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建设工程管理机制探讨

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建设工程管理机制探讨

一、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建设工程管理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进[1](2021)在《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邮储银行FZ分行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贡献了 80%左右的就业以及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繁荣市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对于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然而,伴随着国家大力度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如何把控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成为当前银行业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商业银行展开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限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而是为了在服务小微企业的同时保证自身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覆盖贷前、贷中和贷后整个流程,且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内外部风险因素也处于动态变化。同时小微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经营不善很容易导致银行出现坏账,使得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邮储银行成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于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致力于为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的大型零售银行。因此,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邮储银行具有相对成熟的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经验,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本文以邮储银行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其风险管理现状,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对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识别,从外部环境风险、信用道德风险、信贷流程风险和银行系统机制风险四个方面明确相应风险评估指标,结合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对比各指标权重得到影响当前FZ分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主要因素为贷前调查不尽责、分析预警机制不健全、贷中审查审批不全面、贷后检查不到位、客户信用评价体系落后和客户准入机制不到位,最终从优化银行系统机制、完善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FZ分行信贷风险控制提出具体建议。

张得晟[2](2021)在《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管理研究 ——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逐渐壮大,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愈加迅速。我国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交通强国的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城市群轨道交通路线网,加快城市群轨道交通线路的网络化,有序高质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近50座城市建成运营了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不仅为现代社会人员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便捷,而且有效并较为彻底解决了城市交通的严重拥堵和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等诸多问题,更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轨道交通车站人流量大、乘客高度密集,特别是地下车站空间密闭、通风条件差、疏散路线长,一旦处于地下的车站发生了火灾,设备产生故障失灵或救援工作不及时,就很有可能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等后果。因此,对于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来源需要全面辨识,对于火灾风险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提出预防火灾风险发生的方法和措施,将对减小并且尽量避免由于火灾造成的伤亡与损失起到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火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介绍了火灾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并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进行火灾风险评估,提出火灾风险应对措施。(1)分析了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火灾风险自身具有的特性和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火灾特点。介绍了使用故障树分析火灾事故的可适用性。通过统计国内外轨道交通车站主要火灾事故,分析造成火灾的原因,以此建立了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故障树并进行危险源识别。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出,火灾的发生路径有156个,可燃物的结构重要度最大,提出应对其进行重点控制。(2)由故障树识别的火灾风险因素结合安全系统理论归纳为四大要素,分别为:人的因素、设施设备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对这四类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初步建立了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和面访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最终确立了含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基础创建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FAHP)。(3)通过实证研究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计算出了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值,确定了5个因素集,利用FAHP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价结果为“一般安全”。最后对结果分析指出应采取风险预防的策略应对火灾风险并提出了具体的火灾风险控制措施。

