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A不稀奇 上网是热点(论文文献综述)
侯丹妮[1](2020)在《论“泡面番”样式网络动画的崛起》文中认为“泡面番”样式网络动画进入到大众视野,从无人问津到被社会所共知,这种崛起的背后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泡面番”样式的网络动画为研究对象,从其概念界定着手,尝试逐步梳理发展背景和状态,以研究其迅速崛起的特点作为重点,结合案例分析其在内容、形式、文化和产业各方面的特征,并将国产“泡面番”与日本“泡面番”动画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前景展望。论文四个板块分为网络动画以及“泡面番”的释义及其相互关系;“泡面番”动画的应运而生及其迅猛发展;“泡面番”动画崛起的特点分析;“泡面番”样式动画的发展趋势。全文结合多方面因素深入分析,“泡面番”动画在未来的动画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蔺陆洲[2](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郑衍彬[3](2019)在《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在“互联网+”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政务微信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政务微信存在的内容同质化、违反传播规律、团队建设跟不上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已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加强相关运营研究,探寻问题解决方案。本文以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综合研读和评述国内外有关政务微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新闻传播、市场营销、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该订阅号的发展情况、运营策略、运营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具体研究。本研究最大的亮点在于,不再把政务微信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是选取其细分类别,即专业类政务订阅号进行研究,并主张不同的政务主体应该根据自身的职能设置和使用需求,选择最优的微信公众号账号类型,进而把政务信息传播和政务公共服务做到更好。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政务微信的创办主体不仅有广义的政府,还包含党委以及承担国家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二是政务微信有细分的种类区别,从职能范围而言,有综合类和专业类之分,从微信公众号账号种类而言,有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之分;三是精心组织内容创作、用心塑造亲民服务形象、组建专业运营团队以及构建运营机制是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的主要制胜策略;四是政务订阅号应以优质政务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优质垂直原创政务内容,是专业类政务订阅号的安生立命之本,至于政务主体的深度公共服务功能则应该顺应服务聚合趋势,接入一体化的聚合平台;五是发展政务微信必须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政务主体必须认清微信公众号不同账号种类的优势区别,从中选择最优媒介,通过发挥其优势来开展政务传播与服务工作;六是构建专业运营团队和一套与之紧密关联的协调运营机制,是发展好政务微信的必要条件;七是立足长远发展,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仍需要扬长避短,除了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还需要在用户的挖掘、团队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狠下功夫,才有可能再上新台阶、取得新辉煌。
蔡缝[4](2019)在《新媒体时代的作家“书写”研究 ——基于昭通作家群的考察》文中认为当下,新媒体己然成为社会组织架构的一部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新媒体以其独特的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一种新的社会语境之下,我们已经无法摆脱新媒体的裹挟。本文以昭通作家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观察和线下的深度访谈,选取了几位典型的作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与分析,梳理出作家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实践活动,并以此探讨在新的社会场景之下,作家如何进行“书写”实践,在“书写”的过程中怎样与新媒体产生互动,新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研究发现新媒体于作家之间的互动是全方位的,对作家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对于大部分的作家来说,新媒体这一新的社会场景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传播渠道的不同,在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中,作家不仅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满足感,还实现了传统媒体时代所不具有的经济的持续收益,并且得益于新媒体的开放和低门槛,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和信心,尤其是在传统纸质媒体相对萎缩的今天。而其中部分作家不仅将新媒体作为自己的文学传播平台,还通过新媒体推送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写作者,繁荣了一方文学圈子。但并不是所有作家都对新媒体报以热忱的心态,少部分作家则担忧新媒体的低门槛对文学的冲击,造成大众对文学的轻视和误解。作家们不管是积极主动的拥抱新媒体还是与新媒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都并不影响作家对文学核心价值的追求和维护,他们对待新媒体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对待文学的态度却是一样的。而新媒体在其中充当了分化和分流的角色,从事不同文体的作家被分化成不同的群体,持有相同文学观念和文学旨趣的作家更快地分化并结合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并逐渐有引领文学潮流的趋势,而作家们依然坚守心中的文学价值,依然以追求文学的审美价值为最高目标。
