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抗磨蚀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胡俊[1](2019)在《脱硫泵腐蚀现状及防护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电厂FGD脱硫泵的过流部件在浆液流体腐蚀、磨损、气蚀共同作用下,损耗极为严重,最终影响泵的出力效率和服役周期。文中综述了脱硫泵运行的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提出研究新型耐磨蚀、腐蚀的涂层材料,采用高频爆震熔射非晶金属-陶瓷外覆柔性聚合物涂层技术解决脱硫泵的抗腐蚀、抗磨蚀问题。
王群[2](2019)在《电站脱硫系统耐磨修复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是当前我国电厂应用规模最广、技术成熟性最高、生产运行成本最低的脱硫工艺之一。循环浆液泵作为脱硫系统的核心部件,承担着将腐蚀性石灰浆液输送到喷淋塔的任务,其服役环境恶劣,腐蚀、气蚀、冲蚀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浆液泵的磨损问题十分严重。针对浆液泵磨损现象严重、服役期限短暂等问题,国内外分别使用了不同的防护现状。其中,使用耐磨修复材料能够显着改善泵体的耐磨性能,延长浆液泵的服役期限,降低电厂运行成本,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实验室研发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固化工艺的调整,同时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针对耐磨修复材料的涂覆使用工艺,进行了配比改进。首先,分析探究了浆液泵的磨损失效机理:腐蚀磨损、气蚀磨损、冲蚀磨损以及气蚀和冲蚀协同作用磨损。同时,参照市面上某高性能耐磨蚀涂层产品的性能指标,确定了将“抗弯强度、抗压强度、抗冲击强度、洛氏硬度和粘结强度”作为衡量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指标,同时将“磨损量”作为参照标准用来衡量实验研究材料与成熟产品之间的差距。首先借助DSC方法扫描材料固化过程,建立了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确定反应为自催化模型,可有效的预测固化度与温度、反应速率和反应活化能的关系,通过外推法确定固化反应三个特征温度,确定了材料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固化工艺温度。其次通过调整固含量,以及对偶联剂、增韧剂和固化剂三种助剂的正交试验,研究了材料性能随这些影响因子变化的规律,同时得到最佳配比:E44:E51:PU:KH550:HT160:SiC:Al2O3:SiO2=7.59%:7.59%:1.52%:1.52%:5.77%:65.52%:10.48%:0.6%,此时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为44.37MPa,抗弯强度为93.40MPa,粘结强度为7.79MPa,洛氏硬度为R65,抗冲击强度为60.17J/m,磨损量为0.0106g/1000周。
赵茏[3](2019)在《大型脱硫循环泵的设计》文中认为脱硫循环泵是脱硫系统中继换热器、增压风机后的大型设备,是脱硫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之一。特定的使用环境和浆液的特性,要求此类泵具备较强的磨蚀性能和汽蚀性,以提高泵的工作效率,保证泵的使用寿命,这就给泵的研制带来了较大困难。脱硫循环泵的研制,对于降低外汇消耗,提高我国泵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脱硫循环泵的研制。在分析脱硫循环泵在脱硫系统工艺流程中的使用特点和输送浆液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脱硫循环泵的设计要点。水力设计方面,采用了速度系数法、面积比原理等多种方法,以保证设计目标的实现。整体结构方案设计方面,对重要零部件进行反复计算、设计、校核,以保证泵的运行稳定性。应用材料设计方面,提出脱硫循环泵应用材料的特性,并设计材料成分和熔炼加工工艺,进行试验,以提高泵的使用寿命。工艺设计方面,对重要过流部件的铸造工艺、机加工艺、热处理工艺、整机装配工艺进行验证,以保证其合理的工艺性。对设计整机进行试制及型式试验,绘制泵性能曲线,为市场销售提供基础数据;并进行工业性试验。通过型式试验和工业性试验证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要点、计算系数的选取、及各参数间取值关系,能够保证满足设计参数,达到设计要求。以该设计为重要参考依据,后续分别设计了650DT、700DT等系列泵型,并已成功应用于市场。
冯卫红[4](2018)在《新型耐腐蚀抗磨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的加剧,国家要求火力发电厂必须配备烟气脱硫装置,国内火力发电厂已建的烟气脱硫系统中大多引用国外的技术与装备,国外产品在性能指标、材料研究等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但价格高。国外的脱硫泵价格昂贵,国产泵的过流部件在使用过程中抗磨及耐腐蚀能力达不到要求,使用寿命短。亟待开发一种既要抗磨又耐腐蚀的材料G6,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输送浆液的性质及所要求的抗磨耐腐蚀性能,设计G6材料的化学成分为:(wt%)C:0.51.1,Cr:2030,Si:0.52.0,Mn:0.51.0,Ni:46.0,Mo:2.04.0,Cu:2.04.5。研究了900-1100℃固溶和200℃回火对G6材料的抗拉强度、硬度、冲击韧性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分析与对比,确定最佳热处理工艺方案为:1000℃固溶处理+200℃回火。得到了最佳的综合机械性能:αk=13-18J/cm2,σb=580-620MPa,HRC=28-32HRC。金相分析表明,G6材料固溶处理后组织为铁素体和奥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块状碳化物。分别做了铸态及固溶处理态的静态腐蚀实验和固溶处理态的冲蚀实验,G6材料耐腐蚀性能达到了耐蚀级别,冲蚀实验的年磨损率为0.02-0.28mm/年,能够满足现场运行3-5年的使用要求。以大型脱硫泵的蜗壳为试验产品,做了G6材料的生产工艺性实验:铸造,固溶处理,机加工。生产过程中未出现气孔、严重变形、开裂、夹砂、加工不动等重大问题,生产条件能够满足G6材料的生产。产品在用户进行了工业性实验,使用效果良好,过流部件使用寿命超过了用户要求,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等泵材料水平。
