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施毅[1](2020)在《从三大诊疗方案的进展与争议看COVID-19诊治的复杂性》文中指出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抗击之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疫情终于走向缓解,连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也迎来了黎明前的曙光。全力以赴与这一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奋力搏斗、力挽狂澜的医学界不断总结救治经验,在2个月的时间内,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更新到了试行第七版[1-6](国家版,3月3日),接着军队援鄂医疗队制定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7](军队版,2月26日),上海市专家组制定了《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8](上海版,3月1日),以及部分省市甚至医院都制定了相应的诊治方案[9]。短期内这么多顶级医疗管理和学术机构,这么高频度地制定和更
张少华[2](2020)在《烧伤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病案资料,探讨各凝血指标变化与烧伤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病例选自于2016年6月2018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收治的年龄18-50周岁并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及血常规的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者共110例,以下两部分通过各自入选标准从中选取。1.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将110例符合病例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单纯感染组44例、脓毒症组36例、脓毒性休克组30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总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有无合并吸入性损伤一般情况,比较三组患者确诊第1、3、5天的血清指标(PLT、APTT、PT、FIB、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2.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对患者预后的意义将64例符合病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39例、死亡组2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总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有无合并吸入性损伤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确诊第1、3、5天的血清指标(PLT、APTT、PT、FIB、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确诊第1天时,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PL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D-二聚体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1天PLT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51,p<0.05),FIB值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其余指标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第1天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PT、FIB、D-二聚体均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1)。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3天时,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PL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FIB、D-二聚体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3天的PLT值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68,p<0.05),其余指标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第3天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PT、FIB、D-二聚体均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1)。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5天时,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PL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的APTT、PT较对照组延长;FIB、D-二聚体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5天的PLT值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68,p<0.05),其余指标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第5天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PT、FIB、D-二聚体均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1)。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2.烧伤脓毒症患者各凝血指标变化对患者预后的意义确诊第1天时,死亡组的PLT值低于存活组,D-二聚体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确诊24小时内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1天的PLT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余指标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对第1天各指标行ROC曲线显示:除PLT外,其余指标均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5)。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3天时,死亡组的PLT值低于存活组,其余指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3天的PLT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除PT、FIB值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以外,其余指标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对第3天各指标行ROC曲线显示:除PLT外,其余指标均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5)。其中,APTT的预测意义最大。确诊第5天时,死亡组的PLT值低于存活组,其余指标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第5天的PLT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余指标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对第5天各指标行ROC曲线显示:除PLT外,其余指标均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p<0.05)。其中,D-二聚体的预测意义最大。结论1.PLT、APTT、PT、FIB及D-二聚体与烧伤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D-二聚体对烧伤脓毒症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意义。2.PLT、APTT、PT、FIB及D-二聚体与烧伤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且APTT、D-二聚体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虽然烧伤脓毒症患者可有PLT值降低,但其预测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意义不大。3.