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开启大市场——浏阳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

小城镇开启大市场——浏阳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

一、小城镇启动大市场——浏阳市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媛[1](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王晓宇[2](2019)在《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色小镇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基层乡镇发展滞缓,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弱、公共服务不足以及风貌退化等问题。近年来,为了提升小城镇的经济活力、空间承载力、促进产镇融合发展,以浙江省为引领,提出了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机制活而新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模式,进而,在全国先后涌现出2000多个特色小镇(其中国家级特色小镇403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都积极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特色小镇的也应当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以“小镇”的发展为引领,扩展发展的活力范围,从全域统筹的层面积极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是产业,而空间则是产业的载体,“生产、生活、生态”则是空间组织的三个要素。因此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是在产镇融合路径的指导下,以全域统筹为特色小镇的空间组织框架,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空间发展目标,让产业在空间载体上充分发挥能动性,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以产业特色为划分依据,我国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可分为13种类型,其中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小镇为49个,占12.16%。2016年10月国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7月国家又提出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健康特色小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论文以大健康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以产镇融合模式和“三生”空间优化为重点,从空间组织路径、空间组织框架和空间组织要素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产业布局、空间组织及三生融合,最终总结出可应用的空间组织策略:产业先行,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构建泛产业集群,以产业布局主导空间组织;全域统筹,以产业构建为纽带,联结创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的模式;三生融合,以人本需求为目标,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间的有机关系。2017年8月,东阿阿胶特色小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随后及时开展了所在的陈集镇的总体规划的修订,2019年8月顺利完成了东阿阿胶特色小镇启动区及周边部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是一个正在实施建设的以阿胶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参考价值较高,文章以此为实证案例,通过分析其空间组织与规划布局,来检验文章所构建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模式,并总结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董华琳[3](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小城镇的建设规模得以扩展,在带动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诸如,小城镇历史文化风貌遭到破坏,历史文化遗迹遭到毁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城镇的景观环境也日渐衰败。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城镇为了追求政绩造成本土地域文化的逐渐消失,人们逐步认识到地域文化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城镇的灵魂在于它独有的特色而存在,为城镇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城镇可持续性发展。面对当下城镇化的猛烈冲击,小城镇的地域文化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使之顺应时代的潮流,保护和弘扬我国小城镇的历史文化来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的话题。在建设小城镇时,广场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利用广场设计体现并传承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风貌,打造出小城镇的新形象,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到得快速发展,其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更加重视,因此小城镇的公共空间设计得到了重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在建设规划中,广场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一种新手段。广场设计对于激发城镇活力、改善城镇历史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场不仅能够提升城镇的品质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优秀的广场设计能够融入到整个环境之中,人性化的设计使人们感受到城镇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近几十年来广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弥补了城镇公共空间的缺失,但也呈现了一系列问题,脱离本国的实际一味的盲目模仿西方广场模式,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本国历史文化的丧失。现今不少学者专家们提出对本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之一些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的兴起,各地方政府开始挖掘各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但却过于急功近利最终导致文化被滥用,设计手法缺乏创新。一些地方文化广场的兴起,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一部分力量,但对于拯救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为此,文章中提出对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对于国内外的广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时,总结设计方法和理念,对陈留镇广场的实践案例进行印证。在陈留镇广场设计中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对陈留镇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找到陈留镇广场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宜于小城镇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城镇建设的综合效益。