魏安[5](2018)在《人文教育新媒体“杜课”短视频栏目策划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正在引领教育进行全面深刻的转型升级。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教育行业的繁荣和“终身学习”观念的深入人心,网络学习的用户规模逐年扩大,互联网教育资源也愈加丰富。2016年11月,“杜课”正式上线,“杜课”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群体,以问答为主要形式的人文教育类微信公众号。上线一年时间,“杜课”粉丝已近三万,并打造出《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乌尔班尼的牺牲》等引起广泛关注的爆款文章。但是,在对“杜课”进行产品分析和用户调研后,笔者发现“杜课”存在以下问题:微信公众号竞争激烈、文章打开率低、缺乏互动、形式及内容较为严肃单调、影响力不足等,亟需变革。而近年来备受欢迎的短视频因其具有社交性、碎片化、创新性、传播立体化、更受年轻人喜爱等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杜课”公众号的缺陷。本策划对人文教育新媒体“杜课”即将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七日谈”从策划背景、内容生产策略、方案执行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在互联网教育中另辟蹊径,明确用户定位,创新性地在教育产品中加入娱乐元素,内容深度和趣味性兼顾,增强用户互动和粘性,打造人文教育IP,提高“杜课”产品及杜骏飞教授本人的品牌影响力。本策划首先从互联网教育市场发展背景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市场分析,全面了解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发展情况和人文教育的现状,结合相关人文教育公众号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杜课”粉丝情况进行问卷调研,明确它的市场定位和用户群体,再对短视频的特征和行业现状作出分析,以此为短视频栏目“七日谈”制定精准的策划方案。
杨文博[6](2017)在《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技术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向人类社会的各个行业进行渗透和扩张,并为世界提供了空前的变革推力。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转型,都伴随着社会关系的革命性变化。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其中的社会成员也逐步地按照这种新方式与外界进行互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正在跨越基于居住地、宗教、血缘等传统模式的限制。面对全新的生态环境,将传统的餐饮品牌传播观念直接搬到移动互联网上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尤其是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因此,面对新的传播环境,餐饮品牌如何利用移动传播,实现传播策略上的转型显得尤为关键。移动互联网技术使餐饮品牌的信息传播路径和营销手段发生了改变,也使消费者的餐饮信息接触途径和消费习惯发生改变。餐饮品牌传统的线下发放传单、贴小广告的传播形式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传播环境和时代的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品牌传播的成本显然要更为低廉且更为高效。而且智能手机的普及保证了餐饮品牌信息传播渠道的通畅,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使线上餐饮品牌蓬勃发展。外国餐饮品牌趋于成熟的移动传播实践为我们积累了不少先进的经验,可以为中国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提供借鉴。新兴餐饮品牌的积极“触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餐饮行业带来的日益明显的变化都让整个餐饮行业不得不认真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顺应餐饮行业的移动传播趋势。调查显示:自拍、发朋友圈晒图、刷微博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注意力正在不断向手机上转移。留住了手机就等同于留住了消费者。为了更好地吸引消费者,餐饮品牌都在想方设法地利用现有的技术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交流。作为讯息的接收方,消费者对于餐饮品牌移动传播手段的接触情况和接收意愿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大小。为了节约成本,保证移动传播的有效性,餐饮品牌必须根据受众真实的心理感受和行为选择调整自己的移动传播策略。国内餐饮品牌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市场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餐饮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必须最大化地合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功能。根据现阶段消费者所做出的反馈,提高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效果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树立社群思维,加强餐饮消费者黏性的维系;创新场景,强化消费体验;借助社会热点,制造有传播力的内容。总而言之,餐饮品牌需要在有吸引力的场景里,针对目标社群,制造有传播力的内容。