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与烧伤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胡时强[3](2019)在《降钙素原在G-菌与G+菌所致的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的早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烧伤脓毒症是导致大面积烧伤病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实施抗菌治疗对预后结果的好转至关重要,但是过多的治疗会增加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以及患者经济负担加重等。血液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因其滞后于病情发展,早期不能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快速提示细菌感染和细菌感染类型的实验室指标。近年来,通过早期检测机体的生物标志物对脓毒症的判断和区分G—菌和G+菌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早期对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小板(PLT)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等项目来鉴别烧伤患者G—菌和G+菌感染所致的烧伤脓毒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住我院烧伤科重症监护室(BICU)确诊脓毒症患者共112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PCT值、WBC、N%、PLT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等。据患者首次血培养阳性结果分为(G—菌组、G+菌组)、临床结局(存活组和死亡组)同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中各观测指标差异(P<0.05有意义),曲下面积(Area Under rocCurve,AUC)分析评价PCT在G—菌组和G+菌组中的鉴别价值中的研究,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烧伤总面积以及III度烧伤面积对死亡评估的ROC曲线分析。结果:(1)细菌主要分布为:G—菌组占比70%,其中主要细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占比28.57%、鲍曼不动杆菌占比24.11%、阴沟肠杆菌占比7.14%、铜绿假单胞菌占比4.46%;G+菌组占比30%,其中主要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11.60%、表皮葡萄球菌占比9.82%。(2)PCT在G—菌组中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5);与G+菌组相比较,G—菌组PLT低于正常值下限例数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36.,P<0.05);吸入性损伤在G—菌组中发病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PLT、两组预后、烧伤面积、三度烧伤面积、WBC减少例、血培养结果阳性距烧伤天数、是否存在吸入性损伤、烧伤性质、烧伤后入院时间、首次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在G—菌组与G+菌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G—菌组和G+菌组中以PCT做为测试变量,构建指标对G—菌和G+菌感染鉴别价值的的ROC曲线,AUC=0.773(95%置信区间:0.668—0.887),AUC与零假设:实面积=0.5的差异性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当截断值取5.235ng/mL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485,敏感度为89.7%,特异度为58.9%。(4)G—菌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的比较中,死亡组32例,存活组46例,死亡率为41.03%;PCT在死亡组中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7,P<0.05);死亡组烧伤总面积和III度烧伤面积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0,t=8.44,P均<0.05)。G+菌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的比较中,死亡组10例,存活组24例,死亡率为29.41%;PCT在死亡组中同样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4,P<0.05);死亡组烧伤总面积和III度烧伤面积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t=5.02,P均<0.05);(5)以PCT值、烧伤总面积以及III度烧伤面积做为测试变量,构建指标对死亡评估的ROC曲线。患者PCT值、烧伤总面积以及III度烧伤面积的ROC曲线如图所示(AUC=0.859,0.922,0.905),AUC与零假设:实面积=0.5的差异性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血清PCT值、烧伤总面积以及III度烧伤面积具有评估死亡风险的能力。结论:(1)烧伤合并G—菌感染脓毒症患者血清PCT高于烧伤合并G+菌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测定可能有助于经验性选择抗菌治疗;(2)烧伤脓毒症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更易被G—菌感染;(3)PLT减少率在G—菌中发生率更高,提示血小板减少更常见于G—菌感染;(4)血清PCT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当患者PCT水平增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王元会[4](2017)在《有氧运动对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心肌缺血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的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虽然临床应用抗心绞痛药物和冠脉介入、搭桥等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心脏康复近年来日益被社会关注,逐渐成为临床及科研的研究热点。运动训练在心脏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运动训练可以通过提高急性心肌损伤早期线粒体生物合成的适应性变化改善能量代谢来发挥心脏的保护作用。运动训练还能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稳定患者的病情。但大强度运动易致心肌缺血发作,有潜在的心血管临床风险。有氧运动是一种较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可增强健康人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冠脉灌注及运动耐力,并且早期适当运动训练可有效提升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已有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肌组织结构、影响血小板活化、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有研究表明运动和缺血促进了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伴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显着增加。人类出生后有两种形式的血管生长: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血管生成是指毛细血管网络的形成。动脉生成是指预先存在的固有侧支动脉随着血管血流量及剪切力的增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起血管重塑,逐步形成大的有功能的侧支传导动脉的过程,所形成的动脉能够有效地恢复因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可以代偿因堵塞而失去功能的传导动脉血管。有氧运动对缺血心肌血管舒缩方面作用改善血运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一种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多肽,在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广泛分布,具有很强的扩血管活性,能扩张冠脉血管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背根神经节是CGRP主要的合成部位,在背根神经节内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胞体,其周围神经分布在心血管组织中。