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自由基清除剂对缺血性沙土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戎锦[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危害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并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结的血栓或栓子阻塞在脑动脉中使大脑供血受限从而引起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刺五加叶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作用与刺五加根相似,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筛选并制备了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并采用药效学研究证明了刺五加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损伤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然而,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在体内作用于多个靶点,致使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五加叶的开发及应用。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能够对内源性小分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分析,逐渐成为揭示病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多成分、多靶点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围绕脂质异常、神经损伤以及菌群失调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病理环节,采用基于质谱技术的多样本(血清、粪便、尿液、脑组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明其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首先对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基于UPLC方法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糖苷。其次,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四周。由于脂质异常、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四个主要方面,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脂质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鼠血清脂质的代谢紊乱,以及刺五加叶的调节作用。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给药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样本的脂质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包括多元统计学分析、潜在脂质标记物鉴定以及通路分析在内的数据处理。共鉴定出27种脂质组学生物标记物,包括PC,PE,SM和TG类脂质,分布在各种脂质代谢途径中,包括甘油磷脂、亚油酸、α-亚麻酸、甘油脂、鞘脂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其次,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损伤过程,采用UPLC-TQ/MS对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10种神经递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能够导致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产生神经毒性,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以及牛磺酸(Tau)的含量,并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以及神经炎症调节剂乙酰胆碱(Ach)的含量。而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后,能够使以上神经递质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调节,说明其能够通过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递质含量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最后,通过MDA和SOD的定量分析,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氧化应激程度,通过TNF-α,IL-6和IL-10的定量分析,检测炎症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刺五加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的损伤。从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2.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基于UPLC-TQ/MS的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以及16S r RNA粪便菌群测序,研究了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平衡作用。首先,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治疗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具有显着差异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进行通路分析,共鉴定出40个潜在的差异性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鞘脂代谢通路等。以上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具有显着的变化,而刺五加叶可以调节其含量以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基于UPLC-TQ/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3种胆汁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粪便胆汁酸发生代谢紊乱,刺五加叶能够调节多种胆汁酸的含量,使其更加趋近于正常水平。最后,16S r RNA菌群测序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大鼠肠道内病原体富集,益生菌水平大幅降低,而刺五加叶能够使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病原体含量降低,同时增加益生菌水平。上述结果揭示了刺五加叶具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3.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选择能够被刺五加叶调节的益生菌给药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验证给药刺五加叶后,益生菌水平的升高是发挥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培养罗伊氏乳酸杆菌以及丁酸梭菌并制备菌液,分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以上两种菌液。经四周给药后,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给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中菌群组成与含量产生较大变化,并与对照组大鼠粪便菌群组成更为相似。其次,采用基于UPLC-TQ/MS的定量方法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经益生菌给药后,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具有神经毒性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而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含量显着升高,更加趋近于健康大鼠。最后,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和脑组织中MDA、SOD、COX-2、MAO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体内IL-1β、IL-6、TNF-α、MDA、COX-2和MAO含量显着升高,而IL-10和SOD含量显着降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以上指标的含量均能够被调节至正常水平,推测两种益生菌均能够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刺五加叶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肠-脑轴的代谢,增加体内益生菌丰度,调节卒中引起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尿液样本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机体的代谢变化,为代谢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生物样本。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验证。采用UPLC-Q-TOF/MS采集大鼠尿液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并鉴定潜在生物标记物,构建基因-酶-生物标记物代谢网络。