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X射线检测未适张圆锯片表面的残余应力(论文文献综述)
何清亮[1](2020)在《考虑残余应力的管道冻胀/融沉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油气管道是国家能源输送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管体缺陷,引起管道失效破坏。应力过大是导致管道失效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役管道的管体应力除了包含服役过程中由环境因素和内压引起的应力外,还包含制管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冻胀/融沉作为天然气管道中较为常见的危害,使埋地管道产生较大的位移,管壁应力增大,威胁管道安全。以往有关管道冻胀/融沉的应力分析中,大多是以零初始应力为前提研究的,缺乏合理性。本文将出厂管道的应力检测结果,作为管壁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的基础数据,导入燃气门站埋地管道的整体模型中,对比了管道在有无残余应力作用下,冻胀/融沉位移预警量的不同。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X射线应力检测方法测试了等强度梁在载荷作用下的轴向应力变化,检验了X射线应力检测的精度,Ф219直管试验中采用X射线应力检测方法测试了其环向应力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化,Ф219 Z形管试验中测试了其轴向应力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化,两个管样试验测试了该应力检测方法对管钢材料的适用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检测到管壁10 MPa以内的应力变化;(2)通过参考前人研究,总结了螺旋焊缝直管和冷弯弯管的应力分布规律,将管样的X射线应力检测结果作为基础数据,建立了管道残余应力分布模型,通过ANSYS软件的APDL语言将其编写为初应力文件,并成功导入管道模型中;(3)以苏州某燃气门站的管道为例,冻胀/融沉和内压作为其主要的载荷应力来源,考虑大气和管内气体温度一年内的变化,模拟了埋地管道周围土壤的温度场变化,计算出该门站每年的最大冻胀位移量为20 mm,最大融沉位移量为22 mm;(4)建立该燃气门站的管道和土壤模型,导入上文螺旋焊缝直管和冷弯弯管的残余应力,并施加冻胀/融沉位移载荷和内压,以屈服应力的72%作为管壁的临界应力,计算埋地管道的冻胀/融沉位移预警值,结果显示,无残余应力模型的冻胀/融沉位移预警值为40 mm/30 mm,考虑残余应力时的冻胀/融沉位移预警值为30 mm/25 mm。
薛凯[2](2020)在《TiAlN涂层循环热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残余应力拉曼光谱研究》文中提出TiAlN涂层由于具有硬度高、热硬性好、附着力强、氧化温度高、摩擦系数小、导热率低等优良特性,被广泛用于刀具的保护涂层。然而,由于涂层和基体的热膨胀系数不同等原因常常在涂层中引入残余应力,并且残余应力与服役载荷共同作用,常常导致涂层过早失效。因此,深刻认识、定量表征TiAlN涂层在不同服役环境下的残余应力,是获得刀具最佳性能并提高其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探讨了TiAlN涂层残余应力拉曼光谱法测量的关键问题,并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测量了不同主轴转速、不同进给速度、不同轴向和径向切深下的切屑温度,在此基础上确定了TiAlN涂层样品循环热冲击的设定温度。实验显示,TiAlN涂层刀具在中速铣削过程中其切屑温度随主轴转速的增加线性降低、随进给速度和轴向切深的增加而线性增加;TiAlN涂层刀具在中速铣削加工中的最高热冲击温度在375℃附近。本文分别测量了不锈钢、高速钢两种基底的TiAlN涂层样品经历375℃、700℃两种温度下的不同次数热冲击后的表面残余应力,讨论了TiAlN涂层中的表面残余应力随热冲击次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沉积在不锈钢、高速钢基底上的TiAlN涂层中存在拉伸残余应力,涂层中的拉伸残余应力随热冲击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相同冲击次数下700℃比375℃拉曼频移更大,残余应力变化的更为剧烈。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不锈钢基底的TiAlN涂层未热冲击、375℃下10次热冲击和700℃下10次热冲击的截面残余应力的分布。结果显示,TiAlN涂层的拉伸残余应力随着涂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热冲击后的涂层截面残余应力高于未经热冲击的涂层的截面残余应力。本文的研究结果阐明了TiAlN涂层中的残余应力随热冲击载荷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对刀具涂层服役寿命进行更科学的预测。
