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卡介苗的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贺红嘉[1](2021)在《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与卡介苗单独应用灌注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目前,尚不清楚卡介苗(BCG)联合丝裂霉素维持疗法(MMC)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膀胱灌注的作用是否优于卡介苗对单一药物的作用。本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诣在阐明对于中、高危膀胱癌患者采用卡介苗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的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对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其他数据库以及更相关的主题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这些试验均比较了联合治疗与卡介苗单药治疗的治疗效果。实验组首先接受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随后丝裂霉素与卡介苗交替灌注至少1年,而对照组只接受卡介苗灌注治疗,持续时间与联合组大致相同。本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是按照PRISMA清单的标准进行操作并完成的。结果:总共检索了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将其纳入该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根据这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恶性肿瘤(NMIBC)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联合丝裂霉素替代(MMC)超过一年与单独的BCG治疗相比,规律膀胱灌注疗法大大降低了治疗后膀胱癌的复发率(RR=0.53;95%CI 0.42-0.67;P<0.00001),5年复发率也明显降低(RR=0.52;95%CI 0.39-0.69;P<0.00001),同时,膀胱癌的进展率(RR=0.52;95%CI 0.25-1.06;P=0.07)及死亡率(RR=0.62;95%CI 0.35-1.08;P=0.09)也有降低的趋势,但未展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然而,联合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能会略有升高,但是降低撕裂霉素(MMC)的剂量后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但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比较少而且大多数研究数据并不详细,因此我们的研究并未进行与本项结论相关的meta分析。同时这些所得结论也应该更加谨慎的加以考虑,因为这些结论的证据质量比较低。亚组分析表明,较大剂量的丝裂霉素(MMC)联合灌注治疗也展现出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这也意味着纳入文献中丝裂霉素灌注剂量的不同就可能是潜在临床异质性的来源之一。结论: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恶性肿瘤(NMIBC),在中、高危患者中,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交替撕裂霉素(MMC)和卡介苗(BCG)与化学疗法一起用于膀胱输注,与术后单用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相比,它可以大大降低膀胱癌患者术后的总体复发率和5年复发率,并且具有缓解肿瘤进展率、降低死亡率的趋势。但联合灌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升高,且在灌注前半年发生率的升高尤为明显,而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并无明确统计学意义。然而,这些得到的结论因为证据质量较低而应该被谨慎处理。同时,最佳的联合灌注维持策略、灌注时间与进一步降低联合灌注后不良反应的灌注方法仍未明确,依然需要进一步对中危及高危膀胱癌患者进行大规模、多机构的TURBT术后膀胱灌注研究,以确定最佳维持灌注策略、灌注时间及降低灌注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方式。
韩国辉[2](2020)在《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别应用等离子柱状电极和传统方法膀胱肿物切除,全面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疗效,探究以上两种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2年来收集自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共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TURBT组行传统手术切除,另一组为ERBT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每组各40例。术中用0.9%Nacl为冲洗液,记录每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时长、消耗的冲洗液总量、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病理标本合格率(是否含有肌层组织)、以及3个月随访复查时复发的例数。将以上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两种器械在切除膀胱肿瘤方面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术前ERBT组和TURBT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大血管损伤)发生;ERBT组住院天数、尿管留置时间虽然短于TUR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几率、术中失血、灌洗液用量、术后病理合格率、3个月后肿瘤复发率方面ERBT组要优于TURB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组术式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方面二者没有优劣之别。2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3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病理标本肌层含有率更高从而分期更加精准,3个月复发率较传统术式低。图10幅;表3个;参197篇。
薛富刚[3](2020)在《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根据膀胱内肿瘤的大小、级别以及是否首发等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危险度,不同危险度的膀胱癌可进行不同的术后灌注方案。对于低危险度的膀胱癌,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灌注方案,此项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对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26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手术,术后采取即刻灌注的有54例,采取维持灌注的有72例,分别于术后接受吡柔比星50mg即刻灌注与维持灌注,观察随访24个月,对比两种方法灌注后的肿瘤复发率与不良反应。结果1即刻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11%(6/54),维持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9.7%(7/72)。两组的2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即刻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7/54),维持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4.7%(25/72),前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低危NMIBC患者,相对于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长时间维持膀胱灌注并未使肿瘤复发率降得更低,反而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并加重经济负担,综合考虑,建议低危NMIBC术后进行单次即刻灌注。2应提前告知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高风险及膀胱灌注的必要性,交代灌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措施。3膀胱灌注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较少因灌注操作带来的不良反应,增加实验的严谨性。图0幅;表3个;参105篇。
