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农杆菌介导将WCMV基因导入白三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车欣洋[1](2021)在《一株侵染大豆的苜蓿花叶病毒的分离鉴定、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大豆品种抗性筛选》文中提出
罗珍珍[2](2020)在《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指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是我国最主要的软木资源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林木遗传改良是提高生产力和抗病虫害能力的重要途径,将植物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相结合,能够加快遗传改良的进程。其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植物转基因强有力的生物技术工具。因此,开展栓皮栎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对该树种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栓皮栎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开展了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不同因子对胚性组织增殖的影响,低温干燥处理对体胚萌发的影响,优化了体胚再生植株受体系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菌液浓度、乙酰丁香酮浓度、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及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初步建立了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栓皮栎通过次生体胚发生方式增殖,在瞬时浸入式培养中,每间隔48 h将胚性组织浸入液体培养基中1 min,获得了363.8%的增殖率。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每50 ml液体培养基接种0.1 g的初始培养物,在110 r·min-1转速中培养4周,获得了高达638.5%的增殖率。2.在萌发培养中,以MS为基本培养基,0.5 mg·L-16-BA和0.2 mg·L-1NAA的组合能促进体胚的萌发,得到40.0%萌发率。成熟培养后对体胚进行一定时间的冷藏或半干燥处理有利于体胚的萌发,其中2周的4℃冷藏萌发率达到了47.8%3.在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中,头孢霉素浓度为300 mg·L-1时可以明显抑制胚性组织生长,潮霉素浓度为30 mg·L-1时胚性组织成活率仅为1.7%,因此在转化组织筛选培养阶段,头孢霉素和潮霉素的适宜浓度分别为300 mg·L-1和30 mg·L-1。4.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了转化GUS基因胚性组织:将胚性组织块预培养15天,用OD600=0.5的农杆菌菌液侵染20 min,将侵染后的组织块在添加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GUS转化率可达100%。5.在经过GUS染色验证的转化组织中选取12块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其中10块组织扩増出了目标条带,进一步证明GUS基因已转入栓皮栎中,另外2块组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是假阳性组织。
曹敏轩[3](2020)在《马铃薯磷转运蛋白相关基因StPHT1;7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文中认为植物吸收和转运土壤中的磷依靠根系细胞膜上的磷转运蛋白。植物中已发现的磷转运蛋白基因分为6个家族:PHT1、PHT2、PHT3、PHT4、PHT5、PHO1,不同亚家族磷转运蛋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不同作用。大多PHT1家族基因被判断为高亲和磷转运蛋白基因,在各种作物中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PHT1家族在马铃薯中的研究目前仍较少,值得进行研究补充。研究在马铃薯PHT1家族中组织表达量最高的StPHT1;7,可以探究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以及抗逆相关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从马铃薯栽培品种Desiree中克隆获得StPHT1;7基因,构建StPHT1;7基因的过表达和干扰载体,进行马铃薯遗传转化,观察分析StPHT1;7基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起到的作用以及抗逆方面带来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马铃薯基因组中鉴定出8个PHT1家族基因,PGSC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StPHT1;7在马铃薯全株表达量均很高,受各种胁迫影响后表达量显着提升。(2)用cDNA序列PCR克隆了StPHT1;7基因,StPHT1;7基因全长1614bp。构建了StPHT1;7基因过表达和干扰载体,用农杆菌转化法进行马铃薯遗传转化,通过筛选抗性植株,检测基因表达量,鉴定转基因植株,得到了表达量为对照2-7倍的过表达株系和表达量为对照0.3%-1%的沉默株系。(3)对转基因植株的生理指标进行观察,发现过表达株系和沉默株系在株高、根长、叶面积大小等方面的差异。过表达株系长势明显比强于野生型,沉默株系长势明显弱于野生型。(4)对转基因植株进行磷胁迫处理,发现在无磷条件下过表达株系根系较野生型发达,根长显着高于野生型约2.6倍,沉默株系根长显着低于野生型约为0.6倍。对转基因植株进行PEG模拟干旱胁迫和自然干旱胁迫处理,发现过表达株系、沉默株系和野生型之间的抗旱性能力有显着差异。抗旱性能力强弱顺序依次为野生型、过表达株系、沉默株系。(5)在盐胁迫下,马铃薯过表达和沉默株系试管苗的表型与野生型没有显着差异。在29℃高温胁迫下诱导试管薯,马铃薯过表达和沉默株系较常温下诱导的结薯率,结薯速度均下降,与野生型相比差异不显着。StPHT1;7基因在盐胁迫下不影响马铃薯植株的抗逆性,StPHT1;7基因在热胁迫下对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无显着影响。
