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街男孩勇夺“最佳MTV大奖”(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捷[1](2011)在《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色彩浓厚的“典型性”意义的影像文化,一度营造了中国社会“主旋律”影像文化的既成背景。不过在时代变迁中,这种“主旋律”影像艺术也逐步呈现出一些局限性与保守性。而世纪之交“非典型性”影像,则通过对不确定性、平俗化、争议性、奇幻性、另类性、游戏化、新媒体化、多元化等新兴文化症候的综合表征,形成了相异于“主旋律”意义与特色的流行影像文本。一、作为中国当代图像社会一种突出的表征形式,“无厘头”电影在文化理论上可以得到合理性阐释。在后现代观念不断渗透的状态下,“无厘头”电影非连续、非逻辑影像实践可以得到理解。基于视觉图像文化功能的认识,“无厘头”影像同样提供着一种特殊性的知性建构。这种零散性碎片化影像的文化意义,可以通过一些对应性与任意性的感知方式来阐释。周星驰等人的“无厘头”电影承续着香港喜剧文化传统,营构了一种反叛性的后现代游戏娱乐影像。无论是在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方面,“无厘头”电影都融合了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意义。而更为突出的是其中人物的语言特色,即“无厘头”电影创造了一种思维跳跃、逻辑含混的幽默“大话”形式。“无厘头”电影通过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对人生世相的理解也体现出种种相对主义的精神症候。就其映现生活现实的方式而言,其碎片化影像符码消解了“真实”与“虚构”的差异,它通过影像蒙太奇中某些生活痕迹的延伸,含蓄性地指涉到现实事相的相关意义。而这种文化符号结构,也对历史幻像进行了浅明故意的暴露和显现,其古代文化“残片”亦言说了历史理性力量的虚无。“无厘头”言说彰显了历史话语的游戏特色。在媒介时代强大的传播力量推动下,“无厘头”文化在影视剧领域不断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对其它媒介文化影像与话语产生了广泛影响。90年代后无论在港台还是内地,不少喜剧电影、电视情景剧目都吸纳了“无厘头”的情节建构与搞笑拼贴形式。而港台、内地的电视综艺、曲艺节目,也承续或呼应了“无厘头”文化的言说意识与娱乐精神。当网络媒介新兴之后,网络写作中也形成了“无厘头”式“世说新语”潮流。充满个性的网民在自在想象与多元文化开拓之中,同样以碎片性文字对社会文化进行另类观照。这种网络文字符码以其游戏精神,同样对社会文化作出解构甚至是粗俗的戏说。其“无厘头”痴语妄言风格,使网络写作成为颇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表达时尚。二、当下影视历史剧不但出现了繁盛的娱乐化制作态势,而其所呈现的历史情景也是题材丰富而铺张眩目。不过这种历史剧模式采用了淡化“历史真实”的表达方式,相关剧情的虚拟架构中,也忽视或模糊了一些既有的历史“通识”规范。这导致当下影视历史剧完整文化知性的缺失,并呈现出一种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影视历史剧创作在本质上说是一种虚构性的历史再阐释,无论“正说”还是“戏说”的历史影像文本,都是某些具有整合与调适意义的当代文化“切片”。历史剧的这种主观性虚构的更新书写,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书写中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故而,当下影视历史剧这种“戏说”与虚构的创作本质,是可以在大众娱乐审美的游戏意义上得到确立的。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建构的“拟像”环境,影视历史剧也是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消费文化存在。而其基于映照当代一些社会问题的历史影像符号系统,正在对当下社会大众各种社会困惑与期求作出幻像性抚慰。其通俗化的趣味性与情感性叙事,也基本上守持着非西方化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与习惯。大部分帝王将相题材的影视历史剧,多烘托出一种缺失现代观照的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家国同构、君主民本、权力本位等传统政治文化得以映射,其浓厚封建意识的张扬则常常惹人非议。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非现代性的意识因素,需要人们进一步作出批判性考量。