本研究共筛选出42种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进程中具有显着变化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经刺五加叶治疗后,38种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变化能够被显着调节,涉及体内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和嘧啶代谢途径等多种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最后,选择3种与以上通路相关的关键酶COX-2,NOS和MAO作为刺五加叶治疗的靶点酶,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经刺五加叶治疗后血清和脑组织中三种酶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大鼠相似,证明了刺五加叶可以通过调节以上三种酶的含量发挥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为刺五加叶的潜在治疗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CIL)衍生化结合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是使用靶向特定官能团的试剂标记生物样本,使所有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代谢物生成相应的衍生代谢物,在提高总体代谢组学覆盖率的同时,将同位素引入标记代谢物中,使重同位素试剂衍生的代谢产物作为轻同位素试剂衍生代谢物产物的内标,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定性及定量精度。本研究采用基于CIL LC-MS的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胺/酚类亚代谢组和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通过体内多种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代谢紊乱,与传统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相比,CIL LC-MS法筛选出了更多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覆盖更多体内代谢通路,得到了覆盖率更广、定量更精准的代谢组学结果。同时,在每条通路中匹配到更多的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产物,明确通路中上游化合物及下游产物的显着变化及机制,使针对各通路的研究更加全面。最终,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进而为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基于大鼠血清、粪便、尿液以及脑组织多种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将尿液和粪便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与血清脂质、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粪便胆汁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相结合,明确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脂质紊乱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其次,通过对大鼠粪便的菌群分析和验证实验,阐述刺五加叶可能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发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推测刺五加叶增加肠道益生菌含量是其发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采用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结合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体内胺/酚类亚代谢组及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全面分析,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系统阐述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线。
陈蔚翔[2](2021)在《线粒体去极化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非常常见和严重的疾病,其患病率约为120/100000,58%的患者在一年内死亡。三分之二的幸存者将面临中度甚至重度残疾。脑出血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由占位效应所致原发性损伤和血红蛋白降解产物诱导的继发性损伤共同造成的。目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外科手术策略,促使研究人员寻找治疗ICH后继发性损伤的可能干预靶点及手段。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包括神经元死亡、ROS爆发和DNA损伤。动物模型和人体样本的证据表明,脑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主要类型是坏死并伴随着严重的炎症、水肿和组织损伤。细胞坏死既往被认为是一种伴随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程序性细胞死亡。但是,随着2005年首次报道部分细胞坏死过程可以被调控,不同类型的调节性细胞坏死相继被发现,其中多种类型的细胞坏死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调节性坏死通过促进炎症和组织损伤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成熟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死亡的主要执行者。动物模型和人类样本的证据表明脑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主要类型是坏死。一些证据表明,铁可以直接引发导致神经元死亡,而其他研究表明铁的积累只是神经元死亡的诱发因素。总的来说,铁超载及其对神经元死亡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游离铁离子可引起不同类型细胞的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损伤。已有的研究发现,脑出血后患者和实验动物脑组织出现急性和严重的铁超载,铁超载与继发性脑损伤密切相关。动物研究表明,清除过量的铁可以改善脑出血的预后。目前,针对脑出血后铁超载引起损伤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铁螯合剂和抗氧化剂。然而,最近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铁螯合剂或抗氧化剂治疗没有显着改善ICH患者脑出血的预后。铁离子参与细胞的许多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某些酶的活性维持、中枢系统中的突触形成等生理过程。活性氧也参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NOX(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参与的吞噬功能和一些细胞内信号传导。因此,铁螯合和ROS清除的一个挑战是在尽量少影响铁和ROS依赖性的生理功能情况下,减轻病理性铁和ROS过量积累引起的脑损伤。可见,目前迫切需要寻找特异且精准的铁超载相关神经细胞损伤靶点,以利于通过干预来减轻继发性神经损伤。在本研究中,我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我们首先用小鼠自体血ICH模型确定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铁离子价态,再利用体外铁超载模型及RNA-sequencing寻找铁离子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靶点与主要损伤特征;2、确定脑出血后铁超载引起神经元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3、针对我们所确定的机制,探讨对实验性小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第一部分: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脑出血后神经元铁超载的主要损伤特征目的:发现并确认脑出血后铁超载导致的主要损伤靶点方法:为验证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的铁离子的价态,提取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与皮层脑组织,采用一种新的铁离子检测方法分别测定Fe2+和Fe3+。从不同铁离子剂量处理的PC-12细胞中提取RNA,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探讨铁离子诱导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其次,根据测序筛选结果应用线粒体功能检测试剂研究亚铁离子对线粒体复合体Ⅰ功能的影响,用能量代谢检测仪与ATP检测分析铁超载对氧耗率(OCR)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影响。结果:(1)脑出血后24小时,二价铁(而非三价铁)浓度急剧升高,脑出血后28天皮层和内囊中的铁离子浓度仍显着高于正常浓度。(2)用50或250μM FeCl2处理PC-12细胞后,RNA测序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与未处理的PC-12细胞相比,50μM FeCl2处理的细胞有110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而250μM FeCl2处理的细胞有129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此外,50和250μM FeCl2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相关基因占差异表达基因的比例分别为42%和19%。