李珊[7](2017)在《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研究 ——以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乐山村为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当代社会,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媒介作为传播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极大的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因改革开放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在媒介如此发达的时代,他们的媒介接触的现状是怎样的?为了解除这些疑惑,本研究锁定了位于我国西南深处的贵州省遵义市乐山村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通过直接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媒介接触状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或许可以为审视整个西南地区农村儿童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媒介接触特点及其问题等提供一个客观参照。本研究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总结与梳理了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乐山村的基本概况以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对乐山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情况有了深一步的了解;第三部分,根据调查结果揭示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相应的建议。
熊英[8](2017)在《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重农抑商的文化观念之下,中国百姓的个体财富观念在历史上长久被压制,难以通过媒介进行有效表达。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富裕生活的希望,人们个体财富观念觉醒,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方法和途径,整个社会对于财富创造的方法、知识、途径有了迫切需要。这一时期具有财经知识,并富于表达能力的个体,主动发表对于中国财经事件、现象、政策的评论,指导人们进行财富创造决策,帮助人们呼唤公平的投资环境、监督政府相关的投融资制度,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表达。这种致富知识表达与对致富知识的广泛需求恰遇21世纪初期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自媒体财经评论这一新闻信息产品,该新闻信息产品成为人们进行财富观念表达的载体,在博客、微博、微信上诞生了大量承载个体财富观念表达内容的自媒体财经评论,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做为一种新闻评论的新形式、一段重要的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思想观念的评论形式,本文试图结合思想观念研究与自媒体新闻评论研究的方法,以自媒体财经评论为研究对象,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与探讨,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存在的一些困境与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按照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在逻辑,包括绪论,全文主要分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界定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并对本研究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同时也对论文框架进行了规划。第二部分:对个体财富观念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历史考察、探讨其兴起的背景与发展阶段。指出中国公众的个体财富观念经历了由压抑——觉醒——表达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在个体财富观念觉醒、公众对财经知识的渴求等因素推动下,个体财富观念表达兴起,并经历了网站财经评论、财经论坛(BBS)、财经博客、财经微博、财经微信公号五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主体、核心观点、表达方式、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新浪财经博客及财经微博等自媒体博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表达主体的性别与年龄结构、职业与受教育背景、地域分布。数据分析表明,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话语权已经由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向多元化表达主体进行转移,并分析个体财富表达话语权转移的内在原因。同时,考察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核心观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为个体财富正名、财产性收入是个体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财富创造来源已经从硬财富转向软财富等,总结出震惊与说理是表达主体较为普遍的表达方式。