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胸腔镜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五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1](2020)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与常规胸正中切口心脏停跳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并分析两组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就诊,明确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52例,分别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常规胸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组)25例,年龄(36.36±15.60)岁,体重(55.28±11.78)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9.32±5.21)mm;对照组(常规胸正中心脏停跳手术组)27例患者,年龄(36.17±19.89)岁,体重(50.11±17.23)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8.52±8.69)mm。分别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术中监测指标:手术时间(min)、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min)、术中输血量(ml);术后观察指标包括:呼吸机辅助时间(h)、术后24小时引流量(ml)、ICU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住院天数(d)、围术期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完成顺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呼吸机辅助时间[(10.80±4.70)h比(14.28±6.13)h,t=2.282,P=0.027]、监护室(ICU)时间[(28.19±9.15)h比(46.54±21.51)h,t=4.053,P=0.000]、术中输血量[(216.00±172.43)ml比(366.67±227.02)ml,t=2.679,P=0.010]、术后24小时引流量[(146.32±157.78)ml比(315.37±251.87)ml,t=2.893,P=0.006],住院天数[(14.84±3.33)d比(19.48±7.46)d,t=2.933,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残余漏、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不仅取得了传统手术的疗效,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汪毅,林黎,闫明亮,宝玉,李亚雄[2](2020)在《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45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本中心自2016年10月开始~2019年5月,采用右胸前外侧切口,直视下修补房间隔缺损共有245例,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26人,房间隔缺损中央型199例,下腔型29例,上腔型17例,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房缺直径8 mm~37 mm,平均19.2mm。切口前至右锁骨中线第6肋,后至腋前线第四肋,经第三或第四肋间隙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修补房缺。结果全组术后均未出现死亡、二次开胸止血、切口感染、气胸、心包积液、残余瘘等严重并发症,仅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皮下气肿。患者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但很快缓解。本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11 min~57 min(平均26.7 min),转流时间35 min~71 min(平均50.9 min),住院时间11~24日(平均14.9日),ICU停留时间1~2天。结论右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作为常规房间隔缺损手术和其他微创手术的补充,具有切口隐蔽、瘢痕小、胸廓完整、房缺位置和边缘要求少、术后并发症少、可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不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和消耗品、费用低廉等优点。该术式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更是大有可为的。因手术经肋间隙进行,操作空间较小,操作有一定难度。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熟悉局部解剖,术中操作仔细,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手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修补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方式。
赵丽丽[3](2019)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经皮封堵的单纯继发性ASD患者17例,同时由我院行经典X射线(X-ray)引导下ASD封堵术的患者中按照TTE组的技术成功患者性别、年龄及BMI以1:1进行配对出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我们将患者分为TTE组和X-ray组。TTE组患者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由TTE引导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X-ray组则在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下,通过X射线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用封堵伞将ASD封堵后,即刻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来查看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形态是否饱满位置是否合适等。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门诊复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查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TTE组中,16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体重相对较重,声窗显影不够清晰等原因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儿童患者术中出现心包积液,紧急给予心包穿刺引流后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由于声窗显影不清晰中转经X-ray封堵成功。1例患者封堵失败,术中发现为多发房缺,封堵后存在4-7mm残余分流,撤出封堵器。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SD直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心律失常、外周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T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不仅能避免X射线损伤,而且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杨倩[4](2019)在《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经超声引导下心脏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安全性及可行性,为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ASD及VSD外科治疗病例共64例:传统手术共45例(ASD:38例,VSD:7例);超声引导下封堵19例(ASD:15例,VSD:4例)。