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废纸回收率上升拉低亚洲回收纸价格(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迪[1](2020)在《废纸回收利用对中国造纸产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张小标[2](2019)在《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基于CBM-MRIO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首,2018年底举行的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再次重申了《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减排目标,即本世纪末必须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力争控制在1.5℃以内。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降低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是中国面临的巨大现实压力。包括森林碳汇和木质林产品在内的林业碳库总碳储量高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并以其独特的固碳和储碳功能对大气圈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森林管理衍生的木质林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具备显着的碳储和碳减排能力,并能够通过木质林产品消费反向作用于森林经营行为,深刻影响森林碳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林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收支与碳减排对增强中国林业碳减排能力,减轻中国气候减排压力,乃至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木质林产品使用与消费通过最优轮伐期对可持续森林经营起决定作用,除了传统木材意义上对经济最优轮伐期影响外,近20年来以气候价值为代表的非木材价值也深刻影响最优轮伐期与可持续营林理论的修正。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储与碳减排是林业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考量林业气候价值对于最优轮伐期的修正作用仅包括了森林碳汇,并未将木质林产品纳入研究范畴。作为木质林产品消费的一个重要子集,木质林产品贸易将带来国际间的碳流动与碳转移,由于出口的木质林产品在气候价值方面的产权界定并不明晰,出口的木质林产品的气候资源极易被削弱形成“公地悲剧”。同时,对于涉及区域间碳流动的气候责任的划分标准上,主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生产者视角的责任划分标准和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消费者视角的划分标准均存在走向两个极端的倾向。除上述木质林产品碳科学关联的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不足,作为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核算基础的IPCC碳收支方法学在过去20余年的应用与修正中始终没有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木质林产品终端使用形态的刻画较为欠缺,绝大部分国家由于缺乏关联数据无法追踪其木质林产品在最终使用形态方面的分布,即使部分国家存在关联数据,也仅能将木质林产品最终使用形态划分为有限的几类。其次,在木质林产品贸易,尤其是终端使用形态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未能纳入其研究范畴,由于关联数据的缺乏,主流研究往往仅能追踪至中间制成品形态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或者局限于本国内部的木质林产品的终端使用形式。最后,全球供需链下各市场主体或国家贡献的缺失,IPCC方法学和主流研究均无法从全球供需链的框架下,追踪其出口的木质林产品在国外的生命周期内的碳收支与碳减排,亦无法立足于域外消费者(国家)这一木质林产品供求的决定力量,反向分析其对木质原材料供给、木质林产品生产、使用及废弃的碳收支影响和碳减排贡献。基于以上理论和方法学的缺陷,本研究通过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引入既有IPCC碳收支方法学构建了一个新的碳收支模型CBM-MRIO(Carbon Budget Model integrating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ethod),同时基于此模型的混合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引入并拓展生产诱发系数,建立了一个可以用于评估消费国对木质林产品生产国碳收支和碳减排边际贡献的分析方法。CBM-MRIO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首先,为保证终端使用形态与国家的高精度,在投入产出数据库选择上,本研究引入当前在产业和国家分类以及时间跨度等方面最为优越的Eora数据库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其涵盖了190个国家的14839个产业部门和1140个最终需求/要素投入部门在近二十余年的相互耗用关系;其次,基于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本研究开发了木质林产品拓展矩阵,用以表述某特定木质林产品生产国在相应年份的中间产品形态木质林产品产量;最后,通过里昂惕夫乘数进一步评估该生产国所生产的木质林产品在各国的各终端使用形态的分布情况。基于以上模型方法,一国所生产的木质林产品的碳收支能够予以全面分析与评估;其出口到国外的木质林产品碳收支变动以及气候责任亦可以清晰界定;该模型方法可在生产国和消费国间双向追溯的混合生命周期特征,亦可避免气候责任划分中的极端化倾向,木质林产品碳科学关联的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得到了解决。本研究结合FAOSTAT和UNCOMTRADE数据对上述建立的模型方法予以实证论证,研究发现:(1)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碳储量达到3605 Tg CO2-eq(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年碳减排量达到150 Tg CO2-eq,其中中国贡献的比例为84.2%,域外消费国贡献比例为15.8%,由于中国仅消费了约75%的木质林产品产量,中国碳储和碳减排贡献效率更强;(2)域外消费国消费了中国25%的木质林产品产量,但由于其主要的终端使用形式以非建筑用木质林产品和纸类产品等短生命周期产品为主,同时大量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废弃木质林产品,其仅贡献了终端使用环节和废弃环节碳储和年均碳减排量的22.5%和13.9%的同时,却贡献了废弃环节45.5%的碳排放量;(3)在边际减排贡献方面,中国最终需求碳减排的边际减排贡献远高于域外消费国,甚至比最主要的8个域外消费国边际贡献的总和略高,然而8个主要的域外消费国的最终需求引起的对木质林产品碳收支和碳减排的贡献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中国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由于持续下降的边际木质林产品消费,中国边际年碳减排量出现持续下降甚至趋于0,但8个主要的域外消费国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改进了既有IPCC方法学。