对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进一步分析显示,50μM和250μM FeCl2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呼吸复合物I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3)Fe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细胞的氧耗率(OCR)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且铁超载显着降低了线粒体NAD+/NADH比值。利用四甲基罗丹明甲酯(TMRM)及活细胞工作站实时检测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发现,250μM亚铁处理PC-12细胞12h后TMRM的荧光强度降低。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神经元亚铁超载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NAD+/NADH比值下降、OCR与ATP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为其主要特点。第二部分: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介导的线粒体去极化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元坏死目的:确认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及其在脑出血后线粒体去极化依赖的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活细胞二价铁离子探针RPA(罗丹明B-[(1,10-菲咯啉-5-基)氨基羰基]苄基酯)检测线粒体游离Fe2+,免疫共沉淀检测线粒体分子CypD乙酰化水平,钙黄绿素释放试验原位评价mPTP开放,CRISPR-Cas9技术构建CypD敲除的细胞(CypD-KO-PC-12细胞系),RNAi方法敲低PC-12细胞的ABCB10。结果:(1)线粒体亚铁超载导致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降低。(2)线粒体亚铁超载导致CypD乙酰化增加,使神经元mPTP开放。(3)开放的mPTP增加(促进)神经元线粒体Fe2+超载。(4)CypD乙酰化抑制剂或CypD缺失可抑制铁超载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电位去极化引起的神经元死亡。结论:Fe2+超载可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CypD的乙酰化。CypD乙酰化的增加促使神经元细胞mPTP开放,进而促进亚铁(线粒体Fe2+内流)通过开放的mPTP进入线粒体基质,加速神经元死亡;而抑制CypD乙酰化或CypD缺失则可抑制Fe2+超载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死亡。即,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介导的线粒体去极化促进了脑出血后神经元坏死。第三部分:脑出血后抑制线粒体去极化的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去极化对脑出血后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PI染色检测亚铁与兴奋性氨基酸情况下的原代神经元死亡。小鼠脑出血模型下,应用BMS、pole test和旷场实验评价小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结果:(1)兴奋性氨基酸加重了Fe2+超载引起的神经元坏死。(2)环孢素A治疗或CypD缺失可在体内外抑制脑出血后的神经元坏死,改善神经功能。(3)线粒体活性氧清除剂MitoQ减轻脑出血导致的白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结论: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是ICH的治疗靶点,CsA与MitoQ处理或CypD缺失能明显抑制脑出血后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
陈嘉希[3](2020)在《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本次实验设置了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丹酚酸B给药组也设置相应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中随机配备雄性SD大鼠12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制造肠道缺血,时间维持60min,随后再灌注24h从而得到实验所需的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CAT、SOD、GSH、MDA含量,测定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AT、SOD、GSH、MDA以及TNF-α、IL-1β、IL-6等因子的含量;检测其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 p65水平;肠粘膜通透性的测定运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结合葡聚糖的方法。取1cm回肠组织的进行HE染色,观察对应切片的病理学变化,并进行Chiu’s评分;分析TNF-α、IL-1β、IL-6的含量与NF-κB p65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TNF-α、IL-1β、IL-6、NF-κB p65水平与Chiu’s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此外,还将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回肠组织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以及蛋白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抗氧化剂SOD、CAT、GSH的含量则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进行比较,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MDA含量显着降低,而抗氧化剂SOD、CAT、GSH的含量则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较于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MDA的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剂SOD、CAT和GSH均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MDA水平大幅下降,而抗氧化剂SOD、CAT和GSH均呈现大幅升高,差异明显(P<0.01)。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的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大幅增加(P<0.01)。而丹酚酸B+模型组相较于模型组,上述指标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4.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匀浆的MPO和NF-κB p65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的MPO水平和NF-κB p65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FITC-葡聚糖含量大幅增加,其粘膜通透性升高。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FITC-葡聚糖的含量减少,肠黏膜通透性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6.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肠道粘膜受损严重,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腺体功能受损,并可发现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Chiu’s的评分明显增加(P<0.01);相较于模型组,丹酚酸B+模型组大鼠肠道黏膜轻微损伤,Chiu’s评分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7.以回肠组织内IL-1β、IL-6、TNF-α含量与NF-κB p65水平的为指标,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发现呈显着的正相关,对应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32、0.949、0.937(P<0.01);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回肠组织中的IL-1β、IL-6、TNF-α及NF-κB p65含量与回肠组织的Chui’s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0.884、0.873、0.898(P<0.01)。8.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大鼠,丹酚酸B+模型组回肠组织中的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9.将模型组大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可以发现,模型组大鼠回肠组织中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大鼠进行对比,丹酚酸B+模型组回肠组织中的PI3Kp85α和p-AKT(ser473)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显着(P<0.01)。结论:1.丹酚酸B能够有效降低缺血再灌注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作用机理涉及抑制氧化反应、改善肠粘膜的通透性和抑制炎症反应。2.丹酚酸B可能通过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发挥其对IL-1β、IL-6、TNF-α表达的抑制作用。3.