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赣州经营城市初显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青,邓方,刘秋生,谢剑和,刘蓓[1](2021)在《补贴退坡、外资进入背景下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梳理补贴退坡、外资进入背景下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并探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为赣州市政府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更好地推动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持续高速发展。
徐伟硕[2](2020)在《昌吉赣通道内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出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占据客运市场主导地位的公路客运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与此同时,高铁以安全、快捷和舒适的特性作为铁路现代化的标志应运而生。本文以昌吉赣高铁开通为背景,以区域运输通道内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研究为主线,探讨旅客城际间的公共出行选择行为对通道内的客流分担率和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的影响。首先,研究了运输通道基础理论,并简要分析了各客运方式的发展情况和特点,为分析运输供给的技术经济特征提供基础。其次,研究了高铁的引入对运输通道内包括普速铁路、公路班线和航空班线在内的其余客运方式客流分担率的影响。采用MNL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基于旅客出行SP/RP调查数据分析通道内的旅客出行特征,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作为模型特性变量的适用性,以此选取6个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四组效用函数组合方案,对比分析了在不同特性变量的组合方案和不同效用函数形式条件下的组合模型对旅客出行特性数据的拟合能力,最终通过模型的检验值以及极大似然估计值确定了一种最优的分担率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充分地解释和拟合旅客出行样本数据。并运用该模型对昌吉赣通道内代表性区段的客流分担率进行预测。再次,研究了协同学中的相关理论,运用系统协同的知识分析了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基于旅客出行特性的运输通道客运结构协同优化双层多目标规划模型,其中上层问题体现运输通道运输能力最大和系统效率最大等目标,下层为基于旅客出行特性的分担率预测模型,采用通道饱和熵指标作为响应函数,并考虑供需约束、投资费用总量约束等约束条件。以票价、行程时间、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设计了基于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和传统优化方法结合的模型混合求解算法,避免了算法运算前期的早熟现象并增加算法搜索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以昌吉赣通道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通道内代表性区段各决策变量的最优解,以及优化后的客流分担率,可以通过上述优化后的决策变量结果来引导旅客的出行选择。最后,通过对模型中参数和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客运方式票价、行程时间和发车间隔等变量参数的变化会对客流分担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将分担率优化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提出了不同区段内各客运方式的发展趋势建议,并为相关决策部门、相关运输行业以及相关客运企业提出科学的、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涂梁华,朱靓,谢艳,钟明静,谢敏[3](2020)在《推动江西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稀土永磁产业质量提升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位要求,就是产品和服务不断提质。如何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提升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势上,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质量获得感,是当前市场监管部门亟须思考的课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期间对稀土行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有关文件要求,赣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稀土永磁产业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本文以稀土永磁产业质量提升为例,探寻研究推动我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邹力子[4](2020)在《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的进程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截至今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状况也有所加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产业集聚作为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探究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探究产业集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具有加剧作用还是降低作用,以及如何在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能达到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的效果。本文以2008-2017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莫兰指数方法分别测算我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的产业集聚水平,通过构建污染综合指数方法测算我国环境污染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别探究我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住宿、餐饮业集聚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我国制造业集聚水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住宿、餐饮业集聚水平以及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制造业集聚水平以倒“U”型曲线形态对环境污染造成影响,在集聚初期,由于集聚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所带来的正效应难以抵消由扩散效应以及落后的产业结构带来的负效应,但当制造业集聚水平达到一定水平,跨越曲线的拐点后,制造业集聚会对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也呈倒“U”型曲线关系;住宿、餐饮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也呈倒“U”型曲线关系。因此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出先加剧后降低的趋势,要想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必须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使其跨越曲线的拐点。
