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内肿物的CT导引下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东[1](2020)在《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早期筛查、检测是改善肺癌整体预后的关键。肺部实性病变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影像学表现之一,随着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or Tomography,CT)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病灶被发现,病灶的良恶性确诊仍然依据病理学诊断。传统的支气管镜技术可获得中央气道腔内病灶的病理诊断,但对于肺周围病灶及气道管壁外病灶诊断率较低。支气管腔内超声(endobroncheal ultrasonography,EBUS)和相关导引技术的发展,使得借助支气管镜技术从人体自然腔道微创获得肺周围病灶及气道管壁外病灶的病理诊断成为可能,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长海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肺周围、气道管壁外病灶患者,根据病变部位肺内不同分布,分别采用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诊断肺段支气管管壁外实性病变和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灶的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诊断方法,评价各种诊断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第一部分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研究目的评价经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多种导引技术在肺周围性实性病灶(Peripheral pulmonary lesion,PPL)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对上海长海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间,94例患者的94个实性肺周围性实性病灶,采用经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5组不同组合的导引技术开展肺外周病变的诊断率进行分析。结果1.综合导引技术A组(单用超声小探头)诊断率为65.0%(13/20),B组(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为75.6%(34/45),C组(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透视)为81.8%(9/11),D组(虚拟支气管镜导航+超声小探头+引导鞘管+透视)为91.7%(11/12)。2.94例患者中活检病理组织诊断性率为56.4%(53/94),结合刷检、灌洗后的诊断率为74.5%(70/94)。3.提高活检病理诊断率的因素包括:采用带鞘管的超声小探头为基础的多项导引技术联用、非下叶病灶、病灶直径>2cm、超声小探头位于病灶内部和采用静脉麻醉复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4.所有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左上叶尖后段操作出现超声小探头插入端损坏。结论1.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安全、有效。2.活检联合刷检及灌洗有助于提升诊断率。第二部分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支气管针吸活检技术诊断肺段支气管管管壁外实性病变研究目的探讨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conventional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C-TBNA)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法(Radial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RP-EBUS)诊断位于段支气管(第3到5级)管壁外肺实性病灶的准确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经胸部CT证实16例病人位于段支气管近端管外肺实性病灶16个,穿刺前先予超声径向探头探查,确认管外病灶位置后,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法穿刺病灶获取病理组织,对照外科手术后病理结果和操作中并发症开展数据分析。结果1.采用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16例组织送检病理结果证实14例病灶为恶性,其中肺腺癌8例,鳞癌4例,小细胞癌2例,2例未发现恶性病变。2.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联合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的获取组织病理诊断准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3.75%、87.5%、12.5%;3.2例穿刺后出血大于5ml的并发症,经支气管腔内处理即缓解。结论1.经典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联合穿刺前支气管腔内超声径向探头检查可用于位于段支气管近端管外病灶的诊断。2.该方法诊断率、敏感度高,无高危并发症发生,但需注意穿刺后出血的并发症。第三部分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研究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对47例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在上海长海医院经胸部CT扫描发现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共78枚肿大淋巴结,在超声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行弹性超声分型,根据颜色分布将淋巴结分为三型:Ⅰ型,非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为主,Ⅱ型,部分蓝色,部分非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Ⅲ型,蓝色为主;然后再行经支气管腔内超声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送检病理证实其良恶性。结果1.EBUS-TBNA后送检病理证实恶性淋巴结33枚,良性淋巴结45枚。2.78枚淋巴结超声弹性成像分型为:Ⅰ型淋巴结中,26/27(96.3%)良性,1/27(3.7%)为恶性,Ⅱ型淋巴结中,15/20(75.0%)为良性,5/20(25.0%)为恶性,Ⅲ型淋巴结中,4/31(12.9%)为良性,27/31(87.1%)为恶性。3.将Ⅰ型淋巴结定义为良性,Ⅲ型淋巴结定义为恶性,此类分法后超声弹性成像对肺门及纵隔恶性淋巴结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43%、86.67%、96.30%.结论1.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进行超声图像分型。2.