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杆菌耐药质粒的监测研究

猪大肠杆菌耐药质粒的监测研究

一、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的监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翠蓉,黄璐璐,黄俊红,周煜杰,安晓曼,宋宛遥,孙慧莹,郝海红,程古月[1](2021)在《我国猪、鸡源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是猪、鸡养殖大国。沙门菌病和大肠埃希菌病作为猪、鸡养殖场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常常呈混合感染,临床上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大范围的不合理使用,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养殖业、兽医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都受到影响。本文主要调查近3年(2017—2019年)我国报道的猪、鸡源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包括猪、鸡源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相关的耐药机制、常见的耐药基因、国内部分地区所分离的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种类及耐药率等,加强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

马剑钢[2](2021)在《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携带tet(X)基因变体的质粒的流行,将对临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治疗带来威胁,也给畜禽养殖治疗药物的选择加大了难度。tet(X3)和tet(X4)基因是近两年发现可通过质粒介导细菌对替加环素产生高水平耐药性,同时也可以对四环素及其它四环素类衍生物产生高水平耐药。尽管替加环素未在兽医临床上应用,但已在多地区猪、鸡、牛等多种动物源细菌中鉴定出tet(X3)/tet(X4)基因,其产生机制及流行趋势尚不清楚。明确携带tet(X3)/tet(X4)基因细菌在各地区中的流行及耐药趋势,阐明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对临床用药和防范耐药基因的传播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从陕西、宁夏、山西、四川、青海等8省市采集猪、羊和朱鹮粪便样品共计1362份,分离替加环素耐药菌,对tet(X3)/tet(X4)基因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分离到的tet(X3)/tet(X4)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了解这些菌株对其他类别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对部分菌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分析tet(X3)/tet(X4)基因阳性菌株的遗传多态性以及基因定位情况,对不同菌种中tet(X3)/tet(X4)基因的核心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接合实验、适应性代价及基因稳定性试验研究tet(X3)/tet(X4)基因的传播特性。具体研究如下:1.将采集的1362份样品通过替加环素抗性琼脂培养基筛选耐药菌,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分离到的耐药菌进行tet(X3)/tet(X4)基因的检测,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在猪源样品中分离到218株替加环素耐药菌,各地区的分离率分别为宁夏56%(14/25)、广西54.9%(112/204)、陕西51.33%(58/113)、山西26.67%(4/15)和四川8.73%(11/126),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多种不动杆菌属细菌;风险因素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养殖场的耐药菌阳性率差异显着。本研究发现宁夏、广西和陕西的猪场中广泛存在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2.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203株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进行了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均对四环素、多西环素和替加环素表现出高度耐药,对氟苯尼考和磺胺异恶唑共同耐药性分别为100%和99.51%,对氨苄西林(91.63%)、复方阿莫西林(79.31%)和恩诺沙星(73.99%)耐药严重,多重耐药性严重;所有菌株均对美罗培南和多粘菌素敏感;不同地区之间菌株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的耐药性差异较大。本研究发现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多重耐药性严重,氟苯尼考、磺胺异恶唑和氨苄西林是耐药性最严重的抗生素。3.为了获得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基因组信息和质粒谱信息,通过二代全基因测序、脉冲场凝胶电泳以及Southern blot印记杂交对部分菌株进行遗传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未发现明显的克隆传播,91.02%的大肠杆菌菌株中tet(X4)基因位于其质粒DNA上,并且这些菌株中多携带Inc X1型复制子的质粒;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一定克隆传播,ST727型最多(占84.62%),但tet(X4)基因均位于质粒上;多种不动杆菌携带的tet(X3)基因位于质粒上,主要通过质粒传播耐药基因。本研究发现质粒是传播tet(X3)/tet(X4)基因的重要因素,其中Inc X1型质粒是大肠杆菌间传播tet(X4)基因的主要原因。4.为进一步获得不同菌种中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基因组精细结构信息,通过三代全基因测序对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不同菌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较质粒信息以及核心遗传结构。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携带的质粒骨架结构相似,由Inc HI1型质粒介导。Towneri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towneri)中携带tet(X3)基因的质粒与肠杆菌科细菌中携带tet(X4)的质粒无相关性。Indicus不动杆菌(A.indicus)携带的tet(X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有串联排列的17个拷贝。插入元件IS26和ISCR2与tet(X3)/tet(X4)基因的转移存在相关性,tet(X3)的核心遗传结构为?ISCR2-IS26-Lys R-aph(3’)-Ia-IS26-xer D-tet(X3)-resolvase-hp-ISCR2,tet(X4)的核心遗传结构为abh-tet(X4)-ISCR2和ISCR2-abhtet(X4)-ISCR2。5.对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菌株进行接合实验,以大肠杆菌26R 793为接合受体研究野生菌株中质粒的转移能力;通过分子克隆获得表达tet(X3)/tet(X4)基因的大肠杆菌DH10β-tet(X3)和DH10β-tet(X4),比较菌株的生长速率;此外还通过对tet(X4)基因不同拷贝数的菌株进行传代培养,研究其多拷贝形成机制。结果显示57.14%的大肠杆菌和50%阴沟肠杆菌可通过接合转移将携带tet(X4)基因的质粒传递到受体菌中,同时将多种耐药性共同传递给受体菌;比较大肠杆菌DH10β、DH10β-tet(X3)和DH10β-tet(X4)的生长曲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代价;对不同拷贝tet(X4)基因的菌株传代结果显示替加环素对多拷贝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菌株通过插入元件ISCR2进行滚环复制形成串联重复基因,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替加环素的耐药值。本研究证实大肠杆菌主要通过质粒进行tet(X4)基因的传递,其中插入序列ISCR2基因可介导串联重复tet(X4)基因的产生。虽然医院临床上还很少检测到携带tet(X)变体的细菌,但已在多省市的动物中发现,且多数细菌可通过接合转移的形式水平传播tet(X)基因变体。不仅会造成tet(X)变体在动物中广泛传播,限制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还可能在未来某种压力作用下从动物源细菌大量传播到人源细菌中,对CRE感染病人的治疗造成威胁。本研究调查了多省市动物源细菌中tet(X3)/tet(X4)基因的流行现状,并对tet(X3)/tet(X4)基因的遗传环境进行了分析,初步阐明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流行规律以及tet(X3)/tet(X4)基因的传播特性,为替加环素耐药菌的有效防控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张惠茹[3](2021)在《tet(X4)阳性质粒在猪源、鸡源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替加环素被视为抵御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随着养殖业中介导替加环素高水平耐药基因tet(X4)的发现,替加环素耐药性问题渐渐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tet(X4)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中分离率高于鸡源大肠杆菌,为探究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本文进行tet(X4)基因及携带tet(X4)的质粒在猪源、鸡源大肠杆菌中适应性代价差异研究,包括宿主菌的适应性代价、四环素药物压力下质粒稳定性及不同温度下tet(X4)阳性质粒的接合频率,以期探索tet(X4)在猪源、鸡源大肠杆菌中的流行率差异。首先,构建重组载体pUC19::tet(X4),将其转入大肠杆菌TOP10、猪源大肠杆菌SEC10及鸡源大肠杆菌E847中,进行适应性代价相关试验(包括生长试验、体外生长竞争试验、大蜡螟毒力试验、生物膜形成试验、运动性试验),比较tet(X4)在不同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强弱。研究发现,tet(X4)基因在TOP10中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代价,tet(X4)不但没有对鸡源大肠杆菌造成适应性代价,反而提高了菌株的适应性,表现为生长速率加快、竞争指数升高、毒力增强。而tet(X4)对猪源大肠杆菌造成了一定的适应性代价,虽然未对生长情况、毒力产生影响,但是竞争试验中表现出的较低竞争指数。替加环素药物压力下,pUC19::tet(X4)在转化菌内能够稳定存在。tet(X4)基因在鸡、猪源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对细菌的负担较小,且稳定性较好,说明该基因可能在两种菌株中特别是鸡源大肠杆菌中流行。为了进一步研究猪源、鸡源tet(X4)阳性大肠杆菌分离率存在差异的原因,选择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6个tet(X4)阳性质粒(分属5个复制子类型)转入到大肠杆菌TOP10、猪源及鸡源大肠杆菌中,进行适应性代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et(X4)质粒的大小与适应性代价大小相关性不大,相同tet(X4)阳性质粒转入猪源、鸡源大肠杆菌之后,在鸡源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低,表现为竞争指数高、毒力强、运动能力强,而在猪源大肠杆菌中适应性代价高,表现为竞争指数低、毒力低。预测今后鸡源大肠杆菌的阳性分离率会逐渐提高。同时在替加环素压力下,进行tet(X4)阳性质粒稳定性试验,发现tet(X4)质粒在宿主菌内能够稳定存在。其次,为了探究tet(X4)耐药基因在养殖业中的高流行率是否与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有关,将之前获得的转化菌在无药、土霉素、四环素下进行传代培养,测定质粒稳定性,发现在无药肉汤下不稳定的质粒IncX1、IncFⅡ、IncA/C2以及IncFIA(HI1),IncHI1A,IncHI1B(R27),IncX1,能在土霉素和四环素药物压力下一定程度维持tet(X4)质粒的稳定性。因鸡及猪的体温不同,为进一步探究tet(X4)基因的传播是否与温度有关,将含有IncFⅡ及IncX1型质粒的转化菌及相对应传代菌作为供体菌,在37℃、42℃分别与受体菌EC600进行接合转移试验。结果发现,IncFⅡ型质粒在37℃、42℃接合频率无差异,预测该质粒在猪源、鸡源tet(X4)阳性大肠杆菌中传播水平没有明显差异。IncX1型质粒,在42℃时接合频率高,因此预测该质粒在鸡源tet(X4)阳性大肠杆菌中更容易流行传播。本文发现tet(X4)质粒在鸡源大肠杆菌中适应性代价低于猪源大肠杆菌,预测tet(X4)阳性菌株中鸡源大肠杆菌分离率会增高。研究中发现IncFⅡ型质粒转入猪源、鸡源大肠杆菌后适应性代价低,在无药、含药肉汤中传代质粒稳定性好,同时该质粒在37℃、42℃接合频率高,说明IncFⅡ型质粒可能是优势流行质粒。同时本研究证明畜禽养殖中四环素类药物的应用,能一定程度上促使tet(X4)在畜禽体内和养殖环境中的富集与转移。