本部分还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梳理,包括传播财经知识、社会财富舆论引导、讨论经济政策、经济评估与咨询的“智库”。第四部分:这一部分审视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面临的困境与不足,指出由于表达主体地域结构失衡、职业结构失衡、性别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表达话语权结构失衡。此外,在表达内容上,也存在着过于重视物本财富观、经济理论的使用失当、解读不当、缺乏对弱势群体财富创造问题的关注等问题,表达方式上主要存在着绝对化表达和情绪化表达,欠缺理性与审慎等问题。第五部分:在分析个体财富观念表达面临困境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出路与建议。如表达主体需要由生产-消费式向参与式生产转变,表达主体团队化和专业化。表达内容方面,应倡导人本财富观,及表达视角的全球化。表达方式上,则须注意理性分析、宽容辩论,审慎表达,致力建诤言。
许霞[9](2016)在《基于网络舆情的社会治理问题与创新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是基于2015年国庆节期间发生的“天价虾”事件、2016年春节期间发生的“天价鱼”事件等典型案例的分析。这些事件都是重要节假日期间轰动一时的网络热点,备受全社会的关注,不仅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严重地损害了当地城市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及时有效地处置这些事件,虽然教训极其沉重,却也能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市场监管力度,唤醒人们对待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提升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究其缘由及过程,不难发现网络舆情在事件演化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论文改变了过去控制思维下对网络舆情的认识,研究视域定位于如何借力网络舆情创新社会治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该研究内容相对比较新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在论点论证过程中,采用定量分析、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按照霍尔“三维结构”模式和萨泰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论文的技术路线,创新之处集中表现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表述创新三个层面上。本论文在理论概述部分,系统地分类梳理了相关知识。包括社会治理的内涵、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变迁和网络舆情的定义、基本特性等,以便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和社会治理,为后面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网络舆情的作用分析阶段,论文首先概述“天价虾”、“天价鱼”事件,然后从“事件行为、舆论方向、回应对比”三个方面展开了网络舆情分析,并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还原现场,进行“舆论前与舆论后”、“小舆论与大舆论”等不同情景下的事件回应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研究,构建出了“舆情关注与处置回应”间的正向曲线关系模型和“社会治理与网络舆情”间的模糊函数关系模型。构建这些模型,能够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治理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社会治理在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表现和借力网络舆情创新社会治理的对策提供逻辑思路。本论文认为,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来说是把双刃剑,其作用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有助于了解民生诉求,规范市场秩序,增强政府信任,有效拓展治理合作;另一方面,它又会造谣是非、蛊惑人心,危及社会安定团结。通过剖析案例可知,目前部分基层公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待网络舆情的认识还有误区,在运用网络舆情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观念滞后、认识不足;思想漠视,行动失当;人才匮乏,机制短路等。而恰恰因为认识上的缺陷和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诸多日常小事可能终将演变为一发不可收拾的大事,非常不利于现实社会的治理。本文根据构建的理论关系模型,在深入调研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从“公职人员素质”、“网民文化修养”、“舆情应对方法”、“工作机制”、“舆情数据的应用”几个变量角度,尝试提出一些借力网络舆情创新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焦冲[10](2016)在《旋转门》文中研究表明1遇见Ken是在浅草寺。五月,东京的天蓝得如梦,云白得似幻。身边熙来攘往的香客大部分都说着何小晗听不懂的语言,这让本来就有些失魂落魄的她更觉得落落寡欢。排在一群人后面,终于轮到时,她还没意识到,后面的男生轻轻拍了她的肩膀,提醒该她了。他说的是日语,她没听懂,不过她还是说了声谢谢。男生的眼睛一亮道,中国来的?她点头,然后把早就准备好的一百日元塞进募捐箱,抓住签筒摇了又摇,之后抽了一支。签上写着"八十四",签筒上方有很多抽屉,和同仁堂放中药材的柜子差不
二、OA不稀奇 上网是热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A不稀奇 上网是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论“泡面番”样式网络动画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网络动画以及“泡面番”的释义及其相互关系 |