李静凯[4](2020)在《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卡介苗(BCG)、表柔比星(EPI)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进展的疗效。2.观察BCG、EPI膀胱灌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152例行TURBT的NMIBC患者,根据其术后膀胱灌注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BCG组,n=57)和对照组(EPI组,n=95)。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危险度分级等一般资料,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进展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绘制无复发、无进展生存曲线,无复发、无进展生存率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危险度分级及ECOG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观察组复发率(22.8%)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观察组进展率(15.8%)低于对照组进展率(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尿路刺激征的患者分别占28.1%和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余不良反应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率(61.4%)高于对照组总的不良反应(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其中ⅢⅣ级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占8.8%和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结论:NMIBC术后患者采用BCG预防复发效果优于EPI、预防进展二者无明显差异;BCG膀胱灌注不良反应较EPI多,两者ⅢⅣ级不良反应无差异。
李荣欣[5](2020)在《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使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于术后规律灌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吉西他滨治疗的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灌注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表柔比星组(EPI组)、吡柔比星组(THP组)以及吉西他滨组(GEM组)。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统计所有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共纳入175例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EPI组患者60人,THP组患者60人,GEM组患者55人。患者中男性139人,女性36人,年龄2785岁,平均年龄62.67岁。按照患者肿瘤复发风险及预后不同将三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中危及高危两部分并比较灌注治疗后的肿瘤复发情况。EPI组中危患者共25人,THP组中危患者共30人,GEM组中危患者共25人,EPI、THP以及GEM三组中危患者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12.0%(3/25)、13.3%(4/30)、8.0%(2/25),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907);EPI、THP、GEM三组中危患者的2年复发率分别为20.0%(5/25)、23.3%(7/30)、16.0%(4/2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比较三组中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EPI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3.20±6.57月,THP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2.57±8.12月,GEM组中危患者中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3.75±2.06月,三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EPI组高危患者共35人,THP组高危患者共30人,GEM组高危患者共30人,EPI、THP、GEM三组高危患者的1年复发率分别为28.6%(10/35)、26.7%(8/30)、13.3%(4/3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EPI、THP、GEM三组高危患者的2年复发率分别为45.7%(16/35)、40.0%(12/30)、30.0%(9/3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对比三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EPI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0.75±5.80月,THP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1.92±6.04月,GEM组高危患者中肿瘤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为12.11±7.04月,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830)。对比三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EP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5.0%(21/60),THP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达36.7%(22/60),GEM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8/5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其中GEM组与EPI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M组与THP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与THP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患者膀胱灌注治疗期间膀胱刺激征发生率,EPI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8.3%(17/60),THP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6.7%(16/60),GEM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9.1%(5/55),三组之间差异显着(P=0.023);其中GEM组与EPI组患者灌注过程中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M组与THP组患者灌注过程中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与THP组患者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膀胱灌注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和吉西他滨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且吉西他滨灌注治疗期间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表柔比星与吡柔比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王旭东[6](2020)在《复发性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卡介苗预防复发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原发性膀胱癌的75%,如果不能尽早发现并采取治疗措施往往进展较快,预后较差。