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产开发中环境管理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昂[1](2020)在《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从1978年国内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到1998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后房地产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再到“房住不炒”的商品房居住属性回归下的平稳阶段,我国的商品住宅开发已走过了40年的历史。随着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下的节能减排趋势,中央提出了“用10年左右的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的目标,这将在人类建筑史上,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大事件,它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跨度和难度,而住宅与其他用途建筑相比更天然具有与装配式相匹配的特点。目前,房地产企业对装配式商品住宅还未建立成熟的开发管理体系,对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进行研究以提升开发管理能力,具有助力国家装配式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献综述,对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梳理总结了目前我国装配式商品住宅开发流程及管理现状,并对房地产企业在装配式商品住宅开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识别分类。然后采用专家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从国内外装配式商品住宅开发案例中总结经验,得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装配式商品住宅开发的启示。最后,通过案例启示及分析,本文对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提出了策略,在提出策略时,力求站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项目经理部的角度,增强了策略的针对性和可落地性。
李宜燔[2](2020)在《CX房地产公司项目规划设计管理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规划设计管理的内容涉及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贯穿于房地产开发始末。内容涵盖了,从意向项目初判的跟踪,到项目决策中对意向地块的规划研究分析和概念草案研究;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从施工现场的配合到营销工作的配合;直至项目运营、后期的维修、整改的技术支持。房地产开发中的规划设计管理作为房地产开发中操作管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所有标杆地产企业都处于被高度重视的地位,甚至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本文通过以发展中心项目为研究背景,对CX房地产公司规划设计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公司组织结构、进度计划、风险意识、决策能力、资料管理、设计成果审核、干系人管理、技术及人才力量等方面寻找目前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项目计划编制和执行不到位、管理层级多、资料管理不严、沟通不足、风险意识差、技术人才缺失、设计成果审核不严等。针对这些原因,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及方法,通过目标管理、范围管理、进度计划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组织管理、干系人管理及项目后评价的方式,对CX房地产公司的规划设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提高CX房地产公司规划设计管理能力。同时为公司其他管理工作及类似中小型公司的规划设计管理工作优化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参考、借鉴。
鲁宏明[3](2020)在《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旅游等产业迅速崛起,现代城市发展对商业地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当前,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与面积的不断激增,深圳市的房地产行业整体上呈现一派繁荣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深圳市的房地产价格也是持续走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深圳市如何加强对商业地产开发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面对持续走高的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圳市政府如何制定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和实施措施,对于保障地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深圳市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下有关政府监管的部分,随着深圳的经济发展,深圳市的地产业,特别是商业地产板块发展迅猛。深圳市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使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积极健康,政府既面对地方商业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可喜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政府监管的政策问题。因此,深圳市政府必须通过积极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科学地落实对地方商业地产开发的政府监管的诸多政策措施,以适应新时代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的新特征,探索出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下政府监管问题及对策。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开篇是绪论,阐述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下政府监管的背景与意义,针对国内外学者对政府监管理论有关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所研究的对象、其研究思路、寻求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与不足进行介绍。第一章是理论基础的阐述,这里主要阐述商业地产、政府监管、房地产开发等核心概念,其中主要从房地产政府监管的主体、模式、原则三个角度阐述政府监管概念。其次进行政府职能理论以及政府干预理论依据的阐述。第二章是分析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下政府监管的现状。从目前深圳市房地产开发市场(住宅、商业、工业等)的政府监管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市房地产现状有着小幅度的变化,如深圳商业地产推出面积大幅度回升,新房住宅月度成交量下滑,短时间内区域性地段成交量上涨,深圳二手住宅短时间内成交量上升,深圳中心城区二手住宅均价上升,深圳市商品房租金维持稳定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深圳市政府监管的主要主体,如开发前期、中期、行政审批、招标活动、工程质量、销售活动、资金周转、税收、开发后期等监管。第三章是分析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下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理清楚如政府监管模式不清晰,监管手段乏力,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深圳市政府监管政策不明确,政府监管执行力较低,以及市场调剂与政府监管存在矛盾的客观原因等方面原因。第四章是在分析深圳市政府监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下政府监管的对策与思路,从加强政府监管管理体制入手,完善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政府监管新模式;同时积极完善房地产房屋出售前市场准入机制,如颁布统一市场监管办法、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准机制等;此外还需完善房屋销售中、后期的巡查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深圳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与处罚机制,从法律角度保障监管的有效性;最后构建市场监测分析与督促检查相结合的机制等。
