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沪东发展的不竭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克兢,康艳玲,万清清,刘琪[1](2021)在《外部大股东能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退出威胁视角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文献重点关注外部大股东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行为,而对退出威胁的公司治理效应关注不足。本文检验了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析了退出威胁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并考察了外生流动性冲击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长期战略型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效应更为显着,而短期逐利型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的治理效应则较弱;退出威胁通过减少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对企业创新产生治理效应;放松卖空管制可以增强退出威胁对企业创新的治理效应,而加强大股东减持管制则会削弱退出威胁对企业创新的治理效应。本文从退出威胁的角度验证了外部大股东公司治理作用的有效性,为外部大股东参与公司决策和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潘敏[2](2015)在《中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建立理论框架,运用历史分析、国际比较及决策论的方法探讨中国实施注册制改革的路径与实施机制这一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论文在对证券发行、证券上市、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核准制及注册制这些目前在中国仍然争论不休的定义与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与厘清的基础上展开。在研究方法上,引入决策理论中的多群体层次分析法和量子决策分析方法,使本文在制度机制设计研究方面更加理性和科学。论文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核准制与注册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截至目前为止,系统性地研究证券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化的文献并不多见,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说仍然处于“碎片化”的时期;然而中国实施注册制的改革已经是时不我待。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研究理论基础,该部分系统地介绍与中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基础——证券市场监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等,并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一个多重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用于分析和预测此次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论文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国股票发行实施注册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变化,股票发行的具体政策也经过数次重大调整,不过这些变化与调整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股票市场作为“圈钱市”、“投机市”的本质,而且还催生出“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比例,“公司上市后业绩马上变脸”等一系列怪象与问题。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上述问题与现象已有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这正是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注册制改革的原因所在。不过本章也指出,以中国目前的现实条件,特别是本文对注册制的本质——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审分离”特征认识还不够清晰的情况下,马上实施注册制的可行性并不充分,只有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各方面条件,才能最终完成注册制改革。论文第五部分重点地介绍了美国的注册制(西方发达国家注册制的代表)与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注册制。对于美国的注册制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其体系的特点与保障条件。香港的注册制,主要分析其双重存档制为典型特征的注册制内涵、流程及保障机制;台湾的注册制,主要聚焦的是它的演变过程。本章的分析结论是以美国式的注册制为标杆,以各发达国家和地区股票发行制度为参考,借鉴台湾注册制实施经验,通过一个过渡期的制度设计,最终使中国股票发行的注册制得以实现。论文第六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中国注册制改革目标的选择,本章通过实地访谈调研的方式搜集市场监管机构、市场参与者及学者的观点数据,采用多群体层次分析法对注册制实施的关键条件进行分析,获得各条件的权重数据,对不同特征下的注册制对我国注册制改革的参考性进行了决策分析,并得出我国注册制的理想目标是美国的注册制;并就我国是否可以采取一步到位的注册制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决策分析,说明采取两步走的战略才是我国注册制改革的现实选择。论文第七部分对中国注册制改革的路径和机制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就两种注册制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量子决策法对两种备选方案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渐进式分步骤的实施注册制改革是优选策略。并就两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涵义、需要配合的监管理念和思路进行阐述,对两步走战略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本文在第八部分对我国注册制改革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的风险的应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方法。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以往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分析注册制在我国实施是否可行。