屈璐璐[4](2020)在《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白三叶新品系(Trifolium repens)、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haifa)和雷司令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Riesling)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各品种的比较,以期揭示白三叶新品系的特征特性,并通过室内和田间自然低温胁迫对白三叶新品系叶片和根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白三叶新品系叶量丰富,茎干细,叶柄细,叶片属于小叶型;株高、生长速度、再生性、千粒重和茎叶比均小于对照;草质细嫩,叶绿素含量高,营养丰富。2.白三叶新品系越冬率高达94.13%,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且株高越矮,茎干越细,叶片越小,越冬率越高。3.室内低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系的抗寒规律一致,供试白三叶材料的叶片和根抗寒性强弱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海法>雷司令。可溶性糖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叶片和根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蛋白、超氧物歧化酶、相对电导率。4.田间自然低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的抗寒性排序规律略有差异。白三叶叶片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海法白三叶>雷司令白三叶,根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白三叶新品系>雷司令白三叶>海法白三叶。相对电导率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叶片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超氧物歧化酶;游离脯氨酸是鉴定白三叶新品系根抗寒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相对电导率。
高晶[5](2020)在《大刍草BtACO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作为世界各国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在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21世纪,全球人口急剧增长,种植面积大幅缩减以及全球气候环境不断变化,使得玉米产值面临着巨大挑战。除此之外,由病虫害引起的玉米大幅减产也是目前需要关注的焦点。提高玉米自身的抗虫性是降低虫害威胁的长远和根本措施,但玉米种内缺乏优良的抗虫基因源。大刍草(Zea.mays ssp.parviglumis)是玉米的野生近缘祖先。研究表明,相比栽培玉米,大刍草表现出更强的抗虫性,因此可以作为玉米遗传改良的天然基因库。本研究基于前期大刍草响应粘虫取食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并克隆了抗虫候选基因,并对拟南芥进行了遗传转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大刍草响应粘虫取食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对基因差异表达量统计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以及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大刍草显着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途径中,其中乙烯信号途径中ACO基因表达显着上调。乙烯信号途径是植物响应病虫害防御的重要途径,ACO基因调控乙烯的生物合成,是乙烯信号途径中最后一个关键酶基因,因此筛选大刍草BtACO作为抗虫候选基因,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BtAC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取食0 h)相比,取食12 h后BtACO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因此推断大刍草BtACO基因受粘虫取食诱导,可能参与了抗虫响应,可以作为抗虫侯选基因;2.从大刍草转录组数据库中得到ACO蛋白的部分编码序列,通过3’RACE技术扩增得到大刍草BtACO基因,借助序列分析软件,对BtACO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BtACO基因的全长CDS为1071bp,编码356个氨基酸,p I为5.59,含有33个磷酸化位点。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无信号肤,属于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显示,ACO蛋白主要由a-螺旋占28.09%,β-折叠占15.17%,无规则卷曲占56.74%,不含β-转角。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大刍草BtACO的氨基酸序列与玉米B73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与大刍草是栽培玉米的野生近缘种结果一致。蛋白序列同源性比对显示,ACO蛋白具有DIOX_N域和2OG-Fe II_Oxy域,且存在亮氨酸拉链结构,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属于典型的2-酮戊二酸依赖双加氧酶(2OGD)非血红素含铁超家族蛋白;3.构建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PUC57-BtACO,双酶切进行超表达载体p CAMBIA1300-BtACO/p CAMBIA1300-BtACO-GFP的连接构建,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载体构建成功。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本氏烟草,收取成熟T1代拟南芥种子,通过抗性筛选阳性植株并进行了PCR鉴定。利用农杆菌液真空注射烟草叶片,观察了大刍草BtACO基因在烟草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情况,结合生信分析,初步确定大刍草BtACO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
张奇艳[6](2020)在《陆地棉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特征分析与功能验证》文中认为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为纺织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目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纺织水平日渐提高,故而对棉纤维品质的要求日益严苛。棉纤维作为研究细胞伸长及细胞壁结构的重要模型,是由胚珠外表皮细胞发育而来的单细胞表皮毛,具有高度伸长、无分支且增厚的特点。扩展蛋白是一种细胞壁相关蛋白,对纤维细胞的起始、伸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细胞壁的特性对成熟棉纤维品质的好坏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陆地棉Expansin基因家族并分析其进化特征,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研究其表达的时空特征,并利用qRT-PCR对表达谱进行验证。