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之本——基于安然公司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令,张龙祥,龙旭[1](2021)在《安然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内容及后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文化是每个公司追求卓越的基本要素,优良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公司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面对失败和挑战。缺少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的寿命不会长久,安然公司便是这样的一个失败典型。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安然公司企业文化的形成、内容及后果进行分析梳理,找出安然的企业文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并总结安然破产所带来的启示,引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独立性思考。
孟铂林[2](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更为重大。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广泛的失灵,具体表现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失真;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自利性;以及,普通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本文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整个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披露规定层面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模糊性降低了违规披露的成本,相关规定的分散性则增加了合规披露的成本,且细化规定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披露信息层面上,不断增加的披露信息不仅导致了监管上成本收益的失衡,而且导致了投资者吸收和运用披露信息上成本收益的失衡,此外海量的披露信息还扭曲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并且引发了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在监管监督层面上,上市公司、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关,以及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伞形”利益关联体系,由于利益冲突和监管“俘获”等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监督很有可能出现缺位问题。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路径,规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法律机制方面,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事前法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立法,适当增加司法机关、监管机关和监督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操作空间;在事中法律机制方面,应该着重保证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在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中增设同行评审环节,在审计业务和资信评级业务中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在事后法律机制方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完善相关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与此同时,立足于“法律+技术”的视角,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通过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缓解披露信息的“数量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合作、强化监管制约。
崔钰莹[3](2020)在《基于EVA的跨国并购绩效研究 ——以美的并购库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我国传统家电发展已经进入发展瓶颈,人们对传统白色刚需家电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对智能小家电的需求却在大幅度提升。家电企业要想继续获利,可以通过不断压缩产品成本或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迎合消费者需求向智能家居转变;或对我们国家的其他新兴行业市场进行开拓,让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家电企业要想摆脱困境,跨国并购就能将这一问题够迅速解,并且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又对跨国并购持支持态度,由此,跨国并购将成为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未来进行投资的重要方式。在这么多的跨国并购案例中,并购质量究竟如何?我国企业并购是提升了公司绩效,达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还是降低了公司绩效?企业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绩效回报是否配比?是否还应该继续多元化跨国并购?是否实现了并购后的成功整合?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国家公司在进行并购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美的并购库卡为例,对美的集团的跨国并购绩效进行了EVA体系下的绩效计算与分析。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描述,并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框架与内容安排。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从跨国并购与EVA体系两个视角展开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理论分析部分对并购概念与并购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企业并购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引出本文EVA体系进行企业业绩评价,并总结EVA体系在评价企业并购业绩的优势。第四章,案例分析。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并购双方的行业背景以及案例并购过程,紧接着从行业和企业层面对美的并购库卡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最后为本章重点为美的并购库卡绩效评价—基于EVA评价法,本部分采取了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美的集团的EVA评价指标与海尔、格力两个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第五部分,结论部分,首先得出美的并购库卡的业绩评价的研究结果,然后在对企业跨国并购提出建议、对美的集团将来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论:在家电行业不景气,家电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时,美的集团跨国并购有效缓解了行业周期性对美的绩效的影响。从整体上来说,美的并购库卡后的绩效表现要比其他没有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要好,但并购后绩效表现不突出,从并购后的短期和中期的并购绩效来说,只能达到及格水平。本文细致全面的运用EVA业绩评价体系对中国三大家电企业在近年来的业绩进行了计算对比,补充了EVA案例数据。对比分析了家电企业进行混合跨国并购、横向跨国并购与没有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业绩之间的差别,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本文的不足之处有:第一,本文仅对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并没有涉及中小家电企业,并不能得出普适性结果,第二,本文仅采用单一EVA评价体系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没有从多角度分析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第三,基于企业公开的财务数据,本文选择了并购前两年和并购后三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观察期较短,没有分析企业并购绩效是否在未来得到改善。