杜磊[4](2019)在《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城(区)是为了满足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经由政府规划和设立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近年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两江新区、南沙新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雄安新区等一批国家级新区,这些新区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与构建城市治理体系的示范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等产业新区,这些新城(区)具有产业发展迅速、政策机制灵活、设施配套齐全等众多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旧有的新区开发模式往往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城(区)运营若干年后会暴露出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职住分离、产业升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加之新型城镇化对新城(区)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完成好新城(区)的开发工作,成为了城市管理者需要应对的难题。有鉴于此,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借助系统演化理论,物理—事理—人理等系统相关理论对产业新城的发展规律、系统目标、系统结构以及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为产业新城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并利用系统动力学、Petri网、多Agent等建模方法建立了与该理论模型相对应的组合仿真模型。既为构建同类区域开发模型提供了参考,也为分析各类产业新城项目提供了定量分析工具与实验平台。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的外部规律研究。主要利用历史分析与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新城系统演化的历史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模式等维度,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产业新城的开发特征,总结我国产业新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二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过程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产业新城开发过程的系统分析,构建产业新城开发的分析框架与理论模型。首先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开发需要实现的系统目标。随后对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产业新城系统的演化规律。应用“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分别对产业新城的物质系统、过程系统、组织系统进行分析,厘清产业新城开发系统的结构;最后建立了三个成员系统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新城开发的理论模型,同时搭建了组合仿真系统的框架体系。第三部分为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模型的构建。首先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产业新城“物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的宏观运行。随后应用工作流分析技术构建了产业新城“事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的开发过程。接着应用M-Agent技术构建了产业新城“人理”仿真模型,用以模拟产业新城利益主体的组织行为。最后应用组合仿真理论,将所构建的“物理”、“事理”、“人理”模型进行组合,形成组合仿真模型,并对四种不同情景的新城开发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产业新城的发展首先要符合其系统运行的外部规律,即产业新城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外部经济社会条件对产业新城的发展有限制作用,政府与市场的有效配合是其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而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则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产业新城的开发要符合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即科学的利用“物理”、“事理”、“人理”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推动产业新城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新城的开发应以发展目标为引导,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决策,合理的计划与实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产业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应用多种建模方法,构建了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模型,并对产业新城开发过程进行了情景模拟,该仿真模型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从而印证了产业新城开发应遵从的内外部规律。
魏阳[5](2018)在《ZG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郑州升级为国家级中心城市,郑州的房价在2016年到2017年不断上涨,大型房地产企业增加对郑州及周边的房地产投资。房价大幅上涨,郑州市政府为控制房价先后出台一系列房市调控政策,限购、限贷、新房三年内不准转售等。ZG集团公司是郑州本土中型房地产企业,在大型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压力、郑州房市政策的监管压力和自身战略压力三重压力下,急需调整发展战略,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做准备,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制定符合集团公司未来持续高效增长的发展战略。ZG集团公司存在很多问题,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品牌效应不显着;员工管理、绩效管理欠缺,企业文化单一。ZG集团也有发展优势,ZG集团公司现在接手郑州商都新区工程,有项目优势;储备土地面积多达5000亩,有土地优势;在郑州扎根17年,本土化信息优势。ZG集团现在可以把握经济好转利于房产开发的新机遇,抓住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浪潮;避开郑州房地产调控政策威胁,正确面对房地产公司竞争加剧的局面,来制定发展战略。经过SWOT分析,ZG集团公司要利用公司发展优势,规避公司威胁,采取ST战略,定位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发展战略选择规划上,ZG集团公司要走“特色发展——主流发展——精品发展”的三大发展战略选择规划,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选择规划。发展战略实施措施是人力资源优化机制构建,优质的人力资源机制能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是公司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关键之处。ZG集团公司要围绕多元化发展战略定位,打造适合公司的人力资源机制,设计完善可行的人力资源方案,严格把控人才挑选流程,着力提升公司文化,重视考核评价方法选择。保障措施方面,第一,ZG集团公司要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缓解资金紧张,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利用新三板市场融资,在京东等众筹平台融资,利用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融资,利用融资租赁获取大型基建设备的使用权,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可持续的房地产融资体系;第二,ZG集团公司要实施风险管理,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提高ZG集团公司的风险战略管理水平;第三,ZG集团公司要创新房地产开发,利用商都新区项目优势,在开发商都新区项目中可以采用房产开发成长新模式——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相结合;第四,ZG集团公司要加强信息化,ZG集团公司要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司扁平化管理,实现公司网格化管理,建立内部信息系统,ZG集团公司要建立技术数据库,建立营销信息平台。
