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测量中的正态分布曲线

机械制造与测量中的正态分布曲线

一、机械制造与测量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珍[1](2021)在《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文中指出论文以旋转弹药用地磁/MEMS陀螺组合姿态实时测量需求为牵引,围绕弹载传感信息的准确获取和高效融合问题,开展了旋转弹药外弹道运动模型构建、弹载地磁/MEMS陀螺信息模型建立及弹载应用简化、弹载地磁/MEMS陀螺输出模型参数快速标定与补偿、基于地磁/MEMS陀螺/弹道特征信息融合的弹体姿态估计及相应的试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针对弹载地磁/MEMS陀螺测量信息中误差因素众多、建模复杂的难题,从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角度建立了弹载地磁综合磁测信息数学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椭球拟合和三位置组合的两步法现场快速标定方法。弹载地磁场信息综合磁测信息数学模型将地磁场测量中的30个标定参数简化为12个等效误差模型参数,参数的物理概念清晰、明确。基于椭球拟合和三位置组合的两步法现场快速标定方法根据矩阵正交化分解理论将地磁信息参数输出模型参数估计分解为:标准正交化过程和对准误差坐标正交旋转过程。标准正交化过程采用椭球拟合方法实现磁测信息的正交化、标准化及偏置参数估计;对准误差坐标正交旋转过程采用基于三位置磁测数据进行正交坐标系旋转欧拉角参数估计。仿真试验表明:该标定方法具有不需要现场标定基准设备、现场操作简单、误差参数标定精度高、弹载补偿算法计算实时性好的优点,便于弹载地磁场模型参数的现场标定与实时补偿,为外弹道飞行中弹体姿态的实时估计提供准确的地磁场测量数据。(2)针对发射过载造成弹载MEMS陀螺传感特性退化问题,从性能退化机理出发,分析了影响弹载MEMS陀螺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输入输出表现形式,建立了性能退化陀螺的等效线性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地磁信息哥氏效应模型的递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在外弹道初始段陀螺性能退化稳定后,利用地磁信息和弹体角速率间的哥氏效应,可以快速在线实时估计弹载MEMS陀螺灵敏度和零偏等6个性能退化参数,具有模型参数估计精度高、无需高精度标定设备、在线实时估计等优点,解决外弹道初始段弹载MEMS陀螺退化参数的在线实时标定难题,为外弹道飞行中的实时弹体姿态估计提供准确的弹体角速率测量数据。(3)针对旋转弹药全姿态实时准确测量瓶颈技术,提出了基于地磁/MEMS陀螺/弹道特性信息的序贯自适应EKF全姿态估计算法。该算法以旋转弹体运动模型为状态方程、地磁/陀螺敏感信息为观测量建立了姿态运动状态模型,采用序贯滤波和量测噪声自适应算法对弹载EKF滤波算法进行算法的实时性和自适应估计优化。仿真试验表明:该滤波算法充分利用地磁测姿误差不累积、陀螺测姿短时精度高、旋转弹外弹道姿态连续平滑的特点,可以实时估计弹体的姿态角、角速度、角加速度等信息,具有实时性好、估计精度高、可实时跟踪弹体机动姿态变化的优点,为外弹道飞行中的实时弹体姿态估计提供了新方法和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常规弹药制导化改造和新型智能弹药研制,加快我国精确武器的研发进程。还可推广应用于无人机、小型潜器、微纳卫星等小型载体的姿态信息测量领域。

孙禾[2](2021)在《齿轮视觉测量的图像边缘失真补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齿轮视觉测量是以光学影像法为基础的一种实时齿轮并行测量技术,与测量仪器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边缘定位是决定齿轮视觉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齿廓表面进行严格清洗的前提下,测量环境、操作方式等因素也会使得待测齿轮齿廓表面受到灰尘、油污等杂质的污染,造成齿轮视觉测量获取的待测齿轮图像齿廓边缘位置发生改变、产生粗大误差,对齿廓边缘提取精度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了齿轮视觉测量精度。如何对齿轮视觉测量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数据处理,更好地消除外部干扰对齿轮视觉测量信息的影响,提高齿轮视觉测量方式的耐环境性和测量真实性是机械制造行业齿轮视觉测量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齿廓视觉测量图像边缘失真影响齿距偏差视觉测量精度问题,本文以齿轮视觉测量图像边缘失真补偿技术为研究目标,在二维待测齿轮视觉测量图像边缘信号转化为齿廓边缘法向偏距一维信号的基础上,进行齿廓视觉测量图像边缘失真区域判别、面向失真补偿的边缘失真分类和基于相邻同名齿廓相似性的局部失真区域信号补偿的算法研究,主要完成下述工作:(1)根据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渐开线特性,通过待测齿轮视觉测量图像位置信息与灰度信息的特征级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图像分割及齿廓图像边缘过渡带像素点信息处理;建立齿廓边缘过渡带内像素点法向偏距与其极径的映射关系,将二维待测齿轮视觉测量图像边缘信号转换为齿廓边缘法向偏距的一维信号。(2)根据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本身的精度特点,改进小波包分解重构方法、提出齿廓边缘信号变权重小波包分解重构算法,实现齿廓边缘信号μk提取。将齿廓边缘信号μk分解为齿廓边缘动态分量信号μk和齿廓平均迹线信号εk。在齿廓边缘信号变权重小波包分解重构算法基础上设计变阈值迭代逼近算法,实现了齿廓图像边缘失真区域判别,满足了齿廓图像边缘失真信号补偿的定位精度要求。(3)根据失真补偿的需要,将齿廓图像边缘失真信号定义为正常型、忽略型、报警型、剔除型、补偿型五种类型。基于齿廓图像失真信号的高维、小样本和不可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分类特征的偏二叉树孪生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算法,实现了齿廓图像边缘失真信号分类,满足“按需补偿”的齿廓图像边缘失真信号补偿需求。(4)基于相邻同名齿廓的相似性分析,进行了边缘失真信号补偿算法研究。根据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相邻同名齿廓相似性和支持向量机回归分析原理,提出两种齿廓视觉测量图像边缘失真区域补偿算法:基于相邻同名齿廓均值的失真区域补偿算法和失真区域支持向量机回归补偿算法。失真区域信号补偿后构建的齿廓边缘修正信号进行相对法分度圆齿距测量,解决了边缘失真信号影响相对法分度圆齿距测量精度的问题,提高了齿轮视觉测量精度。齿轮视觉测量试验表明:在变权重小波包分解与信号重构算法拟合齿廓边缘位置的基础上,变阈值迭代逼近算法可快速自动识别图像失真区域。失真区域边界的径向定位精度达到2.5像素(50μm),能够满足图像边缘失真补偿的定位精度要求。在小样本齿廓图像失真非平稳瞬态信号数据条件下,基于最优分类特征的偏二叉树孪生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算法的齿廓图像边缘失真分类准确率达96.96%,可满足后续“按需补偿”的失真信号补偿要求。基于相邻同名齿廓均值的失真区域补偿算法和失真区域支持向量机回归补偿算法获取的失真区域边缘补偿信号与该齿廓清洗后未出现边缘失真时的测量信号相比较,误差在3μm内;利用失真区域信号补偿后构建的齿廓边缘修正信号进行相对法分度圆齿距测量,与通过无边缘失真的齿廓边缘信号的测量结果相比较,误差在2μm内,解决了齿廓视觉测量图像边缘失真影响齿轮视觉测量精度问题,提高了齿轮视觉测量的实时性、耐环境性和测量数据真实性,可用于齿轮加工制造或产品验收过程中的生产检验和成品测试。

刘新江[3](2020)在《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天文大地测量通过观测恒星等自然天体的位置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以及至地面某一目标的方位角,是大地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应用于空间基准建立、航天测控、远程精导武器发射、惯导设备标定、垂线偏差确定及工程测量等领域。传统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主要适用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测量设备主要是光学经纬仪,需人工观测,效率很低。近年来,随着数字天顶仪、视频经纬仪等新型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已开始向自动观测转型,但定位定向观测和数据处理模型基本上仍采用的是传统方法,不能满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快速高效和高精度的测量。