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钾肥和有机肥对油荬菜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1](2021)在《韩城市设施蔬菜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阮兆英,袁文静,祁百福,黄少珍,杨泽柳,鲁长青[2](2021)在《深圳地区优化施肥对油麦菜生长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2020年是化肥使用零增长的收官之年,为巩固化肥零增长的成果和验证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的总目标,结合本中心的工作任务开展肥料减量增效的试验。【方法】以油麦菜为供试作物,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试验设置无肥区、无氮区、无钾区、无磷区、配方肥区和常规施肥区6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油麦菜生物量、肥料贡献率、肥料利用率以及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施肥可以显着提高油麦菜的产量,各施肥处理增产幅度为81.89%~410.63%、肥料贡献率变幅为40.71%~79.91%、农学利用率变幅为54.57~120.41 kg/kg。配方肥处理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43.52%、22.27%和57.54%,而常规施肥的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39.04%、7.47%和51.85%。从经济效益来看,各处理施肥收入为配方肥区>无磷区>常规施肥区>无钾区>无氮区。【结论】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肥料的施用,在确保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肥料使用量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王蕾[3](2021)在《施肥对2种橐吾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多种橐吾属(Ligularia)植物常常是集观赏、药用和食用于一身的经济植物,有被应用于街角路边、观光农业及特色小镇绿化、美化建设中,已成为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园区的一大亮点,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筛选出能够获得优品质、高产量的兼用型橐吾产品,在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采收后观赏价值的施肥方案,对指导现实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延边地区特色野菜—蹄叶橐吾(L.fischeri)别名马蹄叶、大叶子和合苞橐吾(L.schmidtii)别名膳菜、山白菜为供试材料,研究和探讨减量化肥配施复合微生物肥、配施有机叶面肥替代化肥2种施肥方式,对供试材料生长发育、产量、生理特性、光合参数、营养品质及后期观赏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兼用型橐吾属植物建立科学的优质、高产施肥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减量化肥40%配施复合微生物肥(F3)对蹄叶橐吾和合苞橐吾的叶长、叶宽、株高及叶柄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可显着提高2种橐吾的叶片产量,二者的鲜叶总产量比单施化肥的F1(ck)分别显着增加8.37%和12.34%,较单施复合微生物肥(F2)分别显着增加12.20%和23.57%。(2)各生长期中2种橐吾的SOD、POD活性、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开花期达到最大值,F3处理最佳,其中蹄叶橐吾的上述4个指标较F1分别增加25.74%、15.64%、0.76%和9.68%,合苞橐吾的增加42.83%、9.28%、16.24%和12.12%;2种橐吾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随生长期变化先升高后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则先降后升,二者拐点也均出现在开花期,其中F3效果优于F1和F2。(3)高碳有机叶面肥和氨基酸叶面肥混合喷施(T3)能显着提高蹄叶橐吾和合苞橐吾的叶长、叶宽及株高,增产效果最佳,总产量较单施尿素(ck)分别增加了51.16%和59.26%,都达到显着水平。(4)叶面肥对2种橐吾的SOD活性、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随喷施时间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21 d时达到最大值,其中T3的蹄叶橐吾上述3个指标较ck分别增加47.45%、36.75%和44.19%,合苞橐吾的分别增加20.00%、8.51%和30.00%,均达显着水平;POD活性随时间变化呈持续递增趋势,均以T3活性最高;2种橐吾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同底肥处理,T3效果优于其他处理。(5)在营养指标评价中,底肥F3与叶面肥T3比单施化肥(ck)均能显着增加2种橐吾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VB2和VB6的含量,其中蹄叶橐吾的VB2和VB6含量T3优于F3,合苞橐吾的VB2含量F3优于T3;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含量蹄叶橐吾和合苞橐吾分别达到38%和37%,均接近最适合人体进补的该指标40%标准;此外蹄叶橐吾中Fe、Ca、Mn、Sr的积累量F3优于T3,合苞橐吾Ca和Sr含量T3促进效果优于F3。(6)在观赏指标评价中,F3对增加2种橐吾的花期及花的观赏效果优于比单施化肥(ck)和T3,其中蹄叶橐吾花部长度、小头状花序直径及开花数量等观赏性状均优于合苞橐吾。综合产量、营养品质及后期观赏性状,在减少化肥40%基础上配合有机底肥或增加有机叶面肥供给,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蹄叶橐吾更适合反季节温室生产,既能保证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美化村屯、成为观光农业和农业旅游的新资源。
周鹏[4](2020)在《麦后复种油菜有机无机肥配施与翻压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收获后复种何种作物既能培肥土壤又不影响下一年种植计划这一生产实际问题,引进饲料油菜填闲作绿肥,以提高土地、光、温、水分等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生态效益。本试验以华油杂62为供试材料,开展了春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油菜不同翻压方式、有机无机肥配施、油菜不同翻压量等3个田间试验,分别测定了油菜收获后、绿肥翻压后(小麦播种前)和小麦收获后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同时测定油菜翻压后下茬小麦产量,探讨了复种油菜翻压作绿肥对土壤肥力和后茬作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小麦、油菜两种作物对土壤养分需求不同。小麦收获后较播种前,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降低0.53%、16.19%、823%,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增幅为33.62%,氮肥有盈余。麦收后种植油菜与不种油菜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差异,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麦后休闲有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显着降低。2、油菜整株翻压较留茬翻压培肥土壤效果好。留茬和整株翻压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0.8%和1.02%;整株翻压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增幅分别为8.75%、12.15%和6.13%,明显高于留茬翻压处理的4.11%、4.64%和4.09%。3、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着提高复种油菜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氮磷有效养分含量。施肥油菜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2.86%~29.94%,以尿素和羊粪配施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幅分别为 0.72%~1.78%、17.36%~29.61%和 13.98%~30.62%。