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1](2018)在《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暴发社会影响较大,不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较重精神和肉体痛苦,也让医疗机构蒙受了经济和名誉的损失,导致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给国家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众多,目前,研究者一般是从单科室、某一病种的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或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很少从多个科室或多病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宏观研究。基于此,期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并基于Copula理论宏观分析出部分科室感染率的动态相关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为建立针对医院层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预警模型做前期准备,为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1.对2010年至2016年内住院病人开展回顾研究。住院病人的相关资料由医院感控科的专职工作者利用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系统逐份调查并录入模版表格,全部数据由三人独立进行录入,并由第四人进行校验。利用EXCEL表按各科室、各感染部位统计每月感染率、感染例次,并对每年度数据进行科室排名、感染部位排名。2.收集2015年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等三个科室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和医院感染相关信息等数据,采集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降维处理优选获得三个科室各科医院感染的核心风险因素。3.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各月度医院感染率,运用Copula理论研究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多元Copula函数刻画两两间的相关性包括两个主要步骤:一是选取适合的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二是对估计所选Copula函数的参数并刻画两两科室间医院感染率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2010年-2016年期间,研究共查该院住院病人663331人,总医院感染率为3.21%,总医院感染例次率为4.04%,各年医院感染率波动在2.66%3.61%。医院感染率排名显示,ICU、血液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7年来医院感染率排名多在前5位,其中ICU连续6年排名第1位。在外科科室中,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15位,且医院感染率均高于年平均水平。各年各部位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血液感染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各年各科术后感染率排名显示,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连续7年手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在前5位;各年各部位术后医院感染率排名发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在手术后医院感染中均排名在前5位,其中肺部感染连续7年感染排名均在首位,且占总医院感染例次都在35%以上。初步选定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作为下一步重点研究对象。2.2015年肝胆外科医院感染率为6.25%,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肺部、血流和切口;术后感染率为10%,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4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的使用,使用的呼吸机数量和抗生素的联合使用等。2015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为8.57%,感染部位多是肺部、血液;术后感染率为16.19%,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特殊级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呼吸机的次数等。2015年胸外科医院感染率为9.61%,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和血液;术后感染率为26.88%,术后感染部位也主要为上述2个部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是是否使用抗生素、有无糖尿病和有无恶性肿瘤等。3.采用KS检验和Q-Q图估计分布函数的效果检验表明,胸外科、肝胆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医院感染率较好的被非参数核密度函数刻画,结果均通过了均匀分布的检验,符合Copula函数对样本数据的边缘分布的要求。采用两阶段方法对Copula函数的参数进行估计显示,动态Copula比静态Copula更优。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和AIC最小值选取准则,最终选择时变SJC Copula分别刻画肝胆外科和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胸外科和神经外科两两间的感染率的相依结构,结果为三个科室两两间感染率低的相关性均远远高于其高的相关性,而只有肝胆外科和胸外科在感染率高时有相关性,但感染率低时相关性较高。结论通过收集某大型三甲医院医院近7年医院感染数据可知,该院目前医院感染整体情况较平稳,未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也满足国家对于大于500张床位医院感染率低于10%的要求。医院需对重点科室包括ICU、血液科、胸外科和神外科和肝胆外科等进行重点把控,着重加强肺部感染的防控。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内外部因素的防控,尤其是环境、手部卫生和抗生素等因素的监测。运用Copula刻画了胸外科、神经外科和肝胆外科等三个科室感染率两两间的相依结构实证结果表明Copula对三个科室感染率的拟合度较好,三个科室所得到两两间感染率相关性的影响因素为各科室病种分布特征、环境因素、手术操作、护理情况、抗生素管理及感控科干预等,尤其是在感染率控制方面。采用Copula方法从宏观上建模研究科室间医院感染率发生的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模式,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量化证据,也在方法上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预警模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谭细兰[2](2018)在《脓毒症患者鼻腔与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临床事件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指由于对感染的宿主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总死亡率10%到52%,脓毒症患者肠道、鼻腔微生态特征和病情发展关系,目前的认识尚不充分,本研究借助二代测序技术对相关问题深入探讨。研究目的:1、采用微生物组学方法分析脓毒症患者的鼻腔、肠道菌群特征。2、探讨鼻腔、肠道微生态和临床事件的关联。3、脓毒症相关差异微生物的筛选,建立脓毒症预后预测模型。研究方法:采集某医院ICU脓毒症和健康人鼻腔和粪便标本。横断面采集89个脓毒症、65个非脓毒症感染病人和78个健康人的鼻拭子,80个脓毒症、14个非脓毒症病人和80个健康人的肛拭子;纵向动态采集26个脓毒症患者281个鼻拭子和235个肛拭子。提取总DNA,扩增,测序,采用QIIME结合临床信息分析脓毒症和健康人的微生态群落结构特征,随机森林模型构建脓毒症微生物指数、挖掘临床指标与微生态关系。研究结果:第一章1、脓毒症患者鼻腔菌群和非脓毒症、健康人差异显着。2、脓毒症的鼻腔菌群主要由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组成。鼻型为三型: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型住ICU时间最长,葡萄球菌型最低,不动杆菌属型住院时间>19天、构成比>0.5的死亡率更高。3、脓毒症的鼻腔微生态紊乱与住ICU时间、用抗生素时间、鼻饲、气管切开关联密切4、随机森林模型可以很好地诊断脓毒症AUC:0.875,预测脓毒症死亡AUC:0.8012。第二章1、脓毒症肠道菌群群落结构与健康人区分显着。2、脓毒症患者肠道微生态中主要属有肠球菌属、棒状杆菌属、拟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肠型主要为三型,拟杆菌属型、Peptoniphilus、肠球菌属。3、脓毒症患者alpha多样性受激素、血小板(PLT)的影响,机器学习显示用抗生素时间、住ICU时间、氧合指数等显着影响脓毒症肠道微生态。第三章1、脓毒症的鼻腔和肠道菌群关联密切,共有菌属较健康人大幅增加,主要为致病菌:AcinetobacterPseudomonasDyellaEnterococcusPeptoniphilus等。