黄康[3](2020)在《无涂层激光冲击诱导304不锈钢表面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304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抗均匀腐蚀的性能,广泛用于化工、制药和核电等工业领域。然而,它容易受局部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SCC)的影响。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对含有氯离子溶液比较敏感,会引起设备的突然开裂和爆炸事故,严重危害人员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通过激光冲击处理强化304不锈钢来改善其表面性能,对于避免材料发生应力腐蚀开裂,保护设备的安全使用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以304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功率密度分别为3.185 GW/cm2、6.37 GW/cm2、9.555 GW/cm2、12.74 GW/cm2、15.925 GW/cm2对304不锈钢试样进行无涂层激光冲击处理。分析并比较不同激光冲击功率密度的激光冲击处理对304不锈钢试样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晶粒尺寸、残余应力和金相组织的影响。通过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得到304不锈钢的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X射线法得到试样表层的残余应力,试验结果表明,激光冲击处理后的304不锈钢试样表面发生了剧烈的塑性变形,产生了残余压应力。当激光功率密度增大时,试样表层的残余压应力也随之增大。当激光功率密度增加到15.925 GW/cm2时,试样表层的残余压应力为-363 MPa。(2)激光冲击处理后的试样表层材料发生了晶粒细化和加工硬化现象,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有所提升。当激光功率密度增大时,表层材料的显微硬度也随之增大。表层的加工硬化主要发生在距试样表面300μm的范围内,当距离被加工表面的深度增大时,沿截面深度方向上的显微硬度值会减小。(3)试样的X射线物相分析表明,无涂层激光冲击处理后的试样表层发生了马氏体相变,当激光功率密度增大时,试样中马氏体的含量也随之增加。激光功率密度为15.925 GW/cm2时,试样中的马氏体含量为3.6%,是未处理试样中马氏体含量的3倍。(4)通过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计算得到不同激光功率密度下试样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研究表明无涂层激光冲击处理后的试样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低于未处理试样的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当激光功率密度从3.185 GW/cm2增大到12.74GW/cm2时,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逐渐降低。在激光功率密度为15.925 GW/cm2时,应力敏感性指数却远大于其他功率密度的试样,其数值与未经激光冲击处理的试样相近。
陈晓涛[4](2018)在《锯解石材用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处理工艺参数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刚石圆锯片是锯解石材等脆硬材料最常用的工具,属于高转速、大径厚比薄型圆盘结构。锯解脆硬材料时,会产生一定量随机的附加轴向力,导致金刚石圆锯片产生强烈的振动变形。圆锯片适张处理可以在其材料内施加具有干预性的残余应力,包括径向残余应力与周向残余应力。研究表明,当残余应力整体分布上表现为拉应力状态时,圆锯片在高速旋转状态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附加轴向力对圆锯片产生的影响。目前,适张应力处理在生产应用中,其工艺参数的选取仍依靠经验法,因此本研究采用的应力分布状态与轴向变形抑制能力的综合评定,设定合理的适张处理工艺参数,对提高圆锯片锯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论文以石材锯解中大量使用的φ1650mm圆锯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圆锯片锯解石材变形检测实验,对圆锯片变形分布规律有如下结论:圆锯片沿半径方向上,从中心孔到锯齿边缘其变形呈现非线性的增长趋势。顺切与逆切两种工作状态下,圆锯片相同位置处的应变数据产生波动,验证了欠适张应力的圆锯片在锯解石材时,变形控制能力不能满足锯解性能的要求。基于Kirchhoff假设与辊压区域Three links理论,建立圆锯片应力场分布检测计算模型。通过研究应力应变的关系,以变形数据来换算圆锯片应力分布数值,实现以变形量来考量应力状态的转化,实现了应力检测操作的简易化,为后续的圆锯片适张处理工艺参数实验提供理论依据。进行圆锯片适张处理工艺参数实验,获取圆锯片应力分布曲线与圆锯片受载变形曲线,获得结论:处理位置从内向外,圆锯片抑制轴向受载变形的能力增强幅度在216%到232%之间;适张载荷增大,抑制轴向受载变形能力增强幅度在155%到187%之间。通过应力分布与变形数据的综合评定,确定出合理的应力处理位置参数为0.75R到0.8R之间,应力处理载荷参数选取为14MPa。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获取圆锯片受轴向附加力后应力与变形分布状态,通过综合评价,为适张应力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