张一楠[3](2020)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文中提出城市公用事业是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或组织提供普遍性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集群的总称,具有保证物质生产、维护公共秩序、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作用,同时,还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以市场化为导向,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大致历经了招商引资—扩大民营—公私合作(PPP)三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逐步从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向民营企业特许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PPP作为对传统供给模式的一种替代性制度安排,起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领域逐步流行,近年来各地均推出大量PPP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包括营建用途产生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政府监管效能不足、项目合约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值得社会各界重视并亟待解决。以合约安排为线索,可以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理解为PPP合约的治理问题,从而通过完善其合约条款、优化合约设计的方式为PPP模式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寻找一条优化路径。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与资料的研读,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PPP模式凭借其既能有效解决地方财政压力,又能充分发挥公私各方禀赋优势的特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一部分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比已有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与PPP模式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二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相关特征辨析与行业类别划分。三是通过对PPP概念与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合约本质,并利用产权理论将现有PPP模式分为有限产权、混合产权、完全产权三类。四是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适用性及存在问题。与此相关的论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将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生产营建用途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政府监管效能有待提高四个方面。二是透过合约安排的视角,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过程重新解读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固定合约阶段、分成合约阶段和PPP合约阶段。三是参照公共部门比较值法(Public Sector Comparator),将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PPP合约与传统行政合约在公用产品供给效率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PPP模式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应用的条件与范围,并辅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第三,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全周期风险管理。由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进行PPP合约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把握其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实现PPP项目的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从而保证其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上的最优化。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全面准确的风险识别清单,即通过对我国40个PPP问题案例的研究,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归纳为五大类,包括政府引致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项目建设风险和市场运营风险,合计20种,并以此建立风险清单。二是科学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即利用模糊综合评判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演示如何在实践中合理评价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三是权责清晰的风险分担框架,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PPP风险因素分级,然后采用层级关联与要约仲裁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框架。四是群策群力的社会共治环境,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传统礼教与公序良俗的规范作用,为处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问题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第四,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在PPP项目风险全周期管理的框架下,以数理模型为分析工具,通过探讨项目租值的创造与分配,对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PPP项目的资源最优配置。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基本框架概述,包括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主要合约条款以及合约设计准则。二是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说明在管制的局限条件下,各个生产要素在合约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基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构建动态博弈的数理模型,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综合全文的研究分析,从完善PPP合约的收益条款、风险条款、主体条款、监管条款、补充条款五个方面,对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第五,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四条政策建议。一是实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发展就要优化其项目合约的设计,主要包括完善模式匹配机制,合理配置项目租值,实现风险动态管理。二是PPP项目合约要以法律框架为依托,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为PP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发展需要政府监管的保驾护航。树立全新监管理念,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健全监管监督机制,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三个重要手段。四是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需要社会共治,可以通过突出社会规范作用,建立公众问责机制,塑造社会共治环境来实现。总而言之,PPP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部门(社会资本)之间的合约安排,实现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应当着眼于PPP模式的合约治理,根据具体PPP项目所面临的局限条件,在项目缔约之前,项目试运营期间、项目中期评估阶段适时完善合约条款,从而不断优化PPP的合约设计,为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管立杰[4](2020)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下文简称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与传统公共事业提供方式相比,PPP模式具有经济节约、提高效率等明显优势,能够解决财力不足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优势融合,因此,被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PPP模式。在中央的积极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日渐兴起,虽然还处于探索期,但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农村道路、农村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农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优势逐渐显现。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累计在库PPP项目9626个,投资额14.8万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PPP项目共计664个,投资金额达5784亿。2014年以来有510个贫困县(其中绝大部分目前已脱贫摘帽)已探索应用PPP模式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资额达1.2万亿元。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还面临诸多困境,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合作不协调、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问题频出,使得很多公私合作项目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不但无法发挥各自优势,而且额外增加了交易费用,损害了公共利益,这在实践中有大量的事实佐证。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是什么,存在哪些利益冲突?相互之间是如何博弈的?怎样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破解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困境,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改进合作关系、改善投资效果,实现多方共赢,避免项目失败、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对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为目标,着重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及协调问题,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分析、激励模型、扎根理论等多种方法,基于多个案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运行实践开展分析,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行为方式、利益冲突和决策依据,在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资状况和产生的效应,剖析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基于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推广和应用的主导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较为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积极效应。但实践显示诸多农村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效率低下、利益分配及风险分担不合理、农户参与不足、项目脱离当地现状和农户需求等问题比较突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之间因缺乏协调导致冲突不断和效率低下。项目收益情况、政策支持力度、资金可获得性、专业人才充足性、平等合作意识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有较大影响。(2)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项目治理理论,提出化解冲突的分析框架。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社会资本方和农户是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存在着差异性和冲突性,基于利益分配、风险分担、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利益相关者之间易于因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纠纷、因缺乏沟通造成冲突、因忽视农民需求和农户参与造成民众质疑、反对或产生信任危机。产生冲突的主要根源是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基于项目治理理论可从利益分配、激励约束、关系治理等维度化解冲突。(3)构建博弈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开展分析,着重探讨主体行为协调的选择机理,掌握考虑利益风险分配下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路径与稳定策略。研究表明,收益分配、风险分配、监管力度和奖惩额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主体选择协同策略的重要因素,决定主体行为协调的演化方向。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都存在因片面追逐经济利益而不愿积极履约的可能性,在合理范围内增加风险承担系数、提高激励水平、提高外部监管力度、加大惩处力度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的主体行为协调。农户参与行为与其参与成本和收益密切相关,增加政府奖励、农户获得感以及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4)构建激励模型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对不同条件下的激励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激励约束机制的优化思路。研究表明与单纯的显性激励模型相比,引入声誉效应后,社会资本方的努力程度得到提高,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充分运用声誉效应的隐性激励作用,能使政府方获得更高的收入。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受到动机、激励、信息的多重因素影响,适当的监管方式和激励措施有利于提高主体积极性、提高合作绩效,促进利益相关者协调。(5)从关系治理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问题开展分析。首先应用扎根理论对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分析表明主体因素、合作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4个主范畴是主要影响因素,主体间存在的合作因素(由沟通交流及利益分配因子决定),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伙伴关系的直接因素,合作障碍越大,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合作协调的可能越小,伙伴关系的稳定性越差。案例分析表明,构建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协作关系,必须提高协同意识,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建立平等合作关系。(6)最后,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以服务农村发展和满足农户需求为宗旨,从提升利益风险分配合理性、完善激励约束框架、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三方面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协调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如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进行系统分析和诊断,研究视角有一定独特性;研究内容上,深入考察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冲突、行为方式和决策依据,基于多个维度探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丰富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深化和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的内容体系;在方法的组合运用上具有一定创新性。

