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药材”你知道多少

“正宗药材”你知道多少

一、“道地药材”知多少(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飞[1](2021)在《毛泽东的“礼品观”及其对建设廉洁政治的启示》文中提出毛泽东的一生,亦和常人一般具有送礼和收礼、却礼的经历。其却礼:讲规矩原则;送礼:讲品位实用;收礼:讲有来有往;对礼品的处理:讲方式方法。毛泽东的"礼品观"折射了其伟人风范品质:坚强坚定的党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领悟;灵活的处世之道。毛泽东的"礼品观"在当今有很大启示价值:公款送礼之风绝不可行;要掌握好公务送礼的尺度;公职人员应严守有关法纪;领导干部当率先垂范,正风易俗。

陈清灵[2](2020)在《宋代诗词中的罗浮山书写》文中研究表明岭南名山罗浮山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东晋时期,葛洪、单道开分别开启了罗浮山的道教史和佛教史;南北朝时始有文人士子隐居罗浮读书,至唐代蔚为风尚。到了宋代,罗浮山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岭南宗教文化中心;关涉罗浮山的诗词作品骤增且表现出鲜明的特征。首先,宋人承袭前代文人的罗浮山书写,形成了罗浮“名山”的印象,并在深入接受罗浮仙山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罗浮“仙山”的形象,使得诗词中的“罗浮”形象逐渐虚化、成为一个符号化的意象;其次,许多游览或隐居罗浮的文人在山中开展活动,消解这座“仙山”与人间的隔阂,并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罗浮山文学形象的多面性和真实感。除了书写罗浮山的外部形貌,宋人还深入挖掘罗浮山仙事神迹,并以诗词呈现“浮山傅罗”“罗浮野人”“罗浮梅花”三大主要传说,进一步丰富罗浮山书写的内容。此外,罗浮山相关重要人物也是宋代诗词着重表现的对象:罗浮山高道葛洪在宋人笔下被一再神仙化;罗浮名贤代表苏轼对罗浮山的书写不仅极大地增厚这座山岳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其后文人书写所参照的典范。宋代文人中的特殊群体——罗浮山道士的诗词创作亦值得关注:主要包括道教修炼类、山水感悟类、寄赠友人类作品,与文人创作相较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相比唐代,宋人更加亲近罗浮山,其罗浮书写也更具多样性、细致性、深邃感,对后世罗浮山题咏具有一定的范式意义。

孟虎彪[3](2020)在《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文中提出“道地药材”是中药质量评价的原创综合性指标,具有优形、优质、优效特征。经历了 30余年,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已产生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包括文本数据、图像数据等类型,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内容分散、结构不一等特点,且各特征数据类型之间,彼此孤立或联系较少。由于道地药材的形成受到种质、生态、加工方式、人文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搜集、整理、存储、管理、挖掘、利用道地药材各种类型特征数据,使其标准化、数字化,将有助于推动道地药材的现代研究和应用。本论文利用知识库构建技术具有知识抽取、清洗、融合、分类、表达和推理等优点,结合道地药材特征数据特点,基于1999年以来CNKI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34种道地药材的文献,在搜集、筛选、整理具有道地药材特征文献的基础上,整合文献中道地药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生态特征和遗传特征数据,并将上述特征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基于传统经验和文献数据构建涵盖多种类型数据的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实现道地药材特征知识、图片等数据的集成、展示、存储、删改、上传和下载等功能。该知识库将面向中医药科研人员、药材种植加工及流通企业、药材质量监管机构以及临床医生等,提供道地药材信息共享与发布。在基于知识库以及道地药材特征数据集成的基础上,以传统中药材品质评价“辨状论质”中“辨色论质”为主题进行知识发现示范研究。具体包含以下五个部分:1.录入数据项与数据元设计首先,以产地为核心对CNKI知网期刊数据库文献中药材特征数据进行整理,并结合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区域规划以及《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库》相关信息,设计了道地药材特征录入数据项,用于进行不同来源数据的清洗以及知识的融合。录入数据项包含文本、数字、字母等格式类型,可分为通用数据项和特征数据项。