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正射影像图建库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梅[1](2020)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需求日益增加。农业数据涉及范围广、种类多,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出现了多种基于固定业务或服务共享需求的富有特定属性的农业地理信息数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数据是基于高精度测绘等手段获取的用于明确我国特定类型粮食作物和重要农产品的种植区域等多重信息数据。目前,国内外对于教育质量管理、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对于农业信息数据,尤其是带有空间属性的集成性信息数据的质量控制理论体系及其应用的研究较少。“两区”数据质量管理的研究有助于从总体提高“两区”数据质量,为开展“两区”数据应用服务提供数据基础;为指导同行业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多源属性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农业“两区”划定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两区”数据质量现状、管理现状,设计数据生产环节、建库环节以及验收和汇交等多环节控制体系方法,并设定了针对“两区”数据质量多维度评价指标,分析了多种适用评价方法,建立了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和流程。同时,选择H县“两区”划定数据作为实例,依据本研究建立的控制体系、评价体系,从H县数据质量管理举措、数据质量现状等方面出发,对H县数据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和小结。综上,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及相关数据管理理论,与“两区”划定工作相融合运用,能够高效地明确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目标、范围、方法,并能够全面、清楚地对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两区”数据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数据生产过程各阶段控制实施的效果,对数据建库环节的过程,范围、规则、质量评价,以及更新和维护等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行业正在开展的“两区”划定数据及其数据库建设的质量。
马威威[2](2020)在《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电网建设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大部分输电线路建设数据主要依靠卫星遥感与常规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等传统方法获取。与传统方法相比,无人机遥感具有数据获取方便、精度高、效率高等优势,为此基于无人机遥感开展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厦门集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电力走廊的地形图、电力线净高分析图、电力灾损图三个方面的制图方法研究,最终得到一套高精度的、快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方法,为实际的电力规划设计、巡检、灾后应急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力走廊规划中大比例尺地图制作。与传统大比例尺地图制作相比,本文引用新颖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模型进行地形图制作,引入集群计算及三维模型精修等方法提高制图精度与效率,并通过U-Net深度学习模型对电力走廊下的植株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并制图。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影像结合数字测图方法,能够满足1:500测图的精度要求。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满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要求,还大大提高了制图效率,减少了外业工作量。为电力规划设计、巡检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2)电力走廊运维中电力线净高分析图制图。本文基于无人机影像,提出双目立体测量方法对输电线路进行高度提取,并利用激光雷达方法量测的电力线及树木高度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立体测量方法提取的电力线与树木高度与激光雷达方法测量的相比,电力线高度中误差为0.21m,树木高度中误差为0.12m,提取精度达亚米级。(3)应急保电中电力灾损快速制图。基于无人机遥感数据输出的正射影像图,使用Alex Ne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辅助提取台风灾后倒伏电杆,并通过实地考察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准确率达到71%。由此可见,通过该方法制作的电力灾损图件精度高,可以快速为灾后电力应急救援与协调决策提供直观、全面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黄海洋[3](2019)在《基于移动终端的国土调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也已经将近十年之久,随之而来的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文件的下发。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则要求更加的精确细致,要比二调以及年度变更调查内容更加的细化,变化内容更新的更加完善,补充内容更加的具体。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人们大力研发了移动终端技术,在处理、存储、计算等核心领域都取得了技术突破,同时具备了摄像、定位、触摸屏等辅助功能,再加上开放软件平台和智能操作系统的支撑,这赋予了移动终端良好的综合应用性能。手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智能终端,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短信、通话等基础功能,还实现了位置感知、后台处理、持久存储、节能控制、接口选择、能量监控及网络扫描等应用功能。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本文旨在利用移动终端设计和实现国土调查系统,探索互联网时代下国土调查新技术,借以实时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提高国土调查工作的准确度和效率,同时为土地监测、调查及统计制度的修订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让信息化手段服务于实务工作。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分别获取不同时期相同地点的高分影像和谷歌影像,经过一系列的图像处理,得到数字正射影像图,提取两个时期发生变化的图斑,编上编码,等待下一步处理。2.本文所研究的国土调查系统主要是基于安卓操作系统的,这样操作能更加方便,使用将更加简单,该系统的设计主要包含数据导入模块的研究、蓝牙模块设计、GPS位置感知模块的设计、绘制点、线、面等矢量图形并对其赋属性的设计、拍照模块的设计及数据的保存的导出等功能。该操作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为全方面服务于国土调查,使这项工作能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更加的简单和便捷,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的满足工作的需要。3.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和已得到的数字正射影像进行套合,数字正射影像图与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内业比对,将不一致图斑的进行提取和裁剪,将裁剪后的图斑导入安卓客户端中,利用客户端对变更图斑进行现场拍照取证和变更情况的描述,需要在数字正射影像图地物变更的地方直接编辑(点、线、面等矢量图形的绘制和必要的文字说明),保存绘制的矢量数据、实地取证照片以及变更文字说明,最后将保存的内容按统一格式导出。进而,基于移动终端的国土调查系统得以实现。