所选病例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正侧位片等检查确诊并排除手术禁忌,部分老年患者术前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病例纳入标准主要有: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未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疾病;2.所选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记录、病程记录等数据均能够如实查到,超声心动图的复查也在我院完成;3.封堵治疗组所用封堵器均由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公司生产。排除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全或检查由外院进行;2.患者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治疗的心脏畸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房、室间隔缺损大小等),术中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呼吸机通气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下床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及术后并发症(残余漏、气胸、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切口液化等)。统计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传统手术组与封堵治疗组相比,术前体重方面有差异,封堵治疗组体重(49.5±22.2)Kg,传统治疗组体重(55.5±15.0)Kg;封堵治疗组年龄(30.3±20.9)岁,传统手术组年龄(36.7±17.7)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封堵组治疗缺损直径(ASD:9.2±3.0 mm,VSD:2.4±0.6 mm);传统手术组缺损直径(ASD:22.2±9.9 mm,VSD:9.1±4.7 mm)。传统手术组术中常规行全麻下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术中阻断主动脉,据凝血指标输注血小板等改善术后凝血情况,出血量封堵治疗组(15.8±9.9)ml,传统手术组出血量(358.7±187.2)ml;封堵治疗组术中均无输血,传统手术组输血量(719.4±452.6)ml。术后常规进入重症医学科观察,封堵治疗组呼吸机通气时间(5.5±4.2)h;传统手术组呼吸机辅助时间(20.5±7.0)h。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封堵治疗组1例封堵失败,另择期行开胸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4.8%,较传统手术组成功率(100%)低,分析原因为主动脉瓣侧缺损边缘不足。传统手术1例因术后大出血再次开胸止血治疗;封堵治疗组术后无残余分流,传统手术组房间隔及室间隔术后各有1例少量残余分流,残余分流率4.4%,均行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气胸、切口液化、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封堵组。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间隔及室间隔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无需行体外循环,术中无大量血液丢失,无需输血改善患者凝血及贫血,手术安全性更高,风险更小。与传统手术相比,封堵治疗无需开胸,切口更小,术后无切口脂肪液化,无胸廓畸形,更符合当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患者身心负担。封堵治疗组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费用更加低廉,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优于外科手术组治疗。随着封堵技术提高、封堵材料的进步,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必将为间隔缺损的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方案。
邓楠[5](2016)在《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胸腔镜房间隔修补术以及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房间隔修补术以及二尖瓣置换术比较,科学的评价胸腔镜心脏手术的效果,安全性,探讨其可行性。研究方法:房间隔修补术:2011年05月至2016年01月,入选患者共38例,38例房间隔修补的病人分别经胸腔镜(胸腔镜组,N=18),与常规开胸(常规开胸组,N=20),房间隔修补术。比较2组患者,心肺转流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辅助时间,胸液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半年复查情况。二尖瓣置换术:2011年05月至2016年01月,入选患者共27例,27例二尖瓣病变分别经胸腔镜(胸腔镜组,N=12),与常规开胸(常规开胸组,N=15)分别比较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与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俩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后半年复查情况。研究结果:胸腔镜房间隔修补术中,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129±56ml,切口长度为5.3±1.1cm,手术时间为194±4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3±1.9d,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5.2±2.3h,体外循环时间为66±2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4±19min,在正中开胸房间隔修补术患者中,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278±68ml,切口长度为21.9±1.9cm,手术时间为148±27min,术后住院时间为9.7±2.3d,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8.2±3.2h,体外循环时间为49±1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9±14min。胸腔镜组和正中开胸组均没有出现患者死亡,胸腔镜组术中没有一例改成正中开胸。术后患者均没有出现神经系统,肾衰竭,低心排等并发症,与正中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组24小时术后引流量,术后切口长度及术后呼吸辅助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升主动脉阻闭时间,手术时间胸腔镜组更长,(P<0.05)。术后疼痛明显较常规组减轻,俩组患者术后都恢复良好,安全出院。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中,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147±58ml,切口长度为5.1±0.9cm,手术时间为316±6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0.9±3.9d,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0.2±3.7h,体外循环时间为108±3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5±21min,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患者中,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295±93ml,切口长度为22.5±2.2cm,手术时间为220±39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4.7±4.3d,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0.6±4.2h,体外循环时间为73±1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7±17min。