为了实现任意地区快速天文定位定向,解决复杂环境下只有部分星可见时的天文大地测量难题,本文基于自动测量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全天区大量天文观测数据的特点,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理论,提出了多种新的天文大地测量方法,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野外实际测量实验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首次在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引入相关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天文大地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在实测数据处理中,对回归方法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两步回归法、平行回归法和零值分位回归法。(2)提出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的新方法,采用高度差平行回归法测定纬度,采用多星中天时角法测定经度和方位角。在低纬度地区实测36颗任意高度近似中天星数据,定位精度优于±0.5″,定向精度优于±0.25″,满足高等级天文大地测量精度指标要求。与经典的北极星任意时角法相比,定向测量前不需要进行精密天文定位,1个一等天文方位角的观测用时由至少2天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将精密天文定向测量的作业范围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扩展至全球任何地区。(3)针对只有北天区星可见时的观测条件,提出了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方法。传统大距星对法只能精确定向,且需要已知测站精确坐标;新方法不需要按照天体赤纬和大距时刻进行配对观测,通过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的天顶距和水平角数据即可实现定位定向,选星条件从星位角严格在90°扩展到87°~92°,同等时间内可观测星数增加1倍以上。(4)基于自动观测可同时获取近似等高星天顶距和水平角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中提出了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法实现同步定位定向。依据测站纬度和天顶距确定零值分位数进行分位回归,观测40颗近似等高星,定位精度优于±0.3″,定向精度优于±0.5″,与普通回归方法相比计算精度提高30%。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比,天顶距观测精度提高33%,水平角观测精度提高52%,观测效率提高1倍以上。(5)通过增加回归参数,将近似中天、卯酉和等高星数据回归处理方法适用范围扩展至全天区,建立了观测多颗任意星实现精密定位定向的多元回归模型。针对任意星观测精度不一致、高度和方位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数据处理结果不稳健问题,提出了按方位角装箱的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法,有效提高了成果的稳健性。(6)采用多种型号的全站仪作为观测仪器,对本文所提出的新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量实验,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新方法的计算结果准确可靠,能够满足不同地域各种复杂环境的测量需求。

李灿[4](2020)在《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确地测量流场中雾化液滴的多种关键参数,对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精细优化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优化作用。微小颗粒分散到不混溶的液体形成的含杂液滴广泛存在,却因表征测量难度大受到较少关注。液滴串瞬态蒸发研究能很好地数学模型化液滴群蒸发中的液滴间相互作用,同样缺乏这方面的高精度实验研究。上述研究的难点在于面向含杂液滴和瞬态蒸发液滴串的先进测试手段缺乏。作为一种先进光学测量技术,彩虹折射技术能同时测量热力学参数(折射率、温度和组分等)和几何学参数(粒径),极具解决上述难点的潜力。同时对复杂多相流的测量要求,也促使测量技术朝着高维度等方向发展。提升待测场空间维度,极大利于雾化场液滴关键参数的演变测量,这促使了彩虹折射技术从1D“线”到2D“面”测量的研究。目前没有算法能同时处理标准和全场彩虹信号的反演,同时还缺乏对基于不同迭代方法的彩虹信号反演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表现的评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和实验验证结合等手段,开展了彩虹折射技术的二维化、含杂液滴表征、液滴串瞬态蒸发测量及彩虹信号反演算法的研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二维彩虹折射测量方法,包括设计配置简单可靠的二维彩虹测量系统,提出一种二维散射角面标定方法和标定系数高精度反演算法,搭建了液滴发生系统和二维彩虹测量系统。对测量系统进行了二维散射角标定和在室温为8°C下测试了平面视场为130.5 mm×81.5 mm的去离子水气动喷雾。对一张典型二维彩虹实验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和定位等处理,通过彩虹信号轮廓获得了两个待测液滴的平面位置信息。结合二维散射角的标定,成功实现了二维彩虹折射法对二维平面雾化液滴的在线测量。来自算法和图像识别的误差综合导致折射率最大测量误差估算为7×10-4,粒径相对误差为1.4%。基于彩虹二阶折射信号的拟合反演和消光作用分别表征液相参数(宿主液滴折射率和粒径)和固相参数(内含物体积浓度和尺寸)的思路,提出二阶与零阶折射信号强度比方法消除强度随机的影响,并理论推导出计算公式。基于蒙特卡洛的光线追踪方法模拟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含杂液滴几何彩虹角附近光散射信号的影响。搭建单/双波长的标准彩虹测量系统和液滴发生系统,分别开展内含物尺寸已知和未知的系列实验。实验验证了消光彩虹折射法表征测量含纳米颗粒物液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采用相位彩虹折射法PRR和高速显微阴影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喷射到空气中的微米级运动乙醇液滴串的瞬态蒸发进行了定量研究。搭建带温控的液滴串发生和高速显微阴影成像系统,生成粒径、速度、间距参数和温度可控的乙醇液滴串。搭建简单紧凑的改进性PRR测量系统,记录不同激励频率、流量和初始加热温度下液滴串的PRR图像。实现了测量线范围内100~180 nm量级粒径减小的分辨和乙醇液滴串蒸发速率测量为(0.7~4.4)×10-8(m2/s)。通过测量的液滴串蒸发速率与由Abramzon&Sirignano模型预测的单液滴蒸发速率之比来量化液滴串中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统计大量实验测量数据归纳出了一种改进的经验关联式。针对标准/全场彩虹信号的反演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最小的通用性反演算法。该算法基于带修正系数的CAM理论建立带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最优化目标函数,并采用不同迭代方法进行迭代求解。对于标准彩虹信号,Active-set法在精度(折射率误差<2×10-4,粒径相对误差<1.3%)和速度(平均耗时0.45 s)上表现最佳;对于全场彩虹信号,采用Active-set方法作为对反演精度要求高且对速度不关注的反演迭代方法,折射率反演误差小于1×10-4,平均粒径相对误差小于2.0%,平均耗时13.2 s;反之采用Brent方法,其反演的折射率最大误差在3.5×10-4左右,粒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小于10%,但平均耗时不到1 s。

蔡智会[5](2020)在《超声检测中仪器校准优化与缺陷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广泛应用于核电、化工、石化等行业的承压设备往往难以避免某些裂纹、气孔、夹渣等制造缺陷以及局部减薄、腐蚀开裂、疲劳裂纹等服役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威胁着设备的结构完整性及其安全运行,应尽早检出这些缺陷,并对其进行合于使用评价,以免发生灾难性事故。超声检测是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最常用的缺陷定量检测技术之一,可表征缺陷尺寸、缺陷位置等信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承压设备结构完整性评定结果,对设备安全运行造成潜在风险。本文重点针对超声检测技术的可靠性展开研究,建立了缺陷检出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模型,提出了仪器调试校准策略,并根据折射角的调试误差修正了缺陷高度尺寸分布模型,进而形成了基于可靠性的缺陷定量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将会影响缺陷检出率。对此,本文设计了声压标准差测试试验,探索了超声波声场的衰减规律,获得了声压标准差与声程的关系模型曲线。对现有缺陷检出率信号响应幅模型进行了改进,引入了声程参数,修正了缺陷检出率与缺陷尺寸之间的关系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估计流程。结果表明,超声波检测在远场区随着距离的增加,缺陷检出率曲线偏向于扁平,超声波对缺陷的识别能力下降。