马新建[4](2018)在《基于多源数据的数字成图与数据建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测绘技术越来越多的服务于政府决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等方向,新的服务内容对测绘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测绘更多的是提供单一的测绘成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求,而政府、规划等部门更多地是需要多源测绘数据的融合及分析来进行决策和规划,所以,如何高效的利用现有多源数据结合需求数据进行快速成图与数据建库,并进行分析与展示,是目前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需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地上附着物多源数据的获取、处理、融合、建库、分析、展示等问题,建立了野外数据采集与编图软件自动化成图的快捷通道,形成了新的工艺流程,经过多种来源数据的结合与扩展,形成了便于查询与分析及展示的多源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源地上附着物数据获取与融合:研究了多源地上附着物数据的获取、处理与融合的方法,形成了新的多源测绘数据获取工艺流程;多源地上附着物数据数字成图:应用三种测图方法,研究对已融合数据进行现场测绘调查及更新的方法;多源地上附着物数据建库:探索适用于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特点的地理信息数据结构及多源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核心方法。通过上述的研究,形成了多源数据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成果展示灵活、查询便捷、数据准确、更新方便等特点,实现了多源数据综合查询、分析与展示。首都商务新区建设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市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需要牢固树立和彻底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中心”的定位、“四个服务”的职责、首善之区的标准,符合当前疏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北京市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大建设内容,本文以该建设项目为例,对该区域内地上附着物普查数据进行快速成图与建库管理,通过方法测试,本文方法节约了地上附着物普查人员设备的生产成本,大幅缩短了测绘周期,能够为测绘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其他部门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李二强[5](2018)在《基于GIS和遥感影像的农业两区划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2017年4月10日,在国务院的指示下,我国将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简称“两区”)划定工作。“两区”划定的基础是明确到具体地块,通过明确的地块,在以区县为基础的前提下,建立各区县的数据库、电子地图等电子信息以及图、表等纸质材料,最后将成果汇总报告到国务院。为推动“两区”划定试点工作,于2017年6月10日四川省“两区”划定先期试点在都江堰灌区开展,通过长达4个月的试点,四川省“两区”划定工作中发现试点工作内容多、数据量大、人力投入成本高、情况复杂等问题。在新形势下“两区”划定工作将推广至四川省其他区县。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及深化,在试点工作中暴露出以下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两区”基础信息量大,数据库标准不统一;二是“两区”电子地图上图入库难;三是“两区”划定公示图制作自动化低;四是“两区”相关的信息统计表汇总困难;五是“两区”划定工作外业实地勘察、调绘的情况复杂。目前,遥感影像已经成为国土及农业行业的重要数据源,其主要特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本文探讨了在“两区”划定项目中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现项目区域的准确把控、全域覆盖;GIS技术参考了《四川省“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的数据库标准以及GIS系统桌面端框架,结合“两区”划定基本功能需求,实现了“两区”划定项目的标准数据库建立、数据映射导入、数据分区管理、数据编辑、数据拓扑检查、公示图一键生成、WebGIS地图服务同步、外业调绘数据导入、自动报告导出的“两区”划定的桌面端GIS平台;利用企业级Web开发技术JAVA和WebGIS技术,基于面向接口的设计思想,实现了“两区”划定项目成果共享管理,权限控制以及角色分配,搭建了项目网络端GIS平台;最后利用移动GIS开发技术,实现了外业定位、数据加载、数据勾绘、数据编辑、数据结果导出的外业调绘GIS平台。通过桌面端、网络端以及移动端的三端平台联合搭建的“两区”划定系统,实现了“两区”划定项目的集成管理,以及在“两区”划定项目各阶段的分步应用,规范了“两区”划定项目管理流程,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实现对四川省“两区”划定项目试点眉山市东坡区的全域全过程覆盖,对促进眉山市东坡区的“两区”划定工作向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全国“两区”划定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董岳[6](2018)在《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中的应用与评价》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土地四至不清、权属不明、空间位置不准确、流转不顺畅,农村土地未被有效激发和盘活等问题,本文采用航空摄影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南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工作,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GPS技术、RS技术,航空摄影技术在土地确权工作中有着,工作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成果精度优、社会延展性高、安全性高等不可替代的优势。(2)确定了航空摄影的工作流程,计算航拍因子、摄影各区的GPS领航数据以及各个摄影项目的航摄时间。通过这些工作,最终确定航线的敷设以及各区检校场、基站的选址。(3)航摄法在南昌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的应用,确定了像控点的布设、空三加密软件的选择和工作流程、DOM的制作、DEM的制作,通过权属调查并利用工作站、Cass软件、DOM影像数据将工作底图中地块的面积、形状、相对位置、权属关系等进行矢量化,得到空间分布位置准确的农户承包地块分布图。进行公示审核后,建设数据库,将数据入库。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确认并验证了航摄法的工作流程是可行可靠的,为其他地区用航摄法进行土地确权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4)对测量成果数据的检验和验收合格表明,用航摄法制作大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来进行土地确权颁证的工作方法及作业技术路线科学合理,切合测区实际,质量技术措施严密。依据最终质检结果来看,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薛梦姣[7](2016)在《基于民国地籍图的南京颐和路公馆区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京颐和路公馆区是中国最大的民国公馆区,被誉为“近现代建筑样板区”,有着“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的说法。