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D_(44)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论文文献综述)
梁桐[1](2021)在《Piezo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新型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蛋白Piezo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未被证实。因此,阐明Piezo2与胃癌发病机制的关系,将可能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靶点。目的:探讨Piezo2与胃癌的关系,为有效的抗胃癌转移提供新思路。方法:本实验检测人胃癌组织及细胞中Piezo2、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分析Piezo2表达与EMT状态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RNAi技术干扰胃癌细胞,通过CCK-8、Wound Healing、Transwell等实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1)胃癌组织中Piezo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SP免疫组化的结果与RT-qPCR的结果一致。胃癌组织中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胃癌组织中Piezo2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均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均P﹤0.05),与E-cadherin呈正相关(r=0.368,P=0.042),而与Vimentin呈负相关(r=-0.487,P=0.005)。(3)胃癌细胞系(MGC-803、MKN-45、SGC-7901、SGC-7901/L)中Piezo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永生化的胃黏膜细胞系GES-1(均P﹤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胃癌细胞系MKN-45i中Piezo2和E-cadherin低表达,Vimentin高表达(均P﹤0.05)。(5)胃癌细胞系MKN-45i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胃癌组织及细胞中Piezo2呈低表达,其可能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下调Piezo2的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iezo2可通过调控EMT过程影响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但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修一冉[2](2019)在《LGR5、β-catenin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LGR5、β-catenin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三者表达的相关性,从而期待能为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规范化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胃癌病人139例及距癌组织2cm远的正常胃黏膜组织139例纳入本实验。所有胃癌病例经病理证实均为原发性胃癌,所选患者术前均无辅助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史,制成病理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LGR5、β-catenin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三者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LGR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胃癌组织(61.8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28.06%)(P<0.05),LGR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或细胞膜上。β-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癌旁正常黏膜组织(92.09%)明显高于胃癌组织(51.80%)(P<0.05),β-caten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细胞膜表达缺失,或出现细胞质、细胞核异常染色。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癌旁正常黏膜组织(94.96%)明显高于胃癌组织(53.96%)(P<0.05),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细胞膜着色不连续、点状、间断状。2.LGR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LGR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中分化组(73.87%)明显高于低分化组(48.48%)(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75.7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7.83%)(P<0.05);Ⅰ+Ⅱ期胃癌(69.14%)明显高于Ⅲ+Ⅳ期胃癌(51.72%)(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无关(P>0.05)。3.β-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β-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中分化组(73.97%)明显高于低分化组(27.27%)(P<0.05);未侵及浆膜层组(63.64%)明显高于侵及浆膜层组(31.37%)(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75.36%)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28.57%)(P<0.05);Ⅰ+Ⅱ期胃癌(72.84%)明显高于Ⅲ+Ⅳ期胃癌(22.41%)(P<0.05)。但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无关(P>0.05)。4.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有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中分化组(79.45%)明显高于低分化组(25.76%)(P<0.05);未侵及浆膜层组(64.77%)明显高于侵及浆膜层组(35.29%)(P<0.05);无远处转移组(68.25%)明显高于有远处转移组(42.11%)(P<0.05);Ⅰ+Ⅱ期胃癌(64.20%)明显高于Ⅲ+Ⅳ期胃癌(39.66%)(P<0.05)。但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5.139例胃癌组织中,有26例LGR5蛋白和β-catenin蛋白同时阳性表达,有7例同时阴性表达,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GR5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550,P<0.05)。139例胃癌组织中,有39例LGR5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同时阳性表达,有17例同时阴性表达,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GR5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220,P<0.05)。139例胃癌组织中,有52例E-cadherin蛋白和β-catenin蛋白同时阳性表达,有44例同时阴性表达,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80,P<0.05)。结论1.LGR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低表达,提示LGR5蛋白可能为胃癌干细胞标志物,它可能能作为检测早期胃癌的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标志物。2.β-catenin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高表达,而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提示β-catenin蛋白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胃癌发生发展过程。3.LGR5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提示LGR5蛋白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4.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提示β-catenin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有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提示E-cadherin蛋白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它表达下降可能导致胃癌细胞具有恶性侵袭性并易于转移发生。6.胃癌组织中,LGR5蛋白与β-catenin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LGR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细胞膜表达的增多可能受β-catenin蛋白及E-cadherin蛋白的调节。这可能对于肿瘤的恶性转化及侵袭性生长具有重要提示意义。7.胃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β-catenin蛋白与E-cadherin蛋白可能存在某种机制相互作用。联合检测LGR5蛋白与β-catenin蛋白和E-cadherin蛋白有可能对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估胃癌的侵袭转移潜能有重要意义。
