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P2P应用的JXTA shell(论文文献综述)
刘江[1](2012)在《基于JXTA的校园网资源共享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P2P技术在资源共享和即时通信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国内外涌现出众多基于P2P的应用,很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对数据交互的需要。但是这些应用具有一些缺陷,并不能完全适应天津大学校园网的现状。校园网对P2P应用提出了如下需求:内网流量保护;能跨平台工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款基于JXTA的资源共享互动系统(MyShare系统),该系统满足了以上的需求,具有文件共享、资源预约和即时通信三大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P2P技术和JXTA平台,为MyShare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随后针对天津大学校园网的现状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系统要实现的具体功能。论文分析和设计了MyShare系统的总体构架,并结合JXTA平台给出了系统在NAT穿越和内网流量保护等关键技术上的实现方式。通过JXTA平台提供的API,采用Java语言完成对MyShare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流程设计和具体的编程实现。对系统工程进行打包部署,并通过四台主机模拟校园网环境,测试系统的各项功能。测试结果表明:MyShare系统可以在Linux和Windows主机上正常工作,具有很好的跨平台特性。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文件共享、资源预约和即时通信等各项基本功能,而且成功的穿越了NAT设备,并对外网主机实现了访问隔离,很好的保护了内网的流量安全。总之,MyShare系统可以满足天津大学校园网的各项需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张文君[2](2011)在《基于P2P的网络戏曲音乐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所蕴涵的信息量急剧地膨胀。现有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搜索技术,存在着服务器单点失效、信息更新周期长、缺乏语义支持等不足,极大地限制着搜索结果在查准率和查全率两个方面的提高。如何在庞大的互联网上更有效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很多的音乐检索都是由网站模式进行检索,使用集中式客户/服务器的模式来实现。虽然集中式的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但对于网站的存储空间要求比较大,而且安全性不高,存在共享资源不多的问题。P2P是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JXTA是SUN公司提出的一个P2P的网络底层支撑平台。本项目选择利用JXTA平台,采用P2P技术来开发一个用于网上音乐检索的软件。该软件中所有参与者地位对等,不用经由中央服务器,利用P2P技术实现了资源的检索和资源的下载。本文对基于P2P/JXTA的戏曲音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所做的工作主要有:1)对C/S模式与P2P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P2P检索的优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2)重点研究了P2P戏曲音乐检索系统的组成,分析目前戏曲资源网络传播的不足和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基于P2P戏曲音乐检索。并根据戏曲的实际问题,提出用服务器与客户端的P2P模式来进行检索与下载。3)利用JXTA编程环境,设计服务器与客户端的P2P戏曲音乐检索系统,并使的下载的速度与查询的速度都比普通网站上的下载速度更快。
刘宇芳[3](2010)在《JXTA的管道机制在即时通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P2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JXTA作为一种P2P技术的解决方案正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研究了JXTA的管道通信机制。以此为基础,在JXTA的Shell界面和编程界面下分别讨论了即时通信的实现。这种实现对于构建单位内部的通信环境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刘宇芳[4](2010)在《JXTA的管道在P2P通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P2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JXTA作为一种P2P技术的解决方案正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研究JXTA的管道通信机制;以此为基础,在JXTA的Shell和编程两种接口下分别讨论P2P通信的实现。这种实现对于构建单位内部的通信环境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景岩[5](2009)在《对等通信中可靠性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对等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模型的一种回归,当计算机网络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广泛流行的C/S架构产生了性能瓶颈,而对等网络针对于这种缺陷可以有效地予以解决。