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题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冬,宋新力,程灿玲,王京龙,王飞[1](2021)在《应用型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概括了本校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及不足,然后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完善考核方式及实验课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探索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有机化学课程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作用,且有助于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张思悦[2](2021)在《高一学生数学错题订正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
刘婧颖[3](2021)在《初级汉语综合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
王振辉[4](2021)在《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分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内容,是联系整数、小数以及百分数的纽带,更是扩展有理数概念的基础。然而分数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分数概念的意义丰富,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分数概念,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APOS理论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强调了教师应分几个不同的阶段来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心智结构,这一理论为数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本研究在对APOS理论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完成“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APOS理论应用于概念教学的文献,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APOS理论应用于小学分数概念教学的可行性以及优势进行分析,发现APOS理论符合苏教版教材内容的编排、APOS理论符合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APOS理论符合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APOS理论易于教师的学习和接纳。该理论应用于概念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对2011版课程标准、苏教版“分数初步认识”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做好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而从目标、方法、内容、过程、评价五个环节入手完成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最后实施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即新知识讲解时建立的模型较单一、缺少对“整体单位1”的总结概括以及练习题的丰富度有待提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即新知识的讲解应建立在多种操作模型之上、程序阶段增加对“整体单位1”的总结与举例、练习题的设置要紧扣教材也要适当拓展。
孙鑫梦[5](2021)在《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文中提出2007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式问世,该教学模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许多学校、教师纷纷开始尝试使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并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然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的发展势头似乎有些减弱。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呈现出翻转课堂的优势。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影响翻转课堂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确定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中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在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开展了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其目的是使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有更好的发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本论文探索并分析了在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翻转课堂的适用性,为定义翻转课堂的应用范围提供了建议;并将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约翰·M·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动机策略融入教学设计中,本论文探索了适合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能够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一节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课和一节数学探究活动课为例,在ARCS动机模型的视角下对翻转课堂进行再设计,并在高中进行实践。发现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并结合动机策略的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翻转课堂的优势不断扩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水平。因此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崔光辉[6](2021)在《“再……也……”格式考察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也……”格式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大纲》中属于丙级语法单位,是中高级留学生要掌握的语法点,也是中高级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再……也……”格式中“再”和“也”都属于副词,留学生在学习副词“再”“也”的时候存在着意义理解不清、用法掌握不好等问题。此外,“再……也……”格式比较复杂,该格式的句法结构、句法功能以及语用都是留学生不易掌握的。与此同时,留学生在使用“再……也……”格式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偏误。因此,本文针对“再……也……”格式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介绍了研究原因、研究意义、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简述了“再……也……”格式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再……也……”格式的本体知识的考察。主要从“再……也……”格式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再……也……”格式的问卷调查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再……也……”格式的偏误语料进行了分析。目的是统计中高级留学生习得“再……也……”格式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和偏误率。偏误类型包括主语使用不当、谓语使用不当、逻辑关系不当、遗漏、添加、混用。根据偏误类型分析偏误的成因,包括目的语知识泛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本体知识的复杂性以及教材编排不当。第四部分是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再……也……”格式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根据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对语法点“再……也……”格式展开课堂教学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得出实验结论后对教学实验进行反思,并提出产出导向法指导下“再……也……”格式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胡鑫鑫[7](2021)在《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成为时代主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途径,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既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又将其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探究过程中,笔者首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基于此,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展开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笔者通过整理、分析了近十年国内外有关混合教学模式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设计了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笔者将S中学初三年级两个平行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从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环境四个方面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笔者