作为民国时期最高等级的住宅区,众多民国党政军要员、社会名流以及外国使节都曾在这里居住。本文以民国地籍图和地籍分户图为数据来源,基于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与空间形态定量分析方法,从微观尺度对颐和路公馆区的街道系统、地块及街廓、建筑物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形态分析。该研究不仅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民国时期的规划和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民国史、民国规划和民国建筑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颐和路历史街区及南京旧城的保护和改造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以绘制于1936年的民国地籍图(1:1000)和绘制于1946年至1948年的地籍分户图(1:400)为数据来源,首先对其进行扫描数字化,对数字化成果的精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民国地籍数据相比现代地籍数据的特殊性,研究如何合理设计民国地籍数据库,使得民国地籍数据能够得到更好地组织与管理。随后基于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与城市形态定量分析方法,对颐和路公馆区的街道系统、地块和建筑物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研究1930至1940年代颐和路公馆区街道的几何和拓扑特征,分析地块的规模、形状、方向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并分析颐和路公馆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类型。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民国时期的对该区域的规划进行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力度。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所使用的绘制于1936年的民国地籍图(1:1000)和绘制于1946年至1948年的地籍分户图(1:400)测量精度相对较高,绘制的地籍图和地籍分户图图上信息完整,质量较好。根据本文对民国地籍图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国时期通过颁布一系列与地籍相关的规定,统一了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和方法,使中国的地籍由传统的量地、清丈发展成现代的图解地籍。民国时期的地籍测量流程与现代地籍测量基本一致,测量精度相对来说较高。(2)颐和路公馆区作为民国时期的最高等级住宅区,其整体的空间形态表现为道路密度高、地块统一、等大、整齐、临街的低层独院住宅街区。在街道的空间形态上,颐和路公馆区北平路(今北京西路)以北街道系统呈格网状,北平路(今北京西路)以南考虑到地形起伏,街道呈放射状。街道系统的密度远高于其周边,区域内街道系统连接紧密,对内对外交通都十分便利。在地块的空间形态上,地块划分均一,形状多为矩形,地块面积多为600~1100 m2,适宜独院住宅建设。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镇住宅用地,但也有学校、公园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建筑的空间形态上,颐和路公馆区的建筑类型以西式建筑为主,中式建筑为辅,平均建筑密度0.25,平均容积率0.41,是典型的低层独院住宅街区;(3)在颐和路公馆区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当时规划的各类指标。街道格局采用了格网状和放射状相结合,北平路北侧的街道走向按规划要求与中山北路平行或垂直;91.47%的地块都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块面积大于540 m2,土地利用类型按照规划仅有城镇住宅用地、学校及公园三种;95.35%的地块满足规划要求的建筑密度低于0.4。在颐和路公馆区中出现的街道系统空间形态、小街廓的格局、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以及分区理念,印证了《首都计划》中提出的“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的指导思想。
毛凌翔[8](2015)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之下,传统内容产品和数字信息资源向着数字内容产品的方向发展,它形成了庞大的数字内容产业,并日益成为当下信息资源的主流。数字内容产品有着自身相别于物质产品与传统信息产品的诸多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其生产方式的迥异。在当前对数字内容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前提之下,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方式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造,以适应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需求。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学习后,发现国外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学领域,国内则主要关注生产模型与质量方面,对于如何通过生产方式的引进与再造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则鲜有关注。为了适应数字内容产品大规模的生产需求,本文引入产业界中的生产线工程来改造并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方式,提出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以期能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以达到提高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文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方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理论上,弥合了各类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分类研究的现状,探索出了采用一系列的“通用件”的“装配”过程的数字内容产品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理论,即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在现实中,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理论的应用方向、过程、路径进行研究,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应用的可行性,为构建实际可行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系统提供现实的技术与方向。依据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特点和环境的变革,提出了基于内容重用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理论,其从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规划设计、运行实施、评价改进三个步骤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构建。其中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规划设计主要从其形式和内核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分为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布置规划和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框架设计两个部分。