基于表达谱数据,选择四个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在拟南芥中进行Expansin基因的过表达,在棉花中进行VIGS(基因沉默),最后通过农杆菌菌液浸种将过表达载体转移到棉花中。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拟南芥和水稻扩展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作为query),进行BLAST比对,在陆地棉中共鉴定出98个扩展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其中71个属于EXPA亚家族,8个属于EXPB亚家族,6个属于EXLA亚家族,13个属于EXLB亚家族。陆地棉的大部分染色体上均有3-5个Expansin基因,且部分基因出现串联重复(tandem duplication)的现象。2、同线性分析显示,大多数Expansin基因位于同线性染色体区段内,表明扩展蛋白家族的扩张(多达98个)主要是由于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片段重复(segmental duplications)造成的,因而亚基因组内Expansin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行同源关系(paralogous);AA与DD两个物种的杂交加倍进化形成At At Dt Dt的陆地棉后,促进了Expansin基因成员数的加倍(尽管少数基因发生了丢失)。系统发育树中,末端分支由二倍体棉与四倍体陆地棉的4个基因构成,表明四倍体陆地棉的两个亚基因组(At与Dt)与二倍体棉基因组(A与D)的Expansin成员的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关系较近;同线性分析、基因结构分析和模体结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其进化关系。3、陆地棉98个扩展蛋白的基酸序列长度平均为248个aa,分子量平均为27.00 k D,等电点平均为8.48(大部分属于偏碱性蛋白)。Expansin蛋白不稳定指数在20.03-46.80之间,大部分蛋白稳定性好;脂溶指数平均为70.83,总平均疏水性(GRAVY)在-0.392-0.140之间,属于两性蛋白。72个扩展蛋白中有长度不等的信号肽,均定位于细胞外,Expansin基因具有一定的密码子偏好性。4、RNA-seq数据显示,Expansin基因具有各自特异的时空表达模式。具有部分同源关系的基因对(homeologous gene-pair),其表达模式也不尽相同,表明多倍化后的进化过程中家族成员间基因功能的异化(多样化)与互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RNA-seq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表达谱数据,吻合度较高;各扩展蛋白基因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表达丰度各异,各司其职。5、基于RNA-seq和qRT-PCR的表达谱数据,选择Gh EXLA3A、Gh EXPA03A、Gh EXPA24D和Gh EXPA27D四个基因进行克隆,通过“花絮浸染法”转化拟南芥。结果表明,过表达基因Gh EXPA27D会促进拟南芥的根系发育,提前抽薹,分支数增多,果荚数及种子产量也有所增加。利用VIGS基因沉默技术对棉花植株进行基因Gh EXLA3A表达的干扰,结果显示,两周后的幼苗根系及植株较小(和对照相比);对被VIGS处理的植株进行qRT-PCR,发现Gh EXLA3A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大。通过农杆菌菌液浸种,将基因Gh EXPA27D的过表达载体转移到棉花中,结果显示T0代植株叶片出现部分卷曲,植物瘦小,成熟期棉桃较小。
苏蓓蓓[7](2020)在《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葡萄风信子(Muscari spp.)是一种多年生单子叶球根观赏植物,花色以不同程度的蓝色为主、还有粉色、白色品种,因其具备简单的花色遗传背景,是研究单子叶植物花色育种的好材料。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葡萄风信子花色形成主要与类黄酮化合物有关,并提出假说:黄酮醇合成酶(Ma FLS)通过与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Ma DFR)竞争同一底物二氢黄酮醇从而通向黄酮醇和花青素两个支路,二者共同参与调控蓝、白葡萄风信子花色的形成。目前对蓝、白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已有研究,但在转录调控方面如何调控花色形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蓝色葡萄风信子‘黑眼睛’(M.aucheri‘Dark Eyes’)和白色葡萄风信子‘白丽人’(M.aucheri‘White Beauty’)为材料,针对黄酮醇支路上重要催化剂FLS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克隆及功能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从葡萄风信子‘黑眼睛’中克隆得到一条新的FLS基因,命名为Ma FLS1。Ma FLS1基因编码区全长999 bp,编码332个氨基酸,登录号MT198683,蛋白分子量为36.96k Da,不稳定系数为40.68,预测分析属于不稳定蛋白;Ma FLS1蛋白不具有信号肽,不是分泌蛋白。2.氨基酸比对分析表明:Ma FLS1与Ma FLS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43%,与洋葱Ac FLS-HRB和Ac FLS-H6的相似性分别为71.04%和70.75%、中国水仙Nta FLS的相似性为72.54%、龙胆Gt FLS相似性为65.07%等。系统发育分析表明,Ma FLS1聚类在单子叶植物家族中,并且与葡萄风信子Ma FLS、中国水仙Nta FLS进化关系最近。3.Ma FLS1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表明,Ma FLS1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葡萄风信子的根茎叶中几乎不表达,在花中S1时期(花蕾刚形成)高表达,在S2时期(花蕾开始着色)表达量逐渐下降,此后随着花的发育该基因表达相对较低至不表达。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白丽人’Ma FLS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4.采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得到蓝白Ma FLS基因启动子p HFLS(1257 bp)、p BFLS(603 bp)。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 HFLS、p BFLS两启动子序列一致性为26.08%。