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处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沂樟[1](2021)在《我国农村有机固体废物处理现状》文中认为我国农村有机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我国农村有机固体废物的分类、特点,还介绍了好氧堆肥处理技术与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奚永兰,刘洋,高娣,曹风雷,杜静,孔祥平,叶小梅[2](2020)在《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旨在对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潜力进行研究。对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街道王庄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每月1次采集样品,并对一周年十二个月份的生活垃圾样品进行批式中温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研究,考察农村生活垃圾作为发酵原料周年沼气产量和甲烷产量的变化,各月份试验组的累积沼气产气量范围为447~1 398 mL、累积甲烷产气量范围为215~865 mL。并用SPSS数据分析发现农村生活垃圾含水率、总磷TP、总钾TK、总氮TN、有机质、C/N、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均对产沼气潜力有影响,其中纤维素含量会对产沼气潜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而TP会对产气潜力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最后,该研究根据生活垃圾理化性质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最优方程,可根据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含水率、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预测其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
高娣,奚永兰,刘洋,曹风雷,朱艳,王宇欣,孔祥平,杜静,叶小梅[3](2020)在《江苏徐州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将农村有机生活垃圾作为厌氧发酵原料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街道王庄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中心的有机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连续12月次对有机生活垃圾堆垛进行多点采样,分析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的理化特征。结果表明,分类后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含水率为75%~80%;有机碳含量约为40%;全氮含量较高,为12~26 g/kg;碳氮比(C/N)主要为17~23;木质素含量为3%~13%。可以看出,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适合作为厌氧发酵物料。
王丽[4](2019)在《厨余-污泥混合干式厌氧发酵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湿式厌氧消化技术以及单独物料干式厌氧发酵时在实际应用中常存在有机负荷率低、易酸化、产气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本研究以厨余垃圾(简称厨余)和脱水污泥(简称污泥)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干式厌氧发酵法,目的是确定既定条件下干式厌氧发酵的最佳含固率与最佳物料混合比例,并研究厨余垃圾和脱水污泥联合厌氧发酵的微生物机制。对于干式厌氧发酵,含固率是对原料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指标,本文通过生化产甲烷潜势测试(BMP)批量实验,研究厨余垃圾和脱水污泥混合干式厌氧发酵,分析了在相同VS比(VS比为1:1)的情况下不同含固率(TS分别为15%,20%,25%)对中温(37℃)干式厌氧发酵产甲烷效率(产甲烷速率、产甲烷量)、稳定性(VFAs累积、pH三元缓冲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式厌氧发酵联合发酵含固率对产甲烷影响不是很大,三组条件下反应器均相对稳定,没有酸化现象,但是TS为15%时,产气量相对更多;TS为25%时有机物转化率最高。通过BMP,研究厨余垃圾和脱水污泥在相同TS下(TS为20%)联合干式厌氧发酵不同混合比例(污泥VS:厨余VS分别为0:1,1:3,1:1,2:1)对中温(37℃)干式厌氧发酵产甲烷效率(产甲烷速率、产甲烷量)、稳定性(VFAs累积、pH三元缓冲体系)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混合比例,结果表明各组反应器皆可稳定运行,而脱水污泥和厨余垃圾比例为0:1时,产气效果最好;适量增加脱水污泥,可以有效改善前期水解速率过快造成的VFA积累,有利于系统稳定性,适当调节碱度有利于提高累积产甲烷量。选择需要的发酵时间点所对应的样品0.2mL,使用MP土壤DNA提取试剂盒快速提取DNA并外送高通量测序,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图可以看出,在产气量相差不大并且反应器系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含固率对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随着厌氧反应进程,均表现为功能菌群的优势菌由乙酸利用型转向氢利用型;脱水污泥和厨余垃圾混合比为0:1时,细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适当调节碱度的混合发酵更有助于古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微生物菌落的分析结果表现出与时间序列的相关性。
薛玲[5](2018)在《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初步研究 ——以房干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彻底解决以农村生活垃圾和土壤、水污染等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特别是有机垃圾因为量大分散,不仅直接污染环境,也因堆放时间较长、降解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一直是垃圾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突出问题。目前国内外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主流方法是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和沼渣沼液,从而将有机垃圾转变为能源和肥料。以往对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单一原料为主厌氧发酵工艺和沼液肥效的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对农村有机生活垃圾这种复合原料厌氧发酵工艺和沼液肥效的研究还不深入,工艺流程有待改进,沼液肥效需要实验验证。