所提出的POD模型能融合不同深度的缺陷信息,克服了原POD曲线的不足,大大减少了考虑衰减情况下制作POD曲线的工作量及试板数量。在超声检测缺陷之前,必须对仪器进行调试,调试过程中难免有误差,尤其是折射角及零偏的调试误差会对最终测量结果造成影响。现有的距离波幅校准(Distance-Amplitude-Correction,DAC)曲线绘制过程中往往忽略了长横孔深度和声程的数学关系。对此,本文将其折算成折射角和零偏,融合校准值,分别采用算术平均及加权平均算法。根据各个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一个最优权值的计算方法。通过融合校准值,提高了折射角及零偏的校准精确度。另外,本文还发现折射角的校准精度随着折射角的增大而变差。在对折射角信息和零偏信息融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缺陷,分析讨论了算术平均融合与加权平均融合方法的适用性及其融合效果。结果表面,折射角算术平均融合方法适用于所有位置的缺陷,但加权平均融合只适用于上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零偏的算术平均无法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但零偏的加权平均可提高上表面缺陷的测量精度。通过比较不同尺寸缺陷的融合结果,发现折射角进行融合提高缺陷精度的效果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同折射角的探头,折射角融合的最优权值之间差别不大,可以忽略权值之间的差别,而零偏融合的最优权值有一定的差别。针对结构完整性评定中常用的缺陷尺寸正态分布模型及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本文根据实验数据给予验证。结合研究结果,引入了折射角概率分布的参数,修正了下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的正态分布模型及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并给出模型参数的估计公式。根据修正后的模型,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缺陷高度估计方法。该方法以未经融合的测量信息为先验值,以经过融合后的测量信息为似然值,估计缺陷高度的后验分布,使得缺陷高度的估计方差大幅度降低。

杨兴建[6](2020)在《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解析与多测站坐标转换及融合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领域,由于测量空间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现场环境复杂等问题,坐标测量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点位误差的解析与表达是关系到测量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激光跟踪仪的出现为坐标测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从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的原理出发,以空间点位误差表达为主线,利用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了空间点位误差的分布规律,构建了空间点位误差椭球模型。以协方差矩阵来评价转站误差的不确度,并利用误差椭球实现不确定度的可视化。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误差椭球的数据融合算法能够提高多测站测量数据的精度,实现了大范围、高精度、高效率的大尺寸空间测量。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误差来源,分析了激光跟踪仪的测角和测距误差对点位精度的影响,并设计相关的实验验证了实际应用中测量精度低于标称精度。(2)针对空间点位测量精度的分析与表达,系统探讨了数学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误差椭球法表达点位误差的技术优势,为大尺寸坐标测量的误差解析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ATLAB软件对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仿真分析,实现了任意空间点位的误差椭球的可视化。(3)构建了转站误差分布模型,采用协方差矩阵表达转站误差参数和坐标转换不确定度,利用误差椭球实现了转站精度的可视化。基于灵敏系数,分析了公共点不同空间布局对转换精度的影响规律,为大尺寸坐标测量中公共点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4)探讨了影响转站精度的因素,以转站参数误差的灵敏系数作为评价标准,分别从公共点的个数、公共点布局以及包络性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公共点精度的规律。基于误差椭球理论,按照误差椭球大小和形状来确定权值,采用加权融合算法实现了多测站测量数据的融合,仿真分析和工程案例验证了融合后的测量数据精度明显提高。

朱铁超[7](2020)在《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系统规模、输电线路电压等级以及非线性负载的增加,电能质量和电力系统事故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问题突出。提高电气测量的准确性,推动电网检测水平的发展,已成为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诸如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某些特殊的测量系统中,其内部存在许多取值不确定的元件或这些元件的参数值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无法准确估计,我们可以称这些参数为多随机变量。这些多随机变量引起的系统误差往往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如何进行多随机变量的准确取值是对测量结果进行准确校正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在研究多随机参数优化方法之前,本文首先研究多随机变量的参数处理方法。该方法从多随机变量各分量的概率密度出发,确定多随机变量之间的独立性与相关性,根据多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可以利用乘法关系确定多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和概率分布。但根据多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无法确定其联合概率分布,因此,本文基于非对称核密度估计对多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和联合概率分布进行估计,从而为接下来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做准备。本文所提出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是,基于最小误差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依次利用不同的测量结果分别做为参考值,计算其余测量结果相对参考值的最大误差值,以最大误差值矩阵中最小误差的测量结果做为最优结果,其对应的多随机变量组合值做为最优参数组合。第二是基于最大概率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以测量结果的误差容限为约束条件,以相对误差落在误差容限中的概率为优化目标,计算以不同测量结果为参考值时,其他测量结果相对参考值的误差,计算某个参考值下相对误差满足误差容限要求的总概率,在最大概率矩阵中以最大概率对应的多随机变量组合值做为最优参数组合。最后,本文以某型号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发现影响CVT谐波测量的多随机变量为补偿电抗器杂散电容Cc和中间变压器杂散电容Cp1,通过本文所提的方法,优化出杂散电容Cc,Cp1的准确取值。经CVT现场谐波校正实验,验证了本文所题方法的准确性。