宋景尧[4](2019)在《媒体报道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媒体影响资本市场典型事实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媒体及媒体语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文重点梳理了银广厦、2008年中国毒奶粉、美国安然以及“剑桥分析”等事件中媒体影响资本市场的典型事实,并尝试分析其中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在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MP)的基础上,将资本资产收益率的主观分布和客观分布分离,构建了分析媒体影响资本资产定价的理论模型。本文将抽象出四种类型的媒体,即真相揭露型媒体、市场参与型媒体、非理性媒体、舆论引导型媒体。真相揭露型媒体的目标在于发现资本资产收益率的客观分布,并通过披露媒体信息,改变居民的主观期望,从而最小化资本资产收益率的主观分布函数和客观分布函数的距离。市场参与型媒体的目标并非追求真相,而是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该媒体通过对信息的垄断,参与资本市场的交易过程,获取超额利润。非理性媒体是市场信息的放大器。谣言和真实的信息始于小范围的信息披露,非理性的媒体在不确认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放大信息。舆论引导型媒体通过控制初始信息,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即代表性消费者的客观期望效用最大。本文先从理论角度探讨上述类型媒体的存在对资本资产市场定价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在真相揭露型媒体和舆论引导型媒体的情形下,基于资本资产收益率主观分布的市场定价收敛到基于资本资产收益率客观分布的市场定价。在市场参与型媒体的情形下,媒体套利行为会压低资本资产的价格。在存在非理性媒体的情形下,媒体会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本文进而探讨上述四种情形下的福利性质。模型的分析结果认为,四种媒体处于不同的目的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在真相揭露型媒体和舆论引导型媒体的情形下,市场实现了福利最大化。在市场参与型媒体和非理性媒体的情形下,市场的力量不足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了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尤其是验证舆论引导型媒体是否影响到了资本市场的定价,本文采集了《人民日报》的文本大数据,并采用问归模型验证《人民日报》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将非结构化信息进行结构化转化,是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特征。借助文本分析量化《人民日报》信息,来考察舆论引导型媒体关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本文通过界定和测算《人民日报》的行业关注度来测度的其政策导向,进而研究《人民日报》关注对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度及股票收益的影响。利用23个行业的66支股票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作为舆论引导型媒体,《人民日报》关注度对股票行业收益及对应公司个股收益都有显着影响,新闻报道发布之初,对股票收益产生负作用,关注度越高的股票其收益率和超额收益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在几日后发生逆转,即股票收益在下一个阶段会随着关注度的提升而上升,这一现象在《人民日报》关注度对行业股票收益与对应的个股股票收益的影响一致。同时,《人民日报》关注度增加,股票成交量与股票换手率会上升,即《人民日报》关注度越高的股票会越活跃,且《人民日报》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会随着成交量和换手率的提升而上升。本文认为:舆论引导型媒体关注度是影响股票市场定价的因素,其关注水平的高低会对股票市场价格产生一定影响。舆论引导型媒体关注度高的行业,其股票交易会相对活跃,融资能力上升。一段时间内舆论引导型媒体对某些行业的持续关注的效果要优于非持续性关注,带来行业股票交易的持续活跃,有利于行业融资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研究话题和范围的创新,其次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在媒体分类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媒体及其报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从而拓展了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边界,从语言和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去看待媒体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同时本文的实证部分探讨了《人民日报》这一舆论引导型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人民日报》在中国有着特殊的身份,被誉为党的喉舌。这种特殊的身份赋予了《人民日报》特殊的功能和意义。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文献主要选取财经媒体作为解释变量,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舆论引导型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本文在研究对象上的一个创新。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理论和实证方法上做出了创新。本文拓展了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尤其是将资本资产收益率主观分布与客观分布分离,进而探讨不同类型的媒体信息和语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文创新性地将媒体分为真相揭露型媒体、市场参与型媒体、非理性媒体、舆论引导型媒体,并对其的行为加以理论刻画。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创新性地采用了大数据文本分析的方式量化媒体信息,为刻画媒体行为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本文的组织方式如下。第1章为导论,第2章综述相关文献。第3章对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着名的媒体影响资本市场的案例和事实进行分析。第4章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媒体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的理论机制。第5章采用《人民日报》文本大数据实证分析舆论引导型媒体关注度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第6章给出结论及政策建议。
黄坚[5](2019)在《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自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国内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最近几十年,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我国的优秀企业家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经营模式。企业逐渐壮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复杂起来。机会和风险并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的重大的财务舞弊案件也随之发生。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我国的审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传统审计模型,转变成以重大错报评估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要求审计人员在正式开始审计之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重大风险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这样可以高效的利用审计资源,把更多的审计重心放在可能存在高风险的地方,提升审计质量。本文通过对LY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案例进行分析,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了解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方法和应对措施。首先,本文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且归纳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的前辈学者们关于审计风险的各种理论研究,获得对审计风险的初步理论了解。并且形成本文的研究框架,作为后面的写作指导。其次,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了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的理论。依次介绍重大错报风险的含义、分类、特点、原因和应对措施。