为了研究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产生特点、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和沼液肥效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我们以山东省莱芜市房干村为例,对居民户有机生活垃圾的产生特点和分类收集效率进行了调研;设计了农村有机生活垃圾联合厌氧发酵新工艺,获得了主要的技术指标;以青菜(小油菜,Brassica chinensis)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沼液和化肥施用比较实验,研究了沼液肥效对青菜(小油菜)产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对作物的株高、叶长、叶宽、重量、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硝酸盐含量等进行了测试和定量分析;同时对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房干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餐厨垃圾、果皮菜叶、玻璃、塑料等,其中有机生活垃圾占比约75%。(2)通过有机垃圾联合厌氧发酵新工艺对当地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产生沼气可供取暖、照明、燃料、发电等使用;沼渣沼液可直接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综合利用。(3)沼液肥效对青菜(小油菜)产量的影响与等当量化肥接近,但使用沼液的青菜(小油菜)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较高而硝酸盐含量较低,营养和品质明显提升。(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是非常明显的。以上结果表明,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是解决乡村生活垃圾的关键,有机垃圾联合厌氧发酵新工艺是对乡村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方案,沼液肥效良好,并能提升蔬菜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房干村拥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富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实例表明,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是完全可能的。认真总结和提升房干的做法,有可能使房干村成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生态振兴”齐鲁样板。
罗臣乾[6](2018)在《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有机质含量高,采用厌氧发酵的方式处理可以实现其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研究了原料TS浓度、温度、原料粒径对影响厌氧发酵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影响,确定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低固含量TS8%时,温度为35℃,原料粒径1mm,有机负荷5.7kg VS﹒m-3﹒d-1,日产甲烷最高为2 L﹒L-1﹒d-1;高固含量发酵时,HRT为20 d时,甲烷最高产量达2.44 L﹒L-1﹒d-1,因此可选择高固含量发酵。(1)低固含量厌氧批次实验。采用批次实验,探究原料TS浓度、温度以及原料粒径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料TS浓度为5%和8%时,累积产甲烷量和挥发酸浓度均与原料浓度成正相关关系。温度对厌氧发酵有重要的影响,常温和中温条件相比,中温(35℃)能明显缩短产甲烷延滞时间,提高甲烷产量。其中,在中温条件下,TS浓度为8%时,粒径为1 cm时,产甲烷停滞时间较长,原因是粒径过大,有机物分解速率低。原料粒径及温度影响厌氧发酵酸化阶段挥发酸的浓度与种类,原料粒径大,整个反应体系的丙酸浓度高,对厌氧发酵产生抑制,产甲烷延滞期长。本实验中,原料TS浓度为8%,累计甲烷产量最高为5050.8 mL,原料产甲烷率为0.22 m3 kgVS-1 d-1。选择TS为8%的4组实验条件进行连续实验。(2)低固含量厌氧连续实验。利用CSTR反应器,探究原料在低固含量条件下,逐步提升有机负荷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温(35℃),粒径(1 mm)的条件下,在有机负荷为5.7 kg﹒VS﹒m-3﹒d-1的条件下,CSTR反应器运行效果最佳,可达到最高的容积产甲烷率2L﹒L-1﹒d-1,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组成成分分析发现,在细菌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为整个实验期间的两大优势细菌菌群,在古菌属水平上,Methanosarcina(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corpusculum(甲烷粒菌)和Methanosaeta(甲烷毛发菌)为主要优势菌。(3)高固含量厌氧批次实验。采用批次实验,探究原料率及接种率对高固含量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固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最佳的原料率为30%,接种率为30%,体系TS浓度为12.5%,原料产甲烷率达到0.20 m3 kgVS-1 d-1,氧化钙可以缩减厌氧发酵产甲烷延滞期。接种率对原料产甲烷率的提升作用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限值后,原料产甲烷率随接种率提高而降低。厌氧发酵的适宜电导率范围在8-10 ms/cm之间。(4)高固含量厌氧连续实验。利用CSTR反应器,探究原料在高固含量条件下,原料TS浓度15.26%---18.0164%逐步提升有机负荷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固含量的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所获得的甲烷产量比低固含量实验要高,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0 d的时候,甲烷最高产量达2.44L﹒L-1﹒d-1。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在微生物细菌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为整个实验期间的两大优势细菌菌群。在微生物古菌属水平上,Methanoculleus为整个实验期间的主要优势菌群。
