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析器重复使用优缺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豪[1](2020)在《序列化灌注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实验》文中研究表明低温保存被普遍应用于生物保存等多种领域。在低温保存过程中,添加/去除低温保护剂(CPA)过程中细胞外渗透压连续改变易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现有的处理方法受到处理效率、处理通量、细胞回收率低等多种限制。现有的膜式微流控系统还因微滤膜两侧压力变化易造成细胞堵塞微滤膜孔。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分阶段的渗透压变化减少细胞损伤,使细胞在每一阶段渗透压变化后有时间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灌注液往细胞悬浮液的单向传质避免微滤膜污染。基于此思路本文设计了序列化灌注式芯片,通过特殊设计的结构阶段性地改变细胞悬浮液中的CPA浓度。通过这种芯片减少因渗透压失衡造成的细胞损伤同时高效的完成CPA添加/去除。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有:(1)提出序列化灌注式微流控芯片的方案原理,对灌注液往细胞悬浮液的单向灌注进行理论推导。根据添加/去除CPA前后的细胞悬浮液渗透压变化设计阶段性的灌注过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芯片结构,设计“膜窗”实现阶段性灌注过程。加工装配原型装置。(2)研究序列化灌注式芯片的传质特性,进行装置级仿真得出灌注液向细胞悬浮液跨膜传质的灌注序列。通过灌注序列计算流道内CPA浓度分布,从而进行细胞级仿真计算细胞体积动态响应。进行荧光实验可视化地探究芯片的传质特性,利用荧光素钠盐溶液在激光下荧光强度的变化反映CPA浓度在流道内的变化,并对比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验证仿真方法可行性。同时通过荧光实验辅助改进芯片结构设计与装配工艺。(3)利用原型装置进行人血红细胞(RBC)的低温保护剂(20%甘油)添加/去除实验,并与现有方法(单步、多步、连续法)进行对照实验,验证芯片添加/去除CPA的性能。通过多种指标(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评价实验结果。序列化灌注式芯片在低通量(0.2ml/min)到高通量(0.8ml/min)入口条件下均能获得稳定且良好的细胞回收率(添加阶段100%,去除阶段高于88%),同时有稳定在90%的CPA去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本文设计的芯片处理性能有显着的提升,并能适应较大的入口流量范围。(4)为优化实验条件提升处理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自动化装置,可以为实验提供稳定温度环境,同时可以提供稳定的入口流量,并设计了自持式夹管阀用于控制管路通断。本文设计的序列化灌注式微流控芯片具有高安全性、高通量和高可行性的特点,可以作为安全高效进行CPA添加/去除的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
牛小旦[2](2019)在《亲水抗氧化改性聚砜血液透析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本文以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膜的聚砜(polysulfone,PSF)为基膜材料,引入改性剂水飞蓟宾(silibinin,SLB)与磺化聚砜(sulfonated polysulfone,SPSF)来提高膜的亲水性、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得PSF/SPSF膜(M0)和PSF/SPSF/SLB共混膜(M1,M2,M3)。SEM结果显示这些膜均是典型非对称结构,XPS、FT-IR表征结果显示膜表面存在SLB。相比于M0膜,M1、M2和M3膜表面亲水性与渗透通量显着提高,抗蛋白吸附效果显着增强,且明显抑制红细胞粘附与变形,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抗氧化性测试结果表明共混膜对DPPH与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可达52.55%与92.14%,极显着(p<0.01)高于M0膜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SLB/SPSF的引入提高了膜的亲水性、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采用酰氯化方法成功制备了SPSF-g-SLB接枝共聚物,并通过1H-NMR、13C-NMR与FT-IR进行了验证。制备了纯PSF膜(Mg0)与PSF/SPSF-g-SLB共混膜(Mg1,Mg2,Mg3)。接触角测试表明加入SPSF-g-SLB的共混膜表面初始接触角比纯膜极显着降低(p<0.01),且Mg2膜与Mg3膜的接触角在30 s以内就已经降至0°。添加SPSF-g-SLB后,膜的纯水渗透通量与抗蛋白吸附效果极显着提高(p<0.01)。血液相容性测试表明共混膜可以抑制红细胞粘附与血小板活化,且具有更好的细胞相容性。抗氧化性测试表明,共混膜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最高清除率可达到74.98%和97.70%。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SF/SPSF-g-SLB共混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抗氧化性与生物相容性。
谢欢[3](2019)在《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初步评价》文中指出背景:血液透析仍然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最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的方法。临床上,血液透析中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以保证血液在滤器及管路中处于流动状态,使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目前常规使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其在发挥抗凝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阿加曲班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有研究表明阿加曲班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可发挥抗凝作用,且出血风险低,但由于其价格昂贵,目前临床应用并未普及,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有待研究。目的:初步评价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阿加曲班”、“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知网、万方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关于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阅读检索到的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文献。从原始文献中提取数据,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使用Jadad评分表及绘制漏斗图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评估。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467例患者,阿加曲班组总共236例,低分子肝素组总共2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加曲班组与低分子肝素组在管路凝血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相对危险度(RR)=0.740,95%可信区间(95%CI)0.4701.150,P=0.180],阿加曲班组血液透析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均数差(MD)=20.000,95%CI 10.12029.870,P<0.001],阿加曲班组血液透析中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RR=0.220,95%CI 0.0700.680,P=0.009],阿加曲班组穿刺点止血时间明显短于低分子肝素组[MD=-1.350,95%CI-1.850—0.840,P<0.001]。结论: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抗凝效果中管路凝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阿加曲班对血小板影响小,出血发生率低,穿刺点止血时间短,安全性更高。