李博,张占宽[5](2017)在《圆锯片多点加压塑性变形振动模态的理论建模》文中研究说明以ABAQU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作为平台,结合动力学、静力学和模态分析相关理论,建立了集残余应力-振动模态分析于一体的圆锯片多点加压适张过程弹塑性仿真模型,获得了圆锯片的适张应力场、振动模态及固有频率。利用X射线应力检测仪对多点加压适张后圆锯片内部的残余应力场进行了实测,通过与仿真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仿真模型的正确性。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多点加压适张后,圆锯片外缘生成了一定数值的切向拉应力,能够抵消切削热应力的影响;圆锯片波节圆数Nc=0、波节直径数Nd≥2的固有频率明显增加,动态稳定特性获得了改善。
武松灵[6](2017)在《圆锯片的辊压适张机理及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圆锯片是工业行业中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加工工具,它被应用于加工木材、石材、钢材及混凝土等等多个领域。圆锯片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薄片刀具,它的最主要的结构和工作特征是:厚度一般比直径小得多并且需要承受高速切削的极端工作条件。这些因素会严重影响到锯片的稳定性,导致锯片在加工过程当中发生强烈振动,影响锯片工作的加工精度和使用寿命。为了提高锯片的切削稳定性,可以通过应用适张原理的一些典型方法对锯片进行处理,比如锤击法、辊压法、喷丸法、加热法及胀孔法等,在这些处理方法当中,辊压法具有高效率、操作简单等一系列优点。本论文集中于研究辊压适张原理及其工艺,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辊压模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辊压压力、辊压位置、压辊半径等工艺参数对其残余应力分布和刚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实验综合运用的手段对不同工艺参数下锯片的应力分布及其刚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为圆锯片的辊压制造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及高效的加工处理方法,有助于提高圆锯片的刚度、稳定性和促进锯片生产的工艺水平。本文主要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上和仿真上解释了锯片应力工程测试方法的机理。利用有限元分析获得了检测参数及锯片内应力状态对检测特征曲线的影响。(2)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了圆锯片周向应力和径向应力随不同辊压位置、辊压压力、压辊半径的变化规律。不同辊压位置:辊压位置越靠近内孔,辊压区内的周向压应力就越大,外沿部分的周向拉应力越小;辊压位置越靠近内孔处辊压,辊压区内部的径向压应力就越大,外沿部分的径向压应力越小。不同半径压辊辊压:相同辊压压力下,压辊半径越小,锯片的残余应力就越大,即用较小辊压半径的压辊辊压锯片可以获得更大的残余应力分布。(3)建立了圆锯片的辊压适张仿真模拟模型,并对锯片在辊压后的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及其检测特征曲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辊压适张过程导致锯片的横向刚度减少,即辊压压力越大锯片的横向刚度越小,且辊压压力越大锯片的横向刚度变化范围越大(31172~18660)N/m;在相同辊压压力下,压辊的半径越大辊压后锯片的刚度就越大,在压辊半径为62mm时达到14955.8N/m。(4)通过现场辊压实验研究了锯片辊压时应力圆变化的规律,分别考虑了辊压压力、辊压道次、辊压位置以及局部辊压过程的影响因素,总结了辊压道次和局部辊压对应力圆的影响特征。
王玉杰[7](2014)在《残余应力影响碳钢腐蚀敏感性的局部电化学研究》文中指出碳钢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以及耐腐蚀等性能,作为结构和构件材料在建筑、国防、交通运输、石油、化工以及海洋开发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碳钢在各种机械加工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在零件内部产生残余应力。在试样或机械零件表面产生的残余应力将会对材料的疲劳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灾难性事故大多是由材料中的残余应力引起的。因此以碳钢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为着眼点,探究残余应力对碳钢腐蚀敏感性的影响对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存在表面残余应力(即宏观残余应力)的碳钢为研究材料,用X射线衍射法对弯折碳钢试样进行残余应力测试,将传统电化学测试方法和局部电化学测试-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相结合,来分别研究碳钢的腐蚀特性及残余应力对碳钢腐蚀特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碳钢的残余应力测试根据X射线衍射原理,用x射线衍射仪对弯折碳钢试样表面进行残余应力测试。选择弯折试样表面应力集中的7个点进行残余应力测试。2.碳钢的宏观腐蚀-电化学特性研究在不同浓度的中性NaCl和Na2SO4溶液中,对碳钢材料进行腐蚀电位-时间,Tafel极化曲线以及电化学阻抗测试,探讨腐蚀介质的组成、浓度以及试样在腐蚀介质中的浸泡时间等因素对材料腐蚀电位以及腐蚀速率等电化学特性的影响规律。3.局部电化学-SECM测试(1) SECM实验参数确定在含有氧化还原中介体Fe(CN)64-或I-的KCl溶液中,以Pt探针为工作电极选择合适的电位区间进行循环伏安测试,根据极限扩散电流区域所对应的电位区间来确定探针所施加的极化电位。