薛明[5](2017)在《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统计,全国火力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82.54%,而火电厂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其中二氧化硫已达全国各行业排放的一半。因此,有效治理二氧化硫烟气污染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最近几年,我国对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逐渐重视,随着湿法石灰石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烟气脱硫装置研究开发已提到议事日程,而脱硫工艺用泵和机械密封设备也是其中之一。本文综合分析研究烟气脱硫介质和设备特点,在分析探讨国内外泵用机械密封现状的基础上,对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结构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了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工况需求和泵用机械密封的易发故障。通过对某型号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设计和分析,确定了泵腔体尺寸和工况参数,确定了机械密封采用单端面内流集装式结构,采用外接冷却水方式。通过对密封环密封端面的受力分析和摩擦状态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合理的端面比压,和密封面的pv值。确定机械密封冷却水水量。针对脱硫循环泵的使用工况和被密封介质的特性,选择无压烧结碳化硅(SSiC)作为密封环的材质,并对机械密封的弹簧、辅助密封件和金属件材质进行了分析和选择。研究了机械密封的制造控制要点和机械密封在脱硫泵上装配控制要点,保证机械密封的制造以及安装精度满足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要求,为机械密封可靠运行提供保障。在专用试验装置上进行了静压试验和运转试验,各项性能指标满足标准要求。本产品安装到石家庄某热电厂进行了工业性试验检验,运行时间一年以上,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有助于促进烟气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系列化研制。
宋莉花[6](2017)在《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循环泵的研制》文中认为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循环泵是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设备,随着我国火电厂脱硫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烟气脱硫循环泵的自主研发变得更加紧迫。循环泵设备不仅要结构合理、可靠性高、拆装方便、效率高、密封无泄漏,而且过流零件针对输送浆液要具有高耐腐耐磨性能,因此研发难度较大。研制烟气脱硫循环泵,对于降低进口设备外汇消耗,提高我国泵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烟气脱硫用循环泵的设计及研制。在综合分析烟气脱硫工艺原理、介质对泵设备的影响和设备的性能、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日本马自达循环泵的先进水力模型,并采用了速度系数法及相似设计法等多种理论设计方研究了烟气脱硫循环泵的水力性能,且通过三维软件对主要部件承压及壁厚等进行了分析,保证设计合理性。通过对模型泵切割叶轮直径及变转速实验,得到了流量和扬程性能变化的规律,以满足客户多种工况参数下的需求;总结了泵前间隙对泵水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合适的间隙取值范围;对不同叶轮借用同一蜗壳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对轴承、拆卸环、轴承密封形式及机械密封等关键部件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研究了脱硫介质对泵件的腐蚀和磨损特点,对样块进行了磨损和腐蚀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材料成分,确定了关键铸件的工艺试验方案。研制的烟气脱硫循环泵已应用于国内火电厂脱硫工程,运行情况表明,泵设备运转平稳、无故障。设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有助于促进烟气脱硫系统用循环泵的系列化研制。
于涛,刘晏宇,曲连文,赵盛茂[7](2017)在《ECR合金在脱硫介质中耐磨蚀性的讨论》文中指出根据实际要求,确定ECR合金化学成分,优化热处理方案,并进行实际工况介质下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脱硫系统介质环境下,经中温时效处理后的ECR合金的耐磨蚀性最佳,为可推荐脱硫系统过流部件材质。