人类和鼠的CGRP有两种分子异构体:α-和β-CGRP,二者分子结构相似,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除了强大的扩血管活性外,CGRP还具有保护内皮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活性,即促进血管生成。有研究发现,等长收缩运动后骨骼肌中CGRP有显着增加。还有研究发现低氧条件下血浆CGRP降低,而运动可使血浆中CGRP升高,提示运动有可能通过CGRP途径保护缺血心肌减轻损伤。研究还发现内源性CGRP因其强大的扩血管活性和促血管生成活性促进了血管再形成,可以改善小鼠缺血后肢血供,其具体机制之一可能是CGRP与其受体结合激活了c AMP信号通路,增强了VEGF表达。本实验通过采用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在4周长期游泳有氧运动后,观察心肌、血液中CGRP、背根神经节内CGRP m RNA(α-CGRP和β-CGRP)表达情况、缺血心肌侧支血管形成情况以及心功能情况,观察有氧运动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作用以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此过程中的变化,进一步明确有氧运动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应用价值,并探讨机制,为临床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提供实验依据。目的:利用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明确有氧运动对心肌缺血的作用及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1)观察有氧运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2)观察心肌缺血有氧运动后CGRP的变化;(3)探讨CGRP在有氧运动改善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0-220 g约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心肌缺血组(MI)、心肌缺血有氧运动组(MI+AE)3组,每组7只。心肌缺血组和心肌缺血有氧运动组采取腹腔一次性注射2 mg/kg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Iso)制作心肌缺血模型。在注射24小时后2组大鼠于麻醉下四肢针刺电极连接于心电图机做II导联心电图,筛选出心肌缺血大鼠。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与心肌缺血组不进行有氧运动,常规安静笼内饲养4周。心肌缺血有氧运动组采用游泳有氧运动训练4周,每周5天,每天40分钟,其中第一周每天游泳时间从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40分钟,之后3周每天游泳40分钟。实验终点时,所有动物麻醉下完成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测量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end-systolic diameter,LVI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end-diastolic diameter,LVIDd)、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等指标,所有检测指标均取5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之后动物处死取材,标本包括血清、缺血心肌和背根神经节。三组标本进入实验室检测并将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缺血心肌CGRP蛋白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背根神经节中CGRP m RNA(α-CGRP和β-CGRP)表达,心肌HE染色镜下观察心肌缺血损伤情况,CD34因子免疫组化法标记血管内皮细胞镜下检测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结果:1.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的大鼠均成功复制出心肌缺血模型。在4周游泳有氧运动训练后,MI+AE组体重(447.1±53.5 g)较MI组体重(420.0±43.2 g)有增加趋势(P=0.24),两组与Control组(451.43±24.103)比较,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85,P=0.18)。2.实验终点时,背根神经节MI组α-CGRP m RNA(0.358±0.031)、β-CGRP m RNA(0.345±0.022)和MI+AE组α-CGRP m RNA(0.504±0.038)、β-CGRP m RNA(0.41±0.019)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0.573±0.038,0.46±0.03,P<0.01);MI+AE组α-CGRP m RNA、β-CGRP 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MI组(P<0.01)。3.外周血清CGRP蛋白表达水平在MI+AE组(14.488±2.951 ng/ml,P<0.01)、MI组(10.319±3.414 ng/ml,P<0.01)均显着低于Control组(20.509±3.463 ng/ml);且MI+AE组显着高于MI组(P<0.05)。心肌CGRP蛋白表达水平在MI+AE组(189.46±61.81 pg/ml,P<0.01)、MI组(99.87±32.3 pg/ml,P<0.05)显着低于Control组(255.04±66.83 pg/ml);且MI+AE组显着高于MI组(P<0.01)。4.实验终点时,左心室心肌毛细血管(CD34因子染色阳性)密度MI+AE组(71.7±11.7 capillaries/mm2)显着高于MI组(50.1±5.7 capillaries/mm2,P<0.01)。MI组和MI+AE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显着低于Control组(139±19.6 capillaries/mm2,P<0.01)。5.左心室心肌HE染色后400倍高倍镜下观察,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后MI组心肌细胞损伤坏死改变较明显,而4周游泳有氧运动后MI+AE组心肌细胞损伤改变较轻。6.实验终点时各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1)MI组左室收缩期内径LVIDs(6.18±1.2)、左室舒张期内径LVIDd(7.72±1.17)较Control组(3.55±0.86,4.85±1.31)均显着增加(P<0.01);(2)M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8.29±6.09)、短轴缩短率FS(20.93±3.15)较Control组(71.39±6.46,34.23±3.97)均明显减小(P<0.01);(3)MI+AE组左室收缩期内径LVIDs(4.6±0.47)、左室舒张期内径LVIDd(6.21±0.72)较Control组均显着增加(P<0.05);(4)MI+AE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4.19±3.83)、短轴缩短率FS(30.11±2.16)较Control组均明显减小(P<0.05);(5)MI+AE组的EF、FS较MI组均显着增加(P<0.01),MI+AE组的LVIDs(P<0.01)及LVIDd(P<0.05)较MI组显着降低。7.三组CGRP蛋白与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EF相关分析:Control组、MI组、MI+AE组三组心肌CGRP蛋白含量与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呈显着正相关(r=0.904,P<0.01;r=0.839,P<0.05;r=0.855,P<0.05)。Control组、MI组、MI+AE组三组心肌CGRP蛋白含量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成显着正相关(r=0.929,P<0.01;r=0.923,P<0.01;r=0.931,P<0.01)。上述结果表明,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后导致心肌缺血,外周血及心肌CGRP蛋白及背根神经节CGRP m RNA(α-CGRP m RNA和β-CGRP m RNA)均显着降低,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心功能也显着降低。4周游泳有氧运动可使CGRP蛋白及其m RNA水平显着提高、毛细血管密度和心功能均显着提高。CGRP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与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心功能改善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本实验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上,4周游泳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CGRP介导的扩血管作用和血管生成途径,促进心肌侧支循环形成,保护了缺血心肌。