2组均没有出现患者术后死亡,胸腔镜组有一例患者术中转变成正中开胸。术后患者均没有出现神经系统,肾衰竭,低心排等并发症,术后复查心脏彩超俩组患者均没有出现瓣周漏。与正中开胸组相比,胸腔镜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切口长度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均比正中开胸组时间长(P<0.05)。俩组患者术后都恢复良好,安全出院。结论: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更短,切口美观,恢复快,安全可行。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效果相当。为胸腔镜的推广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刘锦屏,王其逊,薛昊,陈洪晔,于波,谭启明,孙炜琪,金媛,秦良光[6](2014)在《全胸腔镜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的经验。方法:32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CHD ASD,分为A组(全胸腔镜)和B组(常规手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A组经股动、静脉建立CPB;B组按常规方法建立CPB,均在CPB,主动脉阻断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除A组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室颤,均及时治愈外,无其他严重之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在门诊随访120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可以获得与常规手术一样的疗效,但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更隐蔽,符合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倪良春[7](2014)在《全胸腔镜二尖瓣膜置换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该课题,对20条行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实验,对30例单纯二尖瓣瓣膜病变患者行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及30例临床类似病人(两组临床病人的病种、心胸比率、体重、年龄、心功能分级等情况无明显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行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的对比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探讨:(1)通过动物实验,建立规范的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方法,分析该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寻求其解决方法,以避免在临床应用中出现。(2)通过临床研究,采用动物实验得出的胸腔镜二尖瓣瓣膜置换最好缝合方法,以此方法对30例临床患者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该组为实验组,对照组为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瓣膜置换方法30例,记录两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出该方法是否等同于或优于传统开胸手术,从而找出微创手术的数据,为完全胸腔镜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所具有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胸腔镜二尖瓣瓣膜置换的犬模型):20只当地土狗,体重20-25kg左右,实验犬术前禁食12小时,仰卧于手术台上,实行全麻,进行气管插管,左肺单肺通气,肝素化后,通过股动脉、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做3个小切口:于腋中线第7肋间作第一切口,长约1.5cm,为镜身置入切口;胸骨旁第4肋间及右腋中线第三肋间分别作第二、第三切口,长约1.5cm,为器械操作孔,经左房切口,显露二尖瓣,然后将实验分组,应用单针连续缝合法和双头针间断褥式缝合法分别进行动物实验10例,然后记录每种方法的落瓣的时间、套线次数,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寻找最适合的手术方法,为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2)临床研究:通过患者体征、心电图、X线心脏平片、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单纯二尖瓣瓣膜病变,入选患者均为成人,无其他合并畸形,均需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选取该类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完全胸腔镜组和正中开胸组,2组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年龄、性别、体重、心胸比率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二者具有可比性。然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手术治疗,记录两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出该方法是否等同于或优于传统开胸手术,从而找出微创手术的数据,为完全胸腔镜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所具有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动物实验:通过实验分析,应用双头针间断褥式缝合法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在落瓣时间、套线次数及手术时间上优于单针连续缝合方法,分析其结果,单针连续缝合看似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镜下视野受限制,镜下缝合及转针困难,尤其在6-12点位置缝合尤其困难。(2)临床研究:分析统计数据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无死亡患者,无重大并发症患者。完全胸腔镜组和传统正中开胸组在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胸腔引流量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胸腔镜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要长于传统正中开胸组,而在住院时间、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胸腔引流量方面要少于传统正中开胸组。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动物实验:通过该动物实验比较分析,在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应用双头针间断褥式缝合法更可行,更能节省手术时间,确保手术安全。(2)临床研究: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其同样安全有效,且患者引流少,输血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无需横断胸骨,切口美观隐蔽,心理创伤小,社会活动恢复快,符合现代健康理念,值得推广。