李倩楠[4](2021)在《山东省某养殖县2015和2017年健康人群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中国学者在2015年首次发现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并且发现其主要载体为质粒[1],紧接着全球近4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从不同来源分离菌中检测出该基因[2],研究发现mcr-1可通过质粒水平传播并对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粘菌素产生耐药性,使得耐药率加速上升。多粘菌素作为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3],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多粘菌素在临床以及畜牧业上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导致多粘菌素的耐药率不断上升。有研究表明[4]mcr-1基因可能为多黏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地区存在数量众多的散养户,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养殖动物紧密相连且接触时间最长,是动物源性耐药菌传播给人的重点人群。但是国内关于肠杆菌科细菌携带mcr-1及其与多粘菌素耐药表型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携带情况及耐药情况还未由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基于中国-瑞典多领域合作细菌耐药项目(IMPACT)[5],在2015年对山东省某养殖县12个村进行耐药基线调查,2017年进行干预后调查。通过比较两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及耐药性变化,分析耐药菌株基因结构特征,进一步探索耐药机制,为指导农村居民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了解山东省某养殖县2015-2017年健康人群中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携带情况,分析抗生素耐药率变化以及耐药基因与抗生素耐药性的相关性。2.分析耐药菌株的基因结构及特征,探究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为抗菌药物使用和耐药菌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菌株来源:本研究基于中国-瑞典多领域合作细菌耐药项目(IMPACT)[5],在2015年对山东省某县12个村进行耐药基线调查,2017年进行干预后调查[5]。对2015年和2017年从山东省某养殖县健康居民中收集到的759株和620株粪便样本,通过含多粘菌素BHI肉汤培养基培养筛选,ECC选择性平板方法分纯,PCR检测mcr-1基因及MALDI-TOF-MS质谱分析,确定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2.药物敏感性实验:根据2019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使用琼脂稀释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抗生素折点值按照CLSI M100-S29标准。3.全基因组测序:在2015年和2017年相对优势的菌株中选取多重耐药程度较高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其中2015年选取10株耐5种以上药物的mcr-1大肠埃希菌,2017年耐5种以上药物菌株选取20株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产物后进行分析,菌株序列拼接在PATRIC网站进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以及质粒类型主要通过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网站进行分析,聚类分析应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软件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2015年和2017年的759份和620份粪便样本来自12个村,其中2015 年男性占 56.7%(430/759),女性占 43.3%(329/759);养猪居民占 70.0%(531/759),不养猪居民占 30.0%(228/759)。2017 年男性占 53.1%(329/620),女性占46.9%(291/620);养猪居民占69.2%(429/620),不养猪居民占30.8%(191/620)。2015年和2017年居民年龄范围均在18-95岁之间。2.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2015年和2017年从健康居民粪便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中mcr-1阳性菌株检出率分别为 43.5%(330/759)和 25.2%(156/620)。3.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1)2015年和2017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其中2015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耐药率较高,分别是 91.82%(303/330)、80.91%(267/330)、72.73%(240/330);2017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是 88.46%(138/156)、78.85%(123/156)、68.59%(107/156);所有菌株对美罗培南均敏感,对多粘菌素均耐药。2017年携带mcr-1大肠杆菌多粘菌素MIC值几何均数低于2015年(P<0.05)。2017年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对其他抗菌药物MIC值几何均数均低于2015年。(2)2015年和2017年分离的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中,多重耐药率株分别为92.1%(304/330)和87.2%(136/156),其中2017年多重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耐3~5种药物之间,所占比例为46.8%,高于2015年的38.5%,耐6~8种药物所占比例为34.6%,低于2015年的40.3%,2017年对9种药物耐药菌株所占比例为5.8%,低于2015年的13.3%。4.mcr-1基因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联性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对多粘菌素均耐药,耐药率为100.0%,mcr-1阴性大肠埃希菌对多粘菌素均敏感;mcr-1 阳性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以及多重耐药率均高于mcr-1阴性大肠埃希菌,尤其对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曲松耐药率mcr-1阳性菌显着高于mcr-1阴性菌(P<0.05)。5.全基因组测序2015年和2017年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基本一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中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均为100.0%,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均为60.0%;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0.0%和50.0%;甲氧苄啶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0.0%和75.0%;氯霉素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0.0%和65.0%;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0.0%和65.0%;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均为50.0%;磷霉素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均为20.0%。2015年和2017年毒力基因均包括gad、terC、iss、ompT等,其中gad和terC基因检出率均为100.0%,is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30.0%和40.0%,此外2017年ompT、sitA、traT基因的检出率为35.0%,iucC、iutA基因的检出率为30.0%。2015年和2017年其他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在25.0%以下。质粒分型结果显示,2015年和2017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均以IncX4型和IncI2型质粒为主,其中IncX4型质粒所占比例分别为40.0%和35.0%,IncI2型质粒所占比例分别为30.0%和35.0%,其次为IncX1型质粒所占比例均为30.0%,其余类型的质粒所占比例均低于20%。聚类分析显示,2015年和2017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ST型呈散在分布,其中 2015 年共有 5 种 ST 型,包括 ST10、ST744、ST48、ST746、ST4014;2017年共有 7 种 ST 型,包括 ST10、ST744、ST48、ST2345、ST746、ST165、ST206。其中 2015 年的 A016、D017、H025 号居民菌株和 2017 年的 D065、F010、H021、K054号居民菌株为CC10(Clone complex ST10)克隆群,此外2015年和2017年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被分为三支,其中第一支中包含研究的12个村庄中的大部分菌株且亲缘关系较近。结论1.2017年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2015年,且2017年对多粘菌素的耐药程度有所下降,但该地区多重耐药情况依然严重。2.携带mcr-1基因与多粘菌素耐药密切相关,且mcr-1基因可能合并其他耐药基因,增强细菌的耐药性。3.本研究中2015年和2017年筛选的mcr-1阳性大肠杆菌主要质粒类型为最常见的质粒类型IncX4型和IncI2型,且IncX4型质粒的自转移功能和IncI2型质粒的可结合性和高度稳定性造成了 mcr-1基因合并其他耐药基因在菌株之间广泛传播。同时对人类疾病有影响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同时传播,加大了疾病治疗难度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冯涛[5](2021)在《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狐在我国养殖业具有较为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导致细菌出现了越来越高的耐药性,细菌耐药谱也随之拓宽。整合子作为一种可以遗传的基因,通过获取周围的耐药基因盒,影响细菌的耐药性,并可以使耐药性在相同或者不同细菌中广泛传播。本试验为狐养殖业的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提供参考,探究大肠杆菌在东北地区狐养殖场的普遍流行状态,从而为狐养殖和饲育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和科学的指导方向。