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对等通信的技术原理,对JXTA框架的架构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对等系统的逻辑网络于物理网络脱离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本系统不依赖于任何中心节点,去除了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区别,使得网络的互通与网络各节点的协作性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本文采用Sun公司推出的JXTA标准框架的JAVA实现版本作为对等通信试验平台,该平台具有跨平台、可扩展、开源的特性,为本文研究对等通信中可靠性问题提供了快捷的支持。通过对一些对等通信软件的分析和对比,针对P2P通信中的发现机制的问题,提出了将平台的物理网络信息与上层虚拟网络相结合,采用基于集合点的搜索发现机制,并引入了P2P节点通信中路由选择的可靠性保障机制对系统的通信可靠性做以优化。另外,深入研究了JXTA网络平台下路由数据传输处理问题,对在JXTA网络平台下实施可靠性保障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对对等网络中对等组成员认证机制进行了更改,使得对等组中的成员都可以提供认证服务,提高了对等通信认证的可靠性,针对对等组认证的节点物理网络排序提高了认证效率。采用MyJXTA平台进行最终的测试,搭建符合网络特征的测试环境,在此环境中对本文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充分的测试,并对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证。经测试,本文中提到的针对于对等通信可靠性的改进方案都是可行的,能够使对等网络通信的可靠性与效率得以提升。
周颖[6](2009)在《基于P2P的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作为P2P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方式。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基于P2P网络的即时通信的技术原理,对JXTA架构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基于P2P的完全分布式的即时通信系统。本系统不需要依赖任何特定的节点,去除了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明显区别,使得网络的互通与网络各节点的协作性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本文采用Sun公司推出的JXTA平台开发即时通信系统,该平台具有跨平台、跨操作系统和跨编程语言的特性,为本文实现完全分布式的即时通信提供了快捷的支持。通过对一些即时通信软件的分析和对比,针对P2P通信中的发现机制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混合P2P网络模型,采用基于集合点的搜索发现机制,并引入了P2P节点信任评估机制,对参与通信的节点进行信任值评估,根据信任值的高低选取集合点。另外,深入研究了JXTA网络平台下流媒体传输处理问题,对在JXTA网络平台下实施多媒体的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音频信号的传输处理。本文设计的即时通信系统主要实现了节点间即时文本消息和语音消息的传输和处理、对等组及其组内成员的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搭建符合目前网络特征的模拟测试环境,在此环境中对本文所提出的模型进行充分的测试,并对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证。经测试,本系统已基本达到总体设计的要求,各个模块都能够正常运行。
张晶晶[7](2009)在《基于P2P的远程协助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P2P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在近几年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这种非中心化的网络体系结构中,每一个对等体(Peer)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而不需要通过中心服务器,避免了在传统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由于服务器瓶颈,造成的种种缺陷。为此,Sun公司于2001年推出了开放性的对等网络研究项目—JXTA,它主要用于提供P2P程序所需的基础服务。该技术致力于创建一个通用的平台,以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构建特定的对等式和分布式服务与应用,使得开发者不需要过多考虑如何解决对等计算的技术问题,而可以专注于如何实现与完善可扩展、互操作性强且具有高可用性的高层应用。现有的远程协助系统一般都需要有服务器的支持,随着网络中节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服务器所需处理及转发的数据也会不断增加,节点所接收到的远程图像质量会急剧下降,服务器成为扩大系统规模的瓶颈。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当前主要远程协助系统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P2P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P2P的远程协助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在JXTA平台上加以实现。