通过工位设计、平面布局、工艺规划、生产线平衡来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行定置规划,解决其形式问题,即物理生产线规划;通过家族工程、领域工程、应用工程来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行框架设计,以解决其内容问题,即信息生产线规划。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实施主要从其架构入手,提出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构建的立方模型,对其构建技术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中,应将数字内容产品放在核心地位,依靠人、产品、生产方式、生产资源四个核心生产力要素,构建了生产计划、生产控制、运行保障所构成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模型,并将“5S”管理、“四分卫”技术、精益管理、度量管理嵌入其中,以支持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营推动。为了确定所规划建设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模型的有效性,采用面向对象的仿真建模方法构建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模型框架,通过对仿真对象的分类及抽取,在一定的仿真环境下构建起可虚拟运行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模型。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评价改进方面,引入基于能力成熟度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化策略、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产品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作的业务流程改进等生产线评价和改进策略来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水平的提升。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并探讨其应用过程,故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数字内容产品——应用软件、地理信息产品、数字图书的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案例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运用其中,对其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在应用软件领域,引入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以支持软件生产的柔性化、规模化和定制化。应用软件产品生产线框架继承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家族工程、领域工程、应用工程三位一体的结构,核心在于组件的“重用”,从而大大提升软件生产的效率,使得应用软件的生产步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在地理信息产品领域,根据地理信息产品生产的技术密集性和生产专业性,运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由家族工程、领域工程、应用工程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地理信息产品生产线的工程框架模型,构件变异是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领域模型向应用模型的转化的内在机制,从实际的生产效果来看,采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方式的地理信息产品的生产,有效地提升了地理信息产品的能力成熟度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在数字图书领域,数字图书的生产也亟需引入并采用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在充分分析了原生数字图书与图书数字化生产两类数字图书的生产过程之后,引入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从物理和信息两个方面来构建数字图书生产线,物理生产线的构建包括数字图书生产线工艺规划、数字图书生产线的布局、数字图书生产线平衡,信息生产线的构建则引入构件变异机制,构建了数字图书的信息生产线模型,将内容产品的领域模型与应用模型相区别,通过变异机制来实现数字图书生产线领域模型向应用模型的转变,以实现组件的重用,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式能有效地提升数字图书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增长。通过理论构建和案例实施对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得到所提出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具有理论上的正确性和现实中的可行性。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的提出,一方面填补了当前在数字内容产品生产领域构建统一的、规模化、可定制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模式的空白;另一方面研究了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模型对于典型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过程的应用方法、过程和体系,为所提出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理论的应用开辟了道路。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在未来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拓展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理论内核和应用领域,以适用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用户需求的增长。
宋红霞[9](2014)在《文物三维信息留取中多源数据组织与管理》文中认为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部分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和自然的损坏。文物保护是考古和文物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文物三维信息留取过程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不接触文物就可以获取文物精确表面纹理信息的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是大的飞跃。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信息采集的数据质量日益提升,数据量也不断增加。面对文物保护工程中如此大的数据量,传统的单纯利用文件模式管理各类数据的方法已日益显示出其不足。本文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三维信息留取工程为依托,分析了该工程中的数据采集方案及数据处理技术,总结了该工程目前采用的文件系统管理海量数据的弊端,以及单纯利用空间数据库管理工程中点云数据的不足,详细介绍了空间数据管理的发展及系统框架结构,结合工程中点云数据、纹理数据、模型数据、真三维模型数据、正射影像数据、数字线划图、剖面图数据的特点及关系,提出一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文物三维信息留取工程中的数据管理方案,给工程中的数据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完成了如下几项工作:(1)设计空间数据管理系统框架,利用文件-数据库管理模式管理工程各类数据,即利用文件系统管理各类空间数据文件,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及空间数据间关系的方法。为了方便文件管理下各类数据的查找及存储,对文件管理模式下的各类空间数据,进行了数据结构设计及命名原则制定。(2)设计实体关系模型,利用大型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实现各类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及关系存储。为了实现数据库对文件系统中文件的查询操作,在数据库中设计文件结构模式,并设计数据采集列,可对工程中的数据采集情况进行统计。另外,在数据库中利用空间数据关系设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完善数据入库功能。(3)自主研发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可对文件系统下的工程数据进行读取并更新文件树结构,可利用从文件系统读取的文件结构,结合数据库中的数据库类型,实现数据库中空间数据的属性查询,并利用数据库中设计的空间关系,查询相关的数据。设计数据入库模块,实现工程中数据的智能入库和管理。
