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创作来源之一——茅盾的故乡

茅盾的创作来源之一——茅盾的故乡

一、茅盾的创作源泉之一——茅盾的故乡(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刚[1](2021)在《地缘文化视阈中的孙犁小说研究》文中提出河北作家孙犁的创作在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同时,具有鲜明的地缘文化色彩。自幼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孙犁,身心浸染着厚重的燕赵文化,其创作更是充分体现了燕赵文化中行侠仗义、慷慨悲壮的特征,而忍辱负重、保家卫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则在另一个层面浸润并影响着他,使其创作呈现出豪放与细腻、阴柔与阳刚之美。燕赵文化在孙犁小说的地缘文化景观呈现、地缘人物性格塑造、地缘艺术风格形成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影响。孙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燕赵文化特色,彰显了地缘文化的独特价值。

刘幸[2](2021)在《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中原民俗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们既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及强化地域文化色彩的重要手段,又生动地表达着中原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展现河南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精神以及时代变革的重要元素,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中原独特的地域风情以及中原人民思想精神的历史演化过程。从民俗书写的角度看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中的乡土世界,能够审视当代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后河南农村伴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的独特复杂的乡村风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及文艺民俗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核心概念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整体上的论述。第一章重点讨论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河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造就了河南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提供深度的背景支撑。河南浓郁的民俗氛围和作家在生活中的民俗体验催生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独特情感,成为作家们在乡村叙事中进行民俗书写的可能性条件和自觉动力。基于作家生命体验及创作意志的差异,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呈现出理性批判、温和反讽和眷恋怀念并存的多元民俗审美姿态。受特殊思想精神表达的需要,部分河南作家尝试在小说中建构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的民俗事象,借此来展现中原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并不是一个整体,不同的小区域作家群以各自生活的文化区为依托,以每个区域不同的乡村风俗背景和样态为源泉,创作出多元化的民俗图景。河南作家的民俗书写还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以后,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新特点。第二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依托民俗书写建构的当代河南乡土景观。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曾给中原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活力,但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给乡村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民俗文化具有稳定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以中原独特的乡风民俗为切入点,对后改革时代河南乡村社会生态的发展与变迁予以观照,通过传统民俗的衰颓展现河南乡村文化生态景观,民俗的变异透视河南乡村权力景观,民俗的淡化表现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其中也包含着对现代化的哲理反思。第三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借民俗书写展现的当代中原农民生活与命运。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集中展现了河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它们成为中原农民原初生活状态的显现与缩影。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乡村民俗情节的加入在展现中原地区独特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是中原农民行为举止或文化心理的真实展现,作家用带有中原色彩的婚丧风俗来突显农民境遇的不幸和凄凉,寄托着对农民在沉重负压下的苦难命运的深刻怜悯。河南地区民间信仰风气浓重,新时期河南作家笔下的中原民间信仰描写,深刻反映了深处内陆腹地的河南地区以“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为核心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它们作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作家用以渲染地方色彩,营造乡村神秘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展现了中原农民的认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第四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以民间话语呈现的河南乡土意蕴。河南作家通过对中原方言俗语及修辞格的灵活使用来展现河南乡村世界。方言摹声拟态、随声传形的特点使读者能从各种人物的语言中分辨出他们的身份与性格,人物形象因此更显鲜明、生动。比喻、反语、双关、夸张、通感等修辞格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在方言语境下更加富于个性化。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创作中的民歌民谣是凸显河南区域文化氛围和特色、表达河南人情感与精神的重要手段,具有内在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河南地区神话传说蕴藏丰富,周大新小说中的民间神话传说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第五章探讨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民俗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存在,这种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重要媒介。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民俗书写为作家进行地域化、个性化写作提供现实支撑,丰富的民俗书写不仅呈现出地域独特的人文风貌,更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对民众生活予以观照,展示着历史与时代变迁下乡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时代意义。作为特定地区长期积淀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地域风俗反映着该地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和文化心理,因而具有明显的超阶级性和超时代性。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加入民俗描写,使小说在表达政治主题的同时,也对人性人情有一定程度的书写和表达,对小说政治化倾向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河南地区乡村民俗书写为河南作家进行乡土建构和艺术想象提供现实支撑,展演着中原民众生活,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困境,蕴含着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