段浩松[8](2020)在《液态吸收介质中牛乳脂肪颗粒粒径反演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微粒物光学检测中,无机分子的检测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有机分子检测方面并没有太大进步,尤其是溶于液态介质中的有机分子,需要考虑介质对光的吸收作用产生的影响。Mie散射理论为研究球形颗粒与光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散射、透射、反射等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计算时颗粒物的介质被假设为非吸收介质,而现实中介质往往对光有吸收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基于光全散射法的准确快速反演算法,测量吸收介质中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及分布情况,解决目前光全散射法中存在的反演过程复杂、速度慢,不稳定等问题,以及介质对光的吸收作用产生的影响问题,使光全散射法对吸收介质中颗粒物的粒径测量得到发展。本文从颗粒物粒径测量方法出发,对比各种方法选择光全散射法为理论基础,以牛乳脂肪颗粒模拟液为研究对象,将表观光学特性应用到光全散射法中,测量牛乳脂肪颗粒的粒径大小及分布情况。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考虑溶液中介质对光的吸收作用,利用表观光散射理论进行计算,正面推导表观消光系数,利用该消光系数对消光值进行计算,将表观光学参数应用到特征波长的提取上,同时通过免疫粒子群算法计算模拟消光值与设定消光值之间的误差的方法寻找最佳特征波长。结果表明,该方法所选取最佳特征波长可以同时应用到非独立模式算法和独立模式算法上,且适用于符合单峰和双峰分布函数的颗粒系,能够有效地解决波长选取问题。2改进了标准的遗传算法,引入了多种群遗传算法,解决了遗传算法中常见的早熟收敛问题。同时将多种群遗传算法与Tikhonov平滑泛函结合,考虑介质对光的吸收作用,引入表观光学参数,选取正则化的目标函数进行反演。通过多次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颗粒粒径分布反演,弱化了颗粒粒径反演方程的病态程度,增强了颗粒粒径分布反演过程的稳定性。3配制了牛乳脂肪颗粒模拟液,搭建了颗粒光学实验系统,对配制的牛乳脂肪颗粒模拟液进行实测数据的采集。利用所获取的数据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与利用马尔文粒径检测仪测得的粒径分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本文中提到的两种反演算法计算得到的索太尔平均粒径?分别是4.8206和4.8962,与利用马尔文粒径检测仪检测的平均粒径值5.075对比,相对误差分别是-5.01%和-3.52%,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曾强[9](2020)在《相位差分编码器原理及其行星轮系故障诊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瞬时角速度与旋转机械动动力学行为特征息息相关,能够有效反映旋转机械运行姿态及状态等信息,区别于传统振动分析方法,基于瞬时角速度的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克服非平稳工况导致的频率混叠和复杂调制问题。因此,基于瞬时角速度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研究,尤其是行星齿轮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是该学术领域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的瞬时角速度测量信号除了包含旋转机械“真实”动力学行为成分外,还包含编码器脉冲信号脉宽误差引起的全频域“虚假”成分及编码器制造及安装误差产生的整阶次“虚假”成分。其中全频域和整阶次“虚假”成分通常掩盖微弱的“真实”的动力学行为成分,制约了行星轮系故障诊断的识别精度。因此,研究瞬时角速度测量误差机理,探讨瞬时角速度精确测量方法,对于发展基于瞬时角速度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论文针对目前基于编码器瞬时角速度测量所面临的全频域和整阶次“虚假”成分影响故障诊断识别精度的问题,开展了相位差分编码器原理、误差机理分析、误差消除方法和基于瞬时角速度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瞬时角速度故障阶次因子,构建了相位差分编码器及基于相位差分编码器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精确识别了不同位置及不同程度的故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包括:(1)针对传统编码器测量瞬时角速度存在的误差问题,考虑不同瞬时角速度估计方法和编码器误差的影响,研究了基于时间计数法和模数转换法的编码器瞬时角速度误差机理,建立了编码器误差的瞬时角速度误差模型;通过模型量化分析了时间计数法及频域解调法的低通滤波效应、量化误差和频域微分效应引起的瞬时角速度误差、偏心误差、倾斜误差和随机分布的栅格误差引起的瞬时角速度误差,获得了频域噪声性能曲面,建立了编码器制造与安装误差分析模型,经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编码器瞬时角速度测量参数选择及测量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2)针对编码器制造及安装误差影响测量精度的问题,考虑码盘误差导致的角域周期性“虚假”成分影响因素,提出了相位差分编码器瞬时角速度算法和码盘误差“自校准”算法,抑制了码盘制造及安装误差导致的瞬时角速度“虚假”成分;建立了相位差分编码器调制信号模型,解明了相位差分编码器双探头角间隔比的低通滤波效应和频域积分幅频特性。经与相位差分编码器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相位差分编码器精确测量瞬时角速度正确性与有效性;与Resor法和Diamond法进行了对比,其瞬时角速度信号信噪比更高、误差更小,提高了瞬时角速度的测量精度。(3)针对基于瞬时角速度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的识别精度问题,考虑行星轮系平面内移动和旋转的三自由度、浮动太阳轮、时变啮合刚度激励和阻尼等因素,建立了行星轮系动力学模型和行星轮系振动信号解析模型,研究了行星轮系内部时变传递路径、能量耗散和多源多路径振动信号叠加衰减对传统振动信号测试与分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差分编码器角速度分析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实现了不同位置和故障程度的行星轮系的故障诊断,经与传统振动信号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研究了行星轮系故障阶次幅值与载荷的变化关系、故障阶次因子和载荷的关系;基于瞬时角速度误差机理研究、相位差分编码器瞬时角速度精确测量方法及Lab Windows/CVI编程环境,开发了一套瞬时角速度行星轮系故障诊断分析系统,搭建了实验台,实现了瞬时角速度信号、齿轮箱温度、振动信号、电机转速、电流、载荷等信号的精准测量及行星轮系实时监测及故障诊断;台实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在高精尖设备的瞬时角速度测量及故障诊断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腾辉[10](2020)在《复杂曲面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空间调制光学测距原理的在机测量技术由于具有非接触、高效率、便于实时在位测量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精密制造的逆向工程、在位检测领域。利用在机测量系统获得零部件三维位姿和形貌信息,是实现零件加工曲面再设计和辅助制造的数据支撑。但在机测量系统实际测量数据存在分散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将其分散性进行量化评定,因此将测量不确定度引入在机测量系统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机测量系统结构复杂,且环境扰动因素多元,不确定度源多达数十个,且传递耦合效应未知,因此存在较大的评定难度。另外,由于在机测量存在测量不确定度,那么基于在机测量数据进行的加工曲面重建/拼接也就继承了不确定度,进而影响到加工精度,故需考虑测量不确定度对曲面建模/拼接的影响。为研究在机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首先对在机测量架构进行分析,并建立了空间坐标变换模型和测点坐标提取模型。基于在机测量架构,从多方面对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影响因素溯源,厘清影响因素和影响样态。针对在机测量不确定度各影响因素间具有高度耦合效应和传递规律难以获取的特征,提出采用融合黑箱模型与量值特性分析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方法,以重复性测量分量、复现性测量分量、温度影响分量和数据修约分量等对影响因素进行归总简化完成分析。针对在机测量系统不确定度量化评定难题,设计了面向在机测量的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框架,基于在机测量特点规划了网格点阵式和正交连续式两种评定用测量样本集,该点位规划可以有效反映可测空间或指定空间的全域。为实现有效采样,提出了一种空间填充式的同步运动采样方法。提出按照极大似然估计原则或非参数统计方法对采样数据拟合的方法,得到不确定度分量的最佳拟合分布及概率密度函数;建立了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并基于自适应蒙特卡洛法进行不确定度的传递合成运算。利用所搭建的在机测量实验系统,开展了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针对火箭喷管内壁外廓实际测量,设计优化了循环往复式仿形扫描测量方法,实现了在机测量效率的倍级提升。对火箭喷管铣槽机床在机测量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多维评定,对虑及多维测量不确定度的火箭喷管曲面重建/拼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不确定度的不确定度基块式内外包络法进行曲面拟合,并提出了包络数据点的选择原则,实现了三次样条插值包络拟合和NURBS包络拟合。完成了循环往复式仿形扫描在机测量算法和主辅侧曲面拼接交互式算法设计,并基于VC++完成软件编写,实现了工程应用。