系统不再需要服务器,原来由服务器完成的任务交给参与的节点负责,这样就消除了系统瓶颈,降低了网络拥塞,提高了远程协助服务的质量。论文的主要研究和实现工作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对P2P技术和JXTA平台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包括P2P网络结构、P2P的技术特点、JXTA网络架构、网络服务、安全实现等等,并对JXTA发现策略与JXTA核心协议进行了重点研究。在对P2P发现机制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融合了构建P2P远程协助系统所遇到的如网络传输时延、数据缓冲区的控制、图像信息的压缩和获取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本文创建完全分布式远程协助系统模型的可行性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该系统模型的设计和编码工作。系统构建了一个完全对等的P2P网络应用,利用JXTA技术实现了对参与协助的对等组及其成员的管理、对等组内多人即时通信和私有即时通信以及对等组内节点远程协助的功能。此外,本文设计了符合目前网络特征的模拟测试环境,在此环境中对系统进行了充分的测试,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最后,对该课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对系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王文梅[8](2008)在《P2P网络互助学习系统P2PMLS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互助学习系统在网上尽力提供现实学习过程所中能够提供的各种交流和服务手段,当前成熟的互助学习系统的设计都基于C/S或B/S技术。近来P2P网络正日益受到重视,与C/S技术相比,它具有网络可伸缩性好、健壮性强、资源的利用率较高、节省投资等优点。本文采用P2P JXTA技术研究与实现一个基于P2P的互助学习系统(P2P Mutual Learning System),简称P2PMLS。本文所做的工作有:对当前基于C/S模式的互助学习系统进行了调查,比较了C/S模式和P2P模式两种应用各自的特点,总结了基于P2P的互助学习系统的优点。提出了一个基于P2P的互助学习P2PMLS,并对P2P情景下的新特点和一些适用的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对P2PMLS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JXTA相关开源项目相结合,进行了总体功能设计。具体设计实现了P2PMLS原型系统,论文对系统重要和关键的模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内容有:参与研究设计的P2PMLS系统框架能够实现新用户注册、登录,工作组的新建、查找、加入等功能,以及工作主界面插件动态加载的功能等;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此框架平台的两个独立的功能模块:一是利用内容管理服务CMS类,实现了的工作组内资料的共享,搜索以及下载功能;二是利用JxtaCast主要功能类,实现了工作组内课件的截图功能,截图的组播以及截图的浏览保存等。测试系统原型系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前述的设计。总结所作的工作,并针对原型系统的不足,对下一步的改进和升级做了展望。
肖燕[9](2008)在《基于JXTA的Web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2P技术和web服务技术是当前网络信息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网络信息系统的新变化,针对服务可生存性的研究成为网络安全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主要针对P2P环境中的web服务的可生存性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组的web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并对其中的主要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实现,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在对可生存性理论、P2P技术和web服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可生存性相关概念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P2P和web服务两种技术结合的优势以及构建P2P网络模式下的web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的可行性。(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JXTA的web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包括通信路由机制、服务发布机制、服务发现机制、基于对等组的服务管理机制以及基于服务状态的服务代偿机制等相关机制。(3)设计并实现了模型中的服务发布和服务发现机制,为实现基于JXTA的web服务奠定了基础。(4)基于对等组的服务管理机制以及基于服务状态的服务代偿机制是本系统的核心技术实现机制。本文将提供相同服务的服务节点组织成服务对等组,有效解决了对等模式下的节点管理问题。同时设计了基于服务状态的服务代偿机制,并提出了服务代偿目标节点的选择算法。最后对模型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表明了系统对web服务可生存保障的效果。本文成果可有效地增强网络信息系统的生存性。