本次研究从东北地区10个不同养殖场中的健康狐中采集粪便样本共490份,分离并鉴定出大肠杆菌。结果表明:有376株大肠杆菌被鉴定,分离率为76.73%。依据CLSI推荐的药敏纸片法测定狐源大肠杆菌关于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性都比较高,均超过80%。狐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菌率达87.88%。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 86.97%和 83.94%。对狐源大肠杆菌的整合子—基因盒结构进行有关流行病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调查,采用质粒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性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整合酶intⅠ1和intⅠ2的检出率分别为62.77%、13.56%,intⅠ3没有检出。对检出整合酶的菌株进行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检测,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57.20%,其中仅有29.66%的整合子携带基因盒,Ⅱ型整合子未有检出。序列分析表明共有10种基因盒,共有6种排列方式,依次为dfrA5,aadA22,dfrA27-aadA2,dfrA1-aadA1,dfrA17-aadA5和dfrA12-orfF-aadA2。选择携带基因盒的70株狐源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23株成功将耐药质粒转入受体菌E.coliNK5449中。本试验研究主要采用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所携带喹诺酮类、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和氯霉素类5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结果表明,狐源大肠杆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存在突变情况,gyrA基因发生Glu16→Gly、Leu55→Pro、Arg68→His、Ser83→Leu、Asn108→Asp 和 Asn186→Ser 突变,gyrB基因发生 Gln441→Pro、Pro445→Leu、Asn452→Ser 和 Met461→Ile 突变,parC基因只有Ser58→Ile突变,parE基因检出Ser458→Ala和Gln479→Arg的突变产生。β-内酰胺类中TEM基因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可达97.07%;parE、gyrB、parC、OX4、qnrS、aphA1、gyrA、oqxB和CTX-M基因的检出率分别可以达到86.17%、79.79%、72.34%、70.48%、67.82%、64.89%、56.38%、51.33%和 50%。本实验分析得出了狐源大肠杆菌对耐药性、整合子—基因盒结构、以及耐药基因在东北地区时间跨度上的变化规律,由此可知,对狐源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研究,有利于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防控。通过其流行病学调查,对细菌耐药性有更加全面的掌控。

李相府[6](2020)在《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肠杆菌是家禽养殖中常见病原之一,可引起家禽的急性败血症或多组织器官炎症,一旦感染会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损失。临床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该方法在近年来的运用中遇到了新的挑战。“超级细菌”等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抗菌治疗的副作用--细菌的耐药谱扩大。一方面细菌抗药性降低了抗菌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抗菌药物用量增加易引起动物机体内的药物残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近年来,随着“无抗时代”的到来,中草药受到更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草药在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在禽类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中,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疗效较好,尤其是中草药黄连、黄芩、金银花,对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使用后药物残留较少,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畜禽产品质量无影响。这既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也符合我国生态绿色养殖的行业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建立禽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苓连汤”进行了筛选、改良与疗效试验,以期为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1.“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建立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芩连汤”改良,形成了5个组方;分别在大肠杆菌攻毒后1h、6h和12h连续3次给药,评价不同组方的疗效。结果显示,在9.75×108CFU/ml的菌液浓度下,腹腔注射0.5 ml剂量攻毒后,小鼠全部发病,死亡迅速,死亡时间集中在攻毒后24-48 h内,选择该剂量建立小鼠感染模型。攻毒后组方Ⅰ(金银花、葛根、黄芩、黄连、白芍、炙甘草)给药达到了 70%的治愈率,位列5个组方中最高,且未在肝脏和心脏组织中分离到攻毒菌株。因此选择最优组方1进行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2.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通过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鸡源大肠杆菌观察感染鸡的发病和死亡率情况,建立鸡感染大肠杆菌模型;鸡感染大肠杆菌出现症状后分别使用高(1.5 ml/kg体重)、中(1.0ml/kg体重)、低剂量(0.5ml/kg体重)的改进“葛根芩连汤”饮水给药,并使用氟苯尼考作为治疗对照组,连用5天,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选用攻毒浓度为细菌培养液10-4倍稀释液,剂量为0.5ml/只,感染鸡约有半数死亡,为最佳攻毒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均有一定的治愈效果,与氟苯尼考疗效相当;高、中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组治疗评价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因此以中剂量的“葛根芩连汤”为推荐剂量。

李铮[7](2020)在《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磺胺类耐药基因(sul)严重影响到了磺胺类抗菌药的使用,sul3基因是其中发现较晚、研究较少的该类耐药基因,相关研究多数集中于阳性率的检测,关于阳性菌的研究较少。为探究南宁地区携带sul3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致病性及接合子特性,填补南宁地区sul3阳性大肠杆菌的研究空白,同时为大肠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鉴定培养基、分子检测、MLST分型、进化树构建、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等试验方法探究了sul3阳性菌株的耐药特征和流行情况,通过毒力相关因子检测、小鼠毒性试验、运动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试验探究了阳性菌株的毒性大小和毒性特征,然后通过接合试验、受体菌与接合子耐药基因及耐药表型变化、质粒稳定性试验、生长曲线检测、体外营养竞争、运动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等试验方法探究野生sul3阳性质粒对菌株的改变。具体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142株大肠杆菌,其中46株sul3呈阳性,阳性菌株多为鸡源分离株,分属ST641、ST457、ST350、ST950、ST2178、ST222、ST101、ST156、ST746、ST10、ST23和未知ST等12种分型,其中ST350为优势分型(13/46)。进化树显示sul3基因的亲缘性与ST型无明显联系。阳性菌株的耐药性较强,对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100%,其次是氯霉素(97.8%)、阿莫西林(95.7%)和强力霉素(95.7%),仅对美罗培南完全敏感;受试菌株为7-15多重耐药大肠杆菌,13重耐药菌株较多(12,26.1%)。28种耐药基因中,rmt D(100%)、tet A(96.7%)、flor(89.1%)和mar A(95.7%)的检出率较高,共38种耐药基因组合,rmt D-aac(3’)-II-tet A-tet M-TEM-qnr Bflor-oqx A-Sul2-mar A为组合中较为常见的耐药基因模式(6.5%),阿米卡星与aac(6’)-Ib、头孢曲松和CTX-M9、头孢噻肟和CTX-MU、加替沙星和oqx B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2.毒力相关因子检出率表明,阳性菌株都为肠外致病型,csg A(97.8%)、omp A(100%)、sod A(97.8%)、ibe B(95.7%)、yijp(100%)和mat(100%)的检出率较高。40种毒力相关因子组合,csg A-aat A-omp A-sod A-ibe B-yijp-mat-R2为组合中较为常见的毒力相关因子模式(10.9%)。随机挑选30株受试菌株进行的小鼠毒性等试验,结果显示有13株毒性较强,致死率超过83.3%(5/6);3株能形成强生物被膜;13株有着较强的运动能力,各毒力相关因子与小鼠毒性无显着相关。3.有45株阳性菌的sul3位于质粒上,以C600为受体菌,获得了3株携带sul3的接合子,接合子新增3-7种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多个耐药基因与sul3共转移,耐药种类及大小变化与耐药基因种类、类型和其他相关基因有关,对菌株耐药性的影响较大。携带sul3的质粒可以在无抗生素环境中稳定连续传代至少40代。与受体菌相比:接合子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运动能力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可能与质粒的种类或携带的基因有关。接合子的生长曲线和受体菌的类似,但体外营养竞争能力降低了至少17倍的,这提示我们可以从营养竞争方向预防和控制sul3阳性大肠杆菌及其他耐药菌。试验结论:sul3阳性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着较强的抗性,为肠外致病性菌株,对小鼠有着不同程度的致病性,野生sul3质粒会给受体菌带来多重影响,影响方向和程度不定但都会降低其体外竞争能力。