而本文则基于中国注册制改革势在必行的基础上,就如何实施注册制,如何在实施注册制过程中顺应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第二、本文将量子决策方法运用于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决策中,通过量子决策分析方法,论证了在我国一蹴而就地实施注册制是不可行的;通过多群体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实施注册制的理想目标进行的分析决策,认为以美国为代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是我国未来实现监审分离注册制改革的理想目标。第三、本文通过对美国、香港和台湾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对比研究,在决策分析方法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由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的期间应借鉴国际经验,实施核准——注册制,并提出了一个机制设计思路,且在优化现行核准制流程基础上具体化了该核准——注册制的流程,提出了相应的关键工作环节的机制设计内容。这对于中国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1、理论方面。本研究建立的用以中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多重委托—代理模型稍显粗糙,同时也不够全面、只对上述改革过程中立法者、监管者的行为解释能力较强,对于其它方面的解释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完善。2、国际比较方面。国际经验的借鉴主要集中讨论美国、香港、台湾市场的经验,对于别的股票市场几乎没有涉及,可能存在以偏概全之嫌,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添加补充。3、政策建议方面。涉及面过广、有些建议表面化、空洞化的,需要结合实务进一步改进。
刘超[3](2011)在《论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的构建》文中认为责任型政府作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诉求,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政府问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冲突与矛盾也在不断加深,特别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各国政府将承担起更多责任与义务。因此,责任型政府的构建有助于本国积极地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做到既对本国人民负责,又对世界负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责任型政府正成为整个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这对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新时期我国责任型政府的构建顺应了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虽然我国责任型政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责任型政府建设仍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责任政府的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与全面的研究。文章的大致结构和主要内容是:第一章以责任政府的概念为基础,论述了责任政府的基本属性以及特征。本章节是全文的基础,所有围绕责任型政府进行的探讨及研究都是以本章的内容作为铺垫延伸扩展的。第二章从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出发,阐述了新时期构建责任型政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重点回顾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构建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责任型政府构建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为下一章节提出对新时期责任型政府构建路径选择提供了现实的依据。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本文的难点。责任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从法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以及监督体系建设四个大方面出发,并结合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现实,提出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从近些年我国责任型政府的发展现状来看,一个民主、法治、透明、创新的责任型政府正在形成。本文试图从政治学视角对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的构建进行研究探讨,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起到积极地有益的补充。
沈文忠[4](2001)在《改革——沪东发展的不竭动力》文中研究指明 改革是一面旗帜,指引前进的方向;改革是一张风帆,扬起远航的征程。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祖国大地改革的扑面春风回肠荡气。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时,回眸沪东造船集团走过的改革发展之路,尤其是“九五”取得辉煌成果的时候,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总量的提高;改革推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发展;改革激发了职工观念的转变,使集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不无理由地说,改革是指引沪东大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沪东大跨越的一张风帆。
二、改革——沪东发展的不竭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沪东发展的不竭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1)外部大股东能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退出威胁视角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
1.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研究设计 |
1. 样本数据 |
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1)因变量 |
(2)自变量 |
(3)控制变量 |
3. 模型设计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 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与企业创新 |
3. 内生性检验 |
(1)Granger因果检验 |
(2)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
(3)Heckman两阶段模型 |
(4)Change模型 |
4. 稳健性检验 |
(1)更换因变量的衡量指标 |