鲁遥恒[3](2019)在《胃癌miR-34a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miR-34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34a表达对于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检测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ATP结合盒G2(ABCG2)和抗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Notch1的表达,结合胃癌组织中miR-34a的表达水平,探讨miR-34a表达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机制。方法:1.q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并以其中位数将患者分为miR-34a高表达组和miR-34a低表达组。2.收集整理纳入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以及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分化程度和Her-2表达水平等病理资料,并分析miR-34a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3.完善患者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和复发时间,绘制K-M生存曲线,并分析miR-34a表达对于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影响。4.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胃癌组织中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法检测胃癌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cl-2和Notch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miR-34a表达与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及抗凋亡基因Bcl-2和Notch1的相关性。结果:1.以2-ΔCT为衡量标准,患者胃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中位数为2.46×10-6,miR-34a高表达组有29名患者,miR-34a低表达组有30名患者。2.miR-34a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高表达组患者平均肿瘤大小为(4.38±2.01)cm,显着小于miR-34a低表达组(5.583±2.75)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高表达组T分期及TNM分期显着低于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高低表达组间N分期、分化程度及Her-2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miR-34a高表达组患者3年OS为63.19%,显着高于miR-34a低表达组3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高表达组患者3年DFS为63.06%,显着高于miR-34a低表达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qRT-PCR结果显示miR-34a高表达组患者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mRNA相对表达值显着低于miR-34a低表达组(P<0.05);miR-34a高表达组患者抗凋亡基因Bcl-2和Notch1 mRNA相对表达值显着低于miR-34a低表达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34a高表达组患者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表达水平显着低于miR-34a低表达组(P<0.01);miR-34a高表达组患者抗凋亡蛋白Bcl-2和Notch1表达水平显着低于miR-34a低表达组(P<0.05)。结论:1.miR-34a的表达水平和胃癌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相关,miR-34a高表达患者有更长的OS和DFS,miR-34a高表达可以减少胃癌细胞增殖或者促进胃癌细胞凋亡。2.miR-34a与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表达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Notch1表达呈负相关。3.胃癌中miR-34a异常低表达可调控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的表达维持胃癌干细胞的表型,同时也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Notch1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凋亡,导致胃癌预后不良。
陈红梅[4](2018)在《ESCO2基因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周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ESCO2基因表达产物是建立和维持染色体内聚的重要调节蛋白,而染色体内聚直接决定了染色体分离的精准性和染色体稳定性。已知染色体不稳定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但是ESCO2基因与胃癌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对ESCO2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展开研究,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中胃腺癌样本数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腺癌组织芯片的蛋白表达;选用shRNA、sgRNA慢病毒及过表达腺病毒分别感染胃癌AGS、BGC-823、SGC-7901、MKN-74细胞系;CCK-8实验检测胃癌细胞活性,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NA复制活性,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Annexin V-APC单染-FACS检测细胞凋亡,PI-FACS检测细胞周期;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在体肿瘤生长情况;蛋白表达芯片、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定量PCR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Co-IP实验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结果:1、TCGA数据库的胃腺癌组织中ESCO2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且该基因表达水平与亚洲黄种人胃癌肿瘤分期呈负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胃腺癌组织芯片中癌组织的ESCO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活性,过表达结果与之相反;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胃癌细胞DNA复制活性和细胞克隆形成,并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ESCO2基因敲减可使胃癌细胞被阻滞于G2/M期,反之G2/M期细胞减少。敲除ESCO2基因可显着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并促进细胞凋亡。3、ESCO2基因敲减后能显着下调mTOR及其下游S6K1和RPS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明显上调mTOR上游的AMPKα蛋白磷酸化水平。而且,ESCO2基因敲减后有14个差异表达蛋白与细胞周期调控直接相关,这些差异蛋白在p53信号通路、泛素化蛋白水解和细胞周期通路的“crosstalk”处明显富集;并且,ESCO2基因敲减可促进p53和p21表达,并抑制Skp2和CyclinB1表达。胃癌细胞中存在ESCO2蛋白和p53蛋白的相互作用。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裸鼠皮下瘤体大小和瘤重。结论:ESCO2基因在胃腺癌组织高表达;该基因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并调控细胞周期,这些调控作用可能与mTOR信号分子和p53/p21/CyclinB1信号通路有关;ESCO2基因敲减可抑制裸鼠成瘤。该基因是胃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
