹水组(22例)病因包括:原发性腹膜癌(8例)、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5例)、病因不明(2例)、壶腹癌(1例)。收集每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腹水常规及生化,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消化内镜、腹腔镜探查及组织病理等各项检查结果。通过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剔除肝硬化、常见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病因复杂多样。非癌性腹水的疾病种类呈多样化趋势,以布加综合征(41.9%)及门静脉血栓形成(25.8%)常见,还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3.2%)、肝窦阻塞综合征(3.2%)等少见病因;癌性腹水中少见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原发性腹膜癌(36.4%)、腹膜恶性间皮瘤(27.3%)、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2.7%)为主,其中2例病因不明病例,腹水呈乳白色。2.腹水LDH、CEA、CA199在癌性腹水组与非癌性腹水组间差异显着(P<0.05)。癌性腹水组中腹水LDH是非癌性腹水组的5倍,腹水CEA是非癌性腹水组的89倍,腹水CA199是非癌性腹水组的2倍。本研究中16例癌性腹水病例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有10例腹水中找到肿瘤细胞。3.53例患者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了腹水的存在。经B超检查发现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各1例;经CT检查发现布加综合征1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原发性腹膜癌8例、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例;经MRI检查发现限制性心肌病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例;经PET/CT检查发现原发性腹膜癌、腹膜恶性间皮瘤各1例。4.本研究中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行胃镜检查,有4例镜下直接诊断为十二指肠癌。2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经组织病理确诊,1例为原发性腹膜癌,1例为腹膜恶性间皮瘤。结论1.剔除肝硬化、常见恶性肿瘤、结核性腹膜炎,其他病因腹水复杂多样。非癌性腹水中以布加综合征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常见,此外,尚应警惕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肝窦阻塞综合征等少见病因;癌性腹水中以原发性腹膜癌、腹膜恶性间皮瘤、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等少见部位的肿瘤为主;乳糜性腹水临床罕见,且病因诊断困难。2.腹水多指标联合检测、脱落细胞学检查并结合消化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PET/CT等有助于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3.对经多种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的疑难腹水,应尽早行腹腔镜探查及镜下活检。
黄文镜[4](2020)在《BAP1、NF2、p16、CUL1在恶性间皮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文中认为背景:恶性间皮瘤(MM)是一种恶性肿瘤,侵袭性较高且少见,目前暂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预后差。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形态结构特征多样,一些特殊亚型可出现与良性腺瘤样瘤(AT)、反应性间皮增生(BMP)和部分转移性腺癌极为相似的结构区域,仅凭形态学无法区分,特别是在有限的活检材料中。根据近年来对恶性间皮瘤基因组结构的研究结果,发现BAP1、NF2、CDKN2A/B、CUL1是恶性间皮瘤突变最频繁的基因,其对应的关键蛋白分别是BAP1、NF2、p16、CUL1。目的:研究BAP1、NF2、p16、CUL1这4种蛋白分别在恶性间皮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表达情况,并对比分析BAP1、NF2、p16、CUL1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以及转移性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探究可能鉴别恶性间皮瘤的特异性标记指标。研究方法:选取2012-2018年7年间经由中经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明确诊断病例的石蜡标本,恶性间皮瘤29例、腺瘤样瘤24例、良性间皮增生16例、转移性腺癌2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AP1、NF2、p16、CUL1分别在各病例组的表达情况。结果:BAP1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0%、0.0%、12.5%;NF2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6%、79.17%、68.75%、83.33%;p16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83%、16.67%、25.0%、50.0%;CUL1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2%、29.17%、25.0%、79.17%。BAP1、NF2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恶性间皮瘤和腺瘤样瘤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P=0.029),在恶性间皮瘤与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腺瘤样瘤和良性间皮增生中无细胞核表达;在恶性间皮瘤(13.79%,4/29)和转移性腺癌(20.83%,5/24)中有部分病例为细胞浆、细胞核同时表达,二者的细胞核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62,P=0.497);CUL1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χ2=4.598,P=0.032)、良性间皮增生(χ2=4.638,P=0.030)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间皮瘤与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NF2、p16和CUL1,三者同时表达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9,P=0.037),恶性间皮瘤与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1、NF2、p16、CUL1在恶性间皮瘤中分别发生于胸膜与腹膜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UL1的表达在良恶性间皮肿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检测CUL1有助于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的鉴别。检测p16有助于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的鉴别。联合检测NF2、p16和CUL1有助于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的鉴别。单独检测BAP1、NF2的表达对鉴别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和转移性腺癌没有意义。