汪惠青[5](2020)在《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步入科学化和精细化阶段,各项政策措施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我国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等现实情况,导致出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高、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不仅能够协调大气污染治理各参与方的利益,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而且有利于发挥金融手段对市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长足发展。由于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且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流动性,相对于生态补偿的传统领域(流域、土壤、森林等)而言,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对区域间的协同合作要求更高,是生态补偿的难点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较少。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强调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因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要解决“谁补偿谁”“补偿标准”和“资金来源”这三个关键问题。“谁补偿谁”回答的是生态补偿主体的问题,即在大气污染难以界定责任方和受益方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确定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了不同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工业化发展路径中存在的差异性,通过聚类分析法将我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按照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为5类,为确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提供依据。以期在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涉及到生态补偿金额的计算和分配。对大气污染进行生态补偿的关键是要明确受偿主体为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共同目标,替补偿主体承担的额外治理任务,及其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通过构建PSTR模型,分析处于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从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和程度出发,以京津冀及周边“26+2”城市为例,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协同治理圈”的合理性;构建污染物衰退模型,对大气污染的扩散程度进行核算,为计算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资金来源”是生态补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对资金供需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为社会资金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渠道,在解决大气污染治理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资金对相关绿色项目的投资需求。本文从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和资金来源等角度出发,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基于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从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拓展市场化、多元化补偿途径,健全大气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徐淑贞[6](2020)在《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八大体系,持续打好八大标志性战役、实施好30个专项行动以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同时,针对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估也必须加快开展步伐。本研究以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绩效为研究对象,以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实践为研究主体,结合PSR模型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熵值法实证比较分析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4-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结果表明:(1)通过熵值法确定的各个指标权重反映出,要想改善环境,获得较高的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必须更重视污染源管理和减少污染排放而非污染后治理。(2)只有少数地区展现出“压力-状态-反应”间较好的平衡状况。大多数地区出现“顾此失彼”情况,未充分体现综合治理,平衡效果欠佳。(3)从2017年同2014年对比情况显示.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几类绩效均上升,但是这几类绩效并非是逐年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可见,江西大多数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绩效并非持续改进而是间断式改进。最后结合评价结果,探析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完善大气污染治理奖惩制度、实行大气污染治理标杆管理、重点关注大气污染治理较弱区域和强化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等政策建议。
陈凌[7](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吴淑筠[8](2020)在《长江经济带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着布局结构亟待优化、区域间发展差异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对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问题,长江经济带资源型产业应依托长江经济带地区丰裕的矿产资源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便捷的交通运输渠道等优势,统筹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构建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31个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08-2017年作为研究期限,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城市的生态效率,用区位熵分别测算资源型上、下游的产业集聚程度,用产业共同集聚指数衡量产业上、下游的集聚关联效应,最后引入新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空间面板模型分别检验资源型上游产业、资源型下游产业、产业共同集聚和城市生态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库兹涅茨曲线,主要成果如下:(1)31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在观测期内呈现一种波动起伏的动态调整状态。研究区域整体的生态效率水平较高,平均水平在10年内都达到了优等生态效率水平。在观测期内,郴州市,广元市,南充市、铜陵市,徐州市,自贡市,攀枝花市的生态效率都处于最优水平,四种类型城市生态效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成长型>再生型>成熟型>衰退型。(2)31个市的资源型产业上、下游已形成稳定的集聚之势,淮南、淮北、攀枝花、六盘水在区域内其上游采选业发展具有绝对优势。31个城市整体的资源型产业上、下游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资源型产业上、下游集聚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共同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3)长江经济带31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与产业共同集聚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大部分城市的生态效率已经通过拐点;资源型上游产业集聚和生态效率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超过半数的城市都没有通过拐点;现阶段资源型下游产业集聚暂时还未对生态效率表现出显着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或者说下游产业集聚并没有减轻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资源投入带来的压力。环境规制和经济发展显着的促进了生态效率的提升,而外商投资对生态效率发展起抑制作用。