谢刚,江震龙[3](2021)在《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与共同体诗学建构》文中提出民族文学观是对文学与民族关系的观念表述及理论建构。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辩证的思想张力,显示出以时间性为表、空间性为里、多元一体、边界明晰、纵深多层的民族共同体空间意识。在话语实践上,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主要借助核心概念民族性进行表述,而民族性又常常借民间性、平民性、阶级性等概念表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应当重视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所蕴含的民族共同体诗学,充分阐发其多元开阔的审美共同体意识、辩证的思想张力、包容共生的文学伦理观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文艺本质论。

姚雪垠,曾芸,吴芬庭[4](2021)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及《李自成》第四卷创作计划(1984)》文中认为1984年6月22日下午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资料馆的曾芸、吴芬庭两同志做录音采访,主要访问我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对过去作品的自我评价以及《李自成》第四卷创作计划。一、关于我的文学创作道路曾芸:我们今天来采访您,想请您跟我们谈一谈您当年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还想请您谈谈一些您的主要作品。现在对《李自成》我们都了解,您过去还写过很多东西,去年还出版了很多,但总体来说,没有《李自成》那么辉煌,所以想请您跟我们谈谈这个情况。

颜艳妮,丛鑫[5](2021)在《上海城市神话的虚浮与崩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作家将他们笔下的人物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展示,这使得他们的叙述空间轮廓分明,版图清晰。本文通过细读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长篇作品中上海这一城市意象,努力将该意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试图通过种种深层文化因素来解构王安忆笔下的上海神话建构。

段平[6](2021)在《文学铁军 报告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赓麾下的2野4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当当的头号主力,其属下13军被誉为铁血雄狮,14军有丛林猛虎之称,15军就更不用说了,上甘岭一仗威震四海。但鲜为人知的是,上世纪50年代,4兵团曾涌现出一大批以冯牧、公刘、白桦、彭荆风、陆柱国、徐怀中、苏策、寒风、季康为代表,享誉全国的青年军旅作家,信手拈来,其名号大都如雷贯耳,名扬中外……——题记

李明[7](2021)在《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略论——以茅盾《春蚕》管窥》文中提出现代作家如鲁迅、茅盾、赵树理等笔下的农民形象各异,从阿Q到老通宝,再到小二黑等经典画像的出现,一条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嬗变的脉络清晰可见。其中,茅盾短篇《春蚕》是透视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过渡性的关键文本。《春蚕》提供了现代中国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这是不同于"五四"乡土文学叙事中落后农民的新文学造型。茅盾对农民形象的刻绘,十分注重挖掘农民身上传统性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鲁迅笔下农民形象大异其趣。但鲁、茅两位作家塑造的农民形象,依然是书斋式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书写的他们眼中的农民。到了赵树理,农民才真正以历史的主动参与者、创造者形象出现。现代作家对农民文学形象的艺术探寻及其经验,对于当下中国作家文学创作,仍具某种启示意义。

肖一凡[8](2021)在《当代青年作家培养机制的变化 ——以《文艺报》(2012-2020)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指明

陈戴敏[9](2021)在《《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研究(2010-2019)》文中指出

张瀚尹[10](2021)在《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茅盾的创作源泉之一——茅盾的故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茅盾的创作源泉之一——茅盾的故乡(论文提纲范文)

(1)地缘文化视阈中的孙犁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孙犁小说中的地缘文化景观
二、孙犁小说人物的地缘文化性格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孙犁小说艺术风格
    (一)散文化结构
    (二)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
    (三)简洁、明快的语言追求

