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部 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论文文献综述)
安百杰[1](2020)在《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不只是一个经济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的过程。这是因为财政资金的主要来源——税收,本质上是公民收入的一种让渡。公民的“税收牺牲”必然要求产生相应的效益,这正是开展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原因所在。在我国,财政资金往往会以“项目”的形式来支持公共服务供给,同时也因为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不佳而饱受诟病。开展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促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水平的提高,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加强财政管理、推动治理效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公共服务视角下,有效地提高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水平?”这一研究问题由此而提出。近年来,中国在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进一步考察分析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运作现状和理论立场,结合我国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任务与方向,来寻求建立与“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相适应的策略优化路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分析框架的建构是本研究的基础。回顾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涉及的公共管理学、经济学、财政政治学等多重理论渊源,可以发现,除了致力于建构实践工作中使用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框架标准,学界颇多聚焦于对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应更加关注其政治性维度的探讨。财政政治学作为一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过程中共同演进的学科视角,核心内容在于认为研究财政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用数据和模型来分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帕累托最优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基于对国家治理效能和政府合法性的分析,关注公平、公民偏好等问题,来阐释财政现象。由此,财政政治学将政治维度纳入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的理论阐述,成为本研究构建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基于财政政治学构建起以“公共价值理念”“PV-4E分析框架”和“实现机制”为核心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模型的核心内容“PV-4E分析框架”包括了“公共价值”“4E评价标准体系”和“多元主体参与”等主要要素。其中,公共价值是判定绩效达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在框架设计中处于顶层设计地位,其外在的衡量标准可以表现为政府行为的回应性和公共性。“4E评价标准体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率、效果、公平”(4E)标准的指标体系设计。“多元主体参与”主要是指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要关注党委、人大、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基于所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按照“历史经验总结——运转现状描述——发现现实差距——寻找优化路径”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首先,研究通过对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历史梳理和政策文本分析分析,考察了其发展的历程与发展特征。一是结合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发展的历史,细化整个发展历程为财政收支平衡考核阶段、财政投资评审阶段、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试点阶段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二是基于2003年以来的中央层面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类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探索总结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实践方向。三是对中央和部分省市级财政部门中负责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管理的工作机构的组建方式和职能文本进行分析,提炼其核心职能分为顶层设计、技术工具、绩效实践和成果利用等内涵。其次,研究通过对一项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活动的案例研究,考察当前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过程。选择了 2017年度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项目资金的财政绩效评价案例,结合对相关人员的“非标准化访谈”记录文本的理解,对项目基本情况、项目评价中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进行描述,最终对权责关系和关键环节予以总结。认为,一是财政绩效评价中的程序设计,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准备、制定评价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综合分析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整理底稿等六个主要环节。二是论述了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权责关系。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涉及多方参与者,主要包括党委、人大机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和独立外部主体等,不同参与方由于其本身政治角色和职能定位特点而权责关系不同。三是财政绩效评价中的关键环节是既注重协商,又要注重评价方法的选择等等。再次,基于“PV-4E”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识别并分析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现实差距。在对收集的案例、政策文本、自填式调查问卷成果等相关文本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依据质性研究的思路,通过构建节点将分析资料的编码位置连接起来,使庞杂的文本资料纳入到“PV-4E”分析框架中予以分析,形成清晰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范畴。从绩效评价理念设计、绩效评价执行和绩效评价信息利用三个维度,总结基于“PV-4E”分析框架的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发现现阶段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的差距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有待深化,表现为理念设计未聚焦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和评价指标构建设计呈现“三多三少”的特征。二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操作过程科学性欠佳,表现为目标管理粗放,难以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提供借鉴意义;信息意识缺乏,致使实务操作中信息化水平低下;指标关注不均衡,评价中对合规性指标关注较多;绩效评价机构建设不完善,市场导向缺失。三是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利用度有待提升,表现为绩效意识淡薄,信息需求动力未得到充分激发;绩效信息隐匿,信息缺乏公开度、透明度;绩效评价信息挖掘缺失,信息支撑作用难以彰显。最后,在现状运转描述和现实差距分析后,“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探讨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一方面,研究对美国绩效评价工具使用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其经验,寻找对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借鉴之处,主要包括:注重法治建设,寻找行政与法治平衡点以及注重多目标设置等方面。另一方面,研究回应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要求,从价值导向提升、技术性优化和绩效评价信息深度利用等方面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具体包括:在价值导向提升方面,提出要构建公共价值导向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理理念和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开展理念。在技术操作优化方面,提出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项目选择、指标设计、技术使用和执业质量。