通过本研究与IPCC碳收支方法学评估结果的对比发现,IPCC方法学认为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内表现为木质林产品净进口,其净进口比例为约19%,且主要表现为木质原材料,但本研究所建立的CBM-MRIO模型发现,尽管中国存在约20%的木质原材料进口,但中国出口了多达25%的最终使用形态的木质林产品,符合中国木质林产品产业“两头在外的特征”,故而本研究所建立的CBM-MRIO模型更加客观。(2)对既有理论新的阐释。研究所建立的CBM-MRIO模型也是对既有环境投入产出理论过于片面强调消费视角的气候责任核算与划分的修正。中国巨大的木质林产品碳储与碳减排潜力表明,既有的气候变化关联领域的可持续营林理论中仅考虑森林碳汇价值是不全面的、值得商榷的。本研究对伴随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收支研究也是对传统产权与“公地悲剧”理论的突破,即私人产品在气候产权方面同样具有公共资源产品的属性,仍然会产生“公地悲剧”。本研究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一方面,由于中国大量木质林产品被国外耗用,且碳储和碳减排效率较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公地悲剧”现象,在当前IPCC以生产法为约束性方法学的背景下,这部分低效率的碳减排需由中国承担,对中国产生了木质林产品碳减排出现了较大的负外部性,因此中国应加强国际气候谈判并推动国际碳收支方法学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最终消费的边际碳减排贡献下降,需优化的碳库管理策略,增强木质林产品碳减排效率,本研究发现,促进废弃木料和废弃木质林产品填埋场的甲烷回收可以大幅降低木质林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应作为最为主要的优化策略,如能完全回收填埋场甲烷排放则木质林产品碳储可以提高约18%。
徐士莹[3](2019)在《中国纸产品碳排放核算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是世界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也是全球纸产品第一大生产、消费国和重要的贸易大国。作为能源密集型行业,中国造纸及纸制品业及其延伸的产业链,在国家节能减排任务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准确把握中国纸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源、分析其碳排放特征,探究纸产品全生命周期主要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对中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开放经济下避免碳泄漏的考虑,本文从消费者责任视角估算中国纸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首先本文将纸产品全生命周期分为原料获取、制浆造纸、运输及废纸处置阶段,根据“谁消费、谁承担”原则,扣除生产用于出口的纸及纸板的碳排放量。其中,原料获取、制浆造纸、运输及废纸处置阶段分别采用草谷比法、碳排放系数法、STIRFDT分解模型及一阶衰减法估算碳排放量。结果显示:2007-2016年,原料获取阶段是纸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逐渐下降的唯一阶段。制浆造纸阶段是纸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最高的阶段,且呈增长趋势;其次是废纸处置阶段,单位废纸焚烧释放的CO2高于填埋;由于中国森林资源匮乏、废纸回收率低,导致造纸原料进口依赖性高,因此运输阶段中造纸原料进口运输产生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国内废纸回收运输的碳排放量;出口纸及纸板的碳排放量随着纸及纸板出口量的增长而增加。整体来说,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在过去的10年里呈缓慢增长态势。进一步,本文结合LMDI分解模型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最高阶段即制浆造纸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子。从影响因子分解及识别结果来看:2007-2016年,能源强度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子;能源结构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但由于煤炭能源消耗占比过高导致能源结构多数年份表现出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是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子,多数年份两者呈弱脱钩甚至扩张性脱钩状态;劳动力供给代表纸产品产业规模,对碳排放量有正向效应,但作用幅度不大,因此在通径分析中该因子被踢除。最后,本文根据纸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估算及主要阶段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从结构、消费等方面提出我国纸产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在此基础上,为体现部分可行途径的减排效果,利用情景分析,分别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废纸回收率两种情景对我国纸产品碳排放量的未来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废纸回收率均能降低碳排放量,但改善能源结构的减排效率逐渐降低,而提高废纸回收率则相反。相较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通过提高废纸回收率在未来更容易实现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碳排放量的降低。
王思文,任启芳[4](2019)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废纸回收现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利用再生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国家颁布了《废纸加工行业规范条件》。在对固废方面做出一系列规范要求的大环境下,通过对目前国内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以及最新出台的有关废纸回收的相应政策进行回顾,总结我国废纸回收办法等相关现状,最后分析政策发展的未来动向,提出重视宏观调控、进行废纸等级细分、积极宣传教育与增强公众意识,以及构建循环经济网络等相应建议并进行总结。