其次陈留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汉文化、河图文化等,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广场景观设计元素把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本土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体现,游人身临其中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还能满足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需求。如今文化广场不计其数,如何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建造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文化广场,避免文化上的单一重复也是当今设计师所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研究项目的所在地陈留镇,项目的设计最终是为了塑造文化景观在陈留镇的新形象,同时挖掘陈留的地域性文化进行体现,并将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到现代广场设计中,为现代城镇新形象设计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对小城镇地域性历史文化深入研究,在新城镇建设中将广场设计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先是通过对广场设计背景的调查研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设计目标;接下来分析广场的设计原则、设计手法、设计表现,运用到实践案例陈留镇广场中,提出实施策略。最后将地域文化与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总结,供今后参考和借鉴。

严梦露[4](2019)在《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空间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沙地区位于湘江流域下游和长浏盆地的西面,其传统市镇聚落因处于相同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相似的社会生态;又在近现代经历了水陆转运的剧变,具有较为相似的演变进程。传统市镇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物资交换通道上的节点,其分布之广,类型之多,是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城乡社会经济纽带。长沙地区的传统市镇由于相对与较低的开发强度,使其保留了较完整的聚落空间的历史特征,是研究湘江流域传统市镇空间变迁的典型区域。首先,本文以传统市镇空间为切入点,在变迁的视野下研究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变迁历程。本文在对长沙周边地区传统市镇进行田野调査与历史地理研究后,通过把长沙周边地区传统市镇分为传统街市空间延续的市镇、传统街市空间共生的市镇、传统街市空间失衡的市镇这三类,并选取3个传统市镇聚落作为典型研究的样本聚落。其次,对样本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査后,获得关于其传统街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历时性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依照其空间发生变化的重大时间节点,将从传统市镇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两方面着手,空间形态分为祭祀空间、民俗空间、商业空间,进而按此分类通过图示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各类空间的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将置于整体视角之下,总结长沙周边地区传统市镇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比较其在各样本间的差异。同时,从空间变迁的进程中,分析长沙地区传统市镇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综合这些分析,在民国至今这段时间,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空间结构由民国时期形成的街市结构转变为现在小城镇复杂化的空间结构,即由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传统市镇的空间形态表现出相似的演变特征,由有机、复杂、可持续、传统乡土特征转向简单化、趋同化、现代化和城市描摹化。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如下:第一,以前的研究大部分静态的方式研究传统街巷空间,本论文将侧重于动态研究,将“时间”加入到空间研究过程中。第二,由于传统的“就空间而论空间”的方法就很难发现问题的本质。因为当代小城镇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异常复杂。在这一情况下,本文提出从空间变迁的演变进程入手,从而分析其空间症结。

赵祥华[5](2012)在《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进程和有效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已经到了需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依靠城镇化和工业化有效互动来加速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长沙市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实地走访调研和通过相关部门获取的资料基础上,对当前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小城镇建设存在的规划管理问题突出、建设资金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集聚能力相对薄弱、产业层次不尽合理和生态环境不够重视等问题和成因。通过对扬州市、青岛市两个城市的小城镇建设的经验总结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启示。本文提出长沙市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定位:小城镇建设要成为实施创业富民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城乡互动的重要节点,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城乡风貌的重要窗口。对如何加快长沙市小城镇建设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突出产业支撑,加强投入引导,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建设生态城镇,创建特色城镇,强化组织领导。

邵士官[6](2012)在《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小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结晶,是县级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中心。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城市在以扩大内需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中城市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而小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度、高质量的发展期。诚然,我国小城市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却仍面临诸多阻滞因素,其中的矛盾与症结亟待破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小城市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定位于城市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小城市研究,通过系统阐述,廓清小城市的内涵,破解小城市发展的桎梏,提高对小城市的科学认识,对于推进我国小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城市发展的研究需要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本文一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小城市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小城市与城镇体系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入手,提出了从小城市的确定内涵、清晰标准、完整形态等方面认识小城市的新观念。