王艺颖[10](2014)在《关于遥感技术在地图制图中的探析》文中提出现如今,遥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有着动态化、快速化和准确化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在地图制图中,遥感技术的应有提高了制图的技术水平,是制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制图中的应用及其作用,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数字正射影像图建库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正射影像图建库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2 论文框架结构及内容 |
2 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概述 |
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
2.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 相关概念 |
2.2.1 “两区”数据含义及范围 |
2.2.2 数据质量含义 |
2.2.3 数据质量管理方法 |
2.3 评价方法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两区”数据的质量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两区”数据现状 |
3.1.1 “两区”划定工作要求及进展 |
3.1.2 “两区”数据特点 |
3.1.3 “两区”划定数据情况 |
3.1.4 “两区”数据生产过程 |
3.2 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
3.2.1 策划阶段现状 |
3.2.2 实施阶段现状 |
3.2.3 检查阶段现状 |
3.2.4 改进阶段现状 |
3.3 存在的问题 |
3.3.1 源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
3.3.2 数据生产造成的问题 |
3.3.3 现行数据质量管理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两区”数据质量控制 |
4.1 “两区”数据质量控制要求 |
4.1.1 控制的含义与认识 |
4.1.2 “两区”数据质量控制范围 |
4.1.3 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
4.2 “两区”数据质量过程控制认识 |
4.2.1 数据质量的过程控制含义 |
4.2.2 数据质量过程控制流程 |
4.3 数据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
4.3.1 数据采集环节的质量控制 |
4.3.2 公告公示环节的质量控制 |
4.3.3 审核环节的质量控制 |
4.4 数据建库环节的质量控制 |
4.5 检查验收和数据汇交环节的质量控制 |
4.5.1 检查验收环节的质量控制 |
4.5.2 数据汇交环节质量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5 “两区”数据质量评价 |
5.1 数据质量评价的认识 |
5.1.1 评价的意义 |
5.1.2 评价指标和质量维度的区别 |
5.2 “两区”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2.1 “两区”数据质量评价基本要求 |
5.2.2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3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5.2.4 数据质量评价流程 |
5.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选择 |
5.3.1 缺陷扣分法 |
5.3.2 专家组评议法 |
5.3.3 问卷调查法 |
5.3.4 第三方评价法 |
5.4 本章小结 |
6 H县“两区”划定数据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
6.1 H县“两区”划定工作总体情况 |
6.2 H县“两区”数据质量控制举措 |
6.2.1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
6.2.2 构建数据质量控制框架 |
6.2.3 设计数据质量检查控制程序 |
6.3 H县“两区”划定数据质量评价 |
6.3.1 评价的范围和现状 |
6.3.2 评价的维度、指标和方法选择 |
6.4 H县数据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6.4.1 定性分析结果 |
6.4.2 定量分析结果 |
6.4.3 评价结果小结 |
6.5 H县数据质量管理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6.5.1 H县“两区”划定数据质量管理成功经验 |
6.5.2 H县“两区”划定数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两区”数据质量管理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两区”划定数据库质量检查内容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遥感发展现状 |
1.2.2 无人机遥感电力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区概况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区域概况 |
1.5 论文的主要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无人机遥感系统 |
2.1.1 无人机的分类与选择 |
2.1.2 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 |
2.2 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流程 |
2.3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勘测制图关键技术 |
2.3.1 倾斜摄影测量概述 |
2.3.2 外业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
2.3.3 内业影像处理关键技术 |
2.3.4 双像立体测图原理 |
2.3.5 ALEX NE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第三章 电力走廊规划中大比例尺地图制作 |
3.1 电力走廊倾斜三维模型的制作 |
3.1.1 倾斜三维模型重建技术路线 |
3.1.2 倾斜三维模型构建 |
3.2 电力走廊三维模型效率与质量提升方法 |
3.2.1 处理效率提升方法研究 |
3.2.2 模型质量提升方法研究 |
3.3 电力走廊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 |
3.4 廊下林木数量统计图绘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走廊运维中电力线净高分析图制作 |
4.1 研究区域数据获取 |
4.2 方法及数据处理 |
4.2.1 高度提取方法 |
4.2.2 基础数据处理 |
4.3 电力线净高分析图制作 |
4.3.1 电力线及地物净高图 |
4.3.2 电力线净高分析专题图 |