然后,对LY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对公司的行业背景、主营业务、财务数据进行了解和分析,从审计人员的角度分析这些有限的资料,发现公司在货币资金存在性、关联方资金占用、收入确认等六个方面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随后,本文对于公司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都给予了应对措施方面的建议。最后,在本文的最后部分进行总结和建议,从公司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企业降低重大错报风险提供一点点借鉴。本文采取真实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思考在审计工作中如何去辨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再根据评估出来的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板块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制定审计计划,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刘玉[6](2019)在《基于DHGF综合集成算法的我国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初,美国爆发了一系列财务舞弊事件,从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开始,到世界通讯、施乐、时代华纳等各大公司丑闻不断且规模"屡创新高"。此类事件不仅使广大投资者产生巨大恐慌,也给证券市场造成沉重打击。为了提高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并避免这一局面再发生,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以下简称SOX法案)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报告。2004年9月,“发起组织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以下简称COSO)。此外,诸多内部控制相关规定性文件的发布,把过去许多自愿选择性的做法变成法定强制性的要求。世界各国愈发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相关监管部门逐步修订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国经济市场在近年井喷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制造业频发舞弊行为和财务危机,引起各界人士的重点关注。“三鹿奶粉”、“贝因美财务造假事件”等事件,因企业未能严格有效地防范财务与经营风险、虚报财务数据披露不真实信息等,使公司乃至行业的利润与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制造业作为其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若想要快速蓬勃的增长与健康稳定的发展并存,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效果评价提高重视。2008年5月22日,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文件,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及依据、范围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风险专题研讨班中多次强调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应对风险的举措,此外还强调了食品安全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党中央近年来重点关注风险的防范,提出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协同和责任机制已刻不容缓。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框架已大致成型,但规范类文件的广泛适用性难以顾及各行业自身特点,因此还需更多关注细致化研究,分行业分领域地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索。本文研究食品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是响应党中央防范风险的号召,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本文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通过收集、归纳和总结相关文献,梳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究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以求完善针对食品制造行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第二,以内部控制的五目标与五要素为基础,运用DFGH综合集成算法,旨在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理论概念和实际情况,更全面系统地分析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本文结合行业特点建立评价体系并结合具体企业的案例分析,力图得出针对食品制造业的精细化效果评价和缺陷分析等研究结果,为同行业上市企业提供借鉴参考的数据,提出改善思路和具体化建议。本文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综合多角度选择相关指标:首先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作为基础;其次结合行业特点分析我国食品制造业内部控制现状;最后综合实施效果与设计情况两个层面,以五目标为指导五要素为依据,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本文运用DHGF综合集成算法,并结合专家及业内人士的意见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使得“内部控制效果”这一定性的目标对象有定量化的描述,较为直观且更能反应出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的环节,克服传统方法结果含蓄且难以准确针对痛点采取改进举措的缺点。国外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广泛,但大多基于本土化企业发展状况,对我国企业不具有通用性;国内很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方法和评价层次都较为单一,且较少能结合行业特征。本文选取我国的实际典型案例,而贝因美内部控制的某些不足之处在部分食品制造业公司中存在普遍性,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对我国食品制造上市公司提供参考。
戴丽兰[7](2019)在《高管团队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爆出财务舞弊丑闻,例如巴西石油、安然公司、光大证券等企业,凸显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低下,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2002年,美国政府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披露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自2001年来,我国政府为了防范和降低公司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相继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相关规范和文件。同时,随着我国外部市场环境的复杂化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公司的经营、战略决策需要涉及多样的、广泛的知识领域,高管个体的经验和技能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环境。因此,构建高效能、多元化、互补型的高管团队迫在眉睫。高管团队作为战略决策的主导者和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者,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起着关键性作用,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的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追捧,但是现有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所以,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仍存在“暗箱”之谜。本文借鉴“高管特征——战略选择——企业绩效”的研究思路,引入内部控制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构建“高管团队特征——治理机制——经营效率”的逻辑链条,深入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在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所起的中介效应。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开展了关于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引入内部控制质量这一中介变量,从崭新的视角研究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2012—2016年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五年共获得3304个研究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小板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和教育水平异质性与企业绩效显着负相关;性别异质性和高管团队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显着正相关。