除相同位置共同存在2个CAAT-box、1个TATA-box、1个G-box元件外,两启动子在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元件及其它顺式作用元件位置和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p HFLS单独存在4个CAAT-box、3个光响应元件G-box、1个I-box、1个ACE、1个顺式作用监管元件A-box、4个TATA-box、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元件MYB、1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元件MYb;p BFLS单独存在2个TATA-box、3个CAAT-box、2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元件MYC。5.根据启动子序列上顺式作用元件所在位置,将启动子从5’端逐段进行缺失,构建p HFLS、p BFLS启动子全长及缺失片段融合报告基因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并瞬时转化本氏烟草,对烟草叶片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得出,p HFLS、p BFLS启动子均有表达活性,且p BFLS启动子活性较强。p HFLS启动子活性的关键元件位于-548~-224 bp区域;p BFLS启动子活性的关键元件位于-223~-86 bp区域。6.构建p HFLS、p BFLS启动子全长与GUS基因融合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并遗传转化烟草SR,对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 HFLS、p BFLS启动子均在烟草盛花期的花药部位集中表达,且p BFLS启动子活性较强。结合葡萄风信子FLS基因表达模式,推测该基因启动子在花初期花瓣中也有所表达,本研究暂未检测到。初步推定p HFLS、p BFLS启动子为花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屈璐璐,王俊杰[8](2020)在《白三叶抗逆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国内外对白三叶抗逆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寒性、抗旱性、抗盐碱性、抗病性及抗虫性等方面。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白三叶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基础与抗逆性的关系,以及生物技术对白三叶抗逆性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白三叶抗逆性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国外对白三叶抗逆性研究较多,国内研究基础薄弱,育种进程缓慢。因此,我国在今后白三叶抗逆育种研究中应当结合转基因、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等手段,以期加快我国白三叶抗逆育种进程。
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吕嘉卫,吴燕民[9](2019)在《百脉根分子生物学主要领域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作为质量优良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其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态适应性强,可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园林绿化以及土壤修复等,亦可用于草药制剂,治疗某些人类疾病。为扩大百脉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对其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简述了百脉根的7个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分析、抗逆境胁迫、抗除草剂、根瘤固氮、缩合单宁、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及药理学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百脉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百脉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百脉根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任玉静[10](2019)在《两种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在草地早熟禾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寻农杆菌介导草地早熟禾不同受体材料的转基因方法,分别采用以农杆菌侵染草地早熟禾胚性愈伤组织和农杆菌浸种法两种,通过两个植物二元表达载体(pTCK303-PpGBF1、pTCK303-PpGAMT1)转入两个外源基因,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对这两种遗传转化方法进行详细比较,实验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农杆菌浸种法转化草地早熟禾成熟种子的实验中,使用重悬后OD 600为0.9的菌液,加入三种不同的侵染受体真空处理3min,100rpm低速摇床震荡10min,转移到垫在培养皿里的湿润滤纸上黑暗培养3d。在滤纸上用筛选液筛选30d,移栽绿苗入土,壮苗30d后提取总DNA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侵染剪掉新芽的种子,农杆菌转化的PCR鉴定阳性率较高。PCR 阳性植株共39株,转化周期为3个月。2、在以早熟禾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的转化研究中,得出OD 600为0.3,侵染时间为15min,和OD 600为0.6,侵染时间为10min,的组合侵染效果最好,可观察到侵染后愈伤组织有新生的组织长出,且无农杆菌过度生长的情况,最终得到转基因阳性植株2株,转化周期为8个月。本研究构建了草地早熟禾巴润的农杆菌介导胚性愈伤的转化体系,探索了对农杆菌浸种法在草地早熟禾的可能性。实验表明浸种法可以缩短转化时间,对本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用农杆菌介导将WCMV基因导入白三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农杆菌介导将WCMV基因导入白三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 |
1.1.1 木本植物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1.1.2 栎属植物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
1.2 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1.2.1 农杆菌介导木本植物遗传转化 |
1.2.2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 |
1.2.3 农杆菌介导栎属植物遗传转化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栓皮栎体胚再生植株受体系统的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体胚的诱导 |