4、麦后复种油菜翻压作绿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与后茬作物产量。连续翻压绿肥油菜3年后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增幅分别为3.85%~16.55%、5.05%~24.51%、-1.84%~24.68%、8.35%~65.62%。同时,土壤pH和容重分别降低0.35%~2.13%和1.48%~9.63%,而土壤孔隙度增幅为0.61%~4.91%。此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增幅分别为7.23%~118.18%和0.69%~96.05%。春小麦籽粒产量平均增产在5%左右。绿肥翻压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5、种植小麦和油菜均会不同程度的消耗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油菜整株切碎翻压能显着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施肥能显着提高油菜产量,土壤培肥效果取决于绿肥翻压量。本研究没有干预小麦生育期内的施肥情况,若能将绿肥翻压与小麦季化肥减施相结合,从而确定出最佳的绿肥翻压量和化肥减施量,将更有利于培肥土壤和化肥减施。
郭傲[5](2019)在《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无花果(Ficus carica L.)是桑科榕属植物,栽培简易、适应性强,在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又常有海风海雾吹拂滋润的福建沿海地区种植尤为适宜,是一种高营养、高药用、多利用的一种新型食疗保健型水果。‘波姬红’无花果虽为福建地区主栽品种,但在福建引种时间短,果实品质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栽培技术尚不完善,果实品质良莠不齐。果实中的糖含量是影响果实品质和果实风味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无花果的品质形成多依赖于无花果果实中的糖的积累。钾是无花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在促进果实生长发育、提高果实品质、增强果实抗逆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增施钾肥对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在苹果、梨、杨梅等果树上报道较多,而关于增施钾肥对无花果果实品质、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以2年生的‘波姬红’无花果为试材,在常规栽培管理前提下,增施4个水平的K2SO4,进行对照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各个施钾水平下无花果果实的单果重、大小、色泽参数、硬度等外观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糖酸比等内在品质以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等各项指标,研究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土施钾肥明显提高了无花果果实的单果重、硬度、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其中以K2(250 g/株)表现最好。果实成熟时,K2处理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果实硬度等外观品质分别提高了26.88%、14.6%、31.0%、47.6%,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糖酸比分别提高了30.5%、11.1%、25.7%、65.7%。施钾量最多的K3(375g/株)与K2相比,单果重、果实大小、硬度、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较低,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可以得出,适量施钾(K2)对无花果果实品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随着施钾量的继续增大,果实品质有降低的趋势。2.随着无花果果实的生长发育,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花色苷含量逐渐升高,且各色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高度相关。增施钾肥加速了无花果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提高果实色泽参数a*值、b*值,果皮表色增加,导致L*值(亮度)降低。适量施钾(K2)的无花果果皮中花色苷含量最高,果实呈色最好,而高量施钾(K3)不利于无花果果皮中的花色苷的积累。3.增施钾肥提高了无花果果实整个发育时期的果糖、葡萄糖含量、蔗糖含量。其中以K2处理效果最好,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分别达38.3 mg·g-1、40.2 mg·g-1、0.13 mg·g-1,比对照提高了25.5%、32.0%、28.6%。增施钾肥提高了AI、NI、SS分解方向的活性,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尤为显着,从而促进了果实成熟期果糖和葡萄糖的积累;提高了果实发育各个时期SPS的活性,促进了蔗糖的积累,促进效果总体上以K2最为显着。但随着施钾量的继续增大,对促进果实中糖的积累的效果变差。4.在无花果果实发育前期,增施钾肥促进了果实中淀粉的合成;在果实发育后期,施钾处理使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逐渐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了果实中淀粉的分解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其中K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
唐海龙[6](2019)在《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和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是四川地山丘陵区大面积种植的花椒品种,其产量和品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省广大山区林农劳动就业和增收致富。建立竹叶花椒施肥技术体系,获得合理配方施肥量,对指导竹叶花椒椒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竹叶花椒幼苗和3年生椒树进行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试验,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设计对6年生和9年生椒树进行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生理生化指标、养分吸收与利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估算最佳施肥量,为竹叶花椒科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试验得到以下结果:⑴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能显着促进竹叶花椒幼苗的生长,提高植株的地径、株高和冠幅,增加生物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的积累。竹叶花椒幼苗的地径和苗高显着提高,施肥处理生物量为17.345.2 g·株-1。能获得竹叶花椒幼苗最大生物量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为61.9%FWC,氮、磷和钾施用量分别为181.6、65.4和158.2 kg·hm-2。配方施肥对3年生、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枝条萌生、枝条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具有显着提升作用。能获得最大生物量的氮、磷和钾肥最佳施用量,3年生椒树分别为211.7、91.1和188.9 g·株-1,6年生椒树分别为265.7、61.3和142.9 g·株-1,9年生椒树分别为234.8、77.1和237.6 g·株-1。⑵氮、磷和钾配方施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各年龄椒树果实产量和品质。3年生竹叶花椒鲜椒产量可达5400.06433.3 g·株-1,品质综合值是不施肥处理的2.417.43倍。6年生竹叶花椒鲜椒产量可达4545.76380.9 g·株-1,品质综合值为不施肥处理的3.188.55倍。9年生竹叶花椒鲜椒产量可达5364.38215.1 g·株-1,品质综合值为不施肥处理的2.658.30倍。