(2)中小板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与内部控制质量显着负相关;性别异质性和高管团队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显着正相关。(3)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显着正相关。(4)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高管团队年龄异质性、性别异质性、教育水平异质性和高管团队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最后,依据实证检验结果,本文为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成长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动态调整高管团队的关键影响因子,优化高管团队的年龄结构,合理分配女性高管比例,配置与治理机制相适应的高管团队教育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建设,降低企业筹融资成本,完善股权激励机制,降低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企业绩效。
胡梨花,刘骏[8](2018)在《公共合约观视角下的会计信息有用性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最新国际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财务信息"的概念,因此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探讨再次进入学界视野。文章从公共合约观视角切入,分别从会计规则制定、会计规则执行和会计规则监督三个环节探讨了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要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重点要关注制定环节的"政治程序"和科学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执行环节的观念更新、委托代理、内部控制建设,以及监督环节的审计独立性等问题;同时,还必须既关注通用会计规则,也关注剩余会计规则问题。
袁静羽[9](2016)在《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公司治理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公司治理中,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一直存在,原来的公司治理侧重于公司内部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偏重于经济利益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调节与兼顾,而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上并不高,关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的重视也尤为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的构建。因此,厘清我国公司治理中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能更好地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以马克思的企业与社会关系理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在本文中,以公司中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作为贯穿本文的路径,论文首先通过对企业中社会责任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过程的一系列介绍;接着从我国公司对内及对外社会责任的履行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企业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针对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企业公司治理的经验及启示;最后针对我国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得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融汇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价值准则、目标追求及相应的评价机制,以促进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呼应,促进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兼顾与协调的结论。这对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刘佳伟[10](2016)在《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文中提出21世纪初,随着“安然”、“世通”事件的爆发,美国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这次危机暴露出了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系列问题:一是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内生性缺陷。截止美国财务危机爆发时,美国大公司中超过半数由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长,并负责董事会成员的提名,决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任免,这种情况最终使得公司的日常经营完全由被管理层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缺位。二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催生短期行为。美国许多公司都推行了股票期权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公司把股票期权作为报酬发给企业高管人员,使公司的利益与管理者利益绑定,这种激励机制的实施为公司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无形中容易催生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他们为了实现股票上涨所带来的个人利益,往往不惜隐瞒成本,低估债务,夸大利润,粉饰业绩,帮助公司股票不断上涨,从而谋取个人的经济利益,一旦职业经理人的不当行为败露,被蒙在鼓里的股东将遭受巨大的损失。三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督不力。在安然事件中,对于安然1998、1999、2000、2001年提交的10-K、10-Q文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审查,从而使安然公司得以顺利地持续向市场披露虚假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次财务危机的爆发。四是外部第三方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由于美国法律不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同时开展审计业务与审计咨询业务,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增加利润,逐渐将以咨询为主的非审计业务作为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在安然事件中,仅在2000年度,在安然公司支付给安达信5200万美元的各类服务费用中,仅咨询费就占了2700万美元,面对提供巨额收入来源的上市公司,外部会计事务所自然不敢轻易得罪,断了自身财路,所谓的“独立第三方机构”也就变得不独立了。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美国时代华纳、QWEST等上市公司相继爆出财务造假事件,令整个美国社会倍感震惊和愤怒。为防止市场崩溃,促进经济复苏,美国政府决定对公司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有效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诚信的良好环境。