2.2.2 细胞悬浮培养 |
2.2.3 瞬时浸入式培养 |
2.2.4 体胚的成熟及萌发 |
2.3 数据统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细胞悬浮培养初始接种量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
2.4.2 转速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
2.4.3 培养时间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
2.4.4 瞬时浸入间隔时间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
2.4.5 培养方式对增殖率的影响 |
2.4.6 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体胚萌发的影响 |
2.4.7 成熟后处理对体胚萌发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外植体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2.5.2 体胚增殖与培养方式 |
2.5.3 成熟后处理与萌发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的遗传转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菌株与载体 |
3.1.3 培养基 |
3.1.4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3.2.2 农杆菌的活化 |
3.2.3 转化试验 |
3.2.4 GUS组织化学染色 |
3.2.5 DNA的提取和GUS基因的PCR检测 |
3.2.6 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抗生素对胚性愈伤组织成活的影响 |
3.3.2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3.3.3 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3.3.4 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3.3.5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3.3.6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
3.3.7 抗性组织的PCR检测 |
3.4 讨论 |
3.4.1 转化受体的选择 |
3.4.2 抗生素的选择 |
3.4.3 预培养 |
3.4.4 农杆菌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 |
3.4.5 共培养和乙酰丁香酮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马铃薯磷转运蛋白相关基因StPHT1;7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铃薯的重要性 |
1.2 磷资源的有限性和使用现状 |
1.3 磷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植物磷转运蛋白 |
1.4.1 植物磷转运蛋白的分类 |
1.4.2 植物磷转运蛋白的功能 |
1.4.3 植物磷转运蛋白的表达调控 |
1.5 磷对植物根系发育的影响 |
1.6 磷和植物耐旱的关系 |
1.7 干旱条件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
1.7.1 干旱条件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
1.7.2 干旱条件对植物叶片的影响 |
1.8 PEG模拟马铃薯干旱胁迫的应用 |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0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马铃薯PHT1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实验方法 |
2.1.1 马铃薯中PHT1基因的识别与对应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解析 |
2.1.2 马铃薯PHT1基因的结构及保守基序分析 |
2.1.3 马铃薯PHT1蛋白一级结构预测分析 |
2.1.4 马铃薯PHT1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 |
2.1.5 马铃薯PHT1基因家族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2.1.6 马铃薯PHT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马铃薯PHT1基因家族基因和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 |
2.2.2 马铃薯PHT1基因家族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结构域分析 |
2.2.3 马铃薯PHT1蛋白一级预测分析 |
2.2.4 马铃薯PHT1基因家族成员蛋白质空间结构分析 |
2.2.5 马铃薯PHT1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2.2.6 马铃薯PHT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StPHT1;7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菌株及质粒 |
3.1.3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马铃薯总RNA的提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 |
3.2.2 马铃薯StPHT1;7基因的克隆 |
3.2.3 马铃薯StPHT1;7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4 马铃薯StPHT1;7基因干扰载体的构建 |
3.2.5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3.3 结果分析 |
3.3.1 马铃薯总RNA的提取 |
3.3.2 目的基因的克隆 |
3.3.3 马铃薯StPHT1;7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4 马铃薯StPHT1;7基因干扰载体的构建 |
3.3.5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
3.4 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遗传转化 |
4.1 实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培养基 |
4.1.3 抗生素和激素 |
4.1.4 营养液 |
4.1.5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马铃薯遗传转化 |
4.2.2 植物核酸提取及转基因检测 |
4.2.3 转基因株系表型鉴定及微型薯的获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马铃薯遗传转化 |
4.3.2 转基因植物的PCR检测结果 |