范婷[6](2018)在《绿色住区开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 ——以南京市“长发·天禧”项目为例》文中提出自上个世纪,我国的住宅开发业发展迅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费国内资源,住宅业开始掀起了“绿色潮”。本文基于《CECS 377-2014绿色住区标准》,从投资商的角度对绿色住区长发·天禧(文中简称CF)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过程进行了研究,为绿色住区开发中确保完成项目投资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寻找途径和方法。CF绿色住区项目位于南京市东郊,东北接麒麟科创园,南近江宁大学城,是未来南京市重点打造和提升的区域。通过对CF项目开发建设中绿色住区评价体系指标执行情况的实例调查,对项目工程造价控制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原则下,重点分析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设计阶段是绿色住区建设项目造价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也是项目投资节约可能性最大的阶段。但长期以来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都是各企业的薄弱环节。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工程造价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绿色住区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通过对国内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绿色住区的建设回顾与分析,指出了研究背景,对绿色住区开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研究的必要性及造价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介绍了 CF绿色住区项目的建设情况,研究了 CF项目对绿色住区指标的应用,为进行造价控制研究提供基本数据。第三章:运用比较归纳法。结合房地产投资构成与造价控制基本理论,提出绿色住区开发中造价控制要点。第四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实例南京CF绿色住区项目的开发对绿色住区开发中造价控制方法与控制成效进行实例论证,强调了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对绿色住区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提出建议。第五章:得出结论。提出了在绿色住区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活动中以规划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全过程控制原则。
陈嘉柳慧[7](2017)在《基于风险视角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对策研究 ——以海南“慧远美林谷”房地产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从海南省房地产近5至6年间的国家政策、行业政策以及相关的行业数据入手,分析海南省房地产市场整体宏观环境。再依据房地产项目开发四阶段理论及市场环境分析得出中小型房地产项目开发或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收集汇总业内专家及大学相关研究人员的意见,得到房地产项目开发各阶段将面临的二十种主要风险因素。梳理得到的二十种风险涵盖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在技术、区域经济与发展、管理、政策四大范畴内或面临的各类风险,且均有不同的衡量维度。因而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巧妙地绕开不同维度的对比分析限制,从20种风险中找到关键性的风险。根据层次分析法的递阶层次结构构建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两两对比矩阵,并据此编制风险评价问卷收集专家意见。文章的最后以一个实际开发中的房地产项目“慧远美林谷”为案例,对此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验证。项目收集了38份答卷,并选取了26分有效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的演算,成功得出了该项目目前面临的关键风险因素:项目融资风险、行业政策变更风险、材料价格上涨。此三项风险因素占据整体20项风险权重的43%。并就此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对应的风险规避对策。分别是从资金的进入、使用、回款三个方面给出了应对融资风险对策,或是材料价格统包,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等对策意见。本文解决了以下问题:一、就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环境,对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以数据的形式呈现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环境。二、根据现存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阶段性理论以及市场环境分析成果,结合业内专家以及高校研究人员的意见,分析得出中小型房地产项目开发面临的风险因素。三、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风险因素准则层,据此获得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评价体系,用以评价房地产项目开发各项风险因素。四、将研究得到的风险评价方法运用到“慧远美林谷”案例中,成功获得此阶段针对性的关键风险因素,并给出了相对应的风险规避对策。
费彦[8](2013)在《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研究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与居住生活直接关联的公益性配套设施,服务人口以1-2个街道辖区10-20万人为上限。在市场化的居住开发背景下,居住区公共设施的供应可分解为投资、建设和运营三个环节,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市场开发和运营主体以及社会公众等多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本文融合城市规划、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成果,采取数据分析、案例实证、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从现实入手,以广州市为例深入研究居住区公共产品的供应规律,并从技术范畴的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以及经济范畴的设施经费来源、建设实施方式提出了建议,力求对保证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足量优质供应有所裨益。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作了界定,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基本框架,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了概述。第二章的主要目的是居住区公共设施供应的内涵解析。本章首先分析了居住区公共设施供应“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适度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指出供应涉及的利益主体,最后解析了影响供应的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从而建立了本文的整体研究体系。第三章介绍广州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供应现状。本章首先从实践流程上介绍了规划编制到建设实施、综合验收、移交接管、产权界定全过程的操作方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然后从经费来源、实施现状、市场化状况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各类设施的供应情况;最后,深入剖析了目前广州市居住区公共设施供应中存在的实施程序不尽合理、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供应方式低效等问题。第四章重点解析广州市现行的居住区公共设施配置标准,同时与国标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内容包括对应人口规模的设施级别,对应功能类型的类别划分,对应具体需求的项目设置,各项设施建筑面积、用地面积、人均指标的具体规定,以及设施设置细则等。本章还分析了现有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主要讨论城市规划对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调控作用。深入剖析了广州市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总量控制的方法和内涵,强调其积极意义的同时,分析了这种控制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提出了区分“共有”和“公有”部分,在控规编制中控制“公有”设施用地、在开发项目管理中落实“共有”部分面积的建议,还提出了“标准户”修正系数和面积转换这两项近期优化建议。第六章的核心内容是从“投资”、“建设”和“运营”三个环节分析居住区公共设施的供应问题,讨论市场主体参与居住区公共设施供应的思路和办法。首先讨论了各项居住区公共设施的产品属性,列出了各项设施的公益性梯度,然后对各类各项设施适宜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运行者主体选择以及操作方法提出了实施建议。第七章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结论、创新点和待深入方向。提出居住区公共服务是“社区”内涵的重要载体,其供给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责、权、利。城市规划对居住区公共设施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区分居住区公共产品与私有产品的界限,平衡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方利益。居住区公共服务的实现必须以政府为主体,同时依赖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投资、建设和运营三个环节中的共同参与。