邱聿旻[5](2020)在《制度视角下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和建设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世界级“超级工程”相继落成,更有川藏铁路、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即将实现。由于重大工程的一次性和独特性,重大工程决策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重大工程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术界与工程界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论文认为重大工程决策治理是一种实现重大工程决策事项有效治理的活动与过程,是决策公权力的使用与约束,其本质是与重大工程决策事项相关的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因此,引入制度理论,论文提出制度视角下的重大工程决策治理是从制度逻辑、制度创新与制度安排这三个维度的制度要素出发研究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主体、治理机制与治理实践的问题。在我国,政府是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的核心主体,是制度的集成者与领导者,重大工程的决策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结构;政府在决策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面临着多重的制度逻辑冲突。因此,论文构建了基于政府多重功能的“激励-监管”委托代理模型,发现有效的政府监管能够显着提升工程整体效益,较高的监管水平能够有效防治工程风险与冲突。进一步地,面临众多参与主体的利益、观念、目标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时,为保证决策公权力的使用与制衡,制度创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基于此,论文分析了港珠澳大桥钢箱梁制造的制度创新过程,构建了包含分析问题、获取资源和制度创新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发现承包商在分析问题、获取资源和制度创新两项任务上的努力程度与其综合技术水平正相关,在决策治理过程中,应该从不同因素的关联性出发选择符合项目需求并满足承包商自身特征的激励策略进行制度创新。最后,结合港珠澳大桥工程实践,厘清六个层面的制度逻辑冲突引发的制度复杂性,分别是宏观角度下的规制层面、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与微观角度下的文化层面、关系层面和进化层面,提出由制度领导者、制度属地化以及多层次制度协调机制等制度安排来应对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过程中的多维制度逻辑冲突。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决策公权力异化防范、决策治理负面清单、专家评审形式化防范、多元决策主体协同共治四个方面给出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的政策建议。综上所述,论文引入制度理论,从制度逻辑、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这三个维度出发研究重大工程决策治理问题,为实现决策公权力的使用与制衡提供了路径,丰富了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理论研究,为今后我国重大工程决策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案例借鉴。

吴强[6](2020)在《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十三五”深化改革,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在过去实现了多年的中高速增长,如今更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为了各类工程项目有条不紊的建设,我国各级审计机构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来对建设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深入的审计监督。在政府投资项目不断丰富以及工程规模不断增长之下,与此同时,工程计价与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显着的革新,这就使得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工作的研究具有了更为显着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推动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融合,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审计方法与理论可以更好的契合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市场的发展。本文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现状,对这类投资项目实施竣工结算审计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基本内涵、原则依据、主要方法和基本程序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并强调竣工结算审计的关注重点和主要问题,探讨主要成因分析和建议。同时以ZYJY项目为例,对竣工结算审计内容和流程、重点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建议展开论述,总结提炼出适用的竣工结算审计改进建议,进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流程,提升政府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审计部门的管理能力,从而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减少政府投资项目无谓的浪费。

王旭州[7](2020)在《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后,为满足绿色、环保、节能、经济性需要的钢结构车间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地钢结构车间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带动贫困户就业,以扶贫车间为代表的钢结构车间工程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阜阳市颍上县共建成钢结构的扶贫车间90个,并持续推进在全县348个行政村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阜阳市颍上县的钢结构车间工程方兴未艾,因此对钢结构车间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钢结构工程的管理现状入手,在对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钢结构车间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问题。首先是阐述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而分析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是分析如何识别钢结构车间工程存在的风险,包含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环境风险、施工风险和技术风险等等风险,并对上述风险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是结合本人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建设和管理扶贫车间的实践经验,在借鉴钢结构车间建筑工程等工程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等四个手段分阶段对风险进行应对,分阶段的对上述的几种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进一步完善钢结构车间工程的风险管理。