相关成果是863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期在加强web服务的生存和快速恢复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陶建辉[10](2008)在《基于JXTA平台的MyJXTA2.4源码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基于P2P网络技术的网络应用迅速的发展起来。以BitTorrent、eMule等为代表的P2P网络下载软件,创造了下载记录;以PPLive等为代表而火热发展的网络视频技术也同样是P2P网络的应用。许多调查显示,因特网的流量中,有50%的流量来自于P2P软件的使用。P2P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上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最大化的共享。P2P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更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改变因特网现在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把资源共享的权利交还给用户。P2P网络结构同样也在不断地优胜劣汰,集中式P2P网络的代表Napster在2007年宣布不再更新。分布式P2P网络和混合式P2P网络代表BitTorrent,Skype用户正在不断地壮大。基于混合式P2P网络的JXTA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P2P平台标准协议,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JXTA Demo Project——MyJXTA。JXTA的基本术语与结构、JXTA平台配置、JXTA点对点通信示例以及JXTAShell体验JXTA功能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介绍了如何使用JXTA实现P2P通信。在了解JXTA平台后,实现了自定义JXTA汇聚点,同时为分析测试MyJXTA IMFree程序提供必要的JXTA平台知识基础。通过查看、分析MyJXTA 2.4的源代码,进一步了解了JXTA协议,以及JXTAPeer之间如何互相发现、互相通信的具体过程。总结出了MyJXTA2.4中有效的插件模板机制,群聊机制等多种JXTA通信机制。MyJXTA 2.4源代码中因地时宜地使用了丰富的设计模式,它也是学习使用设计模式的良好范例,在分析源码的基础上,也总结出了MyJXTA采用的多种设计模式。在分析的同时,也了解到目前处于高速成长中的JXTA平台以及MyJXTA的不足。最后,MyJXTA各种通信功能的成功测试,为RealShare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在对比其他高校P2P系统的应用情况以及目前流行的P2P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复旦校内P2P系统的应用情况下,提出了基于JXTA的P2P全文检索分享系统RealShare。RealShare主要设计目标是:全文索引与检索、P2P分享。全文索引的目标是将PDF、DOC、XML、HTML等不同格式的文档解析、分词、建立索引。目标设计后,发现隐藏着多种设计风险需要得到解决。根据JXTA平台的特点,为RealShare系统中定义了两种不同功能的对等体Core Peer和Edge Peer,结合RealShare的详细设计,详细解释了两种不同对等体之间的交互过程。RealShare的实现方法中,基本采用Java开源组件实现RealShare的关键技术,为以后RealShare的开源铺平道路。Java开源组件的功能不足以及缺陷同时也增加了RealShare实现中将遇到的风险。本文的最后详细介绍了JXTA平台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RealShare目前的不足,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
二、基于P2P应用的JXTA shel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P2P应用的JXTA shell(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JXTA的校园网资源共享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的技术基础分析 |
2.1 P2P 技术简介 |
2.1.1 P2P 的概念及应用 |
2.1.2 P2P 的网络模型 |
2.1.3 P2P 的工作机制 |
2.1.4 P2P 的相关技术 |
2.2 JXTA 平台研究 |
2.2.1 JXTA 概述 |
2.2.2 JXTA 的体系结构 |
2.2.3 JXTA 的元素 |
2.2.4 JXTA 的协议体系 |
2.3 内容管理系统(CMS) |
2.3.1 CMS 概述 |
2.3.2 CMS 的工作原理 |
2.3.3 CMS 通信过程 |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分析和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
3.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3.3.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3.3.2 系统的框架设计 |
3.3.3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简介 |
3.4 系统关键技术的分析 |
3.4.1 防火墙和NAT 穿越的实现 |
3.4.2 系统关键协议的应用 |
3.4.3 校园网流量安全实现 |
第四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基本功能模块 |
4.1.1 系统配置 |
4.1.2 myShare 对等组的创建 |
4.1.3 用户节点的加入和退出 |
4.2 文件共享模块 |
4.2.1 资源的共享和取消 |
4.2.2 资源的搜索 |
4.2.3 资源的下载 |
4.3 即时通信模块 |
4.3.1 模块的流程设计和分析 |
4.3.2 通信管道的创建 |