氧气作为氧化还原中介体时,Pt探针施加电位的选择通过在KCl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测试获得。(2)中性氯化物溶液中残余压应力对碳钢腐蚀敏感性影响的研究在中性KCl溶液中,以弯折碳钢试样作为研究对象,使存在不同残余应力的区域相对照,通过SECM的“基体产生-探针接收”工作模式获得探针电流的三维图像。在微观水平上,研究点蚀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表面微区电化学活性,建立表面电化学不均匀性与残余应力诱发的材料微结构不均匀性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变实验测试方法(面扫描、线扫描)和测试条件(溶液浓度、基体施加极化和不施加极化)来相互验证残余应力与碳钢腐蚀敏感性的关系。(3)残余压应力对异相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以I-作为氧化还原中介体,用SECM的反馈模式进行逼近曲线测试,来研究基体的残余应力(不同的压应力)与异相电子转移速率之间的关系。(4)在中性介质中腐蚀产物浓度分布SECM探针在含有不同浓度Fe(CN)64.的0.1MKC1溶液中进行循环伏安测试,通过探头上的稳态扩散电流iT,∞来计算Fe2+的扩散系数。通过开路电位下碳钢在0.1MKCl溶液中的逼近曲线测试进而得出基体由于腐蚀溶解产生的Fe2+浓度分布。(5)氧气作为氧化还原中介体探测基体腐蚀除了以上提到的Fe(CN)64-或I-可以加入到溶液中作为氧化还原中介体,溶液中溶解的氧气也可以作为氧化还原中介体来探测碳钢基底的腐蚀情况。
冯爱新,王俊伟,周鹏程,李彬[8](2012)在《WC硬质合金管螺纹梳刀应力常数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X-350A新型X射线衍射仪以等强梁加载法测定了WC硬质合金管螺纹梳刀等强梁的σp-σ’关系。从σp-σ’关系曲线中求出的应力常数和理论计算得出的应力计算值,基本一致。测定结果与日本材料学会测出的相应材料应力常数相接近。
许新培[9](2012)在《硬质合金圆锯片辊压适张的振动特性及有限元研究》文中指出硬质合金圆锯片是一种最常用的木材锯切加工刀具,工作时的切削速度高达70~100m/s,缘于圆锯片自身的径厚比很大及木材加工材料的复杂性,锯片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振动。因此必须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刚度或稳定性,才能减小圆锯片在加工过程中不断变形的程度,提高其加工寿命和木材产品的加工质量。目前的研究认为,对类似圆锯片此类大而薄的旋转圆盘,引入理想的预应力即进行适张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动态稳定性的方法,而辊压作为一种简单、经济、可靠的适张方法,可有效的提高圆锯片的刚度和降低圆锯片的偏摆,因而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针对硬质合金圆锯片的辊压适张加工,搭建了数控锯切实验平台,采用实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技术方法,对辊压加工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对圆锯片辊压适张处理后的振动模态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相关的频谱特性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分应用圆锯片的振动模态衡量辊压适张应力的状态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辊压适张加工后可有效地提高圆锯片的固有频率,进而提高了圆锯片的刚度。接着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参数识别,分析各辊压参数下的模态固有频率,发现增加辊压压力和次数、减小辊压半径均可提高圆锯片的模态频率。接着通过ABAQUS软件建立完整的辊压加工过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分析,研究发现利用有限元技术对辊压过程进行仿真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可直观地观察适张前后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辊压参数的改变均会引起应力应变的改变,但由于辊压是一种对圆锯片的局部加工技术,引起弹塑变形有限,因而引入的适张应力有限,并不能无限地提高圆锯片的刚度。
张亦良,刘金艳,徐学东[10](2010)在《不锈钢X射线应力测量》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2类不锈钢X射线的衍射特性.为判断奥氏体不锈钢扫描过程中出现的2个衍射峰能否作为应力测试的基础,在改建的残余应力测量平台上,应用自编的测量控制软件,基于衍射全过程的实时监测与处理功能,采用等强梁标定方法,对奥氏体不锈钢0Cr18Ni9(原始材料)、1Cr18Ni9Ti(去应力退火)及马氏体不锈钢(A335P92)3种材料进行多次测定,逐级加载的同时,分别采用X射线系统及电测法进行检测,通过与理论值进行综合对比,得出不锈钢的衍射特性.结果表明:奥氏体与马氏体不锈钢反映了不同的衍射特性;虽然奥氏体不锈钢(220)晶面127°的Kα衍射峰非常明显,且半高宽与抛物线2种定峰方法的精确度较高,但准确度差,由此峰计算出的应力与材料真实应力无关;而(311)晶面149°的Kβ衍射峰虽然峰背比低、误差偏大,但经过应力常数修正后可作为应力测定依据;马氏体不锈钢表现出与α-Fe相近的衍射特性,其标定的应力常数与常规α-Fe的应力常数相差7.8%.