李燕妮[8](2020)在《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工程担保制度是担保制度与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对于规范工程参与利益主体的交易行为,防范和化解公共工程风险,保障公共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过去以保证金、工程保险等形式的担保行为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的同时,还时常带来低价中标引发的工程质量不达标、农民工工资拖欠以及企业违约跑路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担保弊端,2018年7月住建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各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率要提升30%。这一措施将有助于建筑企业释放更多可用资金,减轻自身负担,保障工程质量和农民工工资支付,全面推进工程担保制度。然而,作为一种控制工程建设履约风险的工具,工程保函在试点与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担保市场不健全、履约能力不足、监管制度缺失等新的风险问题,实际的政策执行效果与制度预期存在明显的偏差,这也对政府部门如何进行工程担保风险管理,实现预期的制度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2019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继而指出,要“全面提升工程担保保证人风险评估、风险防控能力,切实发挥工程担保作用。”广州市最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基础雄厚,每年在建工程规模总量巨大,公共工程担保新制度的推行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政策要求下,相较于传统的以现金保证金为主的工程担保,研究以保函为代表的担保新形式下工程担保活动存在哪些风险问题,地方政府存在哪些风险管理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去防控风险发生,进而探索出政府、担保主体与建筑企业三方的良性互动模式,协同推行公共工程担保制度实现预期目标,对于我国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问题与现状,分别对广州市政府管理部门、银行部门以及建设单位设计访谈提纲,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从不同主体对担保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与原因进行分类归纳,发现政府在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存在:对保函价值与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事前风险预警能力不足、事中信息共享水平低以及事后缺乏综合决策能力。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担保制度开展的优秀经验基础上,本研究从制度、技术、组织以及理念四个层面提出了改善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征信体系,落实公共工程担保核实制度;提高政府信息化管控能力,建立电子担保服务平台;明确责权利关系,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树立履约守信意识,加强公共工程担保风险防控教育以及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加强风险防控手段多元化和全程化。

宋亚琼[9](2020)在《A公司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服务外包不断增长,已经发展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服务外包风险涉及面广、相关干系人关系网错综复杂,本次研究主要是站在服务外包需求方的角度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等相关的文献书籍,了解项目行业发展现状,从理论知识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应用到风险管理研究当中。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结合实际,以A公司电网运营监测项目为研究对象,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去进行项目风险识别、分析,找出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做出应对方案与风险监控。通过调查、分析业务发展的全流程、了解行业与企业的运行体系,利用鱼骨图、流程图等进行风险识别;利用事件树做定性定量的风险分析,做出应对措施方案。通过风险管理,大大降低项目存在的风险,并为之后的项目提供成功的风险防范应对借鉴。对比国外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寻找符合国内实际发展的解决方案;对比国内的相关案例,本文旨在寻找所在行业相关项目运作的风险解决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网企业业务也不断地深化,为了进一步适应业务发展,行业内的各个企业也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服务外包形式多样化的需要也是迫在眉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网服务外包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会有很大的突破并且更加符合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新形式的服务外包也更能够清晰的识别和管理项目存在的风险。

张婷[10](2020)在《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建筑领域,工程担保一直是工程建设管理中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但该制度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凸显的问题很多,工程担保费用收取不统一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担保人没有成熟的收费参考模型,对公司的综合表现调查不够,导致担保人不能获得有效的风险准备。本研究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评价模型的基础上,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排序法、市场调研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建立了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主要的内容如下:(1)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大量的工程担保制度的文献阅读和专家建议,对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指标进行了初步的建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问卷的统计性分析证明了指标的可靠性和问卷效度的良好性,以此建立了包括财务能力、工程项目情况、项目风险水平、诚信状况、履约能力五个方面共计23个指标的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2)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评价方法的对比与分析,根据评价指标模糊且难以量化的特点,最终选取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专家排序法作为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评价研究的方法。根据建筑市场大数据的调查为评价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选择了专家排序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最后的评价得分。(3)模型应用选择C建筑有限公司进行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公司最终得分为86.04分,等级为B级,说明公司的综合表现水平良好,与该公司的实际情况符合,可以证明模型的可靠性,能够作为担保机构提供履约担保费用收取的参考依据。本文构建的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担保机构在对履约担保费用定价过程中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参考模型,降低产品定价的风险,同时能够了解承包公司的综合表现,有助于承包商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项目的工程质量,促进建筑市场的发展。

二、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建设工程管理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建设工程管理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邮储银行FZ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小微企业界定与特点
        2.1.1 小微企业的界定
        2.1.2 小微企业的特点
    2.2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2.1 风险管理的概念
        2.2.2 信贷风险
        2.2.3 信贷风险管理
    2.3 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信贷配给理论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FZ分行简介
        3.1.1 FZ分行基本情况概述
        3.1.2 组织架构
    3.2 FZ分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3 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分析
        3.3.1 主要信贷产品分析
        3.3.2 主要岗位职责与分工
        3.3.3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第四章 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
    4.1 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经典案例
        4.1.1 案例描述
        4.1.2 案例分析
        4.1.3 案例总结
    4.2 FZ分行小微信贷风险识别
        4.2.1 银行外部环境风险
        4.2.2 道德信用风险
        4.2.3 银行信贷流程管理风险
    4.3 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
        4.3.1 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依据
        4.3.2 项目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4.3.3 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第五章 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控制
    5.1 优化银行系统机制
        5.1.1 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5.1.2 健全小微企业信贷准入机制
        5.1.3 健全财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5.2 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
        5.2.1 加强贷前风险调查
        5.2.2 规范贷中审查审批
        5.2.3 强化贷后风险管理
    5.3 加强FZ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FZ分行信贷风险评估调查问卷
致谢