早期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术后复发率较高的特征,故通常以抗肿瘤药物膀胱灌注作为辅助手段降低复发率,并定期行膀胱镜检查以排查肿瘤复发。尽管得到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在首次发病后的一年内仍然出现复发,由于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因此这些患者往往可以在病程早期发现。针对第二次发病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的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膀胱灌注用于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美国泌尿外科学会和欧洲泌尿外科学会都推荐卡介苗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治疗用药,其他常见的膀胱灌注用药有吉西他滨、表柔比星等。然而,目前关于卡介苗在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灌注预防复发的有效性还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对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收集使用卡介苗预防肿瘤复发和使用其他药物预防复发的疗效数据,回顾性分析卡介苗在预防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第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的疗效,了解卡介苗对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由我院收治,经膀胱镜检查、膀胱核磁检查后确诊的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术后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遵医嘱行抗肿瘤药物膀胱灌洗并定期行膀胱镜检查,于首次电切术后1年内再次发现膀胱肿瘤病灶,经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共61例,统计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情况),根据再次膀胱肿瘤切除术后选用的药物分为试验组(卡介苗组)和对照组,定期随访。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以二次电切后肿瘤复发作为终点事件,应用IBM 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对所有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卡介苗灌注治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1例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第二次电切后使用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的试验组患者32例,使用其他抗肿瘤药物进行膀胱灌注的对照组患者为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吸烟史、肿瘤家族史、临床分期、病例类型均无明显区别,这些临床特征在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患者第二次电切术后一年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良反应的有11例(发生率34.4%),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6例(发生率20.7%)。3.试验组患者第二次点切术后一年内复发的有4例(复发率12.5%),对照组患者二次电切术后一年内复发的有6例(复发率20.7%)。结论:1、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第二次电切术后使用卡介苗预防复发与使用吉西他滨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较高,但严重不良反应较少,所以卡介苗是相对安全的。2、与吉西他滨相比,在第二次电切术后使用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预防复发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陈圣杰[7](2020)在《卡介苗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érin,BCG)与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或肿瘤激光剜除手术,并辅助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76例高危NMIBC患者。将病例分为A组(卡介苗组,38例)和B组(吡柔比星组,38例)。A组所有患者术后给予卡介苗膀胱灌注,B组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两组患者肿瘤术后复发及灌注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组A和组B复发率分别为2.63%(1/38)和10.53%(4/38),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5.26%(2/38)和21.05%(8/3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3.16%(5/38)和34.21%(13/3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8.42%(7/38)和42.11%(16/3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89%(22/38)和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与THP膀胱灌注化疗相比,BCG膀胱灌注治疗对预防高危NMIBC术后的1年无复发率疗效更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但THP膀胱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率显着低于BCG膀胱灌注治疗,安全性更高,对于无法耐受BCG灌注后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选择THP膀胱灌注化疗。
王建帮[8](2020)在《EORTC风险量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判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风险量表在我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中的适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362例NMIBC病人进行随访。采用单变量与多变量Cox回归模型确定复发和进展的独立预测参数。按照EORTC风险量表的评分标准分别计算出病人的复发与进展评分,根据得分对患者进行风险组分层。计算各组术后1年和5年复发和进展的概率与95%置信区间。然后,我们将本中心的实际概率与应用EORTC风险表得到的概率进行了比较。结果:中位年龄为65岁(范围25-93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3个月(范围3-75个月)。随访过程中共125例(34.5%)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先前的复发率、病理分期和术后即刻灌注是复发的危险因素;37例患者(10.2%)术后进展,危险因素有:肿瘤数目、同时伴有原位癌(CIS)和病理分级。1年复发的概率为4%-56%,进展的概率为0-32%。5年的复发率为26%-73%,进展率为3%-49%。各风险组真实复发率与进展率均与EORTC的参考范围相近。结论:术后膀胱内即刻灌注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EORTC风险表可预测中国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和进展。