三、作为一种真人参与的电视表演,“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虚拟影像形式上强化了真实的意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里,不断创新、整合不同质态的“真人秀”影像节目,成为人们体验和探索新兴生活意趣与奇观的重要舞台。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同样在学习西方同类影像的过程中得到大致同步的发展,这些节目在融合中国国情与文化因素后产生了一些本土化特色。当下中国本土“真人秀”的创制实践异常繁复,各种娱乐至死的综艺“真人秀”、竞争至赢的比赛“真人秀”与体验至奇的生活“真人秀”影像,为当下中国社会大众提供了较为突出而丰厚的娱乐新体验。从文化意义上观照,这些节目作为一种真实复现社会文化景观的“镜象”,生动地表征着当下中国大众社会的平民梦想、英雄情结、草根民主、现实竞争、本真人性等各种人文想象与情态。国内“真人秀”从根本的形式建构上看,明显存在对国外节目的模仿与国内节目相互复制的现象。这种后现代消费文化影像的复制方式,自有其后工业时代机械复制艺术的特殊性意义,也包含着一种通过复制模仿而创新的另类推动因素。不过,真正“中国原创”的“真人秀”节目的稀缺,也引发了节目创制在复制问题上的文化焦虑与观念碰撞。中国电视节目追求收视率的问题逐步显现,其背后蕴含的商业经济利益成为驱动“真人秀”更新的力量。而收视率观念发散的这种张力,则促使“真人秀”必然迎合受众的欣赏旨趣与情感兴味。而此种收视语境下一些被批评的“真人秀”节目探索,显示了主流价值观念与娱乐文化真实的复杂关系。四、新兴互联网及其多媒体视频技术的发展,促发了大众“去影视化”的影像观赏模式,大量“草根”影像制作与交流方式得以出现。网络戏仿文字、诗歌、流行语营构了影像“恶搞”的背景与要素,网络大众获得一种崭新的调侃与游戏文化空间。在对影像形式的解构性探索中,种种戏谑式重新编配的搞怪视频大量充斥于网络。胡戈及其所制视频,是引发网络“恶搞”视频风尚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他创作的网络视频,在引领网络大众进行搞笑娱乐的同时,也对当下现实与文化事象作出了讽喻式批评。“恶搞”视频的风靡,意味着对合法化“正搞”方式的思考。这种“正搞”方式同样包含某些局限性,一些正统影像中的固化虚假形态也应得到反思。网络“恶搞”视频属于青年亚文化的新异潮流,渗透出对主流精英文化敏锐的叛逆性思考。不过这种亚文化中种种粗鄙化形态和方式,也明显对社会典范文化产生颠覆性的效果。故而,网络“恶搞”亚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一种推陈出新文化意识的显现,一种青年自我调适式独立话语的表达。在“恶搞”文化的大众狂欢传播状态下,娱乐文化呈现出遵从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理念的争端。这种争端的持续导致了对“恶搞”文化的管理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同时社会各方还要加强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还值得强调的是,“非典型性”影像文本抛弃了部分正统影像的旨趣,强化了种种反叛性的游戏性与娱乐性色彩。虽然作为“异化”的文化符号,也具有一些社会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时引发种种争议,然而社会文化愈加开明宽容与新兴氛围渐趋自由多元,都为“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文本创造提供了空间与路径,我们也应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与姿态对其进行感知、审视与清理。流行文本在当下媒介时代表征着社会文化的丰富内容,其形式与意义亦在各种媒介互动的变迁时尚中,关联着社会文化认知与大众消费娱情意识的更替。世纪之交大众文本特别是“非典型性”的纸媒、影视、网络文本,正在多元复合化地建构着大众文化实践的新理念与新气象。而对当下泛审美化流行媒介文本意识趋向的这种探索,有利于文化观念与主体知性的积极开拓及健康发展。