杨睿智[8](2020)在《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在临床感染首选药物是磺胺类药物,由于磺胺类药物在人医临床,尤其是动物养殖的中广泛使用,介导耐药细菌耐药水平的不断升高,从而危及人医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调查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的相似性,以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探讨动物生产用磺胺类药物对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的影响。考察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不同磺胺药物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下sul基因的表达规律,探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耐药分子机制,为寻找降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提高感染治疗成功效果的方法提供帮助。1、本研究应用选择性培养分离,结合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从贵州省3个地区11个规模化养猪场分离到236株嗜麦芽假单胞菌(其中猪源176株、养猪场人源60株)。采用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对常用磺胺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分别为23.4%、28.7%、1.8%、2.3%、1.8%、2.9%;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6.9%、23.1%、16.9%、13.8%、13.8%、13.8%;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噻唑的敏感率高于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由于养猪场人员未使用过动物专用的磺胺药,因此,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对动物专用磺胺药物的耐药性可能来源于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采用PCR法检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 1、sul 2、sul 3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显示:人源菌株以sul 2检出率最高(15.4%),sul 1和sul 2检出率均为6.2%。携带全部三种耐药基因型的检出率为6.2%;携带两种耐药基因的类型以sul 2+sul 3最多(21.5%);其次是sul 1+sul 2(13.8%),然后是sul 1+sul 3(1.5%);未携检出此3种耐药基因的为29.2%。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呈正相关。(P<0.05)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sul 2最高(11.1%),其次是sul 1(8.2%)和sul 2(3.5%);携带全部三种耐药基因型的检出率为33.9%;携带两种耐药基因的类型以sul 2+sul 3最多(12.9%);其次是sul 1+sul 3(10.5%)与sul 1+sul 2(5.3%);未携此3种基因型的检出率为14.6%。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也呈正相关。(P<0.05)3.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考察sul 1、sul 2、sul 3耐药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浓度磺胺嘧啶条件下的相对转录情况,结果显示:在磺胺嘧啶8192μg/ml的条件下,sul1、sul2和sul3基因在各个生长时期的表达均受到抑制。在几乎各个生长时期发现sul1与sul2表达的最高峰值均在64μg/ml左右,并且发现sul1与sul2在低浓度条件下的表达量大多稍微高于高浓度条件下的表达量。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现sul1与sul2均没有sul3的相对表达率高,这可能说明在细菌的sul3基因较sul1与sul2基因对磺胺药物的压力更加敏感,推测sul3基因可能与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关系更为密切。

黄萃[9](2020)在《江西猪源致病性ETEC耐药性与耐药性消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传染性病原菌,给目前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抗生素的应用使ETEC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本试验对江西地区3个猪场的105份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PCR鉴定及测序分析,最终分离得到90株大肠杆菌。根据Gen Bank中ETEC基因序列,设计合成STb、LT、K88和K99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双重PCR检测方法,检测出40株ETEC,其中K88检出率最高(34.44%),说明江西地区ETEC主要流行的毒力因子为K88;选取携带不同毒力基因的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ETEC分离株均有致病性,且与毒力因子密切相关。选取18种抗生素对ETEC进行药敏试验,并对bla TEM、Sul1、tetA和qnrA等14种耐药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3个猪场的ETEC耐药情况严重,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高达100%,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的耐药率达80%以上;且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耐药谱在9耐~18耐,其中14耐所占比例最大。在14种耐药基因中,共检测出11种耐药基因,其中bla TEM、TetA和Tet C基因检出率最高(100%),其次为Flo R、Sul2、aac(3’)-Ⅱ、ant(3’)-Ⅰ、qnr A、qnr B、qnr S和bla CTX-M基因,而bla SHV、Tet B和Sul1基因未检出。说明江西地区以bla TEM、TetA和Tet C基因为主要流行的耐药因子。选用10种中药对6株ETEC耐药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五味子、乌梅和五倍子对ETEC的抑菌效果较好。用影印培养法对ETEC进行耐药性消除试验,耐药性消除效果为五味子>五倍子>乌梅。比较菌株耐药性消除前后的变化发现,中药作用后的ETEC质粒条带出现丢失;3种中药的消除子对不同的抗生素恢复了敏感性;菌株的TetA基因经五倍子和乌梅作用后均被消除,经五味子作用后部分被消除,而Tet C基因均未被消除,表明3种中药对耐药基因的消除效果存在差异。本试验获得了江西地区猪源ETEC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的基本流行情况,研究了中药对耐四环素类致病性ETEC的消除作用,为指导江西地区猪源ETEC的临床用药以及耐药性的解决提供了有效依据。

林习[10](2020)在《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目前首选治疗药物磺胺类具有耐药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体内常驻菌群,是耐药基因的重要储存库和中转站,常被作为耐药指示菌。磺胺类药物由于价格低廉,广谱高效而被广泛使用于兽医临床,导致动物源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较严重的耐药,因此,考察猪源细菌的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Sul)能否传递给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人医临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肛门拭子、猪鼻腔拭子、猪场饲养员鼻腔拭子分离、鉴定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考察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及人医临床所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相关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四种菌株Sul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利用MEGA6软件分析四种菌株之间Sul基因的同源性关系;采用转化试验与接合试验探究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及其转移的频率,并对比研究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和只携带Sul基因但未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化和接合的频率。结果如下:(1)从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分离、鉴定得到猪源大肠杆菌259株,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9株,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0株。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菌株符合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2)猪源大肠杆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亚胺培南(13.92%)、奥格门丁(20.25%)、多粘菌素B(39.24%)、头孢他啶(41.77%)、头孢噻呋(51.90%)、氧氟沙星(65.82%)、金霉素(68.35%)、庆大霉素(74.68%)、恩诺沙星(74.68%)、氟苯尼考(84.81%)、氨苄西林(93.67%)、多西环素(94.94%)、复方新诺明(98.73%)、四环素(100.00%)、磺胺异恶唑(100.00%)、大观霉素(100.00%);猪源大肠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至少耐三重以上药物,主要集中在六重(46.84%)和七重耐(36.71%);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S+Q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菌株的41.77%和36.71%。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66.67%)、Sul2(75.76%)、Sul3(73.94%)。(3)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头孢噻呋(53.06%)、恩诺沙星(61.22%)、氧氟沙星(65.31%)、庆大霉素(71.43%)、多粘菌素B(71.43%)、氨苄西林(73.47%)、多西环素(73.47%)、奥格门丁(81.63%)、复方新诺明(85.71%)、氟苯尼考(87.76%)、金霉素(87.76%)、头孢他啶(91.84%)、磺胺异恶唑(91.84%)、亚胺培南(95.52%)、大观霉素(100.00%)、四环素(100.00%);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至少耐两重以上药物,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六重(30.61%)和七重(40.82%),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C+Q+P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8.37%和40.82%。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57.10%)、Sul2(63.70%)、Sul3(60.70%)。(4)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奥格门丁(55.00%)、氧氟沙星(55.00%)、金霉素(57.50%)、恩诺沙星(60.00%)、多粘菌素B(62.03%)、头孢他啶(62.50%)、大观霉素(70.00%)、多西环素(70.00%)、氟苯尼考(72.50%)、复方新诺明(77.50%)、头孢噻呋(80.00%)、磺胺异恶唑(85.00%)、氨苄西林(87.50%)、庆大霉素(87.50%)、四环素(92.50%)、亚胺培南(100.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率为92.5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22.50%)和七重(45.00%),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和β+A+T+C+S+Q+P,分别占受试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15.00%和45.00%。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45.45%)、Sul2(62.50%)、Sul3(42.50%)。