胥翠萍,沈啸远,王歆[9](2020)在《赣州市畜禽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文中认为近年来,赣州市畜牧业生产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资源、生态、气候等优势,突出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着力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猪牛禽"三大产业"。畜牧业实现了稳定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牧业总产值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榜首,成为全省生猪优势主产区和闽粤沿海发达城市重要的生猪和"菜篮子"供应基地。
杨皎[10](2020)在《长江经济带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社会要素交流与互动的空间载体,具有供给稀缺性、位置固定性、土地增值性等诸多特性。但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土地供需矛盾加剧的同时,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我国土地供需矛盾以及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决定了城市发展不能盲目依赖于城市建设用地的无限制外延式扩张,必须走“高效、集约、节约”的内部挖潜道路。地价是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经济表现,能够灵敏反映土地市场供需变化,起到调节用地方式和用地强度的作用,从而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也会带来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土地市场发展,从而对地价产生影响。但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关系及作用程度还值得深入研究和定量探测,因此开展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地价之间互动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不高、土地利用水平差异较大,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地价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和交互影响研究,可以全面揭示区域内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演变规律和交互影响差异,为区域内土地利用管理和缓解用地矛盾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样本研究单元,以城市综合地价和超效率SBM模型为基础,开展城市综合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研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中的Granger因果检验探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二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最后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的交互影响差异分别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地价时空演变方面,长江经济带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速较快,呈现出“整体上升,首尾时段增长较快,中间时段缓慢上涨”的变化规律,空间分异规律明显但差距逐渐缩小。总体形成了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下游高值区,以成都、昆明、重庆为中心的上游高值区和以武汉、南昌为中心的中游低值区,但随着综合地价水平整体上涨,低值区“收缩”趋势明显,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空间相关性上,研究时段内城市地价在全局表现出微弱的集聚分布态势;局部同质性较强,其中属于“低‐低”类型的地级市占主导地位,主要分布于贵州省东部和湖南省西部地区。(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方面,长江经济带总体水平不高但呈波动提升态势,偏度系数表明效率值较低的研究单元所占比重较大,但在数量上不断减少,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总体形成以中游地区为中心的低值区域、以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为中心的高值区域,但随着效率低效型城市不断“收缩”,效率整体上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空间相关性上,研究时段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全局上表现出微弱的集聚分布态势,但空间外溢效应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局部稳定性较差,整体上以“高-高”、“低-低”类型区为主,前者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区域协同作用较强的下游沿海地区,后者多分布于中上游地区。(3)城市地价和土地利用效率交互影响方面,长江经济带整体来看,地价上涨能够带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对城市地价上涨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不同耦合协调状况下,两者虽均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但交互影响差异明显。良好协调型城市综合地价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虽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但城市地价上涨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微弱,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会反向抑制城市地价的上涨速度。基本协调型城市、轻度失调型城市地价上涨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作用较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对城市地价上涨虽有促进作用,但作用较弱。而重度失调型城市综合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虽不如其它三类城市显着,但是综合地价上涨对用地效率产生的正向作用却最强,而该类城市较为粗犷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地价上涨起到了制约和阻碍作用。(4)政策建议方面,根据经济带内城市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地价市场调节机制完善的政策建议。对于良好协调型城市,应遵循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加大外生冲击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刺激作用,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长效机制;同时,应合理调控地价,防止过高地价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抑制作用。对于基本协调型城市,在依靠惯性趋势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地价的同时,应逐步摆脱地价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路径锁定模型,适当考虑外生冲击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轻度失调型城市,应保持城市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同步上升的趋势,充分发挥城市地价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对于重度失调型城市,在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的同时,也需进一步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才能够有效发挥城市地价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中的推动作用。