鞠红岩[5](2018)在《进口废纸替代造纸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口废纸虽然缓解了我国造纸工业发展原料不足的问题,但进口废纸存在夹带物超标、加工利用规程不规范等问题,有极高的环境污染风险,应严格限制进口。为满足我国造纸工业发展需要,研究进口废纸替代对策。分别研究了利用废纸、木材、非木材制浆造纸污染物排放、资源、能源消耗情况;研究发现,废纸制浆造纸在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研究了进口废纸环境影响,研究发现,进口废纸存在夹带物超标,加工利用过程不规范、携带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危害我国人体健康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研究了我国废纸产生和回收利用情况,发现废纸还有大部分未得到回收,建议通过制定强制性行业分类标准、制定基金补贴制度、建立快递包装纸再利用制度等提高废纸回收率;研究了我国木浆进口情况以及进口废纸改革制度对行业的影响,建议鼓励进口木浆和推动进口废纸浆;研究了我国非木材资源情况,建议合理发展竹材造纸和秸秆造纸。研究发现,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补充原料缺口,替代进口废纸造纸。
许华,徐意,白晓燕[6](2017)在《我国纸浆贸易逆差研究》文中指出纸浆作为造纸工业的基本原料和我国重要的进出口产品,持续的贸易逆差将会对造纸工业及相关产业带来威胁。本文从纸浆贸易的数量、数额、国别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纸浆贸易逆差现状,深入剖析导致纸浆贸易逆差的国际国内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纸浆贸易逆差将会长期存在并呈扩大趋势,导致这一现状的因素有国际竞争力、国际纸浆价格、人民币汇率、木材资源、供需缺口、贸易政策等;基于此探讨了我国纸浆贸易逆差应对之策。
赵会霞[7](2016)在《亚洲废纸市场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核心提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而一些新兴亚洲经济体经济发展相对健康的当下,关注整个亚洲市场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本报告通过数字、图表的方式把这些宏观信息更具体地展示给大家,尤其是造纸行业和废纸行业,希望借此对大家更具体地了解整个亚洲市场、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有所助益。
刁钢[8](2014)在《中国木材供给及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木材作为四种传统原材料之一,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木材供给安全与否将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该文主要分析中国木材的供需情况,研究保障木材供给安全的政策。作者首先回顾了已有研究对中国木材供需问题的研究方向及结论,并重点评述了木材供需的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了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及木材的供需现状。第四章建立了中国木质林产品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模型的范围、结构和方法,并利用面板或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了模型的参数。第五章首先评价了模型的预测能力;然后利用ARIMA模型和其他方法预测了模型的外生变量;最后预测了2013-2020年主要木质林产品供需状况和木材的供给来源。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木材需求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20年国内木材消耗量将达到7.6亿m3。中国木材的供给来源有木质剩余物、原木、回收的木材和木质林产品的进口。中国木材供给总体是安全的,但部分木质林产品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第六章从进口安全的角度研究了木材的供给问题。作者在石油供给安全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木质林产品的进口风险指数;然后建立了基于二次型的最优进口结构模型。并利用风险指数和进口结构模型分别评价了原木、木浆和废纸的进口风险,计算了在最小风险情况下的木质林产品的进口来源。第七章从木材供给来源的角度分析了提升木材供给能力的措施。首先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造林面积变化和放松采伐限额对原木供给的影响。森林面积的增加是缓解原木供需矛盾的根本性措施,但短期效果不明显。在采伐限额制度下,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可以激发供给者的积极性,减少福利损失。然后,分析了木材与废纸的回收利用情况,政府应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经济补贴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推动木材和废纸的回收利用。最后,利用最优进口份额模型计算了2020年中国原木和木浆的进口来源。该文运用定量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木材供需问题,预测了2013-2020年的木材供需情况,分析了不同保障木材供给的途径,为了解木材供需变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和研究工具。
王杨弘[9](2013)在《浮选脱墨渣纤维制备纸张增强剂的研究》文中认为废纸脱墨浮选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脱墨渣,这些脱墨渣往往被废弃或填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脱墨渣中含有较多的纤维,如能充分利用这些纤维制备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将对节约造纸原料、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TEMPO氧化、阳离子化和羧甲基化修饰浮选脱墨渣纤维,制备出三种纸张增强剂,研究了增强剂对杨木硫酸盐浆手抄纸和回收纸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SEM、SEM-EDS、IR等手段对改性后的脱墨渣纤维及纸张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各种抄纸工艺参数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并对纸张增强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EMPO氧化、阳离子化和羧甲基化反应改变了脱墨渣纤维表面的基团,TEMPO氧化增加了纤维表面的羧基,阳离子化使纤维表面接入季铵盐基团,羧甲基化使脱墨渣纤维表面接入了羧甲基。此外,pH值、增强剂加入量和硫酸铝加入量对纸张性能有着一定的影响。当pH值为5,增强剂加入量为1%,硫酸铝加入量为0.5%时,纸张性能最好。三种纸张增强剂对手抄纸和回收纸物理性能提高都非常明显。添加1%的TEMPO氧化浮选脱墨渣纤维后手抄纸的抗张指数耐折度分别提高40.2%和433.3%,回收纸的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分别提高了93.1%和41.4%。添加1%的阳离子化浮选脱墨渣纤维后手抄纸的抗张指数抗张指数增加了29.4%,回收纸的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分别提高了63.7%和15.1%。添加1%的羧甲基化浮选脱墨渣纤维后手抄纸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提高了74.0%、87.8%和877.8%,回收纸的抗张指数和耐破指数分别提高了119.8%和83.3%。复配纸张增强剂对纸张性能的提高效果更好。同时添加羧甲基化脱墨渣纤维和阳离子化脱墨渣纤维后,手抄纸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耐折度分别提高了93.9%、89.2%和1344%。