时俊锋[5](2018)在《补骨脂乙素增强乳腺癌和胃癌治疗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ER+)患者,临床上往往采用内分泌、化疗、放疗等治疗,从而使患者获得一定的临床获益。补骨脂乙素(IBC)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属于重要补骨脂中的查耳酮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等生物活性,同时也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本文旨在评价IBC在ER+乳腺癌化疗中的增敏作用。方法:首先利用MTT、平板克隆实验检测IBC药物对乳腺癌细胞的毒性,接着利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利用裸鼠荷瘤实验体内验证IBC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们研究发现17β-estrogen(E2)能够导致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而IBC能够逆转E2引起的这种耐药;E2及IBC是通过ERα途径改变ER+细胞对紫杉醇的抗性。并且我们建立了紫杉醇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系,证实E2及ERα能够上调CD44表达水平;而IBC能抑制E2对CD44基因的表达调控。最后,在裸鼠荷瘤模型中,IBC能够降低ERα与CD44的表达水平,进而缩小荷瘤裸鼠肿瘤的体积。结论:补骨脂乙素IBC能够通过ERα途径介导下调CD44表达水平,进而提高ER+乳腺癌化疗的敏感性。这一发现为ER+乳腺癌新的治疗方案提出了理论依据。目的:胃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属于腺癌,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1。ERβ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受体,其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ERα,这提示ERβ在胃癌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补骨脂乙素(IBC)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能够调控ERβ表达水平从而发挥作用。阿帕替尼,一种新型的分子靶向剂,应用于晚期胃癌治疗。因此,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人类胃癌的斑马鱼模型,以评价IBC联合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疗效。方法:首先利用MTT实验检测IBC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毒性,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接着利用MTT、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阿帕替尼对细胞的影响及ER的调控,利用斑马鱼荷瘤实验体内验证IBC与阿帕替尼的协同作用。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发现IBC能够增强ERβ表达从而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在斑马鱼动物模型中,能发现阿帕替尼能使新形成的血管长度明显缩短,同时,IBC联合阿帕替尼具有最好的抗肿瘤生长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IBC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作为胃癌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案。此外,斑马鱼模型可以被设计为一个潜在的实用工具,探索新的抗胃癌药物模型。
龚仁艳[6](2017)在《进展期胃癌证素特征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表达间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证素辨证,研究其证素分布特征,应用免疫组化法测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和CD44表达水平,并与癌旁组织相对比,探讨进展期胃癌证素分布特征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表达间的关系,对探讨胃癌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相互间联系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四诊资料进行规范化采集,将采集资料进行证素辨证,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进展期胃癌的主要病位、病性证素。同时,收集其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灶5cm以上),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和CD44表达水平,进而阐释进展期胃癌证素分布特征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之间的关系。结果:1.年龄分布特点:以60-69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1。2.证素分布特点:主要病位证素是胃、脾,其次为肝、肾;主要病性证素是气虚,其次为湿、血瘀、气滞、阴虚、实热。3.胃癌组织中CD133、CD44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是41.67%(25/60)、46.67%(28/60),而相应的癌旁组织阳性表达均是0.00%(0/60),得出癌组织CD133、CD4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CD133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发生部位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CD44基因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肿瘤发生部位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4.病位证素"胃"、"脾",病性证素"气虚"、"湿"、"血瘀"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表达水平有相关性(P<0.05),而其它证素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表达水平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1.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病位证素是胃、脾,其次为肝、肾;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湿、血瘀、气滞、阴虚、实热、痰也较多见,提示胃癌的发病机制为有虚、有实,以本虚为主,本虚为脾胃气虚为主,实以湿、血瘀、气滞、实热、痰为主。2.胃癌组织CD133、CD44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大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中CD133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发生部位没有相关性;CD44基因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肿瘤发生部位没有相关性。可见CD133、CD44的基因表达水平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CD44的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转移有重要的意义。3.进展期胃癌的病位证素"胃"、"脾",病性证素"气虚"、"湿"、"血瘀"与胃癌组织CD133、CD44基因表达水平有相关性,提示不同证素之间胃癌组织CD133、CD44基因表达水平是不一致的,对解释胃癌证素微观机制有一定积极意义,更好阐释胃癌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二者的联系。