其中:(1)通用数据项39项,包含药材的ID、现代品种名称编号、现代品种名称、样品名称编号、样品名称、采样时间、采样人、产地名称及编号、GPS信息、采购时间/提供时间、药材市场/提供单位名称、药材批次、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中英文题名及期刊来源的相关信息;(2)性状特征数据项113项,包含药材基原以及不同入药部位(根及根茎、花、茎木、皮、叶、果实、种子)的形状、大小、质地、色泽、气味、表面特征、断面特征、其他特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鉴别要点及图片,经验药工姓名、单位、职称及工作年限等相应信息;(3)显微特征数据项69项,包含药材的3种显微类型特征(横纵切面显微特征、表面显微特征、粉末显微特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鉴别要点描述、显微图片(药材、表面显微、横纵切面显微、粉末显微、鉴别要点对比)及相关信息(编号及拍摄角度)等数据;(4)生态特征数据项118项,包括药材产区的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居群面积、栽培面积、土壤特征(容量、pH、重金属元素、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气候特征(温度、降水)、根际微生态(根际细菌优势种、真菌总数、根际真菌优势种)等数据;(5)遗传特征数据项25项,包括药材使用的分子标记类型(RAPD、SSR、ISSR、SNP、AFLP、DNA特征片段、其他)、分子标记数量、引物名称及序列信息、PCR反应体系和程序、PCR结果说明及图片等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项编写录入特征加工手册和录入特征加工表,为道地药材特征数据录入提供依据。2.知识库构建在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库的系统架构设计,其包含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是把道地药材、入药部位、特征数据等实体及实体间的关系抽象为E-R(Entity Relationship)模型。逻辑结构设计则是把E-R(Entity Relationship)模型转换成二维数据表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行知识的存储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开发,形成道地药材知识集成、共享和发布的平台。3.数据元的录入与分析收集、筛选、整理1999年以来公开发表文献中有关34种道地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生态特征和遗传特征数据,并按照录入特征加工手册要求将特征数据录入至相应的录入特征加工表中。录入药材可分为根及根茎类药材、果实类药材、茎木类药材、花类药材、皮类药材,共涉及30个属的55个物种,数据元7261条,录入文献808篇,记录产地900个,涉及期刊291种,第一作者研究单位696个。按照品种及其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对文献和录入数据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传统道地产区和文献出现高频产区,对道地药材研究现状和现代产区变迁情况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对录入文献发表时间进行分析,1999-2019年期间,性状特征研究年平均论文数量22.55篇,但2015年后发文量极少;显微特征研究年平均论文数量6.35篇,其中以2010-2015年间发文量较高;生态特征研究年平均论文数量6.40篇,其中以2014-2016年间发文量较高;遗传特征研究起步较晚,年平均论文数量5.10篇,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根及根茎类、果实类、茎木类、皮类、花类、种子类、叶类药材性状特征数据,基本包含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断面等特征,与传统药材质量评价的“形、色、质、气、味”一致。药材显微特征研究主要以横/纵切面显微为主,粉末显微次之;药材类型不同,研究重点亦有所侧重。遗传特征数据表明,目前药材使用的分子标记以SSR、RAPD最为常用,且在已录入的32种道地药材中SNP使用较少,说明SNP分子标记仍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空间。(3)通过对录入文献中药材产区按照出现频率高低进行整理,并将高频产区与道地药材传统道地产区进行对比,发现现代产区变迁呈现以下特点:随着药材栽培面积的扩大,部分药材产区的分布已相当广泛;高频产地与其传统道地产地存在变化,部分药材的产区不断以道地产区为核心向周围辐射发展;药材产区的分布也可能受到品种的影响。因此,产区的变迁可能与古今生态环境变化、人员交流、对中药资源的需求等多种因素有关。(4)以丹参为例,比较高频产区(河南省卢氏县、栾川县、灵宝市,山东省莒县、平邑县)与传统产区(四川省中江县)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中江县土壤pH偏碱性、年均温度较其他产地高、年降雨量也较其他产地丰沛、质地主要是砂质土,推测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根的生长和道地丹参的形成。4.知识发现以“辨色论质”为主题,利用道地药材特征知识库进行知识发现示范研究。首先通过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收录药材使用色泽指标情况,发现含有色泽指标的药材277种,并根据颜色大致分为9大类。结合知识库中药材特征相关颜色数据,发现药材颜色量化数值与药材相关成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药材颜色指数可作为评价药材质量的指标之一;并对34种药材的颜色、颜色所在部位和Lab值进行整理,总结出34种药材可作为评价药材质量的色泽候选指标。在此基础上,选择北芪为对象,分析其“金井玉栏”特征与颜色值的关系。对不同产地蒙古黄芪韧皮部和木质部的颜色值进行测量,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样品间木质部b、韧皮部L、木质部与韧皮部L差值呈现显着性变化,说明利用颜色数值可以有效的对“金井玉栏”特征进行表征,且L值可能是导致“金井玉栏”对比鲜明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的L或a、b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推测两部位“颜色”相关成分及变化规律相同;且L与b变化趋势相反,推测L颜色成分与b颜色成分受到拮抗调控的影响。黄芪横断面颜色数值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山西产地黄芪“金井玉栏”特征较其他产地鲜明,说明颜色值可作为快速评价北芪特征的指标。聚类结果中内蒙古武川(WC)单独聚为一类,其它四个产地聚为一类,推测水分是导致内蒙古武川所产黄芪横断面颜色与其它产区差异较大的原因。