CGRP在促进心肌缺血侧支循环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有氧运动可诱导CGRP合成和释放增加,可用于冠心病患者辅助扩血管药物治疗,促进患者心脏康复,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孙振涛[5](2012)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导入对脑死亡大鼠的肺保护作用》文中提出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机能丧失的不可逆性病理状态,脑死亡可导致肺损伤,肺损伤引起的氧合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器官的功能和保护,探讨脑死亡肺损伤的机制,对预防和治疗脑死亡肺损伤具有重要意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血管、肺脏等多种组织中,是一种具有血管舒张、心肌正性变力变时、肺保护、脑保护以及免疫调节作用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机体内CGRP含量发生改变,并且和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但脑死亡后CGRP的含量改变和脑死亡肺损伤发生发展的关系尚不明确。基于“脑死亡后机体CGRP含量发生改变,进而参与了脑死亡后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的假设。本实验拟首先采用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然后采用放射免疫法,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观察脑死亡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CGRP及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含量变化及肺组织中CGRP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脑死亡后肺损伤的关系,探讨CGRP在脑死亡后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脑死亡后肺损伤的影响与机制,为脑死亡后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进而在建立脑死亡模型时静脉给予外源性CGRP,采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T-PCR, 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方法观察CGRP对脑死亡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e-6, 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及肺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的影响及对肺组织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y-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γ-GCS)、水通道蛋白-1 (Aquaporin Protein-1, AQP-1)、CGRP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静脉给予外源性CGRP后对肺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CGRP的肺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因为外源性CGRP在体内迅速灭活,代谢快、作用时间短,而构建CGRP重组腺病毒载体气管导入具有不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安全方便,作用时间长等优点,理论上可对脑死亡肺损伤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所以,拟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气管导入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重组腺病毒载体(Ad5-CGRP-EGFP),然后观察CGRP基因转染后大鼠肺组织CGRP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及CGRP基因治疗对肺组织γ-GCS, AQP-1等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对肺组织MDA含量、SOD活力,肺水含量、肺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血浆TNF-α、IL-1β、IL-6含量的影响,并探讨CGRP基因治疗在脑死亡大鼠肺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拟观察脑死亡后CGRP的变化规律及其和脑死亡肺损伤的关系,并通过CGRP基因导入观察CGRP基因治疗对脑死亡大鼠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脑死亡肺损伤的预防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以下3个部分。第一部分脑死亡大鼠CGRP表达变化与脑死亡肺损伤1方法1.1健康Wistar大鼠2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SPF级,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A组)、脑死亡组(B组),每组10只。B组麻醉后行股动脉股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及颅骨钻孔置管,硬脑膜外导管颅内缓慢加压建立脑死亡模型;A组麻醉后操作同B组,但不行硬脑膜外导管颅内加压。分别在麻醉后15min(T0)、脑死亡即刻(T1)、脑死亡2h时点(T2)、脑死亡6h时点(T3)、脑死亡12h时点(T4)留取血液标本并于脑死亡12h时点留取肺组织标本。1.2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不同时点血浆CGRP、ET-1含量变化。脑死亡12h时点留取肺组织,测定肺系数和肺水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结构变化。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CGRP mRNA; Western blot方法测肺组织CGRP蛋白。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值变异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检验水准取α=0.05。2结果2.1血压和心率变化:A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B组在颅内加压过程中血压增高,心率先慢后快,B组血压在T1及以后各时点较T0时点低,B组心率在T1及以后各时点较组内T0时点快,(P<0.05)。B组在峰值时点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在T1及以后各时点B组血压较A组低,心率较A组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血浆CGRP变化:A组在T1时点CGRP含量较TO时点增高,在T2时点CGRP含量较脑死亡时点降低(P<0.05),T2时点以后CGRP含量恢复正常;B组在T1时点CGRP含量较T0时点增高,T1后各时点CGRP含量与T0时点比较均降低,T4时点较T3时点CGRP含量有所回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时点CGRP含量较A组增高,T1后各时点CGRP含量均较A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血浆ET-1变化:A组在T1时点及T2、T3时点ET-1含量较TO时点增高(P<0.05),T4时点恢复正常;B组T1后各时点ET-1含量与T0时点比较均增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1后各时点ET-1含量均较A组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肺组织CGRP mRNA水平比较B组较A组升高,肺组织CGRP蛋白表达水平B组较A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脑死亡大鼠肺组织常规结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A组肺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B组出现损伤性改变。2.6肺系数及肺水含量B组均较A组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外源性CGRP对脑死亡大鼠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1方法1.1健康Wistar大鼠75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SPF级,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5只,即对照组(A组)、脑死亡组(B组)、CGRP干预组(C组)。