4.3.3 转基因植物qRT-PCR检测 |
4.3.4 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胁迫处理 |
5.1 实验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5.1.1 植物材料 |
5.1.2 培养基 |
5.1.3 营养液 |
5.1.4 材料处理 |
5.1.5 主要试剂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磷胁迫 |
5.3.2 干旱胁迫 |
5.3.3 热胁迫 |
5.3.4 盐胁迫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6.1 马铃薯PHT1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 构建过表达和干扰载体转化马铃薯 |
6.3 转基因植株胁迫处理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白三叶育种研究现状 |
1.2 白三叶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 |
1.3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 |
1.4 白三叶抗寒性的研究 |
1.5 提高抗寒性研究方法 |
1.5.1 低温驯化及杂交育种 |
1.5.2 外源物质对植物抗寒性的调控 |
1.5.3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在提高抗寒性上的研究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括 |
2.2 试验材料 |
2.3 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 |
2.3.1 物候期的测定 |
2.3.2 株高及茎叶形态观测 |
2.3.3 生长速度及再生速度的测定 |
2.3.4 茎叶比的测定 |
2.3.5 产量的测定 |
2.3.6 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 |
2.3.7 营养成分的测定 |
2.3.8 越冬率的测定 |
2.4 白三叶新品系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 |
2.4.1 室内低温胁迫试验 |
2.4.2 田间自然低温胁迫试验 |
2.4.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研究 |
3.1.1 白三叶新品系的物候期 |
3.1.2 白三叶新品系的株高及茎叶形态观测 |
3.1.3 白三叶新品系的生长速度 |
3.1.4 白三叶新品系的再生高度与再生速度 |
3.1.5 白三叶新品系的茎叶比 |
3.1.6 白三叶新品系的产量 |
3.1.7 白三叶新品系的光合作用与叶绿素含量 |
3.1.8 白三叶新品系的营养成分 |
3.1.9 白三叶新品系的越冬率 |
3.2 白三叶新品系对室内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3.2.1 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2.2 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3 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4 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5 低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6 低温胁迫对超氧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
3.2.7 低温胁迫下白三叶抗寒性综合评价 |
3.3 白三叶新品系对田间自然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3.3.1 自然低温胁迫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2 自然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3 自然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4 自然低温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5 自然低温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6 自然低温胁迫对超氧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
3.3.7 白三叶自然低温胁迫下抗寒性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白三叶新品系的品种特性 |
4.2 白三叶相对电导率与抗寒性的关系 |
4.3 白三叶丙二醛与抗寒性的关系 |
4.4 白三叶可溶性糖与抗寒性的关系 |
4.5 白三叶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的关系 |
4.6 白三叶游离脯氨酸与抗寒性的关系 |
4.7 白三叶超氧物歧化酶与抗寒性的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大刍草BtACO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玉米、大刍草及关系 |
1.1.1 玉米的起源与分类 |
1.1.2 玉米与大刍草的遗传关系 |
1.1.3 大刍草种质资源的利用 |
1.2 虫害诱导的防御机制 |
1.2.1 虫害诱导植物的直接防御 |
1.2.2 虫害诱导的植物间接防御 |
1.3 植物抗虫防御的相关信号途径 |
1.3.1 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号途径 |
1.3.2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信号途径 |
1.3.3 乙烯(ethylene,ETH)信号途径 |
1.4 ACO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1 ACO基因的发现 |
1.4.2 ACO基因的表达模式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品 |
2.1.2 主要菌株和载体 |
2.2 实验方法 |
2.2.1 序列的获得 |
2.2.2 大刍草叶片总RNA的提取 |
2.2.3 大刍草BtACO基因的q RT-PCR分析 |
2.2.4 大刍草BtACO基因的克隆 |
2.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6 亚克隆载体构建 |
2.2.7 PUC57-BtACO质粒双酶切鉴定 |
2.2.8 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
2.2.9 烟草的瞬时表达 |
2.2.10 浸花法转化拟南芥 |
2.2.11 阳性植株的筛选与PCR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刍草 BtACO 基因的筛选 |
3.2 大刍草总 RNA 的提取 |
3.3 大刍草 BtACO 基因的 qRT-PCR 分析 |
3.4 目的基因扩增 |
3.5 BtACO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 PUC57-BtACO 酶切鉴定 |