在绩效评价信息的深度利用方面,提出创新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利用机制,丰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向提升治理效能的转换渠道和强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利用的文化氛围等等。总之,开展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绩效的十分有效的手段,是尝试用“工具——价值”双重属性的方法来实现对帕累托最优状态后的进一步推进。同时也看到,当前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开展中,各个政府部门普遍聘请专家对公共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却不符合税收正义的完全受益原则,因为公共支出的效应应该由承担税负的民众而不是专家在密闭空间中来衡量。由此,要发展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让民众来发挥民意表达和参与预算决策的作用,才是符合财政政治学理念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治本之策。从逐步关注政府职能到“治本之策”的发展,其间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作为一项“工具——价值”双重属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要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提升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性作用,而这也是财政政治学理论指导下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关键优化路径选择。
王慧[2](2020)在《行政部门结果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以山东省Q市建设部门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于2018年由新华社授权发布,明确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总体要求和管理格局,是政府职能转变重要之举。《Q市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条例》于2014年11月1日正式施行,是全国第一部预算绩效管理地方性法规,推动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在当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大形势下,部门预算作为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部门预算管理全过程,针对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共性问题及Q市建设部门预算绩效突出问题,借鉴美、英、澳绩效预算改革成功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并应用于建设部门制度完善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对提高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优化部门有限资源合理配置效率,缓解公共部门支出与公共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论述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过程及Q市预算主管部门现实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对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提出实际需求,以此为研究背景并思考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进的意义。概述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节点分析的理论基础。运用调查问卷法了解Q市建设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剖析现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3个国家的政府绩效预算改革及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先进经验,从制度建立与完善、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两个层面予以完善。
刘姝[3](2019)在《税务系统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税务局为例》文中提出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为我国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法理基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公布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开始落实具体的改革方案,纷纷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上进行尝试和摸索。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未来我国公共部门主要的改革方向,通过在我国公共部门建立起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范围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资金支出的使用效率,提升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公众提供更有质量的公共服务,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基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和国税地税合并的背景,本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广东省税务局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行了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基于现实的数据和资料,探讨广东省税务局进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础、现状成果、问题及成因讨。第二是分析了相关绩效预算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广东省税务局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第三是在问题、成因以及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广东省税务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加快体制融合,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改革意识和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方面。文章选取税务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新意,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但是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公开渠道能够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较少,对广东省税务局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研究可能存在片面的问题。其次,由于国税地税系统在2018年下半年才正式合并,严格说2019年是广东省税务局的第一个预算年头,而目前只能看到预算表,没有具体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表,因此也无法对具体的预算执行环节,具体的预算评价方法,具体的预算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证。第三是由于前两个不足,使得文章的研究深度可能较为有限,尤其是针对问题提出的优化建议可能缺乏一定的创新点。
王晓[4](2019)在《抑制权力腐败的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腐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推动反腐败斗争,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取得了显着的反腐成就,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实现。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形式依然严峻复杂”,为此,继续深化标本兼治,构建不能腐的约束机制成为巩固和发展反腐成果的重要抓手。不能腐的约束机制就是要从制度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条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只有权力受到有效约束,腐败才能得到彻底根治,其中对预算权力的约束更是防腐拒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掌握的财政资源规模越来越大,因预算约束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腐败现象呈上升态势。那么,能否通过预算治理体系的构建,建设预算刚性约束机制,从而抑制腐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财政的核心—预算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财政活动中,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而如今更在预算领域滋生蔓延,试图突破财政最核心的防火墙—预算。