二、机械制造与测量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制造与测量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弹载姿态测试关键技术及测试方法分析
        1.2.1 制导炮弹姿态测试环境及关键技术分析
        1.2.2 弹载姿态测试方法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陀螺仪的发展现状
        1.3.2 磁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1.3.3 制导弹药姿态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3.4 地磁/陀螺传感参数标定技术现状
        1.3.5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弹药姿态实时估计技术
        1.3.6 旋转弹姿态测量的关键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与弹载传感信息理想模型
    2.1 坐标系统及相互间的转换
        2.1.1 描述弹体运动的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系参数间的几何关系
    2.2 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
        2.2.1 旋转弹体动力学方程
        2.2.2 旋转弹运动学方程
        2.2.3 有控飞行段的弹体控制方程
    2.3 弹载地磁/陀螺信息理想模型
        2.3.1 弹载地磁信息理想模型
        2.3.2 弹载陀螺信息理想模型
    2.4 典型旋转弹药外弹道模型计算机仿真
        2.4.1 无控抛物线空气弹道及弹载传感器仿真
        2.4.2 机动飞行空气弹道及弹载传感器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载地磁/MEMS陀螺传感信息分析与建模
    3.1 弹载三轴磁传感器测量模型分析
        3.1.1 三轴磁传感器制造误差机理分析与建模
        3.1.2 磁传感信息与弹体系间机械对准误差角机理分析与建模
    3.2 弹体磁干扰误差机理分析与建模
        3.2.1 弹载干扰磁场源分析
        3.2.2 弹载干扰磁场特性
    3.3 弹载磁传感矢量信息综合模型
    3.4 弹载MEMS陀螺传感测量误差模型
        3.4.1 弹载MEMS陀螺发射过载后功能退化
        3.4.2 弹载MEMS陀螺输出等效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载地磁/微陀螺快速标定技术
    4.1 弹载地磁传感等效模型的正交化分解
    4.2 基于椭球拟合算法的弹载地磁传感标准正交化标定
        4.2.1 椭球拟合标定算法理论分析
        4.2.2 弹载地磁传感标准正交化标定
        4.2.3 试验验证及分析
    4.3 基于三位置法的弹载磁传感器对准误差标定
        4.3.1 弹载磁传感器对准误差标定方法分析
        4.3.2 对准误差角现场快速标定及补偿算法
        4.3.3 三位置法对准误差标定算法误差分析
        4.3.4 基于弹载磁传感模型参数的地磁场数据获取
        4.3.5 试验验证及分析
    4.4 基于地磁信息的弹载微陀螺在线标定
        4.4.1 地磁矢量的哥氏定理
        4.4.2 基于地磁信息的弹载MEMS陀螺退化参数在线估计方法
        4.4.3 试验验证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弹道模型/地磁/微陀螺信息的弹体姿态实时估计
    5.1 自由飞行段纯地磁测姿算法
        5.1.1 单历元的地磁测姿算法
        5.1.2 基于地磁/弹道特征信息的EKF姿态估计算法
    5.2 机动飞行段的地磁/微陀螺信息融合姿态估计算法
        5.2.1 基于地磁/陀螺/弹道特征信息融合的弹体全姿态估计算法
        5.2.2 改进型EKF弹体姿态信息实时估计
    5.3 弹体姿态估计算法仿真试验及分析
        5.3.1 无控抛物线空气弹道仿真试验
        5.3.2 针对地面机动目标的机动弹道仿真试验
        5.3.3 针对空中机动目标的机动弹道仿真试验
        5.3.4 各姿态估计算法实时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齿轮视觉测量的图像边缘失真补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齿轮视觉测量研究现状分析
        1.2.1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现状
        1.2.2 齿轮视觉测量系统研究现状
        1.2.3 齿廓图像边缘失真处理研究现状
    1.3 边缘失真瞬态信号研究方法分析
        1.3.1 边缘信号定位研究方法
        1.3.2 信号聚类分析研究方法
        1.3.3 异常信号分类研究方法
        1.3.4 信号预测补偿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工作与论文框架
        1.4.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齿轮视觉测量图像的齿廓边缘信号获取
    2.1 齿轮视觉测量图像采集
        2.1.1 齿轮视觉测量系统概述
        2.1.2 齿轮视觉测量图像的坐标变换
    2.2 齿轮视觉测量图像预处理
        2.2.1 预处理滤波必要性分析
        2.2.2 预处理滤波原理分析
        2.2.3 高斯滤波去噪实验
    2.3 齿廓图像边缘过渡带的构建
        2.3.1 齿廓图像边缘特征
        2.3.2 基于双阈值分割法的边缘过渡带
    2.4 齿廓图像边缘过渡带的信号转换
        2.4.1 齿廓图像边缘过渡带的信号参数
        2.4.2 齿廓图像边缘过渡带的信号径向分割
        2.4.3 边缘过渡带的法向偏距信号获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齿廓图像边缘定位与失真区域判别算法
    3.1 齿廓图像边缘定位算法研究
        3.1.1 小波包分解重构原理
        3.1.2 基于变权重小波包重构的齿廓图边缘信号定位
        3.1.3 基于Bertrand曲面的亚像素齿廓边缘定位
    3.2 中心聚类分析算法
        3.2.1 聚类分析的定义与准则
        3.2.2 K-均值聚类分析算法原理
    3.3 齿廓图像边缘失真区域判别算法
        3.3.1 齿廓边缘信号分解
        3.3.2 迭代逼近—临近度判别算法
        3.3.3 基于齿廓相似性的边缘失真区域判别校验
    3.4 试验与分析
        3.4.1 图像失真区域判别试验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齿廓图像边缘失真信号分类算法
    4.1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4.1.1 支持向量分类机的基本思想
        4.1.2 偏二叉树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算法
        4.1.3 孪生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4.2 边缘失真信号分类的预处理
        4.2.1 边缘失真信号的特征向量构建与规范化处理
        4.2.2 齿廓图像边缘失真类型
        4.2.3 变权值特征向量测度γ
    4.3 最优分类特征偏二叉树孪生支持向量机算法
        4.3.1 最优分类特征偏二叉树孪生支持向量机算法描述
        4.3.2 基于粒子群的偏二叉树孪生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
    4.4 试验与分析
        4.4.1 试验条件与样本数据分析
        4.4.2 不同条件下齿廓图像边缘失真分类准确率试验
        4.4.3 边缘失真信号分类的实时性影响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齿廓图像边缘失真信号补偿算法
    5.1 相邻同名齿廓相似性分析
        5.1.1 齿廓边缘形状特征向量构建
        5.1.2 相邻同名齿廓相似性判别指标
        5.1.3 相邻同名齿廓相似性分析示例
    5.2 基于相邻同名齿廓均值的失真区域补偿算法
        5.2.1 基于相邻同名齿廓均值的失真补偿原理
        5.2.2 基于相邻同名齿廓均值的失真补偿实例分析
    5.3 局部支持向量回归补偿算法
        5.3.1 支持向量回归分析原理
        5.3.2 局部支持向量回归补偿算法构建
        5.3.3 局部支持向量回归补偿实例分析
    5.4 试验与分析
        5.4.1 局部区域失真对齿轮视觉测量的影响
        5.4.2 失真补偿在齿距视觉测量中的应用
        5.4.3 基于齿廓偏差视觉测量的失真补偿校验
        5.4.4 齿轮视觉测量中的工程应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和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天文大地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1.2.1 基本星表