张议心[7](2018)在《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工艺条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城镇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林、畜牧业等作为第一产业依旧是国民生活的基础产业,因此当前我国村镇地区的固体垃圾废弃物除了包含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混杂了大量农业废弃物。餐厨垃圾(Food waste,FW)是有机生活垃圾重要组成部分,含水率高,易腐烂酸败,并且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农业废弃物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为主,其含水率低,热值高,可生化降解,目前的处理方式多为燃烧发电和厌氧发酵产沼气等。针对此现状,如何对村镇地区垃圾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而厌氧发酵是目前国内外处理固体有机废弃物较为成熟的工艺,其处理量大,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同时能产生大量清洁能源,并且在过去的十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本课题以餐厨垃圾和农作物秸秆为发酵原料,使用车库式厌氧干发酵技术,采用渗滤液回流工艺,对其产酸相进行优化,得到以下结论:(1)探究渗滤液类型对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产酸效果的影响,试验分别使用剩余活性污泥(Waste activated sludge,WAS)厌氧发酵液、猪粪(Pig manure,PM)厌氧发酵液和清水(Tap water,TW)作为初始喷淋液。试验结果发现,使用猪粪厌氧发酵液作为初始喷淋液,渗滤液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浓度在第4天达到峰值18.90 g/L,其中乙酸含量在40%以上,高峰期可达66.43%,产酸效果最佳,优于另外两组。(2)探究渗滤液回流比例对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产酸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当渗滤液回流比例为32:1时,产酸效果最佳,渗滤液的pH值在第3天降至最低6.40,当日T-VFAs浓度高达45.45 g/L,其中乙酸浓度25.90 g/L,正丁酸10.60 g/L,是典型的丁酸型发酵;试验结束后原料的TS、VS降解率分别达到59.19%和61.70%,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达到42.83%,均高于其他组。试验结果说明,渗滤液回流比例越大,水解酸化阶段进行的越快,VFAs能够在初期大量积累,其产物能够越快被产甲烷菌用,有效缩短了产酸时间并提高产酸效率。(3)探究渗滤液回流频率对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产酸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当渗滤液回流频率为8 times/d时,产酸效果最佳,渗滤液的pH值在第7天降至最低5.73后能迅速回升至6.36,证明渗滤液缓冲能力较强;COD溶出量在第3天达到峰值13390 mg/L;T-VFAs产量在第3天进入高峰期,第5天达到峰值12.90 g/L,其中正丁酸7.40 g/L,乙酸3.30 g/L,是典型的丁酸型厌氧发酵;试验结束后原料的TS和VS降解率分别达到57.84%和59.33%。(4)选取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产酸效果最佳的一组试验,在对其渗滤液、沼渣分别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后发现,古菌群落丰度分布在85105,而细菌群落丰度分布在5001200,与产甲烷古菌相比,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更高。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在渗滤液中丰度可达35.84%,是最主要的优势菌群。在细菌方面,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细菌,占到细菌总数的85%以上。
王艳芹,付龙云,杨光,袁长波,李明华,姚利[8](2016)在《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等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获得有机生活垃圾、玉米秸秆和牛粪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为农村废弃物沼气工程高效运行提供依据,在初始总固体(TS)为12%和中温(35±1)℃条件下,考察了有机生活垃圾、玉米秸秆与牛粪三物料不同湿基质量比(1∶0∶2、1∶0.5∶1.5、1∶1∶1、1∶1.5∶0.5、1∶2∶0)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双物料混合厌氧发酵相比,三物料混合厌氧消化能显着提高原料产气率,有机生活垃圾、玉米秸秆和牛粪配比为1∶1∶1的组合单位TS累积产气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发酵物料配比能影响厌氧发酵完成时间,随着秸秆比例的增加,完成厌氧发酵的时间逐渐增长,有机生活垃圾和牛粪的组合与三者配比为1∶0.5∶1.5、1∶1∶1、1∶1.5∶0.5和1∶2∶0的处理相比,厌氧发酵完成时间分别缩短了12、15、19、22 d;三物料混合发酵适宜的配比能平衡发酵系统中酸的浓度,防止系统酸化,并能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综上认为三物料最佳配比为1∶1∶1。
夏江华[9](2016)在《玉米秸秆、有机生活垃圾和牛粪混合厌氧消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间歇式完全混合湿式厌氧发酵方法,在中温条件下(35℃),研究玉米秸秆和牛粪处理有机生活垃圾的混合厌氧消化过程,分析厌氧消化过程中日气量、累计产气量、pH、挥发性脂肪酸、氨氮以及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牛粪、有机生活垃圾与玉米秸秆混合可以顺利进行厌氧消化产沼气,适当增加有机生活垃圾比例,有利于产气率的提高,但随着有机生活垃圾比例的增加,混合厌氧消化过程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增加明显,比较容易出现“酸化”现象而影响产气效果,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增加明显。添加牛粪和玉米秸秆可以提高发酵液中氨氮的含量,对提高消发酵液的肥料价值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没有对厌氧消化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将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处理有机生活垃圾进行厌氧消化产沼气是完全可行的。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实验以玉米秸秆、牛粪和有机生活垃圾为原料,而且是本论文研究的三个因素。实验过程中总物料的不变量:总物料的TS:13%,接种物TS:76g,有机生活垃圾、玉米秸秆和牛粪三者的TS和是185g。(2)研究厌氧发酵实验的总产气量,日产气量,PH、VFAs和氨氮的变化来确定三种物料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当有机生活垃圾、玉米秸秆和牛粪的比例为1:1:1时,产气量最佳,沼液中的氨氮量最好。(3)为保证厌氧消化的顺利进行一定要保证保培养箱温度在一定的范围之内。(4)合适的碳氮比有助于厌氧发酵产沼气的进行,而合适的碳氮比可以通过改变物料的比例实现,本实验的碳氮总质量比是28。