对此如不加以遏制,则预算领域的腐败案件将频发并直接危害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通过构建预算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权力约束效力,防范预算领域的腐败行为,减少财政资金的流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预算治理体系,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的构建,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意。现阶段,国内外对预算腐败问题已有研究,但鲜有文献从权力约束的视角切入研究,以系统控权为路径展开研究。为此,本文基于权力约束和系统控权理论,详细梳理了我国预算治理的发展历程及其腐败抑制效果,并剖析了现阶段我国预算治理存在的不足;为弥补不足,对预算治理体系进行了机制构建,阐明其约束权力的作用机理以及该体系形成的系统控权的约束效力;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和中国预算实践的经验数据,检验了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理论与现实效果;最后,在理论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预算治理体系的构建经验,结合实证结论和我国实践对预算治理体系进行了制度构建。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第二章阐述了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第三章对我国预算治理的发展历程及其腐败抑制效果进行了剖析;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的内容对预算治理体系进行了机制构建并分析其理论效果;第五章检验了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现实效果;第六章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基础上,对我国预算治理体系进行了制度构建。具体而言: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角度详细解读国内外学者关于权力约束、预算抑制腐败及预算治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反腐视野下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章以预算权力为切入点,阐述了预算权力由异化到腐败的过程,分析出权力不受约束是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对马克思理论中的权力约束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在约束权力的视角下,结合国家治理理论,阐述了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实现路径。通过梳理现代预算的发展轨迹,分析出“政治控制”与“行政控制”并行是预算治理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促进了预算治理向现代化转型,论述了法治、透明、绩效与民主作为预算治理现代化判断标准的内容;以此标准为导向,通过构建预算治理体系,形成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控权的治理架构是抑制权力腐败的路径。第三章,对我国预算治理的发展历程及其腐败抑制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本章首先从系统控权的角度梳理了各主体在预算治理中的实践,总结出“政治控制”仍显弱化与“行政控制”不断强化是当前我国预算治理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2014年至2017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报告、笔者手工统计的8500个腐败案件和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查处的腐败问题数,从权力约束和抑制腐败两个角度,对当前我国预算治理抑制权力腐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现有模式下,我国预算治理约束权力和抑制腐败的效果并不佳;最后,结合上述两方面的内容,以法治、透明、绩效与民主为视角,从预算法律制度、预算公开制度、预算绩效制度、预算民主制度四个维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预算治理存在的不足。通过本章分析得出:上述不足导致在现有模式下,国家与公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公众的权力约束效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地释放,各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控权的治理格局在我国尚未完全形成。第四章,预算治理体系的机制构建与理论效果分析。本章旨在通过构建预算治理体系以弥补当前我国预算治理存在的不足,从而形成系统控权的治理格局。本章首先以法治、透明、绩效与民主为导向,从预算法制、预算公开、预算绩效和预算制衡四个维度构建了预算治理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约束权力的作用机理,论述了该体系形成的系统控权的“共振”和“聚力”效力;在此基础上,以动态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借鉴鹰鸽博弈分析框架,在行贿者与受贿者博弈之间,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分析了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理论效果。第五章,对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现实效果进行检验。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利用2007年至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首先检验了预算法制、预算公开、预算绩效和预算制衡抑制腐败的效果;以上述实证检验结果为基础,采用系数加权的方式,生成预算治理体系数据,并对预算治理体系系统控权的反腐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第六章,对我国预算治理体系进行制度构建。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验证了预算治理体系能够抑制权力腐败的基础上,本章对我国预算治理体系进行了制度构建,从而形成系统的腐败抑制路径。本章首先从域外国家关于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经验介绍入手,结合实证结果和我国的实践,从价值导向、功能机制、协同机制以及配套机制四个角度对我国预算治理体系进行了制度构建。通过围绕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我国预算治理的发展历程及其腐败抑制效果、预算治理体系的机制构建与理论效果分析、预算治理体系的实证检验以及我国预算治理体系的制度构建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通过预算治理体系的构建能够形成系统控权的治理格局。预算治理体系以控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为着力点,四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约束预算权力:预算法制通过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层面框定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边界;预算公开通过信息传递和回应关切两个方面实现政府权力的自我约束和社会公众的外部监督;预算绩效通过内外循环机制不断提升政府预算权力的运转效率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效力;预算制衡通过制衡和协作机制强化人大、社会公众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与监督。通过上述体系,促进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了我国的预算治理模式,形成系统控权的格局。其二,预算治理体系能够抑制权力腐败。从理论效果来看,腐败博弈的长期演化结果显示:随着预算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成熟度不断提升,系统均衡策略的收敛速度加快,系统控权的约束效力将得到彻底释放,最终达到{不行贿,拒绝贿赂}的理想状态。从现实效果来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算法制、预算公开、预算绩效和预算制衡能够有效地抑制腐败,同时,由四部分组成的预算治理体系在抑制腐败上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三,我国预算治理体系的制度构建能够形成系统的腐败抑制路径。我国预算治理体系制度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价值导向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预算治理体系构建和运行的价值导向。第二层为功能机制层。围绕着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通过对预算法制、预算公开、预算绩效和预算制衡四个制度进行政策完善,从而发挥其抑制腐败的功效。第三层,协同机制层。该机制包括系统连接机制和能力整合机制。第四,配套机制层。道德教育、大数据技术、个人激励机制和组织制约分别为预算法制、预算公开、预算绩效和预算制衡控权功能的发挥提供配套支持。本文在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理论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该体系约束权力,抑制腐败的作用机理。这既拓展了预算抑制腐败的理论研究,又丰富和发展了权力约束理论。其二,在实证方面。一是,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利用DEA模型测算了预算绩效的数据,并识别了其对腐败的影响,该数据的使用弥补了腐败影响因素现实考察的不足。二是,本文根据预算法制、预算公开、预算绩效和预算制衡的回归系数,生成了预算治理体系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检验了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效果。上述实证研究,弥补了经验研究的不足。其三,在视角方面。本文系统地对我国预算治理体系进行了制度构建,包括价值导向层、功能机制层、协同机制层和配套机制层。