4.3.3 通信消息的封装和解封 |
4.3.4 模块的编程实现 |
4.4 资源预约模块 |
4.4.1 资源预约公告的定义 |
4.4.2 资源预约的发布 |
4.4.3 资源预约的获取 |
4.5 系统GUI 设计 |
第五章 系统的部署测试和结果分析 |
5.1 系统的部署和测试环境 |
5.1.1 系统工程的编译和打包 |
5.1.2 系统的测试环境 |
5.2 系统的测试目标 |
5.3 系统的测试结果 |
5.3.1 系统的启动和配置 |
5.3.2 文件共享 |
5.3.3 节点的发现和即时通信 |
5.3.4 资源预约 |
5.3.5 内网流量的安全 |
5.4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基于P2P的网络戏曲音乐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搜索引擎和P2P 相关技术 |
2.1 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 |
2.2 搜索引擎的构成 |
2.3 搜索引擎的处理流程 |
2.3.1 发现、搜集网页信息 |
2.3.2 用户检索的过程 |
2.4 传统搜索引擎的局限性 |
2.5 P2P 的定义 |
2.6 P2P 的拓扑结构 |
2.7 P2P 模式的主要形式及系统结构 |
2.7.1 集中式P2P |
2.7.2 分布式P2P |
2.7.3 混合式P2P |
2.8 P2P 模式与C/S 模式的对比 |
2.9 P2P 技术发展过程 |
2.10 P2P 信息检索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2P 检索技术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P2P 技术概述 |
3.2 P2P 检索的技术分析 |
3.3 功能分析 |
3.4 检索功能分析 |
3.4.1 戏曲检索方法 |
3.4.2 戏曲检索途径 |
3.4.3 戏曲检索步骤 |
3.5 主要功能 |
3.6 检索P2P 平台的需求分析 |
3.7 JXTA 技术介绍 |
3.7.1 发展史 |
3.7.2 JXTA 的概念 |
3.7.3 JXTA 的结构 |
3.7.4 JXTA 的术语 |
3.7.5 JXTA 的核心协议 |
3.7.6 JXTA 技术特点 |
3.7.7 JXTA 原理实现 |
3.7.8 JXTA 的主要应用 |
3.7.9 现有P2P 系统的缺陷和JXTA 的目标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戏曲音乐检索系统功能分析设计 |
4.1 系统结构设计 |
4.2 服务器的功能 |
4.2.1 戏曲检索功能 |
4.2.2 戏曲目录管理功能 |
4.2.3 用户认证和管理功能 |
4.2.4 服务器数据库设计 |
4.3 客户端的功能 |
4.3.1 客户端功能及主要技术 |
4.3.2 客户端节点分组及管理 |
4.3.3 客户端间的通信 |
4.3.4 客户端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戏曲音乐检索系统实现 |
5.1 戏曲音乐检索系统的技术架构 |
5.1.1 开发语言与工具 |
5.1.2 系统开发基本架构 |
5.1.3 开发及运行平台 |
5.2 公共模块实现 |
5.2.1 公共类的主要实现方法 |
5.2.2 公共类的详细实现方法 |
5.3 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实现 |
5.3.1 建立客户对等节点 |
5.3.2 构建服务器等 |
5.3.3 构造查询信息 |
5.3.4 响应消息结构 |
5.3.5 结构发现服务 |
5.4 测试系统 |
5.4.1 JXTA 配置 |
5.4.2 主系统窗口 |
5.4.3 共享设置窗口 |
5.4.4 搜索网络的设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6.2 戏曲音乐检索系统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JXTA的管道在P2P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JXTA中的管道和管道通信机制 |
2 使用JXTA Shell, 基于管道实现实时信息传送 |
2.1 JXTA Shell |
2.2 使用JXTA Shell实现实时信息传送的流程 |
3 在P2P通信软件设计中, 基于管道实现信息传送 |
3.1 建立通信连接 |
3.2 实现信息传送 |
4 结语 |
(5)对等通信中可靠性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对等通信 |
1.1 对等通信简介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对等网络的演进 |
1.4 对等通信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技术背景 |
2.1 P2P 概述 |
2.1.1 P2P 关键技术 |
2.1.2 P2P 网络拓扑模型 |
2.2 JXTA 技术 |
2.2.1 JXTA 的特性 |
2.2.2 JXTA 层次结构 |
2.2.3 JXTA 的核心组件 |
2.2.4 JXTA 的核心协议 |
2.3 Qos 的研究现状 |
2.3.1 Qos 的概念 |
2.3.2 QoS 技术的分类 |
2.3.3 QoS 技术体系结构 |
2.3.4 QoS 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三章 对等通信可靠性研究内容分析 |
3.1 对等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 |
3.2 对等节点的发布与搜索 |
3.2.1 对等网络中的搜索机制算法 |
3.2.2 JXTA 网络中节点的发布与搜索 |
3.3 P2P 平台中对等节点安全机制 |
3.4 基于链路稳定性的QOS 路由选择 |
3.5 对等通信可靠性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模块 |
3.5.1 对等点登录模块 |
3.5.2 节点信息处理模块 |
3.5.3 认证处理模块 |
3.5.4 路由维护模块 |
3.5.5 对等组管理模块 |