黄文兵[4](2020)在《渝湘鄂边区明清时期竹枝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渝湘鄂边区既是土家族传统的聚居区,历史上也是各族杂处的区域,基于这样的历史现实,当我们扩大原有的单一民族视野,可以看到整个地区竹枝词创作面貌的多样性。由对渝湘鄂边区竹枝词发展史的梳理,可以看出竹枝词的创作实践具有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性质。在明代由容美土司家族的田九龄开启先声,清代“改土归流”后掀起多民族创作的热潮,但总体水平不但没有超越反而呈现出下滑的发展态势。社会身份、族群和文化背景各异的诗人们作为创作主体,表现出了异域猎奇心理、诗教风化心理、地方族群认同心理、隐逸心理或桃源情结等多样化的创作心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把握决定了竹枝词的创作面貌。以陈风俗为主要功能的渝湘鄂边区竹枝词,其写作客体是当地人们,主体表现客体,就形成了竹枝词中丰富的群体形象,以族群区分有苗人形象和土家人形象,以社会身份区分典型的有女性形象和渔樵形象,女性形象的全面表现和渔樵形象的回归本质都体现了渝湘鄂边区竹枝词对传统诗学的突破。“改土归流”后以劳动为内核的多民族交往生活是渝湘鄂边区的历史现实,当地竹枝词创作的现实性,决定了其多样性面貌下的整体性特征。

李佩瑜[5](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余治国[6](2019)在《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文中指出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主要以田赋、盐税等为主,其他收入为辅的中央集权化之财政制度。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等工商税收为主的财税体制,初步建成了现代税收制度。近代财税的现代化变迁过程历经八、九十年,其中的过程复杂曲折而漫长。研究近代税制的过程,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在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过渡税种分别是厘捐与子口税。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多方博弈的视角,通过考察厘捐、子口税及其相互关系与影响,展现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对近代税收体系变迁做细致的考察,以探讨这一嬗变的过程及特征。具体而言,清代前期与中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财税体系,刚性强,较僵化,财政体系缺乏国债、现代银行等现代融资手段与工具,在实际运作中已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近代在内部战乱与对外战争的财政冲击下,清政府被迫下放财权,来源于传统捐输的厘捐由此产生。作为工商税种,厘捐具有相当的弹性,弥补了传统财税体系弹性不足的缺点。而地方督抚在战时掌控了军政、人事及财政等各种权力,并着力推动厘捐征收的长期化与制度化,清王朝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之间此消彼长。洋务新政时期所创办的各种企业,逐渐脱离了奏销制度的约束,巩固了地方督抚对厘捐等财权的控制,地方财政呈现半独立的状态,清政府的中央财权受到严重的削弱。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承认了地方税权与地方税,并引入西方预算制度替代传统的奏销制度,暂时划分了国地两税。袁世凯政权最终于1914年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地方税制度。与此同时,厘捐的出现刺激了子口税制度的产生,子口税制度反过来又对厘捐征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厘捐是近代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子口税完全归中央所有,地方政府试图采取了各种办法以抵消子口税的影响,如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以传统税种的落地税作为抵制进口子口税的主要厘捐。这些表现出近代税制变迁过程中的诸多特点。而清末民初铁路货捐的演变历程,则充分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中外之间在财政关系上多元博弈的特点。税收在本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其运作基础是政治权力。概而言之,近代税制变迁是在条约制度的夹缝中获取生存的空间。税制需求存在着多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中外、央地、政商之间的利权、财权,因时因地,或存在着一致利益,或存在着冲突及妥协。税收制度的制定与实际执行的税收体系须考虑到各方利益之间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妥协性。税制的有效变革依赖于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具有必要威权性之中央政府。以军事镇服与政治集权为支撑,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裁厘加税政策,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税制。但国民政府的现代税收制度未能避免变相厘捐的继续存在,尤其在县级仍延续着晚清以来无序而混乱的局面。总的来看,近代税制变迁的过程艰难而曲折,“变”与“不变”始终这一论题的焦点所在。多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则对这一焦点的实际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这又基于近代各种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从而使得近代税收体系的变迁过程具有若干鲜明的特点与性质。