相较于已有研究,拓宽了研究的维度,弥补了预算系统反腐路径考察的缺失,丰富了预算反腐的实践认知,为我国廉政制度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马蔡琛,陈蕾宇[5](2019)在《我国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发展演进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绩效指标的构建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随着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确定,对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了构建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试点工作,目前中央各部门以及部分省市已然构建了预算绩效共性指标框架与预算绩效个性指标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故有必要梳理我国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发展演进与实践探索,寻求其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陈招娣[6](2018)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目前我国财政收支矛盾较大,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为加强财政治理,优化配置有限的财政资源,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则尤其重要和必要。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作为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一种重要类型,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手段。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是一个新的研究主题,现今关于这一主题的理论研究非常之少,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由此,本研究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研究主题,积极响应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要求,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构建一个更为科学适用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本研究共分为七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主题、研究现状与研究设计;第2章介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进展;第3章通过整合逻辑模型和绩效三棱镜模型,参考其他典型评价框架设计思路,提炼绩效目标管理、综合管理、产出与效果、可持续影响构建评价框架;第4章开发和设计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二级、三级指标,形成初始指标库,并对本研究的指标进行评估;第5章采用熵权法筛选原始指标,确定最终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6章以X市科技局为例,将第5章确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实例应用与分析;结语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归纳研究不足,提出未来展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和关键,是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中枢神经。本研究依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主要通过整合逻辑模型和绩效三棱镜模型提炼出4个要素的绩效逻辑链,确定分析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其中可能存有一些不足,在后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胡伟[7](2017)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反思与完善》文中认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行为,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秩序,提高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但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中,无论立法上还是制度设计上均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构建完备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律体系,同时,应强化对绩效预算实现的规定,还须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及绩效审计功能发挥的规定,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
李波[8](2017)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研究》文中指出财政活动是政府运作的基础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支柱。自本世纪以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工具,被学界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地方政府财政监管实践中。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将年度预算的编制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挂钩,使其成为了财政管理中的刚性要求。但反观评价实践,因缺失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导致评价理念不清晰、评价流程不规范、评价体系不科学、结果应用不充分等,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权责关系不明确,部门及地方利益缺失有效约束。因此,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作用及功能,基于依法治国与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指引,借鉴西方国家经验,以国家新预算法的实施为契机,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建设是客观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归根结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组成部分,是民主范畴的技术工具和目标评价的纠错机制,其本身内置了法制化要求。本文以法治政府等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经验,结合我国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需要和法制化现状,系统审视及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面对的环境与问题。研究结论:一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要遵循程序规范、多元主体参与、权责均衡和协调统一的原则,尤其是要协调评价权、组织权、实施权和评议权的关系;二是在立法方式上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统一立法;三是需构建以《绩效评价法》为基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为核心,辅之以各类专门制度的法制体系。本文研究涉及法学与公共财政学,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研究方法上将法学的规范分析范式与公共管理量化分析相结合,体现跨学科的研究特点,比方说,对现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规评价采用量化评价;其次,结合了广东等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将典型案例导入分析问题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实证性特点;最后,本研究涉及的财政支出第三方绩效评价是一个新领域,法制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迫切的实践需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制化作为建设民主财政、法治财政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本文研究只是一个新开端。