在此背景下,《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被迅速提上了日程,从2002年2月14日递交第一稿到7月30日布什总统签字正式签发,这部法律的制定仅仅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出台后,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有关公司治理及责任的研究,不仅对于研究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证券监管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对于研究21世纪西方国家企业的经济行为亦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中心,通过对该法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还原法案出台时的背景情况,并且集中研究法案中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关内容,同时将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同为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证券立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此系统地考察和分析21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异同,以此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企业的经济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并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启迪和参考。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共分四小节,主要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包括其产生背景、制定过程、立法目的、社会影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一节主要介绍21世纪初美国财务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其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节主要介绍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应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过程;第三节分析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原因,介绍了法案的立法目的;第四节主要介绍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关公司治理及责任规定对美国社会的后续影响。第二章共分六节,主要是对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基本内容的评析。其中,第一节评析了法案有关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第二节评析了法案关于严格财务报告风控机制的规定;第三节评析了法案关于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定;第四节评析了法案关于加大处罚力度的规定;第五节评析了法案关于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规定;第六节评析了法案关于避免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的规定。第三章共分三节,主要介绍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有关公司治理与责任的立法的影响。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第二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加拿大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第三节主要介绍了法案的颁布对澳大利亚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影响。本文结语部分总结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主要规定,并分析了该法对于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影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效果;《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效果。通过以上文章对于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研究,并通过考查法案颁布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我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及立法技巧的影响与限制,法案的规定仍然有一些不足或者遗憾。但是,这部法律开创了美国近代历史上公司治理领域法制改革的先河,成为在该领域法制改革的里程碑。
二、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之本——基于安然公司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之本——基于安然公司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安然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内容及后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企业文化的定义 |
2 安然企业文化的形成 |
2.1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倡导 |
2.2 企业的经营实践 |
2.3 企业文化的运用 |
2.4 企业文化的形成 |
3 安然企业文化的内容 |
3.1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赌场精神 |
3.2 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严酷的末位淘汰 |
3.3 企业文化的行为层——过度注重短期利益 |
3.4 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
4 安然企业文化的后果 |
5 结语 |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 |
一、上市公司文字叙述的模糊披露 |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盈余管理 |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报告的失真问题 |
一、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失真导致“业绩变脸” |
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失真导致“资本消失” |
三、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失真导致“评级失灵” |
四、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报告失真导致“资产缩水” |
第三节 我国证券散户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 |
一、详尽披露导致的“过犹不及”问题 |
二、专业性导致的“知识壁垒”问题 |
三、散户投资者自身抗拒分析披露信息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 |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模糊且分散 |
一、规定模糊导致了低廉的违法成本 |
二、规定分散导致了高昂的披露成本 |
三、披露立法的困境 |
第二节 信息的单向棘轮:“数量至上”的误区 |
一、披露信息“大爆炸”的单向棘轮 |
二、数量问题导致了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
三、数量问题导致了投资者成本收益的失衡 |
四、数量问题引发了潜在的其他影响 |
第三节 “伞形”利益关联体系下监督的缺位 |
一、保荐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
二、证券服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
三、监管机关所面对的利益诱惑 |
第三章 中美案例及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
一、典型案例显示信息披露造假技术不断提升 |
二、监管趋严以及新的问题 |
第二节 美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
一、“蓝天案件”与“安然、世通事件” |
二、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
一、全面实施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美国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
三、技术进步对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实现立法上的“刚柔并济” |
一、转移立法重心,实现“以柔克刚” |
二、制定标准模板,实现“以刚制柔” |
第二节 保证“看门人”的独立性 |
一、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 |
二、增加同行评审环节 |
三、重构委托-代理关系 |
第三节 完善监管督察机制和证券诉讼制度 |
一、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 |
二、完善相关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
第五章 “法律+技术”视角下的可行性建议 |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评级机制 |
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评机制简析 |
二、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 |
第二节 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 |