能获得竹叶花椒高产和优质的最佳氮、磷和钾肥施肥量,3年生椒树分别为202.8219.3、98.0109.2和192.5254.5 g·株-1,6年生椒树分别为323.4346.7、49.051.3和214.1227.6 g·株-1,9年生椒树分别为343.73375.0、57.258.6和197.0229.7 g·株-1。⑶氮、磷和钾配方施肥处理能提高竹叶花椒细胞保护酶(SOD、POD、CAT和PPO)活性,增加渗透物质(SS、SP和PRO)含量,降低RH值和MDA含量。3年生竹叶花椒的生理生化综合值是不施肥处理的3.0912.17倍。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的生理生化综合值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1.964.91倍和2.155.91倍。能获得较好的抗逆性的氮、磷和钾肥最佳施肥量,3年生椒树分别为181.6、65.4和158.2 g·株-1,6年生椒树分别为228.8、49.7和204.9 g·株-1,9年生椒树分别为248.4、51.7和159.0 g·株-1。说明配方施肥能较好的增强竹叶花椒植株抗逆性。⑷氮、磷和钾配方施肥能显着促进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竹叶花椒幼苗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4.544.4%、3.66.6%和15.929.8%。3年生竹叶花椒的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别为13.234.0%、13.625.5%和9.930.9%。6年生竹叶花椒的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别为9.617.8%、36.351.8%和26.240.9%。9年生竹叶花椒的氮、磷和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别为13.922.1%、43.854.5%和37.057.5%。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存在偏施氮肥,磷钾比较缺乏,出现氮肥利用率偏低,磷钾肥利用率偏高的现象。⑸水肥处理显着促进了竹叶花椒幼苗土壤肥力的提高,竹叶花椒幼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肥力综合值是不施肥处理的4.2216.92倍。配方施肥也促进3年生、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的土壤肥力的提高,土壤有效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具有大幅增加。土壤肥力综合值分别是是不施肥处理的5.4918.42倍、2.335.46倍和2.165.73倍。对氮、磷和钾肥施入量和土壤肥力综合值回归拟合得到,竹叶花椒幼苗在60.4%FWC、氮、磷和钾配比施入量分别为:253.0、55.0和81.1 kg·hm-2;3年生竹叶花椒为:226.7、107.1和244.8 g·株-1;6年生竹叶花椒为:326.0、71.6和230.1 g·株-1;9年生竹叶花椒为:342.7、68.9和266.6 g·株-1。土壤肥力综合值分别达到最大。综上所述,在合理的水分保障的基础上,配方施肥能有效促进竹叶花椒幼苗生长,提高养分吸收和养分利用率,提高苗木质量和土壤肥力。竹叶花椒幼苗土壤水分含量约在60.0%FWC、氮、磷和钾配比施入量分别为181.6253.0、55.065.4和81.1158.2kg·hm-2,崇州研究区3年生竹叶花椒氮、磷和钾配比施入量分别为181.6226.7、65.4107.1和158.2244.8 g·株-1,岳池研究区6年生竹叶花椒为248.4326.0、49.068.9和142.9230.1 g·株-1,广安研究区9年生竹叶花椒为234.8375.0、51.777.1和197.0266.6 g·株-1,能显着提高竹叶花椒的枝条生长、花芽分化和座果率,提高竹叶花椒树体生理生化特性,增强树体抗逆强度,达到增产提高品质的效果,在以采代剪和枝叶还田的基础上,配方施肥也能有效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
刘晓永[7](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马金奉[8](2018)在《畜禽养殖废弃物不同处置产物对农田养分淋(流)失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禽养殖废弃物主要指粪污(包括固粪和废水),其处理后经常作为肥料被应用于农田,成为种养一体化利用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研究了不同粪污肥料化产物对农田土壤养分淋(流)失的影响,探索了综合养分淋(流)失、植物吸收量及产量等指标的最佳肥料化模式,初步探究了不同粪污肥料化产物氮磷淋(流)失的机制,这对于控制土壤营养元素损失、提高肥料效益、减少由此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种粪污肥料化产物为研究对象,以化肥(CF)和不施肥(NOP)为对照,设计了模拟淋溶和径流实验以及种植小白菜的小区淋溶和径流实验,在等磷施用等量灌溉条件下,探索了四种粪污肥料化产物—生物有机肥(BOF)、普通有机肥(OF)、沼液(BS)、猪场废水(WLF)的施用分别对于氮、磷淋失和流失的影响,并对影响淋失和流失的可能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植株生长吸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下层土壤对从上层淋溶下的磷的吸附作用,模拟淋溶及室外淋溶实验中各处理组之间磷淋失量差异性不一致,淋失量平均值最大的分别为CF及WLF组。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发现,BOF处理0-60 cm深度土壤速效磷(Olsen-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有机肥处理组,比NOP高11.3%74.7%,表明BOF具有一定的活化土壤磷素活性的效果。(2)在等磷条件下施用各粪污肥料化产物时,WLF组氮施入量最多,导致氮淋失量和淋失率均最大,施入WLF能显着提高0-60 cm土壤TN含量,但在等磷等氮施入条件下种植小白菜时,BOF、BS组比其他施肥组氮淋失量高48.5%77.6%,有污染受纳水体的风险。(3)土壤NO3--N和Olsen-P的含量与小白菜产量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0.474),土壤有机质(OM)含量与Olsen-P含量之间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6),因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以促进土壤Olsen-P含量,提高小白菜产量,减少氮磷淋失。(4)磷易发生流失。在模拟径流和小区径流实验中,等磷施用各粪污肥料化产物时,施用WLF对受纳水体水质污染潜力最大,WLF组Olsen-P含量比其他施磷组高139.9%233.5%,其次是施用BS。(5)在模拟径流实验中,等磷施用各粪污肥料化产物时,WLF组最易发生氮的流失,其次是BS组,WLF组在10°和5°坡度下氮流失率分别比其他施磷组高32.6%113.4%和14.1%115.7%。在小区径流实验中,等磷等氮施用各粪污肥料化产物时,OF组径流液中TN含量较高,威胁受纳水体水质。但是OF组土壤中未见明显的总氮在水平及竖直方向上的迁移。仅W L F组能同时在水平及竖直方向(0-1 5 c m深度土壤)上发生明显的硝态氮迁移。(6)在径流实验中,在四个肥料化产物处理组中BOF组小白菜产量及氮磷吸收量均最高,施用BOF能明显提高表层5 cm深度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能明显影响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综合比较,认为BOF是最有潜力改善土壤性质、保证受纳水体水质、保证植株产量的粪污处理方式。OF次之。
李国良[9](2017)在《荔枝滴灌施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应用。本研究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cv.?Feizixiao?)为试材,在等氮磷钙镁硼用量基础上设置不同比例钾肥用量,开展妃子笑荔枝滴灌施肥效应研究。同时,比较氮磷钾肥滴施与土施的效果差别。取得以下结果:磷肥土施,钾氮不同比例滴施荔枝叶片光合特性及淀粉含量无显着差异。随着钾氮滴施比例的提高,荔枝果实着色变差;果实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有机酸含量增加,糖酸比下降;果实产量呈现增加后下降趋势。适宜的钾氮滴施比例能有效抑制荔枝果实衰老过程中细胞壁和细胞膜的解体,延长了果实的贮藏期,降低荔枝病害病叶率和褐斑病病叶率,显着降低藻斑病病叶率。钾氮配施比例1.0条件下,氮磷钾肥全部滴施有降低荔枝果实膨大期和末次秋梢老熟期叶绿素指数(SPAD)的趋势,且果皮亮泽,果色鲜艳,单果重显着增加;氮磷钾土施氨基酸总量及其主要组分含量最低,但比氮磷钾滴施改善了果实品质;磷肥土施、钾氮滴施有利于提高荔枝氨基酸主要组分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和风味氨基酸含量,产量比氮磷钾滴施和氮磷钾土施分别提高8.1%和14.5%。氮磷钾肥滴施或土施均提高土壤碱解氮和土壤盐分含量含量,提高了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减轻土壤的进一步酸化;磷肥滴施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的钾氮滴施比例加速钾在土壤中的运移和累积。持续的养分滴施加速钙镁离子在土壤中累积。