4.4 精度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电应急中电力灾损快速制图 |
5.1 基础遥感影像处理 |
5.1.1 正射影像输出 |
5.1.2 正射影像匀色及无缝拼接 |
5.2 灾损解译及精度验证 |
5.2.1 基于ALEXNET的初步筛选 |
5.2.2 筛选精度验证 |
5.2.3 效益对比 |
5.3 保电应急快速制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移动终端的国土调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土调查的研究现状 |
1.2.2 移动终端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数据获取与系统平台 |
2.1 数据获取 |
2.1.1 高分影像数据 |
2.1.2 高分影像数据的获取 |
2.1.3 谷歌影像 |
2.2 蓝牙模块 |
2.2.1 蓝牙传输 |
2.2.2 蓝牙传输安全性 |
2.3 位置感知模块 |
2.3.1 GPS |
2.3.2 App Inventor与位置感知 |
2.4 位置信息的来源 |
2.4.1 GPS |
2.4.2 WI-FI以及基站标识 |
2.5 数据库 |
2.5.1 数据在本地的永久保存 |
2.5.2 从本地数据库提取数据 |
2.5.3 网络数据库及数据共享 |
2.5.4 网络数据库保存数据 |
2.5.5 请求数据及数据处理 |
2.5.6 本地和网络数据库的差别 |
2.6 应用的调试 |
2.6.1 监视变量 |
2.6.2 测试单一代码块 |
2.6.3 启用与禁用块 |
2.7 应用的储存 |
2.7.1 属性 |
2.7.2 定义变量 |
2.8 本章小结 |
3 数据处理 |
3.1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
3.1.1 辐射定标 |
3.1.2 大气校正 |
3.1.3 投影转换 |
3.2 数据的裁剪和镶嵌 |
3.3 Google Earth数据的辅助 |
3.4 不一致图斑的获取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数据导入模块的研究 |
4.1.1 关键功能 |
4.1.2 关键质量属性 |
4.1.3 约束条件 |
4.1.4 逻辑架构设计 |
4.1.5 关键处理逻辑流程 |
4.2 GPS位置感应模块的设计 |
4.2.1 GPS接收模块的研究 |
4.2.2 接收GPS定位信号方案 |
4.2.3 GPS定位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4.2.4 单片机最小系统 |
4.2.5 总体方案设计 |
4.3 编辑功能的实现 |
4.3.1 设计背景 |
4.3.2 原则 |
4.3.3 目标 |
4.3.4 结构设计 |
4.3.5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 |
5.1 数据的导入 |
5.1.1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导入 |
5.1.2 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导入 |
5.2 图斑的定位与导航 |
5.3 图斑的编辑 |
5.4 数据的保存和导出 |
5.5 系统测试 |
5.5.1 测试的运行环境 |
5.5.2 缺陷和限制 |
5.5.3 测试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多源数据的数字成图与数据建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多源数据获取与融合 |
2.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2.1.1 底图数据 |
2.1.2 图斑数据 |
2.1.3 界线数据 |
2.1.4 市情普查数据 |
2.1.5 房屋属性数据 |
2.1.6 地名普查数据 |
2.2 数据处理 |
2.2.1 内业数据收集及整理 |
2.2.2 外业测绘及现场调查 |
2.2.3 内业数据处理及输出 |
2.3 数据融合 |
第3章 多源数据的数字成图 |
3.1 专题底图制作 |
3.1.1 专题底图和房屋属性表 |
3.1.2 普查区域1:2000地形图外业修测 |
3.2 野外数据采集及调查 |
3.2.1 野外踏勘 |
3.2.1.1 内业资料整理 |
3.2.1.2 组织准备 |
3.2.2 野外数据采集方法 |
3.2.2.1 GNSS-RTK法 |
3.2.2.2 全站仪极坐标法 |
3.2.2.3 全站仪免草图测记法 |
3.2.3 野外数据调查 |
3.3 多源数据更新 |
3.3.1 专题底图更新 |
3.3.2 专题数据调查 |
3.3.3 房屋信息更新 |
3.4 数据格式转换 |
第4章 多源数据建库 |
4.1 数据库选型 |
4.1.1 空间数据特点 |
4.1.2 SQLite数据库 |
4.2 空间数据建库 |
4.2.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2.1.1 数据结构设计 |
4.2.1.2 数据分层设计 |
4.2.2 空间数据监理 |
4.2.3 空间数据入库 |
4.3 空间数据库系统测试 |
第5章 多源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
5.1 平台简介 |
5.1.1 硬件配置 |
5.1.2 软件环境 |
5.1.3 平台安装 |
5.2 平台架构 |
5.2.1 技术路线 |
5.2.2 功能架构 |
5.2.3 平台优势 |
5.2.4 平台登录 |
5.2.5 界面介绍 |
5.2.6 功能介绍 |
5.2.6.1 图层控制 |
5.2.6.2 图上查询 |
5.2.6.3 属性查询 |
5.2.6.4 图表输出 |
5.2.6.5 其他辅助功能 |
5.3 平台呈现与应用 |
5.3.1 展示灵活 |
5.3.2 查询便捷 |
5.3.3 数据准确 |
5.3.4 更新方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GIS和遥感影像的农业两区划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GIS在农业上的研究现状 |
1.2.2 GIS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 |
1.2.3 “两区”划定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两区”划定项目流程 |
2.1 “两区”划定的指导思想 |
2.2 “两区”划定概述 |
2.2.1 “两区”划定工作内容 |
2.2.2 “两区”划定原则 |
2.2.3 “两区”上图入库 |
2.2.4 “两区”成果建档立册 |
2.2.5 “两区”信息精准化管理 |
2.3 “两区”划定流程 |
2.4 “两区”管护 |
2.5 基于无人机的“两区”划定项目监管流程概述 |
2.5.1 无人机影像预处理 |
2.5.2 无人机遥感影像在“两区”划定项目中的应用流程 |
2.6 系统整体业务分步流程 |
2.6.1 “两区”数据映射导入 |
2.6.2 “两区”地块、片块椭球面积计算 |
2.6.3 “两区”图件生成与发布 |
2.6.4 “两区”成果一键导表 |
2.6.5 “两区”外业调绘与数据导入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调研 |
3.1.1 市级政府部门需求调研 |
3.1.2 乡镇政府部门需求调研 |
3.1.3 “两区”划定工作人员需求调研 |
3.1.4 “两区”试点项目区调研 |
3.2 系统功能需求 |
3.2.1 桌面端功能需求 |
3.2.2 网络端功能需求 |
3.2.3 移动端功能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关键技术 |
4.1 ArcGIS二次开发技术 |
4.1.1 ArcGISEngine |
4.1.2 ArcGISServer技术 |
4.2 移动GIS技术 |
4.3 Web开发分层架构设计 |
4.3.1 分层架构原理 |
4.3.2 面向接口编程 |
4.3.3 基于JavaWebMVC和EF框架三层架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总体设计 |
5.1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总体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4.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5.4.2 非空间数据库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 |
6.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
6.2 眉山市东坡区“两区”划定管理信息平台 |
6.2.1 管理信息平台主要解决难题 |