孟慧[4](2018)在《血液透析技术在犬急性肾功能衰竭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试验目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凡是出现血液、尿液、肾脏组织学以及影像学检查所见的肾脏结构或者是功能的异常,临床表现为病程短暂,肌酐(CREA)和尿素氮(BUN)快速升高,尿量减少甚至无尿液产生;由于引起ARF的病因复杂化,使其已成为对犬只危害最大的内科疾病之一,通过研究血液透析技术对犬急性肾脏衰竭的临床疗效,建立犬血液透析的标准化流程,为临床采用血液透析技术治疗犬ARF提供依据,便于血液透析技术在宠物临床的应用与推广。方法:1、不同剂量庆大霉素建立犬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三组分别是低剂量庆大霉素组(A组)、中剂量庆大霉素组(B组)、高剂量庆大霉素组(C组)。2、探究血液透析技术对犬急性肾脏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实验组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A组)、镇静组(B组)、输液治疗组(C组)、IHD治疗组(D组)、急性肾衰组(E组),比较各组犬的治疗效果。3、分别在急性肾衰进程的生化指标肌酐上升不同阶段开始进行血液透析疗法,根据治疗和预后,寻找血液透析技术治疗犬急性肾衰的最佳时间点,有效的控制由急性肾衰转变为慢性肾衰。试验组分三组,分别是低肌酐组(F组)、中肌酐组(G组)、高肌酐组(H组)。4、分别在急性肾衰进程的生化指标尿素氮上升不同阶段开始进行血液透析疗法,根据治疗和预后,寻找血液透析技术治疗犬急性肾衰的最佳时间点,有效的控制由急性肾衰转变为慢性肾衰。试验组分三组,分别是低尿素氮组(I组)、中尿素氮组(J组)、高尿素氮组(K组)。结果:1、不同剂量庆大霉素给药中A组(90mg/kg)在庆大霉素给药第7天犬ARF模型复制成功,用时最短,未出现犬只死亡。2、血液透析治疗能够使CREA和BUN浓度显着降低(P<0.05),高效率清除尿毒症毒素,减少ARF并发症的发生。3、犬ARF进程中,低浓度CREA时启动血液透析治疗能够预防ARF并发症,CREA和BUN浓度降低显着(P<0.05),患犬存活率高。4、犬ARF进程中,低浓度BUN时启动血液透析干预,CREA和BUN浓度降低显着(P<0.05),肾脏功能恢复快,患犬死亡率低。结论:血液透析治疗犬ARF能够快速高效的清除CREA和BUN,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达到治疗目的。患犬确诊为ARF后,在CREA和BUN浓度较低时启动血液透析技术干预治疗,能够预防ARF并发症,提高患犬存活率。
赵宇亮,买红霞,付平[5](2018)在《血液净化抗凝方式的选择》文中认为血液净化是肾衰竭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在实施血液净化的过程中,血液和人工材料表面接触而导致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造成滤器和管路凝血[1]。通过对血液进行抗凝,可有效避免凝血的发生,保证血液净化顺利实施。不同的抗凝方式由于其抗凝机制差异,存在不同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恰当的抗凝方式是安全有效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前提。本文将目前血液净化的各种抗凝方式予以
王昕明[6](2016)在《吉林省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及运行现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主要以吉林省医疗机构第一批高值医用耗材(冠脉介入类及血液净化类)集中采购项目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近年来国家、各省市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法律法规及实际开展情况,深入研究分析此次吉林省集中采购项目中方案及文件的制定、产品认定、分组、限价、竞价、议价等重要环节,以及入围产品后续执行中的运行情况。采集了吉林省药械采购服务平台及其他省市的相关数据信息,分析了此次吉林省集中采购项目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2004年以来国家以及各省市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政策文献,以及集中采购及运行的现状;采用实证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此次集中采购运行中各重要节点,总结利弊,同时调查分析此次入围结果的执行情况;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中,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研究表明:省级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相对不足,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还不健全,国家层面也缺少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文件细则,各省(区、市)均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同的集中采购模式。而此次吉林省集中采购项目中,在政策制定、实际操作等重要环节及中标结果的运行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如方案、文件及采购目录的制定在国家层面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分别评审的分组方式有待商榷;议价组产品价格难以大幅降低,评审专家的水平和专业性及议价谈判方法有待提高;上报品种在限价制定中数据匹对不科学;高值医用耗材配送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原格局并未完全打破;医疗机构执行网上采购不规范,线下采购情况时有发生等。结论:一是吉林省此次集中采购项目对降低两大类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作用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以上两个病种患者的负担,节省了医保资金,缓解了财政的压力;二是两大类耗材中的血液净化类耗材,是全国范围内首次针对该类产品全目录的集中采购,其在目录的制定、产品的细化分组、采集限价、制定基准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三是证明以省为单位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高值医用耗材销售流通环节,节约企业、医疗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