宋泽[10](2016)在《肥料配施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碱地种稻是提升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施肥方式是制约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明确不同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2014年施用有机肥的磷锌配比优化试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进行试验,从生育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品质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盐碱地种稻高产优质施肥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处理10增施锌肥和处理9钾肥有利于提高垦鉴稻5号的分蘖成穗率,且锌肥对分蘖成穗率的提高大于钾肥,较常规对照分别提高17.1%和15%;增施钾肥对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提高最大;茎鞘输出率、转化率以加施硅肥和镁肥最高,茎鞘输出率达到28.07%,茎鞘转化率达到了37.84%,有效地提高了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率、运转效率。2.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SPAD值逐渐降低,以分蘖末期﹥齐穗期﹥结实期﹥成熟期,增施钾肥对叶片SPAD值提高最大。3.穗优、中、劣势粒的粒数、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各个处理的优、中势粒的粒数及粒重以增施钾肥最高,其中增施钾肥的优势粒和中势粒的粒数及粒重与常规对照的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增施钾肥的处理产量最高,与常规对照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增产幅度达到了50.4%。4.碾磨品质以处理8增施磷肥的效果最高;外观品质以增施磷肥的处理最好;营养品质以处理6加镁肥和硅肥的处理最好。在食味评分以处理5加施硅肥的处理最高,达到了86.7,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4分,较常规对照提高了1分。5.不同处理产量的变异系数远大于食味评分,产量的CV在0.521.8%区间内,食味评分的CV在0.782.04%之间。即不同肥料的配施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对食味评分的影响。垦鉴稻5号获得产量、品质及高产优质的最佳施肥量如下:产量最高:尿素217.5 kg·hm-2、重过磷酸钙138 kg·hm-2、硫酸钾151.2 kg·hm-2、硫酸锌60 kg·hm-2、硫酸镁100.5kg·hm-2、地一鸣100 kg·hm-2;品质最优:尿素217.5 kg·hm-2、重过磷酸钙138 kg·hm-2、硫酸钾126 kg·hm-2、硫酸锌60 kg·hm-2、地一鸣100 kg·hm-2、硫酸镁100.5 kg·hm-2、神归-硅300 kg·hm-2;高产优质:尿素217.5 kg·hm-2、重过磷酸钙138 kg·hm-2、硫酸钾151.2 kg·hm-2、硫酸锌60 kg·hm-2、硫酸镁100.5kg·hm-2、地一鸣100 kg·hm-2。
二、钾肥和有机肥对油荬菜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钾肥和有机肥对油荬菜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深圳地区优化施肥对油麦菜生长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麦菜生物量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麦菜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油麦菜肥料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
2.4 常规施肥和配方肥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比较 |
2.5 不同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
2.6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3)施肥对2种橐吾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橐吾属植物研究现状 |
1.2 肥料施用现状 |
1.3 减量化肥配施有机肥施用现状 |
1.4 叶面肥施用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减量化肥配施复合微生物肥对2种橐吾生长、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有机叶面肥处理对2种橐吾生长、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最佳施肥方案对2种橐吾营养品质及观赏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麦后复种油菜有机无机肥配施与翻压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麦后复种的意义及绿肥的重要性 |
1.1.1 宁夏引黄灌区种植模式 |
1.1.2 麦后复种的意义 |
1.1.3 绿肥的品种 |
1.1.4 绿肥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
1.2 油菜作绿肥的优势 |
1.2.1 油菜种植面积大、区域广阔 |
1.2.2 油菜不与主粮作物争地 |
1.2.3 油菜鲜草和干物质产量高、碳氮比适宜 |
1.2.4 油菜绿肥能活化土壤难溶性磷 |
1.2.5 油菜养分含量高 |
1.3 绿肥(油菜)的作用 |
1.3.1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1.3.2 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
1.3.3 对后茬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4 对土壤病虫草害防治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2.3.1 土壤样品 |
2.3.2 油菜绿肥植株样品 |
2.3.3 小麦产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麦后复种绿肥油菜不同翻压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油菜绿肥产量 |
3.2 休闲与复种油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 油菜绿肥不同翻压方式对油菜还田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4 油菜绿肥不同翻压方式对小麦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5 讨论与小结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油菜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油菜绿肥产量的影响 |
4.2 油菜生育期内施肥对油菜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 油菜生育期内施肥对油菜绿肥还田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4 油菜生育期内施肥对小麦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施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4.5.2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4.5.3 小结 |
第五章 麦后复种油菜翻压作绿肥对土壤肥力水平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
5.1 三年油菜绿肥总养分还田量 |
5.2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5.2.1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2.2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5.2.3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2.4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2.5 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小麦收获后土壤肥力的影响 |