3.6 对等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3.7 改进后对等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四章 对等通信可靠性研究与改进 |
4.1 系统模型开发环境 |
4.1.1 搭建JXTA 实验环境 |
4.1.2 JXTA 平台初始化 |
4.2 P2P 对等组的创建 |
4.3 登录模块的实现 |
4.4 对等组管理模块的实现 |
4.4.1 对等组管理模块涉及的类 |
4.4.2 创建对等组 |
4.4.3 加入对等组 |
4.4.4 退出对等组 |
4.5 路由维护模块的实现 |
4.5.1 路由维护模块所涉及到的类 |
4.5.2 路由消息维护维护过程中的问题 |
第五章 对等通信可靠性改进测试 |
5.1 测试环境及测试内容 |
5.1.1 测试环境 |
5.1.2 系统功能测试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结论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基于P2P的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即时通信 |
1.1 即时通信简介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即时通信在行业中的应用 |
1.4 即时通信面临的安全威胁 |
第二章 技术背景 |
2.1 P2P 概述 |
2.1.1 P2P 关键技术 |
2.1.2 P2P 网络拓扑模型 |
2.2 JXTA 技术 |
2.2.1 JXTA 的特性 |
2.2.2 JXTA 层次结构 |
2.2.3 JXTA 的核心组件 |
2.2.4 JXTA 的核心协议 |
2.3 JAVA 多媒体技术 |
2.3.1 Java Sound API |
2.3.2 JMF(Java 媒体框架) |
2.3.3 分析比较 |
第三章 即时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分析 |
3.1 即时通信系统的总体需求 |
3.2 即时通信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
3.2.1 构建系统的网络模型 |
3.2.2 节点安全信任模型 |
3.2.3 系统模块关系图 |
3.3 即时通信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
3.3.1 登录模块 |
3.3.2 资源共享模块 |
3.3.3 消息处理模块 |
3.3.4 音频处理模块 |
3.3.5 对等组管理模块 |
3.4 即时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
3.5 即时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四章 即时通信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模型开发环境 |
4.1.1 搭建JXTA 环境 |
4.1.2 JXTA 平台初始化 |
4.1.3 P2P 点组的创建 |
4.2 登录模块实现 |
4.3 消息处理模块实现 |
4.3.1 消息处理模块实现涉及的类 |
4.3.2 消息的封装和解析 |
4.3.3 消息的发送和接收 |
4.4 对等组管理模块实现 |
4.4.1 对等组管理模块实现涉及的类 |
4.4.2 创建对等组 |
4.4.3 加入对等组 |
4.4.4 退出对等组 |
4.5 资源共享模块实现 |
4.6 音频处理模块实现 |
4.6.1 音频处理模块涉及的类 |
4.6.2 音频数据的传输问题及处理方法 |
4.6.3 在发送端采集并发送数据 |
4.6.4 接收端接收并回放数据 |
第五章 系统模型测试 |
5.1 测试环境及测试内容 |
5.1.1 测试环境 |
5.1.2 系统模型功能测试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基于P2P的远程协助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远程协助系统的介绍 |
1.2 课题背景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分布式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P2P 技术概述 |
2.1 P2P 对等网络的定义 |
2.2 P2P 技术的特点 |
2.3 P2P 的网络结构分类 |
2.3.1 传统的C/S 和B/S 结构 |
2.3.2 集中目录式P2P 结构 |
2.3.3 纯分布式P2P 结构 |
2.3.4 混合式P2P 结构 |
第三章 JXTA 的P2P 架构 |
3.1 JXTA 概况 |
3.2 JXTA 的平台结构 |
3.2.1 平台的总体描述 |
3.2.2 JXTA 结构的关键特征 |
3.3 JXTA 的基本概念 |
3.3.1 对等体(Peer) |
3.3.2 对等组(Peer Group) |
3.3.3 管道(Pipe) |
3.3.4 消息(Message) |
3.3.5 通告(Advertisement) |
3.3.6 模块(Modules) |
3.3.7 网络服务(Network Services) |
3.3.8 标识符(Identifier,ID) |
第四章 P2P 远程协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P2P 网络拓扑结构研究和比较 |
4.2 P2P 网络的发现机制 |
4.2.1 集中式P2P 网络发现 |
4.2.2 Flooding 发现 |
4.2.3 分布式哈希表算法 |
4.3 系统采用的JXTA 发现策略 |
4.3.1 JXTA 的角色分类 |
4.3.2 发现机制的分类 |
4.3.3 JXTA 的发现策略 |
4.4 P2P 远程协助系统网络传输时延与解决方法 |
4.4.1 网络传输时延的组成 |
4.4.2 网络传输时延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
4.5 P2P 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控制 |
4.6 数据缓冲区的控制 |
4.6.1 数据包突发到达的数据模型 |
4.6.2 数据缓冲区大小计算 |
