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大户粮食企业为何不欠息(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萦[1](2019)在《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微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带动人口就业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因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建设银行做为国有大银行之一,几年来也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本系统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在贷款产品的创新、应用,信贷资金投放的力度深度广度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但对建设银行A分行的调研中发现,小微企业报表不完善、银行利益最大化等局限因素制约着银行和企业双向发展。为此本文试就建设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力图解决或为决策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本文认真梳理了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模式,银行产品创新难点、融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该行融资规模、金融服务、准入条件、风险控制、信息共享、制度建设、担保行为等方面已经存在或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数据对比、现场采访等方法进行了论述。根据分析调研,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六方面措施:一是做好资金调度向小微企业贷款做到“四个”倾斜;二是降低业务准入门槛;三是加强小微企业服务的风险管理;四是完善信用信息制度建设;五是推动尽职免责等各项制度体系完善落实;六是争取政府支持完善担保机构建设。
黄帅[2](2019)在《粮食企业融资难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粮食企业融资存在的最主要的三大问题就是:政策干预大、自身实力弱、融资经验少,针对政策干预大主要体现在目前粮食收储贸易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粮库或者贸易公司,其重要的利润点就是每年的政策粮、托市粮轮储来获得的补贴收入,但是随着国家近几年一系列动作都显示出逐渐取消托市粮,让托市粮完全与市场接轨的信号,因此各个粮食企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在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大环境下,如何打通商业银行与粮食企业合作的壁垒,变通合作方式,找到专属于粮食企业的融资通道就成了首要问题。如果粮食企业与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国家解决农民“卖粮难”、推进粮食产业向市场化改革,提高粮食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国家一直强调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粮食企业(按照营业收入和规模划分都属于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顺应了政策的导向,并且对于促进上游农户的惠农金融和下游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的供应链产业融合也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我的论文研究主要思路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是否可行---相关保障同时针对研究背景提出的3个问题,找出解决粮食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对策,丰富粮食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融资经验,从而逐步增强粮食企业的自身实力,最后逐步削弱政策干预对粮食企业的影响,使粮食企业顺利的向市场化转型,此外打通商业银行与粮食企业合作的壁垒,对于国家解决农民“卖粮难”、推进粮食产业向市场化改革,提高粮食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有着重大的意义。近几年我们提的最多两个金融概念不就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供应链金融改革嘛,从本质上来说,现在的粮食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的国有粮库,只有通过不断的扶持才能成为规模较大的粮食贸易企业,从供应链金融改革来说,粮食企业的上下游---上游农户、惠农金融,下游的面粉厂、粮食加工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产业链条,而这个链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对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与解决办法主要通过3方面进行分析(1)粮食企业的特征的分析,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粮食企业的“人”“财”“物”剖析粮食企业的经营特征、财务报表特征、管理特征和融资业务特征。(2)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该部分通过对粮食企业自身以及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分别讨论找出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点。(3)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在找出融资难的原因后分别从粮食企业自身和商业银行方面找出具体的问题解决对策,并分析对策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
何兴祥[3](2019)在《守初心 担使命 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从2019年6月开始,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作为农发行总行党委班子成员,紧紧围绕此次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体要求,读原着、悟原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边学边思,边调研边检视,边思边改,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下面就近期基层实地调研情况报
冯佳[4](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姜晓春[5](2019)在《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末,全国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以及80%的就业岗位,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每户小微企业能带动7到8人就业,一户个体工商户带动2.9人就业。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抗风险能力弱,管理不规范、抵押资产不足等多方面自身不利因素,导致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现象持续存在,且越来越受到经济社会的广泛重视。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主力军,是以服务农村小微企业,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为宗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开通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改进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不断提高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业务结构,增强盈利能力,同时也是作为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承担的自身社会责任。SL村镇银行成立于2011年12月,成立之初,全部信贷业务基本沿用国有银行的传统信贷制度。