5.3.1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小麦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3.2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小麦收获后土壤养分的影响 |
5.3.3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小麦收获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3.4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小麦收获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4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油菜收获后土壤肥力的影响 |
5.4.1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油菜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4.2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油菜收获后土壤养分的影响 |
5.4.3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油菜收获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5.4.4 油菜绿肥翻压量对油菜收获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5 油菜翻压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5.6 讨论与小结 |
5.6.1 讨论 |
5.6.2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1.1 麦后复种绿肥油菜不同翻压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6.1.2 无机有机肥配施对油菜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6.1.3 麦后复种油菜翻压作绿肥对土壤肥力水平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6.2.1 存在问题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1 无花果栽培概况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1.2 果实糖代谢研究进展 |
1.2.1 果实中的糖类型及积累特点 |
1.2.2 果实中的糖代谢途径及相关酶 |
1.3 钾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
1.3.1 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2 钾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 |
1.3.3 钾对植物氮素吸收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1.3.4 钾对植物抗逆性的作用 |
1.4 钾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5 钾对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取样方法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果实外观品质测定 |
2.4.2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 |
2.4.3 果实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测定 |
2.4.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可溶性糖组分 |
2.4.7 无花果果实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2.4.8 无花果果实淀粉酶活性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发育动态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
3.1.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大小的影响 |
3.1.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果型指数的影响 |
3.1.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单果重的影响 |
3.1.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硬度的影响 |
3.1.5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皮色泽参数的影响 |
3.1.6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果实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2.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糖酸比的影响 |
3.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不同生长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不同生长期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不同生长期可溶性糖组分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4.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蔗糖合酶(分解方向)活性的影响 |
3.4.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蔗糖合酶(合成方向)活性的影响 |
3.4.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蔗糖磷酸合酶活性的影响 |
3.5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6 相关性分析 |
3.6.1 不同发育时期施钾水平与无花果果实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6.2 不同发育时期施钾水平与无花果果实糖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6.3 无花果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与果皮色泽的相关性分析 |
3.6.4 无花果果实中糖含量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发育动态及成熟期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4.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色泽的影响 |
4.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发育动态及成熟期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5.1.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果实色泽的影响 |
5.1.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和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方施肥技术概述 |
1.2.1.1 配方施肥的概念与原理 |
1.2.1.2 配方施肥的方法 |
1.2.1.3 配方施肥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
1.2.2 配方施肥效应研究概述 |
1.2.2.1 配方施肥中各养分的作用 |
1.2.2.2 配方施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2.3 配方施肥对植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2.4 配方施肥对植物抗性生理的影响 |
1.2.2.5 配方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1.2.3 花椒栽培研究现状 |
1.2.3.1 花椒简介 |
1.2.3.2 花椒研究概述 |
1.2.3.3 竹叶花椒以采代剪及枝叶还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1.1 确定竹叶花椒各试验点配方施肥推荐量 |