一、顺应信息披露的单向棘轮 |
二、以个性“化繁为简” |
三、双轨体系与双重标准 |
第三节 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原因 |
二、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思路 |
三、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沪深证券交易所2015年6月1 日—2018年12月31 日间上市公司统计表 |
附录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个人投资者中实际效果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3)基于EVA的跨国并购绩效研究 ——以美的并购库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框架和内容 |
2.文献综述 |
2.1 跨国并购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基于EVA业绩评价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3.1 跨国并购概念 |
3.1.1 跨国并购的相关概念 |
3.1.2 跨国并购的主要类型 |
3.2 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 |
3.2.1 被并购企业价值低估论 |
3.2.2 协同效应理论 |
3.2.3 多元化经营理论 |
3.2.4 市场势力理论 |
3.3 跨国并购绩效与评价方法 |
3.3.1 跨国并购绩效 |
3.3.2 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 |
3.4 EVA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
3.4.1 EVA的理论基础 |
3.4.2 EVA绩效评价指标介绍 |
3.4.3 EVA会计项目调整原则 |
3.5 EVA体系在跨国并购绩效中的优势分析 |
3.5.1 EVA在跨国并购绩效评价的优势分析 |
3.5.2 EVA在跨国并购绩效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
4.案例分析 |
4.1 美的并购库卡案例简介 |
4.1.1 美的集团 |
4.1.2 库卡集团 |
4.1.3 并购内容 |
4.2 美的并购跨并购动因分析 |
4.2.1 行业层面 |
4.2.2 企业层面 |
4.3 美的跨国并购EVA计算与分析 |
4.3.1 调整项目的确定 |
4.3.2 债务成本的确定 |
4.3.3 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 |
4.3.4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 |
4.3.5 美的集团EVA计算结果 |
4.4 美的EVA与同行业企业EVA对比分析 |
4.4.1 美的与海尔集团对比分析 |
4.4.2 美的与格力电器对比分析 |
4.4.3 分析评述 |
5.启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案例启示 |
5.2.1 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建议 |
5.2.2 美的集团当前发展前景与建议 |
5.2.3 EVA运用的思考 |
5.3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5.3.1 本文的贡献 |
5.3.2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媒体报道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国内外媒体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
一、国外传媒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
二、国内传媒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
第三节 媒体效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一、媒体报道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
二、异质性媒体对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存在差异化 |
三、媒体效应的公司治理理论 |
第四节 语言经济学综述 |
一、国内外语言经济学的起源 |
二、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框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媒体报道对资本市场影响的经典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一节 银广夏事件 |
第二节 2008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 |
第三节 美国安然事件 |
第四节 “剑桥分析”事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媒体报道影响资本资产市场定价的理论模型 |
第一节 基准模型 |
第二节 真相揭露型媒体 |
第四节 非理性媒体 |
第五节 舆论引导型媒体 |
第六节 福利分析 |
第七节 语言在媒体传播中的作用 |
第八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媒体报道影响资本资产市场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择及指标分析 |
三、模型建立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平稳性检验 |
二、《人民日报》关注与行业收益相关性分析 |
三、《人民日报》关注度与个股收益 |
四、《人民日报》关注度对股票活跃程度的影响 |
五、交叉作用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框架 |
2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相关理论 |
2.1 重大错报风险产生的原因与评估 |
2.2 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3 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案例研究——以LY公司为例 |
3.1 LY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2 LY公司审计业务的概况 |
3.3 LY公司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
3.4 针对LY公司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4 总结与建议 |
4.1 本文总结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DHGF综合集成算法的我国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贡献与不足 |
1.4.1 主要贡献 |
1.4.2 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述评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述评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分析 |
3.1 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4 三种理论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 |
3.2 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分析框架 |
3.2.1 我国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
3.2.2 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维度 |
3.2.3 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 |
3.3 DHGF综合集成算法在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适用性 |
3.3.1 DHGF综合集成法简述 |
3.3.2 DHGF综合集成算法的适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贝因美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案例分析 |
4.1 贝因美公司案例背景分析 |
4.1.1 企业基本情况 |
4.1.2 主要业务经营活动 |
4.1.3 财务风险现状 |
4.2 基于综合集成算法的贝因美公司内部控制评价 |
4.2.1 基于综合集成算法的贝因美内部控制评价思路 |
4.2.2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的递阶层次-层次分析法 |
4.2.3 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德尔菲法 |
4.2.4 计算灰色评价权重矩阵-灰关联分析 |
4.2.5 风险评价结果-模糊运算 |
4.2.6 贝因美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结论 |
4.3 贝因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
4.3.1 设计情况方面——五要素相关缺陷 |
4.3.2 实施效果方面——五目标相关缺陷 |
4.4 本章小结 |
5.优化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
5.1 优化思路 |
5.1.1 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