李昌龙[9](2020)在《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对比传统电切对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钬激光肿瘤切除术(HOLRBT)相对传统电切(TURBT)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优势及局限。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相关内容包括钬激光肿瘤切除术(HOLRBT)相对传统电切(TURBT)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研究考虑纳入研究。该研究关注的结局指标:具体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总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膀胱刺激症以及术后尿道狭窄。对纳入的文献的数据结果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定量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9项文献。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电切,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可以显着减少住院及留置导尿时间,还分别地降低了NMIBC患者2年肿瘤的复发率以及并发症(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膀胱刺激症)的发生率。然而两种手术方式对NMIBC患者术后随访的1年肿瘤复发率和尿道狭窄的发生率的影响未见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而言,相较于传统电切,钬激光肿瘤切除术肿瘤电切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傅晓仪[10](2019)在《探究CpG-ODN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膀胱灌注诱导剂N-甲基亚硝基脲(MNU)建立膀胱癌模型大鼠,观察膀胱组织治疗前后生物学特征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病理组织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p53、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IL-2、IFN-γ表达水平,探讨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对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的免疫增敏作用。对比分析CpG-ODN、卡介苗(BCG)对膀胱肿瘤的疗效、使用剂量、产生的副作用,探讨CpG-ODN替代BCG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探索和应用CpG-ODN抗膀胱肿瘤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34只)、实验组(n=82只),应用诱导剂N-甲基亚硝基脲(N-methyl-nitrosourea,MNU)通过尿道灌注大鼠膀胱,隔周灌注,一共灌注4次。第八周时将实验组(n=82只)随机分为4个小组,分别为造模组(n=10只),EPI组(n=24只),EPI+BCG组(n=24只),EPI+CpG-ODN组(n=24只)。此时,造模组所有大鼠以及空白对照组随机取10只大鼠进行麻醉处死并收集血清、全膀胱组织。采用HE染色法进行病理分级,计算膀胱肿瘤发生率。成功建立膀胱癌大鼠模型后各用药组分别进行膀胱灌注EPI,EPI+BCG,EPI+CpG-ODN;空白对照组灌注0.9%生理盐水水,隔周灌注,共灌注4次。第16周,所有动物实验结束,收集各组全膀胱组织以及血清样本,并通过以下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测实验:(1)HE染色法分析膀胱肿瘤组织的病理特征变化,评定病理分级。(2)免疫组化法评价p53、survivin蛋白在膀胱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3)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IFN-γ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膀胱肿瘤大鼠建模成功率达77.8%,肉眼观察造模组的组织生物特征,可观察到膀胱壁增厚,呈红棕色,膀胱内形成菜花状肿瘤。分别观察四次药物灌注治疗后EPI+BCG组,EPI+CpG-ODN组的膀胱内壁粘膜明显由棕红色逐渐趋于乳白色,膀胱壁由增厚逐渐趋于正常,肿瘤组织逐渐消失。经HE染色法分析得到EPI+BCG组和EPI+CpG-ODN组的肿瘤细胞数量大幅度减少,细胞分布及排列趋于正常,病理分级下降。p53、survivin蛋白在EPI+BCG组,EPI+CpG-ODN组中的表达明显下调,与EPI组有显着差异(P<0.05)。四次灌注治疗后,IL-2,IFN-γ在EPI+BCG组,EPI+CpG-ODN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高于EPI组,差异显着(P<0.05)。此外,本研究中CpG-ODN剂量为4μM/ml,BCG剂量为2 mg/ml,CpG-ODN的剂量远低于BCG,但p53、survivin的表达水平以及IL-2、IFN-γ的表达水平均优于BCG组,且表达水平稳定。EPI+BCG组在第二次灌注后,膀胱壁内形成结石,而在EPI+CpG-ODN组未见该症状。结论:(1)CpG-ODN联合EPI更能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可作为EPI的抗肿瘤增敏剂。(2)CpG-ODN能够有效的刺激细胞免疫反应,活化免疫细胞并产生稳定量的细胞因子IL-2、IFN-γ。(3)CpG-ODN能显着下调p53、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4)CpG-ODN作为化疗药增敏剂时,使用剂量远低于BCG,且抗肿瘤作用更稳定,更安全。综上所述,CpG-ODN有望成为治疗膀胱恶性肿瘤的辅助药物,具有替代BCG作为治疗膀胱肿瘤的免疫药物的潜能。
二、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卡介苗的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卡介苗的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与卡介苗单独应用灌注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方法 |
1.1 检索策略和文献筛选 |
1.2 本篇研究的纳入标准 |
1.3 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 统计学分析 |
2.1 主要结局指标 |
2.2 次要结局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异质性分析 |
2.5 偏倚风险评估 |
2.6 敏感性分析 |
2.7 证据质量的评估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及文献特点 |
3.2 偏倚风险 |
3.3 单药与联合治疗复发率的比较 |
3.4 单药与联合治疗进展率的比较 |
3.5 单药与联合治疗特异死亡率的比较 |
3.6 单药与联合治疗 5 年复发率的比较 |
3.7 单药与联合治疗副作用的比较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患者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主要手术设备及材料 |
1.1.5 术前准备 |
1.1.6 手术方法 |
1.1.7 观察指标及标准 |
1.1.8 术后治疗及复查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术中及术后情况 |
1.2.3 术后病理结果 |
1.2.4 术者主观感受 |
1.3 讨论 |
1.4 展望与不足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进展 |
2.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
2.1.1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发展 |
2.1.2 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问题与不足 |
2.2 二次电切 |
2.3 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 |
2.3.1 膀胱肿瘤剜除理念 |
2.3.2 膀胱肿瘤剜除能量分类 |
2.3.3 膀胱肿瘤剜除优点与前景 |
2.4 新兴内窥镜技术 |
2.5 膀胱部分切除术 |
2.6 消除闭孔神经反射的研究 |
2.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手术方法 |
1.1.5 灌注方法 |
1.1.6 观察指标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不同灌注方式的2年复发率对比 |
1.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1.3 讨论 |
1.3.1 不同灌注药物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
1.3.2 不同灌注方式与肿瘤复发率的关系 |
1.3.3 患者年龄、性别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关系 |
1.3.4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膀胱癌的当前治疗进展 |
2.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
2.2 基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
2.2.1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
2.2.2 尿流改道术 |
2.2.3 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 |
2.2.4 化疗 |