然而在实际业务拓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发展缓慢。2014年初,随着不断深入开展市场调研,逐步理清了本地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信贷风险点与传统信贷产品的不足之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逐步改进信贷产品,使其能够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并取得了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的突破性进展。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简要描述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了国内外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综述,并列举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概括介绍了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业务的发展难题,对传统信贷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针对已经发现的信贷产品问题,结合SL村镇银行SWOT分析,提出了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并确定了改进后新的信贷产品。第五章根据改进后新的信贷产品,针对具有突出特色的信贷产品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
张格[6](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朱扶容[7](2018)在《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是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存在土地较为分散、规模比较小、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并且紧接着连续三年颁布重要文件,指出要不断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近些年,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多样化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待完善。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展开对东源县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研究,希望此研究能促进东源县地区农业的更好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通过大量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并介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义、种类、发展进程及其重要性,选择合作经济理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作为有效理论支撑。另外,到东源县有关单位及村镇进行实地调查,主要从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成、规模、效益以及政府政策措施等方面了解东源县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调查发现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构成类型有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另外东源县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土地流转和政策扶持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但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东源县仍存在土地流转效果不佳、融资困难、服务水平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等问题,其中的原因包括乡镇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涉农金融贷款门槛高、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以促进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的发展。
张超[8](2018)在《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村信贷市场对资金需求的不断加大,农户贷款需求增加与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之间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农户贷款占据Y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的50%以上,在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业务发展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Y市信用社农户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对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现阶段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提出符合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已产生的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达到促进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健康发展的目的。本文首先对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总体现状进行综述,其中包括农户贷款资格准入风险现状,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风险现状。农户贷款现阶段面对的主要信用风险是农户贷款整体风险依然严峻,个别基层信用社农户贷款风险集中显现,农户互保贷款不良率相对较高。针对现阶段农户贷款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在农户个人,企业自身,社会市场三方面对导致现阶段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详述。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结合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存在的信用风险问题给出控制对策,包括内部防范措施,外部防范措施,加强对贷款农户的指导管理三个方面。
佘思平[9](2018)在《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一直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资金的短缺制约着“三农”的发展,加大“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满足“三农”客户的融资需求,对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N市政府联合Z农村商业银行联合推出了创新型涉农信用贷款——惠农贷,希望通过此产品助力“三农”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将以此为背景,结合笔者在Z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工作情况,以惠农贷营销策略为研究核心,开展全面细致的分析。本文研究的目标是结合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现状,查找Z农村商业银行在营销惠农贷业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惠农贷营销效果不显着的原因,进而设计出可行的营销策略,本文的开始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其意义,接着介绍了 4P营销理论、4C营销理论以及相关的金融营销学理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行业竞争多个维度进行入手,分析当前惠农贷的营销环境,综合评价惠农贷的营销环境现状,明确了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营销观念、激励机制问题、营销能力、市场定位等多方面分析导致营销策略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根据Z农村商业银行营销策略设计原则、市场定位情况,运用4P营销理论、4C营销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四个方面设计了可行的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策略、低价惠农的价格策略、方便便捷的渠道策略、有效沟通的促销策略,并且指出了保障上述营销策略顺利实施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最终达成了本文的研究目标。