王仁胤[2](2010)在《网络视频广告病毒式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继传统四大媒体之外的第五大媒体。Web2.0所带来的巨大技术变革,也使得网络视频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视频作为一个平民化的新媒体形式,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不言而喻。而在网络视频广告中又以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既继承了传统广告的优势,又有超越创新之风。相对与网络视频广告,病毒式网络广告因为具有成本低,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外已被广泛的使用,深受广告主的喜爱,而国内的应用不仅相对较少,而且理论研究也相对的薄弱,理论框架急需完善。本研究希望通过结合传播学理论、病毒营销理论,对现有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案例进行分析。在网络视频的相关文献的理论框架下,分别从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过程、传播媒介、内容特点、目标受众等角度,寻找发现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规律,完善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理论基础,以求为广告实战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旭晨[3](2009)在《音乐 为你痴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些人,注定离不开音乐。他们因为音乐而受苦,却也因为音乐而快乐,而发光发热……海顿曾说:"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的确,在很多人的生命中,音乐仿佛跌入凡间的精灵,陪伴他们度过人生的漫漫旅程,倾诉心灵最深处或寂寞、或快乐、或迷茫的话音。音乐是他们的天堂,音乐是他们的生命,音乐是他们甘愿坚守一生的净土。
林晨[4](2008)在《当代中国“恶搞”现象的文化解读》文中研究表明由胡戈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发的恶搞风潮,已经上升为后现代语境下一起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将当代中国的恶搞现象当成一个文化文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解读。首先,对恶搞现象进行了概述。考察了“恶搞”一词的来历,给当下中国恶搞文化以学理界定,并对其进行了历史溯源和分类。接着,对恶搞现象的文化征候进行了多维分析和解读。经研究发现,恶搞已经从自娱自乐的个体行为变成了一场群体性的大众狂欢,娱乐性是恶搞文化最主要特征;恶搞以娱乐化的方式,采用后现代艺术常用的戏仿、拼贴等修辞技巧,解构、颠覆、抵抗着宰制力量的规训;恶搞借助网络这一中国的“公共领域”开启了大众的话语权,并成为一种特殊的代表了广大民意的批评样式。再者,从娱乐的过度泛化带来的审美疲劳和退化;恶搞无度化挑战政治、道德底线;恶搞可能依靠背后强大的哄客意志演变成一场话语暴政几个方面,考察了恶搞的风靡和泛滥,可能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带来的挑战。最后,对恶搞文化的命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恶搞文化只是一种亚文化的仪式性的抵抗,它不可能实际地动摇宰制力量,同时恶搞文化还要面临政治意识形态和商业文化的规训和收编的命运。
赵川峰[5](2008)在《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研究 ——以搅烂iPod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继传统四大媒体之外的第五大媒体。Web2.0所带来的巨大技术变革,也使得网络视频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视频作为一个平民化的新媒体形式,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不言而喻。而在网络视频广告中又以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既继承了传统广告的优势,又有超越创新之风。相对与网络视频广告,病毒式网络广告因为具有成本低,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外已被广泛的使用,深受广告主的喜爱,而国内的应用不仅相对较少,而且理论研究也相对的薄弱,理论框架急需完善。本研究希望通过结合传播学理论、病毒营销理论,对现有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案例进行分析。