第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小城市发展的现状,已经形成的特点,面临的矛盾问题以及成因,把握小城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三个方面,深入总结梳理、借鉴国外小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并以山东省小城市发展为重点案例分析,同时搜集运用全国小城市发展的有关数据、信息、案例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夯实了小城市发展的研究基础。我国小城市的发展普遍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小城市大多在秦汉以降的县城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经过了建国以后六十多年的发展,为何至今还处于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值得我们深思。本文首先运用理论做指导,深入剖析小城市的发展、走势、机理,同时在大量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影响和制约我国小城市发展的内生性主要阻滞因素,即城市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人口的相对封闭和停滞,影响城市的发展;对城市选择的历史性因素仍在发挥作用;产业这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小城市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同时,本文又深入探讨了影响制约小城市发展的外部阻滞性主要因素,即国家对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始终滞后;小城市发展的规划指导普遍缺乏;小城市的规范和高质量建设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缺乏法律的约束;小城市的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有的小城市管理甚至还处于尚未起步阶段。这八大内生外生性阻滞因素的相互交织,形成了阻碍小城市发展的道道樊篱,导致小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甚至畸形发展。研究应当在分析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正确途径。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城市发展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知识,着眼于当前制约我国小城市发展的内生外生八大主要阻滞性因素,构建了消解当前制约小城市发展的主要阻滞因素的路径和机制,即以优化特色产业、推进城市治理、形成市民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来消解八.大阻滞因素。小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制约小城市的阻滞性因素消除以后,小城市如何取得更好更快地发展,是我们下一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关系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社会能否尽快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和振兴。因此,本文着眼于今后三十年发展的历史阶段,围绕打造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尽快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小城市的发展,创造性的在小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特色产业发展和户籍、土地、创业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实践性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小城市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尉蔚[7](2011)在《浏阳市大瑶镇建设用地扩展机制及集约利用路径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加速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建设发展空前活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化的需求。另外,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和土地需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外延扩张的粗放利用土地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18亿亩红线”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2005年以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相挂钩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把中国带入了一个新的城乡统筹发展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大瑶镇是浏阳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镇,拥有花炮、机械、造纸、建材、陶瓷五大支柱产业,尤以花炮享誉世界,花炮产业是全镇的主导产业,并由此成为世界是最大的花炮及材料集散中心,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底蕴。以大瑶镇为案例,研究其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机制与集约利用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典型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了本文选题即浏阳市大瑶镇建设用地扩展机制及集约利用路径的背景和意义,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明确了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二,在建国以来大瑶镇城镇扩展的阶段划分、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及方向对比,最后总结了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模式。第三,从外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大瑶镇建设用地扩展机制研究,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外部政策、与城市定位,内部因素则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城市发展驱动和新农村建设驱动等方面。第四,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着紧凑、生态和低碳原则,从规划调控、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模式、土地开发整理、新农村建设、土地调控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大瑶镇控制建设用地非理性集约化增长的路径建议。

王雅红[8](2010)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 ——甘肃、新疆的个案分析》文中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地方的发展实践已经证实,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达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所不同,故而在城市发展的速度、范围、途径和道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城镇化模式。本文以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和城市学等研究方法,建构了城市化模式的分析框架,并选取石河子市、博乐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三地为样本,对其城镇化过程进行了个案分析,考察了它们城镇发展不同的道路和途径,形成了对三地城镇化模式的不同认识。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目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城市化及其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多元要素理论”和“区位复合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对城市化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提出从城市化主体、城市化要素和城市化动力三大系统进行考察的研究视角,并将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实践相结合,为后续研究搭建了理论的平台。