5.1.2 增加内部赏罚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员工意识 |
5.1.3 完善内部管控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
5.2 具体改进策略 |
5.2.1 事前:管理层需提高对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视程度 |
5.2.2 事中:分离职责与建立审批制授权 |
5.2.3 事后:整合内部控制控制流程和监督体系 |
6.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调查)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高管团队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解决方案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管团队 |
2.1.2 高管团队异质性 |
2.1.3 内部控制 |
2.1.4 企业绩效 |
2.2 高管团队特征研究现状 |
2.2.1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文献综述 |
2.2.2 高管团队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文献综述 |
2.2.3 高管团队特征的其他文献综述 |
2.3 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
2.3.1 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的文献综述 |
2.3.2 内部控制的其他文献综述 |
2.4 中介变量视角下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5 文献述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研究 |
3.1 理论基础 |
3.1.1 高层梯队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信息决策理论 |
3.1.4 社会类化理论 |
3.1.5 人力资本理论 |
3.1.6 企业成长理论 |
3.2 中介效应分析 |
3.3 理论模型 |
3.3.1 概念模型构建 |
3.3.2 影响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 |
4.1.2 高管团队特征与内部控制 |
4.1.3 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定义 |
4.3.1 自变量 |
4.3.2 因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模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高管团队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高管团队人口特征描述性分析 |
5.1.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3.1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 |
5.3.2 高管团队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
5.3.3 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 |
5.3.4 内部控制质量的中介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论 |
6.1.2 高管团队特征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结论 |
6.1.3 内部控制中介效应的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2.1 动态调整高管团队的关键影响因子 |
6.2.2 配置高效的高管团队 |
6.2.3 重视内部控制机制 |
6.2.4 完善股权激励机制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展望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8)公共合约观视角下的会计信息有用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概念界定 |
(一) 会计信息有用性 |
(二) 公共合约观 |
三、会计规则制定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 |
(一) 会计规则的制定质量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有用性 |
(二) 科学合理的会计规则是会计规则制定的程序理性的产物 |
(三) 会计规则制定最大障碍是“政治程序化问题” |
(四) 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问题 |
四、会计规则执行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 |
(一) 会计规则执行主要是关注通用会计规则的执行 |
(二) 通用会计规则执行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来源 |
1. 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分离 |
2.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
(三) 案例分析 |
五、会计专家监督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 |
六、公共合约观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几点思考 |
(一) 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其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 |
(二) 尽快制定出台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
(三) 双管齐下, 重点抓好通用会计规则的执行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的相关工作 |
(四) 强化注册会计师在通用会计规则执行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中的监督作用 |
(9)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公司治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关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
2.2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
2.2.2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双重性 |
2.2.3 现代企业的责任与社会的关系 |
2.2.4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完善 |
2.3 公司治理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
2.3.1 公司治理的概念 |
2.3.2 公司治理的内容 |
2.3.3 公司治理的目标 |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5 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 |
2.6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实践的发展 |
2.6.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
2.6.2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 |
3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
3.1.1 企业对内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
3.1.2 企业对外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
3.2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司治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
3.2.1 企业对内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2 企业对外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 |
4 国外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及启示 |
4.1 国外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 |
4.1.1 美国“安然事件”案例 |
4.1.2 日、韩两国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趋势及做法 |
4.2 国外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及启示 |
4.2.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4.2.2 注重自身实际与国情相结合 |
4.2.3 充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4.2.4 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