丹酚酸B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减轻、改善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姚德祎[4](2020)在《中风醒脑液防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中风醒脑液(ZFXNL)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并筛选出ZFXNL的最佳治疗剂量;进一步探究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ZFXNL对BBB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为拓展ZFXNL的临床使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114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个组: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R)、ZFXNL高剂量组(26.46g/Kg/d)、ZFXNL中剂量组(13.23/Kg/d)、ZFXNL低剂量组(6.615/Kg/d)、依达拉奉组(4mg/Kg/d),其中假手术组14只,其余各组每组20只。造模前6天,ZFXNL组灌胃ZFXNL,每天一次,持续7天,最后一次灌胃在造模前2h。(1)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阻塞1.5h后拔出线栓,形成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再灌注48h后取材并记录下各组大鼠造模前及取材前体重减轻的百分比,采用longa五分法、本位反射试验、前肢放置试验、提尾试验综合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2)在取材前对大鼠进行心脏灌流,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脑组织进行染色,利用图形分析软件计算梗死灶面积占比和患侧脑半球肿胀百分比;在光镜下观察缺血半暗带区的病理改变。(3)通过检测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漏出量评价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半暗带区BBB的结构的完整程度;从而评价ZFXNL对BBB的保护作用。(4)采用免疫组化法联合积分光密度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缺血半暗带区的表达位置和表达量,进而明确ZFXNL在脑I/R过程中保护BBB的机制。实验结果:与模型组相较:(1)ZFXNL高、中剂量组能显着改善MCAO-R大鼠神经功能、缩小脑梗死灶面积、抑制患侧脑半球肿胀、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的病理改变体现其对CI-RI的防治作用(P<0.05)。(2)高、中剂量的ZFXNL能显着减少伊文思蓝的漏出量(P<0.05)、保护血脑屏障中TJ的完整性起到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3)高、中剂量的ZFXNL能明显上调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上Claudin-5、Occludin的表达量(P<0.05);同时抑制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中MMP-2、MMP-9的表达量(P<0.05)。(4)ZFXNL高剂量组出现严重腹泻,体重减轻明显(P<0.05);ZFXNL高、中剂量组治疗效果和依达拉奉相当(P>0.05)。结论:(1)ZFXNL能够有效防治CI-RI,起到保护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缩小梗死灶面积,抑制脑半球肿胀的作用。(2)ZFXNL能有效保护BBB结构的完整性,维持BBB功能的稳定,进而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起到保护BBB的作用。(3)ZFXNL通过上调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上Claudin-5、Occludin的表达量,抑制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中MMP-2、MMP-9的表达量起到保护BBB的作用机制。(4)中剂量(13.23/Kg/d)是ZFXNL保护BBB防治CI-RI的最佳治疗剂量。
叶宏[5](2019)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观察自主跑轮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无差异,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探寻可能的潜在调控机制。[方 法]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小鼠分为5组:1.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缺血后适应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组。5.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第二部分实验分组:小鼠分为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为验证第一、二部分的实验推论,将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分为4组:1.缺血后适应组。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PI3K抑制剂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STAT3抑制剂组。实验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TC实验检测脑梗死灶体积;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生化指标以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细胞免疫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后适应显着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进一步增强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适应略有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后适应能显着升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升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与模型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不明显,后适应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其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减弱,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增强,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PI3K、STAT3的蛋白表达,缺血后适应升高PI3K、STAT3活性。自主跑轮预适应和后适应联合干预提升PI3K、STAT3通路活性强于单独的后适应。第三部分实验: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STAT3抑制剂SH454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表现为: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体积增大,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促凋亡因子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胞质内细胞色素C、Bcl-2的蛋白表达减弱。[结 论]1.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作用。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增强可能依赖于激活抗氧化、抗凋亡的PI3K和STAT3信号通路。3.分别使用PI3K、STAT3抑制剂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黄天愚[6](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朱蓓蕾[7](2018)在《ERK通路介导的高尔基体应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指脑血流中断后恢复灌注,在改善缺血组织血供、挽救濒死神经细胞的同时,对神经细胞产生快速的级联反应损伤,通过一系列复杂作用,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凋亡的病理过程。CIRI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常见并发症。CIRI发病机制复杂,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其中最主要的病理反应。文献报道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GA)在氧化应激中参与转导应激信号,触发调亡,称之为GA应激(Golgi Apparatus Stress,GAS)。目前已有研究发现MAPK/ERK通路在氧化应激中激活,通过磷酸化高尔基体结构蛋白GRASP65,导致高尔基体解聚、裂解。但现有研究以离体细胞试验居多,在CIRI中是否也可通过ERK通路引起GA应激研究更少。丁苯酞(消旋-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 NBP)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治疗脑缺梗死的药物,动物研究证实具有减轻小血管痉挛、改善缺血区微循环,提高缺血区脑灌注、保护神经元线粒体、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常用于CIRI。是目前全球唯一具有线粒体保护作用的脑微循环重构剂,但其是否对同为细胞器的高尔基体具有保护作用不得而知。