李腾[8](2017)在《电站脱硫系统防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法脱硫系统中的核心动力部件是循环浆液泵,服役环境恶劣。其中主要过流部件叶轮等在循环浆液中不停受到腐蚀、冲蚀以及汽蚀等问题,冲蚀磨损程度严重。根据目前金属叶轮普遍工作寿命较短的情况,使用耐磨复合材料替代金属材料制作叶轮,被认为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低成本解决方案。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后力学性能良好,耐磨性强,固化收缩率小,是优良的一体成型以及涂覆材料。本文通过对实验室研发的混填颗粒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过程中的流变特性、固化反应以及固化后的力学性能研究,为其制定合适的成型工艺,用以解决电厂浆液泵的磨损问题。首先,对颗粒级配树脂基体固化过程进行化学流变学检测,确定固化过程中凝胶点温度;使用Castro和Macosko经验方程描述体系复合粘度同温度以及固化度变化关系,并与实际情况进行拟合,建立流变学模型;标明实际固化过程中体系复合粘度在200800m Pa·s内的保持时间、温度范围以及合适的升温速率。由此得出适用于不同成型工艺的温度与时间参数,对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对树脂基体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热流扫描(DSC),建立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确定为自催化模型;通过模型描述了固化度与反应温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活化能的关系;使用外推法求得体系阶梯固化的三个特征温度,优化了阶梯固化工艺;研究了混填颗粒及其表面改性对体系固化反应的影响,表明两种方式均不改变体系固化反应机理,混填颗粒会增大固化反应位阻延迟效应,而使用硅烷偶联剂的表面改性方法则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对固化反应中的温度参数、填料以及助剂进行研究,为实际工艺中的相关选择提供指导依据。最后,对固化成型后的试样进行热动态机械分析(DMA),通过力学模量及玻璃化温度转变点测量,对比了颗粒混填,表面改性对材料最终力学性能的影响。表明以上两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树脂固化体系的弹性模量,增大材料的硬度。还验证了后固化处理以及提高阶梯固化温度处理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其效果并不明显,表明实验室目前使用的阶梯固化温度可以使体系进行较完全的固化。综上,通过不同热分析方式对体系固化过程进行研究,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固化工艺参数,对比了不同工艺对成型复合材料力学模量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实验室研发的混填颗粒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可以替代金属叶轮或进行表面涂覆的优良材料。
宋景尧,袁宗久,韩毅,刘畅,邱建新[9](2015)在《陶瓷衬里脱硫泵研制及其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叙述陶瓷脱硫泵的研制工艺,对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作为浆液循环泵的陶瓷脱硫泵在加衬陶瓷材料后如何通过水力设计修正和成型工艺实践来保证产品达到性能和使用要求的过程予以详细论述,也列述了陶瓷脱硫泵的特点及优势。
刘彦春[10](2014)在《火力发电厂用烟气脱硫泵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泵是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设备。随着我国火电厂脱硫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烟气脱硫泵的自主研发变得更加紧迫。烟气脱硫系统没有备用泵,泵设备不仅要有高可靠性、高效率,而且过流零件需要耐腐蚀耐磨损,密封无泄漏,因此研发难度较大。研制烟气脱硫循环泵,对于降低进口设备外汇消耗,提高我国泵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烟气脱硫工艺用泵的设计、研制及其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在综合分析烟气脱硫工艺原理、介质对泵设备的影响和设备的性能、运行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研制模型泵和样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烟气脱硫工艺用泵的水力性能。通过切割叶轮直径后的性能试验情况对比,得到了流量和扬程性能变化的规律,以满足客户多种工况参数下的需求。在对烟气脱硫泵转子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对轴承、机械密封等关键部件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研究了脱硫介质对泵件的腐蚀和磨损特点,对样块进行了磨损和腐蚀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材料成分,确定了关键铸件的工艺试验方案,并对关键制造环节制定控制措施。通过火电厂烟气脱硫泵的运行实践,分析解决了易发故障,为烟气脱硫泵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研制的烟气脱硫泵已应用于国内火电厂脱硫工程,运行情况表明,泵设备运转平稳、无故障。设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有助于促进烟气脱硫泵的系列化研制。
二、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抗磨蚀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抗磨蚀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脱硫泵腐蚀现状及防护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脱硫泵的腐蚀及磨蚀现状 |
2 脱硫泵的腐蚀及磨蚀机理分析及影响因素 |
3 解决方法现状 |
4 结束语 |
(2)电站脱硫系统耐磨修复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站脱硫系统防护技术现状 |
1.2.2 耐磨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热分析动力学在复合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耐磨复合材料组分及性能指标 |
2.1 引言 |
2.2 复合材料组分 |
2.2.1 基体 |
2.2.2 填料 |
2.2.3 其他助剂 |
2.3 磨损机理分析及性能评价指标确定 |
2.3.1 磨损机理分析 |