王艳[5](2019)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断,以及进一步判定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及病理学分型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理诊断依据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收集2015年至2017年天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11例胸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等),同时收集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和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采图并对比分析各样本的形态学特点,最后综合分析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在胸腹腔积液性质的判定及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组织来源上的优越性。2.收集211例胸腹腔积液样本中35例根据综合判断为恶性积液,并同时送检传统细胞学涂片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的样本,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结果:1.根据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为良性胸腹腔积液102例,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1)35例传统细胞学H&E染色涂片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11例可见肿瘤细胞(阳性结果),18例可见核异质细胞(阴性结果),6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31.4%(11/35);2)35例细胞蜡块H&E染色切片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31例可见恶性肿瘤细胞(阳性结果),4例未见肿瘤细胞(阴性结果),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肿瘤细胞的检出率为88.6%(31/3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显着高于传统细胞学涂片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率(P<0.05)。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通过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恶性胸腹腔积液109例,其中腺癌90例(82.6%)、恶性间皮瘤3例(2.75%)、鳞状细胞癌2例(1.83%)、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7例(6.42%)以及病理分型及组织来源不确定7例(6.42%)。90例腺癌包括肺腺癌52例(57.8%)、乳腺癌3例(3.30%)、卵巢腺癌12例(13.3%)、胃肠道腺癌11例(12.2%)、胰腺癌2例(2.20%)以及肿瘤组织来源不确定腺癌10例(11.1%)。结论:1.与传统细胞学涂片相比,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检出率显着提高。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为胸腹腔积液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提供更客观的诊断依据,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形态的初步判断,然后结合相应的抗体联合检测不仅可以判断胸腹腔积液的良恶性,而且可以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的病理学分型,揭示肿瘤的组织来源或缩小组织来源鉴别诊断的范围。3.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通过收集患者胸腹腔积液行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是否发生了第二种原发性恶性肿瘤从而引起胸腹腔积液。
何亚平,段丽,王丹,金萍萍,何愿真[6](2018)在《早期隐匿性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好发于胸膜与腹膜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发现时大多已为晚期。早期隐匿性恶性间皮瘤临床更难发现,大多表现为米粒大的孤立小结节,通常在术中偶然发现,易诊断为间皮增生,不作特殊处理,最终演变成晚期恶性间皮瘤。本文收集的两例早期隐匿性恶性间皮瘤均为年轻女性,预后较好,现结合病例进行临床病例分析,以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女,23岁。因"继发痛经8年,发现盆腔包块3天"于2016-03-11入住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
余琴,王燕,王玲[7](2017)在《腹膜恶性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三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提高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 malignant mesothelioma,PMM)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3例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的PMM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表现为腹痛、腹胀、腹腔积液、体重下降,病史210个月。3例均首诊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例伴间断发热,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导致误诊;1例有结核病史,抗结核治疗后症状好转,接诊医师以一元论解释导致误诊;1例影像学提示结核导致误诊。3例行腹腔镜下活检确诊为PMM。给予术中腹腔内化疗和(或)术后全身化疗,术后生存期310个月。结论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尤其是表现为渗出液者需考虑PMM的可能,单纯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腹腔镜活检为确诊金标准。
杨雨鑫,梁育飞,史永红,郑国启[8](2017)在《MMP-9和EGFR在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20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或手术获取腹膜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上皮型腹膜间皮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腹膜组织中MMP-9和EGFR的表达,并分析与年龄、性别、石棉接触等指标的关系,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0例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MMP-9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8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EGFR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60和0.7742,P值分别为0.0074和0.046。MMP-9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关系(r=-0.3961,P=0.114)。结论在本组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年龄和EGFR是影响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而石棉接触、性别及MMP-9与生存期无关。
邢炜,付静,刘繁荣,白月奎,李岩[9](2016)在《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 malignant mesothelioma,PMM)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PMM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PMM发病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偶见。患者可以有或无腹胀、腹痛,个别表现为脐部溢液。B超及CT显示单发或多发盆腹腔肿物,伴或不伴腹腔积液。生长方式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局限性者可以局限于肠壁向肠腔内生长形成内生性肿物。镜下组织形态复杂多样,有上皮样型及肉瘤样型双相分化特点。免疫组化示所有病例均表达Calretinin、AE1/AE3、vimentin,部分病例不同程度表达CK5/6(3/5)、D2-40(1/5)、WT-1(3/5)、HBME-1(2/5),没有病例表达CD34、Ber-EP4、DOG1、CEA、CD117、desmin、SMA、p53、NSE、ER、PR、PAX8。随访420个月,2例死亡,3例存活。结论:PMM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复杂多样。少见部位如脐、肠腔内生性的PMM,临床及病理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腹腔原发或转移性的其他肿瘤相鉴别,必要时用分子病理手段来帮助诊断。
张芷旋,张军,陈晶,周澄亚,龙宇,马洪丽,蔡晓虹[10](2015)在《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9852014年四川省肿瘤医院24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4例恶性间皮瘤患者中恶性胸膜间皮瘤18例,恶性腹膜间皮瘤6例;男17例,女7例,中位年龄52岁。恶性胸膜间皮瘤最常见症状为胸痛(7例),活动后气促(6例)。恶性腹膜间皮瘤最常见症状为腹胀(3例)。影像学特征最常见为胸腔或腹腔积液(14例)。胸、腹腔镜或剖胸、剖腹探查术确诊17例,胸壁或皮下包块活检术确诊5例,经胸水免疫细胞化学确诊2例。病理学分型:上皮型20例,混合型2例,未分型2例。初诊时7例患者误诊(29.2%),4例患者确诊前接受抗痨治疗(16.7%)。从发病到确诊中位时间3.3个月。21例患者接受化疗,1例行根治性手术,8例行姑息性手术,5例姑息性放疗。确诊至随访期结束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结论:恶性间皮瘤起病隐匿,确诊时多为局部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以手术,放化疗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可改善症状,适当延长生存。