杨艳[10](2018)在《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独龙族世居中缅边境,分布于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人口约7000人,与缅甸北部毗邻,少数散杂居于维西、西藏察隅县等地,独龙江乡是其唯一聚居区。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和其它少数民族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致贫原因复杂,扶贫成本较高、脱贫难度也较大。作为“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贫困状况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落实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帮扶政策的前沿阵地和云南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尤其“十二五”期间的“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和当前的精准扶贫成效显着,被媒体誉为“独龙江模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以后,独龙江乡修公路、建新居、通4G,迅速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巨大跨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境封闭山区,快速进入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对于封闭的小型社会而言,历史变迁的动力不仅在于生活方式,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文化与观念。在精准扶贫和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性的碰撞之中,独龙族的知识构成和价值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新旧交替中,这里的人们正在经历一个现代适应的过程,适应不良的情况通过具体社会问题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表现了出来,这是民族贫困地区迅速推进现代化的必然。物质变迁影响认知体系,认知改变又作用于经济结果。社会与观念变迁的特殊性给独龙江乡产业发展打上了极浓厚的乡土烙印,小农式生产在当地有着特殊的生命力。产业扶贫中,村民们在基层政府的带领下,探索了一条具本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新小农”模式。伴随观念变迁,村民们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草果种植,赋予本土元素以现代价值。基层政府以现代技术指导生产和管理,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虽然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新小农”模式在运作中还存在不足,但仍是适宜本土情况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经过“直接过渡”后六十余年的帮扶,独龙江乡的“物质贫困”已经得到了解决。但观念的发展并未完全跟上物质跨越的步伐,突出表现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不适应,文化、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亦较薄弱,“精神贫困”还未能完全得到解决。所以,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除继续完善“新小农”模式,创新旅游扶贫思路,建立现代特色产业体系;还应引导独龙族群众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再生产;深化教育改革,继续加大基础和职业教育事业投入;落实素质教育与观念扶贫,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综合施策、共同发力,协调、发挥各帮扶政策的效能最大化。基于独龙族人口较少、聚居的特点,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独龙江乡扶贫政策的构建和落实具有很大的可控性和典型性。伴随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扶农业、扶旅游、扶文化、扶智力、扶志向,定能将独龙江乡由过去的原始“秘境”,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美丽乡村,成就扶贫的“中国经验”。
二、一个大户粮食企业为何不欠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大户粮食企业为何不欠息(论文提纲范文)
(1)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相关理论 |
1.4.1 竞争优势理论 |
1.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4.3 信贷配给理论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案方法 |
第2章 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
2.1 建设银行A分行概况 |
2.2 A市小微企业概况 |
2.3 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及分析 |
2.3.1 建设银行A分行各项业务指标情况 |
2.3.2 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贷款总体情况 |
2.3.3 建设银行A分行普惠金融中心简介 |
2.3.4 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贷款发放模式 |
2.3.5 小微信贷产品发放审批流程 |
2.3.6 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特色产品及取得的成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存在的问题 |
3.1.1 小微信贷业务规模整体偏小 |
3.1.2 小微信贷业务准入门槛过高 |
3.1.3 小微信贷业务风险大成本高 |
3.1.4 信用信息共享存在壁垒 |
3.1.5 尽职免责制度落实难 |
3.1.6 担保机构相关服务体系不成熟 |
3.2 原因分析 |
3.2.1 业务营销能力较差 |
3.2.2 评定标准单一 |
3.2.3 小微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
3.2.4 信息不对称 |
3.2.5 过度强调责任约束 |
3.2.6 担保中介机构缺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研究及启示 |
4.1 国内银行小微信贷的经验 |
4.1.1 龙江银行 |
4.1.2 兴业银行 |
4.1.3 浦发银行 |
4.1.4 工商银行 |
4.2 国外银行小微信贷的经验 |
4.2.1 美国经验借鉴 |
4.2.2 德国经验借鉴 |
4.3 经验与启示 |
4.3.1 结合地域特色研发产品 |
4.3.2 报送才能共享和背对背交换机制 |
4.3.3 客户分层管理形成立体网络 |
4.3.4 运用集中分层制归集小微数据 |
4.3.5 研制小微信贷征信系统 |
4.3.6 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
4.3.7 构建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问题的对策 |
5.1 做好资金调度向小微企业贷款做到“四个”倾斜 |
5.1.1 坚持贷款规模倾斜 |
5.1.2 坚持信贷政策倾斜 |
5.1.3 坚持金融服务倾斜 |
5.1.4 坚持产品研发倾斜 |
5.2 降低业务准入门槛 |
5.2.1 增加质抵押物范围 |
5.2.2 争取政策支持 |
5.2.3 放宽信贷准入审批条件范围 |
5.3 强化企业风险管控 |
5.3.1 实行前置风险管控 |
5.3.2 加强小微企业贷后管理工作 |
5.3.3 加强小微企业自身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
5.4 完善信用信息制度建设 |