第一节 网络动画的概念界定 |
一、网络动画的基本概念 |
二、网络动画的界定 |
第二节 “泡面番”的概念界定 |
一、“泡面番”的基本概念 |
二、“泡面番”的界定 |
第三节 网络动画与“泡面番”动画的关系 |
一、“泡面番”动画是网络动画发展催生出的一种形式 |
二、“泡面番”动画进一步刺激网络动画的市场 |
第二章 “泡面番”动画的应运而生及其迅猛发展 |
第一节 “泡面番”动画的应时而生 |
一、社会背景——时代的顺势 |
(一)碎片化时代的顺势 |
(二)“IP”热潮的推动 |
二、技术背景——移动智能的崛起 |
三、专业背景——小成本工作室的加入 |
四、受众背景——消费群体的多样性需求 |
第二节 “泡面番”动画的发展崛起 |
一、“泡面番”动画的初创与萌芽 |
二、“泡面番”动画的探索与发展 |
三、“泡面番”动画的高潮与成熟 |
第三章 “泡面番”动画崛起的特点分析 |
第一节 “泡面番”动画的内容增长点 |
一、与传统的“冲突” |
(一)题材的“无厘头” |
(二)角色的“异化” |
(三)情节的“荒诞” |
二、形象“符号感”的强化 |
(一)造型的“简单化” |
(二)动作的“标志性” |
(三)语言的“个性化” |
三、现实元素的融合 |
(一)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 |
(二)灵活运用的网络用语 |
(三)频繁使用的地域性特色 |
第二节 “泡面番”动画的形式趣味 |
一、画面视觉的“冲击” |
二、动画结构的“冲击” |
(一)“漫画式”结构的处理 |
(二)以“竖屏”为代表的多元探索 |
第三节 “泡面番”动画的文化生机和产业特色 |
一、“短平快”的传播模式 |
(一)动画时长和制作周期的相对短小性 |
(二)制作成本和内容的平民化 |
(三)传播模式的快捷性 |
二、动漫“IP”的无限潜力 |
第四节 国产“泡面番”动画与日本“泡面番”动画的比较分析 |
一、创作目的的差异性 |
二、播放平台的差异性 |
第四章 “泡面番”样式的动画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泡面番”样式动画迅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已建立的市场平台优势 |
二、并不完善齐全的产业链 |
第二节 “泡面番”样式的动画的前景展望 |
一、动画品牌形象的塑造 |
二、产业融合的大联欢 |
三、“走出去”的对外输出 |
结语 |
附录 1 各章结构框架示意图 |
附录 2 图录索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数据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五节 微信公众号与政务微信的基本认识 |
一、微信公众号 |
二、政务微信 |
第一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人民检察院与订阅号的结缘分析 |
一、检察院职能设置和媒介需求 |
二、订阅号传播优势 |
第二节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概况 |
一、创办初期概况(2013-2016 年) |
二、当前运营概况(2017-2019 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策略 |
第一节 精心组织内容创作 |
一、坚持垂直原创 |
二、紧扣热点和节点 |
三、拟定吸睛推文标题 |
四、讲故事手法叙事 |
第二节 用心塑造亲民服务形象 |
一、打造亲民人设 |
二、坚持固定时段日更 |
三、使用大众语言传播 |
四、积极与用户互动 |
第三节 自上而下构建运营团队与机制 |
一、领导重视并充分授权 |
二、组建专业团队运营 |
三、发动系统内人员参与 |
四、形成运转流畅的运营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启示 |
第一节 优质内容是订阅号安身立命之本 |
一、深耕垂直领域,开创内容蓝海 |
二、巧妙借力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
三、打造阅读入口,形成引流利器 |
四、叙事模式革新,打破陈条旧规 |
第二节 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是发展好政务微信的核心法则 |
一、打造亲民服务形象,构建服务型政府 |
二、践行用户思维,推动政务微信发展 |
三、整合传播资源,进一步触达大众 |
第三节 团队和机制保障是政务微信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 |
一、领导体制决定上层作用 |
二、五类人才构成运营核心力量 |
三、三大运行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反思 |
第一节 对用户进一步挖掘 |
一、着力服务好本土用户 |
二、进一步挖掘用户喜好 |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 |
一、内容上迭代升级 |
二、形式上丰富优化 |
第三节 团队建设打破天花板 |
一、积极打造学习型团队 |
二、合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 |
第四节 激励机制亟待明确 |
一、加大激励机制政策探索 |
二、构建运营人员发展可视化路径 |
第五节 政务新媒体纠偏与探索 |
一、重质轻量抓运营 |
二、大力培养视频化表达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新媒体时代的作家“书写”研究 ——基于昭通作家群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梳理 |
1、媒介与文学相关研究 |
2、新媒体与文学相关研究 |
3、作家与媒介相关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走进昭通作家群 |
(一) 昭通作家群的提出及发展变迁 |
(二) 昭通作家群早期的文学阵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
(三) 昭通作家群代表作家及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新媒体时代:作家“书写”的新语境 |
(一) 何谓新媒体 |
(二) 新媒体的几种基本形式 |
(三) 新媒体时代 |
四、昭通作家群的“书写”实践 |
(一) 何谓“书写” |
(二) 积极的实践者 |
1、小说作家夏天敏与新媒体 |
2、评论作家宋家宏的新媒体实践 |
3、王单单——在没有遇到炉火前,所有的刀都只是铁的昵称 |
4、陈衍强——日常生活式的写作 |
(三) 被动的适应者 |
1、杨碧薇——新媒体的本质是大众的 |
2、影白——新媒体像—个巨型的渔网 |