二、赣州经营城市初显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州经营城市初显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补贴退坡、外资进入背景下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国家宏观政策 |
1.2 外资进入 |
2 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新能源汽车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 |
2.2 整车制造产业稳步发展 |
2.2.1 国机智骏新能源汽车赣州高端产业基地全面启用 |
2.2.2 凯马汽车赣州生产基地竣工投产 |
3 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产业竞争力不强 |
3.2 居民社区充电桩配建比例不足 |
3.3 本土龙头企业缺乏 |
3.4 技术水平仍需加强 |
4 补贴退坡、外资进入背景下加快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扶持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
4.2 加快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
4.3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
(2)昌吉赣通道内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文献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重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运输通道相关基础理论及昌吉赣通道概况 |
2.1 运输通道理论基础 |
2.1.1 运输通道的分类 |
2.1.2 运输通道的结构 |
2.1.3 运输通道运输能力的计算方法 |
2.2 各客运方式发展情况及特点比较分析 |
2.2.1 各客运方式的发展情况 |
2.2.2 各客运方式特点比较分析 |
2.3 高铁对其他客运方式发展的影响分析 |
2.3.1 高铁对其他客运方式的影响分析 |
2.3.2 高铁给其他客运方式带来的机遇分析 |
2.4 昌吉赣通道客运体系概况 |
2.4.1 高铁引入前客运体系概况 |
2.4.2 高铁引入后客运体系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输通道内客流分担率预测模型研究 |
3.1 旅客出行方式划分基础模型的选取 |
3.1.1 集计模型与非集计模型的比较 |
3.1.2 非集计模型基础理论 |
3.1.3 非集计模型主要类型 |
3.2 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
3.2.1 宏观因素 |
3.2.2 微观因素 |
3.2.3 特性变量选择的原则 |
3.3 旅客出行特性调查数据的获得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调查样本及样本量 |
3.3.3 调查问卷及方案设计 |
3.4 基于旅客出行特性的运输通道客流分担率预测模型 |
3.4.1 效用函数的定义 |
3.4.2 效用函数的求解 |
3.5 实例分析——以昌吉赣通道为例 |
3.5.1 旅客出行特性调查结果及特性变量选择分析 |
3.5.2 效用函数中参数的估计方法 |
3.5.3 效用函数中特性变量组合的选取分析 |
3.5.4 模型的确定 |
3.5.5 模型的求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输通道内客运结构协同优化模型研究 |
4.1 协同学基础理论 |
4.1.1 协同学理论 |
4.1.2 协同学理论的相关描述 |
4.2 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理论分析 |
4.2.1 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的思想 |
4.2.2 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的原则 |
4.3 基于旅客出行特性的运输通道客运结构协同优化双层多目标规划模型 |
4.3.1 双层规划模型基本原理 |
4.3.2 上层规划模型 |
4.3.3 下层规划模型 |
4.3.4 响应函数 |
4.3.5 模型的构建 |
4.4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4.1 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4.4.2 算法的改进 |
4.4.3 模型的求解流程 |
4.5 实例分析——以昌吉赣通道为例 |
4.5.1 模型的应用 |
4.5.2 模型的求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昌吉赣通道客运结构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
5.1 模型相关结果对客运结构协同发展影响分析 |
5.1.1 分担率预测模型中计算结果分析 |
5.1.2 协同优化模型中计算结果分析 |
5.2 协同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
5.2.1 对相关决策部门的建议 |
5.2.2 对相关行业发展的建议 |
5.2.3 对相关企业发展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旅客出行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推动江西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稀土永磁产业质量提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现状分析 |
2.1 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
2.2 质量提升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
2.3 我国稀土永磁产业发展现状 |
3 江西省稀土永磁产业基本情况 |
3.1 产业质量效益大幅提升 |
3.2 质量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
3.3 质量创新能力逐步加强 |
3.4 赣州稀土永磁产业质量提升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
4 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制约 |
4.1 技术创新不足,制约竞争力提升 |
4.2 低端产能过剩,制约高附加值发展 |
4.3 专业人才稀缺,制约可持续发展 |
4.4 质量技术薄弱,制约集群化发展 |
5 对策建议 |
5.1 破除质量技术瓶颈 |
5.2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
5.3 加强质量人才培养 |
5.4 完善质量基础设施 |
(4)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结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结构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可能具有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相关理论 |
2.1.2 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住宿、餐饮业 |
2.1.3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
2.1.4 环境污染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综述 |
2.2.2 环境污染相关文献综述 |
2.2.3 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4 研究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产业集聚与环境的发展分析 |
3.1 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历史 |
3.2 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
3.2.1 设立开发区 |
3.2.2 发展特色小镇 |
3.3 我国废水、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现状 |
3.4 我国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指标测算与空间效应分析 |
4.1 产业集聚指标测算 |
4.1.1 产业集聚测算方法选择 |
4.1.2 产业集聚测算结果分析 |
4.2 环境污染指标测算 |
4.2.1 环境污染测算方法选择 |
4.2.2 环境污染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
4.3 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分析 |