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模式的个案分析。在第三章里,主要分析了以石河子为代表的“嵌入”式移民城市的模式类型,指出其“即时城”的城市化特点,并分析了此类城市化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意义。第四章是对新疆博乐市城市化模式的考察和分析。通过对城市化要素和指标的分析,指出其边疆口岸城市的发展类型,总结了其“核心——边缘”的城市化特点,并进一步研究了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口岸城市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第五章以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城镇化实践为例,分析了“生态移民”类型的城镇化模式,总结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和实施条件,并就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示范意义进行了探讨。第六章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针对研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城市化战略、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所做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问题做了更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邓华[9](2009)在《浏阳市依托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城镇化在未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显着。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中西部广大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却明显滞后,究其原因是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缺乏能够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业,从本质上说,这些地区没有形成自我发展的积累机制,即没有真正形成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源。因此,如何创新城镇产业发展机制,集聚生产要素,形成城镇化“人气”,把农村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是我们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湖南省浏阳市县域经济为单位,研究该区域乡镇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互动机制,分析了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本文通过对湖南浏阳市立足于市场和本地区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成功选择和培育了地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启示,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设想。本文首先在阐述了小城镇产业发展理论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现状;同时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因缺乏产业支撑导致非农化与城镇化脱节,城镇化质量不高,配套体制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以产业支撑推动农村城镇化。其次,本文对浏阳市城镇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对该市根据所具有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产业现状等优势,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政策,确定和选择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使其向城镇集中,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浏阳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邓华[10](2009)在《浏阳市农村城镇化的几种模式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辨别农村城镇化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据此选择相应的发展路径与模式至关重要。从浏阳市依托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园区、旅游商贸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四种模式中可以得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诸多启示:合理规划、选择主导产业;培植支柱产业,打造城镇特色;拓宽资金渠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及合理的政府行为。

二、小城镇启动大市场——浏阳市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城镇启动大市场——浏阳市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1.1.2 特色小镇的发展良莠不齐,诸多问题显现
        1.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赋予特色小镇新使命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特色小镇
        1.2.2 产镇融合
        1.2.3 全域统筹
        1.2.4 三生融合
        1.2.5 大健康产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产城融合理论
        2.1.2 产业布局理论
    2.2 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辨析
        2.2.1 特色小镇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2.2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2.3 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
        2.3.1 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3.2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3.1 空间组织路径—产业主导
        3.1.1 产旅双驱的产业体系构建
        3.1.2 城乡联动的空间组织布局
    3.2 空间组织框架—全域统筹
        3.2.1 生态全域统筹建设
        3.2.2 产业全域统筹发展
        3.2.3 设施全域统筹配置
        3.2.4 风貌全域统筹规划
    3.3 空间组织要素—三生融合
        3.3.1 三生空间的用地类型
        3.3.2 三生融合的体系构建
        3.3.3 三生融合的空间组织
第4章 东阿阿胶特色小镇的空间组织及规划布局
    4.1 产业规划及空间组织
        4.1.1 产业体系规划
        4.1.2 空间组织布局
    4.2 全域统筹
        4.2.1 生态全域统筹建设
        4.2.2 产业全域统筹发展
        4.2.3 设施全域统筹配置
        4.2.4 风貌全域统筹规划
    4.3 三生融合
        4.3.1 三生空间划定
        4.3.2 三生融合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展望
    5.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率先提出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1.2 国内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提升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1.3 河南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着重提高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收集、整理文献综合分析法