1.3.1.2 竹叶花椒生长的响应 |
1.3.1.3 竹叶花椒产量形成与品质差异 |
1.3.1.4 竹叶花椒的生理生化特性 |
1.3.1.5 竹叶花椒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差异 |
1.3.1.6 竹叶花椒林分土壤肥力的变化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地概况 |
2.1.1.1 竹叶花椒幼苗试验地概况 |
2.1.1.2 3年生竹叶花椒试验地概况 |
2.1.1.3 6年生竹叶花椒试验地概况 |
2.1.1.4 9年生竹叶花椒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2.1 竹叶花椒盆栽实验 |
2.1.2.2 3年生竹叶花椒田间试验 |
2.1.2.3 6年生和9年生竹叶花椒田间试验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竹叶花椒幼苗生长 |
2.2.1.1 竹叶花椒幼苗地径和苗高 |
2.2.1.2 竹叶花椒幼苗根茎叶生物量 |
2.2.2 3年生竹叶花椒生长 |
2.2.2.1 3年生竹叶花椒株高、地径和冠幅 |
2.2.2.2 3年生竹叶花椒枝条生长 |
2.2.2.3 3年生竹叶花椒叶枝果生物量 |
2.2.3 6年生竹叶花椒生长 |
2.2.3.1 6年生竹叶花椒株高、地径和冠幅 |
2.2.3.2 6年生竹叶花椒的叶枝果生物量 |
2.2.4 9年生竹叶花椒的生长 |
2.2.4.1 9年生竹叶花椒株高、地径和冠幅 |
2.2.4.2 9年生竹叶花椒叶枝果生物量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3年生竹叶花椒产量品质的形成 |
3.2.1.1 3年生竹叶花椒花芽内源激素 |
3.2.1.2 3年生竹叶花椒花芽分化 |
3.2.1.3 3年生竹叶花椒的产量效应 |
3.2.1.4 3年生竹叶花椒果实品质 |
3.2.1.5 3年生竹叶花椒高产优质推荐施肥量 |
3.2.2 6年生竹叶花椒产量品质的形成 |
3.2.2.1 6年生竹叶花椒的产量效应 |
3.2.2.2 6年生竹叶花椒果实的品质 |
3.2.2.3 6年生竹叶花椒高产优质推荐施肥量 |
3.2.3 9年生竹叶花椒产量品质 |
3.2.3.1 9年生竹叶花椒的产量效应 |
3.2.3.2 9年生竹叶花椒果实的品质 |
3.2.3.3 9年生竹叶花椒高产优质推荐施肥量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3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特性 |
4.2.1.1 3年生竹叶花椒细胞抗氧化保护酶活性 |
4.2.1.2 3年生竹叶花椒膜脂过氧化产物 |
4.2.1.3 3年生竹叶花椒渗透调节物质积累 |
4.2.1.4 3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综合评价 |
4.2.2 6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特性 |
4.2.2.1 6年生竹叶花椒细胞抗氧化保护酶活性 |
4.2.2.2 6年生竹叶花椒膜脂过氧化产物 |
4.2.2.3 6年生竹叶花椒渗透物调节质积累 |
4.2.2.4 6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综合评价 |
4.2.3 9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特性 |
4.2.3.1 9年生竹叶花椒细胞抗氧化保护酶活性 |
4.2.3.2 9年生竹叶花椒膜脂过氧化产物 |
4.2.3.3 9年生竹叶花椒渗透调节物质积累 |
4.2.3.4 9年生竹叶花椒生理生化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竹叶花椒幼苗植株养分吸收与利用 |
5.2.1.1 竹叶花椒幼苗根茎叶养分含量 |
5.2.1.2 竹叶花椒幼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 |
5.2.1.3 竹叶花椒幼苗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
5.2.2 3年生竹叶花椒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
5.2.2.1 3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含量 |
5.2.2.2 3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吸收量 |
5.2.2.3 3年生竹叶花椒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
5.2.3 6年生竹叶花椒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
5.2.3.1 6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含量 |
5.2.3.2 6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吸收量 |
5.2.3.3 6年生竹叶花椒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
5.2.4 9年生竹叶花椒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
5.2.4.1 9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含量 |
5.2.4.2 9年生竹叶花椒枝叶果养分吸收量 |
5.2.4.3 9年生竹叶花椒氮磷钾养分利用率 |
5.2.5 竹叶花椒各林龄的肥料利用率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配方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的土壤肥力 |
6.2.1.1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土壤养分 |
6.2.1.2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土壤酶活性 |
6.2.1.3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土壤微生物数量 |
6.2.1.4 竹叶花椒盆栽幼苗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
6.2.2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肥力 |
6.2.2.1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养分 |
6.2.2.2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酶活性 |
6.2.2.3 3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微生物数量 |
6.2.2.4 3年生竹叶花椒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
6.2.3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肥力 |
6.2.3.1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养分 |
6.2.3.2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酶活性 |
6.2.3.3 6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微生物数量 |
6.2.3.4 6年生竹叶花椒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
6.2.4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肥力 |
6.2.4.1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养分 |
6.2.4.2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酶活性 |
6.2.4.3 9年生竹叶花椒土壤微生物数量 |
6.2.4.4 9年生竹叶花椒最佳配方施肥组合筛选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竹叶花椒生长最佳配方施肥 |
7.2 竹叶花椒产量和品质最佳配方施肥 |
7.3 竹叶花椒抗逆性最佳配方施肥 |
7.4 竹叶花椒养分吸收利用率 |
7.5 竹叶花椒土壤肥力的最佳配方施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参数选择 |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1.5 研究契机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估算方法 |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
2.2.2 秸秆还田 |
2.3 讨论 |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