崔举锋[10](2013)在《湿法预处理提高OCC再生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现代造纸工业正在由传统高污染行业转型为以回收废纸为主要原料再造纸的具有典型循环经济特征的绿色产业。其中OCC已成为生产箱板纸的主要再生原料,但是纤维角质化问题(纤维细胞壁结构在抄纸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逆变化使得二次纤维的润胀与纤维间的结合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了其再生性能,例如回用时的碎解性能、再生纤维的力学强度以及光学性能等。所以如何提高二次纤维的再生性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大量研究结果证明了钠碱和生物酶处理有助于重施胶纸张的离解和纤维的润胀,使纤维更加柔韧且结合更好,能够提高再生纸张的力学性能,而这些方法都是处理经过碎解筛选后得到的纸浆。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OCC预处理方法湿法预处理,即在碎解前将OCC在NaOH处理液中做浸泡处理或者在碱性条件下碎解。湿法预处理可以在不改变常规造纸流程的条件下,提高OCC的碎解效率并增强再生纸张的力学强度。实验以美国进口OCC为原料,在碎解前将废纸片在NaOH溶液中浸泡处理,处理工艺为:处理温度常温,浆浓12%,用碱量2%,处理时间2h。在五种预处理方式中,以AA (NaOH溶液浸泡再含碱液碎解)处理方式所得纸张的力学性能提高较为明显,与-W(直接清水碎解)处理方式相比,裂断长、环压指数和耐破指数分别提高了18.99%、22.29%、29.75%。同时,湿法预处理提高了OCC的碎解效率,缩短了碎解完成(即假设碎解率达到90%时)所需要的时间。在碎解10min时,AA处理方式的碎解率由-W处理方式的77.63%提高到了91.49%,当碎解完成时可节省碎解时间30%-50%。湿法预处理与后处理OCC对再生纸张的力学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预处理比后处理提高的较为明显。AA预处理方式所得再生纸张的裂断长、环压指数和耐破指数比后处理所得再生纸张分别提高了6.43%、7.42%、10.13%;在碎解时间为10min时,AW (NaOH溶液浸泡再含清水碎解)预处理方式的良浆得率由后处理的56.04%提高到80.02%,粗渣率由30.36%降低至10.62%。与未处理纸浆相比,NaOH处理后的OCC纸浆具有较好的漂白性能。未处理纸浆(-W)、后处理纸浆、预处理纸浆(AA)经过P1P2 (H2O2两段漂)白后白度分别达到33.1、43.9、46.4,经过DP漂后白度分别达到48.9、63.2、65.4。湿法预处理后的OCC纸浆具有更好的漂白性能,漂白后的纸浆可用于箱板纸的挂面或低白度纸张的配抄。湿法预处理成本低且易于生产,提高了OCC的碎解效率和再生纸张的力学性能,以及再生纤维的漂白性能,为二次纤维回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二、美国废纸回收率上升拉低亚洲回收纸价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废纸回收率上升拉低亚洲回收纸价格(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基于CBM-MRIO模型的构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压力 |
1.1.2 林业对气候减排的价值 |
1.1.3 木质林产品在林业气候减排中的地位 |
1.1.4 林产品贸易与气候责任划分 |
1.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
1.2.1 理论贡献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
1.3.1 林业碳科学关联概念 |
1.3.2 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关联概念 |
1.3.3 木质林产品碳流动与贸易关联概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主要创新 |
1.6.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木质林产品碳问题研究演进与评述 |
2.1 国内外木质林产品碳核算方法学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 |
2.1.1 萌芽时期(1991–2000 年) |
2.1.2 成熟时期(2001–2005 年) |
2.1.3 应用和争论时期(2006–2010 年) |
2.1.4 后德班时期(2011–2018 年) |
2.2 国内外碳核算方法及市场主体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
2.2.1 基于“生产法”的国内市场主体的研究进展 |
2.2.2 基于“生产法”的国外市场主体研究现状 |
2.2.3 基于“储量变化法”的国内市场主体研究进展 |
2.2.4 基于“储量变化法”的国外市场主体研究现状 |
2.3 市场主体气候减排边际贡献研究进展 |
2.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与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提出 |
2.4.1 已有研究的主要不足 |
2.4.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木质林产品碳科学的关联理论与辨析 |
3.1 木质林产品与气候变化关联理论体系 |
3.1.1 主要理论类型内涵与实践 |
3.1.2 木质林产品碳科学核心关联理论辨析 |
3.2 可持续营林理论 |
3.2.1 可持续营林理论的主要理论分支 |
3.2.2 最优轮伐期理论的历史演进 |
3.2.3 最优轮伐期理论当前主要观点 |
3.2.4 本研究对最优轮伐期理论的拓展意义 |
3.3 公地悲剧理论 |
3.3.1 公地悲剧理论的历史演进 |
3.3.2 公地悲剧理论当前主要争议及观点 |
3.3.3 本研究对公地悲剧理论支撑与佐证 |
3.4 环境投入产出理论 |
3.4.1 环境投入产出理论的历史演进 |
3.4.2 环境投入产出理论当前主要争议及观点 |
3.4.3 环境投入产出实证方法的主要不足 |
3.4.4 本研究对环境投入产出理论的佐证与阐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IPCC框架下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方法学与不足 |
4.1 《2006 指南》下的IPCC木质林产品碳储方法学 |
4.1.1 木质林产品碳储方法学总体理论逻辑 |
4.1.2 生产法碳储核算逻辑 |
4.1.3 储量变化法碳储核算逻辑 |
4.2 《2013 修订》对IPCC木质林产品碳储方法学的更新 |
4.2.1 加入考虑森林经营行为的木质林产品核算范畴 |
4.2.2 来源于本国森林采伐的木质林产品产量评估方法 |
4.3 既有IPCC框架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模型逻辑与不足 |
4.3.1 传统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总体框架 |