        1.5.2 走访座谈评析法
        1.5.3 实际案例分析归纳法
        1.5.4 理论联系实践印证法
    1.6 论文的研究框架
2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相关概述
    2.1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地域
        2.1.3 地域文化
        2.1.4 地域文化的特征
    2.2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文化的形成及重要性
    2.3 小城镇建设中地域性文化的迫切性
    2.4 小城镇建设中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目标定位
        2.4.1 促进区域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
        2.4.2 迎合新时代精神需求
        2.4.3 创造文化多元性
    2.5 小城镇建设中空间形态呈现的地域文化特色
        2.5.1 外环境空间
        2.5.2 街巷空间
        2.5.3 建筑空间
        2.5.4 街道空间
        2.5.5 小型公园空间
        2.5.6 广场空间
    2.6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广场在体现城镇地域文化中的作用
    3.1 传统城镇聚落广场的演变与作用
        3.1.1 传统城镇聚落广场的演变
        3.1.2 传统城镇广场的发展历程
        3.1.3 传统城镇中广场的作用
    3.2 小城镇广场的相关理论
        3.2.1 小城镇的界定及特点
        3.2.2 小城镇广场的定义与形成
        3.2.3 小城镇广场的分类
    3.3 小城镇广场的特点及其在当下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1 小城镇广场自身的特点
        3.3.2 小城镇广场与城市广场的对比
        3.3.3 小城镇广场在当下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 小城镇广场作为体现城镇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3.4.1 小城镇广场作为体现城镇地域文化载体的地位分析
        3.4.2 小城镇广场中地域文化的价值功能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地域文化特色小城镇广场设计方法的探究
    4.1 我国小城镇广场现存的问题
    4.2 小城镇广场的设计原则及其指导理念
        4.2.1 凸显小城镇空间环境的地域特色
        4.2.2 提升小城镇的整体空间序列品质
        4.2.3 注重小城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2.4 传承小城镇宝贵的历史文化
    4.3 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城镇广场的目标及意义
        4.3.1 彰显小城镇的个性化
        4.3.2 增强城镇居民的认同感
        4.3.3 提升城镇居民的归属感
        4.3.4 提高城镇居民的自豪感
        4.3.5 进一步增进城镇居民的舒适感
    4.4 国内外小城镇广场的实例分析
        4.4.1 意大利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广场、墨西哥三文化广场
        4.4.2 三门峡马嵬驿广场、沈丘槐店镇文化广场、永城芒砀山汉文化广场
    4.5 小城镇广场体现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
        4.5.1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方法上的体现
        4.5.2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思想上的体现
        4.5.3 地域文化在广场设计手法上的体现
        4.5.4 地域文化在广场空间环境要素上的体现
5 实践案例分析小城镇广场的地域文化特色
    5.1 陈留镇概况
        5.1.1 陈留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5.1.2 陈留镇历史文化古迹
    5.2 陈留镇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5.3 陈留镇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
    5.4 陈留镇地域文化与陈留镇广场
        5.4.1 陈留镇文化与陈留镇广场
        5.4.2 陈留镇广场地域文化表达的设计方法
    5.5 陈留镇广场设计的目标和设计原则
        5.5.1 陈留镇广场设计的目标
        5.5.2 陈留镇广场设计原则
    5.6 陈留镇广场实例解析
        5.6.1 广场的场地分析
        5.6.2 广场设计理念与思想
        5.6.3 广场景观设计的表现
        5.6.4 陈留镇广场对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剖析及表现手法
        5.6.5 地域文化在陈留镇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塑造要素
    5.7 陈留镇广场设计实施策略
        5.7.1 规划设计方案机会优化降低成本
        5.7.2 规划设计中利用土地可能性的边界
        5.7.3 规划设计中建筑物的形态特征与造价
    5.8 本章总结
6 地域文化与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6.1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6.1.1 小城镇地域的基本特色
        6.1.2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设计的意义
        6.1.3 地域文化在小城镇广场设计中传承与发展
    6.2 可持续性在小城镇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6.2.1 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特征
        6.2.2 可持续性发展对小城镇广场设计的意义
        6.2.3 可持续性发展对小城镇广场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6.3 小城镇广场价值体现
        6.3.1 城镇传统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6.3.2 增强城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6.3.3 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上进一步促进城镇旅游业发展
        6.3.4 展现小城镇的现代文化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4)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空间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梳理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范围的确定
        1.2.3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研究综述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框架
第2章 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的概况
    2.1 传统市镇的背景分析
        2.1.1 历史沿革
        2.1.2 社会职能的演变
        2.1.3 产业结构的调整
    2.2 传统市镇的空间格局
        2.2.1 传统市镇组成要素变迁
        2.2.2 传统市镇的山水格局
    2.3 传统市镇的空间构建
        2.3.1 传统市镇空间结构
        2.3.2 传统市镇空间形态
    2.4 传统市镇分类
        2.4.1 传统街市空间延续的市镇——以靖港镇为例
        2.4.2 传统街市空间共生的市镇——以镇头镇为例
        2.4.3 传统街市空间失衡的市镇——以榔梨为例
第3章 传统街市空间延续的市镇
    3.1 靖港镇宏观镇域结构变迁