(5)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七类的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多西环素(0.00%)、金霉素(0.00%)、氟苯尼考(0.00%)、复方新诺明(8.33%)、恩诺沙星(12.50%)、氧氟沙星(25.00%)、四环素(54.17%)、磺胺异恶唑(58.33%)、多粘菌素B(62.50%)、头孢他啶(66.67%)、庆大霉素(75.00%)、奥格门丁(91.67%)、亚胺培南(100.00%)、氨苄西林(100.00%)、头孢噻呋(100.00%)、大观霉素(100.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重耐药达到100.00%,多重耐药主要集中在四重(33.33%)和五重(33.33%),多重耐药谱型主要为β+A+T+S+P,占25.00%。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30.00%)、Sul2(63.64%)、Sul3(31.82%)。(6)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相似的耐药表型,对猪场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对人用抗菌药物较敏感,并且其Sul基因检出率也较为相近;而来自医院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与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差异较大,其对人医临床也常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保持较高的敏感性。(7)Sul基因的同源性检测和分析表明:在同一养猪场环境中的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Sul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猪场3种细菌Sul基因的同源性高于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8)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可通过转化与接合的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传递,转化频率为1.5×10-5~5.3×10-5,接合频率为8×10-4~6.3×10-3,并且能降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9)同时携带Sul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频率远高于有Sul基因但不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猪源大肠杆菌。结论: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水平,多重耐药较严重,且具有相似的耐药谱型,其耐药性与猪场用药有关;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大部分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表现敏感,说明人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与养猪场动物用药关系不明显。Sul基因携带与磺胺类药物耐药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养猪场猪源大肠杆菌、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同源性高于来自医院分离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因此,养猪场磺胺药物的使用介导的耐药性可能增加养猪场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风险。Sul基因能够通过转化和接合的方式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转移传递,且同时携带有本文所检测的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的菌株转移频率更高,可移动遗传元件(IScp1、IS26、tnp A、tnp513、tnp U、int I1、int I2)对Sul基因的水平传播具有促进作用。

二、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的监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猪、鸡源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 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
    2.1 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的耐药机制
        2.1.1 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
        2.1.2 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
        2.1.3 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2.1.4 磺胺类耐药机制
        2.1.5 氯霉素类耐药机制
        2.1.6 四环素类耐药机制
        2.1.7 大环内酯类耐药机制
    2.2 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共有的耐药基因
3 我国猪、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流行性及相关性分析
4 我国猪、鸡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流行性及相关性分析
5 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性分析
6 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
7 总结和展望

(2)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四环素类抗生素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1 四环素类抗生素概述
        1.2 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菌机制
        1.3 替加环素抗菌谱
        1.4 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
        1.5 tet(X)基因家族的发现
        1.6 tet(X)基因家族的流行现状
        1.7 tet(X3)/tet(X4)基因的遗传环境
        1.8 研究意义和目的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动物源tet(X3)/tet(X4)基因阳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及菌株
        2.1.2 试剂耗材
        2.1.3 仪器设备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耐药菌的分离保存
        2.2.3 多重PCR方法建立及应用
        2.2.4 菌种鉴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各地区样品耐药菌的分离鉴定
        2.3.2 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2.3.3 tet(X3)和tet(X4)基因的分布
        2.3.4 风险因素统计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剂耗材
        3.2 研究方法
        3.2.1 菌株复苏
        3.2.2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四环素类抗生素MIC分布
        3.3.2 其他抗生素体外药敏结果
        3.3.3 多重耐药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定位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剂耗材
        4.1.3 仪器设备
        4.1.4 试剂配制
        4.2 研究方法
        4.2.1 基因组和质粒DNA提取
        4.2.2 二代全基因测序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
        4.2.5 Southern blot印记杂交
        4.3 结果
        4.3.1 MLST分型
        4.3.2 不同菌种耐药基因谱
        4.3.3 质粒谱和基因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携带tet(X3)/tet(X4)基因菌株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试剂耗材
        5.1.3 仪器设备
        5.1.4 试剂配制
        5.2 研究方法
        5.2.1 基因组DNA提取
        5.2.2 全基因测序
        5.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4 反向PCR
        5.3 结果
        5.3.1 携带tet(X4)基因大肠杆菌基因组分析
        5.3.2 携带tet(X3)/tet(X4)基因不动杆菌基因组分析
        5.3.3 携带tet(X4)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分析
        5.3.4 携带tet(X4)基因阴沟肠杆菌基因组分析
        5.3.5 菌种间tet(X3)/tet(X4)核心基因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tet(X3)/tet(X4)基因传播特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菌株
        6.1.2 试剂耗材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剂配制
        6.2 研究方法
        6.2.1 接合转移实验
        6.2.2 适应性代价
        6.2.3 传代突变
        6.2.4 绝对定量
        6.3 结果
        6.3.1 接合转移结果
        6.3.2 生长曲线
        6.3.3 传代菌株稳定性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tet(X4)阳性质粒在猪源、鸡源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猪源、鸡源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1.1 猪源、鸡源大肠杆菌区别
        1.1.2 猪源、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现状
        1.2 替加环素及其耐药性研究进展
        1.2.1 替加环素及其抗菌作用机制
        1.2.2 替加环素耐药性研究现状
        1.2.3 替加环素耐药机制
        1.2.4 介导高水平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4)
        1.3 细菌适应性研究进展
        1.3.1 细菌耐药性与适应性代价的关系
        1.3.2 适应性代价的测定方法
        1.3.3 影响适应性代价的因素
        1.4 影响质粒稳定性的因素
        1.4.1 质粒悖论
        1.4.2 抗生素压力对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1.4.3 温度对质粒水平传播的影响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tet(X4)在TOP10、猪源及鸡源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株及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菌液准备
        1.2.2 构建pUC19(kan)::tet(X4)重组载体
        1.2.3 制备电转感受态细胞
        1.2.4 转化
        1.2.5 生长曲线测定
        1.2.6 体外生长竞争试验
        1.2.7 毒力试验
        1.2.8 生物膜形成试验
        1.2.9 运动性试验
        1.2.10 替加环素压力下传代对tet(X4)基因稳定性的影响