二、用X射线检测未适张圆锯片表面的残余应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X射线检测未适张圆锯片表面的残余应力(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残余应力的管道冻胀/融沉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X射线残余应力测试研究现状 |
1.2.2 管道残余应力分布研究现状 |
1.2.3 管道冻胀融沉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X射线应力检测试验验证 |
2.1 X射线应力检测理论与方法介绍 |
2.1.1 X射线应力检测原理 |
2.1.2 平面应力分析 |
2.1.3 X射线应力检测设备与方法 |
2.2 等强度梁应力检测试验 |
2.3 Ф219直管打压试验 |
2.4 Ф219Z形管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残余应力有限元模型导入方法 |
3.1 残余应力导入模型的方法 |
3.2 残余应力导入直管有限元模拟 |
3.2.1 直管残余应力分布模型建立 |
3.2.2 残余应力导入直管结果分析 |
3.3 残余应力导入弯管有限元模拟 |
3.3.1 弯管残余应力分布模型建立 |
3.3.2 残余应力导入弯管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道冻胀/融沉数值模拟 |
4.1 土壤温度场模拟 |
4.1.1 土壤冻融热传导机理 |
4.1.2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4.1.3 温度场分析结果 |
4.2 土壤冻融位移量计算 |
4.2.1 土壤冻胀机理 |
4.2.2 土壤冻胀量计算 |
4.2.3 土壤融沉机理 |
4.2.4 土壤融沉量计算 |
4.3 考虑残余应力的管道冻胀/融沉数值模拟 |
4.3.1 燃气门站简介 |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4.3.3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
4.3.4 无残余应力的管道应力分析 |
4.3.5 考虑残余应力的管道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参与情况 |
(2)TiAlN涂层循环热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残余应力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涂层结构残余应力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
1.2.1.曲率检测技术 |
1.2.2.钻孔检测技术 |
1.2.3.X射线衍射法 |
1.2.4.拉曼光谱法 |
1.3.TiAlN涂层残余应力的研究现状 |
1.4.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TiAlN涂层残余应力拉曼光谱法测量的关键问题 |
2.1.TiAlN涂层应力测量的拉曼频移-应力转换关系 |
2.2.TiAlN涂层的拉曼光谱 |
2.3.TiAlN涂层拉曼特征峰的拟合方法 |
2.4.TiAlN涂层有效拉曼数据的筛选 |
2.5.本章小结 |
第3章 TiAlN涂层循环热冲击温度的确定 |
3.1.TiAlN涂层刀具侧铣加工过程中的热冲击分析 |
3.2.实验设备与实验过程 |
3.3.不同切削参数下切屑温度的测量与分析 |
3.3.1.实验中切削参数的设置依据 |
3.3.2.不同切削参数下的切屑温度实验分析 |
3.4.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
3.5.本章小结 |
第4章 循环热冲击载荷下TiAlN涂层表面残余应力研究 |
4.1.TiAlN涂层材料和试件 |
4.2.TiAlN涂层材料零应力拉曼频移的确定 |
4.3.TiAlN涂层循环热冲击及拉曼光谱测量过程 |
4.3.1.TiAlN涂层循环热冲击过程 |
4.3.2.拉曼光谱测量过程 |
4.4.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TiAlN涂层的初始残余应力 |
4.4.2.循环热冲击后的涂层表面形貌及拉曼光谱 |
4.4.3.TiAlN涂层的拉曼频移与残余应力分析 |
4.5.本章小结 |
第5章 循环热冲击载荷下TiAlN涂层截面残余应力研究 |
5.1.TiAlN涂层截面样品的制备 |
5.2.TiAlN涂层截面拉曼光谱拟合 |
5.3.TiAlN涂层截面残余应力的拉曼测量 |
5.4.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本文总结 |
6.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3)无涂层激光冲击诱导304不锈钢表面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表面强化方法研究进展 |
1.2.1 高能喷丸 |
1.2.2 超声喷丸 |
1.2.3 表面机械研磨 |
1.3 激光冲击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1.3.1 激光冲击对晶粒尺寸的影响研究 |
1.3.2 激光冲击对金相组织的影响研究 |
1.3.3 激光冲击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 |
1.3.4 激光冲击对硬度及粗糙度的影响研究 |
1.3.5 激光冲击对金属材料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目的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1.4.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304不锈钢激光冲击试验 |
2.1 引言 |
2.2 激光冲击强化基本原理 |
2.2.1 金属材料对激光的吸收 |
2.2.2 激光冲击波的形成 |