2、脓毒症鼻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均显示鼻饲不动杆菌更高,不同的基础疾病、有创操作与致病菌有关。3、脓毒症恶化组鼻腔、肠道菌型变化快,不稳定性高,好转组反之,鼻腔菌群稳定性高于肠道菌群。鼻腔和肠道中Staphylococcus、Bradyrhizobium、Veillonella、Prevotella、Bacteroides等均和住院时间呈负相关,Acinetobacter呈正相关。结论:1、脓毒症患者鼻腔、肠道微生态有其独特特征,多个临床事件显着影响其微生态。2、鼻腔菌群未来有望应用于脓毒症微生态诊断。3、结合临床信息和鼻腔菌群的随机森林模型较好地预测脓毒症死亡。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3](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宫海燕[4](2016)在《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人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性、ESBLs基因分型的研究,明确产ESBLs大肠杆菌的耐药水平,初步形成耐药大肠杆菌临床用药筛选的参考方案。在耐药大肠杆菌防控的基础上,探索藿香、牛至提取物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防治作用,切实的将临床耐药问题与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筛选相结合,旨在阻断或缓解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传播,为临床耐药大肠杆菌的防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微生物学、统计学方法,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部分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②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PCR技术等探索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特征;③通过GC-MS联用技术、中药化学等试验,分析测定藿香、牛至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含量;④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差异,优选品质资源;⑤利用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auer法)检测藿香、牛至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ESBLs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筛选抑菌活性成分;⑥利用PCR技术和96微孔板法,从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上,研究藿香、牛至的抑菌活性单品成分对产ESBLs大肠杆菌ESBLs基因的作用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①新疆乌鲁木齐市产ESBLs大肠杆菌的标本分布以尿、痰、血、阑尾内容物标本为主,在普外科、呼吸科、神经外科、泌尿科、肾病科的感染率较高。②耐药谱统计分析:目前,产ESBLs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尚未产生耐药。③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主要是以CTX-M-14型为主,该基因型比较保守,突变位点少和突变几率较低。④GC-MS技术鉴定出藿香的挥发油提取物中有21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9.78%,主要化学成分是胡薄荷酮(34.10%)、草蒿脑(29.54%)、p-Menthan-3-one(1R,4R)-(+)(16.70%)、柠檬油精(8.18%)。根据化学成分的分类,藿香的挥发油提取物中含氧单萜类占55.29%,单萜类占8.69%,倍半萜类占3.56%。提取测定藿香中总黄酮的含量为28.52 mg/g。⑤鉴定六个不同产地牛至的挥发油提取物共11-46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8.5%-99.9%,共同的主要成分:香茅醇(72.7%-85.3%)、香茅醇乙酸酯(8.8%-12.2%)、百里香酚(1.5%-42.9%)、石竹烯(0.4%-17.7%)。根据化学成分的分类,六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均含有单萜类、含氧单萜类、倍单萜烯类、含氧倍单萜类成分,主要是含氧单萜类成分。⑥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和田昆仑山、巴基斯坦、和田产地的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小,从六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中提取出三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桉树脑和丁香油酚甲醚;第二主成分大根香叶烯和石竹烯氧化物;第三主成分是百里香酚,累计贡献率达99.57%。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和加权综合得分,河南商丘、安徽和伊犁这三个产地的牛至具有较好的品质。⑦藿香、牛至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菌作用,对产ESBLs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藿香中总黄酮的抑菌效果较差。⑧从藿香、牛至挥发油中筛选出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百里香酚,作为单品活性成分,除百里香酚外,对产ESBLs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⑨单品活性成分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序列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影响产ESBLs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细菌生长。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较广,耐药率在逐年递增,其ESBLs基因分型主要是以CTX-M-14型为主,从中药藿香和牛至挥发油中筛选的单品活性成分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序列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抑制产ESBLs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否改变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调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并为高效低毒的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宁秀丽[5](2013)在《中医院院内感染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中医院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规律。探讨与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及其相关的易感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市中医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14172名住院病人的病历随机抽样,对抽查的样本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1月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院内感染的病例,由调查人员逐一填写调查表,整理成数据库,然后再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结果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该医院在2012年度共收治住院病人14172人,抽样调查样本含量3270人,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人共114例,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3.49%,其中有16个人存在两个部位以上的感染,总感染例次为135例次,院内感染的例次发生率为4.13%。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性别差异。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主要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要比其他年龄组的病人的感染率高。在本院出现医院感染比较多的科室首先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其次是脑病一科、脑病二科、肿瘤科、肺病科。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下呼吸道感染,占50.88%,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占21.05%,处于第三位是泌尿道感染,占14.91%,其它部位的感染比较少见。细菌病原学检查显示分离出的病原菌株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首,占51.92%,占第二位的是真菌,占25.00%,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3.08%。