4.3.2 加工环节碳收支子模型 |
4.3.3 使用环节碳收支子模型 |
4.3.4 废弃环节碳收支子模型 |
4.4 既有IPCC框架下碳收支总体数据与参数类型需求 |
4.5 中国木质林产品产量和贸易量 |
4.5.1 中国木质原材料产量(1900–2015 年) |
4.5.2 中国木质原材料贸易量(1900–2015 年) |
4.5.3 中国中间产品形态的木质林产品产量(1900–2015 年) |
4.5.4 中国中间产品形态的木质林产品贸易量(1900–2015 年) |
4.6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各项参数取值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当前IPCC碳收支模型对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
5.1 加工环节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1990–2015 年) |
5.2 使用环节木质林产品碳储量与碳减排贡献(1990–2015 年) |
5.3 废弃环节木质林产品收支和碳减排贡献(1900–2015 年) |
5.4 全生命周期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1990–2015 年)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碳收支模型(CBM-MRIO)构建 |
6.1 IPCC框架下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模型的主要不足 |
6.1.1 木质林产品的终端使用形态刻画欠缺 |
6.1.2 终端使用形态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缺失 |
6.1.3 全球供需链下各市场主体/国家贡献的缺失 |
6.2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引入 |
6.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已有IPCC碳收支方法学的意义 |
6.2.2 主流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的甄别与遴选 |
6.2.3 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与木质林产品拓展矩阵 |
6.3 木质林产品生命周期碳收支模型总体框架 |
6.4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的碳收支模型各阶段子模块 |
6.4.1 木质原材料供应环节 |
6.4.2 木质林产品生产环节 |
6.4.3 木质林产品使用环节 |
6.4.4 木质林产品废弃环节 |
6.5 消费国边际减排贡献模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区域投入产出碳收支(CBM-MRIO)数据需求与描述 |
7.1 总体数据需求与数据来源 |
7.2 木质林产品使用和废弃环节碳收支的参数取值 |
7.3 Eora数据库木质林产品终端使用形式产业分类 |
7.4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贡献评估数据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CBM-MRIO模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的实证分析 |
8.1 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
8.1.1 木质原材料供应环节 |
8.1.2 中间产品形态木质林产品加工环节 |
8.1.3 木质林产品终端使用环节 |
8.1.4 木质林产品废弃环节 |
8.2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与碳收支与各国碳减排贡献 |
8.2.1 中国木质原材料和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 |
8.2.2 中国木质原材料和木质林产品贸易碳减排贡献 |
8.3 主要消费国对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
8.3.1 主要消费国对中国木质林产品消费量/产量边际贡献 |
8.3.2 主要消费国对中国木质原材料需求量/供给量的边际贡献 |
8.3.3 主要消费国对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储与碳减排边际贡献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理论阐释与突破 |
9.3 政策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表 |
(3)中国纸产品碳排放核算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2.1 纸产品碳排放问题的理论基础研究 |
1.2.2 纸产品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研究 |
1.2.3 基于生命周期的纸产品碳排放问题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造纸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2.1 中国纸产品界定 |
2.2 造纸产业生产和消费现状 |
2.2.1 中国造纸原料生产和消费状况 |
2.2.2 中国纸及纸板生产与消费状况 |
2.3 中国纸产品进出口贸易状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
3.1 研究边界和CO_2 排放源确定 |
3.1.1 研究边界 |
3.1.2 各阶段CO_2排放源确定 |
3.2 各阶段CO_2排放量核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
3.2.1 原料获取阶段CO_2 排放量核算方法 |
3.2.2 制浆造纸阶段CO_2 排放量核算方法 |
3.2.3 运输阶段CO_2排放量核算方法 |
3.2.4 废纸处置阶段CO_2 排放量核算方法 |
3.2.5 出口纸及纸板碳排放量核算方法 |
3.2.6 数据清单及来源 |
3.3 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结果分析 |
3.3.1 原料获取阶段碳排放量核算结果分析 |
3.3.2 制浆造纸阶段碳排放量核算结果分析 |
3.3.3 运输阶段碳排放量核算结果分析 |
3.3.4 废纸处置阶段碳排放量核算结果分析 |
3.3.5 出口纸及纸板碳排放量结果分析 |
3.3.6 核算结果综合分析 |
3.4 不确定性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纸产品生命周期主要碳排放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制浆造纸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1.1 影响因子分解模型构建 |
4.1.2 通径分析模型构建 |
4.2 制浆造纸阶段影响因子分解结果分析 |
4.2.1 能源结构因素 |
4.2.2 能源强度因素 |
4.2.3 经济发展因素 |
4.2.4 劳动力供给因素 |
4.3 制浆造纸阶段CO_2排放量驱动因素的通径分析 |
4.3.1 制浆造纸阶段CO_2 排放量正态检验 |
4.3.2 制浆造纸阶段CO_2 排放量的驱动因素显着性分析 |
4.3.3 制浆造纸阶段CO_2 排放量驱动因素的通径系数核算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纸产品低碳发展途径研究 |