冯凡,曹卫平,陈琦,朱小兰,许文林[7](2017)在《CD44剪接变异体(CD44v)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CD44是一种黏附性的跨膜受体糖蛋白,根据外显子表达方式可分为CD44标准体(CD44s)和CD44剪接变异体(CD44v)两种。大量研究证实CD44v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CD44v在转移性肿瘤中的选择性表达及其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由于CD44v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剪接变异体形式,拟从结构上对NCBI中的CD44v进行差异序列的全面比较,综合阐述CD44v在不同肿瘤中的研究及其靶标治疗,为进一步研究CD44v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王川[8](2016)在《干细胞标记物CD44基因变异与胃癌的发生和预后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胃癌(G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全球每年有近100万例胃癌新发病例,其发病率占全球肿瘤的第四位。胃癌的发病情况在全世界分布不均,我国属于高发病率国家,其中发生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东亚三国的病例约占全球总发病例数的70%,中国则占世界发病总数的42%。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是一组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目前已有研究表明CD44基因多态性(SNPs)与多种肿瘤相关,这种基因变异在促进肿瘤发生、复发方面产生个体差异,既往研究多关注SNPs与肿瘤发生危险性的关系,对于肿瘤进展、转移、复发和预后的评估关注较少。本研究在中国胃癌高发的东北地区开展CD44基因变异与胃癌发生、进展和预后的研究,以便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随访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CD44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探讨CD4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基因型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实施个性化治疗和随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2008年7月至2015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和接受手术治疗的898例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对照者99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体检和门诊诊疗前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的自记式调查表。使用Axyprep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从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从Hapmap数据库中选取rs8193、rs13347、rs187116作为候选SNPs,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上述位点进行分型检测。以χ2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各基因型及其他因素的分布。调整性别、年龄和Hp感染的作用后,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3个位点与胃癌易感性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对病例组胃癌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各SNPs基因型与胃癌术后长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组胃癌患者898例,对照组992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886),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1.06±11.35岁和59.19±10.04岁,病例组年龄高于对照组(P=0.006)。病例组患者中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7.1%vs.49.1%,P<0.001);大部分患者为低分化胃癌,占全部分化类型的68.3%;Lauren组织分型以管状腺癌为主,占82.1%;根据WHO第6版恶性肿瘤TNM分期指南,I-II和III-IV期的病例分别为428例(47.7%)和440例(49.0%)。(2)3个SNPs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和对照组中3个SNPs基因型分布频率相近,未发现CD44 rs8193和rs13347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易感性有关联(P>0.05)。与携带rs187116 GG型患者相比,携带GA/AA基因型患者的胃癌易感性升高,接近于有统计学意义(P=0.055)。(3)对胃癌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5.0 cm)、分级程度(高分级)、脉管浸润(阳性)、浸润深度(≥T2)、淋巴结转移(N1、N2、N3)以及高临床分期(III+IV期)均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log-rank检验,P值分别为P<0.001;P=0.020;P<0.001;P<0.001;P<0.001;P<0.001)。(4)在SNPs与胃癌预后的关联研究中,通过质谱法对739例具有随访信息的胃癌患者基因分型,K-M法单因素分析发现3个SNP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生存预后均无显着关联。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纯合野生CC基因型,具有rs13347 CT/TT基因型者总生存期更短,死亡风险更高,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调整HR=1.14,95%CI=0.89-1.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未发现rs8193 C>T、rs13347 C>T和rs187116 G>A三个位点与胃癌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术后化疗,脉管浸润阳性,肿瘤浸润,淋巴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44基因的3个SNPs的不同基因型间CD44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显性模型下3个SNPs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未发现CD44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胃癌患病风险及预后之间存在关联,CD44基因可能不是胃癌的易感基因。检测胃癌患者的rs187116基因多态性可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邓燕[9](2016)在《肝癌的CD44遗传易感性、血清糖蛋白聚糖谱性别差异和DKK1标志物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糖蛋白CD44基因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研究目的:CD44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单链跨膜糖蛋白粘附分子,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浸润以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三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探讨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三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癌(HC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4例肝癌患者和210例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DNA直接测序法,检测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和rs13347三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采用拟和优度χ2检验分析各SNP位点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是否符合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采用Binary logstic回归通过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四个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s,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对基因多态性和肝癌的患病风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CD44基因三个SNP基因型频率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符合哈-温平衡,P值均大于0.05,说明选择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2.