二、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间皮瘤36例患者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恶性间皮瘤患者基本情况 |
2.2 恶性间皮瘤患者生存率 |
2.3 恶性间皮瘤患者生存时间分析 |
3 讨论 |
(3)53例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资料 |
1.1 研究对象与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癌性腹水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腹水的病因及性别、年龄 |
2.临床表现 |
3.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
4.腹水的实验室指标检测 |
4.1 腹水常规及生化指标的检测 |
4.2 腹水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
4.3 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 |
5.影像学和消化内镜检查 |
6.腹腔镜探查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水病因分析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BAP1、NF2、p16、CUL1在恶性间皮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免疫组化染色 |
2.2.2 结果判读 |
2.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BAP1、NF2、p16、CUL1 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情况 |
3.2 BAP1、NF2、p16、CUL1 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 |
3.2.1 BAP1 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和意义 |
3.2.2 NF2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和意义 |
3.2.3 p16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和意义 |
3.2.4 CUL1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和意义 |
3.2.5 NF2+p16+CUL1 联合应用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 |
3.2.6 BAP1、NF2、p16、CUL1在胸膜间皮瘤与腹间皮瘤中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材料 |
2.研究对象 |
3.实验方法 |
4.诊断标准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胸腹腔积液病因分类 |
2.比较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
3 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分类 |
讨论 |
1.传统细胞学涂片与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
2.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良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
3.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腺癌的诊断价值 |
4.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恶性间皮瘤诊断价值 |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
6.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 |
7.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恶性胸腹腔积液诊断中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细胞蜡块技术在晚期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早期隐匿性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
2讨论 |
(7)腹膜恶性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三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发病原因 |
2.2 临床特点 |
2.3 诊断方法 |
2.3.1 影像学检查: |
2.3.2 血清学检查: |
2.3.3 腹腔镜检查: |
2.3.4 病理检查: |
2.4 误诊原因 |
2.5 防范措施 |
(8)MMP-9和EGFR在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主要试剂 |
三、方法 |
四、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断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随访 |
二、HE染色结果 |
三、MMP-9与EGFR在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 |
四、MMP-9与EGFR在腹膜恶性间皮瘤患者阳性表达和生存期的关系 |
讨论 |
(9)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临床资料 |
1. 2 方法 |
2 结果 |
2. 1 PMM病理改变 |
2.1.1术中所见及大体 |
2.1.2镜下 |
2.1.3免疫组化 |
3 讨论 |
(10)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 1 研究对象 |
1. 2 方法 |
2 结 果 |
2. 1 临床症状 |
2. 2 影像学表现 |
2. 3 确诊方式 |
2. 4 病理学检查 |
2. 5 治疗及生存 |
3 讨 论 |
四、腹膜恶性间皮瘤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间皮瘤36例患者生存分析[J]. 沈蔚,刘佳琪,陈俊斐,应士波,夏海玲,冯玲芳,靳明英,蒋兆强. 预防医学, 2022(01)
- [2]腹膜恶性间皮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J]. 张晓明,高广周,胡宁,郝英霞.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08)
- [3]53例腹水病因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析[D]. 冯奇.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BAP1、NF2、p16、CUL1在恶性间皮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D]. 黄文镜.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胸腹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王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早期隐匿性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分析[J]. 何亚平,段丽,王丹,金萍萍,何愿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21)
- [7]腹膜恶性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三例临床分析[J]. 余琴,王燕,王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17(10)
- [8]MMP-9和EGFR在上皮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表达及意义[J]. 杨雨鑫,梁育飞,史永红,郑国启.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7(03)
- [9]腹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J]. 邢炜,付静,刘繁荣,白月奎,李岩. 现代肿瘤医学, 2016(11)
- [10]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J]. 张芷旋,张军,陈晶,周澄亚,龙宇,马洪丽,蔡晓虹.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