5.1 原料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减排途径研究 |
5.1.1 改善原料获取阶段的原料消费结构 |
5.1.2 改善制浆造纸阶段的能源消费结构 |
5.1.3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低碳情景分析 |
5.2 废纸回收处置的减排途径研究 |
5.2.1 提高废纸回收率 |
5.2.2 提高废纸回收率的低碳情景分析 |
5.3 综合性减排途径研究 |
5.3.1 能源消费结构和废纸回收率的综合低碳情景分析 |
5.3.2 技术性减排 |
5.3.3 制度性减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循环经济下我国废纸回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废纸回收现状分析 |
(一) 废纸进口政策收紧 |
(二) 废纸回收数据分析 |
(三) 废纸回收处理现状 |
二、相关政策与对策建议 |
结语 |
(5)进口废纸替代造纸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废纸进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
1.1.1 欧盟废纸进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
1.1.2 美国废纸进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
1.1.3 日本废纸进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
1.1.4 印度废纸进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
1.2 我国废纸进口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1.2.1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
1.2.2 进口废纸发展历程分析 |
1.2.3 进口废纸现状分析 |
1.2.4 进口废纸替代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第二章 废纸替代造纸的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
2.1 木材制浆造纸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 |
2.1.1 化学法制浆造纸工艺与产污节点 |
2.1.2 化学法制浆造纸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分析 |
2.1.3 化学机械法制浆造纸工艺及产污节点 |
2.1.4 化学机械法制浆造纸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分析 |
2.2 非木材制浆造纸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 |
2.2.1 非木材制浆造纸工艺及产污节点 |
2.2.2 非木材制浆造纸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分析 |
2.3 废纸制浆造纸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 |
2.3.1 废纸制浆造纸工艺及产污节点 |
2.3.2 废纸制浆造纸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分析 |
2.4 废纸制浆造纸污染物减排及节能降耗分析 |
2.4.1 废纸制浆造纸污染物减排分析 |
2.4.2 废纸制浆造纸节能分析 |
2.4.3 废纸制浆造纸节约资源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进口废纸环境影响分析 |
3.1 进口废纸夹杂物超标增加污染负荷 |
3.2 进口废纸不规范加工污染场地 |
3.3 走私洋垃圾危害我国生态环境安全 |
3.4 进口废纸倒卖至无环保设施企业增加污染风险 |
3.5 小结 |
第四章 进口废纸替代造纸对策研究 |
4.1 进口废纸相关改革制度分析 |
4.2 造纸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
4.3 提高国内废纸回收率 |
4.3.1 我国废纸产生情况分析 |
4.3.2 我国废纸回收利用情况分析 |
4.3.3 制定强制性行业分类标准 |
4.3.4 制定基金补贴制度 |
4.3.5 建立快递包装纸再利用制度 |
4.4 鼓励进口木浆和推动进口废纸浆 |
4.5 合理发展非木浆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校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6)我国纸浆贸易逆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纸浆贸易逆差现状分析 |
1.1 逆差数量分析 |
1.2 逆差数额分析 |
1.3 逆差国别分析 |
2 导致我国纸浆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国际因素 |
2.1.1 国际竞争力影响 |
2.1.2 国际纸浆价格影响 |
2.1.3 人民币汇率影响 |
2.2 国内因素 |
2.2.1 木材资源影响 |
2.2.2 供需缺口影响 |
2.2.3 政府政策影响 |
3 我国纸浆贸易逆差的应对之策 |
3.1 提高纸业国际竞争力 |
3.2 继续加快“林纸浆一体化”建设 |
3.3 适当调整贸易政策 |
3.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3.5 改善原来结构, 增加国内供给 |
3.6 开拓纸浆来源新市场 |
(7)亚洲废纸市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亚洲纸和纸板生产和需求分析 |
1.1亚洲纸和纸板需求 |
1.2亚洲纸和纸板生产情况 |
1.3箱纸板和其他纸板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 |
2亚洲废纸需求和进出口情况分析 |
2.1亚洲废纸需求 |
2.2废纸进出口情况 |
2.3主要废纸进口国家和地区的废纸进口情况 |
2.4主要废纸供应地区的出口情况 |
3全球OCC市场分析 |
(8)中国木材供给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对象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2 木材供需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中国木材供给问题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学者对中国木材供给问题研究现状 |
2.1.2 国外学者对中国木材供给问题研究现状 |
2.1.3 中国木材供给研究的特点、不足与启示 |
2.2 林业部门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2.2.1 计量经济学在林产品供需预测中的应用 |
2.2.2 系统动力学预测方法 |
2.2.3 线性规划模型 |
2.2.4 其他预测方法 |
2.3 预测方法选择 |
3 中国木质林产品及木材供需现状 |
3.1 中国木质林产品供需系统动力模型物质转换过程分析 |
3.2 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
3.2.1 中国森林资源变化趋势 |
3.2.2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
3.2.3 中国人工林发展状况 |