王中华[9](2013)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对于房地产企业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而做好房地产领域的决策,一个关键,又在于机会识别。本文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开发决策领域的机会识别,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机会识别导向的项目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在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是从环境变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种影响的角度,论述了机会识别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性。在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部分,从竞争战略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复杂性理论、多维理论、创业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机会主义理论等角度,梳理了机会识别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重点梳理或总结了复杂性理论、多维理论、创新理论等;在多维理论部分,本文认为任何影响因素都会作用于对象,而使得对象产生新的属性或使得原有属性发生变化,从而为认识房地产项目开发领域的机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创新理论部分,本文总结出,从思维方法的视角而言,创新思路的根本来源在于对一切合理性的批判,这也对识别机会提供重要的帮助。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的特性研究部分,比较详尽的分析了机会识别的内涵、一般属性、来源与途径、内容和种类、影响因素等,从而构建了对房地产项目开发决策中的机会识别的各种属性或特点的比较全面、详细的理解。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的过程机理研究部分,本文研究了机会识别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组织、机会搜索、机会评价、机会开发、机会陷阱管理等内容。这部分的创新主要包括:本文认为识别主体不应限于决策者,而应拓展到各种与项目有关的人士中去;机会陷阱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并分析了其原因等。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分析了13个机会因素与房地产项目成功之间的关系,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在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项目产品的性价比、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特定区域的客户需求状况三个因素对于项目的成功,影响比较突出;并据此提出了项目机会识别指数的概念,建立了具体的计量模型,为项目开发决策中项目机会识别,提供了一个量化工具。本文认为房地产项目开发决策领域中机会识别是一个重要问题,且其在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将不断得到更多的认同。
陈彬[10](2010)在《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及其风险的法律规制》文中指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无论是正规金融或非正规金融,在市场规则作用下,金融资源流向配置最合理的地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当下,我国社会发展正处转型时期,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二、三线的房地产开发在正规金融融资显得异常艰难,但这几年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仍然大步向前迈进,资金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民间融资。在我们西部近几个市县的城市化建设中,民间融资的作用功不可没,民间资本对当地的城市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将以对四川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民间融资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进而对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民间融资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民间金融相关制度的关联展开探讨,以人身信任向数字信任转化为路径阐述房地产开发中利用民间资本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证明需要打通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的“任督二脉”,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避免出现对民间金融打击“出力不讨好”现象。最后,从中发现房地产开发利用民间金融进行融资过程中所遇风险及其解决措施。由此,除了论文导论之外,本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状况调查。主要包括调查概况、数据分析,以及四川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中民间金融现状在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差异。从以上调查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对民间资本的依赖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存在显着差异。第二部分房地产开发民间融资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之所以会出现上文不同房企的对民间资本依赖的差异,主要是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地方中小房地产企业自身存在的内在原因,还包括我国不同区域或大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个性及差异等,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不同房企的融资渠道存在很大不同,因而会出现不同的融资选择,及其内在特殊性等情况。第三部分人身信任与数字信任的转换。结合前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国有或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公司业绩或数字赢得信用,而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大都通过人身信用获得融资,中小开发商通过民间融资获得高回报,从而也不自觉的完成了由人身信用向数字信用的转化,无形之中也打破了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二元结构”的正当性与可行性。第四部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中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虽然,中小开发商通过民间融资获得高回报,从而不自觉的完成了由人身信用向数字信用的转化,由此产生了民间资本对中小开发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用与风险同在,我们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因此此部分主要从开发商民间融资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的建构切入,构建风险防范的制度构架,主要包括构建该制度的宗旨、原则、及辅助制度的设计等内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并借鉴了国内外有关民间金融的研究成果,结合四川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中利用民间资本的调研情况,展开了自己的研究进路。本文希望通过二、三线城市中房地产开发在利用民间金融融资所遇风险的类型化研究,探索利用法律对房地产开发民间金融进行规制的可行性做法,为民间金融风险控制制度构建做一个尝试。因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利用民间资本风险的法律规制的研究,对于减少利用民间资本产生的纠纷,更大限度的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引导与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推动我国民间金融制度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房地产开发中环境管理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地产开发中环境管理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