曹俊[7](2019)在《黄花忘忧,何以疗愁?》文中提出一直以为忘忧草只是文学想象,不存在于现实中。这个想象,最早源于周华健的一首歌,歌名就是忘忧草。来来往往的你我与他/相识不如相望淡淡一笑/忘忧草忘了就好/梦里知多少/身处金黄色的花海,我才恍然得知,儿时在山野中偶然得见

丁芬芬[8](2018)在《东北地方史志涉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文中指出东北地区坐落于我国东北部边陲,狭义上是指东北三省,即黑龙江、吉林、辽宁,而广义上还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本地道地药材如人参、五味子、刺五加、关黄柏、牛蒡子、熊胆、鹿茸等在国内、国际药材市场上享有盛名,与我国“南药”并驾齐驱,享“北药”之美誉。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历史原因,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而又比较完整的地理区域,开发相对较晚,经济、文化都没有中原地区发达,而中原地区对本地知之甚少,主流本草着作、医学全书等对本地医药发展状况的记载也比较鲜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挖掘新的史料和素材。清代至建国前的三百余年中,东北地区先后经历了清朝、民国、伪满三个不同性质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频繁更迭,不利于本次研究,故笔者此次以吉林省行政区划为研究范围,以该区域内建国前地方志为主要研究对象,最大限度搜集其中涉及医药的文献资料,并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本次研究共查阅吉林方志157本,所得医药文献资料内容涉及药材、医家传记、医学着作、医学研究会以及萨满等,笔者根据文献记载的内容将其大致分为“涉药”、“涉医”和“医药相关习俗”三个方面,并重点对“涉药”文献进行梳理,通过汇总各地区旧志中的药材总数研究本地药材的地理分布,通过与《本草纲目》等本草着作的对比考证旧志所载药材别名,以及本地道地药材的相关研究,为本地医药史提供新的史料,补正清代至建国前吉林地区中医药的文献资料,尽力再现吉林中医药的发展概况。

张萍,杨蕊[9](2013)在《制度与空间:明清西北城镇体系的多元建构与经济中心的成长——以西安、三原、泾阳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明清西北城镇体系出现多元发展势头,各区域行政治所城镇作为地方政治与军事的中心,其经济发展速度却在减缓,许多地区形成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陕西西安、泾阳、三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明代受藩王政治的影响,作为陕西布政使司所在地千年古都西安,伴随其政治与军事地位的提高,经济地位却在下降,三原、泾阳成长为本地区经济中心。清代西安与泾阳、三原共同承担了西北地区商贸转输的职能,西安经济发展速度虽有所加快,但仍然不能独立成长为地区经济中心,其中原因与清王朝对于地方中心城市的军事控制也有很大关系。这一案例虽存在于西北地区,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与地方关系有很大的意义,也是研究历史时期城镇多元体系格局的很好模本。

王伟华[10](2013)在《论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文中研究说明道地药材是在具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特定地理生长环境下,经当地特定的工艺制成,药效强于其他一般产区的药材资源。道地药材作为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结合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文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把道地药材特有的文化优势、历史优势和品质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使我国的宝贵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得以很好的存续和产业化发展,是当今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阐述道地药材的基本概念、成因以及基于地域的自然特征的分类,并对道地药材的生态特性和文化特性进行界定。然后从公共健康、人权、经济学、历史演进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等各个视角分析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当前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途径。