4.7 桌面图像的压缩处理 |
4.7.1 颜色模型 |
4.7.2 编码、解码流程 |
4.8 系统采用的JXTA 协议分析 |
4.8.1 对等体端点协议(Peer EndPoint Protocol ,PEP) |
4.8.2 对等体解析器协议(Peer Resolver Protocol,PRP) |
4.8.3 对等体发现协议(Peer Discovery Protocol ,PDP) |
4.8.4 汇聚协议(Rendezvous Protocol,RVP ) |
4.8.5 对等体信息协议(Peer Information Protocol,PIP) |
4.8.6 管道绑定协议(Pipe Binding Protocol,PBP) |
4.9 系统的安全实现 |
第五章 P2P 远程协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架构 |
5.2 系统模型网络拓扑结构 |
5.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5.3.1 程序界面模块 |
5.3.2 系统后台模块 |
5.3.3 P2P 远程协助模块 |
5.4 P2P 后台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4.1 系统后台的初始化 |
5.4.2 JXTA 对等组的创建 |
5.4.3 查找和加入对等组 |
5.4.4 多人通信管道的实现 |
5.4.5 私有通信管道的实现 |
5.4.6 消息的处理机制 |
5.4.7 成员列表的动态更新 |
5.5 P2P 远程协助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5.1 受控端的设计 |
5.5.2 受控端图像的获取和压缩 |
5.5.3 图像信息写入消息和二次压缩 |
5.5.4 对鼠标和键盘消息的响应 |
5.5.5 主控端的设计 |
5.5.6 主控端对图像消息的响应和解压缩 |
5.5.7 受控端图像的动态显示 |
5.5.8 不同分辨率问题的解决 |
5.5.9 鼠标和键盘消息的设计 |
5.6 命令控制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
5.6.1 命令控制功能的设计 |
5.6.2 JNI 技术在P2P 远程协助系统中的使用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目标 |
6.3 测试结果 |
6.4 系统模型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P2P 远程协助系统的开发总结 |
7.2 后续研究开发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P2P网络互助学习系统P2PMLS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校内外同类系统的调查 |
1.3 P2PMLS 系统实现目标 |
1.4 系统特色 |
1.5 本论文所做工作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P2PMLS 系统开发背景技术 |
2.1 P2P 技术 |
2.2 JXTA 开发平台及其体系结构 |
2.3 JXTA 开发环境搭建 |
第三章 P2PMLS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互助学习系统概述 |
3.2 基于JXTA 的P2PMLS 系统的功能分析 |
3.3 P2PMLS 系统架构设计 |
3.4 P2PMLS 系统总体设计与主要功能模块 |
3.5 P2PMLS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
第四章 P2PMLS 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 |
4.1 注册登录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1 注册登录模块流程图 |
4.1.2 注册登录模块类关系图 |
4.1.3 用户注册登录窗体设计 |
4.1.4 关键代码段 |
4.2 用户组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用户组管理模块必要性 |
4.2.2 工作组管理模块的设计 |
4.2.3 新建用户组 |
4.2.4 查找用户组 |
4.2.5 添加用户组到组界面列表 |
4.2.6 加入用户组且验证 |
4.3 工作界面框架设计实现 |
4.3.1 工作界面GUI 设计 |
4.3.2 工作界面流程设计 |
4.3.3 插件动态加载 |
4.3.4 集合点查找 |
4.3.5 工作组在线成员查看 |
4.4 课件截图组播设计实现 |
4.4.1 课件截图组播总体设计 |
4.4.2 截图功能实现 |
4.4.3 截图发送功能实现 |
4.4.4 截图浏览保存功能实现 |
4.5 文件共享设计实现 |
4.5.1 文件共享简介 |
4.5.2 文件共享功能描述 |
4.5.3 关键技术分析 |
第五章 P2PMLS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目标 |
5.2 测试环境 |
5.3 测试流程 |
5.4 测试结果 |
5.5 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的总结 |
6.2 P2PMLS 系统的不足与进一步开发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基于JXTA的Web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2.1 可生存性研究现状 |
2.1.1 可生存性的定义 |
2.1.2 可生存性系统的特征 |
2.1.3 可生存性与传统安全概念的区别 |
2.1.4 可生存性研究内容 |
2.2 P2P 技术研究现状 |
2.2.1 P2P 概念 |
2.2.2 P2P 网络简介 |
2.2.3 P2P 网络分类 |
2.2.4 Chord 算法 |
2.2.5 JXTA 平台 |
2.2.6 P2P 与可生存性系统 |
2.3 WEB 服务研究现状 |
2.3.1 Web 服务基本概念 |
2.3.2 Web 服务的角色及主要操作 |