4.3.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3 莫兰散点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变量说明 |
5.2 模型设定 |
5.2.1 空间面板模型介绍 |
5.2.2 模型构建 |
5.3 实证检验结果 |
5.3.1 面板计量模型检验结果 |
5.3.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发展建议 |
6.2.1 政府政策建议 |
6.2.2 企业发展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致谢 |
(5)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评述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概述 |
2.1 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 |
2.1.1 国外实践 |
2.1.2 国内实践 |
2.2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发展现状 |
2.2.1 生态补偿理论的阶段发展特征 |
2.2.2 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探索 |
2.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
2.3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 |
2.3.1 关键问题之一:谁补偿谁 |
2.3.2 关键问题之二:补偿标准 |
2.3.3 关键问题之三:资金来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谁补偿谁:协调大气污染治理与工业化进程 |
3.1 工业化进程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 |
3.2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聚类分析——以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
3.2.1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与分类 |
3.2.2 K-means聚类算法 |
3.2.3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
3.2.4 聚类结果与Z检验 |
3.3 我国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分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补偿标准之一:厘清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成本 |
4.1 大气污染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4.2 不同工业化阶段下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基于PSTR模型 |
4.2.1 模型介绍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检验 |
4.3.2 模型设定检验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补偿标准之二:核算大气污染的扩散范围与程度 |
5.1 大气污染的空间相关性 |
5.1.1 大气污染的空间聚集与跨区域传输 |
5.1.2 大气污染与城市类型的空间分布分析 |
5.2 生态补偿“协同治理圈”的构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
5.2.1 空间自相关模型 |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3 结果分析 |
5.3 大气污染的空间溢出性 |
5.4 大气污染空间溢出的核算——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 |
5.4.1 污染衰退模型 |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4.3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资金来源:拓宽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渠道 |
6.1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特征 |
6.2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
6.2.1 大气污染治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
6.2.2 大气污染治理的金融工具 |
6.2.3 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 |
7.1 促进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
7.2 拓展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途径 |
7.3 健全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 |
7.4 完善大气污染治理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城市工业化进程分类 |
附录 B 国民经济行业合并分类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大气质量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2.2 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研究 |
2.2.3 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治理理论 |
2.3.2 公共物品理论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
3.1 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与行动 |
3.2 空气质量现状 |
3.3 主要污染物浓度情况 |
第4章 基于PSR模型的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PSR模型框架 |
4.2 指标确定的基本原则 |
4.3 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指标体系构建 |
4.4 大气污染治理绩效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4.5 指标数据的来源 |
第5章 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江西省的实证分析 |
5.1 指标体系的权重结果 |
5.2 指标体系的综合结果 |
5.3 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各区域间比较 |
5.4 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年度变化情况 |
5.5 大气污染治理绩效的优劣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绩效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
一、思考缘起 |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一、问题提出 |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
小结 |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
小结 |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
小结 |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
小结 |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长江经济带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综述 |
2.1 产业集聚 |
2.1.1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2.1.2 产业集聚方法研究 |
2.1.3 产业集聚应用研究 |
2.2 生态效率 |
2.2.1 生态效率测算方法 |
2.2.2 生态效率应用研究 |
2.3 产业集聚影响生态效率的机制分析 |
2.4 文献评述 |
3 资源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区域生态效率的分析 |
3.1 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超效率数据包络法(SE-DEA) |
3.1.3 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
3.1.4 31市生态效率综合分析 |
3.2 资源型产业集聚度分析 |
3.2.1 产业集聚研究方法 |
3.2.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3 资源型产业集聚综合分析 |