(2)更换自变量的衡量指标 |
(3)更换回归模型 |
四、不同类型外部大股东退出威胁治理效应的差异研究 |
五、影响机理分析 |
六、基于外生流动性冲击的进一步研究 |
1. 放松卖空管制 |
2. 加强大股东减持管制 |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
附录:中英文长摘要 |
外部大股东能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退出威胁视角的实证分析 |
(2)中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量子决策论 |
1.3.2 多群体层次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证券发行监管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
2.1.2 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安排与变迁 |
2.1.3 证券发行监管与信息披露 |
2.1.4 证券发行监管与IPO价格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我国证券发行监管的一般规律研究 |
2.2.2 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与范畴 |
3.1.1 证券发行与证券上市 |
3.1.2 股票发行制度 |
3.1.3 注册制与核准制 |
3.2 理论基础 |
3.2.1 市场监管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机制设计理论 |
3.2.4 制度变迁理论 |
3.3 小结 |
4 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演进的历史与现状 |
4.1 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演变 |
4.1.1 审批制 |
4.1.2 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过渡阶段 |
4.1.3 “核准制”的阶段 |
4.2 中国股票发行审批制与核准制的流程 |
4.3 中国现行股票市场发行监管制度的缺陷及与注册制的差距 |
4.3.1 中国现行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的缺陷 |
4.3.2 中国现行股票市场发行监管制度与注册制的差异 |
4.4 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实施注册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4.1 必要性分析 |
4.4.2 可行性分析 |
4.5 小结 |
5 美国、香港和台湾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比较分析 |
5.1 美国的注册制及其特点 |
5.1.1 证券市场发行制度及特点 |
5.1.2 美国证券公开发行制度实施的保障 |
5.2 香港的注册制及其特点 |
5.2.1 中国香港地区证券市场监管演变 |
5.2.2 香港地区证券发行流程与制度体系 |
5.2.3 香港证券公开发行制度的保障 |
5.3 台湾的注册制及其特点 |
5.3.1 台湾证券发行制度变迁 |
5.3.2 以核准——注册结合为核心的台湾证券发行制度分析 |
5.4 三种不同特征注册制的比较 |
5.4.1 注册制的共性 |
5.4.2 三种不同特征注册制实施条件的区别 |
5.5 小结 |
6 我国注册制改革目标的选择 |
6.1 注册制实施条件的重要性权重 |
6.2 注册制实施条件对于不同特征注册制的重要性 |
6.3 我国注册制改革的理想目标 |
6.3.1 注册制改革的决策分析 |
6.3.2 注册制的理想目标:美国的注册制 |
6.3.3 中国实行注册制应采取两步走战略 |
6.3.4 过渡体制 |
6.4 小结 |
7 中国注册制改革的路径及机制设计 |
7.1 “注册制”改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变革审核流程 |
7.2 注册制改革路径选择 |
7.2.1 两种备选方案及其含义 |
7.2.2 备选方案的评估及选择 |
7.3 中国注册制改革的路径实现 |
7.3.1 两步走战略的具体涵义 |
7.3.2 两步走战略需要配合监管理念和思路的变革 |
7.4 两步走战略实现机制 |
7.4.1 发行监管与上市监管的流程再造体系 |
7.4.2 过渡期实施审核-注册制的具体措施 |
7.4.3 股票发行关键工作环节的机制设计 |
7.5 小结 |
8 中国注册制改革存在的风险与应对 |
8.1 发行制度改革异化错位风险与应对 |
8.2 “弃真”与“纳伪”风险与应对 |
8.3 规则导向监管的刚性风险与应对 |
8.4 发行市场竞争的风险与应对 |
8.5 中介机构与拟上市公司的合作造假风险与应对 |
8.6 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
致谢 |
(3)论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责任政府的概念和特征 |
(一) 责任政府的概念分析 |
1、责任政府的概念界定 |
2、责任政府的基本属性 |
(二) 责任政府的特征 |
1、责任政府具有民主的特性 |
2、责任政府是具有法治特征 |
3、责任政府是透明的、阳光的政府 |
4、责任政府是创新性政府 |
二、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构建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一) 中国责任型政府构建的必要性 |
1、构建责任型政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
2、构建责任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
3、构建责任型政府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需要 |
(二) 中国责任型政府的现状分析 |
1、中国责任型政府的发展历程 |
2、中国责任型政府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三、新时期中国责任刑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 |
(一) 建设法治型政府 |
1、完善立法是建设法治型政府的基础 |
2、加强依法行政能力 |
(二) 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有限责任政府" |
1、分清政府职能,简政放权 |
2、建立健全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 |
3、提高社会自治组织能力,完善公民社会 |
(三) 加强责任政府制度建设 |
1、完善政府官员问责制 |
2、加强责任政府效绩审计制度建设 |
(四) 完善政府监督体系 |
1、强化政府权力机关的监督 |
2、完善政府行政机关内部监督 |
3、加强社会监督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改革——沪东发展的不竭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外部大股东能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退出威胁视角的实证分析[J]. 陈克兢,康艳玲,万清清,刘琪. 南开管理评论, 2021(03)
- [2]中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问题研究[D]. 潘敏. 武汉大学, 2015(10)
- [3]论新时期中国责任型政府的构建[D]. 刘超.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4]改革——沪东发展的不竭动力[J]. 沈文忠. 中国军转民,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