        1.2.2 观测仪器
        1.2.3 测量方法
        1.2.4 成果应用
    1.3 研究路线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理论方法及仿真平台构建
    2.1 参考系和参考框架
        2.1.1 天球参考系和天球参考框架
        2.1.2 地球参考系和地球参考框架
        2.1.3 天球参考系与地球参考系之间的转换
    2.2 时间系统
        2.2.1 常用的时间系统
        2.2.2 时间系统的转换
    2.3 坐标系统
        2.3.1 天球坐标系
        2.3.2 地球坐标系
    2.4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2.4.1 天体视位置计算
        2.4.2 天文定位定向基本公式
        2.4.3 天文定位定向误差分析
    2.5 回归分析基本理论方法
        2.5.1 随机变量
        2.5.2 回归模型
        2.5.3 回归显着性检验
        2.5.4 回归诊断
        2.5.5 回归参数估计方法
    2.6 天文测量数据回归分析仿真平台构建
        2.6.1 计算误差分析
        2.6.2 回归方法选择
        2.6.3 成果精度评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测多颗近似中天星实现定位定向
    3.1 中天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3.1.1 纬度测定方法
        3.1.2 经度测定方法
        3.1.3 方位角测定方法
    3.2 近似中天星高度差法测定纬度
        3.2.1 基本原理
        3.2.2 观测天体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3.2.3 仿真数据分析
    3.3 近似中天星方位角法测定经度
        3.3.1 偏离中天位置引起误差分析
        3.3.2 多颗子午星测定经度
        3.3.3 多组子午星对测定经度
        3.3.4 仿真数据分析
    3.4 多星中天时角法精密测定天文方位角
        3.4.1 分析变量间关系
        3.4.2 确定回归模型
        3.4.3 确定样本数量
        3.4.4 建立回归方程
        3.4.5 仿真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观测多颗近似大距星实现定位定向
    4.1 大距星定位定向基本方法
        4.1.1 大距位置基本量间关系
        4.1.2 纬度测定方法
        4.1.3 经度测定方法
        4.1.4 方位角测定方法
    4.2 观测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4.2.1 时角误差的影响
        4.2.2 方位角误差的影响
        4.2.3 天顶距误差的影响
    4.3 大距星对法测定天文方位角
        4.3.1 大距星对法定向基本原理
        4.3.2 传统大距星对法
        4.3.3 改进的大距星对法
    4.4 多颗近似大距星同步定位定向
        4.4.1 观测方位角同步确定纬度和方位角
        4.4.2 观测天顶距测定经度
        4.4.3 仿真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观测全天区星实现定位定向
    5.1 多颗近似卯酉星同步定位定向
        5.1.1 卯酉星对定位定向基本原理
        5.1.2 近似卯酉星天区范围的确定
        5.1.3 多颗近似卯酉星回归分析定位定向
        5.1.4 仿真数据分析
    5.2 多颗近似等高星同步定位定向
        5.2.1 多星近似等高法同时测定经纬度
        5.2.2 观测方位角同步定位定向
        5.2.3 仿真数据分析
    5.3 多颗任意位置星同步定位定向
        5.3.1 天顶距回归分析
        5.3.2 方位角回归分析
        5.3.3 非参数—参数两步回归
        5.3.4 仿真数据分析
    5.4 自适应天文定位定向算法构想
        5.4.1 确定观测星的天区范围
        5.4.2 确定回归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验证
    6.1 近似中天星观测实验
        6.1.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6.1.2 方位角差值与天顶距、赤纬间的相关分析
        6.1.3 方位角组平均值回归分析
        6.1.4 方位角单次观测值回归分析
        6.1.5 多种方法计算方位角结果比较
        6.1.6 经度计算
        6.1.7 纬度计算
    6.2 近似大距星观测实验
        6.2.1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
        6.2.2 大距星对法计算方位角
        6.2.3 回归分析计算方位角和经纬度
    6.3 近似等高星观测实验
        6.3.1 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分析
        6.3.2 天顶距和方位角直接回归结果分析
        6.3.3 粗差数据和时间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分析
        6.3.4 观测方位角零值分位回归结果分析
        6.3.5 选择特定方位区间星回归分析
        6.3.6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含杂液滴研究
        1.2.2 液滴串瞬态蒸发研究
        1.2.3 液滴测量技术简述
        1.2.4 彩虹折射技术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二维彩虹折射测量方法
    2.1 引言
    2.2 单点彩虹与一维彩虹简介
        2.2.1 测量系统
        2.2.2 散射角标定
    2.3 二维彩虹折射法
        2.3.1 测量系统
        2.3.2 二维彩虹信号特征
        2.3.3 散射角面标定方法
        2.3.4 喷雾实验验证
        2.3.5 误差分析
        2.3.6 特点难点和应用展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杂液滴表征测量
    3.1 引言
    3.2 测量原理
        3.2.1 二阶折射信号衰减的测量原理
        3.2.2 内含物参数的测量原理
    3.3 含杂液滴光散射信号模拟
        3.3.1 模拟程序
        3.3.2 模拟结果
    3.4 含杂液滴表征实验
        3.4.1 单波长测量实验
        3.4.2 双波长测量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液滴串瞬态蒸发测量研究
    4.1 引言
    4.2 单组分单液滴蒸发模型
        4.2.1 Maxwell& Stefan–Fuchs模型
        4.2.2 Abramzon& Sirignano模型
        4.2.3 Yao,Abdel–Khalik& Ghiaasiaan模型
        4.2.4 经验关联式
        4.2.5 物性参数计算
    4.3 相位彩虹折射法测量原理
    4.4 实验装置
        4.4.1 液滴串发生和成像系统
        4.4.2 PRR测量系统
        4.4.3 标定
    4.5 结果和讨论
        4.5.1 液滴串的PRR信号特性
        4.5.2 反演的粒径、粒径变化和温度变化
        4.5.3 液滴串速的测定
        4.5.4 液滴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4.5.5 其它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局部最小的彩虹信号反演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算法介绍
        5.2.1 CAM理论
        5.2.2 目标函数的建立
        5.2.3 迭代方法
        5.2.4 信号预处理
        5.2.5 反演算法流程
    5.3 数值验证
        5.3.1 高精度迭代方法对比
        5.3.2 快速迭代方法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附录 液滴串发生原理及装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超声检测中仪器校准优化与缺陷定量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POD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POD研究发展过程
        1.2.2 常用的POD计算模型