李翔[7](2016)在《血透机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多。透析机作为人体肾脏的辅助支持设备,需求也也越来越大。而当前国内市场的透析机多为国外品牌所垄断,成本高、费用昂贵,透析机的国产化已经成为了众多患者的迫切希望。为此,本课题针对透析机的测量和控制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首先,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了血液透析机的组成和原理,并针对各机型的优缺点,设计了本透析机的水路系统和体外循环系统。根据透析机的参数要求,设计了相关部件,并完成了水路系统的搭建。其次,设计了透析机的传感器监测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各个传感器的原理,设计了相应的电路控制板,并模拟实际使用条件进行了标定实验。另外,设计了透析机的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整个系统功能分为六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控制板之间与主控制板之间使用can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基于透析机的工作需求,设计了人机界面程序、主控制板调度程序和各模块系统子程序,并对各个模块的内部控制系统及算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搭建了透析机的样机平台,按照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流量、压力、温度、浓度等相关实验。综上,本文设计了透析机的水路系统、传感器监测系统;开发了一套人机交互界面和控制系统的调度程序;搭建了透析机的硬件系统与样机实验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张莹[8](2016)在《透析法结合超滤法去除冷冻复温红细胞保护剂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达到红细胞长期低温保存的目的,需要添加低温保护剂,但在临床使用时,需要将保护剂去除到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方可输注。目前临床上去除低温保护剂的常规方法是离心法,并且使用的仪器主要是进口仪器(比如美国全自动红细胞处理仪ACP215型),但是离心过程中的机械应力和管部堆积力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因此,本研究将在前期课题组基础上应用透析法结合超滤法的原理搭建洗涤体系、优化洗涤方案并对洗涤效果进行研究。目的:为了实现透析法结合超滤法去除冷冻复温红细胞保护剂体系搭建,洗涤条件的优化以及最终对冷冻复温红细胞进行洗涤。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在前期课题组基础上应用透析法结合超滤法的原理搭建洗涤体系,洗涤过程中,为了简单快速的了解甘油浓度变化情况,研究了渗透压法检测高甘油浓度冰冻红细胞中甘油浓度的可行性;其次因为渗透压的急剧变化会造成红细胞的严重损伤,为了优化洗涤体系的洗涤条件,研究了不同渗透压对人红细胞体积和溶血的影响;最后根据优化的实验方案洗涤冷冻复温的红细胞,对洗涤效果进行研究,并同ACP215的洗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洗涤过程中,为了得到渗透压和甘油浓度的相关性,用氯化钠(NaCl)、甘油(C3H8O3)和全血分别制备成不同甘油浓度的盐水溶液以及红细胞溶液,模拟冷冻复温红细胞洗涤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用冰点渗透压仪测定其总渗透压值,进行线性回归处理与相关系数的计算,并进行溶血干扰试验及重复性试验;同时为了得到不同渗透压下人红细胞体积和溶血的关系,以梯度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提供不同的渗透压环境,加入全血后,离心法测红细胞压积(Hct),显微镜下记录红细胞形态和直径,并用冰点渗透压仪测定上清的总渗透压,测定上清血红蛋白(Hb)含量,经计算得到不同渗透压下的红细胞体积及溶血率差异;最后通过调整洗涤液流速和血液流速,以优化的实验方案洗涤冷冻复温的红细胞,对洗涤效果进行研究,并同ACP215的洗涤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在低渗环境下,当渗透压为148、154、158、171、191和236mOsm/kg时,溶血率分别为(87.3±4.3)%、(79.4±6.7)%、(68.5±6.6)%、(30.2±2.8)%、(6.6±1.0)%和(2.5±0.8)%,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分别为(184.1±32.7)fL、(216.4±62.9)fL、(185.2±27.3)fL、(151.8±6.8)fL、(122.4±3.7)fL和(109.3±2.4)fL;在高渗环境下,当渗透压为810、1073、2460和3033mOsm/kg时,溶血率分别为(2.1±0.7)%、(2.5±0.6)%、(25.2±8.7)%和(55.8±13.8)%,MCV分别为(58.1±1.9)tL,(60.6±2.8) fL、(74.5±4.8)fL和(80.1±13.9)fL;在等渗环境,溶血率为(1.9±0.8)%,MCV为(94.9±1.08)fL。储存一周的血液和储存五周的血液总体的变化趋势相同,只是变化程度略有差异。2、当溶液中仅存在甘油和NaCl两种成分时,甘油浓度与总渗透压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5。回收率在90%-110%之间。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变异系数小于1%。测定不同甘油浓度的血液样本时发现,甘油浓度与总渗透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y=15.253x+219.93,R2=0.9981,回收率较高。重复性的变异系数小于2%。干扰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血红蛋白为(1.71~15.16)g/L时,总渗透压值相差不大。血液混悬液的总渗透压值与其上清液的总渗透压值结果一致,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p=0.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洗涤液和血液流速增加后,渗透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斜率增大,溶液渗透压能更快的下降,洗涤效率更佳。冰冻复温红细胞洗涤后发现透析法结合超滤法去除冷冻复温的冰冻红细胞保护剂之后,其中红细胞计数回收率为(92.33±5.87)%、血液渗透压为(291±1.77)Osm/kg,上清游离血红蛋白为(0.74±0.13)g/L,甘油浓度为(0.24±0.12)g/L,均可达到国家标准。并且同ACP215的方法比较发现,红细胞计数回收率、甘油浓度、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均有统计学差异,透析法结合超滤法在甘油浓度和红细胞计数回收率上优于ACP215,但是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高于ACP215。结论:1、渗透压从低渗到高渗变化过程中,红细胞的体积逐渐减小,溶血率先降低后升高,为了使细胞回收率>80%,红细胞的体积变化需小于1.5倍原体积,大于0.68倍原体积。为了使细胞回收率>90%,红细胞体积变化需小十1.4倍原体积,大于0.68倍原体积。2、在甘油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测定其总渗透压的方式了解甘油浓度,这种方法简单,快捷,样本用量少,试剂消耗少,少量的血红蛋白对其干扰作用较小。3、在前期课题组基础上应用透析法结合超滤法的原理搭建洗涤体系,并对洗涤液和血液流速优化调整后,透析法结合超滤法是一种可行的洗涤方式,在甘油浓度和红细胞计数回收率上优于ACP215,但是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高于ACP215。