2.3.4 对策和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估算方法 |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3.3 讨论 |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
3.3.3 问题及建议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估算方法 |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
4.3 讨论 |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
4.3.2 问题及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估算方法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
5.3 小结 |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估算方法 |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
6.3 讨论 |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估算方法 |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
7.3 讨论 |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
7.3.2 对策建议 |
7.4 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估算方法 |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
8.3 讨论 |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
8.3.3 对策建议 |
8.4 小结 |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估算方法 |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
9.1.3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养分需求 |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
9.3 讨论 |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
9.4 小结 |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畜禽养殖废弃物不同处置产物对农田养分淋(流)失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1.1.1 环境状况公报及水质现状 |
1.1.2 污染来源分析 |
1.2 我国农田化肥使用情况及其环境影响 |
1.2.1 化肥使用量 |
1.2.2 施用化肥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
1.2.3 施用化肥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
1.3 有机肥使用情况及其环境影响 |
1.3.1 有机肥的来源及分类 |
1.3.2 有机肥的使用情况 |
1.3.3 有机肥对作物品质、产量的影响 |
1.3.4 有机肥应用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不同粪污肥料化产物对磷淋失的影响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粪污肥料化产物 |
2.1.2 供试土壤 |
2.1.3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方案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2.4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1 不同肥料对淋溶液中TP浓度的影响 |
2.5.2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TP含量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粪污肥料化产物对氮淋失的影响 |
3.1 供试材料 |
3.1.1 供试粪污肥料化产物 |
3.1.2 供试土壤 |
3.1.3 试验地点 |
3.2 试验方案 |
3.3 指标测定方法 |
3.4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1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淋溶液中TN浓度的影响 |
3.5.2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TN含量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氮磷淋失机制研究 |
4.1 供试材料 |
4.1.1 供试粪污肥料化产物 |
4.1.2 供试土壤 |
4.1.3 试验地点 |
4.2 试验方案 |
4.3 指标测定方法 |
4.4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1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pH的影响 |
4.5.2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5.3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4.5.4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
4.5.5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小白菜生长吸收与氮磷淋失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粪污肥料化产物对磷流失的影响 |
5.1 供试材料 |
5.1.1 供试粪污肥料化产物 |
5.1.2 供试土壤 |
5.1.3 试验地点 |
5.2 试验方案 |
5.3 指标测定方法 |
5.4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5.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1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径流液中TP含量的影响 |
5.5.2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粪污肥料化产物对氮流失的影响 |
6.1 供试材料 |
6.1.1 供试粪污肥料化产物 |
6.1.2 供试土壤 |
6.1.3 试验地点 |
6.2 试验方案 |
6.3 指标测定方法 |
6.4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6.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5.1 径流液中的TN |
6.5.2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氮磷流失机制研究 |
7.1 供试材料 |
7.1.1 供试粪污肥料化产物 |
7.1.2 供试土壤 |
7.1.3 试验地点 |
7.2 试验方案 |
7.3 指标测定方法 |
7.4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
7.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5.1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pH的影响 |
7.5.2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EC的影响 |
7.5.3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7.5.4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7.5.5 不同肥料化产物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
7.5.6 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小白菜生长吸收与氮磷流失的关系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荔枝滴灌施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荔枝施肥方法概述 |
1.3 国内外滴灌施肥技术的应用状况 |
1.4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
1.5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树品质的影响 |
1.6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