2.3.2 涂层评价指标 |
2.4 复合材料制备 |
2.4.1 复合材料制备原料及仪器 |
2.5 试样制备及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及固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
3.3.1 模型介绍 |
3.3.2 固化模型建立及验证 |
3.3.3 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4章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固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1 实验方案 |
4.2.2 结果分析 |
4.3 助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偶联剂用量的确定 |
4.3.2 增韧剂用量的确定 |
4.3.3 固化剂用量的确定 |
4.3.4 正交试验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尚需进行的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大型脱硫循环泵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烟气脱硫系统的工艺原理 |
2.1 脱硫工艺的种类分类 |
2.2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 |
2.2.1 石灰石/石膏-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
2.2.2 主要系统构成 |
2.3 脱硫系统主要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脱硫循环泵的水力设计 |
3.1 离心泵的基础设计理论 |
3.2 脱硫循环泵的水力设计 |
3.2.1 总体方案设计 |
3.2.2 叶轮水力设计 |
3.2.3 蜗壳水力设计 |
3.3 叶轮前间隙对泵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脱硫循环泵的结构设计 |
4.1 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
4.1.1 叶轮强度计算及设计 |
4.1.2 蜗壳强度计算及设计 |
4.2 转子设计 |
4.2.1 轴结构设计 |
4.2.2 轴承寿命校核 |
4.3 机械密封 |
4.3.1 单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 |
4.3.2 双端面集装式机械密封 |
4.3.3 双端面散装式机械密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过流部件材质选用及工艺设计 |
5.1 耐腐蚀材料 |
5.1.1 耐腐蚀材料设计 |
5.1.2 物理性能和组织 |
5.2 耐磨蚀材料的实验 |
5.2.1 试样方法和实验设备 |
5.2.2 冲蚀磨损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 关键零件铸造工艺设计 |
5.3.1 叶轮铸造工艺 |
5.3.2 蜗壳铸造工艺 |
5.4 关键零件机加工工艺 |
5.4.1 叶轮机加工工艺 |
5.4.2 蜗壳机加工工艺 |
5.5 热处理工艺 |
5.6 装配工艺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新型耐腐蚀抗磨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方案 |
2.2 固溶处理温度实验及力学性能研究方法 |
2.2.1 原材料 |
2.2.2 试样制备 |
2.2.3 固溶处理温度实验及设备 |
2.2.4 硬度检测 |
2.2.5 冲击韧性检测 |
2.2.6 抗拉强度检测 |
2.3 金相检测 |
2.4 静态腐蚀及冲蚀实验方法 |
2.4.1 静态腐蚀实验 |
2.4.2 动态冲蚀实验 |
第3章 G6材料的组织及化学成分 |
3.1 G6材料的组织选择 |
3.1.1 碳化物 |
3.1.2 γ奥氏体+δ铁素体 |
3.2 G6材料的化学成分 |
3.2.1 碳 |
3.2.2 铬 |
3.2.3 镍 |
3.2.4 钼 |
3.2.5 铜 |
3.2.6 硅 |
3.2.7 锰 |
3.2.8 磷 |
3.2.9 硫 |
3.3 G6材料的合金成分范围 |
第4章 热处理对力学性能影响及腐蚀与磨蚀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铸态G6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
4.2.1 铸态G6合金的显微组织 |
4.2.2 铸态G6合金的力学性能 |
4.3 固溶处理温度对G6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4.4 固溶温度对G6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 硬度HRC |
4.4.2 冲击韧性 |
4.4.3 抗柆强度 |
4.5 静态腐蚀及磨蚀性能研究 |
4.5.1 静态腐蚀实验 |
4.5.2 冲蚀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G6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试验及工业性实验 |
5.1 生产工艺性实验 |
5.1.1 铸造 |
5.1.2 热处理 |
5.1.3 机加工 |
5.2 工业性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 |
第2章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结构及特点 |
2.1 烟气脱硫系统用泵的类型及特点 |
2.2 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工况需求 |
2.3 机械密封的原理 |
2.4 机械密封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
2.5 烟气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易发故障 |
2.5.1 有形故障 |
2.5.2 无形故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某型号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设计和分析 |