1.3.1 论文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装配式商品住宅开发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现状 |
2.1.1 项目开发管理流程阶段 |
2.1.2 项目开发管理职能划分 |
2.2 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1 投资管理 |
2.2.2 设计管理 |
2.2.3 合约管理 |
2.2.4 工程管理 |
2.2.5 取证管理 |
2.3 产生问题的原因 |
2.3.1 内部原因 |
2.3.2 外部原因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案例及启示 |
3.1 国内外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案例 |
3.1.1 日本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案例 |
3.1.2 万科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案例 |
3.1.3 中建装配式住宅EPC项目开发管理案例 |
3.2 国内外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启示 |
3.2.1 打造装配式管理能力团队 |
3.2.2 构建一体化管理协同机制 |
3.2.3 匹配市场需求的装配式商品住宅产品 |
3.2.4 建立装配式特点的职能管理模块 |
3.2.5 全局视角推动上下游产业水平培育 |
3.2.6 积极实现良好政企互动 |
3.3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策略 |
4.1 优化组织建设 |
4.1.1 经营理念 |
4.1.2 团队建设 |
4.1.3 组织模式 |
4.2 强化职能管理 |
4.2.1 投资管理 |
4.2.2 设计管理 |
4.2.3 合约管理 |
4.2.4 工程管理 |
4.2.5 BIM协同管理 |
4.3 助力行业发展 |
4.3.1 改善市场观念 |
4.3.2 实现政企双赢 |
4.3.3 推动成果共享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5.1.1 论文主要工作 |
5.1.2 论文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存在问题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CX房地产公司项目规划设计管理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内研究综述 |
1.5.2 国外研究综述 |
1.5.3 小结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1.3 项目计划 |
2.1.4 项目范围 |
2.1.5 项目风险 |
2.1.6 项目组织 |
2.1.7 项目干系人 |
2.1.8 项目收尾 |
2.2 房地产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相关理论 |
2.2.1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流程 |
2.2.2 规划设计工作 |
2.2.3 规划设计管理 |
2.2.4 规划设计管理的目的 |
2.2.5 规划设计管理的目标 |
2.2.6 规划设计管理的总体原则 |
2.2.7 规划设计管理的范围 |
2.2.8 规划设计管理阶段 |
3 CX房地产公司规划设计管理现状 |
3.1 CX房地产公司介绍 |
3.2 CX房地产公司项目情况介绍 |
3.2.1 项目所在区位 |
3.2.2 项目定位 |
3.2.3 项目规划设计概况 |
3.3 CX房地产公司项目规划设计管理现状 |
3.4 现行规划设计管理问题 |
3.4.1 现存问题识别方法 |
3.4.2 规划设计管理现存问题 |
3.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4 问题原因分析 |
4 CX房地产公司规划设计管理方法优化 |
4.1 目标管理 |
4.2 范围管理 |
4.3 进度计划管理 |
4.4 风险管理 |
4.5 质量管理 |
4.6 组织管理 |
4.7 干系人管理 |
4.8 项目后评价 |
4.9 优化成果 |
4.9.1 部门职能及成员职责表 |
4.9.2 基本建设程序文件及规划设计文件清单 |
4.9.3 项目设计阶段推进情况一览表 |
4.9.4 优化后管理现状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文的不足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三、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房地产开发 |
(二)商业地产开发市场 |
(三)政府监督 |
二、理论基础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政府规制理论 |
第二章 深圳市商业地产开发市场政府监管现状 |
一、深圳市房地产状况 |
二、深圳市商业地产开发状况 |
(一)商业地产市场竞争加剧 |
(二)商业网点趋向密集化 |
(三)商业购物中心日益精准化 |
(四)深圳商业购物中心形成“一城多中心” |
(五)深圳市商品房租金维持稳定 |
三、深圳市商业地产开发市场中的政府监管 |
(一)监管 |
(二)监管主体 |
(三)政府监管过程 |
(四)政府监管效果 |
第三章 深圳市商业地产开发市场的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监管模式不清晰 |
(二)政府监管手段不力 |
(三)政府监管的体制不完善 |
(四)政府监管效力失调 |
(五)政府监管效率不高 |
二、原因分析 |
(一)政府监管政策不明确 |
(二)政府监管执行力低下 |
(三)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的矛盾 |
(四)政府未能敦促行业自律 |
第四章 完善深圳市商业地产开发市场的政府监管对策分析 |
一、加强政府监管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 |
二、积极完善房屋出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 |
(一)颁布统一的市场监管办法 |
(二)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的准入机制 |
三、完善房屋销售中、后的巡查监管机制 |
四、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处罚机制 |
五、市场监测分析和督促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产业新城开发的相关研究 |
1.2.2 城市系统仿真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框架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2.1.1 经济外部性与企业的聚集 |
2.1.2 区位理论与规模经济 |
2.1.3 比较优势与专业化 |
2.1.4 可持续发展观与相关理论 |
2.2 城市合作开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城市治理体系 |
2.2.3 企业家城市理论 |
2.3 复杂系统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
2.3.1 系统科学的发展 |
2.3.2 复杂系统演化论 |
2.3.3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
2.3.4 体系与体系工程 |
2.3.5 组合仿真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产业新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产业新城都发展的阶段 |
3.1.1 清末民初的实验探索 |
3.1.2 建国初期工矿型城市 |
3.1.3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地产 |
3.1.4 从产业园到城市新区 |
3.1.5 我国产业新城发展的经验总结 |
3.2 我国产业新城的类型与特点 |
3.2.1 外部投资型 |
3.2.2 城市扩张型 |
3.2.3 独立发展型 |
3.2.4 外贸口岸型 |
3.3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1 产业发展与城市开发不协调 |
3.3.2 发展路径与建设流程不科学 |
3.3.3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不明确 |
3.4 本章小结 |
4 产业新城组合仿真系统结构研究 |
4.1 我国产业新城开发应实现的系统目标 |
4.1.1 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
4.1.2 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 |
4.1.3 承接母城外移的功能和产业 |
4.1.4 做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
4.2 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4.2.1 初创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4.2.2 发育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4.2.3 提升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4.2.4 成熟期产业新城的系统演化 |
4.3 产业新城开发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统分析 |
4.3.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
4.3.2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