        3.1.1 村镇结构扩散模式的演变
    3.2 靖港镇中观空间结构变迁
        3.2.1 集群结构模式的演变
        3.2.2 线状空间结构的演化
        3.2.3 节点空间变迁
    3.3 靖港镇微观空间形态变迁
        3.3.1 祭祀空间形态变迁
        3.3.2 民俗空间形态变迁
        3.3.3 商业空间形态变迁
        3.3.4 工业空间形态变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街市空间共生的市镇
    4.1 镇头镇宏观镇域结构变迁
        4.1.1 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化
    4.2 镇头镇中观空间结构变迁
        4.2.1 集群结构模式的演变
        4.2.2 线状空间结构的演化
        4.2.3 节点空间变迁
    4.3 镇头镇微观空间形态变迁
        4.3.1 祭祀空间形态变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统街市空间失衡的市镇
    5.1 榔梨宏观镇域结构变迁
        5.1.1 村镇空间结构的演化
    5.2 榔梨中观空间结构变迁
        5.2.1 集群结构模式的演变
        5.2.2 线状空间结构的演化
        5.2.3 节点空间变迁
    5.3 榔梨微观空间形态变迁
        5.3.1 祭祀空间形态变迁
        5.3.2 民俗空间形态变迁
        5.3.3 商业空间形态变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沙地区传统市镇变迁态势及相关建议
    6.1 传统市镇空间变迁总体态势
        6.1.1 宏观镇域结构的变化
        6.1.2 中观空间结构的变化
        6.1.3 微观空间形态的变化
    6.2 通过探究空间变迁分析其问题
        6.2.1 行政力量的主导性
        6.2.2 传统市镇面貌的同质化
        6.2.3 居民“社会生活”的单一化
    6.3 传统市镇空间营建的建议
        6.3.1 共同参与下的小城镇建设
        6.3.2 历史风貌的传承
        6.3.3 空间意向的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的历史地图整理
附录B 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的资料整理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概况
附录D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学术活动概况
致谢

(5)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一般理论
    2.1 小城镇建设的概念和标准
        2.1.1 小城镇建设的概念
        2.1.2 小城镇建设的标准
    2.2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特殊性及建设目标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韦伯集聚经济理论
        2.3.2 低碳城市理论
        2.3.3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第3章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近年来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
        3.1.1 强化规划管理
        3.1.2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3.1.3 加快产业发展
        3.1.4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3.1.5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治理
    3.2 近年来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3.2.2 城镇经济迅速发展
        3.2.3 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3.2.4 城镇带动农村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3.3 长沙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 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3.3.2 建设资金明显不足
        3.3.3 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3.3.4 集聚能力相对薄弱
        3.3.5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3.6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第4章 国内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扬州市推进小城镇发展改革工作的主要措施
        4.1.1 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
        4.1.2 对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
        4.1.3 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
        4.1.4 完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4.1.5 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
        4.1.6 培育支柱产业
    4.2 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措施
        4.2.1 加强规划管理
        4.2.2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4.2.3 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4.2.4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4.2.5 彰显小城镇特色
        4.2.6 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支持
第5章 进一步推进长沙市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
    5.2 突出产业支撑
    5.3 加强投入引导
    5.4 深化制度改革
    5.5 建设生态城镇
    5.6 创建特色城镇
    5.7 提高集聚能力
    5.8 强化组织领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城市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学术价值
        1.1.3 研究基础
    1.2 概念分析与界定
        1.2.1 小城市
        1.2.2 小城镇
        1.2.3 城市化
    1.3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
        1.3.1 城市发展的一般理论
        1.3.2 城市发展模式理论
        1.3.3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1.5 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5.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5.3 对小城市研究文献的评述
第二章 小城市的形态、发展趋势及其与城镇体系的关系分析
    2.1 小城市的形态
        2.1.1 小城市的规模
        2.1.2 小城市的类型
        2.1.3 小城市的人口和腹地
    2.2 小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关系
        2.2.1 城镇体系概念与启示
        2.2.2 小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关系
        2.2.3 小城市与小城市的关系
    2.3 小城市的发展趋势
        2.3.1 小城市将成为乡村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接纳者
        2.3.2 小城市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承载体
        2.3.3 小城市的发展政策、实践面临挑战