(2)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管理研究 ——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水平
        1.2.2 国内研究动态、水平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管理综述
    2.1 风险概述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风险的分类
        2.1.3 风险的特性
        2.1.4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特性
    2.2 火灾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2.2.1 调查与专家打分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数学法
        2.2.4 蒙特卡洛模拟
    2.3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特征及风险管理流程
        2.3.1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特征
        2.3.2 风险管理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危险源识别与分析
    3.1 危险源基本理论
        3.1.1 危险源定义
        3.1.2 危险源分类
    3.2 危险源识别方法
        3.2.1 统计分析方法
        3.2.2 对照、经验法
        3.2.3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3.3 基于故障树法的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危险源识别
        3.3.1 故障树法概述及适用性
        3.3.2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故障树构建
    3.4 故障树分析
        3.4.1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3.4.2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估
    4.1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1 火灾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1.3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立
    4.2 基于FAHP法的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估
        4.2.1 FAHP法基本原理
        4.2.2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
    4.3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兰州轨道交通1 号线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估应用实例
    5.1 兰州轨道交通1 号线工程概况
    5.2 兰州轨道交通1 号线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的FAHP评估
        5.2.1 确定风险因素权重
        5.2.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的控制措施
        5.3.1 控制措施分析
        5.3.2 火灾风险预防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内外轨道交通车站主要火灾事故统计
附录 B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问卷调查
附录 C 火灾风险指标判断矩阵打分表
附录 D 火灾风险评价问卷调查表

(3)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公用事业特性及相关理论
        2.1.1 城市公用事业的网络性
        2.1.2 垄断性与自然垄断理论
        2.1.3 公用性与公用物品理论
    2.2 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概念
        2.2.1 PPP模式的合约本质
        2.2.2 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2.2.3 PPP模式的类型划分
    2.3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3.1 合约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博弈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适用性及存在问题
    3.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适用性分析
        3.1.1 PPP合约与产业结构
        3.1.2 PPP合约的效率边界
        3.1.3 PPP合约的应用条件
    3.2 PPP合约应用实例分析—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项目为例
        3.2.1 项目概况
        3.2.2 合约分析
        3.2.3 假说验证
    3.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现存问题
        3.3.1 营建用途产生异化
        3.3.2 社会资本参与困难
        3.3.3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3.3.4 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制约因素及风险分析
    4.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中的制约因素
        4.1.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4.1.2 PPP合约的不完全性与风险
        4.1.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特征
    4.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识别
        4.2.1 PPP项目合约的内部风险
        4.2.2 PPP项目合约的外部风险
        4.2.3 城市公用事业PPP风险的识别方法
    4.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清单
        4.3.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案例归纳
        4.3.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清单建立
        4.3.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释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管理
    5.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风险的预警机制
        5.1.1 PPP项目的风险评估
        5.1.2 PPP与模糊综合评判法
        5.1.3 PPP合约风险评估的案例演绎
    5.2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分担框架
        5.2.1 PPP合约的风险分担
        5.2.2 层级关联与责任归属
        5.2.3 归责不明与仲裁机制
    5.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的社会共治
        5.3.1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风险度量
        5.3.2 礼仪规范下的PPP项目风险
        5.3.3 PPP项目风险的社会性监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优化设计
    6.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基本框架
        6.1.1 PPP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
        6.1.2 PPP项目合约的主要条款
        6.1.3 PPP项目合约的设计准则
    6.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2.1 租值配置模型
        6.2.2 政府管制约束
        6.2.3 推理结果分析
    6.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3.1 租值配置模型
        6.3.2 动态博弈分析
        6.3.3 推理结果分析
    6.4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
        6.4.1 PPP合约的收益条款设计
        6.4.2 PPP合约的风险条款设计
        6.4.3 PPP合约的其它条款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7.1.1 完善模式匹配机制
        7.1.2 合理配置项目租值
        7.1.3 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7.2 完善PPP合约的法律保障
        7.2.1 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
        7.2.2 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
        7.2.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7.3 加强城市公用事业PPP政府监管
        7.3.1 树立全新监管理念
        7.3.2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7.3.3 健全监管监督机制
    7.4 推动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社会共治
        7.4.1 突出社会规范作用
        7.4.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7.4.3 塑造社会共治环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PPP项目风险因素权重及其影响程度判断专家调查问卷