B、C组建立脑死亡模型;A组除不行硬脑膜外导管加压外,其余处理同脑死亡组;C组为CGRP干预的脑死亡组,于脑死亡模型建立成功后经静脉用微量输注泵给予CGRP3μg/kg,随后给与CGRP 6μg/kg持续输注维持12h。分别于麻醉后15min(TO)、脑死亡即刻(T1)、脑死亡2h时点(T2)、脑死亡6h时点(T3)、脑死亡12h时点(T4)每组随机选5只共15只大鼠抽取血液标本并取肺标本。1.2采用ELISA法测定各时点血浆TNF-α、IL-1β、IL-6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各时点血浆CGRP、ET-1含量变化;T4时点留取肺组织,硫代巴比妥钠法测定肺匀浆中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肺组织中SOD活性,分析天平测定肺系数和肺水含量,HE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结构变化;RT-PCR方法检测T1、T3、T4时点肺组织中γ-GCS、AQP-1、CGRPmRNA; Western blot方法测T1、T3、T4时点肺组织γ-GCS、AQP-1、CGRP蛋白表达。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值变异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检验水准取α=0.05。2结果2.1血压和心率变化:A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B组、C组在颅内加压过程中血压增高,心率增快,B组、C组血压在T1及以后各时点较T0时点低,B组、C组心率在T1及以后各时点较组内TO时点快,(P<0.05)。B组、C组在峰值时点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在T1及以后各时点B组、C组血压较A组低,心率较A组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血浆TNF-α变化:A组各时点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TNF-α水平自T2开始逐渐升高,每后一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水平自T2时点开始,C组高于A组,B组高于C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血浆IL-1p变化:A组各时点IL-1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IL-1p水平自T2开始逐渐升高,每后一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水平自T2时点开始,C组高于A组,B组高于C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浆IL-6变化:A组IL-6水平T2、T3、T4时点升高与T0、T1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IL-6水平自T2开始逐渐升高,每后一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自T2时点开始,C组高于A组,B组高于C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血浆CGRP变化:A组在T1时点CGRP含量较T0时点增高,在T2时点CGRP含量较T1时点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以后CGRP含量恢复正常;B组CGRP含量在T1时点较T0时点增高,T1后各时点与TO时点比较均降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CGRP含量在T1后各时点与T0时点比较均增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GRP含量T1时点较A组增高,T2后各时点均较A组降低,C组CGRP含量T1以后各时点较A组增高,T2后各时点均较B组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血浆ET-1变化:A组ET-1含量在T1时点及T2时点较T0时点增高(P<0.05),T3时点以后恢复正常,B组ET-1含量T1后各时点与T0时点比较均增高,C组ET-1含量T1后各时点与TO时点比较均增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T1后各时点ET-1含量均较A组增高, C组T2后各时点ET-1含量均较B组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肺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肺组织中MDA含量B组高于A组及C组,C组高于A组(P<0.05),肺组织SOD活性B组低于A组及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肺组织γ-GCS mRNA水平B组、C组均较A组升高,C组较B组升高(P<0.05)。肺组织AQP-1 mRNA水平B组较A组降低,C组较B组、A组增高(P<0.05)。CGRP mRNA水平B组较A组升高,C组较A组降低(P<0.05)。肺组织γ-GCS、AQP-1、CGRP蛋白水平均B组较A组降低,C组较B组、A组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脑死亡大鼠肺组织常规结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A组肺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B组出现损伤性改变,C组出现损伤性改变较组B减轻。2.10肺系数及肺水含量B组均较A组增高,C组肺系数及肺水含量也较A组增高,但较B组降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CGRP基因导入对脑死亡大鼠肺损伤的影响1方法1.1 Wistar大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SPF级,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A组)、脑死亡组(B组)、脑死亡CGRP干预组(C组)、脑死亡空载体导入组(D组)、脑死亡CGRP基因治疗组(E组)。B组、C组、D组、E组均建立脑死亡模型;A组开颅等处理均同脑死亡组,但不行硬脑膜外导管加压。C组为CGRP干预的脑死亡组,脑死亡模型建立后经静脉用微量输注泵给予CGRP3μg/kg,随后给与CGRP 6μg/kg持续输注维持12h;D组于脑死亡模型建立后微量输注泵给予CGRP3μg/kg,同时通过气管导入空载体;E组于脑死亡模型建立后微量输注泵给予CGRP3μg/kg同时通过气管导入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重组腺病毒载体(Ad5-CGRP-EGFP)。分别在麻醉后15min(T0)、脑死亡12h时点(T1)抽取血液标本,在脑死亡12h或对照组12h时点取材肺组织标本。1.2采用ELISA方法测定各时点血浆TNF-αIL-1β, IL-6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各时点血浆CGRP、ET-1含量;T1时点留取肺组织,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基因转染情况,硫代巴比妥钠法测定肺匀浆中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肺组织中SOD活性;分析天平测定肺系数和肺水含量,HE染色观察肺脏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γ-GCS, AQP-1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γ-GCS、AQP-1 CGRP mRNA; Western blot方法测肺组织γ-GCS、AQP-1、CGRP蛋白表达。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值变异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检验水准取a=0.05。2结果2.1 A组、B组、C组未见绿色荧光反应,D组、E组肺组织标本在荧光显微镜下呈较强的绿色荧光反应,证明基因转染成功。2.2血压和心率变化:A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B组、C组、D组、E组在颅内加压过程中血压增高,心率增快,B组、C组、D组、E组血压在脑死亡时点及以后各时点较TO时点低,B组、C组、D组、E组心率在脑死亡及以后各时点较组内TO时点快,(P<0.05)。B组、C组、D组、E组在峰值时点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在脑死亡时点及以后各时点B组、C组、D组、E组血压较A组低,心率较A组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血浆TNF-α、IL-1β、IL-6水平:T0时点各组TNF-α、IL-1β、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点TNF-α、IL-1β、IL-6水平B组、D组高于E组、C组和A组,E组、C组高于A组,C组高于E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浆CGRP含量:T0时点各组血浆CG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点E组血浆CGRP水平高于D组、C组、B组和A组,C组高于D组、B组和A组,A组高于D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血浆ET-1含量:T0时点各组血浆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点E组低于D组、C组、B组和A组,C组低于D组、B组和A组,A组低于D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肺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肺组织中MDA含量B组、D组高于A组、C组和E组,C组高于E组和A组,E组高于A组(P<0.05),肺组织SOD活性C组、E组高于A组、B组和D组,E组高于C组(P<0.05)。