3.1 密封腔体及工况参数 |
3.2 泵用机械密封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
3.2.1 机械密封基本结构 |
3.2.2 新型动环组件结构 |
3.2.3 大气侧新型冷却水密封结构 |
3.3 密封环的设计计算 |
3.3.1 密封环的受力分析 |
3.3.2 密封环间液体压力的分布规律 |
3.3.3 密封环主要尺寸的确定 |
3.4 弹性元件的设计计算 |
3.5 密封环端面比压计算 |
3.6 pv值验证 |
3.7 密封环端面摩擦功率及冷却水量计算 |
3.8 主要密封件材料的选择分析 |
3.8.1 密封环的材料选择 |
3.8.2 辅助密封材料的选择 |
3.8.3 弹簧材料的选择 |
3.8.4 其它金属件材料的选择 |
3.9 机械密封适配的泵腔结构设计 |
3.10 机械密封适配的泵设计的其他要求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械密封的制造和在脱硫泵上装配控制要点 |
4.1 机械密封的制造控制要点 |
4.1.1 碳化硅密封环的制造 |
4.1.2 圆柱螺旋弹簧的制造 |
4.1.3 辅助密封件的质量控制 |
4.2 机械密封在脱硫泵上装配控制要点 |
4.2.1 机械密封装配前准备 |
4.2.2 脱硫泵机封装配过程 |
4.2.3 脱硫泵机封装配验收控制要点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械密封的试验和验证 |
5.1 机械密封型式试验 |
5.1.1 试验装置 |
5.1.2 型式试验的机械密封 |
5.1.3 试验内容 |
5.2 机械密封出厂试验 |
5.3 运行情况 |
5.3.1 运行情况 |
5.3.2 经济效益 |
5.3.3 社会效益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循环泵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
第2章 烟气脱硫系统用泵工艺原理 |
2.1 典型的脱硫工艺 |
2.1.1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流程 |
2.1.2 系统构成 |
2.1.3 吸收原理 |
2.1.4 化学过程 |
2.2 SO_2吸收系统主要设备 |
2.2.1 SO_2吸收系统中主要设备 |
2.2.2 浆液泵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脱硫循环泵的水力设计 |
3.1 脱硫循环泵的水力设计 |
3.1.1 叶轮水力设计 |
3.1.2 蜗壳水力设计 |
3.2 叶轮直径切割后的性能变化规律 |
3.3 变转速后泵的性能变化规律 |
3.4 叶轮与前护板间隙对泵性能的影响 |
3.5 不同叶轮配用同一蜗壳的可行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脱硫循环泵的结构设计 |
4.1 总体结构 |
4.1.1 叶轮 |
4.1.2 蜗壳 |
4.2 轴承合理选用 |
4.3 轴承密封设计 |
4.4 叶轮拆卸环设计 |
4.5 泵轴封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过流部件成型工艺设计 |
5.1 过流部件成型技术路线图 |
5.2 材料设计 |
5.2.1 脱硫工况介质对材料要求的特性 |
5.2.2 对材料的机理分析 |
5.2.3 材料成分设计 |
5.2.4 材料抗磨耐腐性能 |
5.3 铸造工艺设计 |
5.3.1 叶轮铸造工艺 |
5.3.2 蜗壳铸造工艺 |
5.4 主要机加工工艺 |
5.4.1 叶轮加工 |
5.4.2 蜗壳加工 |
5.5 热处理工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电站脱硫系统防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化及防磨蚀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环氧树脂基体材料及其常用助剂 |
1.3.1 环氧树脂 |
1.3.2 固化剂 |
1.3.3 增韧剂 |
1.3.4 填料 |
1.3.5 偶联剂 |
1.4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介绍 |
1.5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机理 |
1.5.1 环氧树脂基体的反应机理 |
1.5.2 环氧树脂基体交联反应的影响因素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纯环氧树脂体系 |
2.2.2 其他助剂 |
2.2.3 所用填料 |
2.3 实验设备 |
2.4 样本制备工艺流程 |
2.5 实验检测设备 |
2.5.1 DSC差示扫描量热仪 |
2.5.2 流变仪 |
2.5.3 DMA热动态机械分析仪 |
第3章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化学流变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3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化学流变模型的研究 |
3.3.1 热固性树脂体系化学流变模型介绍 |
3.3.2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化学流变模型的建立 |
3.3.3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浇铸工艺窗口期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动力学及温度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3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4.3.1 热固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介绍 |
4.3.2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 |
4.4 颗粒级配环氧树脂体系固化温度工艺选择 |
4.5 颗粒级配及其表面改性对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机制的影响研究 |