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有6个危险因素属于高危因素,分别是昏迷、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导尿、抗生素应用≥2周,联合应用抗生素。结论该医院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49%,与国内外报道的发生率相比,结果偏低,提示我们可能存在院内感染的漏报和抗生素的过量应用。通过对院内感染的现况研究,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院内感染发生的易感因素,并针对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的重点科室进行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李育[6](2009)在《外科ICU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与外科ICU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临床防治措施,减低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01月至2008年08月间入住外科ICU的病例657例为研究队列,其中符合深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的30例设为病例组,在每个病例发病时立即在该队列中选择一定数量尚未发病的人,按住院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与该病例进行匹配,确立6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内每个成员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广谱抗生素应用≥4天、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48h、驻留ICU≥4天、慢性疾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APACHEⅡ评分、昏迷等。应用单因素考察((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考察分析发现,年龄>65岁、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糖肽类、三代头孢)应用≥4天、侵入性操作、驻留ICU≥4天、慢性疾病史、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昏迷>3h均为外科ICU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再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广谱抗生素应用≥4天、侵入性操作、糖皮质激素使用是外科ICU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科ICU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是多种危险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广谱抗生素应用≥4天、侵入性操作、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外科ICU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黄涛,章志翔,朱理玮[7](2008)在《普通外科ICU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普通外科重症监护室(ICU)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6月普外科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期间ICU共收治患者353名,其中37人诊断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0.48%。普通外科ICU院内感染可能与患者住ICU时间长短、镇静药和人工气道的使用等因素有关(P<0.05),与抗酸剂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院内感染是危害患者健康,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早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地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张娜[8](2008)在《天津市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的调查与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天津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的院内感染状况,并对各医院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及细菌耐药的出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A医院和B医院2004年各13688例和8634例住院病例,以及C医院2005年上半年6099例住院病例资料进行逐项查阅,填写统一的住院病人综合情况登记表和院内感染病人详细登记表。根据收集的资料,分别计算各医院的院内感染率及在各科室、各感染部位的分布和外科切口感染率及其科室分布;同时进行简单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统计;并根据各医院在相应时期内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的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资料,分别计算出居前5位的病原菌,进而对这些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以A医院最高为6.6%,B医院最低为1.9%,C医院为3.0%,均符合国家卫生部要求的<10%的标准。各医院的院内感染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A医院的外科切口感染,B医院的泌尿道感染和C医院的血液系统感染。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在不同科室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医院,B医院和C医院的外科切口感染率分别为:4.5%,1.8%和2.7%。三类外科切口感染率分别为:A医院:Ⅰ类切口3.8%,Ⅱ类切口14.8%,Ⅲ类切口19.9%;B医院:Ⅰ类切口1.4%,Ⅱ类切口3.3%,Ⅲ类切口7.0%;C医院:Ⅰ类切口1.8%,Ⅱ类切口1.5%,Ⅲ类切口4.6%。A医院和B医院三种类型切口的感染率高低与切口类型相符(P<0.05)。C医院Ⅲ类切口感染率高于Ⅰ类切口和Ⅱ类切口(P<0.05),而Ⅰ类切口感染率稍高于Ⅱ类切口(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医院,B医院和C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58.9%,84.2%,97.7%,各医院外科手术病例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92.3%,89.2%,98.8%。三所医院感染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除C医院分离的CNS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3%外,其余在三所医院分离的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达100%;A医院和C医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4.2%和13.4%;B医院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72.5%,57.9%;B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6.0%和66.7%;C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78.6%;氨苄西林/舒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替卡西林/棒酸和阿莫西林/棒酸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在30%以上,C医院分离的铜绿对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达100%。结论: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均符合国家卫生部的标准,B医院和C医院的院内感染率较低,A医院院内感染率相对较高。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在不同科室的分布不同,均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与国内报道相符。A医院的外科切口感染率明显偏高,似与该院肿瘤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密切关系。三所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均高于卫生部的要求。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较为普遍,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三所医院尚未出现明显的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现象。A医院和C医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低于国内外的报道。B医院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C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较高。