刘建伟,夏雪峰,葛振[10](2015)在《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日俱增,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正逐步受到重视。按照处理物料总固体的含量,可分为湿式厌氧发酵和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干式厌氧发酵处理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较湿式厌氧发酵具有诸多优点,对提高废弃物处理效率以及沼气总体产量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总结了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的机理及影响因素,阐述了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技术及其进展,并分析了干式厌氧发酵工程的应用与不足,以期为我国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技术提供借鉴。
二、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处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有机固体废物处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农村有机固废概括 |
2.1 农村有机固废分类 |
2.2 农村有机固废特点 |
3 农村有机固废处理技术 |
3.1 好氧堆肥处理 |
3.1.1 好氧堆肥处理原料 |
3.1.2 好氧堆肥处理过程 |
3.1.3 好氧堆肥影响因素 |
3.1.4 好氧堆肥处理技术 |
3.1.5 好氧堆肥案例 |
3.2 厌氧消化处理 |
3.2.1 厌氧消化处理原料 |
3.2.2 厌氧消化处理过程 |
3.2.3 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
3.2.4 厌氧消化处理案例 |
4 结束语 |
(2)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1.2.1 含水率的测定 |
1.2.2 有机碳的测定 |
1.2.3 全氮的测定 |
1.3 试验设计 |
1.4 气体测定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沼气产量分析 |
2.2 甲烷含量分析 |
2.3 甲烷产量分析 |
2.4 产气潜力分析 |
2.5 生活垃圾与产气潜力相关性分析 |
2.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 结论 |
(3)江苏徐州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含水率的测定 |
1.2.2 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
1.2.3 全氮含量的测定 |
1.2.4 全磷含量的测定 |
1.2.5 全钾含量的测定 |
1.2.6 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 |
2.2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理化性质的年度变化 |
2.2.1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含水率的年度变化 |
2.2.2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中养分含量的年度变化 |
2.2.3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碳氮比(C/N)的年度变化 |
2.2.4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年度变化 |
2.3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2.4 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的可利用性展望 |
3 结 论 |
(4)厨余-污泥混合干式厌氧发酵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厨余垃圾与污泥垃圾产生现状 |
1.1.2 厨余垃圾与污泥特性分析 |
1.1.3 厨余垃圾与污泥处理现状 |
1.2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发酵研究与应用 |
1.2.1 厌氧发酵机理 |
1.2.2 干式厌氧发酵工艺特点 |
1.2.3 干式厌氧发酵应用现状 |
1.2.4 厨余垃圾与污泥协同干式厌氧发酵的研究与应用 |
1.3 干式厌氧发酵工艺的影响因素 |
1.3.1 发酵原料特性 |
1.3.2 负荷/不同含固率 |
1.3.3 C/N比、碱度 |
1.3.4 搅拌、温度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含固率对厨余垃圾与脱水污泥协同干式厌氧发酵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底物与接种物特性 |
2.2.2 实验装置 |
2.2.3 实验方案 |
2.2.4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含固率对产气性能的影响 |
2.3.2 含固率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2.3.3 VFA降解动力学及三元缓冲体系特征 |
2.3.4 含固率对总固体和挥发性固体去除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比对厨余垃圾与脱水污泥协同干式厌氧发酵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底物与接种物性质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方案 |
3.2.4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混合比例对产气性能的影响 |
3.3.2 混合比例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3.3.3 VFA降解动力学及三元缓冲体系特征 |
3.3.4 混合比例对总固体和挥发性固体去除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厨余垃圾-脱水污泥协同干式厌氧发酵微生物学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含固率对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4.4 混合比对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初步研究 ——以房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与挑战 |
1.1.2 国外农村地区垃圾回收处理现状与经验 |
1.1.3 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试点改革现状 |
1.2 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1.2.1 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
1.2.2 有机生活垃圾联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 |
1.2.3 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趋势 |