3.7 pCAMBIA1300-Bt ACO 和 pCAMBIA1300-BtACO-GFP 菌落 PCR 检测 |
3.8 pCAMBIA1300-BtACO 和 pCAMBIA1300-BtACO-GFP 双酶切验证 |
3.9 BtACO 在烟草叶表皮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
3.10 阳性植株的筛选与 PCR 验证 |
4 讨论 |
4.1 大刍草 ACO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4.2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4.3 植物遗传转化 |
5 全文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陆地棉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特征分析与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棉花简述 |
1.1.1 棉属的分类 |
1.1.2 棉花纤维及发育过程 |
1.2 扩展蛋白 |
1.2.1 扩展蛋白的机制 |
1.2.2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进化分析 |
1.2.3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功能 |
1.3 棉花中扩展蛋白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陆地棉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分析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材料处理及取样 |
2.1.3 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鉴定 |
2.2.2 扩展蛋白基因的命名与系统发育分析 |
2.2.3 基因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与同线性分析 |
2.2.4 理化性质、模体结构、信号肽分析与亚细胞定位 |
2.2.5 密码子偏好性与基因结构的分析 |
2.2.6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2.3 结果 |
2.3.1 扩展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2.3.2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同线性分析 |
2.3.3 理化性质、信号肽、模体结构分析与亚细胞定位 |
2.3.4 基因结构与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
2.3.5 RNA-seq数据分析 |
2.3.6 RNA的检测 |
2.3.7 q RT-PCR表达模式分析 |
2.3.8 部分同源基因间的表达丰度 |
2.4 讨论 |
2.4.1 扩展蛋白家族成员的鉴定与进化分析 |
2.4.2 扩展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与功能 |
第三章 陆地棉Gh EXLA3A、Gh EXPA03A、Gh EXPA24D和 Gh EXPA27D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菌株 |
3.1.3 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Gh EXLA3A、Gh EXPA03A、Gh EXPA24D和 Gh EXPA27D基因的分离 |
3.2.2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及检测 |
3.2.3 基因沉默(VIGS) |
3.3 结果 |
3.3.1 目的基因CDS序列的PCR扩增 |
3.3.2 Gateway重组反应 |
3.3.3 拟南芥的转化及筛选 |
3.3.4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鉴定 |
3.3.5 基因沉默 |
3.4 讨论 |
第四章 农杆菌浸种的遗传转化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菌株 |
4.2 试验方法 |
4.2.1 种子预处理 |
4.2.2 农杆菌菌液准备 |
4.2.3 农杆菌菌液浸种 |
4.2.4 转基因棉花的鉴定 |
4.3 结果 |
4.3.1 转基因棉花的性状 |
4.3.2 转基因棉花的PCR检测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风信子研究概述 |
1.2 植物启动子研究概述 |
1.2.1 植物启动子的分类 |
1.2.2 植物启动子的结构 |
1.3 植物启动子的克隆方法介绍 |
1.3.1 利用启动子探针质粒载体筛选启动子 |
1.3.2 PCR技术克隆启动子 |
1.4 植物启动子的功能研究方法 |
1.4.1 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1.4.2 启动子关键元件鉴定 |
1.4.3 启动子功能分析 |
1.5 黄酮醇研究概述 |
1.5.1 类黄酮及黄酮醇代谢途径 |
1.5.2 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研究进展 |
1.5.3 FLS基因启动子研究进展 |
1.6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研究概述 |
1.6.1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转化烟草 |
1.6.2 农杆菌介导的稳定转化烟草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8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8.1 本研究主要内容 |
1.8.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的克隆及基本功能分析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植物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克隆菌株及载体 |
2.1.5 序列分析所用软件和网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引物设计 |
2.2.2 葡萄风信子总RNA的提取 |
2.2.3 反转录First-Strand c DNA的合成 |
2.2.4 葡萄风信子MaFLS1基因的克隆 |
2.2.5 葡萄风信子MaFLS1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2.2.6 葡萄风信子MaFLS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7 葡萄风信子MaFLS1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葡萄风信子MaFLS1基因的克隆分析 |
2.3.2 MaFLS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葡萄风信子MaFLS1基因编码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