2.7肺组织γ-GCS mRNA水平B组、C组、D组、E组均较A组升高,C组较B组、D组升高,E组较C组升高(P<0.05)。肺组织AQP-1 mRNA水平B组、D组较A组低,C组、E组较A组高,E组较C组高(P<0.05)。肺组织CGRP mRNA水平B组、D组、E组较A组升高,C组较A组降低,E组较B组、D组高(P<0.05)。肺组织γ-GCS、AQP-1 CGRP蛋白表达水平均B组、D组较A组降低,C组、E组较A组高,E组较C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肺组织γ-GCS、AQP-1免疫组化结果:γ-GCS、AQP-1蛋白表达B组、D组均较E组、C组和A组降低,E组、C组较A组增高,E组较C组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脑死亡大鼠肺组织常规结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A组肺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B组、D组出现损伤性改变,C组出现损伤性改变较B组、D组减轻,E组损伤性改变较C组轻。2.10肺系数及肺水含量:B组、D组均较E组、C组和A组高,E组、C组较A组高,E组较C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死亡大鼠血浆及肺组织CGRP含量下降,脑死亡后肺损伤和机体CGRP水平下降,TNF-α、IL-1β、IL-6等促炎因的释放增加,氧化应激增强,AQP-1表达下降等有关。2、外源性CGRP对脑死亡大鼠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3、CGRP基因转染脑死亡大鼠较静脉应用外源性CGRP血浆TNF-αIL-1βIL-6含量下降,肺组织MDA水平下降、SOD活力增高、AQP-1,γ-GCS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4、CGRP基因转染较静脉应用CGRP对脑死亡大鼠具有更好的肺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增加AQP-1的表达有关。
颜亭祥[6](2010)在《“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轴的改变及分子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诱发的肾阳虚模型小鼠细胞和分子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同时,进一步研究该模型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轴的影响作用机理。方法:以已经建立的“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为实验动物,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组(模型组)和金匮肾气丸治疗组。对各组小鼠胸腺组织的形态学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定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等Th1/Th2类细胞因子含量;采用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对IFN-γ和IL-4的mRNA转录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FACS)对小鼠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进行分析。同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肾上腺轴激素含量;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脑基因表达谱中与免疫相关的上、下调基因。结果:“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诱发的肾阳虚模型导致小鼠胸腺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脾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Th1类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也显着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IL-4活性明显上升,细胞凋亡率升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降低。同时,从485个脑基因中筛选到36个具有显着性的与免疫相关脑差异表达上、下调基因,并作了进一步分析。而金匮肾气丸对上述这些异常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结论:“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胸腺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被破坏,并通过免疫相关基因的改变而引起Th1类和Th2类细胞因子失衡和细胞周期通路阻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发生紊乱。金匮肾气丸可以通过调整细胞因子水平,提高肾上腺轴激素含量,降低淋巴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胸腺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失调。同时,从器官到细胞直至基因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中医的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轴功能低下有关。
冷怀明[7](2004)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文中认为
龙明智[8](2003)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儿茶酚胺-β受体系统关系及心肌肌球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1、研究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毒性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 2、进一步揭示心衰时循环内分泌的改变,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情况,了解其在心衰中的意义。 3、观察不同级别(NYHA)心功能患者心肌β受体变化(质和量),为心衰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提供依据。 4、了解心衰究竟如何从代偿转变为失代偿,除与心肌细胞数量及心脏支架有关外,心肌细胞质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包括心肌结构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异常。 5、筛选出那些预后严重,有猝死高危的心衰患者。 6、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中的应用,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方法: 本实验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 基础研究: 1、首先造模,建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所致兔心肌损害模型:按照Dowing法进行改良,并参照以往的研究进行造模。设立3组,分别是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和肾上腺素组(AD组),每组6只兔子。NE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1mg/kg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AD组给予肾上腺素1mg/kg静滴,对照组用生理盐水50ml,均缓慢静滴90分钟。静滴完毕后,各组动物正常饲养(取心肌前12小时禁食但不禁水),48小时后从耳缘静脉注入空气造成肺栓塞,处死动物,立即剖胸,迅速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取血,经相应的处理后,分别送有关实验检查。同时取出尚在搏动的心脏,用生理盐水洗净,于左心室前壁切取1-2mm3大小的组织块10粒,用2.5%戊二醛和1%锇酸固定,醋酸铀块染,再用酒精、丙酮进行脱水,环氧树脂包埋,切成超薄切片,枸橼酸铅片染,然后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丈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另外,切取部分左。。