(4)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研究
        1.3.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的相关研究
        1.3.3 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相关研究
        1.3.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PPP模式
        2.1.2 农村基础设施
        2.1.3 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
    2.2 PPP模式的相关理论
        2.2.1 PPP模式特征及分类
        2.2.2 PPP模式的基本运作
        2.2.3 PPP模式的风险
    2.3 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项目治理理论
        2.3.4 博弈论
        2.3.5 激励理论
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现状
        3.1.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3.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发展情况
        3.1.3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效应分析
        3.1.4 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推广和应用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影响因素辨析
        3.2.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3.2.2 指标权重计算
        3.2.3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分析
    4.1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职责
        4.1.1 政府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2 社会资本方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3 农户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1.4 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及职责
    4.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表现
        4.2.1 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冲突
        4.2.2 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4.2.3 社会资本方与农户之间的冲突
    4.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
        4.3.1 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动力不足
        4.3.2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4.3.3 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信息共享
    4.4 化解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分析框架
    4.5 小结
5 基于博弈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5.1 实现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必要性
    5.2 考虑利益风险分配的公私双方协调策略分析
        5.2.1 基本假定
        5.2.2 分析与讨论
        5.2.3 仿真分析
        5.2.4 启示
    5.3 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利益协调的博弈分析
        5.3.1 农户参与的必要性
        5.3.2 农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实践
        5.3.3 模型假设
        5.3.4 分析与讨论
        5.3.5 启示
    5.4 利益风险分配机制的完善思路
    5.5 小结
6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6.1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机制
        6.1.1 激励约束机制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6.1.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的激励约束措施
        6.1.3 案例分析—激励和监管方式对合作效果的影响
    6.2 基于激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6.2.1 PPP模式下激励机制的效应分析
        6.2.2 仅考虑显性激励下的模型
        6.2.3 考虑声誉效应的PPP激励模型
        6.2.4 模型分析及数据算例
    6.3 考虑农户感知的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激励约束分析
        6.3.1 考虑农户感知的必要性
        6.3.2 农户感知的评价指标
    6.4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及要点
        6.4.2 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思路
        6.4.3 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要点
    6.5 小结
7 基于关系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
    7.1 关系治理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的促进作用
    7.2 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公私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7.2.2 范畴提炼和模型建构
        7.2.3 影响机理解析
    7.3 案例分析—关系改进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影响
        7.3.1 案例基本情况
        7.3.2 案例分析
        7.3.3 经验启示
    7.4 小结
8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利益相关者协调的对策建议
    8.1 提升利益风险分配的合理性
        8.1.1 优化利益分配
        8.1.2 健全风险管理
        8.1.3 增强利益保障
        8.1.4 提高扶持力度
    8.2 完善PPP项目的激励约束机制
        8.2.1 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8.2.2 构建科学的监管体系
        8.2.3 加强对主体的行为约束
    8.3 构筑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8.3.1 提升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意识
        8.3.2 增强利益相关者的治理能力
        8.3.3 注重多方良性互动
        8.3.4 积极引导农户参与
    8.4 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制度视角下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重大工程相关文献
        1.2.2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相关文献
        1.2.3 制度理论相关文献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分析
    2.1 重大工程决策
    2.2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
    2.3 制度与重大工程决策治理
        2.3.1 制度与决策治理
        2.3.2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的制度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主体研究
    3.1 主体构成
    3.2 政府多重功能的制度逻辑冲突
    3.3 模型构建
        3.3.1 模型假设
        3.3.2 模型求解
    3.4 数值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机制研究
    4.1 治理机制
    4.2 制度创新
    4.3 模型构建
        4.3.1 模型假设
        4.3.2 模型求解
    4.4 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实践研究:以港珠澳大桥为例
    5.1 案例背景
    5.2 研究设计
        5.2.1 数据收集
        5.2.2 研究框架
    5.3 案例分析
        5.3.1 港珠澳大桥制度逻辑冲突
        5.3.2 港珠澳大桥决策治理制度安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逻辑框架
2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理论基础
    2.1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内涵
        2.1.1 政府投资项目概念界定
        2.1.2 竣工结算概念界定
        2.1.3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概念界定
    2.2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原则
    2.3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依据和内容