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在一线教师的帮助下,构建出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从而在课堂上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笔者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混合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二,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学生拥有更多地选择权,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课程单一的问题;第三,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思维,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可以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赵琦[8](2021)在《高中物理概念课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文中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国家越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教法已经很难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研究者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寻求创新。其中支架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支架式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多是基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高中物理课的开展较为薄弱。本研究尝试将支架式教学与物理概念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理解抽象的高中物理概念。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对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学情况展开了调查,更深入地了解一线教学现状。并结合理论与实际,归纳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概念教学中的设计原则: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配合情境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支架为驱动、以动态调整为技巧。在此基础上,遵循支架搭建的几个步骤总结出物理概念课的设计策略:首先,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概念内容搭建整体的框架。其次,在概念引用上要足够灵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时,要注重夯实基础概念,再带领他们逐步攀升。最后,要多元化评价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以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重力势能》为例,具体展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表明,支架式教学对学生在物理概念的理解与知识框架的形成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获得了良好的反馈。本研究丰富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为物理概念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参考。希望能给予教育工作者一些研究思路,更好的应用支架式教学。
朱林[9](2020)在《基于美术生的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籍田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进入大学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以美术为特长参加高考是重要的一种。美术高考对学生文化成绩要求较低,但调查发现仍有近一半的学生无法达到要求,特别是理科美术生。如何针对美术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复习策略,提高其文化成绩,是理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文本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统计分析、实践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美术生高考化学复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梳理了有关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和艺术生复习教学策略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对化学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近三年的全国卷Ⅲ理综化学试题进行文本研究,总结了全国卷Ⅲ理综化学试题的一般考试规律和考试大概难度。通过对我校高三理科美术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高三理科美术生和具有高三美术班教学经验的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了美术生的化学学情:大多数美术生对化学学习兴趣浓厚,但基础薄弱、复习计划欠缺、执行力弱、对成绩期望值高、焦虑情绪较重、成绩提升空间大。基于文本研究结果和美术生化学学情,本文提出美术生化学复习教学策略,即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全面复习计划;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整合内容精选专题;有效使用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测试、巧用导学案、精选精讲、多练勤改、关注实验、重视细节、规范答题;鼓励学生自查、互查和提问,督促学生做好错题本、问题本和积累本;同时关注学生心理,积极发挥复习评价。对该教学策略,笔者进行了四个月的课堂教学实践,使美术班化学平均分从12月成都市一诊的25.0分提升至5月成都市三诊的52.3分,高于上一层次美术班级。在2019年高考中,该班的化学平均分高于同一层次文化班级。说明本文提出的复习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师课堂效率,提升美术生化学成绩是有效的,对高三美术班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闫毅[10](2020)在《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聚焦的、深化的主要对象。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来说,“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数学教育意义的深度探索,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深化探求,更是对未来数学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知,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核心素养的依据。同时,初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找寻、探究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是十分需要的、必要的、紧要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物收集法。首先从国内外对数学素养、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分析研究几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调查研究了四川省某一中学初中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下教师素质以及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初步教学实践,并初步得到了一些简略的、较为成熟、可借鉴、可迁移、可操作的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解决了素养、核心素养、数学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2)在现行教育大环境之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并不十分到位,教师们往往无心无力、有心无力、有心有力但有一些力所不能及。(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同维度的和不同深度的对教学内容的高出发点解读,通过对学生受众精准的评价估计,教师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策略、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应用性教学策略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题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题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现状 |
2 教学探索 |
2.1 遵守学科规律,优化教学内容 |
2.1.1 总结学科规律,明确教学目标 |
2.1.2 紧扣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
2.2 优化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法 |
2.2.1 细致分析学生情况 |
2.2.2 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
2.2.3 积极运用综合的教学方法 |
2.3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
2.4 完善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 |
2.4.1 优化实验内容,打牢实验基础 |
2.4.2 完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
3 结语 |
(4)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
(二) 小学数学分数概念教学的现实需求 |
(三) APOS理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APOS理论现状研究 |
(二) 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 |
(三) 关于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研究 |