3、尹马——通过新媒体推送镇雄文学写作者 |
4、李果——农民诗人与新媒体 |
(四) 消极的抗拒者 |
(五) 小结 |
五、作家“书写”的媒介逻辑 |
(一) 在与媒介的博弈中成就更好的作家 |
1、借助传播优势获取满足感 |
2、通过打赏等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
3、开放与平等激发作家创作热情 |
4、作家媒介资源的差距也造成了作家社会资源的差距 |
(二) 新媒体时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多元化 |
1、纯文学的界定:文学的法由谁来定 |
2、世俗化、通俗化不是文学的本质 |
(三) 新媒体时代作家作品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
1、作家作品传播渠道的分化 |
2、媒介融合下的作家作品跨平台传播 |
(四) 小结 |
六、作家“书写”的坚守与重构 |
(一) 文学环境改变之下作家“书写”的坚守 |
1、文学的核心价值是审美而非娱乐的 |
2、传统文学理念的坚守 |
3、对传统文学写作方式的坚守 |
(二) 新媒体时代作家“书写”的重构 |
1、重建小圈子的“文学场” |
2、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 |
3、引领并繁荣一方文学圈 |
(三) 小结 |
七、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人文教育新媒体“杜课”短视频栏目策划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设计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设计思路 |
1.4 策划目标 |
2 市场环境分析 |
2.1 宏观市场分析 |
2.1.1 PEST分析 |
2.1.2 互联网教育市场用户分析 |
2.2 人文教育行业现状 |
2.3 竞品分析 |
3 “杜课”产品分析 |
3.1 “杜课”现状概述 |
3.1.1 微信公众号简介 |
3.1.2 日常运营 |
3.2 目标群体及用户分析 |
3.2.1 目标群体 |
3.2.2 用户分析 |
3.2.3 分享行为洞察 |
3.3 SWOT分析 |
3.4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4 “七日谈”: 短视频栏目策划 |
4.1 策划依据 |
4.2 短视频 |
4.2.1 短视频行业分析 |
4.2.2 短视频用户分析 |
4.3 栏目策划方案 |
4.3.1 栏目定位 |
4.3.2 人员配置 |
4.3.3 选题定位 |
4.3.4 嘉宾设定 |
4.3.5 流程规划 |
4.3.6 节目策划示例 |
4.3.7 线上+线下推广方案 |
4.3.8 预算与排期 |
5 传播效果评估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0.3.1 研究方法 |
0.3.2 研究创新 |
0.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5 相关概念阐述和辨析 |
0.5.1 移动互联网 |
0.5.2 餐饮O2O |
第1章 餐饮品牌移动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1.1 餐饮品牌利用移动传播的必要性 |
1.1.1 移动互联网使餐饮品牌的信息传播路径发生改变 |
1.1.2 移动互联网使消费者的餐饮信息接触途径发生改变 |
1.1.3 移动互联网使消费者的餐饮消费习惯发生改变 |
1.1.4 移动互联网使消费者的餐饮消费支付方式发生改变 |
1.1.5 移动互联网使餐饮品牌的营销手段发生转变 |
1.2 餐饮品牌移动传播的可行性 |
1.2.1 智能手机的普及保证了餐饮品牌信息传播渠道的通畅 |
1.2.2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促使线上餐饮平台蓬勃发展 |
1.2.3 国外餐饮品牌趋于成熟的移动传播提供了传播经验 |
第2章 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现状的实证调查分析 |
2.1 当下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方式调查 |
2.1.1 开发独具特色的品牌自有APP |
2.1.2 社交软件的互动功能有力强化 |
2.1.3 在线餐饮平台助力快跑 |
2.2 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的受众接触情况调查分析 |
2.2.1 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受众的调查样本概述 |
2.2.2 受众有关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策略的接触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
2.2.3 当下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受众的心理特点 |
2.3 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受众的接收意愿的探索性分析 |
2.3.1 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受众的访谈概述 |
2.3.2 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受众的访谈设计 |
2.3.3 影响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受众接收意愿的因素 |
2.4 当前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4.1 忽视消费者信息反馈的指导作用 |
2.4.2 餐饮品牌拥有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待提高 |
2.4.3 重布景,轻体验 |
第3章 提高餐饮品牌移动传播效果的策略 |
3.1 树立社群思维,加强餐饮消费者黏性的维系 |
3.1.1 建立新型关系,关注重点消费群 |
3.1.2 建立新连接,提高顾客忠诚度 |
3.1.3 完善企业自有APP功能,升级服务体验 |
3.1.4 获得信任,发现共同爱好 |
3.1.5 重视消费者的信息反馈的指导作用 |
3.2 创新场景,强化消费体验 |
3.2.1 引进与食物相关的科技体验 |
3.2.2 融合文化体验 |
3.2.3 创新菜品以及相关产品的体验 |
3.3 借助社会热点,制造有传播力的内容 |
3.3.1 巧借热点吸引关注 |
3.3.2 借助意见领袖让移动传播事半功倍 |