在道地药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和种质资源保护进行了探讨;在道地药材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论述了商业秘密保护和其他几种保护模式;在道地药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结合的双重保护方面,着重对其地理标志保护进行探讨,并分析了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本文的第三部分对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实例研究,从文山三七、东阿阿胶等道地药材的具体保护实践中,得出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的启示。本文的第四部分探讨我国道地药材知识产权的探索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给出促进我国道地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道地药材”知多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地药材”知多少(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的“礼品观”及其对建设廉洁政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毛泽东的“礼品观”特征表现
    (一)毛泽东的却礼:讲规矩原则
        1.明确提出地方不应形成送礼给中央之风
        2.对于无来由的礼物坚决退回
        3.明确制定不收礼的制度
        4.对于不得不收的“礼品”采取付款方式处理
    (二)毛泽东的送礼:讲品位实用
    (三)毛泽东的收礼:讲有来有往
    (四)毛泽东对礼品的处理:讲方式方法
        1.个别礼品转赠特殊人士
        2.家乡寄来的土特产自己使用但支付费用
        3.将个别深交好友送的礼品留在身边
        4.绝大多数礼品不分情况一律送仓库保管
二 毛泽东的“礼品观”所折射的伟人风范
    (一)反映了毛泽东坚强坚定的党性
    (二)展现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三)反映了毛泽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领悟
    (四)反映了毛泽东灵活的处世之道
三 毛泽东的“礼品观”对当今建设廉洁政治的启示
    (一)公款送礼之风绝不可行
    (二)相关人员要掌握好公务送礼的尺度
        1.向从事公务的人员送礼不得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金
        2.单位对单位送礼尚需进一步取得依据
        3.外事场合可以按相关规定送礼
    (三)公职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法纪规定
        1.不能为达到实现自身利益目标产生送礼行为
        2.在为民服务或执行公务中不得收受礼品
        3.正确处理好收受的公务礼品
    (四)领导干部要率先垂直范,正风易俗
        1.对于无缘无故的送礼要婉拒
        2.对送现金或贵重物品要坚决拒收
        3.对于必需的人情往来可以在遵守法纪的前提下按礼俗进行

(2)宋代诗词中的罗浮山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罗浮山地区文化对文人的吸引
    第一节 道教文化视野下从“名山”到“仙山”定位的罗浮山
    第二节 罗浮山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宋前文人对罗浮山的倾慕及书写
    第四节 宋代文人登览、结庐罗浮山的原因
        一、罗浮山道教仙山文化
        二、罗浮山山林习业风气
第二章 宋代诗词中的罗浮山形象
    第一节 虚幻罗浮:罗浮山形象的符号化呈现
        一、名山象征
        二、仙山标签
    第二节 真实罗浮:罗浮山形象的细节化描写
        一、罗浮景观
        二、罗浮物产
        三、罗浮活动
第三章 宋代诗词中的罗浮山传说
    第一节 缔结仙缘——“浮山傅罗”传说
    第二节 建构神人——“罗浮野人”传说
    第三节 寄寓世情——“罗浮梅花”传说
        一、“罗浮梅花”传说之溯源
        二、“罗浮梅花”传说之吟咏
第四章 宋代文人对罗浮山神仙、名贤的追慕
    第一节 宋人对以葛洪为代表之罗浮山神仙的接受
        一、罗浮神仙魁首——葛洪
        二、其他神仙代表——浮丘公、安期生、麻姑、何仙姑
    第二节 宋人对以苏轼为代表之罗浮山名贤的接受
        一、罗浮名贤代表——苏轼
        二、宋代罗浮山书写的相承性
第五章 宋代罗浮山道士及其诗词创作
    第一节 书写丹道法诀:陈楠及其丹道诗词
    第二节 融汇诗艺道法:白玉蟾的罗浮诗词
    第三节 其他道士、隐士的罗浮书写及交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涉罗浮山的宋诗汇总表
附录2 :关涉罗浮山的宋词汇总表
附录3 :关涉罗浮山的唐代诗词汇总表
附录4 :《全宋诗》《全宋词》辑佚32首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道地药材研究进展
    2. 知识库研究进展
    3. 中医药知识库研究进展
    4. 本论文的思路设计
第二章 录入数据项与数据元设计
    2.1 通用数据项
        2.1.1 品种
        2.1.2 样品及产地
        2.1.3 参考文献
    2.2 性状特征数据项
        2.2.1 文字数据项
        2.2.2 图片数据项
        2.2.3 鉴别数据项
    2.3 显微特征数据项
        2.3.1 显微特征文字数据项
        2.3.2 显微特征图片数据项