3.3 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供需现状 |
3.3.1 中国原木的供需现状 |
3.3.2 中国木质燃料的供需现状 |
3.3.3 中国锯材与单板的供需现状 |
3.3.4 中国纸浆及纸制品的供需现状 |
3.3.5 中国人造板的供需现状 |
3.4 中国木材供需总量分析 |
3.4.1 中国木材的需求分析 |
3.4.2 中国木材的供给分析 |
3.5 小结 |
4 中国木质林产品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 |
4.1 中国木质林产品供需系统动力学的分析结构 |
4.1.1 模型的基本结构及数据处理方式 |
4.1.2 中国木质林产品供需模型的市场调整模式 |
4.2 森林资源与原木供给模块 |
4.2.1 中国森林资源与原木供给模块的结构 |
4.2.2 中国森林资源与原木供给模型参数估计 |
4.3 人造板供需模块 |
4.3.1 人造板供需模块的结构 |
4.3.2 人造板供需模块参数的估计 |
4.4 造纸产业模块 |
4.4.1 纸制品需求量分析 |
4.4.2 纸制品的供给分析 |
4.4.3 纸制品的出口及均衡价格分析 |
4.4.4 纸制品回收与再生木浆的供给分析 |
4.4.5 木浆的供需分析 |
4.4.6 其他类型纸浆的供需分析 |
4.5 锯材与单板供需模块 |
4.5.1 锯材供需模块 |
4.5.2 单板供需模块 |
4.6 木质燃料供需模型 |
4.7 中国木材总供给模块 |
4.7.1 中国木材需求量的构成 |
4.7.2 原木需求与价格分析 |
4.7.3 剩余物及其供给分析 |
4.8 小结 |
5 中国2020年木材供需量预测及供给安全分析 |
5.1 中国木质林产品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评价 |
5.2 模型外生变量的预测 |
5.3 中国2020年木质林产品需量预测结果 |
5.4 中国2020年木材供需总量分析 |
5.5 中国木材供给来源及安全状况分析 |
5.5.1 中国木材供给来源 |
5.5.2 中国木材供给安全分析 |
5.6 小结 |
6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风险及多元化分析 |
6.1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风险指数 |
6.1.1 HHI与SWI指数 |
6.1.2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风险指数 |
6.1.3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6.2 中国原木进口安全情况评价 |
6.2.1 中国原木主要进口来源国 |
6.2.2 中国原木进口安全情况分析 |
6.3 中国造纸原料进口安全评价 |
6.3.1 中国木浆进口安全情况分析 |
6.3.2 中国废纸进口风险情况分析 |
6.3.3 中国造纸原料进口安全情况评价结果 |
6.4 基于二次规划的最优木质林产品进口结构模型 |
6.4.1 木质林产品最优进口结构模型的目标函数 |
6.4.2 木质林产品最优进口结构模型的约束条件 |
6.5 原木和造纸原料最优进口结构分析 |
6.5.1 原木最优进口结构分析 |
6.5.2 造纸原料最优进口结构分析 |
6.6 小结 |
7 提升中国木材供给能力的政策分析 |
7.1 提升中国原木供给能力的主要途径分析 |
7.1.1 造林面积变化对原木供给的影响 |
7.1.2 采伐限额对原木供给的影响分析 |
7.2 木材及废纸回收利用分析 |
7.2.1 木材与废纸的回收利用情况分析 |
7.2.2 木材与废纸回收政策建议 |
7.3 原木和木浆2020年进口来源分析 |
7.3.1 中国2020年原木与木浆最优进口份额模型参数的设置 |
7.3.2 中国2020年原木主要进口来源国份额分析 |
7.3.3 中国2020年木浆主要进口来源 |
7.3.4 保障原木和木浆进口安全的政策建议 |
7.4 小结 |
8 结论 |
8.1 中国2020年木材供需趋势 |
8.2 中国木质林产品进口风险变化及应对策略 |
8.3 提升中国木材供给能力的政策建议 |
8.4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国森林资源与原木供给模型区域 |
附录2 原木、锯材、木浆和废纸国际平均价格变量单位根检验 |
附录3 原木价格ARIMA模型形式识别与估计 |
附录4 锯材价格ARIMA模型形式识别与估计 |
附录5 木浆价格ARIMA模型形式识别与估计 |
附录6 废纸价格ARIMA模型形式识别与估计 |
附录7 中国主要原木进口来源国森林资源的R/P指数 |
附录8 中国木浆和废纸主要进口来源国 |
附录9 原木进口结构优化结果 |
附录10 木浆进口份额优化结果 |
附录11 木浆进口结构优化结果 |
附录12 中国2020年原木和木材进口主要来源 |
附录13 中国木质林产品供需系统学模型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9)浮选脱墨渣纤维制备纸张增强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1.1 国外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1.2 国内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2 废纸脱墨 |
1.2.1 废纸脱墨方法 |
1.2.2 脱墨渣的回收利用 |
1.2.2.1 废纸脱墨渣燃烧发电 |
1.2.2.2 废纸脱墨渣生产建筑材料 |
1.2.2.3 废纸脱墨渣的农用化 |
1.2.2.4 浮选柱回收脱墨渣纤维 |
1.3 纤维改性 |
1.3.1 物理法改性 |
1.3.2 化学法改性 |
1.3.2.1 氧化改性 |
1.3.2.2 阳离子化改性 |
1.3.2.3 羧甲基化改性 |
1.3.3 生物法改性 |
1.4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TEMPO氧化脱墨渣纤维制备纸张增强剂的研究 |
2.1 实验设备及原料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原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浮选脱墨渣纤维的收集 |
2.2.2 TEMPO氧化 |
2.2.3 保水值测定 |
2.2.4 羧基含量测定 |
2.2.5 抄纸及纸张物理性能测定 |
2.2.6 扫描电镜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氧化时间对羧基含量的影响 |
2.3.2 氧化时间对保水值的影响 |
2.3.3 氧化时间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4 氧化时间对回收纸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5 纸张增强剂添加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6 pH值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7 硫酸铝加入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2.3.8 扫描电镜分析 |
2.4 小结 |
3 阳离子化脱墨渣纤维制备纸张增强剂的研究 |
3.1 实验设备及原料 |
3.1.1 实验设备 |
3.1.2 实验原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浮选脱墨渣纤维收集 |
3.2.2 阳离子化 |
3.2.3 抄纸及纸张物理性能的测定 |
3.2.4 扫描电镜分析 |