        2.3.1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主要依据
        2.3.2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主要内容
    2.4 影响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因素
        2.4.1 审计人员的个人因素
        2.4.2 审计方法的运用因素
        2.4.3 审计质量的控制机制
3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内容及发现的问题
    3.1 ZYJY项目概述
        3.1.1 项目简介
        3.1.2 结算编制及审计依据
    3.2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内容的选择确定
        3.2.1 审前准备
        3.2.2 审计程序
        3.2.3 审计重点
    3.3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3.3.1 建设单位管理方面
        3.3.2 施工单位结算方面
        3.3.3 监理单位监督方面
        3.3.4 审计单位履职方面
4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结果及启示
    4.1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结果
    4.2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建设单位专业人才紧缺
        4.2.2 施工单位片面追求利益
        4.2.3 监理单位管理人浮于事
        4.2.4 审计单位审计方式单一
    4.3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改进意见
        4.3.1 针对建设单位
        4.3.2 针对施工单位
        4.3.3 针对监理单位
        4.3.4 针对审计单位
    4.4 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启示
5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建议
    5.1 优化审计方法
        5.1.1 注重常规审计
        5.1.2 探索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5.2 健全审计制度
        5.2.1 优化审计工作制度
        5.2.2 制定审计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5.3 加强组织建设
        5.3.1 发挥不同审计机构的作用
        5.3.2 建立科学的审计组织
        5.3.3 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5.4 优化审计环境
        5.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4.2 加强各方信息沟通
        5.4.3 加快审计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钢结构车间工程风险管理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总结分析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工程管理相关概念
        2.1.1 工程管理的含义
        2.1.2 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2.1.3 工程管理的原则
        2.1.4 工程管理的重难点
    2.2 风险相关概念
        2.2.1 风险的概念
        2.2.2 风险管理的概念
        2.2.3 风险管理主体的行为
    2.3 相关理论
        2.3.1 项目管理理论
        2.3.2 内部控制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情况
    3.1 工程基本情况
        3.1.1 工程建设背景
        3.1.2 工程建设模式
        3.1.3 工程分阶段建设现状
    3.2 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3.2.1 风险管理的运行流程
        3.2.2 风险管理分阶段现状
        3.2.3 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2.4 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风险识别
    4.1 风险识别原则与流程
        4.1.1 风险识别的原则
        4.1.2 风险识别流程
    4.2 风险因素分析
        4.2.1 政策风险
        4.2.2 财务风险
        4.2.3 环境风险
        4.2.4 施工风险
        4.2.5 技术风险
    4.3 风险指标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风险评估
    5.1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5.1.1 FMEA方法的定义
        5.1.2 FMEA方法的优势
        5.1.3 FMEA方法的可行性
    5.2 风险评估的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的风险应对
    6.1 应对的基本策略
        6.1.1 风险回避
        6.1.2 风险控制
        6.1.3 风险转移
        6.1.4 风险自留
    6.2 分阶段的风险应对
        6.2.1 决策阶段的风险应对
        6.2.2 设计阶段的风险应对
        6.2.3 施工阶段的风险应对
        6.2.4 竣工验收阶段的风险应对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8)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公共工程
        2.1.2 公共工程担保
        2.1.3 保函
        2.1.4 风险与风险因素
        2.1.5 风险管理
        2.1.6 公共工程担保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协同治理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研究分析框架
第三章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现状
    3.1 广州市公共工程建设担保管理概况
        3.1.1 广州市公共工程担保管理的流程
        3.1.2 广州市公共工程担保管理的机构
        3.1.3 广州市公共工程担保管理的相关法规与制度
    3.2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识别
    3.3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评估
    3.4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处置
    3.5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章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调研设计与实施
        4.1.1 调研设计
        4.1.2 实施过程
        4.1.3 结果处理与分析
    4.2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对工程保函的价值认识、风险认识存在偏差
        4.2.2 事前风险识别缺乏主动性,风险预警能力差
        4.2.3 事中政府部门缺乏协调性,信息共享能力差
        4.2.4 事后风险应对效果薄弱,缺少综合决策能力
    4.3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未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和风险评估机制
        4.3.2 未建立全流程的工程担保风险监管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4.3.3 公共工程担保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
        4.3.4 监管力量薄弱,未能吸纳多元主体参与
第五章 国内外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5.1 高效专业的美国工程担保风险管理制度
        5.1.1 建立了完善的工程担保法律体系
        5.1.2 形成了高效的工程担保监管体系
    5.2 完善的英国担保监管体系和担保模式
        5.2.1 构建了健全的工程担保监管体系
        5.2.2 形成了英式“信托基金”担保模式
        5.2.3 建立了成熟的担保经纪人中介组织
    5.3 逐渐成熟的深圳市工程担保风险管理
        5.3.1 日趋完善的工程担保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5.3.2 不断完善的工程担保风险管理
        5.3.3 辅助监管的工程担保行业协会
    5.4 制度建设与监管并重的北京市工程担保风险管理
        5.4.1 逐渐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5.4.2 完善了公共服务平台监管力量
    5.5 国内外优秀经验借鉴
        5.5.1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工程担保管理的制度支撑
        5.5.2 健全的监管体系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5.5.3 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工程担保的必然趋势
第六章 改善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对策
    6.1 建立和完善市场征信体系,落实公共工程担保核实制度
    6.2 提高政府信息化管控能力,建立电子担保服务平台
    6.3 重点厘清政府的职责边界,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6.4 树立履约守信意识,加强公共工程担保风险防控教育
    6.5 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加强风险防控的多元化和全程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的调研提纲
致谢