        2.3.3 显微特征仪器数据项
    2.4 生态特征数据项
        2.4.1 文字数据项
        2.4.2 生态特征图片数据项
    2.5 遗传特征数据项
        2.5.1 遗传特征实验方法数据项
        2.5.2 遗传特征PCR数据项
    2.6 金银花特征数据的提取与录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药材特征的知识库构建与架构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知识需求
        3.1.2 功能需求
    3.2 系统架构设计
        3.2.1 概念结构设计
        3.2.2 逻辑结构设计
    3.3 系统开发
        3.3.1 系统开发工具
        3.3.2 系统功能
        3.3.3 数据管理和共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库数据元录入与分析
    4.1 数据元的收集与筛选
    4.2 数据元的整理与录入
    4.3 数据元录入结果分析
        4.3.1 品种及其特征
        4.3.2 录入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4.3.3 性状数据分析
        4.3.4 显微特征数据分析
        4.3.5 遗传特征数据分析
    4.4 录入文献道地药材产区分析
    4.5 产区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中药“辨色论质”的知识库知识发现研究
    5.1 基于特征数据库的药材传统质量评价信息整理
        5.1.1 《中国药典》中药材色泽指标情况
        5.1.2 基于特征数据库挖掘34种药材色泽特征信息
    5.2 不同产地黄芪颜色数量分类研究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仪器
        5.2.3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渝湘鄂边区明清时期竹枝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渝湘鄂边区竹枝词文献工作以及研究视野述评
    第一节 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第二节 土家族研究视野
    第三节 地方研究视野
第二章 渝湘鄂边区竹枝词的多民族创作实践
    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和早期创作
    第二节 兴起:乾隆时期
    第三节 扩张:嘉道咸同时期
    第四节 潜流:清朝末年
第三章 渝湘鄂边区竹枝词的多重创作心理
    第一节 异域猎奇心理
    第二节 诗教风化心理
    第三节 地方族群认同心理
    第四节 隐逸心理或桃源情结
第四章 渝湘鄂边区竹枝词的群体形象塑造
    第一节 族群形象
    第二节 社会群体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渝湘鄂边区明清时期竹枝词诗人诗作统计表
    《溪州竹枝词》篇目考异
    各版本《溪州竹枝词》篇目数量差异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文章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三)文章结构
        (四)制度与体系
第一章 厘捐的产生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的财税制度与特点
        一、财税制度与法外之法
        二、财税体系的刚性化回归
        三、财政制度内含的潜在危机
    第二节 晚清的内外财政冲击与厘捐的肇始
        一、内外冲击对财税体系的动摇
        二、厘捐之缘起
        三、民间自愿捐输的近代变异:厘捐
    第三节 地方财权的兴起过程
        一、战时中央财政集权化制度的削弱
        二、洋务新政对地方督抚厘捐控制权的巩固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央地税权之争及地方税的初步成型
    第一节 清廷清理财政得失及地方税的孕育
        一、中央集权化的财政清理
        二、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厘捐
    第二节 预备立宪与央地税权分配的角逐
        一、各省对地方税权的意见
        二、混乱的税捐及税收支配权的多方竞力
        三、央地税权分配的各方争论与清廷的尝试
    第三节 北洋时期的央地税权胶葛
        一、袁世凯政府的税权分配方案
        二、赣宁之役后袁世凯政权的财税中央集权化
        三、地方税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厘捐盛行背景下子口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
    第一节 子口税制度的设立
        一、厘捐兴盛对开办子口税的刺激
        二、子口税制度的初步建立及效果
        三、复进口税制度对地方税权的侵蚀
        四、修约谈判与子口税制度的调整
    第二节 子口税制度引起的央地纠纷
        一、海关的划一管理与子口税的中央控制
        二、地方争夺子口税控制权的失败
    小结
第四章 子口税与厘捐之间的此消彼长
    第一节 三联单制度与厘捐
        一、土货出口三联单制度的不统一
        二、三联单制度之修订及其结果
        三、对三联单制度的整顿及挫败
    第二节 产地税对三联单制度的抵制
        一、土货出口产地税的举办
        二、行商包税形式的产地税