2.2.3 激光冲击波压力估算 |
2.3 激光冲击参数选取 |
2.3.1 激光冲击搭接方式与搭接率的选取 |
2.3.2 激光冲击约束层的选取 |
2.3.3 激光冲击功率密度的确定 |
2.4 试样制备 |
2.5 激光冲击试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冲击304不锈钢试样表层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表面形貌分析 |
3.2.1 分析方法及设备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表层晶粒尺寸分析 |
3.3.1 分析方法及设备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表层显微硬度分析 |
3.4.1 分析方法及设备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表面残余应力分析 |
3.5.1 分析方法及设备 |
3.5.2 残余应力测量原理 |
3.5.3 结果与讨论 |
3.6 表面X射线物相分析 |
3.6.1 分析方法及设备 |
3.6.2 X射线物相分析原理 |
3.6.3 结果与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04不锈钢试样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 |
4.1 引言 |
4.2 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方法 |
4.2.1 慢应变速率拉伸法优点 |
4.2.2 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基本原理 |
4.2.3 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 |
4.3 激光冲击处理304 不锈钢试样的应力腐蚀敏感性 |
4.3.1 试验设备 |
4.3.2 试验过程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断口形貌分析 |
4.5 应力腐蚀机理分析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锯解石材用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处理工艺参数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应力处理课题研究背景 |
1.2 圆锯片轴向变形机理与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
1.2.1 圆锯片变形及振动产生机理及特性研究 |
1.2.2 圆锯片变形及振动控制方法研究 |
1.3 圆锯片适张应力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
1.3.1 圆锯片适张处理方式介绍 |
1.3.2 圆锯片适张度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金刚石圆锯片生产与锯解中的应力及变形分析 |
2.1 金刚石圆锯片在生产中的应力及变形分析 |
2.2 金刚石圆锯片锯解花岗石中基体的变形分析 |
2.2.1 金刚石圆锯片锯解工况分析 |
2.2.2 Φ1650圆锯片模态及阵型分析 |
2.2.3 金刚石圆锯片锯解轴向应变检测系统设计 |
2.2.4 金刚石圆锯片轴向应变数据采集 |
2.2.5 金刚石圆锯片锯解轴向应变分布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应力检测原理及优化算法研究 |
3.1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处理方法及应力检测原理 |
3.1.1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处理方法 |
3.1.2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应力检测方法 |
3.2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应力换算算法及数据优化算法 |
3.2.1 金刚石圆锯片变形数据滤波优化算法 |
3.2.2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应力换算算法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应力处理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
4.1 Φ1650mm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应力处理工艺参数实验方案 |
4.1.1 金刚石圆锯片材料及尺寸参数 |
4.1.2 适张应力工艺参数 |
4.1.3 适张辊轮及辊压后产生的变形带 |
4.2 适张应力施加工艺参数实验残余应力分布结果分析 |
4.2.1 不同适张应力处理位置的残余应力分布 |
4.2.2 不同适张应力处理载荷的残余应力分布 |
4.3 适张应力施加工艺参数实验轴向变形分布结果分析 |
4.3.1 不同适张应力处理位置的轴向变形分布 |
4.3.2 不同适张应力处理载荷的轴向变形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圆锯片多点加压塑性变形振动模态的理论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基于有限元法的理论建模 |
1.1 理论建模的基本思想 |
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 数值计算结果及验证 |
3 结语 |
(6)圆锯片的辊压适张机理及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意义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圆锯片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