室组织,采用 RTPCR测定凋亡基因 P53和 Caspase3的变化,以及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 cAMP含量,余下的心肌组织用10%甲醛浸泡、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作普通光镜检查。 2、研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U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的影。向。 3、观察a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汀egitine)和p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ksmdd)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肌损害的影响,以及代谢改变。 正 床研究: 1、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机体神经体液系统改变及炎性细胞因子一肿瘤坏死因子化(TN’F化)、白细胞介素6门L6)水平的测定: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包括交感神经系统(SNS人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和心钠素等。 2、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害情况,以及反映心衰预后的指标。 3、了解不同心功能(NAq1A)患者心肌p受体含量和。c肌p受体敏感性的变化,以及血浆 CAMP儿GMP比值的改变; 4、观察充血性。G力衰竭时。。肌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基因表达,并通过超声。。动图和有创心功能测定,检测有关』。功能(如EF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了解心肌肌球蛋白轻链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基础研究: l、肾上腺素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均显示心肌细胞发生明显脂肪变性,肌溶解,肌凝,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细胞增生;以及收缩带形成卜为,。肌早期坏死的标志),细胞核浓染、核固缩或核碎裂,横带间肌纤维结构遭到破坏,肌纹模糊不清。另外,,J、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胞内可见*、点状物浓染。 2、电镜观察所见:肾上腺素组表现为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肿胀,明显短缩、断裂、溶解、消失,有的线粒体膜破裂、崩解,胶原纤维断裂,基质电子密度降低,胞内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组同样可见G肌 3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细胞内线粒体呈空泡样肿胀,线粒体略断裂、溶解,肌原纤维断裂,电子密度降低,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在C肌细胞间毛细血管内可见小的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此外,肾上腺素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心肌细胞胞核形状不规则,核膜凹陷,核染色质边集,核固缩,胞浆凝集,空泡化,肌丝和致密体减少,细胞膜完整的区域,周围无炎性细胞漫润,此即凋亡的心肌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心肌细胞来见病理损窖。 3、在生化检测方面,肾上腺素组、去甲肾上腺素组血CK-MB浓度均显着升高,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对。。肌具有直接毒性作用;而且两组CAMP儿GMP比值以及心肌细胞内 CAMP含量均升高。p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和a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hegitin e能抑制NE、AD所致CAMP升高,从而降低血和心肌细胞内CAMP,同时还降低儿茶酚胺所致CK-MB升高,保护心肌细胞。 4、凋亡基因的检测发现,肾上腺素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心肌细胞P53基因和Caspase3基因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沪<0刀5卜 而p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能阻止i所致凋亡基因P53和Caspase3的表达。 5、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肌细胞后,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基
何俊峰,郎晓丽[9](2001)在《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β受体敏感性的影响》文中认为
龙明智,黄峻,王军,谭晓,王迪斌[10](2000)在《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介绍一种安全、简便、准确,可重复检测心肌β受体敏感性的方法———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方法:通过快速静注不同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E),观察心率的变化,绘制剂量/ 反应半对数曲线,根据曲线求出CD25(chronotropic dose 25)值。结果:CD25 值反映了心肌β受体反应性(β受体状态及密度) ,CD25 值越高,心肌损害越严重,心肌β受体密度越低。观察65 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现,CD25 值均高于正常,而且心衰越重,CD25 值越高,这与扩张型心肌病病变重、范围广及心肌β受体下调有关。结论:该项试验可以了解心肌病变情况和β受体状态及密度,从而指导β受体阻滞剂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合理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三大诊疗方案的进展与争议看COVID-19诊治的复杂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概念 |
(一)疾病的命名 |
(二)流行病学特点 |
(三)病理改变 |
(四)临床表现 |
(五)实验室检查 |
二、诊断 |
(一)诊断标准 |
(二)临床分型 |
(三)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
(四)鉴别诊断 |
(五)疑似病例排除标准 |
三、治疗 |
(一)一般治疗 |
(二)抗病毒治疗 |
(三)抗菌药物治疗 |
(四)糖皮质激素治疗 |
(五)重症治疗 |
(六)中医治疗 |
四、出院标准和出院后注意事项 |
(一)出院标准 |
(二)院感防控 |
附:国家版、军队版、上海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比较 |
(2)烧伤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3)降钙素原在G-菌与G+菌所致的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的早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脓毒症诊断标准:见表 1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研究分组 |
2.6 研究对象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3.2 G~-菌组和G~+菌组血培养细菌分布情况 |
3.3 PCT、WBC、N%、PLT以及临床一般资料在G~-菌组和G~+菌组的比较(X ±S) |
3.4 PCT对 G~-菌和G~+菌感染鉴别价值的ROC曲线分析 |
3.5 各观测指标在G~-菌组与G~+菌组不同预后分组中的比较 |
3.6 PCT、烧伤总面积以及III度烧伤面积对死亡评估的ROC曲线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有氧运动对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1.1 主要常用药物及试剂 |
1.1.2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1.1.3 RT-PCR主要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第二章 实验项目及方法 |
2.1 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制备 |
2.2 有氧运动方案 |
2.3 实验动物分组 |
2.4 超声心动仪检测心功能 |
2.5 血清及组织标本的收集 |
2.6 ELISA方法检测血液和心肌中CGRP蛋白浓度 |
2.7 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背根神经节CGRP m RNA检测 |