        1.2.11 试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pUC19(kan)::tet(X4)重组载体的验证结果
        2.2 转化菌的验证结果
        2.3 生长曲线
        2.4 体外竞争指数结果
        2.5 毒力试验结果
        2.6 生物膜形成能力
        2.7 运动能力
        2.8 传代对tet(X4)基因稳定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tet(X4)阳性质粒在TOP10、猪源及鸡源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及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株及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质粒提取
        1.2.2 制备电转感受态细胞
        1.2.3 质粒电转
        1.2.4 转化菌的适应性代价研究
        1.2.5 替加环素压力下传代对tet(X4)阳性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1.2.6 试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转化菌的验证结果
        2.2 生长曲线
        2.3 体外竞争指数结果
        2.4 毒力试验结果
        2.5 生物膜形成能力
        2.6 运动能力
        2.7 tet(X4)阳性质粒在不同大肠杆菌中竞争指数对比
        2.8 传代对tet(X4)阳性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四环素类药物对tet(X4)阳性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菌液准备
        1.2.2 四环素类药物、无药压力下传代对tet(X4)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1.2.3 菌落形态观察
        1.2.4 二代测序
    2. 结果
        2.1 传代过程中菌落形态结果
        2.2 传代对tet(X4)基因稳定性的影响
        2.3 传代对tet(X4)阳性质粒稳定性的影响
        2.3.1 TOP10转化菌在传代中质粒稳定性的变化
        2.3.2 猪源大肠杆菌转化菌在传代中质粒稳定性的变化
        2.3.3 鸡源大肠杆菌转化菌在传代中质粒稳定性的变化
        2.4 四环素类药物、无药压力下传代对tet(X4)稳定性的影响
        2.5 二代测序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温度对tet(X4)阳性质粒接合频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tet(X4)阳性质粒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情况
        1.2.2 活化供受体菌
        1.2.3 接合转移试验
        1.2.4 传代菌接合转移试验
    2. 结果
        2.1 tet(X4)阳性质粒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情况
        2.2 接合子验证
        2.3 不同温度下的接合频率
        2.4 传代菌在不同温度下的接合频率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山东省某养殖县2015和2017年健康人群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1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
    1.2 多粘菌素耐药机制研究
    1.3 mcr-1的研究进展
    1.4 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序列和质粒类型
    1.5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实验试剂与器材
    2.3 方法
    2.4 全基因组测序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3.2 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
    3.3 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各村的检出情况
    3.4 药敏试验
    3.5 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结果
    3.6 mcr-1基因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联性
    3.7 全基因组测序
讨论
    4.1 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
    4.2 药物敏感性分析
    4.3 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分析
    4.4 mcr-1基因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4.5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狐的经济价值
    1.2 大肠杆菌概述
        1.2.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2.2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1.3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研究
        1.3.1 整合子的概念和结构
        1.3.2 整合子分类
        1.3.3 基因盒的表达
        1.3.4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1.4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
        1.4.1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4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4.5 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5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机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的分离
        2.2.2 大肠杆菌的鉴定
        2.2.3 大肠杆菌耐药表型测定
        2.2.4 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研究
        2.2.5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3 结果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3.2 大肠杆菌的耐药表型结果
    3.3 大肠杆菌整合子—基因盒的结果
        3.3.1 整合酶和整合子的检测结果
        3.3.2 Ⅰ类整合子序列分析结果
        3.3.3 质粒接合实验
    3.4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4.1 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4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3.4.5 氯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4 讨论
    4.1 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4.2 狐源大肠杆菌的整合子—基因盒研究
    4.3 狐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4.3.1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
        4.3.2 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
        4.3.3 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4.3.4 四环素类耐药基因
        4.3.5 氯霉素类耐药基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禽大肠杆菌病
        1.1 禽大肠杆菌病简介
        1.2 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3 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
        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5 禽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质粒
    2 中草药在防治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2.1 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
        2.2 消除细菌耐药性
        2.3 抗炎作用
        2.4 增强机体免疫
    3 “葛根芩连汤”在防治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4 目的意义
第2章 “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供试药品
        1.3 攻毒菌株
        1.4 培养基及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1.6 大肠杆菌人工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1.7 组方筛选试验
        1.8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2.2 组方的筛选试验
    3 讨论
        3.1 中药的抗菌性
        3.2 人工感染大肠杆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试验
    4 小结
第3章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试验菌种
        1.4 实验仪器
        1.5 大肠杆菌攻毒剂量的确定
        1.6 治疗试验
    2 结果
        2.1 鸡大肠杆菌最佳攻毒剂量的测定
        2.2 治疗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药物
        3.2 鸡大肠杆菌病辨证施治
        3.3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磺胺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1.1.1 磺胺类抗菌药的理化性质及其种类
        1.1.2 磺胺类抗菌药作用机制
        1.1.3 磺胺类抗菌药耐药基因及耐药概况
    1.2 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2.1 分型方法
        1.2.2 毒力相关因子与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1.3 耐药基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
        1.3.2 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1.3.3 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
        1.3.4 氯霉素类耐药机制
        1.3.5 多粘菌素耐药机制
        1.3.6 磷霉素耐药机制
        1.3.7 四环素类耐药机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动物源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筛选及相关性、耐药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培养基及耗材
        2.1.3 仪器