张名良[9](2014)在《现代综合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血液透析中心(HC)就是运用血液透析技术(BPT)对肾衰竭患者及其他相关病症患者治疗的医疗科室,狭义的血液透析技术指的是血液透析(HD)、血液滤过(HF)等常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广义的血液透析技术还包括腹膜透析(PD)。通常血液透析中心除了能进行一般的血液透析治疗方式,也同时能进行其他治疗手段。血液透析病人数量年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血液透析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内大量医院开展了血液透析治疗服务,而血液透析中心作为开展这项治疗的场所,很多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设计上缺少详细的理论和原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求总结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现代综合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空间设计的研究,以医学中血液净化技术、建筑学、心理学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血液透析中心相关资料及国家有关的医疗建筑设计规范进行收集、归纳、分析。对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空间环境现状和使用人群的行为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血液透析技术的医疗工作流程和病人透析治疗、心理护理的需求,讨论了目前国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产生的原因,并从血液透析中心的规模控制、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空间组织、流线组织、功能分区、工艺流程、设备要求及设备选择、相关规范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等方面,阐述血液透析中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现新的医疗设计理念,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并且归纳总结出快速发展的血液净化技术和现代社会对血液透析中心的新要求。试图创造性地探索出符合新时代的血液透析中心建设模式和设计方法,使之不仅能适应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脚步,而且能够为医生和病人提供良好的医治和康复环境。[1]
胡相华[10](2014)在《中空纤维透析膜的性能表征及传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发展成另一种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肾脏替代治疗方式,随着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的逐渐增加,血液透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本课题选取了三种代表性的常用中空纤维透析膜材料(三醋酸纤维膜、聚醚砜膜和聚砜膜)进行横向比较实验,对纤维膜的表面结构特性和传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双膜理论建立了一个中空纤维透析膜理论传质模型,并使用中小分子代表物质对相应透析膜制成的透析器进行测试,并使用该传质模型计算总传质系数和纤维膜的扩散系数,分析纤维膜传质性能与纤维膜表面/结构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空纤维膜制备过程中的材料选择、结构优化设计等提出参考性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设备对三种代表性的常用中空纤维透析膜材料(三醋酸纤维膜、聚醚砜膜和聚砜膜)的表面特性和结构特性进行研究,获得了纤维膜材料的表层形态、膜内径、膜壁厚及密度、孔隙率等表面/结构特性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中空纤维膜的中空结构及外表皮层微孔结构等特点所限,称重法相对更适用于测试中空纤维膜的密度和孔隙率。(2)使用实验室自制超滤装置进行了传质参数测试,得到三种纤维膜的截留率和水通量等两个重要传质参数。结合纤维膜表面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物质传质效率与纤维膜的膜孔结构密切相关。本课题中所使用的三种中空纤维膜的白蛋白截留率均能达到99.99%以上,而水分子及肌酐、尿素、磷酸盐、维生素B12等中小分子均可顺利从膜孔中通过。水通量的测试结果显示,在孔隙率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纤维膜孔径越大,对应的水通量数值越大。(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双膜理论建立了一种中空纤维透析膜的理论传质模型,此模型综合考虑了膜面积、流体粘度、纤维内径、纤维厚度、孔隙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透析模拟实验测试计算得到传质过程的总传质系数总。所得的总传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a)膜壁厚是总传质系数K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其他条件(溶质的血液侧阻力、透析液侧阻力、膜扩散系数)保持不变时,中空纤维膜的传质阻力与膜的厚度呈正比,与总传质系数呈反比,即膜壁厚越小,膜传质阻力越小,相对应的总传质系数K总越大;b)提高血液侧进出口处某溶质的浓度与透析液侧反向流动对应点的同种溶质的浓度差,可以增大浓度梯度,有助于提高透析效率,缩短透析时间。(4)根据建立的传质模型,使用四种不同的溶质(小分子代表物质尿素、肌酐和中分子代表物质磷酸盐、维生素B12)进行传质模拟测试,结合纤维膜截面和侧面表层膜孔形态分布、膜密度、孔隙率等表面结构情况对纤维膜的膜扩散系数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排除膜面积、纤维内径、纤维厚度、孔隙率等纤维膜物理几何参数的差别影响因素,纤维膜表面的孔径越大,膜扩散系数越高;纤维膜的孔径分布越均匀,表面越平整、光洁,溶质越容易接近表面并发生传质,膜扩散系数越高。就膜本身的材料特性而言,聚醚砜膜和聚砜膜代表的聚合物膜的传质表现优于醋酸纤维素类膜。
二、透析器重复使用优缺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析器重复使用优缺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序列化灌注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离心法 |
1.2.2 膜分离法 |
1.2.2.1 透析法 |
1.2.2.2 超滤法 |
1.2.3 微流控法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序列化灌注式芯片设计与原型装置制造 |
2.1 引言 |
2.2 序列化灌注式微流控方法原理 |
2.3 序列化灌注式芯片原型装置设计 |
2.3.1 理论模型推导 |
2.3.2 芯片装置设计 |
2.4 序列化灌注式芯片装置制造 |
2.4.1 芯片材料 |
2.4.2 芯片制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序列化灌注式芯片传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序列化灌注式芯片的装置级仿真 |
3.2.1 仿真建模 |
3.2.2 参数设定 |
3.2.3 网格划分 |
3.2.4 求解 |
3.2.5 仿真结果 |
3.3 序列化灌注式芯片的细胞级仿真 |
3.4 荧光强度标定 |
3.5 无细胞传质特性实验 |
3.6 传质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序列化灌注式芯片的细胞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
4.2.1 细胞预处理 |
4.2.2 细胞后处理 |
4.2.2.1 细胞计数 |
4.2.2.2 血红蛋白浓度酶标 |
4.2.2.4 渗透压检测 |
4.2.3 其他后处理 |
4.3 RBC细胞添加/去除CPA实验过程 |
4.3.1 添加CPA过程 |
4.3.2 去除CPA过程 |
4.3.3 对照实验 |
4.4 RBC细胞添加/去除CPA实验结果 |
4.4.1 添加结果分析 |
4.4.2 去除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温保护剂自动化处理装置设计 |
5.1 引言 |
5.2 PLC控制系统与PID算法 |
5.3 流量控制功能 |
5.4 温度控制功能 |
5.5 自持式夹管阀的设计与制造 |
5.6 装置自动化集成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亲水抗氧化改性聚砜血液透析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由基和氧化应激 |