2.2.2 圆锯片的适张度研究现状 |
2.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3 锯片应力及其测量 |
3.1 圆锯片制造过程中的应力 |
3.1.1 热处理残余应力 |
3.1.2 磨削残余应力 |
3.2 圆锯片锯切过程的应力 |
3.2.1 转动应力 |
3.2.2 热应力 |
3.2.3 切削应力 |
3.3 圆锯片适张应力 |
3.3.1 单点锤击适张应力 |
3.3.2 多点锤击适张应力 |
3.3.3 辊压适张应力 |
3.4 锯片应力检测方法 |
3.4.1 残余应力传统检测方法 |
3.4.2 锯片应力工程检测方法简介 |
3.4.2.1 圆锯片端面圆跳动检测原理 |
3.4.2.2 圆锯片适张均匀性检测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4 锯片应力工程检测机理及其应用 |
4.1 圆锯片应力与横向变形关系分析 |
4.2 锯片应力工程检测方法中测量点的确定 |
4.3 锯片初始应力水平与分布对应力曲线的影响 |
4.3.1 横向载荷水平对应力曲线的影响 |
4.3.1.1 不同横向力对应力曲线的影响 |
4.3.1.2 某一工况时不同测点对应力曲线的影响 |
4.3.2 变化应力对应力曲线的影响 |
4.3.2.1 固定横向力,不同最大应力对应力曲线的影响 |
4.3.2.2 固定最大应力,不同横向力对应力曲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辊压适张工艺对圆锯片刚度的影响研究 |
5.1 圆锯片辊压适张模型的建立 |
5.1.1 模型的建立过程及物性参数选择 |
5.1.2 显式与隐式模型的对比分析 |
5.2 辊压工艺对其刚度的影响规律 |
5.2.1 辊压适张位置对锯片刚度的影响 |
5.2.2 辊压适张压力大小对锯片刚度的影响 |
5.2.3 压辊半径对锯片刚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锯片辊压过程实验研究 |
6.1 实验设计 |
6.2 不同辊压压力对应力圆的影响 |
6.3 不同辊压位置对应力圆的影响 |
6.4 不同辊压道次对应力圆的影响 |
6.5 90°局部辊压对应力圆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残余应力影响碳钢腐蚀敏感性的局部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与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点蚀概述 |
1.1.1 亚稳态点蚀 |
1.1.2 点蚀的发展 |
1.2 残余应力概述 |
1.2.1 残余应力的分类 |
1.2.2 X射线衍射法测量残余应力 |
1.2.3 残余应力对局部腐蚀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微区电化学测量技术 |
1.3.1 电化学微探针技术 |
1.3.2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简介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仪器及实验方法 |
2.1 研究材料、电解池及溶液 |
2.2 实验仪器及方法 |
2.2.1 常规电化学测试 |
2.2.2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测试 |
2.2.3 碳钢表面残余应力测试 |
第三章 碳钢的残余应力测试 |
3.1 碳钢表面残余应力测试 |
3.2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碳钢的腐蚀电化学性能研究 |
4.1 碳钢在中性介质中腐蚀特性的电化学研究 |
4.1.1 碳钢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时间曲线 |
4.1.2 碳钢在NaCl溶液中极化曲线分析 |
4.1.3 碳钢在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 |
4.2 浸泡时间对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
4.2.1 碳钢在NaCl溶液中的浸泡实验分析 |
4.2.2 碳钢在Na_2SO_4溶液中的浸泡实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中性氯化物溶液中残余应力对碳钢腐蚀敏感性的影响 |
5.1 开路条件下残余应力对碳钢腐蚀敏感性的影响 |
5.1.1 开路条件下面扫描研究亚稳态点蚀 |
5.1.2 线扫描研究残余应力与碳钢电化学活性分布的关系 |
5.2 极化条件下残余应力与碳钢电化学活性分布的关系 |
5.2.1 极化条件下研究残余应力对碳钢腐蚀性能的影响 |
5.2.2 稳态点蚀的形成 |
5.2.3 浸泡时间对稳态点蚀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含氧化还原中介体溶液中残余应力对碳钢腐蚀特性的影响 |
6.1 存在残余应力的碳钢腐蚀产物浓度分析 |
6.2 残余应力对异相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 |
6.3 氧气作为氧化还原中介体探测基体腐蚀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WC硬质合金管螺纹梳刀应力常数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装置 |
1.2 实验方案 |
1.2.1 实验材料 |
1.2.2 标定方案选择 |
1.3 实验条件 |
2 结果及讨论 |
3 结论 |
(9)硬质合金圆锯片辊压适张的振动特性及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木材加工圆锯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木材加工圆锯片振动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木材加工圆锯片辊压适张对振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1.2.3 木材加工圆锯片辊压适张的有限元仿真模拟计算的研究 |