经支气管镜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判断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元伟[2](2019)在《低剂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及超低辐射剂量多层螺旋CT(M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433例肺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但不能鉴别良恶性或临床需要明确病变组织类型,且病人无肺部穿刺禁忌症。记录患者的肺部病灶大小、穿刺距离、病变的组织类型和并发症,并计算各组的病人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规CT平扫或增强检查后,影像不能鉴别良恶性或临床需要明确病变组织类型而无肺部穿刺禁忌症的90例肺部病变患者依辐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超低辐射剂量组、B组为低辐射剂量组、C组为常规剂量组。扫描条件分别为:A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55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55mA;C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自动毫安秒。记录并计算患者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积(DLP)及有效剂量(ED),并以5cm为标准计算患者的标准化辐射剂量。由两名医生分别评价患者CT引导下穿刺针扫描的图像质量。三组受检者年龄、DLP、有效剂量、信号强度、噪声、SNR和CNR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并组间比较。性别、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kappa检验。结果:本组433例患者,穿刺成功433例,达到100%;穿刺病灶共435个,穿刺成功433例,2个未成功病灶。病灶大小:2cm以下组118例;23cm组131例;35cm组120例,5cm及其以上组64例。穿刺进针距离,分为5cm以下,510cm、10cm以上三组病例数分别为:253例(58%);121例(28%);59例(14%)。433例患者,经穿刺后确诊病例422例(97.5%),仅11例(2.5%)因取材较少或病理诊断困难而排除。在确诊的422例患者中,恶性肿瘤病变达310例(73.5%);非恶性肿瘤病变中,良性肿瘤患者为50例(11.8%),炎症患者62例(14.7%)。31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病理类型从多到少依次为腺癌190例(61.3%)、鳞癌82例(26.5%)、小细胞肺癌18例(5.8%)、腺鳞癌12例(3.9%)、肉瘤样癌5例(1.6%)、神经内分泌癌3例(0.97%)、淋巴瘤2例(0.64%)、转移瘤1例(0.32%)、其他恶性肿瘤3例(0.97%)。50例良性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其中最多的为炎性假瘤28例(52%),其次为错构瘤10例(20%)、硬化性血管瘤7例(14%)、纤维瘤5例(10%)。炎症。433例患者,出现穿刺并发症的共有75例(17.3%),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出血、咯血,分别为40例(53.3%)、30例(40%)、3例(4%),气胸合并出血患者2例(2.7%)。9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检查,3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A、B、C三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达穿刺需求者(≥2分)共有90例(100%)。3组之间在穿刺针路径显示质量的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P=0.235)。3组图像均能评价穿刺针位置。3组中,降主动脉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低剂量组(A组)的图像SNR及CNR均比低剂量组(B组)及常规组(C组)低(三组的SNR及CNR值,均P>0.05)。3组间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DLP、ED和标准化的ED均低于B组(分别降低了约44.16%、44.12%、39.29%,Ps<0.05)和C组(分别降低了约78.52%、78.47%、73.01%,Ps<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安全、取材准确,诊断阳性率高且并发症少,在临床中,对肺内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超低辐射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以显着降低患者辐射剂量而不影响穿刺针路径和穿刺部位的观察。
曹碧辉[3](2017)在《C-arm cone-beam CT结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肿物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arm cone-beam CT(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肿物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 PTNB)的诊断性能、并发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个肺肿物)进行了PTNB手术的肺肿瘤患者(20例男性,10例女性;58.4岁±16.4[均数±标准差])。肿瘤平均直径为3.4厘米±1.9(直径范围0.8-8.2厘米)。使用CBCT采集三维类CT多层平面重组图像,通过iGuide导航系统仔细规划穿刺路径,利用18g同轴切割活检针进行活检穿刺。统计诊断性能、手术细节、并发症和患者射线暴露情况等指标,并比较分析各因素对诊断准确性、并发症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在这30例患者中,病理结果显示,24例(80%)诊断为恶性,6例(20%)为良性病变。在PTNB中,28例结节诊断正确,2例失败(1例为取材不够,1例为假阴性结果)。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6%、100%、100%及83%。对于诊断正确组及诊断错误组而言,实体瘤和磨玻璃样肿瘤之间的诊断准确率有差异性(p=0.023)。有6例(20%)患者术后发生气胸,3例(10%)患者发生咯血。统计结果表明,穿刺途径有无肺气肿或肺大疱(p=0.001)及穿刺次数的不同(p=0.003),气胸的发生率有显着差异。而对于咯血及非咯血组,其年纪(p=0.009)、穿刺深度(p=0.041)、病灶内部特点(p=0.009)及穿刺次数(p=0.022)的不同,其咯血的发生率也有显着差异。总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0 min±3.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7.9 m Sv±4.6。结论应用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肿物穿刺活检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和技术成功率以及合理的辐射暴露。