第三章 我国小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国外小城市发展的经验
    3.1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沿革
        3.1.1 我国古代小城市的发展
        3.1.2 我国近代小城市的发展
        3.1.3 我国当代小城市的发展
    3.2 中国小城市发展的现状
        3.2.1 中国小城市的人口
        3.2.2 中国小城市的经济总量
        3.2.3 中国小城市的区域面积
        3.2.4 中国小城市的分布
    3.3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特点
        3.3.1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特点
        3.3.2 中国小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国外小城市发展的经验
        3.4.1 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3.4.2 国外小城市发展路径选择的类型以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小城市发展的内生性阻滞因素分析
    4.1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城市起源学说的综述
        4.1.2 城市发展因子理论
        4.1.3 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 区位的制约
        4.2.1 影响小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4.2.2 山东省小城市的区位分析
        4.2.3 区位如何制约了小城市的发展
    4.3 人口的影响
        4.3.1 小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4.3.2 人口的就业容量小
        4.3.3 人口的流动性较差
        4.3.4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4.4 历史的因素
        4.4.1 峄城区地方行政建制的主要变迁及变迁时的社会背景
        4.4.2 当前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平及原因分析
        4.4.3 历史的启示:行政建制变迁的发现
    4.5 产业的限制
        4.5.1 山东省工业发展阶段分析与判断
        4.5.2 小城市工业发展分析
        4.5.3 小城市支柱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小城市发展的外生性阻滞因素分析
    5.1 政策与体制的约束
        5.1.1 人口政策方面
        5.1.2 城市化政策方面
        5.1.3 行政区划政策方面
    5.2 城市规划的制约
        5.2.1 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发展的作用
        5.2.2 小城市规划方面的不足
        5.2.3 小城市规划缺乏以及执行不到位的危害
    5.3 小城市建设理念和若干行为的影响
        5.3.1 小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5.3.2 城市交通规划、布局和投入滞后.
        5.3.3 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关系处理不到位
        5.3.4 城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差
    5.4 城市管理失范
        5.4.1 城市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意义
        5.4.2 小城市管理缺乏规范
        5.4.3 小城市管理的缺失
        5.4.4 小城市市民社会没有形成
第六章 小城市发展的阻滞性因素的消解机制构建与分析
    6.1 小城市发展阻滞因素消解机制构建的基础分析及作用分析
    6.2 优化小城市产业发展
        6.2.1 要努力推进产业规划更新
        6.2.2 要努力挖掘整合城市资源,培育新兴产业
        6.2.3 要努力改革户籍制度,不断满足产业创新的人才需求
        6.2.4 要努力推进文化革新,打造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6.2.5 努力推进区域性产业合作
        6.2.6 努力打造区域城市产业的地理标识
    6.3 全面推进城市治理
        6.3.1 要树立科学的城市治理理念
        6.3.2 推进公共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城市治理
        6.3.3 努力围绕满足城市发展的有效需求提供全方位城市服务
        6.3.4 着力构建城市治理的有效保障机制
    6.4 努力构建和培育市民社会
        6.4.1 市民社会的产生、形成对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6.4.2 市民社会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分析
        6.4.3 培育成熟市民社会的机制构建
        6.4.4 加大政策投入,优化政府主导职能
第七章 小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中国小城市的布局
        7.1.1 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与小城市的规模标准
        7.1.2 小城市的区域空间布局
        7.1.3 小城市的功能布局
    7.2 中国小城市的产业选择
        7.2.1 主导产业的选择
        7.2.2 特色产业的选择
        7.2.3 “检视窗”产业理念
        7.2.4 构建企业家成长的激励型城市
    7.3 小城市发展的政策创新
        7.3.1 制定实施差异化户籍管理政策
        7.3.2 创新承包使用权不变基础上的集约化经营土地政策
        7.3.3 建设鼓励创业城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浏阳市大瑶镇建设用地扩展机制及集约利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镇空间扩展的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 大瑶镇发展概况与优劣势分析
    3.1 大瑶镇的历史沿革
    3.2 大瑶镇的现状特征
    3.3 大瑶镇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4 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特征解析
    4.1 建国以来大瑶镇城镇扩展的阶段划分
    4.2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现状特征
    4.3 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及方向对比
    4.4 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模式总结
5 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5.1 外在因素驱动
    5.2 内在因素驱动
6 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集约利用路径设计
    6.1 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集约利用原则
    6.2 大瑶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集约利用路径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 ——甘肃、新疆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化及其模式
    一、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
    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三 、城市化的模式
    四、城市化模式及其要素分析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镇)化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镇)化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模式
    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基本状况