2.3.4 葡萄风信子MaFLS1基因表达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MaFLS基因启动子克隆及活性分析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植物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菌株及载体 |
3.1.4 生物信息学分析所用软件和网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引物合成及测序 |
3.2.2 蓝、白葡萄风信子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3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3.2.4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克隆载体构建 |
3.2.5 启动子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6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及缺失片段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7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 |
3.2.8 瞬时转化本氏烟草 |
3.2.9 GUS组织化学染色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分析 |
3.3.2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序列比对分析 |
3.3.4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瞬时表达载体构建 |
3.3.5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转化农杆菌鉴定 |
3.3.6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活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MaFLS基因启动子在异源植物烟草中的功能分析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植物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所用载体 |
4.1.3 实验试剂和菌株 |
4.2 实验方法 |
4.2.1 引物设计 |
4.2.2 p HFLS、p BFLS启动子GUS融合稳定转化载体构建 |
4.2.3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4.2.4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
4.2.5 转基因植株鉴定 |
4.2.6 GUS组织化学染色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蓝、白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4.3.2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鉴定 |
4.3.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4.3.4 GUS组织化学染色及启动子特异性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白三叶抗逆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生物胁迫抗性 |
1.1 抗寒性研究 |
1.2 抗旱性研究 |
1.3 抗盐碱性研究 |
2 生物胁迫抗性 |
2.1 抗病性研究 |
2.2 抗虫性研究 |
3 我国白三叶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10)两种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在草地早熟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草地早熟禾的育种现状 |
1.2.2 基因工程 |
1.2.3 GAMT1和GBF1的介绍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农杆菌浸种法转化草地早熟禾 |
2.1 PpGAMT1基因的扩增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2 农杆菌浸种法转化草地早熟禾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草地早熟禾胚性愈伤组织 |
3.1 PpGBF1基因的扩增和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草地早熟禾胚性愈伤的培养及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农杆菌浸种法得抗性苗PCR检测电泳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用农杆菌介导将WCMV基因导入白三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侵染大豆的苜蓿花叶病毒的分离鉴定、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大豆品种抗性筛选[D]. 车欣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D]. 罗珍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马铃薯磷转运蛋白相关基因StPHT1;7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 曹敏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白三叶新品系品种比较及其抗寒性的生理学基础[D]. 屈璐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大刍草BtACO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研究[D]. 高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陆地棉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特征分析与功能验证[D]. 张奇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葡萄风信子MaFL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 苏蓓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白三叶抗逆性研究进展[J]. 屈璐璐,王俊杰. 中国草地学报, 2020(02)
- [9]百脉根分子生物学主要领域研究进展[J]. 李宗英,王丹,边佳辉,孙占敏,傅华,吕嘉卫,吴燕民. 草业科学, 2019(11)
- [10]两种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在草地早熟禾中的应用[D]. 任玉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