3.2.4 产业上下游共同集聚度分析 |
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框架下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4.2 空间计量分析理论 |
4.2.1 空间计量经济学 |
4.2.2 空间计量模型 |
4.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4 全域空间自相关Moran’sI检验 |
4.5 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
4.6 EKC曲线关系存在性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上游产业矿业产值(单位:万元) |
附表2 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下游产业矿业产值(单位:万元) |
(9)赣州市畜禽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赣州市畜禽产业发展现状 |
1.1 畜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
1.2 畜禽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
1.3 养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
1.4 生态循环发展理念突出 |
1.5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卓有成效 |
1.6 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
1.7 畜牧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 |
2.2 生猪复产增养难度大 |
2.3 畜禽产品屠宰加工滞后 |
2.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
3 加快畜禽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
3.1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
3.2 大力推进生猪复产增养 |
3.3 加快发展畜禽屠宰加工业 |
3.4 着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
(10)长江经济带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2.4 研究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地租地价理论 |
1.3.2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1.3.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1 研究目标 |
1.4.1.2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2.1 研究方法 |
1.4.2.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2.2 指标体系构建 |
2.2.1 指标选取原则 |
2.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 长江经济带城市地价时空演变分析 |
3.1 城市综合地价测算结果 |
3.2 城市地价时序演变规律 |
3.2.1 城市地价时序演变特点 |
3.2.2 不同区域城市地价时序变化 |
3.3 城市地价空间分异规律 |
3.3.1 城市地价全局趋势特征 |
3.3.2 城市地价空间格局特征 |
3.3.3 城市地价空间关联性分析 |
4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分析 |
4.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结果 |
4.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序演变规律 |
4.2.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序差异分析 |
4.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内部差异分析 |
4.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规律 |
4.3.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全局趋势特征 |
4.3.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特征 |
4.3.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关联性分析 |
5 长江经济带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响应机理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区整体城市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关系 |
5.1.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1.2 P-VAR滞后项选择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
5.1.3 基于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5.1.4 基于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
5.2 不同类型城市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关系 |
5.2.1 城市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状况 |
5.2.2 各耦合协调类型城市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关系 |
5.2.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2.2.2 P‐VAR滞后项选择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
5.2.2.3 基于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5.2.2.4 基于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
5.3 小结与政策建议 |
5.3.1 小结 |
5.3.2 政策建议 |
6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6.3 讨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赣州经营城市初显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贴退坡、外资进入背景下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 张元青,邓方,刘秋生,谢剑和,刘蓓. 时代汽车, 2021(06)
- [2]昌吉赣通道内客运结构协同优化研究[D]. 徐伟硕.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3]推动江西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稀土永磁产业质量提升为例[J]. 涂梁华,朱靓,谢艳,钟明静,谢敏. 质量探索, 2020(S1)
- [4]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影响研究[D]. 邹力子. 苏州大学, 2020(03)
- [5]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及投融资机制研究[D]. 汪惠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江西省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D]. 徐淑贞. 南昌大学, 2020(01)
- [7]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8]长江经济带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D]. 吴淑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赣州市畜禽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J]. 胥翠萍,沈啸远,王歆.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20(02)
- [10]长江经济带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研究[D]. 杨皎.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长江经济带论文; 生态补偿论文;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