1.3 沼液对蔬菜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1.3.1 沼液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
1.3.2 沼液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1.3.3 沼液对蔬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1.3.4 沼液对蔬菜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1.3.5 沼液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产品特点与生物处理研究——以山东省莱芜市房干村为例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1 房干村概况 |
2.1.2 居民户有机生活垃圾产生特点调查 |
2.1.3 有机生活垃圾生物处理工艺设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居民户有机生活垃圾产生特点 |
2.2.2 居民户有机生活垃圾组成 |
2.2.3 居民户有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法及效果 |
2.2.4 有机生活垃圾生物处理工艺与效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沼液肥效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沼液对青菜(小油菜)产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沼液浓度对青菜(小油菜)生长影响 |
3.2.3 沼液对青菜(小油菜)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房干村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成本效益分析 |
4.1 房干村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 |
4.2 房干村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本分析 |
4.3 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成果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现状 |
1.1.1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种类 |
1.1.2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性质 |
1.1.3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1.2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处理 |
1.3 厌氧发酵概述及影响因素 |
1.3.1 厌氧发酵概述 |
1.3.2 厌氧发酵影响因素 |
1.4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浓度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批式发酵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2.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2.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累积甲烷产量 |
2.3.2 甲烷含量变化 |
2.3.3 pH变化 |
2.3.4 挥发性脂肪酸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固含量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连续发酵 |
3.1 实验目的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有机负荷与日甲烷产量的关系 |
3.3.2 pH变化 |
3.3.3 有机负荷与挥发性脂肪酸的关系 |
3.3.4 氨氮浓度 |
3.3.5 有机负荷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固含量农村有机生活垃圾批次厌氧发酵 |
4.1 实验目的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4.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累积甲烷产量 |
4.3.2 pH变化 |
4.3.3 挥发性脂肪酸变化 |
4.3.4 电导率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固含量农村有机生活垃圾连续厌氧发酵 |
5.1 实验目的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原料及接种物来源 |
5.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5.2.3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有机负荷对日甲烷产量的影响 |
5.3.2 有机负荷对pH的影响 |
5.3.3 有机负荷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5.3.4 有机负荷对电导率的影响 |
5.3.5 氨氮浓度 |
5.3.6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工艺条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厌氧干发酵技术 |
1.2.1 干发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干发酵过程限制因子 |
1.2.3 干发酵过程调控方式 |
1.3 车库式干发酵 |
1.3.1 车库式干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
1.3.2 渗滤液回流技术在车库式干发酵中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1 试验装置 |
2.2.2 分析测试仪器 |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3.1 TS和 VS |
2.3.2 pH |
2.3.3 COD |
2.3.4 氨氮 |
2.3.5 VFAs及其组分 |
2.3.6 微生物测序 |
第3章 渗滤液类型对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的影响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渗滤液类型对p H的影响 |
3.3.2 渗滤液类型对COD的影响 |
3.3.3 渗滤液类型对VFAs及其组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渗滤液回流工艺参数对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的影响 |
4.1 渗滤液回流比例对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的影响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 渗滤液回流频率对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的影响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4.3.1 渗滤液回流比例优化结果 |