2.2.5 放疗 |
2.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及评价指标 |
1.3 治疗及随访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资料 |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
2.3 两组进展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灌注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简介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学 |
1.4 临床表现 |
1.5 诊断 |
1.5.1 彩超检查 |
1.5.2 CT及MRI检查 |
1.5.3 尿细胞学及肿瘤标志物检查 |
1.5.4 膀胱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 |
1.5.5 诊断性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 |
1.6 手术方式 |
1.6.1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
1.6.2 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切除术 |
1.7 术后膀胱灌注治疗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手术方法 |
2.5 灌注方案 |
2.6 随访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术后不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情况对比 |
3.2.1 三组中危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后复发情况对比 |
3.2.2 三组高危膀胱癌患者灌注治疗后复发情况对比 |
3.3 术后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预防肿瘤复发疗效 |
4.2 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
4.3 本研究相关结果评价 |
4.4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复发性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卡介苗预防复发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及排除标准 |
2.1.2 观察及评估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卡介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研究对象TURBT术围手术期表现 |
3.3 术后灌注期间的不良反应 |
3.4 术后灌注期间的复发和进展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卡介苗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案设计 |
1.2 治疗方案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复发率比较 |
2.3 两组灌注治疗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EORTC风险量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判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和随访 |
2.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病人临床病理特征 |
2.EORTC风险表在我中心患者的适用性 |
2.1 NMIBC术后复发和进展危险因素分析 |
2.2 NMIBC术后患者的复发和进展风险 |
3.术后即刻膀胱灌注治疗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对比传统电切对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探究CpG-ODN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MNU诱导建立膀胱癌大鼠的模型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章 探究CpG-ODN联合EPI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作用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CpG-ODN序列 |
1.4 实验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药物灌注治疗 |
2.2 给药浓度 |
2.3 ELISA测定血清中IL-2 含量 |
2.4 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 |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p53、survivin的表达 |
2.6 结果判定方法 |
2.7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各组大鼠膀胱癌的发病情况 |
3.2 各组膀胱组织生理特征的分析 |
3.3 各组病理切片的分析 |
3.4 各组切片p53 的表达 |
3.5 各组切片suivivin的表达 |
3.6 各组用药对血清中IL-2、IFN-γ含量的影响 |
4.讨论 |
第三章 探究CpG-ODN联合EPI经肌肉注射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作用 |
1.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药物肌肉注射治疗 |
2.2 给药浓度 |
2.3 ELISA测定血清中IL-2、IFN-γ含量 |
2.4 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 |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p53 的表达 |
2.6 结果判定方法 |
2.7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成功建立膀胱肿瘤大鼠模型 |
3.2 各组病理切片的分析 |
3.3 各组切片p53 的表达 |
3.4 各组用药对血清中IL-2、IFN-γ含量的影响 |
4.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四、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卡介苗的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丝裂霉素联合卡介苗与卡介苗单独应用灌注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贺红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剜除术与传统电切术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韩国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D]. 薛富刚.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D]. 李静凯.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5]三种药物行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D]. 李荣欣. 兰州大学, 2020(01)
- [6]复发性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卡介苗预防复发的疗效分析[D]. 王旭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7]卡介苗与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陈圣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8]EORTC风险量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判断的研究[D]. 王建帮.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9]钬激光肿瘤切除术对比传统电切对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疗效评价 ——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D]. 李昌龙.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探究CpG-ODN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治疗作用[D]. 傅晓仪.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