方伟强,熊敏,余雪涛[9](2003)在《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了解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院内感染致病菌及其细菌耐药性情况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 SICU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三年间从痰标本中所分离的致病菌及其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内感染仍以 G-菌为主 ,占 58.0 % ,其次真菌 2 5.4%、G+菌 16.6% ,致病菌前四位分别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显示主要的致病菌均呈多重耐药特性。结论 :本 SICU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仍以 G-菌为主 ,致病菌呈多重耐药特性 ,掌握本科室呼吸道内感染致病菌谱及其耐药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舒云[10](2003)在《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抗击非典全纪录》文中研究指明 1.羊年,羊城,狼来了2003年1月31日下午4时,在羊年即将到来的除夕夜,冲锋号吹响了。广东省卫生厅紧急通知,指定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这四家医院为定点医院,随时准备收治一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极强的肺炎病人。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叶广春等领导
二、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2010 年至2016 年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近况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控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脓毒症患者鼻腔与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临床事件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脓毒症患者鼻腔微生态结构特征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联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脓毒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结构特征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联分析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脓毒症患者鼻腔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的关联分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测定、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的研究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研究 |
一 藿香、牛至的成分提取及鉴定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二 藿香、牛至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三 藿香、牛至活性成分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抑制作用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技术路线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中医院院内感染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院内感染调查表 |
致谢 |
(6)外科ICU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2.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3.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
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标本送检 |
6 真菌检测 |
7 研究方法 |
8 统计学方法 |
9.实施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体 |
2.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 |
3.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
4.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5.深部真菌感染的Logisitc回归表达式 |
讨论 |
1.深部真菌感染的定义 |
2.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体 |
3.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 |
4.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
5.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6.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 |
7.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普通外科ICU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院内感染的确定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院内感染分布特点 |
2.2 院内感染与留住ICU时间的关系 |
2.3 院内感染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
3 讨论 |
3.1 普通外科ICU院内感染的特点 |
3.2 普通外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
3.3 预防和控制措施 |
(8)天津市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的调查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
2.2 外科切口感染率 |
2.3 主要感染病原菌及其构成比 |
2.4 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
讨论 |
3.1 医院感染发生率 |
3.2 医院感染常见部位 |
3.3 医院感染的科室分布 |
3.4 外科切口感染 |
3.5 抗生素使用 |
3.6 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 |
3.7 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正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opula对某三甲医院部分科室医院感染率动态相关性及因素研究[D]. 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2]脓毒症患者鼻腔与肠道微生态特征及其临床事件关联研究[D]. 谭细兰. 南方医科大学, 2018
- [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4]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作用的研究[D]. 宫海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 [5]中医院院内感染现况研究[D]. 宁秀丽.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6]外科ICU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李育. 新疆医科大学, 2009(03)
- [7]普通外科ICU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黄涛,章志翔,朱理玮.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04)
- [8]天津市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的调查与耐药性分析[D]. 张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9]外科危重病人呼吸道院内感染的调查分析[J]. 方伟强,熊敏,余雪涛.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3(06)
- [10]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抗击非典全纪录[J]. 舒云. 时代文学,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