晋美[8](2014)在《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及患者倾向于行微创手术。应用电视胸腔镜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应用电视胸腔镜的心脏外科手术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得以广泛应用。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心脏外科手术(totally thoracoscopic surgery,TTS)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心脏手术提供了一种低损伤的手术方式。它既有优势又有缺陷。手术的成功实施要求体外循环、麻醉等手术设备的完备,手术者的技术过硬及术中突发情况处理的能力。作为众多心脏微创手术方法之一,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心脏外科手术在缩短手术切口的同时,保证了手术质量。与传统胸部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相比较,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切口小、创伤轻,电视胸腔镜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图片、开阔的视野、更加简便的记录及播放方式,更加重要的是它有着与之相同的手术效果。但是,这同时给手术者在手眼协调操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胸腔镜的缺陷之一便是只能提供二维的图像。自2012年6月以来,我医院心脏外科已经成功为12名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了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在此研究中,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分析及经验总结。目的:通过对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与传统正中胸骨切开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在手术相关时间、术后临床指标、体外循环转流中各项指标结果的比较,明确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右侧胸壁打孔行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为胸腔镜手术组(TTS组),采用经股血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同时期传统正中胸骨切开、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条件下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3例为正中胸骨切开手术组(MS组),采用经主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in)、术后清醒所用时间(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min)、返回病房所用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24小时引流量(ml)、术后库血用量(ml)、术后应用吗啡类止痛药物的频次[例(%)]、术后抗生素应用天数、体外循环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术中平均最低鼻温(℃)、术中尿量(ml)、术中灌注流量(ml/m2/min)、术中平均灌注压(kPa)、心脏自动复跳例数等。结果:TT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08±12.14岁,平均体重为59.29±15.07千克,其中包括房间隔缺损患者11例,室间隔缺损患者1例。M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77±12.67岁,平均体重为48.42±13.91千克,13名患者均为房间隔缺损。在TTS手术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为302.50±42.82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43.33±274.97分钟,术后清醒所用时间为150.00±65.88分钟,术后患者由重症监护室返回普通病房的时间为1.50±0.60天,术后住院天数为7.58±1.62天。在MS手术组患者中,手术时间为260.00±49.49分钟,术后清醒所用时间为90.00±58.66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49.23±191.50分钟,术后患者由重症监护室返回普通病房的时间为1.92±3.44天,术后住院天数为9.69±2.25天。在TTS手术组中,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为87.50±20.96分钟,术后应用吗啡类止痛药物的频率为17%,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111.33±86.86毫升,术后库血用量为400.00±147.70毫升,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2.00±9.83分钟,术中最低鼻温为28.29±2.66摄氏度,术中尿量为791.66±487.03毫升,术中灌注流量为69.58±14.84ml/m2/min,术中灌注压为9.41±1.38千帕,12例患者术中心脏均自动复跳。在MS手术组中,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为54.00±10.77分钟,术后应用吗啡类止痛药物的频率为42%,术后24小时引流量为228.46±105.74毫升,术后库血用量为692.30±446.20毫升,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4.46±16.16分钟,术中最低鼻温为30.23±1.09摄氏度,术中尿量为719.23±399.75毫升,术中灌注流量为83.08±10.32ml/m2/min,术中灌注压为9.62±1.98千帕,13例患者术中心脏均自动复跳。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TTS手术组较MS手术组在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抗生素应用天数、主动脉阻断时间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TTS手术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所需时间较长(P<0.05),返回病房所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后库血用量较少(P<0.05),术后吗啡类止痛药物的应用频次较少(P<0.05),体外循环转流时间较长(P<0.05),开放升主动脉后两组患者心脏均能够自动复跳。结论: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虽然在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所用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上较常规正中胸骨切开手术组长,但其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输血量少、吗啡类止痛药物用量少,此种手术方法安全可行。
王冲[9](2013)在《经胸微创先心病封堵手术疗效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经胸微创先心病封堵术患者的术中、术后及随访资料,对其近中期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予以客观评价,探讨该术式优、缺点,为临床实施及推广该手术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的290例经胸先心病微创封堵术治疗患者的术中数据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参考“2011专家共识”对患者进行严格标准化选择,室缺181例、房缺102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封堵成功,同时室缺合并房缺同时封堵4例,房缺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时封堵1例,室缺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时封堵1例。封堵成功后即刻通过食道心脏彩超、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测观察疗效;出院时再行心脏彩超(TTE)、心电图(ECG)、X线胸片复查;并于术后1~3月、3~6月、1年、2年后(一年后每年复查1~2次)门诊复查时行TTE、ECG、胸部正侧位片检查,并询问有无相关不适症状及进行体格检查。