        1.2.3 计算机辅助研究POD
        1.2.4 POD的影响因素
        1.2.5 POD其它相关研究
    1.3 国内外POS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POS研究发展过程
        1.3.2 测量得到的缺陷尺寸概率分布
        1.3.3 影响测量精度因素
        1.3.4 提高定量准确率
    1.4 国内外超声检测可靠性研究状况总结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预期目标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声波衰减下POD函数的测定方法
    2.1 引言
    2.2 声压变化规律试验
        2.2.1 试验原理及实验设计
        2.2.2 试验设备及试样
        2.2.3 实验方法
        2.2.4 试验结果
    2.3 POD模型改进
    2.4 声程对POD的影响
    2.5 模型参数估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探头折射角及零偏校准优化
    3.1 引言
    3.2 校准方法
    3.3 校准实验
    3.4 实验结果
    3.5 折射角数据融合
    3.6 零偏数据融合
    3.7 实际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仪器校准优化在缺陷高度测量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缺陷高度测量方法
        4.2.1 最大脉冲反射波技术
        4.2.2 端部最大回波技术
        4.2.3 端点衍射波技术
        4.2.4 探头移动技术
    4.3 缺陷高度数据来源
    4.4 测量实验
    4.5 实验结果
    4.6 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
        4.6.1 上表面缺陷测量影响因素
        4.6.2 下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测量影响因素
    4.7 融合方法的适用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缺陷高度的概率分布模型及缺陷高度估计
    5.1 引言
    5.2 缺陷高度的概率分布模型验证
    5.3 改进的缺陷高度概率分布模型及参数估计
        5.3.1 正态分布模型
        5.3.2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5.3.3 贝叶斯估计
    5.4 应用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解析与多测站坐标转换及融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误差分析
    2.1 球坐标测量原理
    2.2 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解析
    2.3 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及实验分析
    2.4 合作目标测量误差及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空间点位误差的表达及其分布规律
    3.1 空间点位误差表达方法综述
    3.2 数学解析法仿真分析
    3.3 激光跟踪仪误差的蒙特卡洛仿真
    3.4 空间误差椭球模型及其表达
    3.5 本章小结
4 多测站坐标转换模型及不确定度分析
    4.1 坐标转换及其不确定度综述
    4.2 多测站坐标转换模型及其参数解算
    4.3 转站误差模型
    4.4 转站参数及坐标的不确定分析
    4.5 公共点布局对转站精度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坐标数据融合与工程应用
    5.1 多源测量数据融合
    5.2 激光跟踪仪与全站仪测量数据融合
    5.3 多测站坐标数据融合的工程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电气测量的基础理论
    2.1 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2.2 电气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处理
        2.2.1 电气测量误差的表现形式
        2.2.2 电气测量误差的分类
        2.2.3 电气测量误差的来源
        2.2.4 电气测量误差的处理
    2.3 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电气测量的多随机变量概率分析
    3.1 影响电气测量结果的多随机变量来源与映射建模
        3.1.1 影响电气测量结果的多随机变量的来源
        3.1.2 测量结果与多随机变量的映射建模
    3.2 多随机变量之间独立性与相关性的检验方法
        3.2.1 多随机变量间的独立性检验
        3.2.2 多随机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3.3 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3.3.1 概率与置信度
        3.3.2 独立型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3.3.3 非独立型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3.4 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电气测量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
    4.1 多随机变量的参数估计
        4.1.1 已知样本值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估计
        4.1.2 未知样本值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估计
    4.2 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
        4.2.1 基于最小误差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
        4.2.2 基于最大概率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与验证
    5.1 CVT的基本理论研究
    5.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不同的杂散电容对CVT谐波传递特性的影响
    5.3 基于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
        5.3.1 基于最小误差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方法
        5.3.2 基于最大概率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方法
    5.4 实例验证
    5.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液态吸收介质中牛乳脂肪颗粒粒径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光全散射颗粒粒径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2 颗粒粒径测量方法研究
    2.1 颗粒粒径测量中的相关概念
        2.1.1 单颗粒的粒径
        2.1.2 颗粒系的粒径分布
        2.1.3 颗粒系的代表粒径
        2.1.4 颗粒粒径测量的主要方法
    2.2 光全散射法颗粒粒径的测量原理
    2.3 球形颗粒粒径分布的反演方法
        2.3.1 非独立模式算法
        2.3.2 独立模式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液态吸收介质中牛乳脂肪颗粒消光光谱表观特性分析及特异性波长提取
    3.1 表观光学参数的计算
    3.2 牛乳脂肪颗粒特异性波长提取
    3.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表观光散射颗粒粒径分布反演方法研究
    4.1 Tikhonov平滑泛函用于非独立模式算法的目标函数构建
    4.2 标准遗传算法模型的建立
    4.3 多种群遗传算法模型的建立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表观光散射颗粒粒径分布重建算法的实验验证
    5.1 牛乳脂肪颗粒模拟液样品的配制和光学实验系统的设计
    5.2 实验数据的采集
    5.3 标准颗粒物的颗粒粒径重建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情况
    教育背景
    科研经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其他成果