本研究发现rs8193位点共有CC、CT和TT三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型,未发现CT和T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05)。无论是在显性模型还是隐性模型分析时,均未发现有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3.本研究发现rs10836347位点共有CC、CT两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未发现C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0.253)。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271)。4.本研究发现rs13347位点共有CC、CT和TT三种基因型。以CC基因型为参考基因,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626倍(95%CI:1.057-2.500,P=0.027)。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965倍(95%CI:1.043-3.702,P=0.037)。以C等位基因为参考基因,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461倍(95%CI:1.091-1.956,P=0.011)。在显性模型分析中,CT+TT与CC基因型相比,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1.697倍(95%CI:1.130-2.549,P=0.011)。在分析隐性模型时,未发现其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有相关性(P=0.549)。5.对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时发现,女性人群中,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2.675倍(95%CI:1.004-7.132,P=0.049),TT基因型可以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5.922倍(95%CI:1.083-33.164,P=0.040);在年龄≥50岁组中,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可以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2.157倍(95%CI:1.113-4.181,P=0.023),T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3.405倍(95%CI:1.263-9.178,P=0.015);在饮酒人群中,rs10836347位点的C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4.552倍(95%CI:1.205-17.192,P=0.025),rs13347位点的CT基因型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P=0.179)。TT基因型显着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至4.549倍(95%CI:1.244-16.635,P=0.022)。6.在进行单倍型分析时发现,TTT单倍型显着增加了肝癌的患病风险(OR=207.16,P=0.014),表明TTT单倍型可能是肝癌的一个危险因素。结论:CD44基因rs8193、rs10836347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患病风险无相关性。Rs13347位点的T等位基因的基因突变可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第二部分肝癌血清糖蛋白聚糖谱 目的:糖基化修饰是蛋白质翻译后最常见的修饰之一。同一蛋白质由于糖链结构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功能的差异。男性肝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的预后生存率却明显高于男性。本部分研究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对男性和女性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血清糖蛋白谱进行检测,旨在研究其糖蛋白糖谱特征性变化,筛选出男女肝癌差异性的糖谱标志,为男女肝癌发病差异研究提供新思路及实验基础。方法:实验主要包含以下步骤:(1)血清低丰度蛋白的收集:等体积混合4组(男性对照组、男性肝癌组、女性对照组和女性肝癌组)患者血清,使用高丰度蛋白去除柱收集血清低丰度蛋白;(2)将收集的低丰度蛋白经除盐、超滤、测定浓度后处理为待标记缓冲液;(3)待测低丰度蛋白CY5标记;(4)凝集素芯片的点制及芯片的杂交;(5)芯片扫描、数据提取;(6)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均数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7)凝集素印迹。结果:在男性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共筛选出12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它们是AAL、Con A、DSL、ECL、LCA、MNA-G、MNA-M、PHAE、PSA、SNA,EBL、SNA-I、WFA,WFL。提示在男性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中末端核心岩藻糖、双天线结构、α1,6连接的岩藻糖半乳糖胺、半乳糖、甘露糖残基、平分型Glc NAc等糖链结构增加,β-1,4半乳糖-N-乙酰葡糖胺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减少。在女性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共筛选出13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它们是AAL、CALSEPA、Con A、DSL、LCA、LTL、MNA-M、PHA-E、RCA I,RCA120、SNA,EBL、SNA-I、WFA,WFL、WGA,提示在女性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血清糖蛋白聚糖谱中末端核心岩藻糖、双天线甘露糖结构、α1,6连接的岩藻糖半乳糖胺、平分型Glc NAc等糖链结构增加,高甘露糖、双天线结构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减少。在男性肝癌组和女性肝癌组中共筛选出7种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提示男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含有较多的双天线、N-乙酰基-D-半乳糖胺、半乳糖、甘露糖残基、唾液酸等结构,而平分型结构和Gal NAcα/β-1,3/6Gal结构较女性肝癌患者减少。结论:不同性别肝癌患者血清蛋白糖谱存在差异,男性肝癌的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可能和糖链结构的改变有关。第三部分血清DKK1糖蛋白对肝癌诊断价值交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血清DKK1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Science Direct、Elsevier、Springer、EBSCO、Cochran 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1月。按照改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提取所需要的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信息。使用Meta-Di S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异质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DOR),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检索到452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提供了13个DKK1诊断肝癌的研究结果。Meta分析数据显示DKK1诊断肝癌的合并敏感度为72%,合并特异度为88%,DOR为25.95,AUC为0.872。其中的6篇文献,提供8个DKK1联合AFP诊断肝癌的研究结果,汇总DKK1联合AFP诊断肝癌的合并敏感度为81%,合并特异度为85%,DKK1联合AFP检测的DOR为31.28,AUC为0.913。结论:血清DKK1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采用DKK1联合AFP检测,可显着提高两者对肝癌的诊断效能。