3.2.5 能谱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阳离子化试剂加入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2 阳离子化试剂加入量对回收纸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3 纸张增强剂加入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4 pH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5 硫酸铝加入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3.3.6 扫描电镜分析 |
3.3.7 能谱分析 |
3.4 小结 |
4 羧甲基化脱墨渣纤维制备纸张增强剂的研究 |
4.1 实验设备及原料 |
4.1.1 实验设备 |
4.1.2 实验原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浮选脱墨渣纤维收集 |
4.2.2 羧甲基化 |
4.2.3 保水值测定 |
4.2.4 羧基含量测定 |
4.2.5 抄纸及纸张物理性能测定 |
4.2.6 红外光谱分析 |
4.2.7 扫描电镜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羧甲基化时间对羧基含量的影响 |
4.3.2 羧甲基化时间对保水值的影响 |
4.3.3 羧甲基化时间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4 羧甲基化时间对回收纸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5 纸张增强剂加入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6 pH值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7 硫酸铝加入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4.3.8 红外光谱分析 |
4.3.9 扫描电镜分析 |
4.4 小结 |
5 浮选脱墨渣纤维纸张增强剂复合添加的研究 |
5.1 实验设备与原料 |
5.1.1 实验设备 |
5.1.2 实验原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增强剂的复配 |
5.2.2 抄纸及纸张物理性能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纸张增强剂种类对纸张增强效果比较 |
5.3.2 复配纸张增强剂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5.3.3 纸张增强剂复配的配比优化 |
5.4 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湿法预处理提高OCC再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废纸回收利用意义重大 |
1.1.2 世界废纸利用状况 |
1.1.3 中国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1.4 中国废纸回收利用可行性分析 |
1.1.5 中国废纸回收利用的发展前景 |
1.2 中国旧瓦楞箱纸板(OCC)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
1.2.1 中国旧瓦楞箱纸板(OCC)的利用现状 |
1.2.2 旧瓦楞箱纸板(OCC)再生利用的发展前景 |
1.3 化学浆废纸再生理论研究进展 |
1.3.1 化学废纸浆再生过程中性质的变化 |
1.3.2 纤维角质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
1.4 回收纤维的改性研究 |
1.4.1 物理方法 |
1.4.2 化学处理 |
1.4.3 水热处理及蒸煮预处理 |
1.4.4 生物处理 |
1.5 世界各国回收利用废纸新技术的状况 |
1.6 OCC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
1.6.1 OCC制浆的基本工艺 |
1.6.2 提高OCC再生纤维力学性能的技术进展 |
1.6.3 OCC漂白技术研究进展 |
1.7 湿法预处理的提出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药品 |
2.2 实验设备 |
2.3 处理液的配置 |
2.4 实验方法 |
2.4.1 湿法预处理 |
2.4.2 湿法后处理 |
2.4.3 OCC纸浆漂白 |
2.5 分析方法 |
2.5.1 白度检测 |
2.5.2 物理性能测定 |
2.5.3 SEM扫描电镜分析 |
2.5.4 纤维形态分析 |
2.5.5 预处理过程中粗渣的显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湿法预处理OCC的工艺参数研究 |
3.1.1 湿法预处OCC正交实验分析 |
3.1.2 湿法预处理中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 |
3.2 不同湿法预处理方式对OCC再生纤维力学性能和碎解效率的影响 |
3.2.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OCC再生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OCC碎解效率的影响 |
3.2.3 湿法预处理缩短碎解时间的可行性分析 |
3.3 湿法预处理与后处理提高OCC再生纤维力学性能的比较 |
3.4 预处理与后处理OCC再生良浆纤维分析 |
3.4.1 预处理与后处理OCC再生良浆纤维的SEM电镜扫描图分析 |
3.4.2 湿法预处理与后处理OCC再生良浆纤维形态分析 |
3.5 湿法预处理与后处理对OCC再生纤维打浆效果的影响 |
3.6 不同处理方法纸浆得率比较 |
3.7 湿法预处理所得粗渣分析 |
3.7.1 粗渣中的胶粘物 |
3.7.2 粗渣中未被离解的纤维团 |
3.8 湿法预处理与后处理对OCC再生纤维漂白性能的影响 |
3.9 湿法预处理评估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四、美国废纸回收率上升拉低亚洲回收纸价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废纸回收利用对中国造纸产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D]. 赵晓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基于CBM-MRIO模型的构建与实证[D]. 张小标.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中国纸产品碳排放核算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D]. 徐士莹.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4]循环经济下我国废纸回收现状综述[J]. 王思文,任启芳. 经济研究导刊, 2019(12)
- [5]进口废纸替代造纸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研究[D]. 鞠红岩.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6]我国纸浆贸易逆差研究[J]. 许华,徐意,白晓燕. 中国造纸, 2017(11)
- [7]亚洲废纸市场展望[J]. 赵会霞. 造纸信息, 2016(03)
- [8]中国木材供给及政策研究[D]. 刁钢.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9]浮选脱墨渣纤维制备纸张增强剂的研究[D]. 王杨弘.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 [10]湿法预处理提高OCC再生性能的研究[D]. 崔举锋.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