李金校[9](2017)在《基于控制视角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预算绩效改革是财政史上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改革,在过去十几年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预算绩效改革方面做了很多试点,这些工作对改善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各地的具体改革措施差异较大,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面临着不少问题。本文基于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的历史与现实,在对理论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OECD国家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介绍以及国内部分省市的经验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从控制视角出发,研究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可行性。在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过程控制方面,基于财政管理视角,从控制对象、设计原则和控制内容角度深入讨论了规划、执行和责任控制机制。其后,我们进一步在这样的控制机制下,探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建设原则、实施路径和框架设计,并将制度分为核心制度和辅助制度,讨论了相关制度规则。本文在理论上创新的将预算绩效管理分为规划、执行和责任三个环节,并基于控制视角讨论了对应机制,围绕这些核心机制,将相关的制度体系分为核心制度与辅助制度予以构造和设计,从逻辑上来看更为清晰完整。最后还结合实际情况,从部门建设机能、财政管理机制、人员培训教育等角度对这些制度体系的实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徐纯[10](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指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财政部 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部 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以顾客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观念的风靡 |
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政策背景 |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剧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紧迫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公共服务 |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进展 |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的主题和观点 |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框架 |
二、论文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渊源 |
一、政府治理基础理论 |
二、经济学理论渊源 |
三、财政政治学解释 |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
一、现实依据 |
二、理论依据 |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构建 |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PV-4E”分析框架要素 |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实现机制 |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构成 |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模型的内涵分析 |
一、理论内涵 |
二、优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历史进程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收支平衡考核阶段 |
二、改革开放后的财政项目投资评审阶段 |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试点阶段 |
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阶段 |
第二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特征 |
一、政策文本的数据选择 |
二、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政策发文特征 |
三、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推进内容 |
第三节 中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管理机构的职能特征 |
一、绩效评价中财政部门作用描述的必要性 |
二、省级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管理机构组建方式 |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机构核心职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基于S省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研究 |
第一节 案例选择缘由及概况 |
一、项目选择缘由 |
二、项目基本情况 |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中指标体系设计 |
一、指标构建原则 |
二、指标设计 |
三、指标效度与信度 |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执行过程 |
一、评价流程 |
二、评价方法 |
三、现场评价的实施 |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结果评估 |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赋分和评等 |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反馈 |
第五节 权责关系与关键环节: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 |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程序设计 |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权责关系 |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基于“PV-4E”框架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治理中的“PV-4E”框架分析路径 |
一、“PV-4E”框架的分析价值 |
二、“PV-4E”框架的分析路径 |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
一、研究设计与文本选择 |
二、文本情况简述 |
三、数据分析过程 |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分析 |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有待深化 |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操作过程科学性欠佳 |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利用度有待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它山之石:美国绩效评价工具的操作经验 |
一、美国绩效评价的主要工具及其特征 |
二、美国绩效评价工具的治理经验 |
三、美国经验对我国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启示 |
第二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价值导向提升 |
一、价值导向提升原则 |
二、面向新时代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价值理念深化路径 |
第三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优化 |
一、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项目选择 |
二、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 |
三、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性操作 |
四、优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执业质量 |
第四节 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深度利用 |
一、创新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的利用机制 |
二、丰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信息向提升治理效能的转换渠道 |
三、强化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利用的文化氛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一、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
二、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发展进程 |
三、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运作 |
四、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现实差距 |
五、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的优化路径 |
第二节 展望 |
附录一: 论文中所用的表格 |
附录二: 论文中所用的图示 |
附录三: 非标准化访谈提纲要点 |
附录四: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下绩效信息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y位论文y阅及答p情况表 |
(2)行政部门结果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以山东省Q市建设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 |
(二)Q市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绩效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内涵 |
(二)预算绩效监督体系 |
(三)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
(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顶层设计 |
(五)战略规划及中期预算 |
(六)绩效信息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