4.3.2 渗滤液回流频率优化结果 |
第5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方法 |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5.3.1 古菌群落结构 |
5.3.2 细菌群落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等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置 |
1.4 指标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产气情况的变化 |
2.2 液相成分的变化 |
2.3 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的变化 |
3 结论 |
(9)玉米秸秆、有机生活垃圾和牛粪混合厌氧消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厌氧发酵微生物和厌氧发酵 |
1.3 我国沼气发展史 |
1.4 厌氧发酵原理 |
1.4.1 水解发酵阶段 |
1.4.2 酸化阶段 |
1.4.3 产甲烷阶段 |
1.5 发酵原料 |
1.5.1 粪便 |
1.5.2 秸秆 |
1.5.3 有机生活垃圾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玉米秸秆、有机生活垃圾和牛粪混合物料厌氧发酵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药品 |
2.1.4 测定方法 |
2.2 玉米秸秆比例不变混合物料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
2.2.1 实验设计 |
2.2.2 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气分析 |
2.2.3 pH值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2.2.4 挥发性脂肪酸(VFAs)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2.2.5 乙酸浓度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2.2.6 氨氮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2.2.7 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第3章 有机生活垃圾比例不变混合物料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
3.1.实验设计 |
3.2 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气分析 |
3.3 pH值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3.4 挥发性脂肪酸(VFAs)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3.5 乙酸浓度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3.6 氨氮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3.7 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第4章 牛粪比例不变混合物料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
4.1 实验设计 |
4.2 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气分析 |
4.3 pH值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4.4 挥发性脂肪酸(VFAs)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4.5 乙酸浓度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4.6 氨氮变化对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4.7 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变化对牛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机理 |
2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影响因素 |
2.1反应底物 |
2.2预处理 |
2.2.1物理法 |
2.2.2化学法 |
2.2.3生物法 |
2.2.4联合预处理法 |
2.3接种物和接种量 |
2.4TS含量 |
2.5pH值和温度 |
2.6C/N和金属离子 |
2.7搅拌 |
3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应用技术及其进展 |
4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
5结论 |
四、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处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有机固体废物处理现状[A]. 秦沂樟. 2021年全国有机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1
- [2]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研究[J]. 奚永兰,刘洋,高娣,曹风雷,杜静,孔祥平,叶小梅. 农业工程学报, 2020(23)
- [3]江苏徐州沛县大屯街道有机生活垃圾的理化性质分析[J]. 高娣,奚永兰,刘洋,曹风雷,朱艳,王宇欣,孔祥平,杜静,叶小梅. 江苏农业学报, 2020(04)
- [4]厨余-污泥混合干式厌氧发酵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D]. 王丽.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5]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初步研究 ——以房干村为例[D]. 薛玲. 山东大学, 2018(02)
- [6]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的研究[D]. 罗臣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车库式干发酵产酸相工艺条件优化研究[D]. 张议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等混合物料厌氧发酵产沼气性能[J]. 王艳芹,付龙云,杨光,袁长波,李明华,姚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06)
- [9]玉米秸秆、有机生活垃圾和牛粪混合厌氧消化特性研究[D]. 夏江华.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10]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J]. 刘建伟,夏雪峰,葛振. 中国沼气,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