1.1.1 自由基 |
1.1.2 氧化应激 |
1.2 抗氧化物质 |
1.2.1 抗氧化物质简介 |
1.2.2 水飞蓟宾 |
1.3 血液透析 |
1.4 血液透析膜 |
1.4.1 血液透析膜简介 |
1.4.2 血液透析膜种类 |
1.4.3 血液透析膜改性 |
1.4.3.1 本体改性 |
1.4.3.2 表面修饰改性 |
1.4.3.3 多重功能化修饰改性 |
1.4.4 血液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 |
1.4.4.1 血液相容性 |
1.4.4.2 细胞相容性 |
1.5 磺化聚砜简介 |
1.6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二章 PSF/SPSF/SLB共混改性聚砜基血液透析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SLB的抗氧化性测试 |
2.1.3.1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 |
2.1.3.2 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 |
2.1.4 PSF/SPSF/SLB共混膜的制备 |
2.1.5 膜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1.5.1 膜表面化学结构 |
2.1.5.2 膜表面化学组成 |
2.1.5.3 膜形貌表征 |
2.1.5.4 膜孔隙率测试 |
2.1.5.5 膜亲水性测试 |
2.1.5.6 膜渗透分离性能测试 |
2.1.5.7 膜表面静态抗蛋白质吸附性能测试 |
2.1.5.8 膜抗氧化性测试 |
2.1.5.9 膜血液相容性测试 |
2.1.5.10 膜表面细胞活力测试 |
2.1.5.11 膜截留溶质性能测试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LB的抗氧化性 |
2.3.2 膜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2.3.2.1 膜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
2.3.2.2 膜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2.3.2.3 膜形貌分析 |
2.3.2.4 膜孔隙率分析 |
2.3.2.5 膜亲水性分析 |
2.3.2.6 膜渗透分离性能分析 |
2.3.2.7 膜表面静态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分析 |
2.3.2.8 膜抗氧化性分析 |
2.3.2.9 膜血液相容性分析 |
2.3.2.10 膜表面细胞活力分析 |
2.3.2.11 膜截留溶质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PSF-g-SLB改性聚砜基血液透析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SPSF-g-SLB共聚物的制备 |
3.1.4 SPSF-g-SLB共聚物的表征 |
3.1.4.1 SPSF-g-SLB共聚物的FT-IR表征 |
3.1.4.2 SPSF-g-SLB共聚物的核磁碳谱与核磁氢谱表征及接枝度的计算 |
3.1.4.3 SPSF-g-SLB共聚物的抗氧化性测试 |
3.1.5 PSF/SPSF-g-SLB共混膜的制备 |
3.1.6 PSF/SPSF-g-SLB共混膜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3.1.6.1 膜表面化学结构 |
3.1.6.2 膜表面化学组成 |
3.1.6.3 膜形貌表征 |
3.1.6.4 膜孔隙率测试 |
3.1.6.5 膜亲水性测试 |
3.1.6.6 膜渗透分离性能测试 |
3.1.6.7 膜表面静态抗蛋白质吸附性能测试 |
3.1.6.8 膜抗氧化性测试 |
3.1.6.9 膜血液相容性测试 |
3.1.6.10 膜表面细胞活力测试 |
3.2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PSF-g-SLB共聚物的表征分析 |
3.3.1.1 SPSF-g-SLB共聚物的FT-IR表征分析 |
3.3.1.2 SPSF-g-SLB共聚物的核磁碳谱与核磁氢谱表征分析及接枝度的计算 |
3.3.1.3 SPSF-g-SLB共聚物的抗氧化性 |
3.3.2 PSF/SPSF-g-SLB共混膜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3.3.2.1 膜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
3.3.2.2 膜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3.3.2.3 膜形貌分析 |
3.3.2.4 膜孔隙率分析 |
3.3.2.5 膜亲水性分析 |
3.3.2.6 膜渗透分离性能分析 |
3.3.2.7 膜表面静态抗蛋白质吸附性能分析 |
3.3.2.8 膜抗氧化性分析 |
3.3.2.9 膜血液相容性分析 |
3.3.2.10 膜表面细胞活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 |
2.5 文献质量评价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血液透析技术在犬急性肾功能衰竭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 |
第一章 肾功能衰竭的概述 |
1.1 犬肾脏的解剖结构及功能 |
1.1.1 犬肾脏的形态位置和基本构造 |
1.1.2 犬肾脏的生理功能 |
1.1.2.1 代谢产物的排泄 |
1.1.2.2 水平衡的调节 |
1.1.2.3 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
1.1.2.4 酸碱平衡的调节 |
1.1.2.5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
1.2 犬肾功能衰竭的分类 |
1.3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
1.4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分类 |
1.4.1 肾前性 |
1.4.2 肾性 |
1.4.3 肾后性 |
1.5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 |
1.6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级 |
1.7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代谢机能变化 |
1.7.1 尿液的变化 |
1.7.2 血液指标的变化 |
1.7.3 机体功能的变化 |
1.8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的病理学改变 |
1.9 犬急性肾衰的临床诊断 |
1.9.1 病史 |
1.9.2 临床症状 |
1.9.3 实验室检查 |
1.9.3.1 尿液指标的检查 |
1.9.3.2 血常规指标的检查 |
1.9.3.3 生化指标的检查 |
1.9.3.4 血气的检查 |
1.9.3.5 影像学的检查 |
1.10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 |
1.10.1 常规疗法 |
1.10.2 腹膜透析疗法 |
1.10.3 血液透析疗法 |
1.10.4 肾脏移植 |
1.10.5 推广肾脏替代疗法的重要性 |
第二章 间歇性血液透析(IHD) |
2.1 IHD的概述 |
2.2 IHD的原理 |
2.3 IHD的方法 |
2.4 IHD的适应症 |
2.4.1 急性肾功能衰竭 |
2.4.2 慢性肾功能衰竭 |
2.4.3 急性药物及毒物中毒 |
2.4.4 其他疾病 |
2.5 IHD的并发症 |
2.5.1 初次透析综合症 |
2.5.2 高血压 |
2.5.3 低血压及低血容量症 |
2.5.4 血管通路问题 |
2.5.5 神经系统并发症 |
2.5.6 呼吸系统并发症 |
2.5.7 消化系统并发症 |
2.5.8 血液学并发症 |
2.6 IHD的禁忌症 |
2.7 血液透析的水处理系统 |
2.8 透析液 |
2.9 血液透析器 |
2.10 IHD的操作技术 |
2.10.1 犬双腔静脉导管的置入 |
2.10.2 透析液的配制 |
2.10.3 透析机的使用 |