3.3.3 制造话题,促使消费者N次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的受众接触情况调查 |
附录B 餐饮品牌移动传播受众的接收意愿的影响因素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研究 ——以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乐山村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调查地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乐山村地理位置、经济状况 |
一、乐山村地理位置 |
二、乐山村经济状况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一、性别比例 |
二、学校及年级分布 |
三、父母及监护人文化水平 |
四、九成以上的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务工 |
第二章 乐山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状况 |
第一节 乐山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客观媒介环境 |
一、电视接收情况 |
二、互联网普及情况 |
三、纸质媒介订阅及使用情况 |
第二节 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频度 |
一、电视 |
二、广播的接触频度 |
三、网络媒介的接触频度 |
四、纸质媒介的接触频度(报纸、杂志、书籍) |
第三节 乐山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内容偏好 |
一、对电视内容的接触以娱乐节目为主 |
二、接触书籍以漫画书籍为代表的浅阅读为主 |
三、接触智能手机的主要用途为网络游戏、看电影 |
第三章 乐山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
第一节 乐山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的特点 |
一、媒介接触初现多元化态势 |
二、媒介素养水平处于不断形成发展阶段 |
三、使用媒介的首要动机和原因仍是娱乐 |
四、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媒介需求和使用现状具有明显差异性 |
第二节 乐山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存在的问题 |
一、媒介接触单一,两极分化严重 |
二、媒介基础知识缺乏 |
三、媒介依赖严重 |
第三节 乐山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问题的成因 |
一、家庭教育缺位 |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关注缺失,补位不足 |
三、儿童心智不成熟,媒介辨别能力弱 |
第四章 留守儿童媒介接触问题改善途径 |
第一节 家庭改变对各类媒介的观念 |
一、留守儿童父母 |
二、实际监护人 |
第二节 校园内积极开展媒介教育 |
一、多种渠道开展媒介教育 |
二、校园重视书籍阅读,正面鼓励阅读 |
第三节 提升媒介内容质量以及实施电视分级制度 |
一、提高电视节目内容质量 |
二、加快实施我国电视节目分级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
1.2.1 财富、观念、个体财富观念 |
1.2.2 自媒体财经评论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财富观念的研究 |
1.3.2 关于财富观念表达的研究 |
1.3.3 关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历史考察 |
2.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历史溯源 |
2.1.1 封建社会:被国家伦理财富观取代 |
2.1.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财富观念的微弱表达 |
2.1.3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湮没于国家财富观念中 |
2.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兴起背景 |
2.2.1 个体财富观念觉醒,亟需财经知识 |
2.2.2 媒介技术进步,媒体竞争需要 |
2.2.3 表达主体形成,表达权得到保障 |
2.3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发展阶段 |
2.3.1 网站财经评论频道 |
2.3.2 财经论坛(BBS) |
2.3.3 财经博客 |
2.3.4 财经微博 |
2.3.5 财经微信公众号 |
3.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综合分析 |
3.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主体构成分析 |
3.1.1 表达主体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
3.1.2 表达主体的职业与受教育背景 |
3.1.3 表达主体的地域分布 |
3.1.4 话语权的转移与重构 |
3.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核心观点分析 |
3.2.1 为个体财富正名 |
3.2.2 财产性收入是个体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 |
3.2.3 个体财富的形态和来源领域发生变化 |
3.2.4 个体财富创造、积累和分配制度需要完善 |
3.3 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方式分析 |
3.3.1 点穴公众痛点,反复论理的强互动式 |
3.3.2 语不惊人誓不休,制造声势的“网红”式 |
3.3.3 直击痛点,刺激“属丝”围观的“大V”式 |
3.4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社会功能分析 |
3.4.1 财经知识传播 |
3.4.2 社会财富舆论引导 |
3.4.3 经济政策讨论 |
3.4.4 经济评估与咨询的“智库” |
4.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困境与不足 |
4.1 表达话语权结构失衡 |
4.1.1 地域结构失衡 |
4.1.2 职业结构失衡 |