齐心[10](2015)在《CD44启动子对结直肠癌CD44阳性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CD44异常表达是结直肠癌形成及发展的重要因素。CD44作为细胞黏附分子,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可介导及参与肿瘤的生成及转移。鉴于CD44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调控机制对揭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理及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对结直肠癌CD44异常表达调控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检测分析CD44启动子DNA结合蛋白对结直肠癌CD44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CD44启动子与结合蛋白的相关作用,并寻找在其中发挥调控作用的蛋白或蛋白群,从而在转录水平查证CD44启动子结合蛋白对CD44表达的激活和调控作用以及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揭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复发转移的防治奠定基础,也为结直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CD44启动子甲基化验证:分别从阴性和阳性淋巴细胞和LOVO(人结肠癌细胞)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提取→亚硫酸氢盐处理→BSP引物设计合成→PCR扩增→PCR产物纯化→PCR产物测序→BSP测序结果可视化分析将从人 HMLE (immortalized huma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永生化乳腺上皮细胞)细胞中抽提的染色体DNA在上、下游引物的5’端酶切位点分别插入NheI和XhoI限制性内切酶。结果片段克隆到pGL3荧光素酶标记低拷贝非病毒克隆载体载体并测序。采用PCR技术扩增CD44启动子。将细菌质粒在LB培养基过夜培养后使用小提质粒试剂盒提取质粒DNA,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活性以及条带位置。根据其引入的双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使用限制性内切酶NheI和XhoI进行双酶切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基因条带位置。将酶切得到的目的基因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回收纯化,并使用3’末端生物素标记试剂盒标记回收得到的质粒DNA,并检测验证标记效率。将冻存的colo-320(人结肠腺癌细胞)大量培养后加入CD44抗体进行流式细胞分选术,检测阳性率:提取核蛋白。将回收并标记的质粒DNA与提取的核蛋白进行电泳凝胶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4,检测质粒DNA与核蛋白结合情况。并将目的条带质谱测序分析蛋白质成分。结果:1.BSP测序结果可视化分析得出:4个样品在CD44基因外显子1(含外显子1)上游大概2000bp序列上未发生甲基化,没有甲基化的位点。2.自质粒载体CD44promoter pGL3中提取的CD44启动子质粒DNA与目的条带一致,位于4148bp。3.使用限制性内切酶Nh e I、X h o I双酶切CD44启动子质粒DNA与目的条带一致,位于2000bp。4.回收得到双酶切后的CD44启动子质粒DNA与目的条带一致,位于2000bp。5.3’末端生物素成功标记回收得到的CD44启动子质粒DNA。6.EMSA电泳显示CD44启动子质粒DNA与colo-320CD44+细胞核蛋白结合的反应组较其他两组移动的慢,表明CD44启动子质粒与colo-320CD44+细胞核蛋白成功结合。7.质谱分析得出:蛋白得分>21分,成功鉴定,可靠性达到显着水平。测序结果证实,在核蛋白中至少有30个蛋白参与了转录,经综合分析,较重要的有Serum albumin(血清白蛋白)、I3L1U9 HUMAN(肌动蛋白,n断)、POTE ankyrin domain family member(POTE锚蛋白、Keratin, type I cytoskeletal 10(角蛋白,1型上皮细胞)、K22E HUMAN(角蛋白,2型上皮细胞骨架)。结论:1.结直肠癌中CD44异常表达不是通过启动子甲基化调控的。2.结直肠癌CD44异常表达是通过CD44启动子结合相关蛋白调控的。3.白蛋白-组蛋白复合体可激活CD44基因转录,导致结直肠癌中CD44异常表达;锚蛋白与CD44启动子结合相互作用,是促进结直肠癌CD44异常表达的重要因素;肌动蛋白和角蛋白与CD44相互作用促进结直肠癌增殖、浸润和转移。4.结直肠癌CD44表达调控有待深入研究,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二、CD_(44)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_(44)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论文提纲范文)
(1)Piezo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Piezo2 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石蜡切片的制作 |
3.2 SP免疫组化实验 |
3.3 RT-qPCR组织实验 |
3.4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SP免疫组化法检测Piezo2、Vimentin、E-cadherin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4.2 Piezo2、Vimentin、E-cadherin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4.3 胃癌组织中Piezo2与Vimentin、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4.4 RT-qPCR法检测Piezo2 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Piezo2 在胃癌细胞系和正常胃黏膜细胞系中的表达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si RNA的合成、转染 |
3.3 RT-qPCR细胞实验 |
3.4 Western blot细胞实验 |
3.5 CCK-8 细胞实验 |
3.6 Wound Healing细胞实验 |
3.7 Transwell细胞实验 |
3.8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RT-qPCR法检测Piezo2 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4.2 RT-qPCR方法检测Piezo2在si RNA转染胃癌细胞系MKN-45 中的表达情况 |
4.3 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Vimentin、E-cadherin在 Piezo2的si RNA转染胃癌细胞系MKN-45 中的表达情况 |
4.4 CCK-8 细胞实验结果 |
4.5 Wound Healing细胞实验结果 |
4.6 Transwell细胞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Piezo在肿瘤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LGR5、β-catenin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胃癌miR-34a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1.实验技术路线 |
2.实验标本 |
3.主要试剂和耗材 |
4.主要仪器及设备 |
5.溶液配方 |
6.实验方法 |
6.1 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 |
6.2 miR-34a表达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 |
6.3 Kaplan-Meier曲线法分析miR-34a 高低表达对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的关系 |
6.4 q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 mRNA表达情况 |
6.5 制备蛋白样本及蛋白定量 |
6.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胃癌组织中胃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和ABCG2的表达情况 |
6.7 q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cl-2和Notch1的表达情况 |
6.8 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中抗凋亡基因Bcl-2和Notch1的表达情况 |
7.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1.qRT-PCR检测胃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情况 |
1.1 提取的胃癌组织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
1.2 胃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情况 |
2.miR-34a表达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 |
3.miR-34a高低表达对患者OS和DFS结果的影响 |
4.miR-34a表达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机制 |
4.1 miR-34a表达与胃癌组织中胃癌干细胞的表达的关系 |
4.2 miR-34a表达与抗凋亡蛋白的表达的关系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ESCO2基因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周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ESCO2基因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
1 胃癌分型 |
1.1 胃癌组织分型 |