研究目的:旨在在离体细胞及在体动物水平证实CIRI中是否存在ERK通路激活,通过高尔基体结构蛋白GRASP65的磷酸化,介导高尔基体应激,从而导致高尔基体解聚。进而探寻氧化应激发生的新靶点和新机制,为减轻CIRI寻找切实有效的干预靶点。并探讨NBP是否可通过抑制ERK通路减轻GA应激。研究方法:培养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建立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OGD/R模型高尔基体形态变化及GRASP65、pGRASP65的表达,明确CIRI中是否存在高尔基应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离体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OGD/R组、药物预处理组;其中OGD/R组、药物预处理组按时间点不同分为4h、12h、24h三个亚组;干预药物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各组GRASP65、pGRASP65的表达及高尔基体形态。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GRASP65、pGRASP65、ERK及pERK的表达。第二部分在体动物试验:采用改良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的ICR小鼠模型。分成假手术组、I/R对照组、预处理组、治疗组、预处理+治疗组;干预药物NBP。HE染色法观察再灌注5d后的各组小鼠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TTC染色法估算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脑组织缺血体积。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量表(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14分制评价再灌注5d后的各组小鼠神经行为学。分别用黄嘌呤氧化酶法、TBA比色法测定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脑组织中SOD、MDA含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脑组织中ERK、pERK、GRASP65及pGRASP65的表达。结果:在OGD/R模型中,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发现高尔基体形态发生变化,显示在CIRI中存在高尔基体应激。离体细胞部分:Western blot检测:ERK、GRASP65在各组中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pERK、pGRASP65在各组中的表达出现了明显变化:在OGD/R组中,pERK、pGRASP65在12h和24h表达均较对照组有显着升高(P<0.01)。NBP预处理后,pERK、pGRASP65在12h和24h表达均较同时间点OGD/R组显着降低(P<0.01),提示阻断ERK活化可以抑制CIRI中GRASP65的磷酸化。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在正常对照组中,GRASP65荧光标记的高尔基体结构较紧密,pGRASP65未见明显表达。OGD/R4h组pGRASP65出现表达,提示部分GRSP65发生磷酸化;OGD/R12h组pGRASP65表达增强;OGD/R24h组pGRASP65表达较12h组无明显改变。同时OGD/R组见高尔基体结构松散,部分碎裂。NBP预处理后,pGRASP65表达较同时间点OGD/R组显着降低(P<0.01),提示NBP干预可以抑制GRASP65磷酸化。同时高尔基体结构也较OGD/R组有改变,未见明显高尔基体碎裂。提示抑制ERK的活化可改善高尔基体在氧糖剥夺/复氧损伤中的形态。在体动物部分:再灌注5d后的各组小鼠NSS评分结果:I/R组显着高于假手术组、NBP预处理+治疗组及预处理组(P<0.01及P<0.05);I/R组与NBP治疗组NSS评分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的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形态正常,染色均匀;I/R组细胞排列松散,神经元变性;NBP干预后各组细胞形态明显较I/R组改善。预处理+治疗组优于预处理组优于I/R组。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的TTC染色结果:假手术组红染面积均匀,几乎所有组织均染色,提示几乎无梗死;I/R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显着增多(P<0.01);NBP干预后各组梗死体积较I/R组显着减少(P<0.01)。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脑组织中SOD含量结果:I/R组SOD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1);NBP干预各组SOD表达水平显着高于I/R组(P<0.01)。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DA含量结果:I/R组MD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NBP干预各组MDA表达水平都有所降低,I/R组显着高于NBP预处理+治疗组及预处理组(P<0.01及P<0.05);I/R组与NBP治疗组MDA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再灌注5d后各组小鼠脑组织中ERK、pERK、GRASP65及pGRASP65的表达结果:ERK、GRASP65在各组中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pERK的表达在各组中出现了显着差异:I/R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显着增高(P<0.01),与NBP干预各组相比显着增高(P<0.01及P<0.05),pGRASP65在各组的变化趋势与pERK一致。结论:1.ERK通路在CIRI中被激活,参与介导了CIRI,阻断ERK的活化对CIRI具有延缓和减轻作用。2.CIRI中GRASP65在ERK的介导下发生磷酸化。3.CIRI中高尔基体结构发生改变(即高尔基体应激),其变化与ERK介导的GRASP65磷酸化相关联。4.NBP可能通过阻断ERK信号通路介导的GRASP65的磷酸化过程减轻CIRI。
赵薇,李方江,王树[8](2014)在《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脑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危害极大。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对脑缺血再灌注的防护工作越来越重视。深入研究脑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对脑缺血性疾病治疗靶点的发现,相应治疗药物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静[9](2014)在《葛根素修饰物对脑缺血再灌注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中SOD和MDA的影响》文中认为血管性痴呆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人们患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在逐渐的增加,因而患有血管性痴呆的人数和发病几率也在逐渐上升。血管性痴呆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降低,智力减退,认知障碍及对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减弱,因为VD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研究仍是现在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而且与其它种类的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而且预防后效果比较好,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VD作为唯一可防治的痴呆,探索治疗VD新药物,寻求有效的治疗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医学意义。葛根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强葛根素的抗氧化作用,我们通过加入活性基团对葛根素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合成了葛根素修饰物P1。葛根素修饰物的研究仍在继续,因此,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活性和安全性更强的葛根素修饰物应用在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中。本论文主要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了小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并通过小鼠行为学实验和生化指标检测来考察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对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是否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通过行为学实验:水迷宫和新物体辨别实验来考察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对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是否有改善作用;通过SOD活力和MDA含量测定实验来检测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对拟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海马区SOD活力和大脑皮层中MDA含量的影响,以考察葛根素修饰物P1是否能提高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致痴呆模型小鼠的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数据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水迷宫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虽然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100mg/kg)组缩短了小鼠到达安全区的时间,但无显着性差异。新物体辨别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虽然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100mg/kg)组在1h和24h的优先指数和辨别系数均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在SOD活力和MDA含量测定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虽然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100mg/kg)组提高了小鼠海马区SOD的活力并降低了大脑皮层中MDA的含量,但是无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对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对该痴呆模型小鼠脑中SOD活力和MDA的含量无显着性影响,提示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对该模型小鼠抗氧化能力没有提高作用。