4.3.3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系统 |
4.4 产业新城开发的系统(理论)模型 |
4.4.1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间耦合关系 |
4.4.2 产业新城开发中"物理-事理-人理"的系统互动关系 |
4.4.3 产业新城开发系统的系统(理论)模型 |
4.5 产业新城开发的组合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
4.6 本章小结 |
5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
5.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与原理 |
5.1.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5.1.2 系统动力学的原理与特点 |
5.1.3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 |
5.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
5.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 |
5.2.1 "物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的目标 |
5.2.2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框架与边界 |
5.2.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假设条件 |
5.2.4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指标选取 |
5.2.5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因果关系分析 |
5.2.6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 “物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事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
6.1 Petri网的发展及原理 |
6.1.1 Petri网的发展概述 |
6.1.2 Petri网的定义与运行规则 |
6.1.3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
6.1.4 Petri网方法的适用性 |
6.2 产业新城开发的Petri网模型 |
6.2.1 工作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
6.2.2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构建分析 |
6.2.3 产业新城开发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
6.3 “事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实现 |
6.3.1 产业新城"事理"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
6.3.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
6.4 本章小结 |
7 “人理”维度的产业新城开发仿真模型构建 |
7.1 Multi-agent系统的构建 |
7.1.1 智能Agent |
7.1.2 Multi-agent系统 |
7.1.3 基于Agent的系统建模方法与步骤 |
7.1.4 Multi-Agnet建模与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的适应性 |
7.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组织的模型结构 |
7.2.1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问题分析 |
7.2.2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模型的框架 |
7.3 产业新城利益相关者MAS微观模型构建 |
7.3.1 Agent的角色研究与模型构建 |
7.3.2 产业新城MAS中的Agent的角色模型 |
7.3.3 MAS的交互机制设计 |
7.4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 |
7.4.1 "人理"维度产业新城仿真模型的软件实现 |
7.4.2 模型运行结果表示 |
7.5 本章小结 |
8 产业新城开发组合仿真系统的建立与仿真应用 |
8.1 组合仿真系统的构建 |
8.1.1 组合仿真系统的物理结构 |
8.1.2 模型组合分析 |
8.2 基于模型组合的仿真运行及实验分析 |
8.2.1 情景一:产业新城依照"产城融合"理念进行开发 |
8.2.2 情景二: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生活设施建设不足 |
8.2.3 情景三: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过度房地产化 |
8.2.4 情景四:产业新城开发过程中产业升级困难 |
8.3 组合仿真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ZG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公司战略管理理论 |
2.1 公司战略 |
2.1.1 公司战略内涵 |
2.1.2 公司战略特征 |
2.1.3 公司战略管理过程 |
2.2 公司战略管理理论流派 |
2.2.1 目标战略学派 |
2.2.2 竞争战略学派 |
2.2.3 资源战略学派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3.3 SWOT分析模型 |
第三章 ZG集团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ZG集团公司简介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竞争对手分析 |
3.2.3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4 替代产品的分析 |
3.2.5 供应商分析 |
3.2.6 购买者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土地资源 |
3.3.2 人力资源 |
3.3.3 资金资源 |
3.4 ZG集团公司存在问题 |
3.4.1 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 |
3.4.2 品牌效应不显着 |
3.4.3 员工管理、绩效管理欠缺 |
3.4.4 企业文化单一 |
3.5 ZG集团公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顶层设计不足 |
3.5.2 品牌宣传不到位 |
3.5.3 人力资源体系固化、僵化 |
3.5.4 缺少企业文化建设 |
第四章 ZG集团公司的战略选择 |
4.1 ZG集团公司SWOT分析 |
4.1.1 公司发展优势分析 |
4.1.2 公司发展劣势分析 |
4.1.3 公司面临的机遇分析 |
4.1.4 公司面临的威胁分析 |
4.2 ZG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 |
4.3 发展战略选择规划 |
4.3.1 特色发展规划 |
4.3.2 主流发展规划 |
4.3.3 精品发展规划 |
第五章 ZG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人力资源优化机制构建 |
5.1.1 人才挑选流程 |
5.1.2 公司文化提升 |
5.1.3 考核评价方法选择 |
5.2 保障措施 |
5.2.1 多元化融资 |
5.2.2 风险管理 |
5.2.3 创新房地产开发模式 |
5.2.4 加强信息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绿色住区开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 ——以南京市“长发·天禧”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绿色住区的内涵 |
1.3 我国绿色住区的建设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意义 |
1.4.1 研究的意义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CF绿色住区项目的开发 |
2.1 CECS 377-2014绿色住区的评价标准 |
2.2 CF绿色住区项目概况 |
2.3 CF项目绿色住区自评 |
2.4 CF绿色项目开发总结 |
2.4.1 CF绿色住区项目的开发原则 |
2.4.2 CF绿色住区项目开发总结 |
2.4.3 CF绿色住区开发中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住区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
3.1 工程造价控制基本原则 |
3.1.1 全过程造价控制 |
3.1.2 主动与被动结合的工程造价动态控制 |
3.1.3 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
3.2 绿色住区项目开发中对工程造价构成 |
3.3 影响绿色住区工程造价造价控制的因素 |
3.4 绿色住区开发中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
3.4.1 控制的原则 |
3.4.2 控制的方法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CF项目实例分析 |
4.1 项目准备阶段造价控制 |
4.2 CF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
4.3 规划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
4.4 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
4.5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