        三、假名落地税的产地税
    第三节 土货三联单限制办法对厘捐的保护
        一、镇江关土货名目限制办法的形成
        二、镇江关《土货限制章程》的局部推广
        三、区域性零星土货的名目限制办法
    第四节 华洋合伙对厘捐与子口税的双重规避:以新泰兴案为例
        一、华洋合伙与新泰兴羊毛贸易网的建立
        二、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起因
        三、新泰兴羊毛联单案的结局
    第五节 满足地方财政之需的区域性厘捐
        一、广东台炮经费引发的中外交涉
        二、吉林省七四厘捐与九厘捐的征收与改办
        三、江西省九九商捐的征收
    小结
第五章 落地税的演变及其与子口税的冲突
    第一节 近代之前传统落地税的构成与特点
        一、州县落地税
        二、税关落地税
        三、边疆落地税
    第二节 清代后期落地税的延续与变动
        一、传统落地税的存续
        二、落地税与厘捐的合流
        三、工业产品的落地税
    第三节 洋货落地税的形成与普遍化
        一、洋货落地税的产生
        二、中外续订商约的影响
        三、清末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第四节 落地税的分化与裁撤
        一、落地税在北洋时期的变化
        二、北洋时期洋货落地税的中外交涉
        三、落地税之消亡及余波
    小结
第六章 多方之间的财权博弈:以津浦货捐为个案
    第一节 铁路货捐的兴办与多方角力
        一、铁路货捐的起始及中外交涉
        二、铁路路权与货捐税权之内在矛盾
    第二节 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的制度确立之曲折过程
        一、苏皖直鲁四省津浦货捐局的设而复废
        二、财政部直管津浦货捐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三节 津浦线厘捐征收的外国干涉
        一、津浦货捐的外交纠葛
        二、津浦铁路沿线厘捐征收之中外纷争
    第四节 地方军阀对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一、地方军阀对津浦货捐的截留
        二、中央津浦货捐控制权的消解
    小结
第七章 厘捐与子口税的裁撤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加税的过程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裁厘加税的延滞
        二、中原大战后裁厘加税政策的推行
        三、裁厘加税政策的成效
    第二节 现代税制的初见雏形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制变革
        二、国地税的划分及地方税的现代化进展
        三、变相厘捐的长期存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花忘忧,何以疗愁?(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8)东北地方史志涉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1.1.2 中医药发展政策
        1.1.3 东北地区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
        1.1.4 东北药材资源普查
    1.2 地方志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
    1.3 地方志中医药资料研究趋势
        1.3.1 地方志中医药文献史料丰富且详实
        1.3.2 方志中涉药文献的研究分类
2. 吉林旧志涉医药概况与梳理
    2.1 吉林省各地区旧志涉医药概况
        2.1.1 吉林省旧志涉医药概况
        2.1.2 长春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3 吉林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4 四平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5 辽源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6 通化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7 白山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8 松原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9 白城市旧志涉医药概况
        2.1.10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旧志涉医药概况
    2.2 本章小结
3. 旧志所载药材名的统计分析
    3.1 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1 吉林省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2 长春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3 吉林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4 四平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5 辽源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6 通化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7 白山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8 松原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9 白城市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1.10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旧志所载药材名称汇总