2.8 组织学检查及毛细血管计数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有氧运动对背根神经节α、β-CGRP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有氧运动对外周血和心肌CGRP水平的影响 |
3.4 有氧运动对心肌缺血损伤影响组织学观察 |
3.5 有氧运动对心肌毛细血管的影响 |
3.6 有氧运动对心功能的影响 |
3.7 心肌中CGRP与心肌毛细血管密度、EF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及研究 |
4.2 运动与冠心病 |
4.3 侧支循环形成方式及临床意义 |
4.4 CGRP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
4.5 本研究假设及实验结果 |
4.6 本课题研究局限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导入对脑死亡大鼠的肺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脑死亡大鼠CGRP表达变化与脑死亡肺损伤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外源性CGRP对脑死亡大鼠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CGRP基因导入对脑死亡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6)“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轴的改变及分子免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一"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的建立 |
实验二"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胸腺组织学的观察 |
实验三"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测定 |
实验四"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血清IL-2的测定 |
实验五"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测定 |
实验六"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 mRNA及IL-4 mRNA转录水平的(RT-PCR)检测 |
实验七"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检测 |
实验八"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肾上腺轴激素含量的测定 |
实验九"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免疫相关脑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肾与免疫关系的认识 |
二、肾阳虚证与免疫关系的现代研究 |
1. 中医"肾"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
2. 肾阳虚证与免疫的研究进展 |
3. "肾阳虚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HPAT)轴的研究现状 |
三、常用肾阳虚动物模型复制方法 |
四、金匮肾气丸的作用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五、肾阳虚证与Th1和Th2的研究进展 |
六、补肾中药对肾阳虚证细胞周期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八、"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免疫相关脑的差异基因表达 |
九、"劳倦过度、房事不节"所致肾阳虚小鼠模型分子免疫机制的探讨 |
十、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教学成果 |
详细摘要 |
(8)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儿茶酚胺-β受体系统关系及心肌肌球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心肌损害的动物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致兔心肌损害模型 |
第二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艾司洛尔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心肌损害及生化代谢的影响 |
第四节 附:α受体在去甲肾上腺素所致心肌损害发生机理中的作用 |
第二部分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儿茶酚胺-β受体系统关系及心肌肌球蛋白基因表达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机体神经体液系统改变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的测定 |
第二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肌损害情况及其预后判断 |
第三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进程中淋巴细胞β受体含量及血浆cAMP/cGMP的改变 |
第四节 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
第五节 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mRNA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表达 |
第六节 心肌肌球蛋白轻链(MLC)mRNA表达及其与心功能关系研究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
致谢 |
综述一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及心功能调节 |
综述二 PTCA术后再狭窄机理研究及其防治进展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小结 |
(10)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仪器 |
1.3 试剂 |
1.4 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 |
1.5 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测定 |
2 结果 |
2.1 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CD25正常值 |
2.2 DCM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测定, 见表1。 |
2.3 DCM患者CD25值 |
2.4 心功能分级与异丙肾上腺素CD25值关系心功能 |
3 讨论 |
四、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三大诊疗方案的进展与争议看COVID-19诊治的复杂性[J]. 施毅. 肝脏, 2020(03)
- [2]烧伤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张少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3]降钙素原在G-菌与G+菌所致的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中的早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胡时强. 南昌大学, 2019(01)
- [4]有氧运动对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元会. 青岛大学, 2017(11)
- [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基因导入对脑死亡大鼠的肺保护作用[D]. 孙振涛. 郑州大学, 2012(09)
- [6]“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轴的改变及分子免疫机制的研究[D]. 颜亭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年第26卷总目次[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24)
- [8]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儿茶酚胺-β受体系统关系及心肌肌球蛋白基因表达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龙明智. 南京医科大学, 2003(03)
- [9]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β受体敏感性的影响[J]. 何俊峰,郎晓丽. 人民军医, 2001(07)
- [10]异丙肾上腺素敏感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J]. 龙明智,黄峻,王军,谭晓,王迪斌. 医师进修杂志,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