4.5.1 严格工程计量 |
4.5.2 加强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 |
4.5.3 优选供应商,加强项目资源管理 |
4.5.4 加强对索赔的管理 |
4.6 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控制 |
4.7 CF项目造价控制成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风险视角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对策研究 ——以海南“慧远美林谷”房地产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研究意义 |
1.2.2 现实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借鉴 |
2.1 新形势下房地产行业环境研究综述 |
2.1.1 房地产行业总体环境研究综述 |
2.1.2 海南省房地产业总体环境研究综述 |
2.2 中小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研究综述 |
2.2.1 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研究综述 |
2.2.2 中小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研究综述 |
2.3 房地产开发基本理论 |
2.3.1 房地产开发及其主要阶段特性 |
2.3.2 房地产开发风险研究方法 |
第3章 海南省房地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
3.1 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3.2 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
3.3 海南省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 |
3.4 海南省房地产土地购置与开发 |
3.5 海南省房屋建设情况 |
3.6 海南省房屋销售情况 |
3.7 房地产开发企业 |
3.8 基于市场分析的海南省中小房地产项目开发的风险分析 |
3.8.1 行业政策变更风险 |
3.8.2 市场环境变更风险 |
3.8.3 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
3.8.4 土地获取方式风险 |
3.8.5 市场推广风险 |
3.8.6 项目融资风险 |
3.8.7 竞争者 |
3.9 小结 |
第4章 海南省中小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分析 |
4.1 新形势下房地产开发阶段主要风险来源及成因分析 |
4.1.1 海南省中小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来源 |
4.1.2 海南省中小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成因 |
4.2 海南省中小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特性分析及分类 |
4.2.1 技术风险 |
4.2.2 管理风险 |
4.2.3 经济和区域风险 |
4.2.4 政策风险 |
第5章 海南省房地产项目开发风险分析 |
5.1 层次分析法(AHP) |
5.1.1 层次分析简介 |
5.1.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
5.2 基于AHP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5.2.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 |
5.2.2 通过制作风险评价问卷的方式构建两两评价矩阵 |
5.2.3 风险评价模型的权重计算 |
5.2.4 风险评价模型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5.2.5 各层级排序汇总 |
第6章 海南省某中小房地产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1.1 项目简介 |
6.1.2 项目规模及进度 |
6.1.3 目标人群周边建筑情况 |
6.1.4 项目涉及风险 |
6.2 AHP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6.2.1 基础数据采集 |
6.2.2 房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价AHP实现 |
6.3 关键风险指标的对策研究 |
6.3.1 项目融资风险对策研究 |
6.3.2 行业政策变更风险研究 |
6.3.3 材料价格上涨风险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概述 |
7.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住宅建设发展概况——市场主导的房屋供给方式 |
1.1.2 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变化 |
1.1.3 居民需求的丰富——优质化、多样化、差异化 |
1.2 研究内容界定 |
1.2.1 背景:市场体制下的居住开发 |
1.2.2 研究对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
1.2.3 研究内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 |
1.3 研究目标与路径 |
1.3.1 提升城市规划对居住区公共设施配置的调控水平 |
1.3.2 探讨居住区公共服务的经济支撑和运营模式 |
1.3.3 研究路径 |
1.4 已有研究基础 |
1.4.1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 |
1.4.2 公共产品方面的研究 |
1.4.3 关于政府公共行政方面的研究 |
1.4.4 实践经验:国外公共产品供应方式 |
1.5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本案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居住区公共服务供应的内涵解析 |
2.1 居住区公共服务供应的价值取向 |
2.1.1 社会公平 |
2.1.2 兼颐效率 |
2.1.3 适度标准 |
2.2 居住区公共服务供应的利益主体 |
2.2.1 政府部门 |
2.2.2 市场主体:开发商 |
2.2.3 社会公众:居民 |
2.2.4 技术人员:规划师 |
2.3 影响居住区公共服务供应的主要要素 |
2.3.1 技术因素 |
2.3.2 经济因素 |
2.3.3 制度因素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现状 |
3.1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实施过程 |
3.1.1 公共设施规划的编制过程 |
3.1.2 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实施 |
3.1.3 设施的综合验收 |
3.1.4 设施的移交接管 |
3.1.5 设施的产权界定 |
3.2 广州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现状 |
3.2.1 目前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经费来源 |
3.2.2 各类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应现状 |
3.2.3 居住区公共设施市场化经营现状 |
3.3 居住区公共设施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实施程序不尽合理 |
3.3.2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
3.3.3 供应方式低效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技术标准 |
4.1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的发展轨迹 |
4.1.1 国家标准的发展历程 |
4.1.2 广州市城市标准的发展历程 |
4.1.3 其他城市居住配套标准概况 |
4.1.4 国标及各城市居住配套标准小结 |
4.2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的指标细则 |
4.2.1 对应居住人口的分级控制 |
4.2.2 对应功能类型的设施分类 |
4.2.3 对应居住需求的项目设置 |
4.2.4 对应服务人口的总量控制 |
4.3 各类设施分项评析 |
4.3.1 教育类设施 |
4.3.2 医疗卫生类设施 |
4.3.3 文化体育类设施 |
4.3.4 社区服务及行政管理类设施 |
4.3.5 金融邮电类 |
4.3.6 市政公用类 |
4.3.7 商业服务设施 |
4.3.8 各类设施总结 |
4.4 现有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的局限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调控 |
5.1 城市规划对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调控作用 |
5.1.1 规划调控的要素 |
5.1.2 规划调控的基本原则 |
5.1.3 规划管理的内容 |
5.2 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建筑面积总量控制 |
5.2.1 千人指标的控效力 |
5.2.2 “标准户”的控制方法 |
5.3 居住区公共设施的用地控制 |
5.3.1 公共设施的用地形态分类 |
5.3.2 公共设施的用地总量控制 |
5.3.3 公共设施的用地控制模式 |
5.3.4 公共设施的用地控制建议 |
5.4 规划管理实施案例 |
5.4.1 珠江新城某大型楼盘案例 |
5.4.2 白云区某保障性住房案例 |
5.4.3 蚕禺某小型楼盘案例 |
5.4.4 案例总结 |
5.5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总量控制方法的讨论 |