        2.1.4 受试抗菌药及其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疑似大肠杆菌的初筛
        2.2.2 DNA粗提取
        2.2.3 菌种16S r RNA鉴定
        2.2.4 sul3 阳性大肠杆菌鉴定
        2.2.5 菌种的保存
        2.2.6 MLST分型
        2.2.7 大肠杆菌亲缘性和sul3 基因亲缘性分析
        2.2.8 药敏试验
        2.2.9 耐药基因检测
    2.3 试验结果
        2.3.1 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3.3 菌株来源及MLST分型统计
        2.3.4 大肠杆菌亲缘性和sul3 基因亲缘性分析
        2.3.5 药敏结果
        2.3.6 耐药基因扩增结果
        2.3.7 部分药敏及耐药基因相关性检测
    2.4 讨论
        2.4.1 sul3 基因及其来源分析
        2.4.2 MLST分型及亲缘关系分析
        2.4.3 耐药性分析
        2.4.4 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sul3 阳性大肠杆菌毒力相关因子检测与毒性表现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培养基及耗材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毒力相关因子检测
        3.2.2 小鼠毒性试验
        3.2.3 运动试验
        3.2.4 生物被膜形成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毒力相关因子扩增结果
        3.3.2 小鼠毒性试验结果
        3.3.3 小鼠毒性与毒力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运动试验结果
        3.3.5 生物被膜形成试验结果与毒性相关试验统计
    3.4 讨论
        3.4.1 毒力相关因子分析
        3.4.2 小鼠毒性与毒力相关因子、来源分型分析
        3.4.3 小鼠毒性大小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分析
        3.4.4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运动能力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sul3 阳性大肠杆菌的接合及接合子表现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培养基及耗材
        4.1.3 试验仪器
        4.1.4 受试药品及其配置
    4.2 试验方法
        4.2.1 大肠杆菌中sul3 的初步定位
        4.2.2 质粒接合试验及其验证
        4.2.4 接合子及受体菌药敏实验
        4.2.5 接合子质粒耐药基因检测
        4.2.6 接合子质粒稳定性试验
        4.2.7 接合子及受体菌生长曲线测定
        4.2.8 接合子体外竞争试验
        4.2.9 接合子运动及生物被膜形成对比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大肠杆菌中sul3 初步定位结果
        4.3.2 接合试验结果及其验证
        4.3.3 接合子、受体菌及供体菌药敏试验结果
        4.3.4 接合子质粒耐药基因检测
        4.3.5 接合子质粒稳定性试验
        4.3.6 接合子及受体菌生长曲线结果
        4.3.7 体外竞争试验结果
        4.3.8 接合子运动及生物被膜形成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 细菌耐药性
    2 磺胺类抗菌药
        2.1 磺胺类药物作用机理
        2.2 临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
        2.2.1 磺胺嘧啶
        2.2.2 复方新诺明
        2.2.3 磺胺噻唑
        2.2.4 磺胺二甲嘧啶
        2.2.5 磺胺间甲氧嘧啶
        2.2.6 磺胺异恶唑
        2.3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现状
        2.4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
    3 SMA的生理学特性与临床意义
    4 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药品
        1.3 主要试剂
        1.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2.1.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分离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革兰氏染色试验
        2.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的能力试验
        2.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试验
        2.2.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保种
        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PCR鉴定
        2.3.1 引物设计
        2.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DNA提取
        2.3.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3.4 PCR产物电泳
        2.3.5 PCR产物胶回收和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情况
        3.1.1 选择培养基培养情况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理生化鉴定情况
        3.2.1 革兰氏染色镜检情况
        3.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的能力试验情况
        3.2.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试验情况
        3.3 PCR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保种与活化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2.1 抗菌药液的制备
        2.2.2 菌株MIC值测定
        2.2.3 菌株MIC值结果的判定
    3 结果
        3.1 细菌敏感性测定结果
        3.2 MIC_(50)与MIC_(90)分析
        3.3 猪源和人源SMA的多重耐药性分析情况
        3.4 同一养殖场人源、猪源SMA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情况
        3.4.1 对于QC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3.4.2 对于QL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3.4.3 对于WL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3.4.4 对于JH养殖场猪源SMA与人源SMA两组菌株耐药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携带与耐药表型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DNA的提取
        2.3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4 PCR产物凝胶电泳
        2.5 磺胺类耐药基因统计
    3 结果
        3.1 sul基因PCR扩增
        3.2 三种sul基因检测出率
        3.2.1 人源SMA sul基因检测出率与基因型携带情况
        3.2.2 猪源SMA sul基因检测出率与基因型携带情况
        3.4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3.4.1 猪源SMA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3.4.2 人源SMA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ul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药品
        1.3 主要试剂
        1.4 试验仪器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
        2.2 标准质粒载体的构建
        2.2.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RNA的提取
        2.2.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总RNA反转录
        2.2.3 sul1、sul2、sul3和16SrDNA PCR基因的检测
        2.2.4 sul1、sul2、sul3和16SrDNA的 PCR产物凝胶电泳
        2.2.5 PCR产物胶回收、克隆和测序
        2.2.6 sul基因与p Gen T-easy vector的链接
        2.2.7 目的基因的转化
        2.3 重组质粒标准曲线和溶解峰的建立
        2.4 sul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2.4.1 sul1、sul2、sul3和16S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扩增
        2.4.2 相对表达量的计算方法
    3 结果
        3.1 基因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RT-PCR方法学的建立
        3.2.1 扩增曲线的建立
        3.2.2 溶解曲线的建立
        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 不同药物浓度诱导不同时间下SMA su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 讨论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西猪源致病性ETEC耐药性与耐药性消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大肠杆菌病
        1.1 大肠杆菌概述
        1.2 致病性大肠杆菌
        1.3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
        1.4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
        1.5 检测技术
        1.6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治方法
    2 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2.0 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2.1 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2.2 β-内酰胺类的耐药基因及耐药机制
        2.3 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及耐药机制
        2.4 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及耐药机制
        2.5 氯霉素类的耐药基因及耐药机制
        2.6 磺胺类的耐药基因及耐药机制
        2.7 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及耐药机制