(四) 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应用APOS理论进行“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理性分析 |
一、APOS理论概述 |
(一) APOS理论简介 |
(二) APOS理论内涵 |
二、应用APOS理论进行“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
(一) APOS理论符合教材内容的编排 |
(二) APOS理论符合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
(三) APOS理论符合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
(四) APOS理论易于教师的学习和接纳 |
三、应用APOS理论进行“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优势 |
(一)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二) 有助于数学教学的科学化 |
(三) 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第二章 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前期准备 |
一、对2011版“分数初步认识”课程标准分析 |
二、对苏教版“分数初步认识”教材内容分析 |
(一) 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认识简单的分数 |
(二) 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
(三) 结合认识分数初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
(四) 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三、对小学生学情分析 |
(一) 学习起点分析 |
(二) 学习兴趣分析 |
第三章 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
(二) 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 |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
(一) 讨论法 |
(二) 演示法 |
(三) 练习法 |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
(一) 活动阶段引入 |
(二) 程序阶段定义 |
(三) 对象阶段分析 |
(四) 图式阶段运用 |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
第四章 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实施与反思 |
一、教学实施设计 |
(一) 实施对象 |
(二) 实施过程 |
二、实施效果分析 |
(一) 三年级A班学生测试卷各题通过率分析 |
(二) 三年级A班学生测试卷错误类型分析 |
三、教学反思 |
(一) 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
(二)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测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致谢 |
(5)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
2.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现状 |
3.新冠疫情影响下教育模式变革的可能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实验法 |
(四)研究思路 |
二、研究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的本源 |
2.翻转课堂的内涵 |
(二)理论基础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2.混合式学习 |
3.ARCS动机理论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文献分布情况 |
2.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3.国内外翻转课堂的代表案例 |
(四)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现状调查 |
1.教师教学现状研究 |
2.学生学习现状研究 |
3.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ARCS动机模型下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一)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1.可能性 |
2.必要性 |
(二)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翻转课堂的适用性研究 |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2.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探索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
3.适用课程汇总 |
(三)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1.基础准备阶段 |
2.课前教学阶段 |
3.课上教学阶段 |
4.评价总结阶段 |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设计 |
4.教学过程设计 |
5.学习资源设计 |
6.学习活动设计 |
7.动机策略设计 |
8.评价方式设计 |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一)案例一——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分析 |
4.学习资源设计 |
5.动机策略设计 |
6.教学过程设计 |
7.评价方式设计 |
(二)案例二——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设计 |
4.学习资源设计 |
5.动机策略设计 |
6.教学过程设计 |
7.评价方式设计 |
五、教学实验及应用效果分析 |
(一)对照班两次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二)实验班两次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四)实验班后测调查问卷数据各层面具体分析 |
1.针对学生注意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2.针对学生相关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3.针对学生自信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4.针对学生满意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五)研究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B 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C 探究活动任务单 |
致谢 |
(6)“再……也……”格式考察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原因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再……也……”格式考察 |
第一节 “再……也……”格式的句法考察 |
第二节 “再……也……”格式的语义考察 |
第三节 “再……也……”格式的语用考察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再……也……”格式的偏误分析 |
第一节 中高级留学生习得“再……也……”格式情况调查 |
第二节 “再……也……”格式的偏误类型 |
第三节 “再……也……”格式的偏误原因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再……也……”格式的教学研究 |
第一节 产出导向法理论简介 |
第二节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再……也……”格式的教学实验 |
第三节 教学实验反思及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再……也……”格式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7)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
二、“互联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机遇 |
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PBL教学模式 |
二、混合式教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有效教学理论 |
三、合作学习理论 |
四、情境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实验对象 |
一、确定实验对象 |
二、研究对象的具体学情 |
第二节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访谈分析 |
第三节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 |
一、前端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的探索 |
第一节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中的前端分析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第二节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中的教学过程 |
一、课前PBL在线预习 |
二、课堂PBL教学 |
三、课后PBL在线复习 |
第三节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中的教学评价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学习成绩的效果分析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入学成绩统计分析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当堂测评成绩统计分析 |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期中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
四、实验班前后测成绩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第二节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访谈分析 |
一、学生访谈 |