2.11 IHD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犬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建立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仪器及耗材 |
3.1.3 药物和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给药处理 |
3.2.3 样本采集 |
3.2.3.1 血液样本采集 |
3.2.3.2 尿液样本采集 |
3.2.4 检查项目 |
3.2.5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临床表现 |
3.3.2 PE检查的结果与分析 |
3.3.2.1 体重变化 |
3.3.2.2 BCS评分 |
3.3.2.3 血压变化 |
3.3.3 尿液检查结果与分析 |
3.3.3.1 蛋白尿半定量检测试纸Dipstick检测结果 |
3.3.3.2 尿比重检测结果 |
3.3.3.3 尿沉渣检测结果 |
3.3.4 生化指标结果与分析 |
3.3.4.1 肌酐、尿素氮检测变化结果 |
3.3.4.2 丙氨酸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 |
3.3.5 血气检查结果与分析 |
3.3.5.1 钾离子检查结果 |
3.3.5.2 钙离子检查结果 |
3.3.5.3 磷酸根离子浓度检查结果 |
3.3.5.4 钠离子浓度检查结果 |
3.3.6 RBC、HGB、HCT检测结果与分析 |
3.3.7 B超检查引导肾组织活检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间歇性血液透析技术(IHD)在犬急性肾功能衰竭上的应用 |
4.1 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仪器及耗材 |
4.1.3 药物和试剂 |
4.2 方法 |
4.2.1 IHD治疗效果 |
4.2.1.1分组 |
4.2.1.2 处理 |
4.2.1.3 样本采集 |
4.2.1.4 检查项目 |
4.2.2 ARF中CREA不同浓度,IHD治疗效果比较 |
4.2.2.1 分组 |
4.2.2.2 处理 |
4.2.2.3 样本采集 |
4.2.2.4 检查项目 |
4.2.3 ARF中BUN不同浓度,IHD治疗效果比较 |
4.2.3.1 分组 |
4.2.3.2 处理 |
4.2.3.3 样本采集 |
4.2.3.4 检查项目 |
4.3 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IHD治疗效果结果 |
4.4.1.1 临床表现 |
4.4.1.2 体重检查的结果与分析 |
4.4.1.3 血压检查结果与分析 |
4.4.1.4 尿液检查结果与分析 |
4.4.1.5 生化指标结果与分析 |
4.4.1.6 血气检查结果与分析 |
4.4.1.7 RBC、HGB、HCT检测结果 |
4.4.2 ARF中CREA不同浓度,IHD治疗效果比较 |
4.4.2.1 临床表现 |
4.4.2.2 生化指标结果与分析 |
4.4.3 ARF中BUN不同浓度,IHD治疗效果比较 |
4.4.3.1 临床表现 |
4.4.3.2 生化指标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IHD治疗效果 |
4.5.2 ARF中CREA不同浓度,IHD治疗效果比较 |
4.5.3 ARF中BUN不同浓度,IHD治疗效果比较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血液净化抗凝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肝素 |
二、低分子肝素 |
三、无肝素抗凝 |
四、枸橼酸 |
五、凝血酶抑制剂 |
六、肝素类似物 |
七、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八、具抗凝活性的透析器 |
九、封管液 |
十、小结 |
(6)吉林省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及运行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其他国家(地区)及国内医用耗材管控及运行情况 |
1.2.1 西方发达国家医用耗材管控及运行情况 |
1.2.2 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医用耗材管控及运行情况 |
1.2.3 国内高值医用耗材管控及运行情况 |
1.2.4 简要评述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材料来源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质量控制方法 |
第3章 我国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政策及历史沿革研究 |
3.1 集中采购的概念及模式 |
3.1.1 集中采购概念 |
3.1.2 集中采购方式 |
3.2 我国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的历史沿革 |
3.2.1 我国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的3个历史阶段 |
3.2.2 《工作规范》下发后各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开展情况 |
3.3 目前国内主流的几种省级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模式 |
3.3.1 综合评审模式简述 |
3.3.2 双信封评审模式简介 |
3.3.3 限价挂网采购模式简介 |
3.4 简要评述 |
第4章 吉林省两大类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及运行情况研究 |
4.1 研究省份基本概况 |
4.2 吉林省2014年度两大类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及运行情况 |
4.2.1 集中采购项目基本概况 |
4.2.2 集中采购入围结果及运行概况 |
4.3 具体做法分析 |
4.4 此次集中采购项目整体影响效果 |
4.4.1 此次集中采购项目的降价情况 |
4.4.2 此次集中采购项目整体控费效果 |
第5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
5.1 存在问题 |
5.1.1 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分别评审有待商榷 |
5.1.2 议价组产品价格难以大幅降低,议价谈判方法有待提高 |
5.1.3 高值医用耗材配送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原格局并未完全打破 |
5.1.4 上报品种在限价制定中匹对不科学 |
5.1.5 医疗机构执行网上采购不规范,线下采购情况时有发生 |
5.2 对策建议 |
5.2.1 探索省级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分类采购新机制 |
5.2.2 制定科学合理的谈判议价细则 |
5.2.3 规范针对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分类及编码规则 |
5.2.4 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配送“两票制”或生产企业直接配送 |
5.2.5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网上采购监督管理机制 |
5.3 研究结论 |
5.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血透机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发展历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透析机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透析机液路系统的设计 |
2.1 透析机原理与组成 |
2.1.1 血液透析原理 |
2.1.2 血液透析机组成 |
2.2 体外循环系统 |
2.2.1 血泵 |
2.2.2 肝素泵 |
2.2.3 安全保护装置 |
2.3 透析液路系统 |
2.3.1 温度控制模块 |
2.3.2 供水压力调节模块 |
2.3.3 除气模块 |
2.3.4 透析液配比模块 |
2.3.5 容量平衡与超滤模块 |
2.3.6 安全监测模块 |
2.4 水路系统常见工作回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血透机传感器监测系统的设计 |