在网络视频的相关文献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Blendtec搅拌机个案的分析和总结,分别从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内容、广告表现、目标受众、媒体策略等角度,寻找发现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规律,完善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理论基础,以求为广告实战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涵娜[6](2002)在《2001欧美流行歌坛精彩存盘(上)——乐队、组合篇》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在欧美流行乐坛的唱片及演出市场上,众多流行乐队、偶像组合星光闪烁,占据着半壁江山的份额,与各路男、女明星平分天下。这里,我们趁流行乐坛上演的偶像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际,为你做全面回顾,以留存些许鲜活的印象。
二、后街男孩勇夺“最佳MTV大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街男孩勇夺“最佳MTV大奖”(论文提纲范文)
(1)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典型性"影像娱乐文化:中国当代"主旋律"既成背景 |
二、"非典型性"影像文本命名:多元复合的文化新异征象的表现 |
第一章 碎片化"无厘头"影像:现实与历史的特殊认知与审度 |
一、"无厘头"电影:作为后现代图像文化意义的理论探讨 |
(一) 图像作为文化表征:"无厘头"电影后现代方式更替的合理性 |
(二) 后现代的"图绘"转向:"无厘头"影像新型认知功能确立 |
(三) 零散性碎片化感知:"无厘头"影像的对应阐释与任意性意义探索 |
二、周星驰电影结构类型特征:"无厘头"后现代文化的反叛性面貌 |
(一) 承续喜剧传统的反叛性探索:"无厘头"类型电影的后现代特色 |
(二) 主题、题材、人物与情节:平民世俗人性与夸张喜剧符号的融合 |
(三) 语言方式:思维跳跃和逻辑含混的特殊幽默"大话" |
三、更新的相对性认知方式:现实与历史的碎片化与踪迹化表征 |
(一)"无厘头"影像方式的更新:相对主义认知意识的渗透 |
(二) "无厘头"影像的符码:生活现实的碎片化表征 |
(三) "无厘头"影像碎片:历史文化的解构性痕迹 |
四、"大话影像"与"世说新语"普泛:"无厘头""大话"的强大影响 |
(一) 影视曲艺中的"大话"意识:"无厘头"影像文化的普泛 |
(二) 网络新媒介中的"无厘头"写作碎片:哲理性的另类妄言异语 |
第二章 虚幻的历史剧:历史文化的娱乐性"戏说" |
一、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状态:"历史真实"的缺失与断裂 |
(一) 影视历史剧的繁盛:眩目铺张的影像景观 |
(二) 淡化"历史真实"后的虚构:对历史通识与禁忌的忽视 |
(三) 历史文化知性的缺失:更新的虚拟文化幻象与景观画卷 |
二、历史叙事的虚构特性:"戏说"历史剧的合理化意义 |
(一) 主观化的历史再"阐释":影视历史剧的"正说"与"戏说" |
(二) 传统文化中历史的更新阐释:影视历史剧虚构性书写成为常态 |
(三) 影视历史剧本质、功能与要求:娱乐审美游戏与现代人文意识 |
三、历史影像的消费性符号:社会迷幻心理与民族审美意识的融汇 |
(一) 影视"符号"的"拟像"环境:契合受众心理的历史剧消费 |
(二) 历史的影像"符号"系统:对社会大众困惑与期求的抚慰 |
(三) 通俗化"趣味"与"情感"叙事:对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守持 |
四、皇国史观与大国强者形象:历史剧中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批判 |
(一) 皇国史观下的历史剧:传统政治文化意识的烘托 |
(二) 矛盾性的传统政治亚文化:权谋政治文化与大国强者意识 |
第三章 复制的"真人秀":大众社会奇异景观的镜象 |
一、真人参与的"秀"场:从西方到中国的电视游戏表演浪潮的崛起 |
(一) 电视"真人秀"形式:在影像虚拟中植入和强化真实元素 |
(二) 国外主要的"真人秀":探索生活新兴意趣与奇观的"舞台" |
(三) 中国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形态的引进与本土化元素融合 |
二、本土"真人秀"的表达镜像:中国社会文化景观的复现 |
(一) "真人秀"节目的繁复:影像实践中的中国大众娱乐新体验 |
(二) 电视"真人秀"的文化观照:社会景观的镜象化复现 |
三、"真人秀"的复制与模仿力量:对"中国原创"问题的焦虑 |
(一) 国内"真人秀"模仿方式:后现代影像复制的创新力量 |