6.2.2 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结构图 |
6.2.3 管理信息平台技术流程 |
6.3 眉山市东坡区“两区”电子政务平台 |
6.3.1 电子政务平台主要解决关键问题 |
6.3.2 电子政务平台开发结构图 |
6.3.3 系统数据库关系图 |
6.3.4 图片服务数据准备及发布流程 |
6.3.5 电子政务平台技术流程 |
6.4 眉山市东坡区“两区”外业调绘平台 |
6.4.1 外业调绘平台主要解决关键问题 |
6.4.2 外业调绘平台开发结构图 |
6.4.3 外业调绘平台技术流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应用 |
7.1 “两区”划定管理信息平台 |
7.1.1 平台主界面 |
7.1.2 “两区”入库管理系统主界面 |
7.1.3 “两区”数据入库展示 |
7.1.4 “两区”数据编辑 |
7.1.5 “两区”面积计算 |
7.1.6 “两区”公示图制作 |
7.1.7 “两区”图件导出 |
7.1.8 “两区”拓扑检查与坐标转换 |
7.2 “两区”划定电子政务平台 |
7.2.1 电子政务前台界面 |
7.2.2 电子政务后台界面 |
7.2.3 “两区”地图数据查询 |
7.2.4 电子政务平台空间信息管理 |
7.2.5 电子政务平台非空间信息管理 |
7.2.6 电子政务平台补贴管理 |
7.3 “两区”划定外业调绘平台 |
7.3.1 平台主界面 |
7.3.2 GPS设置 |
7.3.3 图层管理 |
7.3.4 外业调绘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参加项目及成果 |
(6)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中的应用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测量技术的比选 |
2.1 土地确权的基本技术路线 |
2.2 常用的土地测量技术 |
2.3 技术对比 |
2.4 航摄法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航摄法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的应用 |
3.1 航空摄影的准备工作 |
3.2 数据采集 |
3.3 像控测量 |
3.4 空三加密 |
3.5 1:1000 DOM制作 |
3.6 权属调查 |
3.7 土地范围测量 |
3.8 制作地块分布图和信息公示表 |
3.9 公示审核 |
3.10 数据库建设 |
3.11 本章小结 |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评价 |
4.1 评价依据 |
4.2 数据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及成果 |
参考文献 |
(7)基于民国地籍图的南京颐和路公馆区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古旧地图的数字化及分析 |
1.2.2 城市形态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区位 |
2.1.2 历史沿革 |
2.2 民国地籍图概况 |
2.2.1 时空背景 |
2.2.2 测绘方法 |
2.2.3 地籍图上的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籍数据处理及地籍数据库的构建 |
3.1 地籍数据处理 |
3.1.1 地籍图扫描 |
3.1.2 数据预处理 |
3.1.3 地籍图矢量化 |
3.2 地籍图精度分析 |
3.2.1 误差来源分析 |
3.2.2 精度分析 |
3.3 民国地籍数据库的构建 |
3.3.1 地籍数据库总体结构 |
3.3.2 空间数据库设计 |
3.3.3 属性数据库设计 |
3.4 民国颐和路公馆区地籍系统的研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颐和路公馆区空间形态分析 |
4.1 街道空间形态分析 |
4.1.1 基于几何形态的街道空间形态分析 |
4.1.2 基于拓扑形态的街道空间形态分析 |
4.2 地块及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分析 |
4.2.1 地块规模 |
4.2.2 地块形状 |
4.2.3 地块方向 |
4.2.4 土地利用 |
4.3 建筑物空间形态分析 |
4.3.1 建筑物类型 |
4.3.2 建筑密度及容积率 |
4.3.3 重要建筑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一 本研究使用的部分民国地籍图(颐和路公馆区) |
附录二 本研究使用的部分民国地籍分户图(颐和路公馆区) |
附录三 民国时期颐和路公馆区部分地块属性表 |
附录四 民国时期颐和路公馆区地籍编号 |
附录五 民国时期颐和路公馆区部分业主 |
(8)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方式的变革 |
2.1 数字内容产品的产生 |
2.1.1 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 |
2.1.2 信息产品的生产 |
2.1.3 数字内容产业的形成 |
2.2 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 |
2.2.1 数字内容产品及其特点 |
2.2.2 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管理 |
2.2.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价值链 |
2.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工艺 |
2.3.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的主体 |
2.3.2 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架构 |
2.3.3 数字内容产品的数字化产品开发工艺:碎拼 |
2.3.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
2.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 |
2.4.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引入 |
2.4.2 数字内容的重用 |
2.4.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定义 |
2.4.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数学模型 |
2.4.5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涵义 |
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规划设计 |
3.1 生产线规划与设计 |
3.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规划设计模型 |
3.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布置规划 |
3.3.1 工位设计 |
3.3.2 平面布局 |
3.3.3 工艺规划 |
3.3.4 生产线平衡 |
3.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框架设计 |
3.4.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框架 |
3.4.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领域工程 |
3.4.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应用工程 |
3.4.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家族工程 |
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实施 |
4.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架构 |
4.1.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构建依据 |
4.1.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构建方法 |
4.1.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构建技术 |
4.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运行管理 |
4.2.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 |