3.1 温度传感器 |
3.1.1 测量原理 |
3.1.2 采集电路设计 |
3.1.3 AD采集与传感器标定 |
3.1.4 实验验证 |
3.2 电导率传感器 |
3.2.1 测量系统硬件电路 |
3.2.2 电导率值的换算与标定 |
3.2.3 实验验证 |
3.3 漏血检测传感器 |
3.3.1 芯片与测量原理介绍 |
3.3.2 软件处理 |
3.4 气泡检测传感器 |
3.5 压力监测传感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液透析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硬件系统设计 |
4.1.1 总体设计 |
4.1.2 主控板和人机交互模块的选型 |
4.1.3 模块控制板的设计 |
4.1.4 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设计 |
4.2 软件系统设计 |
4.2.1 总体任务 |
4.2.2 主控制板程序的设计 |
4.2.3 功能模块控制板程序的设计 |
4.2.4 CAN通讯协议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模块控制算法设计 |
5.1 温度控制系统 |
5.1.1 温度系统的组成 |
5.1.2 PID控制器的设计 |
5.2 透析液配比系统 |
5.3 压力调节系统 |
5.4 流量控制系统 |
5.4.1 透析液流量控制 |
5.4.2 肝素泵和血泵的流量控制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透析机水路系统性能实验验证 |
6.1 实验介绍 |
6.2 流量误差实验 |
6.2.1 透析液流量误差实验 |
6.2.2 血泵流量误差实验 |
6.2.3 肝素泵流量误差实验 |
6.3 压力监测实验 |
6.4 超滤脱水误差实验 |
6.5 温度控制实验 |
6.6 电导率控制实验 |
6.7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References |
(8)透析法结合超滤法去除冷冻复温红细胞保护剂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渗透压对人红细胞体积和溶血的影响 |
背景 |
1. 实验器材 |
2. 实验步骤 |
2.1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
2.2 红细胞的处理 |
2.3 氯化钠溶液的添加 |
2.4 相关指标的测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梯度浓度NaCl溶液与其初始渗透压及红细胞上清渗透压的相关性 |
3.2 不同盐水浓度下的红细胞压积和溶血情况 |
3.3 梯度盐水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 |
3.4 显微镜下计量细胞直径 |
4、讨论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渗透压法检测冰冻红细胞甘油浓度的研究 |
背景 |
1 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 |
2.1 替代血液甘油浓度同渗透压的关系的实验步骤 |
2.1.1 甘油和氯化钠标准液及定值液的配制 |
2.1.2 已知NaCl浓度和甘油浓度的系列溶液的配制 |
2.1.3 渗透压测定 |
2.2 不同甘油浓度的红细胞悬液同渗透压的关系的实验步骤 |
2.2.1 甘油标准液及甘油定值样本配制 |
2.2.2 红细胞处理 |
2.2.3 已知甘油浓度的红细胞配制和测定 |
2.2.4 干扰实验 |
2.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和分析 |
3.1 替代血液甘油浓度同渗透压的关系的结果分析 |
3.1.1 线性观察 |
3.1.2 回收率 |
3.1.3 稳定性 |
3.1.4 重复性 |
3.2. 不同甘油浓度的红细胞悬液同渗透压的关系的结果和分析 |
3.2.1 线性分析 |
3.2.2 回收率 |
3.2.3 重复性 |
3.2.4 干扰实验 |
3.2.5 血液渗透压和上清渗透压的比较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滤法结合透析法去除深低温红细胞保护剂 |
背景 |
1、实验材料 |
2、实验过程和方法 |
2.1 替代血液摸索实验体系的实验条件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
2.1.1 洗涤体系的搭建 |
2.1.2 洗涤体系条件摸索 |
2.1.2.1 袋1和袋3填充溶液 |
2.1.2.2 以超滤的方式去除部分细胞外液 |
2.1.2.3 填充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内的膜外空间 |
2.1.2.4 用3%的盐水正压洗涤 |
2.1.2.5 用0.9%的盐水正压洗涤 |
2.1.2.6 用0.9%的盐水负压洗涤 |
2.1.2.7 用0.9%的盐水正压洗涤 |
2.1.2.8 用0.9%的盐水负压洗涤 |
2.1.2.9 冲洗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 |
2.1.2.10 不同透析液流速和不同血液侧流速,残留甘油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2.2 冰冻-复温后的红细胞的洗涤效果研究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
2.2.1 红细胞的获取 |
2.2.2 低温保护剂的添加 |
2.2.3 红细胞悬液的冷冻、复温 |
2.2.4 超滤法结合透析法的洗涤 |
2.2.5 超滤法结合透析法洗涤方法的调整 |
2.2.6 指标检测 |
3、实验结果和分析 |
3.1 替代血液摸索实验体系的实验条件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
3.1.1 替代血液中残留甘油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3.1.2 不同透析液流速和不同血液侧流速,替代血液中残留甘油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 |
3.1.3 同时改变透析液流速血液侧流速,替代血液中残留甘油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3.2 冰冻-复温后的红细胞的洗涤效果研究的实验结果 |
4、讨论和结论 |
5、展望 |
6、参考文献 |
综述 红细胞低温保存保护剂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
1、冷冻保护剂的分类和原理 |
2、红细胞保护剂去除的方式 |
2.1 离心法去除红细胞保护剂 |
2.2 膜分离法去除红细胞保护剂 |
3、洗涤后的评价指标 |
3.1 红细胞洗涤后相关指标 |
3.2 洗涤后红细胞的效果 |
4、展望 |
5、参考文献 |
已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现代综合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的基础 |
1.1.1 我国血液透析中心发展的现状 |
1.1.2 我国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
1.1.3 国内外血液透析中心发展状况 |
1.1.4 血液透析中心专科专属医治空间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
1.1.5 中建股份科技研发课题子课题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血液透析技术(HD)和血液透析中心概述 |
2.1 血液透析技术(HD) |
2.1.1 血液透析技术(HD)的历史 |
2.1.2 我国血液透析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
2.1.3 血液透析技术(HD)医学概念说明 |
2.2 血液透析中心 |
2.2.1 血液透析中心的基本概念 |
2.2.2 血液透析中心的基本建设要求 |
2.3 血液透析患者 |
2.3.1 血液透析患者的病理分析 |
2.3.2 血液透析患者的生理、心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血液透析中心规划设计 |
3.1 相关规范、规定要求 |
3.2 血液透析中心建设思路及基本设计原则 |
3.2.1 血液透析中心的建设思路 |
3.2.2 血液透析中心的基本设计原则 |
3.3 血液透析中心的规模控制 |
3.4 血液透析中心位置选择 |