1.3 本课题的来源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来源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圆锯片的辊压工艺及实验 |
2.1 圆锯片的辊压工艺 |
2.1.1 辊压模型 |
2.1.2 辊压适张应力的计算 |
2.1.3 辊压适张圆锯片的振动稳定性 |
2.2 现代数控锯切实验平台的建设 |
2.2.1 木材加工锯床的设计要求 |
2.2.2 锯床设计 |
2.3 材料拉伸实验 |
2.3.1 实验设备 |
2.3.2 实验结果 |
2.4 辊压圆锯片模态试验测试分析 |
2.4.1 模态试验分析原理 |
2.4.2 模态试验设备 |
2.4.3 硬质合金圆锯片 |
2.4.4 试验设计及过程 |
2.4.4.1 试验方法的确定 |
2.4.4.2 试验结构的支承方式 |
2.4.4.3 试验的激励源 |
2.4.4.4 激振点的布置 |
2.4.4.5 试验前准备 |
2.4.4.6 试验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辊压适张对圆锯片振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1 辊压适张圆锯片的振动模态 |
3.2 辊压圆锯片的振动频谱特性分析 |
3.3 辊压对圆锯片固有频率的影响 |
3.3.1 辊压压力对圆锯片固有频率的影响 |
3.3.2 辊压半径对圆锯片固有频率的影响 |
3.3.3 辊压次数对圆锯片固有频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圆锯片辊压适张加工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
4.2 圆锯片辊压加工的有限元模型 |
4.2.1 对有限元模型的要求 |
4.2.2 圆锯片辊压加工的有限元模型 |
4.2.2.1 实体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2.2 材料属性 |
4.2.2.3 创建分析步 |
4.2.2.4 网格划分 |
4.2.2.5 接触条件 |
4.2.2.6 边界条件 |
4.2.2.7 作业管理及后处理 |
4.3 圆锯片辊压加工的有限元分析 |
4.3.1 辊压适张应力的特征与分布 |
4.3.2 辊压力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4.3.3 辊压半径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4.3.4 辊压次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4.4 圆锯片辊压加工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
4.4.1 ABAQUS结构模态分析 |
4.4.2 模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不锈钢X射线应力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装置 |
1) 实验仪器: |
2) 标定装置: |
3) 测量装置: |
1.2 实验方案 |
1.2.1 实验材料 |
1) 1#等强梁 (原始材料) : |
2) 2#等强梁 (退火材料) : |
3) 3#等强梁: |
1.2.2 标定方案选择 |
1) 理论计算 |
2) 电测实验标定 |
3) X射线应力测定 |
1.2.3 等强梁的金相组织状态 |
2 实验结果 |
2.1 奥氏体不锈钢电测法结果与理论值 |
2.2 奥氏体不锈钢等强梁标定结果 |
2.3 马氏体不锈钢等强梁标定结果 |
2.4 马氏体不锈钢X射线应力常数的修正 |
3 分析讨论 |
3.1 等强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
3.2 奥氏体不锈钢测试中 (311) 晶面衍射峰特性 |
1) 衍射曲线特点 |
2) 衍射峰与宏观应力 |
3) 应力常数的标定 |
4) 应力常数的确定 |
3.3 奥氏体不锈钢 (220) 晶面127°附近衍射峰的应力特征 |
1) 衍射曲线 |
2) 宏观应力 |
3.4 马氏体不锈钢在 (211) 晶面的应力特征 |
3.5 不同材料、不同处理状态的不锈钢等强梁应力标定特征 |
4 结论 |
四、用X射线检测未适张圆锯片表面的残余应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残余应力的管道冻胀/融沉数值模拟[D]. 何清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TiAlN涂层循环热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残余应力拉曼光谱研究[D]. 薛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3]无涂层激光冲击诱导304不锈钢表面改性研究[D]. 黄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锯解石材用金刚石圆锯片适张处理工艺参数实验研究[D]. 陈晓涛. 山东大学, 2018(12)
- [5]圆锯片多点加压塑性变形振动模态的理论建模[J]. 李博,张占宽. 塑性工程学报, 2017(04)
- [6]圆锯片的辊压适张机理及其工艺研究[D]. 武松灵.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8)
- [7]残余应力影响碳钢腐蚀敏感性的局部电化学研究[D]. 王玉杰. 山东大学, 2014(10)
- [8]WC硬质合金管螺纹梳刀应力常数的实验研究[J]. 冯爱新,王俊伟,周鹏程,李彬. 热加工工艺, 2012(20)
- [9]硬质合金圆锯片辊压适张的振动特性及有限元研究[D]. 许新培. 广东工业大学, 2012(10)
- [10]不锈钢X射线应力测量[J]. 张亦良,刘金艳,徐学东.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