王桂斌[10](2014)在《依达拉奉对缺氧复氧酸中毒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依达拉奉减轻缺氧复氧酸中毒诱导的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摘要目的:1研究依达拉奉对缺氧复氧酸中毒诱导的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2探讨依达拉奉对缺氧复酸中毒损伤的神经元保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缺氧缺糖复氧酸中毒(OGD-A/R)神经元损伤模型,为消除谷氨酸盐活性及电压依赖的Ca2+通道作用,所有操作中均加入了NMDA和AMPA受体阻滞剂和电压门控Ca2+通道拮抗剂;2分空白对照组、OGD-A/R组、OGD-A/R加不同浓度依达拉奉组、OGD-A/R加ASICs阻断剂组,检测不同时段LDH释放量、Caspase-3活性、Hoechst33258染色,并进行比较来评价依达拉奉对OGD-A/R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选择适当浓度的依达拉奉、ASIC1a阻滞剂及MEK/ERK阻滞剂分别对不同组别OGD-A/R模型培养中的细胞进行预处理,用Western-blot检测ERK、AKT及Bcl-2蛋白表达,RT-PCR检测BDNF、 Bcl-2mRNA表达,ELISIA检测BDNF蛋白表达,相应试剂盒或试剂检测LDH释放量(检测细胞损伤)及]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分析比较相应数据探讨依达拉奉在OGD-A/R模型中可能的保护机制。结果:1成功建立了OGD-A/R模型,并发现4h和8h即可出现LDH释放量爆发性增加。2ASICs阻滞剂PcTX和amiloride预处理后予OGD-A/R操作4h和8h LDH释放量显着减少。与ASICs阻滞剂相对应,依达拉奉预处理继以OGD-A/R操作可剂量依赖地减少损伤神经元LDH释放而产生与前者类似但更显着的保护作用。3与OGD-A/R组相比,依达拉奉预处理在各时点提高了BDNF和Bcl-2mRNA表达,且在OGD-A/R后8h作用最强;ELISIA检测提示依达拉奉在同一时间点使BDNF蛋白表达增多;Western-blot则显示在同一时间点依达拉奉在OGD-A/R后8h上调了Bcl-2蛋白表达;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显示OGD-A/R极大地提高了Caspase-3活性,依达拉奉预处理可明显降低这种Caspase-3活性的升高,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这种保护作用与ASICs阻断剂使用后相当。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GD-A/R神经元p-AKT水平显着提高,而依达拉奉或PcTX预处理后OGD-A/R则显着抑制了AKT磷酸化。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GD-A/R组或OGD-A/R并PcTX预处理组可引起p-ERK1/2活性轻度升高,而依达拉奉干预OGD-A/R后则可引起p-ERK1/2活性明显升高。这种作用可被MEK/ERK阻断剂PD98059(10μM) and U0126(5μM)阻断;6OGD-A/R诱导细胞损伤引起核染色质断裂和LDH释放增多。而依达拉奉预处理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细胞核形态变化和减少LDH释放。然而MEK/ERK阻滞剂PD98059和U0126预处理几乎完全抵消了依达拉奉对OGD-A/R损伤神经元抗凋亡能力。结论:1本研究首次发现依达拉奉能减轻缺氧复氧酸中毒诱导的神经毒性损伤,且这一作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ERK1/2的活性增强。2缺氧复氧酸中毒条件下,依达拉奉可通过上调BDNF及Bcl-2的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达到神经保护作用。3ASICs通道激活是缺氧复氧酸中毒诱导的细胞毒性损伤重要机制之一,依达拉奉对缺氧复氧酸中毒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阻断ASICs有关。第二章依达拉奉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神经元毒性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摘要目的:1研究依达拉奉对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2探讨依达拉奉减轻缺氧复氧引起的细胞毒性损伤、保护神经元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缺氧缺糖复氧(OGD-R)神经元损伤模型;2分空白对照组、OGD-R组、OGD-R加不同浓度依达拉奉组,检测不同时段LDH释放量、Caspase-3活性、Hoechst33258染色(计算核固缩比例),并进行比较来评估依达拉奉对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选择适当浓度的依达拉奉及依达拉奉并特异性AKT阻断剂LY294002和MK2206对细胞分别进行预处理后再行OGD-R处理,用Western-blot检测ERK、AKT及Bcl-2蛋白表达,RT-PCR检测BDNF、Bcl-2mRNA表达,ELISIA检测BDNF蛋白表达,相应试剂盒或试剂检测LDH释放量及Hoechst33258染色。分析比较相应数据探讨依达拉奉在OGD-R模型中可能的保护机制。结果:1成功建立了OGD-R模型,并发现在复氧后4h和8h即可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2依达拉奉预处理培养细胞减轻了缺氧复氧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程度(LDH释放减少、Caspase-3活性和核固缩比例下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3确定LDH释放量检测可以作为一个简易可靠的衡量神经元损伤的定量指标,该结论经Caspase-3活性检测和Hoechst33258染色检测验证。4依达拉奉预处理后OGD-R, p-ERK的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而p-AKT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依达拉奉预处理可明显降低OGD-R处理细胞中LDH释放和核固缩比例,p<0.01,但该过程可被MK2206抑制。6与OGD-R组比较,依达拉奉预处理显着上调了BDNF和Bcl-2mRNA的表达,且在OGD-R8h时尤其明显;ELISIA检测提示依达拉奉在同一时间点使BDNF蛋白表达增多;Western-blot则显示依达拉奉上调了Bcl-2蛋白表达,这种作用可被MK2206抑制。结论:1依达拉奉通过上调BDNF和Bcl-2的表达、抑制Caspase-3活性减轻缺氧复氧引起的神经元毒性损伤,即在发生缺氧复氧不合并酸中毒损伤条件下,依达拉奉已经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PI3K/KT通路的激活可能是上述作用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氧自由基清除剂对缺血性沙土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自由基清除剂对缺血性沙土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缺血性脑卒中 |
1.1.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主要病理环节 |
1.1.3 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1.4 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药物 |
1.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1 刺五加叶概述 |
1.2.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 |
1.2.3 刺五加叶主要药理作用 |
1.3 代谢组学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3.3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
1.3.4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
1.3.5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2.1.2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
2.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2.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6 血清脂质代谢轮廓采集 |
2.1.7 数据分析 |
2.1.8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 |
2.1.9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