3.4.1 血液透析中心的外部环境选择 |
3.4.2 血液透析中心的内部位置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4. 血液透析中心建筑设计 |
4.1 血液透析中心平面组织形式 |
4.1.1 血液透析中心内部区域划分 |
4.1.2 血液透析中心各功能分区的面积控制 |
4.1.3 血液透析中心的分区组织形式 |
4.1.4 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治疗室平面布局方式 |
4.1.5 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治疗室床位排列方式 |
4.2 空间组成及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要求 |
4.2.1 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治疗区 |
4.2.2 血液透析中心患者接诊区 |
4.2.3 血液透析中心办公辅助区 |
4.3 血液透析中心治疗流程及流线组织形式 |
4.3.1 血液透析中心的治疗流程 |
4.3.2 人流流线组织 |
4.3.3 物品流线组织 |
4.4 血液透析中心的设备要求及选择 |
4.4.1 血液透析中心的设备要求 |
4.4.2 血液透析机设备的选择 |
4.4.3 血液透析中心水处理的设备选择 |
4.5 血液透析中心相关界面的设计及材料选择 |
4.5.1 地面设计及材料选择 |
4.5.2 墙面设计及材料选择 |
4.5.3 吊顶设计及材料选择 |
4.5.4 门窗设计及材料选择 |
4.6 血液透析中心水电要求 |
4.6.1 给排水要求 |
4.6.2 血液透析中心供电系统要求与设计 |
4.6.3 血液透析设备安装时水电注意事项 |
4.7 医用气体设施 |
4.8 血液透析中心空调净化系统要求与设计 |
4.9 人性化环境设计 |
4.9.1 人性化设计概念概述 |
4.9.2 血液透析中心功能空间的人性化 |
4.9.3 血液透析中心流线组织的人性化 |
4.10 本章小结 |
5. 国内典型血液透析中心的调查和分析 |
5.1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 |
5.1.1 医院概况 |
5.1.2 血液透析中心概况 |
5.1.3 血液透析中心空间布局分析 |
5.1.4 血液透析中心流线方式 |
5.1.5 存在的问题 |
5.1.6 小结 |
5.2 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新建血液透析中心 |
5.2.1 医院概况 |
5.2.2 血液透析中心概况 |
5.2.3 血液透析中心布局方式 |
5.2.4 血液透析中心流线方式 |
5.2.5 存在的问题 |
5.2.6 小结 |
5.3 南京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透析中心 |
5.3.1 医院概况 |
5.3.2 血液透析中心概况 |
5.3.3 血液透析中心空间布局分析 |
5.3.4 血液透析中心流线方式 |
5.3.5 存在的问题 |
5.3.6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6.实际工程案例——长安区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方案 |
6.1 项目概况 |
6.2 血液透析中心概况 |
6.3 血液透析中心布局方式 |
6.4 血液透析中心流线方式 |
6.5 血液透析中心的人性化考虑 |
6.6 基于理论研究的方案优化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一 血液透析中心调研问卷 |
附录二 血液透析中心调研表 |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10)中空纤维透析膜的性能表征及传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液透析技术简介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肾功能和肾衰竭 |
1.1.3 血液透析技术的意义 |
1.2 血液透析中的膜分离技术 |
1.2.1 血液透析器的结构 |
1.2.2 血液透析器的进展 |
1.2.3 血液透析膜材料进展 |
1.3 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溶质传递 |
1.3.1 血液透析膜传质研究概况 |
1.3.2 血液透析传质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2 课题提出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中空纤维膜的表面特性和结构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纤维膜样品的前处理 |
2.3 纤维膜表面特性和结构特性的表征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 |
2.3.2 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成像 |
2.3.3 密度的测定 |
2.3.4 孔隙率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纤维膜表面的显微结构 |
2.4.2 膜密度和孔隙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空纤维透析膜的传质参数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设备 |
3.2.4 水通量和截留率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血液体积流率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设备 |
4.2.4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空纤维膜的模拟传质实验和理论模型分析 |
5.1 引言 |
5.2 传质模型的建立 |
5.3 实验部分 |
5.3.1 实验材料 |
5.3.2 实验试剂 |
5.3.3 实验仪器设备 |
5.3.4 测试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实验误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透析器重复使用优缺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序列化灌注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实验[D]. 蒋志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亲水抗氧化改性聚砜血液透析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牛小旦.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3]阿加曲班与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初步评价[D]. 谢欢. 南华大学, 2019(01)
- [4]血液透析技术在犬急性肾功能衰竭上的应用[D]. 孟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血液净化抗凝方式的选择[J]. 赵宇亮,买红霞,付平.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8(04)
- [6]吉林省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及运行现状的研究[D]. 王昕明. 吉林大学, 2016(03)
- [7]血透机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翔. 东南大学, 2016(03)
- [8]透析法结合超滤法去除冷冻复温红细胞保护剂的方法研究[D]. 张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9]现代综合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 张名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中空纤维透析膜的性能表征及传质特性研究[D]. 胡相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