5.4.1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
5.4.2 完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 |
5.4.3 建立信用数据共享平台 |
5.5 推动尽职免责等各项制度体系完善落实 |
5.5.1 完善培训体系 |
5.5.2 优化奖惩制度 |
5.5.3 推动尽职免责机制落实 |
5.6 争取政府支持完善信用担保建设 |
5.6.1 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
5.6.2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
5.6.3 聘请专业机构代理 |
5.6.4 政府与个人担保机构分类管理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2)粮食企业融资难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2 粮食企业融资难的理论模型 |
2.1 粮食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 粮食企业融资中的融资优序理论 |
3 粮食企业的特征 |
3.1 粮食企业经营特征 |
3.2 粮食企业的财务报表特征 |
3.2.1 粮食企业报表中的资产分析 |
3.2.2 粮食企业报表中的负债分析 |
3.2.3 粮食企业报表科目的变化 |
3.2.4 粮食企业的利润表变化与解析 |
3.3 粮食企业的管理特征 |
4 粮食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粮食企业融资现状 |
4.2 粮食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5 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5.1 粮食企业的因素 |
5.1.1 粮食企业自身经营因素 |
5.1.2 政策调控对粮食企业的影响因素 |
5.2 商业银行授信政策对粮食企业的影响因素 |
5.2.1 商业银行考核机制因素 |
5.2.2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因素 |
5.2.3 银监对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控因素 |
6 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
6.1 商业银行对于粮食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
6.1.1 商业银行信贷指引政策的变化 |
6.1.2 以单一客户主体授信代替集团授信 |
6.2 粮食企业自身的对策 |
6.2.1 粮食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
6.2.2 粮食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
6.3 粮食企业未来经营模式转变预测及对策 |
7 具体保障措施 |
7.1 商业银行对解决粮食企业融资难的保障措施 |
7.1.1 组建专业粮食企业营销团队 |
7.1.2 设立独立的粮食企业授信审查体系 |
7.2 粮食企业自身的保障措施 |
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守初心 担使命 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落实要求, 积极开展基层调研工作 |
二、提高认识, 充分认清当前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边查边改, 切实将问题整改落到实处 |
四、着眼未来, 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 |
五、几点体会和建议 |
(4)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
一、受灾区域概况 |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
一、灾荒背景复杂 |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
三、灾害循环相生 |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
一、自然因素 |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
一、对人口的影响 |
二、对经济的影响 |
三、对社会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
二、救灾体制 |
第二节 宣传动员 |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
第三节 筹粮赈灾 |
一、赈济粮款 |
二、组织借粮 |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
第四节 减轻税负 |
一、减免公粮 |
二、减租减息 |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
一、节约募捐 |
二、准备代食 |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一、救助移民难民 |
二、开展卫生防疫 |
三、处理偷窃问题 |
四、惩治贪污腐败 |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
一、兴修水利 |
二、发展合作社 |
三、开展捕蝗运动 |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
第三节 发展副业 |
一、发展纺织业 |
二、发展家庭副业 |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
一、开展赎地运动 |
二、开展救人运动 |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主要成效 |
一、成功度过灾荒 |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
第二节 主要特点 |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
第三节 现实启示 |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贷配给理论 |
2.2.3 博弈理论 |
第3章 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1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2 个人农户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3 SL村镇银行贷款总体结构分析 |
3.2 SL村镇银行初期信贷产品存在的问题 |
3.2.1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预警及信贷产品存在的问题 |
3.2.2 个人农户贷款风险预警及信贷产品存在的问题 |
3.3 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
3.3.1 小微企业信贷产品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2 个人农户信贷产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分析 |
4.1 涉农行业市场特点分析 |
4.1.1 农业市场特点分析 |
4.1.2 畜牧业市场特点分析 |
4.2 SL村镇银行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会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4.3 信贷产品改进策略 |
4.3.1 针对小微企业信贷产品问题的改进策略 |
4.3.2 针对农户信贷产品问题的改进策略 |
4.4 改进后的信贷产品流程及其取得的成果 |
4.4.1 改进后的信贷产品流程 |
4.4.2 改进后信贷产品取得的成果 |
第5章 SL村镇银行改进后信贷产品典型案例 |
5.1 公司类保证+存货监管组合贷款典型案例 |
5.1.1 BJ粮油公司信贷业务背景 |
5.1.2 BJ粮油公司原信贷产品发展情况 |
5.1.3 改进后信贷产品的实施流程 |
5.1.4 改进后信贷产品取得的成果 |
5.2 下游公司+合作社+种植农户贷款典型案例 |
5.2.1 YF米业公司信贷业务背景 |
5.2.2 YF米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贷款实施流程 |
5.2.3 YF米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贷款取得的成果 |
5.3 下游公司+养殖农户贷款 |
5.3.1 BF牧业公司信贷业务背景 |
5.3.2 BF牧业公司+养殖农户贷款实施流程 |
5.3.3 BF牧业公司+养殖农户贷款取得的成果 |
5.4 对改进后信贷产品的评价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微企业纳税前200名企业名单 |
致谢 |
(6)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