1.2 胃癌分子分型 |
2 调控胃癌的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 |
2.1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
2.2 mTOR信号通路 |
2.3 p53信号通路 |
3 ESCO2基因 |
3.1 ESCO2的特征和作用 |
3.2 ESCO2的主要功能 |
4 Cohesin与胃癌 |
4.1 Cohesin组分的基因过表达与胃癌 |
4.2 Cohesin组分的基因突变与胃癌 |
4.3 癌症中cohesin突变的潜在影响 |
5 科学问题 |
第二章 胃癌组织ESCO2表达及其与胃癌的相关性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 TCGA数据库 |
1.2 Oncomine数据库 |
1.3 胃腺癌组织芯片 |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3 主要方法 |
3.1 TCGA数据库下载与数据分析 |
3.2 Oncomine数据库数据分析 |
3.3 胃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 |
结果 |
1 ESCO2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的差异表达 |
1.1 ESCO2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的差异表达 |
1.2 ESCO2基因在Oncomine数据库中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的差异表达 |
1.3 ESCO2基因在胃腺癌组织芯片中的差异表达 |
2 ESCO2基因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
2.1 TCGA数据库中ESCO2mRNA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
2.2 胃癌组织芯片中ESCO2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 |
3 ESCO2基因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 |
3.1 选取样本 |
3.2 单因素生存期分析 |
讨论 |
1 ESCO2基因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差异表达的结果分析 |
2 ESCO2表达与组织分型、肿瘤分期和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ESCO2在胃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慢病毒与腺病毒 |
1.3 动物 |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器材 |
3 主要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慢/腺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
3.3 CCK-8细胞活力检测 |
3.4 EdU细胞增殖检测 |
3.5 细胞克隆形成检测 |
3.6 细胞划痕实验 |
3.7 细胞Transwell迁移实验 |
3.8 蛋白抗体芯片检测增殖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 |
3.9 qRT-PCR检测增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 |
3.10 Western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表达 |
3.11 裸鼠成瘤实验 |
3.12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ESCO2基因在不同胃癌细胞株的表达 |
2 目的细胞感染 |
2.1 shRNA慢病毒感染细胞 |
2.2 sgRNA慢病毒感染细胞 |
2.3 过表达腺病毒感染细胞 |
3 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3.1 干扰/敲除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3.2 过表达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4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S期细活胞数量的影响 |
5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6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划痕愈合能力的影响 |
7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
8 干扰ESCO2基因对裸鼠成瘤的影响 |
9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影响 |
10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mTOR通路的影响 |
10.1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mTOR通路分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
10.2 干扰ESCO2基因对AGS细胞mTOR通路分子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ESCO2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慢病毒与腺病毒 |
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器材 |
3 主要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慢/腺病毒感染目的细胞 |
3.3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V-APC单染法-FACS) |
3.4 细胞周期检测(PI-FACS) |
3.5 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与分析 |
3.6 qRT-PCR检测周期相关基因mRNA表达 |
3.7 蛋白抗体芯片检测p53蛋白表达 |
3.8 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 |
3.9 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 |
3.10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干扰/敲除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2 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2.1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2.2 过表达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3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
3.1 ESCO2基因干扰的BGC-823细胞蛋白组差异表达分析 |
3.2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p53表达的影响 |
3.3 干扰ESCO2基因对胃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胃癌细胞中ESCO2蛋白与p53蛋白的相互作用 |
4.1 ESCO2蛋白和p53蛋白在AGS和BGC-823细胞中的相互作用 |
4.2 ESCO2蛋白和p53蛋白在AGS和BGC-823细胞中互作的定位 |
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补骨脂乙素增强乳腺癌和胃癌治疗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IBC降低ERα表达从而提高乳腺癌细胞化疗的敏感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第二部分 IBC促进ERβ表达从而提高胃癌细胞靶向治疗的敏感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主要中英文对照词表 |
致谢 |
(6)进展期胃癌证素特征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表达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医证素辨证标准 |
2 临床资料采集 |
2.1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
2.2 临床标本的收取 |
3 实验研究 |
3.1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4 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 进展期胃癌的病位证素分布及差异 |
3 进展期胃癌的病性证素分布及差异 |
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33、CD44基因的表达情况 |
4.1 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D133、CD44基因的表达状况 |
4.2 胃癌组织中CD133、CD44基因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 |
5 进展期胃癌的证素特征与胃癌组织CD133、CD44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