一、预算绩效 |
二、预算绩效管理 |
第二节 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二章 山东省Q市建设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
第一节 部门基本概况 |
第二节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
一、组织架构 |
二、流程管理 |
三、基础支撑 |
四、监督检查 |
第三节 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四节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调查问卷发现的问题 |
二、绩效目标编制不够科学、规范 |
三、现阶段绩效监控还是侧重于预算执行 |
四、监督难以贯穿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 |
五、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六、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美国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及总结 |
1.立法体系提供预算绩效管理支撑 |
2.多层次、多维度的绩效评估体系 |
3.强化内外监督推进公开透明度 |
第二节 英国绩效预算管理经验 |
第三节 澳大利亚预算绩效管理经验 |
第四节 国外先进国家绩效预算改革启示 |
一、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强化问责机制 |
二、加强部门间联合行动,助推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 |
三、完善绩效评价管理,建立评估评价长期机制 |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公开推动预算绩效管理透明度 |
五、尝试构建中期预算绩效框架,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前瞻性 |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绩效管理专业人员培养 |
第四章 Q市建设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建设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优化 |
一、建立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
二、建立部门绩效计划及绩效审查制度 |
三、完善部门预算与绩效双监控制度 |
四、建立评价结果运用制度 |
五、完善绩效监督制度 |
第二节 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建议 |
第三节 建设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一、指标选择 |
二、指标权重确定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税务系统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绩效预算的定义研究 |
1.2.2 绩效预算的作用和评价研究 |
1.2.3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概述 |
2.2.1 公共部门 |
2.2.2 预算管理 |
2.2.3 预算绩效管理 |
3 广东省税务局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广东省税务局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及基础 |
3.2 广东省税务局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
3.2.1 部门介绍 |
3.2.2 改革现状 |
3.3 广东省税务局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 |
3.3.1 预算编制内容简单 |
3.3.2 绩效指标覆盖较少 |
3.3.3 绩效评价环节较弱 |
3.3.4 信息公示程度较弱 |
3.4 广东省税务局预算绩效管理的剖析 |
3.4.1 体制改革的磨合期 |
3.4.2 实操层面缺乏指引性文件 |
3.4.3 不重视预算绩效管理 |
3.4.4 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
4 国内外公共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经验借鉴 |
4.1 欧美经验 |
4.1.1 美国经验 |
4.1.2 英国经验 |
4.2 亚洲经验 |
4.2.1 韩国经验 |
4.2.2 香港经验 |
4.3 国内经验 |
4.3.1 北京市经验 |
4.3.2 上海市经验 |
4.3.3 广东省经验 |
5 推进广东省税务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建议 |
5.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5.1.1 完善基础法律体系 |
5.1.2 完善行政法规体系 |
5.2 丰富预算编制内容 |
5.2.1 范围扩大至全部门 |
5.2.2 增加预算编制项目 |
5.3 强化绩效指标管理 |
5.3.1 完善绩效指标 |
5.3.2 加强绩效评价 |
5.4 加强预算信息公示 |
5.4.1 构建大数据平台 |
5.4.2 提高公示积极性 |
5.5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
5.5.1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
5.5.2 完善人才培训制度 |
5.6 提升预算改革意识 |
5.6.1 加快体制整合 |
5.6.2 营造改革氛围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抑制权力腐败的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预算权力腐败理论 |
第二节 权力约束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权力约束思想 |
第三节 系统控权理论:国家治理下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预算治理的发展及其腐败抑制效果分析与评价 |
第一节 我国预算治理的发展历程:控制与约束权力 |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预算治理抑制权力腐败的现状 |
第三节 现阶段我国预算治理的腐败抑制诉求:亟需系统控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算治理体系的机制构建与理论效果分析 |
第一节 以系统控权为目标的预算治理体系机制构建 |
第二节 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理论效果:基于动态演化博弈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算治理体系抑制权力腐败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预算治理体系的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域外国家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
第二节 我国预算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 |
第三节 我国预算治理体系的功能机制 |
第四节 我国预算治理体系的协同机制 |
第五节 我国预算治理体系的配套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我国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发展演进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预算绩效共性指标框架的实践与发展 |
(一) 预算绩效共性指标框架的萌芽阶段 (2000-2003年) |
(二) 预算绩效共性指标框架构建的探索阶段 (2004-2011年) |
(三) 预算绩效共性指标框架的优化与完善阶段 (2012年至今) |
1. 全过程预算绩效共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2. 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的扩展与推广 |
二、我国预算绩效个性指标体系的综合比较分析 |
(一) 构建方式与类别划分 |
(二) 结构设计与层级构造 |
(三) 数量分布与指标细化 |
三、我国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
(一) 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维度有待延伸与扩展 |
(二) 绩效指标体系的内容有待统一与规范 |
(三) 预算绩效指标的标准设定有待细化与完善 |
(四) 绩效指标体系的侧重有待明晰与简化 |
(6)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概念界定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论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难点 |
第2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 |
2.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解读 |
2.1.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
2.1.2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特征 |
2.1.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功能 |
2.1.4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支撑 |
2.2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比较分析 |
2.2.1 与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关系 |
2.2.2 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系 |
2.2.3 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关系 |
2.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进展 |