4.6 颗粒级配及其表面改性对环氧树脂体系固化反应活化能的影响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颗粒级配及固化工艺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5.2.2 实验方法 |
5.3 混填颗粒环氧树脂基固化体系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5.3.1 混填颗粒对环氧树脂基固化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2 硅烷偶联剂对环氧树脂基固化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3 混填颗粒固含量对环氧树脂基固化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4 后固化处理对环氧树脂基固化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5 改变阶梯固化温度对环氧树脂基固化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陶瓷衬里脱硫泵研制及其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介质特性 |
2 陶瓷脱硫泵研制要点 |
2.1 叶轮水力设计 |
2.2 泵壳陶瓷内衬流道水力尺寸的修正 |
2.3 壳体模具设计 |
2.4 陶瓷注浆的研制 |
2.5 成型工艺 |
3 陶瓷衬里泵制造要求 |
3.1 陶瓷叶轮整体成型 |
3.2 壳体陶瓷内衬整体成型 |
4 陶瓷脱硫泵特点及优势 |
4.1 材料优势 |
4.2 陶瓷泵衬 |
4.3 陶瓷叶轮 |
4.4 设计结构 |
4.5 轴封选用 |
4.6 适应能力 |
4.6.1 性能范围 |
4.6.2 质量保证 |
5 结语 |
(10)火力发电厂用烟气脱硫泵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烟气脱硫用泵的工艺原理 |
2.1 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用泵的工艺原理 |
2.2 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系统用泵的性能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烟气脱硫泵的研发 |
3.1 烟气脱硫泵的水力设计 |
3.1.1 小型烟气脱硫浆液泵的水力设计 |
3.1.2 烟气脱硫循环泵的水力设计 |
3.2 叶轮直径切割后的性能变化规律 |
3.2.1 用比转速为 450 的循环泵叶轮做切割性能试验 |
3.2.2 依据现有公式进行误差校核 |
3.2.3 对现有公式修正 |
3.2.4 试验结论 |
3.3 泵的结构设计 |
3.3.1 泵的受力分析 |
3.3.2 总体结构设计 |
3.3.4 机密密封结构方案设计 |
3.4 泵过流零件的成分设计 |
3.4.1 各种元素的作用分析 |
3.4.2 材料的成分设计 |
3.4.3 材料的金相组织 |
3.4.4 性能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气脱硫泵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
4.1 大型铸件的铸造工艺研制 |
4.1.1 叶轮的铸造 |
4.1.2 蜗壳的铸造 |
4.2 熔炼和浇注 |
4.2.1 熔炼要求 |
4.2.2 浇注要求 |
4.3 叶轮的静平衡及蜗壳的划线 |
4.3.1 叶轮的静平衡 |
4.3.2 蜗壳的划线 |
4.4 过流零件的热处理 |
4.5 泵的装配和试验要求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烟气脱硫泵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 |
5.1 泵的驱动和安装 |
5.1.1 泵的驱动方式 |
5.1.2 泵的安装方式 |
5.2 脱硫泵的运行故障分析 |
5.2.1 由于汽蚀引起的故障 |
5.2.2 偏流量运行可能导致的后果 |
5.2.3 系统其他原因导致的故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抗磨蚀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脱硫泵腐蚀现状及防护技术应用[J]. 胡俊.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9(07)
- [2]电站脱硫系统耐磨修复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D]. 王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3]大型脱硫循环泵的设计[D]. 赵茏.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4]新型耐腐蚀抗磨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D]. 冯卫红.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5]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泵用机械密封的研发与应用研究[D]. 薛明.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4)
- [6]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循环泵的研制[D]. 宋莉花.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2)
- [7]ECR合金在脱硫介质中耐磨蚀性的讨论[J]. 于涛,刘晏宇,曲连文,赵盛茂. 铸造技术, 2017(04)
- [8]电站脱硫系统防磨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D]. 李腾.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9]陶瓷衬里脱硫泵研制及其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J]. 宋景尧,袁宗久,韩毅,刘畅,邱建新. 水泵技术, 2015(04)
- [10]火力发电厂用烟气脱硫泵的研发与应用研究[D]. 刘彦春. 河北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