(二) "真人秀""本土原创"焦虑:复制方式引发的文化碰撞 |
四、"真人秀"收视率的追逐:商业市场利益驱动下的复杂意义 |
(一) "真人秀"收视率的驱动力量:商业经济与情感顺应 |
(二) 主流观念与文化真实:"真人秀"收视效应中的复杂性 |
第四章 网络"恶搞"视频:新媒体里的戏谑亚文化讽喻 |
一、从网络语言"恶搞"到影像"恶搞":"恶搞"文化的众生世态 |
(一) 互联网新媒介促发"去影视化":"草根"性网络视频出现 |
(二) 戏仿文字、诗歌与流行语文"恶搞":网络大众的调侃与游戏 |
(三) 网络影像的"恶搞":戏谑式的重新编配与搞怪 |
二、胡戈与网络"恶搞"视频:对主流"正搞"文化的思索 |
(一) 胡戈的"恶搞"视频试制:对现实文化的娱乐性讽喻 |
(二) 网络"恶搞"视频娱乐:对虚伪"正搞"文化的厌弃 |
三、网络"恶搞"视频兴盛:青年亚文化内容与形态的颠覆性表现 |
(一) 亚文化中的青年新异潮流:网络"恶搞"影像文化张力的激发 |
(二) "恶搞"亚文化泛滥:对正统典范文化的"粗鄙化"颠覆 |
(三) 网络"恶搞"的亚文化价值:追新逐奇中的自由精神诉求 |
四、狂欢状态下的"恶搞"文化争端:网络"恶搞"面临的管制困境 |
(一) "恶搞"视频传播的本相:大众娱乐文化的狂欢 |
(二) "恶搞"文化争端:遵从文化道德底线还是追求自由创作理念 |
(三) 文化宽容与开明沟通:法律法规框架下的管理 |
余论 "非典型性"影像的反叛色彩:审视文化更新的一种路径 |
一、影像"娱情"游戏功能的强化:对"非典型性"文本影响的忧虑 |
二、开明与自由的文化更新路径:"非典型性"影像创造的机制 |
作为结论媒介时代的流行文本: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新 |
一、流行文本的媒介化传播:关联社会文化意识的更替 |
二、流行文本的丰富媒介形态:重构当下文化意识的多维情势 |
三、探索流行媒介文本中的意识:拓新多元文化观念与知性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网络视频广告病毒式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病毒式营销的研究 |
1.3.2 网络视频的研究 |
1.3.3 网络视频广告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网络资源的收集与研究 |
第二章 网络视频广告病毒式传播概述 |
2.1 网络视频广告及“病毒”的相关概念 |
2.1.1 网络视频广告 |
2.1.2 病毒营销 |
2.1.3 网络视频广告与病毒式视频广告 |
2.2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兴起的背景 |
2.2.1 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
2.2.2 娱乐化的病毒涌现 |
2.2.3 网络视频广告的兴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视频广告病毒传播过程研究 |
3.1 网络视频广告的病毒传播过程 |
3.1.1 病毒视频广告的数据传播 |
3.1.2 病毒式视频广告信息的传播过程 |
3.2 快速传播病毒的网络媒介 |
3.2.1 人际传播的回归 |
3.2.2 “病毒”的网络载体? |
3.3 作为意见领袖的感染者 |
3.4 传送模式中的受众反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内容策略研究 |
4.1 创新性的内容表现 |
4.1.1 内容为王的时代 |
4.1.2 容易“染毒”的内容元素 |
4.1.3 内容的来源 |
4.2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表现特征 |
4.2.1 简洁明了的内容 |
4.2.2 看起来不像广告的广告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受众研究 |
5.1 具有分享精神的受众 |
5.1.1 更为接近的网络媒介接近权 |
5.1.2 权利空间的打破 |
5.1.3 受众地位的上升 |
5.1.4 受众的双重角色 |
5.2 “病毒”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 |
5.2.1 “病毒”传播中受众的需求 |
5.2.2 娱乐的需求 |
5.2.3 社交的需求 |
5.2.4 自我实现的需求 |
5.3 一切为了引起注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于网络视频广告病毒式传播的几点思考 |
6.1 “病毒”与品牌并重 |
6.2 加高的成本门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4)当代中国“恶搞”现象的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前言 |