    3.2 本地药材地理分布研究
    3.3 本地药材汇总(出现频率)
4. 本地药材别名考述
5. 本地道地药材的研究
    5.1 人参
    5.2 细辛
    5.3 五味子
    5.4 鹿茸
    5.5 黄芪
    5.6 党参
    5.7 柴胡
    5.8 贝母、平贝
    5.9 赤芍
    5.10 蜂蜜
    5.11 蛤蟆油
    5.12 海参、海红、海茄
    5.13 牛黄
    5.14 麝
    5.15 熊胆
    5.16 防风
    5.17 木通
    5.18 牛蒡子
    5.19 山楂
    5.20 车前子
    5.21 木贼
    5.22 益母草
    5.23 茵陈
    5.24 地肤子
    5.25 独活
    5.26 甘草
    5.27 贯众
    5.28 黄柏
    5.29 黄精
    5.30 茴香
    5.31 桔梗
    5.32 蓝根
    5.33 龙胆草
    5.34 猪苓
    5.35 牵牛
    5.36 白附子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制度与空间:明清西北城镇体系的多元建构与经济中心的成长——以西安、三原、泾阳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清三原与泾阳城市经济的发展
    1.明清三原城镇商业市场发展及其职能
    2.明清泾阳城镇商业市场的发展及其职能
        第一, 清代泾阳是西北茶叶贸易总汇之区。
        第二, 清代泾阳是西北皮毛、毛织品加工及运输、转销中心。
        第三, 泾阳还是兰州水菸运销东南各省的转输中心。
二、明清西安城镇商业与市场职能的发展特征
    1.明代西安城镇商业特征
    2.清代西安城镇工商业的缓慢进步
    3.从会馆设置看晚清西安城市商业功能的加强
三、西北地区商业中心的确立及地点的递嬗
四、余论与思考

(10)论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一)道地药材的内涵界定
    (二)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
    (三)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与权利主体分析
二 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途径
    (一)道地药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道地药材的文化多样性保护
    (三)道地药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结合的双重保护——地理标志保护
三 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实例研究
    (一)“文山三七”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东阿阿胶”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文山三七”与“东阿阿胶”的知识产权保护实例带来的启示
四 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对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道地药材”知多少(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的“礼品观”及其对建设廉洁政治的启示[J]. 刘海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宋代诗词中的罗浮山书写[D]. 陈清灵. 暨南大学, 2020(04)
  • [3]药材“性状—显微—生态—遗传”特征知识库构建与知识发现研究[D]. 孟虎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渝湘鄂边区明清时期竹枝词研究[D]. 黄文兵. 暨南大学, 2020(04)
  • [5]《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近代税制演进过程中厘捐、子口税及其博弈[D]. 余治国.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 [7]黄花忘忧,何以疗愁?[J]. 曹俊. 中国生态文明, 2019(04)
  • [8]东北地方史志涉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D]. 丁芬芬.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9]制度与空间:明清西北城镇体系的多元建构与经济中心的成长——以西安、三原、泾阳为中心的考察[J]. 张萍,杨蕊. 人文杂志, 2013(08)
  • [10]论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保护[D]. 王伟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正宗药材”你知道多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