2.3.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发展的动因 |
2.3.2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现状 |
2.3.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2.4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 |
2.4.1 评价指标的类型 |
2.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结构设计 |
2.4.3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流程 |
第3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构建 |
3.1 评价框架解析 |
3.1.1 评价框架解读 |
3.1.2 构建评价框架的方法解析 |
3.2 相关领域典型绩效评价框架解读 |
3.2.1 已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阐析 |
3.2.2 相近领域典型绩效评价框架阐析 |
3.2.3 简要评述 |
3.3 基于绩效逻辑链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构建 |
3.3.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构建思路阐释 |
3.3.2 基于逻辑模型和绩效三棱镜模型的启示 |
3.3.3 基于绩效逻辑链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设计 |
3.3.4 基于绩效逻辑链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框架的特征 |
第4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二级与三级指标设计 |
4.1 现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梳理 |
4.1.1 理论界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
4.1.2 实践界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应用 |
4.1.3 关于已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析 |
4.2 绩效目标管理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
4.2.1 指标开发思路:战略导向 |
4.2.2 三级指标设计:注重目标绩效 |
4.3 综合管理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
4.3.1 二级指标设计:以管理过程为核心 |
4.3.2 三级指标设计:分解管理活动 |
4.4 产出与效果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
4.4.1 职责履行:公共部门的产出转向 |
4.4.2 履职效果:评估公共部门价值 |
4.5 可持续影响维度下的指标设计 |
4.5.1 部门能力发展 |
4.5.2 部门长效发展 |
4.6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库 |
4.6.1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原始指标库 |
4.6.2 关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析 |
第5章 基于熵权法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筛选 |
5.1 指标筛选的原则与方法选择 |
5.1.1 指标筛选的原则 |
5.1.2 筛选指标的方法选择 |
5.1.3 熵权法筛选指标的理论模型 |
5.2 基于熵权法筛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 |
5.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5.2.2 指标筛选的具体过程与结果 |
第6章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以X市科学技术局为例 |
6.1 X市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1.1 科技局基本情况 |
6.1.2 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 X市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6.2.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阐释 |
6.3.2 科技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实例分析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反思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现状 |
(一)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
(二)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 |
1. 型构绩效预算模式。 |
2. 建构绩效评价机制。 |
3. 建立绩效审计制度。 |
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反思 |
(一) 立法形式过于散乱 |
(二) 绩效预算实现规定失之薄弱 |
(三) 绩效评价机制的规定不尽完善 |
(四) 绩效审计功能的规定失之不足 |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的路径 |
(一) 构建完备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律体系 |
(二) 强化对绩效预算实现的规定 |
(三)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的规定 |
(四) 增强绩效审计功能发挥的规定 |
(8)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结构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理论 |
一、效能政府 |
二、责任政府 |
三、控权政府 |
第二节 政府绩效评价理论 |
一、民主行政 |
二、结果导向 |
三、公众参与 |
第三节 财政绩效评价法制化理论 |
一、财政支出法治化 |
二、财政管理科学化 |
三、财政监督具体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进程 |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阶段划分 |
一、改革开放前(1949 年—1977 年) |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1978 年—1999 年) |
三、新世纪以来(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探索 |
一、国内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探索 |
二、广东财政转型及其绩效评价法制化进程 |
第三节 影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进程的因素分析 |
一、经济发展程度 |
二、经济及财政体制改革 |
三、民主法治意识 |
四、国家大政方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现状评析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法规与规章 |
一、《哈尔滨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 |
二、《青岛市预算绩效管理条例》 |
三、《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 |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分析 |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关法律分析 |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关行政法规分析 |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关部门规章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现状与特点 |
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制化现状 |
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特点 |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存在的问题 |
一、地方立法滞后,整体立法位阶偏低 |
二、权力配置不科学 |
三、缺乏程序保障 |
四、立法操作性不强 |
五、结果应用制度的不完善 |
第五节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顶层设计缺位 |
二、法治理念与绩效理念薄弱 |
三、理论体系不完善 |
四、官僚主义抵抗 |
五、评价主体缺乏专业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体系要素 |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 |
一、评价主体 |
二、组织模式 |
三、评价流程 |
四、结果应用 |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技术体系 |
一、评价指标 |
二、指标权重 |
三、评分标准 |
四、评价周期 |
第三节 广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与指标体系 |
一、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
二、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域外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经验 |
一、美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经验 |
二、英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经验 |