小结 |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
小结 |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
小结 |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
小结 |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
小结 |
结语 |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
(7)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 |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概念的提出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类型 |
2.1.3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 |
2.2 相关理论 |
2.2.1 合作经济理论 |
2.2.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
3 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措施 |
3.1 东源县农业发展概况 |
3.1.1 东源县概况 |
3.1.2 东源县农业发展现状 |
3.2 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情况 |
3.2.1 东源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成类型 |
3.2.2 东源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 |
3.2.3 东源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成效 |
3.3 东源县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措施 |
3.3.1 土地流转相关举措 |
3.3.2 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 |
4 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土地流转效果不佳 |
4.1.2 融资困难 |
4.1.3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
4.1.4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 |
4.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2.1 乡镇地区土地流转程序实施不规范 |
4.2.2 涉农金融贷款门槛高 |
4.3 服务体系不健全 |
4.4 人才培养不足 |
5 促进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 |
5.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
5.1.1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 |
5.1.2 设立专门土地流转管理部门 |
5.1.3 建立系统、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流程 |
5.1.4 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
5.2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5.2.1 创新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
5.2.2 完善土地抵押贷款模式 |
5.2.3 完善农业保险服务 |
5.3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
5.3.1 完善政府农业公共服务 |
5.3.2 健全农技推广机制 |
5.3.3 建立完善合作服务组织 |
5.3.4 公益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相结合 |
5.4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 |
5.4.1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
5.4.2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6 总结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Y市农村信用社简介与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现状 |
2.1 Y市农村信用社简介 |
2.1.1 Y市区域农业经济状况与金融行业现状 |
2.1.2 Y市农村信用社概况 |
2.2 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现状 |
2.2.1 Y市农村信用社存贷相关指标 |
2.2.2 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审批流程 |
2.3 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总体现状 |
2.3.1 农户贷款总体风险现状 |
2.3.2 农户贷款资格准入风险现状 |
2.3.3 农户贷款贷前调查风险现状 |
2.3.4 农户贷款贷后管理风险现状 |
2.4 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面对的主要信用风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成因 |
3.1 农户个人原因 |
3.1.1 农民接受教育水平较低 |
3.1.2 评价农户信用的信息来源单一 |
3.1.3 收入来源单一且受自然气候影响大 |
3.2 企业自身原因 |
3.2.1 农户贷款审查难以做到精细化 |
3.2.2 农户贷款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 |
3.2.3 农户贷款品种不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
3.2.4 农户贷款结息方式不合理 |
3.3 社会市场原因 |
3.3.1 农户贷款保险市场不完善 |
3.3.2 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滞后性 |
3.3.3 现阶段农村人口流动性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控制对策 |
4.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内部防范措施 |
4.1.1 农村信用社做好农户贷款审查工作 |
4.1.2 培育信贷文化及增强信贷人员素质 |
4.1.3 完善农户贷款结息方式 |
4.1.4 积极向其他农商行学习及沟通交流 |
4.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外部防范措施 |
4.2.1 加强与政府合作并且做好普法宣传和教育 |
4.2.2 建立政府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
4.2.3 做好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工作 |
4.2.4 加快构建农业保险体系 |
4.3 对贷款农户的指导管理 |
4.3.1 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并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
4.3.2 创新农户贷款的信息交叉互保机制 |
4.3.3 明确不良贷款的处罚制度与清收方式 |
4.3.4 建立健全农户贷款担保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4P营销理论基础 |
2.2 4C营销理论基础 |
2.3 金融营销学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状况 |
2.4.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三章 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背景分析 |
3.1 Z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1.1 地理区位 |
3.1.2 惠农贷基本概况 |
3.2 惠农贷营销环境分析 |
3.2.1 政治因素分析 |
3.2.2 经济因素分析 |
3.2.3 社会因素分析 |
3.2.4 技术竞争因素分析 |
3.2.5 行业竞争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
4.1 惠农贷营销策略现状 |
4.1.1 惠农贷产品策略 |
4.1.2 惠农贷价格策略 |
4.1.3 惠农贷渠道策略 |
4.1.4 惠农贷促销策略 |
4.1.5 人力资源分析 |