5.5.1 总量控制的标准讨论 |
5.5.2 总量控制的内涵讨论 |
5.5.3 “标准户”的修正 |
5.5.4 主体责任讨论 |
5.5.5 公共设施总量控制的理想模式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模式 |
6.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分类 |
6.2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市场化运营策略 |
6.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实施建议 |
6.3.1 教育设施供应建议 |
6.3.2 医疗设施供应建议 |
6.3.3 文化体育设施供应建议 |
6.3.4 社区服务与行政管理设施供应建议 |
6.3.5 市政公用设施供应建议 |
6.3.6 商业设施供应建议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待研究内容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 竞争战略理论 |
二、 项目管理理论 |
三、 复杂性理论 |
四、 多维理论 |
五、 创业理论 |
六、 创新理论 |
七、 经济周期理论 |
八、 机会主义理论 |
九、 几种理论与机会识别研究的关系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 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决策研究 |
二、 机会识别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研究框架提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界定的依据 |
二、 界定的内容 |
三、 重要概念的辨析 |
第二节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一、 项目开发的特征 |
二、 项目开发环境的变化 |
三、 机会识别的经济分析 |
四、 识别机会的可能性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一、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框架的层次关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的特性 |
第一节 机会识别的内涵 |
一、 对象论视角下的内涵 |
二、 主体论视角下的内涵 |
三、 过程论视角下的内涵 |
四、 结果论视角下的内涵 |
五、 方法论视角下的内涵 |
第二节 机会识别的一般特征及启示 |
一、 认知特征 |
二、 方法特征 |
三、 分布特征 |
第三节 机会的来源和识别途径 |
一、 机会的来源 |
二、 机会识别途径 |
第四节 机会识别的内容和种类 |
一、 机会识别的内容 |
二、 机会的种类 |
第五节 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 |
一、 个人特质 |
二、 条件与环境 |
三、 资源基础 |
四、 知识与能力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的过程机理 |
第一节 机会识别的主体和组织 |
一、 主体的范围和类型 |
二、 各主体的责任和资源 |
三、 各主体的相互关系 |
四、 识别主体组织 |
第二节 机会搜索 |
一、 机会搜索的地位与作用 |
二、 机会搜索动机 |
三、 机会搜索途径 |
四、 机会搜索的条件 |
五、 机会搜索的模式 |
第三节 机会评价 |
一、 机会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
二、 机会评价的原则 |
三、 机会评价的内容 |
四、 机会评价的概念模型 |
第四节 机会开发及开发后评价 |
一、 机会开发的内涵 |
二、 机会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
三、 机会开发的影响因素 |
四、 机会开发的模式 |
五、 机会开发控制 |
六、 机会开发后评价 |
第五节 机会识别陷阱 |
一、 陷阱的含义及预防的重要性 |
二、 陷阱产生的原因 |
三、 陷阱的来源 |
四、 陷阱的分类和表现 |
五、 陷阱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实证的理论模型构建 |
一、 实证分析的理论框架 |
二、 假设提出 |
三、 理论模型构建 |
第二节 数据获取 |
一、 问卷设计过程 |
二、 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分析 |
一、 数据筛选和质量评估 |
二、 相关性分析 |
三、 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
四、 综合结论 |
第四节 计量模型估计 |
一、 计量模型的初步估计 |
二、 计量模型的确定 |
三、 对模型的分析与验证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 重视机会识别导向的项目开发 |
二、 机会识别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
三、 机会识别的具体方法和工具 |
第二节 主要建议 |
一、 在多维理论和认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机会识别 |
二、 识别主体的能力建设是关键 |
三、 把握趋势与未来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不足 |
二、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10)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及其风险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问题的由来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研究情况 |
0.2.2 国内研究状况 |
0.2.3 已有研究的述评 |
0.3 基本思路与主要观点 |
0.3.1 基本思路 |
0.3.2 主要观点 |
0.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主要创新点 |
1. 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资状况调查 |
1.1 调查概况 |
1.1.1 调查目的 |
1.1.2 样本分析 |
1.2 数据结果分析 |
1.3 一线城市房产企业的融资现状 |
1.4 一线城市房地产企业对二、三线城市积极性不高 |
2. 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发生的原因 |
2.1 中小开发商的融资需求很难从正规金融得到满足 |
2.2 民间资本参与房地产开发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
2.3 二、三线城市房开商很难在一线城市获得发展的机会 |
3. 人身信任与数字信任的转换 |
3.1 信任的来源 |
3.2 信任的分类 |
3.3 人身信任 |
3.3.1 人身信任的定义 |
3.3.2 人身信任的表现形式 |
3.3.3 人身信任保障的依靠 |
3.4 数字信任 |
3.4.1 数字信任的定义 |
3.4.2 数字信任的前提 |
3.4.3 数字信任对公司发展的作用 |
3.5 人身信任与数字信任的转换 |
3.5.1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法人的人身信任 |
3.5.2 有良好人身信任的企业法人会引领企业发展壮大 |
3.5.3 企业法人的人身信任会逐渐表现为制度信任 |
4. 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
4.1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民间融资的风险 |
4.2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民间融资风险的法律规制 |
4.3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民间融资风险控制的其他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四、房地产开发中环境管理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开发管理研究[D]. 李昂.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2]CX房地产公司项目规划设计管理优化的研究[D]. 李宜燔. 云南大学, 2020(08)
- [3]深圳商业地产开发市场的政府监管研究[D]. 鲁宏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系统仿真方法的产业新城开发过程演化研究[D]. 杜磊. 重庆大学, 2019(01)
- [5]ZG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魏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6]绿色住区开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 ——以南京市“长发·天禧”项目为例[D]. 范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7]基于风险视角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对策研究 ——以海南“慧远美林谷”房地产项目为例[D]. 陈嘉柳慧.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应研究[D]. 费彦.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9]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研究[D]. 王中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03)
- [10]房地产开发中民间融资及其风险的法律规制[D]. 陈彬.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