    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要素分析
第三章 石河子城市化模式研究
    一、石河子概况
    二、石河子城市化的要素分析
    三、石河子城市化模式研究
    四、"即时城"模式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
第四章 博乐城市化模式研究
    一、博乐概况
    二、博乐城市化的要素分析
    三、博乐城市化模式研究
    四、全球化时期的边疆城市发展及城市化
第五章 阿克塞城镇化模式研究
    一、阿克塞概况
    二、阿克塞城镇化的要素分析
    三、阿克塞城镇化模式研究
    四、"生态移民"模式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
第六章 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一、要不要"城市化"——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的选择
    二、"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规模的选择
    三、"城市生活化"还是"生活城市化"——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实质
    四、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浏阳市依托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继续和深化
        1.2.2 产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1 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
        2.1.2 农村城镇化
        2.2 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基本理论
    1 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1.1 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的划分
        1.2 产业集聚和城镇规模
        1.3 工业企业在各类等级城市中的分布
        1.4 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
    2 关于城镇产业的演进
        2.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城镇规模
        2.2 产业在城镇间分布的变动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城镇化基本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现状
        1.1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1.2 我国农村城镇发展的现状
    2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非农化与城镇化脱节
        2.2 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城镇建设和相关的配套体制改革不够完善
第四章 浏阳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1 浏阳市概况
    2 浏阳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3 浏阳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浏阳市依托产业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模式
    1 浏阳市依托产业发展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1.1 传统特色产业带动型
        1.2 新型工业园区带动型
        1.3 旅游商贸产业带动型
        1.4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
    2 浏阳市依托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依托主导产业促进浏阳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1 浏阳市城镇化发展遵循的原则
        1.1 坚持以主导产业集聚为支撑,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相互促进原则
        1.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 坚持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特色的原则
        1.4 坚持制度创新的原则
        1.5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 进一步促进浏阳城镇化进程的措施
        2.1 要坚持科学发展要求,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城乡积极推进城镇化
        2.2 要注重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城镇化的拉动力
        2.3 要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导致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对城镇化的推动力
        2.4 要重视教育,切实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人才瓶颈
        2.5 要正确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市场与政府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浏阳市农村城镇化的几种模式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浏阳市依托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1. 传统特色产业带动型
    2. 新型工业园区带动型
    3. 旅游商贸产业带动型
    4.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
三、浏阳市农村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1. 合理规划、选择主导产业是前提
    2. 培植支柱产业, 打造城镇特色是根本
    3. 拓宽资金渠道,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必要条件
    4. 合理的政府行为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四、小城镇启动大市场——浏阳市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2]大健康产业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空间组织研究 ——以东阿阿胶特色小镇为例[D]. 王晓宇.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3)
  • [3]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城镇广场设计研究[D]. 董华琳. 河南大学, 2019(01)
  • [4]长沙地区传统市镇空间变迁研究[D]. 严梦露. 湖南大学, 2019(07)
  • [5]长沙市小城镇建设对策研究[D]. 赵祥华. 湖南大学, 2012(04)
  • [6]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邵士官.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4)
  • [7]浏阳市大瑶镇建设用地扩展机制及集约利用路径研究[D]. 尉蔚.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8]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 ——甘肃、新疆的个案分析[D]. 王雅红. 兰州大学, 2010(09)
  • [9]浏阳市依托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发展研究[D]. 邓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10]浏阳市农村城镇化的几种模式与启示[J]. 邓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标签:;  ;  ;  ;  ;  

小城镇开启大市场——浏阳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