1.7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
1.7.1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园土壤氮素的影响 |
1.7.2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园土壤磷素的影响 |
1.7.3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园土壤钾素的影响 |
1.8 滴灌施肥技术对果园土壤盐分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荔枝 |
2.2 供试土壤 |
2.3 试验设计 |
2.4 滴灌系统安装调试 |
2.5 供试肥料 |
2.6 养分用量、施肥时间及方法 |
2.7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
2.7.1 果实品质 |
2.7.2 叶片光合、荧光参数和淀粉含量 |
2.7.3 荔枝抽梢情况调查 |
2.7.4 荔枝病虫害调查 |
2.7.5 产量记录 |
2.7.6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滴灌施肥用水量及带入养分量 |
3.2 叶片光合特性 |
3.2.1 荧光参数 |
3.2.2 叶绿素指数(SPAD) |
3.2.3 光合作用参数 |
3.3 荔枝叶片淀粉含量 |
3.4 荔枝抽梢情况 |
3.5 荔枝病害调查 |
3.6 荔枝品质 |
3.6.1 外观品质 |
3.6.2 风味品质 |
3.6.3 营养品质 |
3.6.4 贮藏品质 |
3.7 不同施肥处理荔枝果肉重金属含量 |
3.8 不同施肥处理果实产量与种植效益 |
3.8.1 果实产量 |
3.8.2 成本投入与效益分析 |
3.9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9.1 土壤pH变化 |
3.9.2 土壤有机质变化 |
3.9.3 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 |
3.9.4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 |
3.9.5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 |
3.10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盐分及盐基离子的影响 |
3.10.1 土壤盐分变化 |
3.10.2 土壤Cl~-的变化 |
3.10.3 土壤NO_3~-的变化 |
3.10.4 土壤SO_4~(2-)变化 |
3.10.5 土壤HCO_3~-变化 |
3.10.6 土壤K~+的变化 |
3.10.7 土壤Ca~(2+)的变化 |
3.10.8 土壤Mg~(2+)变化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不同钾氮肥比例滴施对荔枝生长的影响分析 |
4.2 磷肥施用方式对荔枝生长及土壤的影响分析 |
4.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肥料配施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锌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2 镁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3 硅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2.4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0 试验土壤背景值 |
2.1 供试品种 |
2.2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
2.3.2 水稻生育动态的调查 |
2.3.3 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调查 |
2.3.4 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磷锌和有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2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生育动态的影响 |
3.2.1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叶龄动态的影响 |
3.2.2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株高的影响 |
3.2.3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茎数和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SPAD值的变化 |
3.3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干物质量的影响 |
3.3.1 不同处理垦鉴稻5号干物质量的变化 |
3.3.2 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
3.3.3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干物质生产和输出量积累、转运的影响 |
3.4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1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穗部性状的影响 |
3.4.2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的产量、产量构成的影响 |
3.5 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品质的影响 |
3.5.1 不同处理对碾磨品质的影响 |
3.5.2 不同处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4 不同处理对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关于苏达盐碱土特性与水稻施肥效果 |
4.1.2 盐碱地种稻施肥与品质的关系 |
4.2 结论 |
4.2.1 不同肥料配施对垦鉴稻5号生育的影响 |
4.2.2 不同肥料配施对盐碱地水稻SPAD值的影响 |
4.2.3 不同肥料配施对盐碱地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
4.2.4 不同肥料配施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4.2.5 磷锌配施对盐碱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
4.2.6 垦鉴稻5号产量与品质的优化配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钾肥和有机肥对油荬菜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城市设施蔬菜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效果研究[D]. 赵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深圳地区优化施肥对油麦菜生长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阮兆英,袁文静,祁百福,黄少珍,杨泽柳,鲁长青. 广东农业科学, 2021(05)
- [3]施肥对2种橐吾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D]. 王蕾.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4]麦后复种油菜有机无机肥配施与翻压方式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 周鹏. 宁夏大学, 2020
- [5]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D]. 郭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6]配方施肥对竹叶花椒生长和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唐海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7]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8]畜禽养殖废弃物不同处置产物对农田养分淋(流)失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马金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9]荔枝滴灌施肥效应研究[D]. 李国良.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肥料配施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宋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