第一节:研究缘起 |
第二节:研究现状分析 |
一、出现在报纸、新闻周刊、网络上的报道和评论 |
二、主流学术媒体的开始关注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
第二章:恶搞现象概述 |
第一节:“恶搞”一词的来历 |
第二节:恶搞文化的历史沿革 |
第三节:恶搞的类型 |
一、文字类恶搞 |
二、图片类恶搞 |
三、音乐类恶搞 |
四、视频影像类恶搞 |
五、游戏类恶搞 |
第三章:恶搞文化的征候分析 |
第一节:恶搞:娱乐时代的一场大众狂欢 |
一、我们身处在大众娱乐时代 |
二、我们是如何进入大众娱乐时代的 |
三:笑——狂欢的最高原则 |
四:恶搞文本的制笑机制 |
第二节:解构:恶搞的颠覆力量 |
一、当代中国恶搞文化的后现代语境辨析 |
二、恶搞解构的对象 |
三、解构的狂欢化修辞技巧 |
第三节:恶搞背后的话语权之争 |
一、什么是话语权 |
二、恶搞:文化草根在公共领域的集体发声 |
第四节:恶搞成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样式 |
一、关于恶搞是否是一种批评样式的争论 |
二、恶搞成为一种批评样态的原因 |
三、“恶搞”这种批评形式的特点 |
四、恶搞式批评的局限性 |
第四章:恶搞带来的挑战 |
第一节:我们会娱乐至死吗? |
一、娱乐的狂欢带来的审美(丑)疲劳和审美退化 |
二、恶搞无度化挑战政治、道德底线 |
第二节:恶搞成为另一种话语暴力 |
一、恶搞文化充斥流氓话语 |
二、恶搞背后强大的哄客意志 |
第五章:恶搞文化的命运 |
第一节:恶搞文化只是一种仪式的抵抗 |
一、亚文化的仪式抵抗 |
二、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训 |
第二节:恶搞遭到商业文化的收编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研究 ——以搅烂iPo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文献综述 |
2.1 已有文献研究概述 |
2.2 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个案研究法 |
4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相关定义 |
4.1 网络广告 |
4.2 网络视频广告 |
4.3 病毒营销 |
4.4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 |
5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兴起的背景 |
5.1 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
5.2 娱乐化的病毒 |
5.3 网络视频广告的兴起 |
6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研究 |
6.1 创新性的内容表现 |
6.2 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的表现特征 |
6.3 具有分享精神的受众 |
6.4 快速传播病毒的网络媒介 |
7 Blendtec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研究 |
7.1 从搅烂iPod说起 |
7.2 搭上流行元素的顺风车 |
7.3 为什么选择的是YouTube |
7.4 搅烂的不仅是iPod |
8 讨论 |
8.1 "病毒"与品牌并重 |
8.2 加高的成本门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后街男孩勇夺“最佳MTV大奖”(论文参考文献)
- [1]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 ——世纪之交“非典型性”游戏影像流行文本研究[D]. 王文捷. 武汉大学, 2011(07)
- [2]网络视频广告病毒式传播研究[D]. 王仁胤.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
- [3]音乐 为你痴狂[J]. 旭晨. 八小时以外, 2009(11)
- [4]当代中国“恶搞”现象的文化解读[D]. 林晨. 四川师范大学, 2008(01)
- [5]病毒式网络视频广告研究 ——以搅烂iPod为例[D]. 赵川峰. 厦门大学, 2008(09)
- [6]2001欧美流行歌坛精彩存盘(上)——乐队、组合篇[J]. 涵娜. 国际音乐交流, 200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