(9)相位差分编码器原理及其行星轮系故障诊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瞬时角速度测量研究现状
        1.2.1 基于编码器的瞬时角速度测量原理
        1.2.2 瞬时角速度研究现状
    1.3 瞬时角速度测量误差机理及精确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3.1 瞬时角速度测量误差机理研究现状
        1.3.2 瞬时角速度误差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1.4 基于瞬时角速度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5 研究问题总结
    1.6 论文主要结构
2 编码器瞬时角速度测量误差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问题
    2.3 瞬时角速度估计方法的瞬时角速度误差机理研究
        2.3.1 计数法瞬时角速度测量误差研究
        2.3.2 频域解调法测量误差研究
    2.4 编码器制造及安装误差的瞬时角速度误差特征分析
        2.4.1 编码器偏心测量误差特征分析
        2.4.2 编码器倾斜测量误差特征分析
        2.4.3 栅格分度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特征分析
    2.5 编码器瞬时角速度误差特征实验验证
        2.5.1 编码器瞬时角速度误差特征验证实验台
        2.5.2 瞬时角速度误差特征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相位差分编码器瞬时角速度精确测量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问题
    3.3 传统编码器精确测量方法研究
        3.3.1 Resor法
        3.3.2 Diamond法
    3.4 相位差分编码器瞬时角速度精确测量方法研究
        3.4.1 相位差分编码器
        3.4.2 基于相位差分法的编码器误差自校准方法研究
        3.4.3 基于相位差分法的瞬时角速度精确测量方法研究
    3.5 基于相位差分编码器瞬时角速度测量精度分析与仿真
        3.5.1 相位差分法测量误差研究
        3.5.2 相位差分编码器瞬时角速度测量仿真
        3.5.3 相位差分编码器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3.6 相位差分编码器原理验证
        3.6.1 相位差分编码器原理实验验证台
        3.6.2 相位差分编码器“自校准”方法检验
        3.6.3 相位差分编码器瞬时角速度精确测量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相位差分编码器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问题
    4.3 行星轮系动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
        4.3.1 动力学模型
        4.3.2 行星轮系模态分析
    4.4 行星轮系故障振动特征分析
        4.4.1 振动信号解析模型
        4.4.2 行星轮系故障内部激励
        4.4.3 行星轮系故障的振动响应
    4.5 行星轮系故障瞬时角速度特征分析
    4.6 基于相位差分编码器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相位差分编码器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系统
    5.1 引言
    5.2 相位差分编码器行星轮系故障诊断系统
        5.2.1 实验台
        5.2.2 相位差分编码器测量系统
        5.2.3 数据采集系统
        5.2.4 控制系统
        5.2.5 软件系统
    5.3 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性能对比
        5.3.1 太阳轮故障识别
        5.3.2 行星轮故障识别
    5.4 基于相位差分编码器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方法验证
        5.4.1 不同载荷及严重程度的太阳轮故障诊断
        5.4.2 不同载荷及严重程度的行星轮故障诊断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复杂曲面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在机测量及测量不确定度研究现状
        1.2.1 在机测量研究现状
        1.2.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研究现状
        1.2.3 复杂曲面/曲线建模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在机测量建模及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2.1 在机测量建模
        2.1.1 在机测量架构分析
        2.1.2 在机测量空间坐标系变换
        2.1.3 点激光在机测量坐标提取模型
    2.2 在机测量系统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2.2.1 运动机构关联影响因素
        2.2.2 传感器关联影响因素
        2.2.3 数据处理关联影响因素
    2.3 融合黑箱模型与量值特性分析的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算法设计
    3.1 基于自适应MCM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框架
    3.2 面向在机测量系统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样本集规划方法
    3.3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建模
        3.3.1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或非参数统计方法的样本数据分布拟合
        3.3.2 在机测量不确定度建模
    3.4 基于自适应蒙特卡洛法的测量不确定度传递合成
    3.5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验
        3.5.1 搭建在机测量实验系统
        3.5.2 样本集规划与同步采样
        3.5.3 不确定度分量分布拟合
        3.5.4 不确定度传递建模
        3.5.5 自适应MCM不确定度评定实现算法
    3.6 本章小结
4虑及多维测量不确定度的复杂曲面建模与实验
    4.1 火箭喷管在机扫描测量系统及不确定度评估
        4.1.1 基于点激光的在机扫描测量规划
        4.1.2 点激光在机扫描测量系统多维度不确定度评定
        4.1.3 主辅侧曲面拼接数据处理
    4.2 虑及多维测量不确定度的火箭喷管曲面重建
        4.2.1 基于NURBS的喷管曲面重构
        4.2.2 虑及测量不确定度的曲面建模
    4.3 在机测量加工算法优化及软件编写
        4.3.1 循环往复式扫描测量算法设计与优化
        4.3.2 主辅侧曲面拼接算法设计与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机械制造与测量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磁/MEMS陀螺信息融合的旋转弹药姿态估计技术[D]. 高丽珍. 中北大学, 2021(01)
  • [2]齿轮视觉测量的图像边缘失真补偿技术研究[D]. 孙禾.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自动观测的天文大地测量新方法研究[D]. 刘新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彩虹折射二维测量方法及含杂液滴/瞬态蒸发液滴串测量研究[D]. 李灿. 浙江大学, 2020(03)
  • [5]超声检测中仪器校准优化与缺陷定量评估方法研究[D]. 蔡智会.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激光跟踪仪测量误差解析与多测站坐标转换及融合方法研究[D]. 杨兴建.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朱铁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液态吸收介质中牛乳脂肪颗粒粒径反演方法研究[D]. 段浩松.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9]相位差分编码器原理及其行星轮系故障诊断应用研究[D]. 曾强. 重庆大学, 2020
  • [10]复杂曲面在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实验研究[D]. 王腾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机械制造与测量中的正态分布曲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