4.2.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管理 |
4.2.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行管理方法 |
4.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建模仿真 |
4.3.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建模方法 |
4.3.2 面向对象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仿真建模框架 |
5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评价改进 |
5.1 基于能力成熟度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进化策略 |
5.1.1 能力成熟度理论 |
5.1.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成熟度理论的引入 |
5.1.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成熟度框架模型 |
5.1.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能力成熟度进化策略 |
5.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产品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 |
5.2.1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
5.2.2 ISO9000质量体系的实施原则与过程 |
5.2.3 基于“六西格玛”的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全面质量管理 |
5.2.4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产品质量评估方法 |
5.2.5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的产品质量改进方法 |
5.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运作的业务流程改进 |
6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的应用 |
6.1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在应用软件生产中的应用 |
6.1.1 案例背景 |
6.1.2 案例应用 |
6.1.3 应用效果 |
6.2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在数字地图生产中的应用 |
6.2.1 案例背景 |
6.2.2 案例应用 |
6.2.3 应用效果 |
6.3 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在数字图书生产中的应用 |
6.3.1 案例背景 |
6.3.2 案例应用 |
6.3.3 应用效果 |
6.4 结果与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9)文物三维信息留取中多源数据组织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空间数据库管理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多源空间数据管理研究现状 |
1.2.2 点云数据模型管理研究现状 |
1.2.3 以点云数据为主体的三维工程数据管理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文物三维信息留取工程特点分析 |
2.1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三维信息留取工程介绍 |
2.2 空间数据采集技术 |
2.2.1 获取点云的方式 |
2.2.2 获取图像的方式 |
2.2.3 数据采集流程 |
2.3 数据处理技术 |
2.4 各类空间数据特点及数据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管理方案设计 |
3.1 空间数据库系统的体系架构 |
3.1.1 基于文件系统的体系架构 |
3.1.2 基于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结合的混合体系结构 |
3.1.3 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
3.1.4 空间数据库系统的集中式体系结构 |
3.2 三维信息留取数据管理系统框架 |
3.3 文件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信息留取数据库设计实施 |
4.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4.2 数据库模型设计 |
4.2.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2.2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3 数据库实施 |
4.3.1 数据库选择 |
4.3.2 Oracle 数据库支持的数据类型 |
4.3.3 数据库实现 |
4.4 数据导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及应用 |
5.1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5.1.1 数据库连接访问 |
5.1.2 结构化查询语言 |
5.1.3 PL/SQL 简介 |
5.1.4 数据库存储过程设计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2.1 数据入库设计 |
5.2.2 数据查询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6.2.1 存在问题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关于遥感技术在地图制图中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遥感制图的种类及应用 |
(一) 正射影像图 |
(二) 遥感影像地图 |
(三) 三维遥感影像图 |
二、遥感制图产品的形成方式 |
(一)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
1、一是单模型 |
2、多模型方式 |
(二) 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 |
1、专题影像图的分类 |
2、专题要素迭加和影像底面 |
3、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注意点 |
(三) 三维遥感影像图的制作 |
结语 |
四、数字正射影像图建库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赵春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D]. 马威威. 厦门理工学院, 2020(01)
- [3]基于移动终端的国土调查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海洋.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基于多源数据的数字成图与数据建库[D]. 马新建.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5]基于GIS和遥感影像的农业两区划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二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航摄法在农村土地确权中的应用与评价[D]. 董岳.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7]基于民国地籍图的南京颐和路公馆区空间形态研究[D]. 薛梦姣. 南京大学, 2016(05)
- [8]数字内容产品生产线工程构建与应用研究[D]. 毛凌翔. 南京大学, 2015(01)
- [9]文物三维信息留取中多源数据组织与管理[D]. 宋红霞.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10]关于遥感技术在地图制图中的探析[J]. 王艺颖. 科技与企业,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