4.2.5 对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 |
5 完善我国公司治理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对策及建议 |
5.1 完善我国企业对内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5.1.1 企业应注重社会责任的价值准则 |
5.1.2 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 |
5.1.3 企业应兼顾好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平衡 |
5.1.4 企业在公司治理中应引入社会责任的治理目标 |
5.1.5 重视对员工权益的保障,使员工享有平等福利 |
5.2 完善我国企业对外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
5.2.1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 |
5.2.2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 |
5.2.3 企业应该完善关于社会责任的审查程序 |
5.2.4 企业应采取实际行动改善环境 |
5.2.5 企业应该更多地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 |
5.2.6 企业应建立好与社会沟通的机制 |
5.2.7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
5.2.8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 |
6结语 |
6.1 论文主要观点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学术回顾 |
第一章《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 |
第一节 法案的制定背景 |
一、安然事件的形成及发展 |
二、世通事件的形成及发展 |
三、美国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
第二节 法案的制定过程 |
一、财务危机后各方的反应 |
二、国会颁布法案 |
第三节 法案的立法目的 |
一、宏观目的:支持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全 |
二、微观目的: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
第四节 法案对美国的影响 |
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
二、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
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
四、对美国法律的影响 |
第二章 法案基本内容与评析 |
第一节 创设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 |
一、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基础 |
二、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公众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第二节 强化财务报告风控机制 |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美国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沿革 |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财务报告内控机制的最新发展 |
第三节 加强公司信息披露 |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 |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美国信息披露规则的历史沿革 |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信息披露规则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加大处罚力度 |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的证券刑事法律规定 |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关于证券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 |
第五节 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
一、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兼业经营 |
二、加强审计委员会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 |
三、规定了合伙人强制轮换制度 |
四、严格限制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任职条件 |
第六节 避免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 |
一、利益冲突的来源和类型 |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于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规制与评析 |
第三章 法案对英联邦主要国家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影响 |
第一节 英国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英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演进 |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公司治理领域的新变化 |
三、对财务危机后英国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
第二节 加拿大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
一、成立新的监管机构:加拿大公共责任委员会 |
二、制定和颁布第198号法案(Bill 198) |
三、要求发行人披露其公司治理结构 |
四、对财务危机后加拿大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 |
一、成立ASX公司治理委员会 |
二、颁布《良好公司治理原则及最佳操作建议》 |
三、颁布CLERP 9 法案 |
四、对财务危机后澳大利亚采取的应对措施的评价 |
第四节 影响英、加、澳公司治理及责任立法的成因分析 |
一、法律文化差异 |
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同 |
三、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结语 |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面临的问题 |
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影响 |
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后我国公司治理法治建设的效果 |
四、《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及效果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之本——基于安然公司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安然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内容及后果[J]. 张令,张龙祥,龙旭. 现代商贸工业, 2021(18)
-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孟铂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基于EVA的跨国并购绩效研究 ——以美的并购库卡为例[D]. 崔钰莹. 西南财经大学, 2020(12)
- [4]媒体报道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D]. 宋景尧. 山东大学, 2019(02)
- [5]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应对的案例研究[D]. 黄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基于DHGF综合集成算法的我国食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刘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高管团队特征、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 戴丽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8]公共合约观视角下的会计信息有用性探析[J]. 胡梨花,刘骏. 企业经济, 2018(12)
- [9]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公司治理完善研究[D]. 袁静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10]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研究 ——以规范公司治理及责任为中心[D]. 刘佳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标签:安然公司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