结果确定封堵296例患者,封堵成功290例,成功率98.0%;其中室缺成功率97.3%;房缺成功率97.1%;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100%。术中经食道心脏彩超(TEE)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平均4.8±1.6(2~10)mm,房间隔缺损大小平均16.4±7.2(4~34)mm;动脉导管大小平均7.4±2.5(4~12)mm;共使用室缺封堵器181个,大小平均6.8±2.2(4~12)mm;房缺封堵器106个,大小平均21.3±7.9(6~40)mm;动脉导管封堵器9个,大小平均9.4±3.3(5~16)mm。1例下腔型房缺术后一月复查,胸片提示封堵器脱落,急诊开胸取封堵器并行房缺修补术;术中有5例微小残余漏发生,其中出院时复查2例分流消失,另2例分别于出院后1月、3月复查时分流消失,1例肌部室缺2mm残余漏复查两年无变化;1例双孔房缺封堵术后一月复查发现新出现残余漏;1例4mm膜部室缺封堵患者术后第5日出现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并放置永久起搏器;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胸外科微创封堵治疗手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近中期疗效肯定,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长期观察。
罗永金,杨庆军,严宇,陈灏,吴洪坤,余杨,喻鹏凌[10](2012)在《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1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右侧股动脉插动脉泵管,右侧股静脉插静脉管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冷血停跳液保护心肌,在右侧胸壁打3孔完成心脏手术16例。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2~110min,平均(69.9±33.5)min,体外循环时间65~200min,平均(126.3±51.5)min,胸腔引流量50~220mL,平均(135.0±64.8)mL,全组无死亡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术后引流少。
二、全胸腔镜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五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胸腔镜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五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2)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基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4 结 论 |
(3)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进展 |
1.房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术 |
2.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资料 |
第二部分 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 |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腔镜心脏手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全胸腔镜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全胸腔镜二尖瓣膜置换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动物实验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1.2 麻醉方法 |
1.1.3 手术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临床应用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1.1.2 麻醉方法 |
1.1.3 手术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结论 |
动物实验研究 |
临床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应用电视胸腔镜的心脏外科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经胸微创先心病封堵手术疗效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1 绪论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设备 |
2.3 方法 |
2.3.1 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
2.3.2 手术 |
2.4 封堵成功判断 |
2.5 并发症定义 |
2.6 随访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资料 |
3.2 术中情况 |
3.3 随访一般情况 |
3.4 术后并发症情况 |
3.4.1 残余漏 |
3.4.2 心律失常 |
3.4.3 封堵器脱落 |
3.4.4 术后发热感染情况 |
3.4.5 其他并发症情况 |
4 讨论 |
4.1 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
4.2 手术疗效分析 |
4.2.1 残余漏 |
4.2.2 心律失常 |
4.2.3 封堵器脱落 |
4.2.4 术后感染 |
4.2.5 机械性溶血现象 |
4.2.6 瓣膜功能损伤及心功能改变情况 |
4.2.7 封堵术后心包积液 |
4.2.8 血栓栓塞 |
4.3 本研究的启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四、全胸腔镜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五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D]. 王鹏.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2]儿童右胸小切口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45例[J]. 汪毅,林黎,闫明亮,宝玉,李亚雄.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7)
- [3]单纯经胸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D]. 赵丽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4]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D]. 杨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胸腔镜辅助心脏手术初步探讨[D]. 邓楠. 皖南医学院, 2016(05)
- [6]全胸腔镜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J]. 刘锦屏,王其逊,薛昊,陈洪晔,于波,谭启明,孙炜琪,金媛,秦良光. 中国医学创新, 2014(25)
- [7]全胸腔镜二尖瓣膜置换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比较研究分析[D]. 倪良春.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8]全胸腔镜体外循环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研究[D]. 晋美.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9]经胸微创先心病封堵手术疗效及随访研究[D]. 王冲. 中南大学, 2013(05)
- [10]完全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16例临床分析[J]. 罗永金,杨庆军,严宇,陈灏,吴洪坤,余杨,喻鹏凌. 重庆医学, 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