4.1.3 性别结构失衡 |
4.2 表达内容的失当 |
4.2.1 过于重视“物本财富观” |
4.2.2 经济学理论使用失当 |
4.2.3 解读不当干扰经济政策执行效果 |
4.2.4 缺乏对弱势群体财富创造问题的关注 |
4.3 表达方式欠缺理性与审慎 |
4.3.1 绝对化表达,涉嫌炒作 |
4.3.2 情绪化表达,致讨论偏题 |
5.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出路与建议 |
5.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困境成因 |
5.1.1 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 |
5.1.2 自我把关难以克服观点的片面性 |
5.1.3 原创内容难以为继 |
5.1.4 商业利益导向下的责任感缺失 |
5.2 表达主体的转型 |
5.2.1 由“生产—消费式”向“参与式生产”转变 |
5.2.2 表达主体团队化和专业化 |
5.2.3 表达主体结构均衡化 |
5.3 表达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5.3.1 确立“人本财富观”,提升个体财富品位 |
5.3.2 分析与表达视角的全球化 |
5.4 表达方式的平和与大度 |
5.4.1 理性分析,宽容论辩 |
5.4.2 审慎表达,致力建诤言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基于网络舆情的社会治理问题与创新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 |
1.4.1 技术路线 |
1.4.2 论文创新 |
1.4.3 不足之处 |
2 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辨析与基本内涵 |
2.1.1 “管理”与“治理”的概念辨析 |
2.1.2 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 |
2.2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变迁 |
2.2.1 一元化包揽管理模式 |
2.2.2 多元化协同参与模式 |
2.2.3 法治化依法治理模式 |
2.2.4 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
2.3 创新社会治理的法规依据 |
2.3.1 党和国家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明确要求 |
2.3.2 创新是社会治理必须积极响应的时代要求 |
2.3.3 新时期创新社会治理必须重视网络舆情 |
3 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的关系模型及正负作用 |
3.1 认识网络舆情 |
3.1.1 什么是网络舆情 |
3.1.2 网络舆情的特性 |
3.2 典型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
3.2.1 典型网络舆情案例简述 |
3.2.2 典型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
3.2.3 舆情作用下回应对比分析 |
3.3 社会治理与网络舆情关系模型的建构 |
3.3.1 舆情关注与处置回应关系模型 |
3.3.2 社会治理与网络舆情关系模型 |
3.4 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的正负作用 |
3.4.1 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的正向作用 |
3.4.2 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的负向作用 |
4 社会治理中针对网络舆情的问题表现 |
4.1 观念滞后,认识不足 |
4.1.1 不看舆情看心情 |
4.1.2 错把舆情当敌情 |
4.2 思想漠视,行动失当 |
4.2.1 思想漠视,反应迟钝 |
4.2.2 仓促行动,引发反弹 |
4.3 机制短路,应对不力 |
4.3.1 机制不健全,联动失效 |
4.3.2 权力配置不当,无力应对 |
4.4 人才匮乏,力量薄弱 |
4.4.1 定编培养限制,专业人才匮乏 |
4.4.2 专项经费不足,专业技术落后 |
5 社会治理应对网络舆情的创新策略 |
5.1 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
5.2 净化网络空间,加强舆情引导 |
5.3 创新沟通平台,拓展参与渠道 |
5.4 借助专业机构,提高应急能力 |
5.5 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公开透明 |
5.6 分析舆情数据,增强防范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A 关于运用网络舆情创新社会治理的问卷调查 |
附件B 关于社会治理与网络舆情应对的访谈大纲 |
致谢 |
四、OA不稀奇 上网是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泡面番”样式网络动画的崛起[D]. 侯丹妮.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3]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研究[D]. 郑衍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新媒体时代的作家“书写”研究 ——基于昭通作家群的考察[D]. 蔡缝. 云南大学, 2019(03)
- [5]人文教育新媒体“杜课”短视频栏目策划方案[D]. 魏安. 南京大学, 2018(05)
- [6]餐饮品牌的移动传播研究[D]. 杨文博. 湘潭大学, 2017(02)
- [7]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媒介接触研究 ——以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乐山村为样本[D]. 李珊.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8]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D]. 熊英. 武汉大学, 2017(06)
- [9]基于网络舆情的社会治理问题与创新对策研究[D]. 许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10]旋转门[J]. 焦冲.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