2.3.3 Web 服务的优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JXTA 的WEB 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 |
3.1 模型的开发背景及设计目标 |
3.2 基于JXTA 的WEB 服务 |
3.2.1 P2P 模式下的Web 服务 |
3.2.2 基于JXTA 平台的Web 服务 |
3.3 基于JXTA 的WEB 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 |
3.3.1 模型总体结构 |
3.3.2 模型关键流程 |
3.3.3 通信路由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EB 服务发布和发现机制的设计和实现 |
4.1 服务发布机制 |
4.1.1 服务与JXTA 模块 |
4.1.2 服务发布机制 |
4.2 服务发现机制 |
4.2.1 服务发现方式 |
4.2.2 服务发现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服务可生存性增强机制的设计和实现 |
5.1 基于服务对等组的服务管理机制 |
5.1.1 对等组机制 |
5.1.2 服务对等组 |
5.1.3 基于服务对等组的服务管理机制 |
5.2 基于服务状态的服务代偿机制 |
5.2.1 基于服务状态的服务代偿机制设计 |
5.2.2 服务代偿目标节点选取算法 |
5.3 基于 JXTA 的 web 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的优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基于JXTA平台的MyJXTA2.4源码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1.3 论文重点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开源P2P JXTA平台介绍 |
2.1 JXTA的平台结构 |
2.2 JXTA的基本概念 |
2.3 JXTA资源发现、数据路由示例 |
2.4 JXTA Shell中使用Pipe相关命令 |
2.5 配置、连接自定义JXTA汇聚点 |
2.6 JXTA平台小结及其他 |
第三章 开源IMFree MyJXTA 2.4分析与测试 |
3.1 分析、测试前的准备 |
3.1.1 为什么选择MyJXTA |
3.1.2 为什么是2.4版本 |
3.1.3 修改MyJXTA源代码 |
3.2 MyJXTA主要功能界面 |
3.3 MyJXTA启动流程 |
3.4 MyJXTA中使用的设计模式 |
3.5 MyJXTA中的P2P共性功能原理分析及其他 |
3.5.1 节点管理 |
3.5.1.1 创建、加入对等组 |
3.5.1.2 节点目录树的建立与修改 |
3.5.2 MyJXTA插件模板机制 |
3.5.2.1 MyJXTA初始化插件——为群聊等插件通信做准备 |
3.5.2.2 使用群聊机制 |
3.5.2.3 资源共享功能分析 |
3.5.2.4 部分插件测试结果 |
第四章 局域网P2P全文检索分享系统RealShare设计 |
4.1 相关系统介绍——系统背景 |
4.2 需求分析及可行性 |
4.2.1 建设目标 |
4.2.2 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 |
4.2.3 系统需求概述 |
4.2.4 其他目标 |
4.2.5 可行性 |
4.3 系统原理 |
4.3.1 本地资源的解析与索引 |
4.3.2 P2P网络路由功能及文件传输功能 |
4.3.3 插件机制 |
4.4 系统详细设计 |
4.4.1 系统总体架构 |
4.4.2 对等体Core Peer的详细设计 |
4.4.3 边缘对等体Edge Peer的详细设计 |
4.4.4 Core Peer、Edge Peer交互过程 |
4.5 系统不足之处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内容 |
5.2 遇到的问题 |
5.3 RealShare的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P2P应用的JXTA shell(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JXTA的校园网资源共享互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江. 天津大学, 2012(08)
- [2]基于P2P的网络戏曲音乐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文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3]JXTA的管道机制在即时通信中的应用[J]. 刘宇芳.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4]JXTA的管道在P2P通信中的应用[J]. 刘宇芳.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0(09)
- [5]对等通信中可靠性问题的研究[D]. 景岩.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6]基于P2P的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周颖.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7]基于P2P的远程协助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晶晶.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
- [8]P2P网络互助学习系统P2PMLS的研究与实现[D]. 王文梅. 苏州大学, 2008(06)
- [9]基于JXTA的Web服务可生存保障模型研究与实现[D]. 肖燕.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10]基于JXTA平台的MyJXTA2.4源码分析及应用[D]. 陶建辉. 复旦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