(9)A公司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1 风险定义及特点
        2.1.2 风险管理及其方法
    2.2 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2.1 外包与服务外包概念及分类
        2.2.2 服务外包风险管理
    2.3 国内外理论应用案例
        2.3.1 国外理论应用案例
        2.3.2 国内理论应用案例
第三章 项目概况及管理现状分析
    3.1 行业与企业分析
        3.1.1 行业发展历史
        3.1.2 行业派系及管理流程现状
        3.1.3 企业项目现状
    3.2 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3.2.1 电网运营监测项目管理现状
        3.2.2 A公司服务外包管理流程现状
    3.3 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3.1 现状分析
        3.3.2 问题描述
第四章 服务外包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与分析
    4.1 服务外包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
        4.1.1 外包准备阶段
        4.1.2 合作供应商选择阶段
        4.1.3 合同签订阶段
        4.1.4 合同实施阶段
        4.1.5 验收与评价阶段
    4.2 服务外包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分析与评估
        4.2.1 风险分析
        4.2.2 风险评估
第五章 服务外包项目风险应对与控制
    5.1 加强业务管理
        5.1.1 精确服务定位
        5.1.2 优化业务管理方式
    5.2 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及职能
        5.2.1 优化职能定义及划分
        5.2.2 优化纵向汇报与横向协作沟通
    5.3 完善供应商合作机制
        5.3.1 潜在供应商筛选
        5.3.2 服务外包流程与监控
        5.3.3 合作机制与评价分析
    5.4 风险控制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综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担保制度的研究现状
        1.3.2 工程担保费用收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程担保相关理论介绍
    2.1 工程担保的种类与模式
        2.1.1 工程担保的种类
        2.1.2 工程担保的模式
    2.2 担保费用收取判别标准不统一的原因分析
    2.3 工程担保费用收取判别标准不统一的危害
    2.4 现行担保费用的收取机制
    2.5 工程担保风险的相关介绍
        2.5.1 工程担保风险的概念
        2.5.2 工程担保风险的性质特征和组成
        2.5.3 工程担保风险产生的原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确立
    3.1 工程履约担保费用的影响因素
    3.2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步骤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3.3 指标体系的初选
        3.3.1 一级指标
        3.3.2 财务能力考核指标
        3.3.3 工程项目情况考核指标
        3.3.4 项目风险水平考核指标
        3.3.5 诚信状况考核指标
        3.3.6 履约能力考核指标
    3.4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5 指标体系的检验与确定
        3.5.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3.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5.3 信度和效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构造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4.2.1 确定评价因素集合
        4.2.2 确定评语集
        4.2.3 确定隶属度矩阵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5 模糊运算
        4.2.6 评价结果的确定
    4.3 评价指标评分细则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案例分析
    5.1 评价对象基础信息
    5.2 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型
        5.2.1 因素集
        5.2.2 评语集
        5.2.3 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5.2.4 模糊综合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评价结果
        5.3.2 改进措施
    5.4 评价模型对担保机构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建设工程管理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微企业信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邮储银行FZ分行为例[D]. 王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轨道交通地下车站运营期火灾风险管理研究 ——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D]. 张得晟.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D]. 张一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农村基础设施PPP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协调研究[D]. 管立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5]制度视角下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研究[D]. 邱聿旻. 南京大学, 2020(09)
  • [6]ZYJY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研究[D]. 吴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阜阳市颍上县钢结构车间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D]. 王旭州.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广州市政府公共工程担保的风险管理研究[D]. 李燕妮. 兰州大学, 2020(01)
  • [9]A公司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 宋亚琼.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工程履约担保费用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研究[D]. 张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建设工程管理机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