2.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3 血清脂质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2.2.4 血清脂质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2.2.5 血清脂质组学通路分析 |
2.2.6 神经递质定量研究 |
2.2.7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
2.3 小结 |
第3 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3.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1.4 粪便代谢轮廓采集 |
3.1.5 数据分析 |
3.1.6 基于UPLC-TQ/MS的大鼠粪便胆汁酸定量分析 |
3.1.7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3.2.2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3.2.3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3.2.4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定量研究 |
3.2.5 刺五加叶对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 |
4.1 实验部分 |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4.1.2 菌群培养及菌液制备 |
4.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4.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1.5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4.1.6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
4.1.7 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等生化指标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4.2.2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
4.2.3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5.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1.4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5.1.5 数据分析 |
5.1.6 ELISA法对通路分析进行验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5.2.2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5.2.3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5.2.4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体内代谢通路的影响验证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6.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6.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6.1.4 尿液样本同位素标记衍生化 |
6.1.5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6.2.2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6.2.3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结果的科学解释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线粒体去极化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脑出血后神经元铁超载的主要损伤特征 |
2.1 Fe~(2+)诱导PC-12神经元样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
2.2 线粒体Fe~(2+)超载导致线粒体氧化呼吸异常与线粒体去极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介导线粒体去极化 |
3.1 线粒体Fe~(2+)超载导致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 |
3.2 CypD乙酰化介导线粒体亚铁超载导致的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 |
3.3 CypD乙酰化介导的mPTP开放促进线粒体Fe~(2+)内流 |
3.4 CypD乙酰化介导亚铁超载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
3.5 CypD乙酰化介导亚铁超载引起的神经元死亡 |
3.6 讨论 |
3.7 小结 |
第四章 抑制线粒体去极化的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
4.1 抑制CypD乙酰化可减少FeCl_2导致的神经元氧化应激而不影响细胞铁代谢 |
4.2 环孢素A治疗或CypD缺失可抑制脑出血后线粒体损伤和神经元调节性坏死 |
4.3 环孢素A治疗或CypD缺失可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 |
4.4 MitoQ减少脑出血后铁超载导致的OPC膜电位去极化及白质损伤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脑出血后线粒体损伤与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发表论文 |
致谢 |
(3)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概况 |
1.1.1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
1.1.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
1.1.3 中医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1.1.4 西药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1.2 丹参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 |
1.2.1 化学成分研究 |
1.2.2 药理作用研究 |
1.3 丹酚酸B的研究概况 |
1.3.1 丹酚酸B对心脏的药理作用 |
1.3.2 丹酚酸B对大脑的药理作用 |
1.3.3 对肝、肾的作用 |
1.3.4 抗癌 |
1.3.5 其他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2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
2.3.3 标本收集与处理 |
2.3.4 血清MDA、SOD、CAT、GSH的测定 |
2.3.5 回肠组织MDA、SOD、CAT、GSH的测定 |
2.3.6 回肠组织MPO活力和促炎细胞因子的测定 |
2.3.7 肠通透性测定 |
2.3.8 小肠HE染色 |
2.3.9 RT-PCR测定回肠组织PI3Kp85α和 p-AKT(ser473)m RNA的表达 |
2.3.10 Western Blot法检测回肠组织PI3Kp85α和 p-AKT(ser473)的蛋白水平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活性的影响 |
3.2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回肠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活性的影响 |
3.3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的影响 |
3.4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丹酚酸B预处理对肠通透性的影响 |
3.6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3.7 IL-1β、IL-6、TNF-α与 NF-p65 的相关性研究 |
3.8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中PI3Kp85α、p-Akt(ser473)m RNA表达的影响 |
3.9 丹酚酸B预处理对回肠组织中PI3Kp85α、p-Akt(ser473)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
4.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氧化应激 |
4.3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炎症反应 |
4.4 肠缺血再灌注与肠道黏膜损伤 |
4.5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NF-κB通路 |
4.6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PI3K/Akt通路 |
4.7 创新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丹酚酸 B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中风醒脑液防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索引 |
引言 |
研究路径 |
第一部分 中风醒脑液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
1.实验材料与设备 |
2.研究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Ⅰ:实验设计的相关依据 |
5.讨论Ⅱ:中风醒脑液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
6.小结 |
第二部分 中风醒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
1.实验材料与设备 |
2.研究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Ⅰ:中风醒脑液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