二、听课教师访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S中学混合教学模式前期可行性分析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S中学混合教学模式前期可行性分析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S中学混合教学模式后期学生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S中学混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5:S中学混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高中物理概念课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1.物理概念 |
2.支架式教学 |
三、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实施过程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调查问卷分析 |
2.教师访谈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原则和策略 |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
1.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 |
2.配合情境化教学 |
3.以学生为中心 |
4.以支架为驱动 |
5.以动态调整为技巧 |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
1.逐层分解最近发展区,整体搭建概念框架 |
2.引入概念灵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
3.夯实基础概念,带领学生逐步攀升 |
4.多元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五、基于支架式的概念课教学案例的设计 |
(一)教学案例一《牛顿第三定律》 |
(二)教学案例二《重力势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物理概念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B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美术生的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籍田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美术生 |
1.3.2 化学教学策略 |
1.4 理论基础 |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考化学要点分析 |
2.1 化学课程标准下的复习要点分析 |
2.2 化学考试大纲下的复习要点分析 |
2.3 基于全国卷Ⅲ的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下的复习要点分析 |
第3章 高三美术生化学复习学情调查分析 |
3.1 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1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择 |
3.1.2 美术生问卷调查报告 |
3.1.3 美术生问卷调查分析 |
3.2 学生的访谈实录与分析 |
3.2.1 学生访谈对象的选择 |
3.2.2 学生访谈报告 |
3.2.3 学生访谈分析 |
3.3 教师的访谈实录与分析 |
3.3.1 教师访谈对象的选择 |
3.3.2 教师访谈报告 |
3.3.3 教师访谈分析 |
3.4 高三美术生化学复习学情总结 |
3.4.1 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较低 |
3.4.2 化学基础薄弱,提升空间较大 |
3.4.3 复习计划欠缺,执行能力较弱 |
3.4.4 成绩期望值高,焦虑情绪较重 |
第4章 基于美术生的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
4.1 明确目标,制定全面复习计划 |
4.2 重视双基,整合内容精选专题 |
4.3 对症下药,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
4.3.1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
4.3.2 精选精讲,多练勤改 |
4.3.3 关注实验,重视细节 |
4.3.4 巧用导学案,提高效率 |
4.3.5 重视测试,规范答题 |
4.4 注重学法指导,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
4.4.1 做好错题本、积累本和问题本 |
4.4.2 鼓励学生自查、生生互查、不懂多问 |
4.5 关注学生心理,积极发挥复习评价 |
第5章 基于美术生的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实践效果分析 |
5.1 乐培生成绩分析系统概述 |
5.2 一诊、二诊、三诊成绩总体分析 |
5.3 一诊、二诊、三诊成绩个案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核心素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强烈呼唤 |
1.1.2 核心素养:能力品格,个人发展的有力诉求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深析理论,强化一线教师的理论基础 |
1.2.2 指导实践,优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与研究 |
1.3.2 国内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与研究 |
1.3.3 国内外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
1.3.4 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2章 核心素养目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
2.1 现行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关系 |
2.2 现行教育目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
2.3 核心素养目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
2.3.1 核心素养目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
2.3.2 核心素养目标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
2.3.3 核心素养目标下数学教学的主导性特征 |
第3章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现状调查 |
3.1 学校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 |
3.1.1 调查学校课程体系 |
3.1.2 调查学校所采用教材内容 |
3.2 调查学校初中数学教师素质及教学现状 |
3.2.1 调查学校初中数学教师素质 |
3.2.2 调查学校在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学现状 |
第4章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影响因素 |
4.1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实例探究 |
4.1.1 探究型策略课堂教学实例一:《圆的对称性》教学设计 |
4.1.2 应用型策略课堂教学实例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
4.1.3 自主学习策略课堂教学实例三: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应用自主学习 |
4.2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影响因素 |
4.2.1 初始教学设计因素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影响 |
4.2.2 师生状态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
4.2.3 教学评价中忽略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
第5章 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养成的课堂教学策略 |
5.1 核心素养目标下课堂探究式教学策略 |
5.1.1 核心素养下的探究式教学 |
5.1.2 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
5.2 核心素养目标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策略 |
5.2.1 核心素养下自主学习能力 |
5.2.2 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
5.3 核心素养目标下课堂应用性教学策略 |
5.3.1 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数学应用性教学 |
5.3.2 核心素养应用性教学有效实施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初步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题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J]. 王冬冬,宋新力,程灿玲,王京龙,王飞. 广东化工, 2021(13)
- [2]高一学生数学错题订正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 张思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初级汉语综合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D]. 刘婧颖. 西北大学, 2021
- [4]基于APOS理论的“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研究[D]. 王振辉. 扬州大学, 2021(09)
- [5]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D]. 孙鑫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6]“再……也……”格式考察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崔光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PBL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胡鑫鑫. 喀什大学, 2021(07)
- [8]高中物理概念课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D]. 赵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基于美术生的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籍田中学为例[D]. 朱林. 西南大学, 2020(05)
- [10]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闫毅. 西南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