        2.8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3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3.1 中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3.2 中药对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3.3 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
    4 选题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猪源ETEC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检测
    1 材料
        1.1 参考菌株
        1.2 病料来源
        1.3 主要培养基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2 大肠杆菌16SrDNA鉴定
        2.3 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4 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 分离菌双重PCR的检测与测序分析
        2.6 小鼠致病性试验
    3 结果
        3.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3.2 不同地区大肠杆菌的分离情况
        3.3 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4 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5 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6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4.2 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3 猪源ETEC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检测
        4.4 菌株毒力基因与其致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猪源ETEC耐药性的检测与分析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1.4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药敏试验
        2.2 耐药基因的检测
    3 结果
        3.1 药敏试验结果
        3.2 40株ETEC分离株多重耐药性分析
        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4 耐药基因序列测定情况
        3.5 14种耐药基因总体检出率
        3.6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3.7 菌株毒力与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猪源ETEC耐药性分析
        4.2 ETEC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
        4.3 菌株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
        4.4 菌株毒力与耐药性的关系
    5 小结
第四章 中药对猪源ETEC耐药性的消除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培养基
        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1.4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的制备
        2.2 中药水煎液对ETEC的抑菌作用
        2.3 四环素对ETEC的 MIC测定
        2.4 ETEC对四环素耐药消除剂的筛选
        2.5 ETEC耐药性的消除
        2.6 耐药性消除前后菌株的变化
    3 结果
        3.1 中药水煎液对ETEC的抑菌作用
        3.2 四环素对ETEC的 MIC检测结果
        3.3 ETEC对四环素耐药消除剂的筛选
        3.4 中药对ETEC的耐药性消除结果
        3.5 中药作用前后ETEC的质粒检测结果
        3.6 ETEC耐药性消除前后的耐药表型比较
        3.7 ETEC耐药性消除前后MIC的比较
        3.8 ETEC耐药性消除前后耐药基因的比较
    4 讨论
        4.1 中药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4.2 中药对ETEC耐药性的消除作用
        4.3 中药作用后ETEC质粒条带的变化
        4.4 中药作用后ETEC耐药表型的变化
        4.5 中药作用后ETEC的 MIC变化
        4.6 中药作用后ETEC耐药基因的变化
        4.7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不足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10)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危害
    2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及研究进展
        3.1 磺胺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3.2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3.3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现状
    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与治疗
        4.1 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4.2 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
        4.3 临床治疗
        4.5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兽医临床的意义
    5 大肠杆菌在耐药基因转移中的作用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肠杆菌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样本来源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的配制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
        2.3 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4 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
        2.5 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离
        2.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革兰氏染色试验
        2.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生化鉴定
        2.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10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溶血性试验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离、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性及Sul基因检测与同源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MIC测定
        2.2 Sul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猪源大肠杆菌药敏实验结果
        3.2 猪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3 养猪场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4 医院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药敏实验结果
        3.5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耐药情况对比结果
        3.6 受试菌株Sul基因PCR检测结果
        3.7 Sul基因与磺胺类耐药相关性分析
        3.8 四种不同来源菌株Sul基因相似性分析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
        4.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4.3 耐药性差异比较
        4.4 四种菌株Sul基因同源性分析
第四章 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与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培养基
        1.3 药品与试剂
        1.4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与药物配制
        2.2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
        2.3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转化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2.4 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以接合方式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
    3 试验结果
        3.1 供体菌株与受体菌株的筛选结果
        3.2 转化试验结果
        3.3 接合试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的监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猪、鸡源沙门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研究进展[J]. 吴翠蓉,黄璐璐,黄俊红,周煜杰,安晓曼,宋宛遥,孙慧莹,郝海红,程古月.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1
  • [2]动物源携带tet(X3)/tet(X4)基因的细菌耐药性及传播特性研究[D]. 马剑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tet(X4)阳性质粒在猪源、鸡源大肠杆菌中的适应性代价差异研究[D]. 张惠茹. 扬州大学, 2021
  • [4]山东省某养殖县2015和2017年健康人群携带MCR-1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D]. 李倩楠. 山东大学, 2021(12)
  • [5]狐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D]. 冯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6]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D]. 李相府. 扬州大学, 2020(04)
  • [7]南宁地区动物源sul3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致病性及其接合子特性研究[D]. 李铮. 广西大学, 2020(07)
  • [8]sul基因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的表达规律研究[D]. 杨睿智. 贵州大学, 2020(01)
  • [9]江西猪源致病性ETEC耐药性与耐药性消除研究[D]. 黄萃.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10]Sul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之间传递的研究[D]. 林习. 贵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猪大肠杆菌耐药质粒的监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