三、澳大利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经验 |
第二节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特点及不足 |
一、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特点 |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域外经验对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启示 |
一、我国已具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可行性条件 |
二、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抓好有关财政事务法制化 |
三、进一步培养提高政府和公民的绩效意识、法制意识 |
四、构建以核心法律为基础、其它法律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
五、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内容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宗旨和原则 |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宗旨 |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立法原则 |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定位、模式与进路 |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立法定位 |
二、立法模式的选择:统一立法 |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制体系 |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进路 |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的内容框架 |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
二、财政支出基本权力的配置 |
三、评价主体的选择 |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程序完善 |
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
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申诉、救济机制 |
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控制视角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1.1 基本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2.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背景 |
2.1 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背景与框架 |
2.1.1 预算绩效管理的涵义 |
2.1.2 预算绩效管理的框架 |
2.2 政府绩效预算管理的发展 |
2.2.1 发展由来 |
2.2.2 主要特点 |
2.2.3 国内基本发展历程 |
2.3 建立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
2.3.1 公共治理与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
2.3.2 传统的“统治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
2.3.3 深化公共支出管理改革、健全公共财政治理的必然要求 |
3. 预算绩效管理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
3.1 部分OECD国家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
3.1.1 加拿大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
3.1.2 丹麦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
3.1.3 韩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
3.1.4 上述国家绩效预算实施小结 |
3.2 我国各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经验 |
3.2.1 中央层面的改革探索 |
3.2.2 地方层面的改革研究 |
3.2.3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必要性 |
4. 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过程控制研究 |
4.1 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流程设计 |
4.1.1 基本结构 |
4.1.2 控制机制比较 |
4.2 预算绩效管理规划控制 |
4.2.1 控制对象 |
4.2.2 设计原则 |
4.2.3 控制内容 |
4.3 预算绩效管理执行控制 |
4.3.1 控制对象 |
4.3.2 设计原则 |
4.3.3 控制内容 |
4.4 预算绩效管理责任控制 |
4.4.1 控制对象 |
4.4.2 设计原则 |
4.4.3 控制内容 |
5.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
5.1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设计框架 |
5.2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的路径与主体职责分析 |
5.3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之战略规划与预算分析 |
5.4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之核心制度分析 |
5.4.1 预算绩效目标编制分析 |
5.4.2 绩效目标评审及调整制度分析 |
5.4.3 项目中期报告制度分析 |
5.4.4 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分析 |
5.4.5 结果反馈与应用制度分析 |
5.4.6 外部监督制度分析 |
5.5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之辅助制度分析 |
5.5.1 部门项目绩效管理内控制度 |
5.5.2 政府绩效报告应用 |
5.5.3 预算绩效信息披露制度 |
5.5.4 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
5.5.5 项目库与绩效指标库管理 |
5.5.6 专家库与中介机构库管理 |
6.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实施分析 |
6.1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实施面临的困难 |
6.1.1 现行预算绩效管理法律不够全面 |
6.1.2 绩效管理基础工作开展不到位 |
6.1.3 全过程绩效管理实施还未形成 |
6.1.4 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尚未健全 |
6.1.5 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建设不足 |
6.1.6 未充分引入第三方参与改革 |
6.1.7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的复杂性 |
6.2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实施中的对策措施 |
6.2.1 夯实预算绩效管理基础,找准“结合点” |
6.2.2 强化绩效管理机能,协调各级部门参与绩效工作 |
6.2.3 推动部门工作,逐步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
6.2.4 建立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多层次评价体系 |
6.2.5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考核机制,增强工作动力 |
6.2.6 完善外部预算绩效监督,增加预算透明度 |
6.2.7 做好优秀人才培养,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财政部 中央级行政经费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服务供给视角下的财政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安百杰. 山东大学, 2020(01)
- [2]行政部门结果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以山东省Q市建设部门为例[D]. 王慧. 青岛大学, 2020(02)
- [3]税务系统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税务局为例[D]. 刘姝. 暨南大学, 2019(04)
- [4]抑制权力腐败的预算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王晓.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我国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发展演进与实践探索[J]. 马蔡琛,陈蕾宇. 理论与现代化, 2019(02)
- [6]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陈招娣. 厦门大学, 2018(07)
- [7]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反思与完善[J]. 胡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03)
- [8]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化研究[D]. 李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9]基于控制视角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D]. 李金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3)
- [10]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