4.2 问题研究 |
4.2.1 惠农贷营销效果不显着 |
4.2.2 惠农贷营销策略未能充分结合政府利好政策 |
4.3 问题成因分析 |
4.3.1 营销意识不强 |
4.3.2 营销能力薄弱 |
4.3.3 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4 市场定位不准 |
4.3.5 营销策略陈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策略制定 |
5.1 营销策略制定原则 |
5.1.1 顶尖原则 |
5.1.2 客户保持力原则 |
5.1.3 价值原则 |
5.1.4 整合原则 |
5.1.5 前瞻性原则 |
5.2 惠农贷目标市场 |
5.2.1 市场细分 |
5.2.2 惠农贷目标市场选择 |
5.2.3 惠农贷市场定位 |
5.3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策略 |
5.3.1 产品品牌价值 |
5.3.2 产品创新升级 |
5.3.3 产品服务差异化 |
5.4 低价惠农的价格策略 |
5.4.1 坚持低价策略不动摇 |
5.4.2 以政府贴息降低融资成本 |
5.4.3 低价带动综合收益 |
5.5 方便便捷的渠道策略 |
5.5.1 目标客户类渠道策略 |
5.5.2 潜在客户类渠道策略 |
5.6 有效沟通的促销策略 |
5.6.1 赞助农业展销事件 |
5.6.2 体验式促销策略 |
5.7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5.7.1 明确各部门职责 |
5.7.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
5.7.3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5.7.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独龙族研究 |
(二)民族地区扶贫研究 |
(三)民族发展研究 |
(四)现代小农经济研究 |
三、研究旨趣与创新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三)重难点与创新 |
四、理论关照与核心概念 |
(一)运用的主要理论 |
(二)发展的概念与内容界定 |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田野点选取 |
(三)田野过程 |
第一章 独龙族与独龙江乡概况 |
一、独龙族的历史与文化 |
(一)历史图景 |
(二)文化素描 |
二、独龙江乡的自然生境与沿革 |
(一)自然生境 |
(二)区位沿革 |
第二章 独龙江乡扶贫历程与社会发展 |
一、早期帮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
(一)“直接过渡”时期的帮扶工作 |
(二)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的帮扶工作 |
二、“十二五”时期整体式扶贫与物质生活水平的飞跃 |
(一)“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政策的制定 |
(二)“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六大工程的实施与落实 |
(三)整体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
三、精准扶贫与内生式发展的推进 |
(一)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监督与保障 |
(三)落实精准扶贫中对象的精准 |
(四)精准扶贫阶段的帮扶特点 |
第三章 扶贫与现代观念发展 |
一、扶贫:现代观念形成的背景 |
(一)政府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体系 |
(二)现代生活带来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
二、市场意识:现代观念的内容 |
(一)经济要素进入知识结构 |
(二)工具主义影响价值观念 |
三、碎片化:观念转变的特点 |
(一)信息获得的碎片化 |
(二)知识构成的碎片化 |
四、不适:观念发展与物质进程不同步的结果 |
(一)观念发展不同步引起的具体社会问题 |
(二)两极走向的社会分层趋势 |
(三)出现不适是发展中的必然 |
第四章 扶贫与现代特色产业发展 |
一、独龙江乡产业扶贫的历程 |
(一)有心栽花:旅游业发展缓慢 |
(二)无心插柳:草果种植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
(三)关键:基层政府的大力扶持 |
二、独龙江乡产业发展的“新小农”模式 |
(一)“新小农”模式的概念 |
(二)“新小农”模式的特点 |
三、“新小农”模式中的本土元素 |
(一)“懒”与“闲暇” |
(二)“北京时间”与“独龙时间” |
(三)“头人”和“老县长” |
四、“新小农”模式中传统小农元素的现代价值 |
(一)传统小农社区空间结构保留了生存“安全阀” |
(二)小农“生存理性”价值取向降低了市场风险 |
(三)小农式生态逻辑保证了生产的可持续性 |
五、“新小农”模式运作中的问题 |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之难 |
(二)源于传统小农经济的不足 |
第五章 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
一、扶农业:完善“新小农”模式 |
(一)培养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二)帮助小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
(三)提供系统的生态农业技术支持 |
(四)加大拓宽融资渠道的力度 |
(五)面向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
(六)全面推动特色种植品种的产业化经营 |
二、扶旅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
(一)新思路:整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元素 |
(二)思路依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 |
(三)整合资源推动旅游扶贫的具体对策 |
三、扶文化:推动文化再生产 |
(一)帮助群众在实践中增加本土文化认知 |
(二)培养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识 |
(三)引导群众构建地方核心价值 |
(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四、扶智力:继续加大基础与职业教育事业投入 |
(一)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
(二)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创造就近就业条件 |
五、扶志向:落实素质教育和观念扶贫 |
(一)丰富教育形式,落实素质教育 |
(二)活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
六、共同发力:实现各帮扶政策的最大效能 |
(一)增强基层政府执行力,发挥政策的综合效能 |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社会扶贫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2:调查问卷(节选) |
附录3:独龙江乡《村规民约》 |
附录4:微信截图授权 |
附录5:独龙江乡巴坡村贫困户名单 |
四、一个大户粮食企业为何不欠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艺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粮食企业融资难题及对策分析[D]. 黄帅. 河南大学, 2019(02)
- [3]守初心 担使命 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J]. 何兴祥.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9(08)
- [4]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SL村镇银行信贷产品改进策略研究[D]. 姜晓春. 吉林大学, 2019(12)
- [6]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 [7]东源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问题研究[D]. 朱扶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6)
- [8]Y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分析[D]. 张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Z农村商业银行惠农贷营销策略研究[D]. 佘思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的扶贫与发展研究[D]. 杨艳.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