5.1 病位证素与胃癌组织CD133、CD44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
5.2 病性证素与胃癌组织CD133、CD44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
第三章 讨论 |
1 进展期胃癌的证素特征 |
1.1 进展期胃癌的病位证素特征 |
1.2 进展期胃癌的病性证素特征 |
2 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与肿瘤的关系 |
3 进展期胃癌证素特征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CD44剪接变异体(CD44v)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D44剪接变异体(CD44v)的基本结构概述 |
2 CD44剪接变异体(CD44v)与肿瘤 |
2.1 CD44v与消化道肿瘤 |
2.2 CD44v与淋巴/血液系统肿瘤 |
2.3 CD44v与其他器官肿瘤 |
3 肿瘤中CD44剪接变异体(CD44v)的靶标治疗 |
4 总结 |
(8)干细胞标记物CD44基因变异与胃癌的发生和预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胃癌与基因变异 |
1.1.1 胃癌的流行情况 |
1.1.2 基因变异与胃癌 |
1.2 肿瘤干细胞假说的提出 |
1.3 CD44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
1.3.1 CD44基因的结构 |
1.3.2 CD44分子的功能 |
1.4 CD44基因多态性与肿瘤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研究现状 |
1.4.1 CD44与胃癌 |
1.4.2 CD44与乳腺癌 |
1.4.3 CD44与结肠癌 |
1.4.4 CD44与鼻咽癌 |
1.5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来源 |
2.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2.2 主要试剂、仪器与器材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器材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3.1 SNP位点的选择 |
2.3.2 样本采集 |
2.3.3 基因组DNA提取 |
2.3.4 基因分型 |
2.3.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基因分型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
3.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3.4 CD4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性分析 |
3.4.1 CD4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 |
3.4.2 单体型分析 |
3.5 CD4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
3.5.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资料 |
3.5.2 CD44SNP对胃癌预后的影响 |
3.5.3 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3.5.4 CD44基因多态性与CD44蛋白表达的关系 |
3.5.5 SNP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CD44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
4.2 CD44基因SNPs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
4.3 CD44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放化疗的关系 |
4.4 CD44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肝癌的CD44遗传易感性、血清糖蛋白聚糖谱性别差异和DKK1标志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糖蛋白CD44基因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 CD44基因三个SNP位点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
3. CD44基因rs8193位点酶切产物电泳结果 |
4. CD44基因三个SNP位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
5.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 |
6. CD44基因三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其与肝癌的患病风险相关性分析 |
7. CD44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患病风险相关性的分层分析 |
8. CD44基因三个SNP位点单倍型的构建和分析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癌血清糖蛋白聚糖谱的性别差异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1. 血清高丰度蛋白的去除效果 |
2. 凝集素芯片检测 |
3. 筛选男性肝癌组与对照组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 |
4. 筛选女性肝癌组与对照组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 |
5. 筛选男性肝癌组与女性肝癌组差异的凝集素亲和信号 |
6. 凝集素亲和信号聚类分析 |
7. 凝集素印迹结果 |
8. 血清糖蛋白聚糖谱差异性解析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清DKK1糖蛋白对肝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 异质性分析结果 |
4. 合并统计量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潜在应用价值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CD44启动子对结直肠癌CD44阳性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2.1 探针制备 |
2.2 探针标记 |
2.3 探针标记灵敏度检测 |
2.4 细胞培养 |
2.5 核蛋白提取 |
2.6 CD44启动子甲基化验证 |
2.7 EMSA电泳迁移率实验 |
2.8 盐桥法转膜 |
2.9 EMSA凝胶质谱测序由蛋白质中心完成 |
结果 |
3.1 细菌培养及质粒扩増 |
3.2 3’末端生物素标记探针效率评估,3’生物素末端成功标记DNA探针 |
3.3 甲基化验证 |
3.4 EMSA电泳显示CD44启动子质粒DNA与colo-320CD44+细胞核蛋白结合的反应组较其他两组移动的慢,表明CD44启动子质粒与colo-320CD44+细胞核蛋 |
3.5 将EMSA凝胶的差异条带进行质谱分析得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乙状结肠癌引起的急性坏死性结肠炎 |
致谢 |
四、CD_(44)基因异常表达与胃癌(论文参考文献)
- [1]Piezo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 梁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LGR5、β-catenin和E-cadhe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修一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胃癌miR-34a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鲁遥恒.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ESCO2基因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周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红梅. 兰州大学, 2018(06)
- [5]补骨脂乙素增强乳腺癌和胃癌治疗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时俊锋. 南京医科大学, 2018
- [6]进展期胃癌证素特征与胃癌干细胞相关基因CD133、CD44表达间的关系[D]. 龚仁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CD44剪接变异体(CD44v)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冯凡,曹卫平,陈琦,朱小兰,许文林. 生物学杂志, 2017(01)
- [8]干细胞标记物CD44基因变异与胃癌的发生和预后的流行病学研究[D]. 王川. 吉林大学, 2016(09)
- [9]肝癌的CD44遗传易感性、血清糖蛋白聚糖谱性别差异和DKK1标志物的分析[D]. 邓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10]CD44启动子对结直肠癌CD44阳性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D]. 齐心.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