(2)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
        一、河南区域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
        三、河南作家对民俗书写的文学传衍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特征
        一、批判、反讽、怀念并存的民俗审美姿态
        二、地域背景差异下的民俗多样书写
        三、文学建构型的民俗书写
    第三节 新时期河南作家民俗书写的时代变迁
        一、政治意识形态下的民俗书写嵌入
        二、民俗书写的多样化与日常化
        三、民俗书写中的现代化反思
第二章 依托民俗书写建构新时期河南乡土景观
    第一节 传统民俗衰颓的河南乡村生态景观
        一、从“土地崇拜”到“土地丢弃”
        二、乡土风情的消失与追忆
        三、中原传统民间工艺的失落
    第二节 民俗变异与乡村权威格局的嬗变
        一、“长老崇拜”的消失与河南乡村基层权力的变革
        二、河南农民崇权民俗心理下的人性变异
        三、乡村选举中村民自治被架空
    第三节 民俗淡化与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
        一、葬俗中消失的孝亲伦理
        二、日常交往里折射出乡邻伦理的淡漠
        三、婚嫁陋俗里颓败的婚恋伦理
    第四节 “诗化乡村”建构与反思——以田中禾的创作为例
第三章 借助民俗书写展现河南农民生活与命运
    第一节 民俗书写里的河南农民生活百态
    第二节 特殊婚丧风俗背后的河南农民苦难命运
    第三节 河南民间信仰与农民的精神世界
        一、中原信仰风气与河南民众的关系
        二、“万物有灵”信仰与传统习俗里的精神解脱
        三、家族祖先崇拜与农民的精神寄托
        四、生活禁忌与河南农民思维方式
    第四节 中原巫鬼信仰的文学观照——以阎连科的创作为例
        一、对耙耧山脉现实生活状态的展现
        二、对耙耧村民的精神抚慰
第四章 以民间话语呈现河南乡土意蕴
    第一节 河南方言里的中原乡村世界
        一、河南方言词汇里的中原性格
        二、借中原方言修辞格展现乡村人情世相
        三、中原民间语言的文学表达——以李凖的创作为例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谣的运用
        一、情歌对女性内在情感的表达
        二、歌谣成为河南人的精神投影与折射
        三、民歌中彰显的中原地域特色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间叙事——以周大新的创作为例
        一、神秘传说与神秘氛围的营造
        二、传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命运对照
        三、传说的结构意蕴与小说线索的契合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民俗书写呈现出小说的历史文化蕴涵
        一、从历史文化层面观照现实生活
        二、民俗变化与河南社会时代发展
        三、对农民文化心理历史嬗变的动态捕捉
        四、民俗背景下的乡村寓言
    第二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情节政治色彩的消减
        一、河南民俗生活细节与“典型化”创作手法的淡化
        二、中原风土人情描写对乡民人性美的开掘
        三、河南民俗心理的深描与审美表层化的弥补
    第三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文化内涵的加深
        一、“诗意中原”的文学建构
        二、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展现
        三、对中原乡土困境与出路的探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与共同体诗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的辩证张力
二、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的空间形态
三、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核心概念及其表意
四、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的共同体诗学
结 语

(4)我的文学创作道路及《李自成》第四卷创作计划(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关于我的文学创作道路
    附 记
二、 谈《李自成》第四卷的创作计划

(6)文学铁军 报告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八千里路云和月
艺术的源泉
检阅
诗和远方
远足
繁花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国防剧院四号
三十功名尘与土
云山苍苍江水长
代后记:云山苍苍江水长

(7)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略论——以茅盾《春蚕》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一、透视现代小说农民艺术形象差异及其嬗变的关键文本——《春蚕》
二、鲁迅与茅盾现代小说农民文学形象之异同略说
三、茅盾和赵树理小说农民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启示

四、茅盾的创作源泉之一——茅盾的故乡(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缘文化视阈中的孙犁小说研究[J]. 李振刚.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4)
  • [2]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D]. 刘幸. 河北大学, 2021
  • [3]现代中国民族文学观与共同体诗学建构[J]. 谢刚,江震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0)
  • [4]我的文学创作道路及《李自成》第四卷创作计划(1984)[J]. 姚雪垠,曾芸,吴芬庭. 新文学评论, 2021(03)
  • [5]上海城市神话的虚浮与崩塌[J]. 颜艳妮,丛鑫. 名作欣赏, 2021(20)
  • [6]文学铁军 报告文学[J]. 段平. 边疆文学, 2021(07)
  • [7]现代小说农民形象差异及其嬗变略论——以茅盾《春蚕》管窥[J]. 李明. 上海视觉, 2021(01)
  • [8]当代青年作家培养机制的变化 ——以《文艺报》(2012-2020)为考察中心[D]. 肖一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
  • [9]《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研究(2010-2019)[D]. 陈戴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10]新世纪以来迟子建小说的地域书写研究[D]. 张瀚尹. 江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  

茅盾的创作来源之一——茅盾的故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