5.讨论Ⅱ:中风醒脑液对缺血再灌注区CLAUDIN-5、OCCLUDIN、MMP-2、MMP-9 的调节作用 |
6.讨论Ⅲ:中医学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 |
7.小结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脑缺-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5)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PI3K、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运动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
3.1.1 槐耳 |
3.1.2 枸杞子 |
3.1.3 黄精 |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
3.3 总结 |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
1.实验动物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小结 |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结论 |
1.文献研究部分 |
2.实验研究部分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ERK通路介导的高尔基体应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高尔基体形态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离体细胞模型:ERK通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激活及其对GRASP65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在体动物模型:ERK通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激活及其对GRASP65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词简表 |
致谢 |
(8)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清除自由基 |
1.1 SOD 的作用 |
1.2 谷胱甘肽的作用 |
1.3 N- 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 |
1.4 褪黑素的作用 |
2 抗炎症反应 |
2.1 抑制白细胞及炎性因子释放 |
2.2 细胞因子的保护作用 |
2.2.1 IL 表达增加 |
2.2.2 TNF 表达 |
3 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
4 抑制细胞内钙超载 |
5 抑制细胞凋亡 |
6 热休克蛋白的作用 |
6.1 抗组织损伤 |
6.2 抗细胞凋亡作用 |
6.3 分子伴侣作用 |
6.4 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 |
7 腺苷介导扩血管作用,增加梗塞区血供 |
8 缺血耐受对脑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
9 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0 结语 |
(9)葛根素修饰物对脑缺血再灌注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中SOD和MD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血管性痴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血管性痴呆概述 |
1.1.2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 |
1.1.3 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因素 |
1.1.4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
1.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
1.2.1 自由基 |
1.2.2 钙超载 |
1.2.3 兴奋性氨基酸 |
1.2.4 一氧化氮(NO) |
1.2.5 神经细胞凋亡 |
1.2.6 炎症反应 |
1.3 拟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
1.4 葛根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葛根素的药理作用 |
1.4.2 葛根素的临床应用 |
1.4.3 葛根素的不良反应 |
1.4.4 葛根素的结构修饰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 |
2 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对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器材 |
2.2.1 实验药物 |
2.2.2 实验动物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给药 |
2.3.2 行为学测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水迷宫实验结果 |
2.4.2 新物体辨别实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预给药葛根素修饰物P1对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小鼠脑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器材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生化指标检测 |
3.3.2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依达拉奉对缺氧复氧酸中毒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依达拉奉减轻缺氧复氧酸中毒诱导的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结果 |
3.2 神经元缺氧缺糖酸中毒再复氧(OGD-A/R)后细胞形态学改变 |
3.3 神经元OGD-A/R处理后LDH测定 |
3.4 依达拉奉对OGD-A/R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与ASICs关系研究结果 |
3.5 依达拉奉在保护OGD-A/R损伤神经元过程中对ER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 |
3.6 依达拉奉对OGD-R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与MEK/ERK信号通路关系研究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依达拉奉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神经元毒性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缺氧缺糖再复氧(OGD-R)模型的建立及细胞损伤指标选择结果 |
3.2 依达拉奉对OGD-R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观察 |
3.3 依达拉奉在保护OGD-R损伤神经元过程中对ER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 依达拉奉对OGD-R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与AKT通路关系研究 |
3.5 依达拉奉对OGD-R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的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A 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B 依达拉奉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氧自由基清除剂对缺血性沙土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D]. 汪戎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2]线粒体去极化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蔚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3]丹酚酸B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陈嘉希. 南昌大学, 2020(01)
- [4]中风醒脑液防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姚德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叶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6]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黄天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ERK通路介导的高尔基体应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 朱蓓蕾. 苏州大学, 2018(04)
- [8]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赵薇,李方江,王树. 神经药理学报, 2014(06)
- [9]葛根素修饰物对脑缺血再灌注致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中SOD和MDA的影响[D]. 李静.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10]依达拉奉对缺氧复氧酸中毒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桂斌. 中南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