程鑫,赵建亭,杨小光,李伟民[4](2015)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胸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胸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疑似胸部肿瘤的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部肿瘤,按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照组采用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95.92%、诊断准确率93.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78.13%、诊断准确率78.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12%,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操作简单、对胸部肿瘤诊断检出率高、并发症少。
李岳勇,韦忠恒,陆建勋,周石,迟明艳[5](2013)在《数字血管减影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DSA)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经影像检查确定为肺内肿块的患者,在DSA导向下,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结果 120例患者成功获取活检组织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109例作出定性诊断,阳性诊断率为90.8%;术后并发气胸8例,少量肺内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1%。结论 DSA引导肺穿刺活检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可获得明确的细胞学诊断,在诊断肺内肿物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宋平[6](2013)在《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8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83例经X线或CT检查显示胸内肿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患均采取CT引导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患者行穿刺皆取得成功,其中78例肿瘤,5例非肿瘤;检出阳性81例,假阳性2例,活检诊断率为97.59%。在穿刺活检中出现了5例并发症,仅占6.02%,其中有3例为少量气胸,有2例为痰中带血。所有病患经过保守治疗后皆痊愈住院。结论 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进行诊断不仅安全,而且十分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吕玉波[7](2013)在《磁共振联合光学示踪技术在头颈纵隔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磁共振成像能较清晰的显示头颈部及纵隔内病灶及其周围正常结构,便于精确定位及提供安全的穿刺入路,将新颖的开放型磁共振成像系统与光学导航技术相结合作为导引技术应用到头颈部及纵隔微创介入性穿刺活检术中,对开放式磁共振光学追踪导航技术在头颈纵隔穿刺病理学活检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本单位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认定许可了这项回顾性研究。从本单位电子病历档案中选择曾在本科室行磁共振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头颈部病例共77人,其中男性51人,女性26人,平均年龄43岁(11-88岁),所有病灶的平均直径是3.0cm(范围,1.0-7.8cm)。12例(15.6%)囊性病灶及7例(9.1%)直径小于1.5cm的实性病灶行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其余58例(75.3%)实性病灶均行穿刺组织切割活检术。77例病例中有23例(29.9%)为了使病变显示更加清晰而在穿刺前静脉注射磁共振造影剂(Gadolinium-DTPA,0.2ml/kg)。纵隔病例共59人,其中男性38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45岁(16-73岁),所有病灶的平均直径是3.7cm(范围,1.0-11.5cm),活检方式包括22例细针穿刺抽吸和37例组织切割活检,对于直径大于或等于3.5cm的,未毗邻大血管或支气管的直径在1.5-3.4cm之间的纵隔占位,我们采用组织切割枪活检技术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小于或等于1.4cm的,紧密毗邻大血管和支气管的直径在1.5-3.4cm之间的纵隔占位,我们用细针穿刺抽吸术进行细胞学涂片检查。穿刺术中分别应用三种不同的进针通道,20例后纵隔病灶及1例中纵隔病灶应用椎旁胸膜外途径,19例前纵隔病灶应用胸骨旁胸膜外途径,对于经胸骨旁或椎旁途径不能到达的病灶,我们应用经肺穿刺途径(其中6例前纵隔病灶,7例中纵隔病灶,6例后纵隔病灶,共19例),应用的设备仪器包括:开放型磁共振扫描仪(0.23-T, Outlook Proview,菲利普,荷兰),红外线型光学示踪定位导航系统(iPath200, Panorama,菲利普),室内操控台,室内监视器及磁共振兼容型外科聚焦灯,直径20cm柔性发射接收表而线圈等。红外线型光学示踪定位导航系统(iPath200, Panorama,菲利普)包括校准模具,固定在磁体上的带有反光球的示踪器,带有反光球的持针器及一台红外线发射接收相机。通过比较固定在磁体上的反光球反射的光线的空间位置,红外光学发射接收相机可实时地追踪定位持针器的相应空间位置。对于活检枪切割活检技术,我们应用自动活检枪系统,包括15cm,16G,磁共振兼容的穿刺针鞘和20cm,18G非磁共振兼容活检枪,对于细针抽吸术,我们应用15cm,18G磁共振兼容型同轴穿刺针和20cm,20G磁共振兼容型抽吸针。对穿刺技术成功率、切取或针吸的次数、诊断精确性、操作时间及并发症进行评估。诊断精确性能通过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来表示。病灶的最终诊断(金标准诊断)定义为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对那些未行外科切除的病例,其最终诊断定义为穿刺活检术后平均10个月(范围,6-24个月)的影像学及临床随访后的诊断。结果:所有病例的低场磁共振成像图像质量经两位介入手术者评估均达成共识并达到介入穿刺要求。77例头颈部病例均穿刺成功并取得足量标本供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成功率为100%,有两例病人各有一次较大的术中身体位置移动而分别进行了各自的重新扫描定位(2/77,2.6%),对于19例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病例,平均针吸次数为2.3次(范围,1-4次)以获得足量细胞学标本;对于58例组织切割活检术,平均针切次数为为3.4次(范围,,2-6次)以获取足够量组织标本供病理学检查。77例头颈部病灶经穿刺活检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为恶性41例(53.2%),良性36例(46.8%),共有42例(25例恶性,17良性)在活检术后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并取得手术病理以便与活检结果相对照比较分析,另外未行外科切除的35(45.5%)例(16例恶性,19例良性)病灶的最终诊断结果通过影像学及临床随访得出。59例纵隔病例中有57例穿刺成功并取得足量标本供病川学或细胞学检查,成功率为96.6%,有两例未能成功切取足量的组织标本以供病理学诊断,包括一例2.Ocm大小中纵隔病灶和一例1.5cm大小前纵隔病灶。对于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病例,平均针吸次数为3次(范围,2-4次)以获得足量细胞学标本;对于组织切割活检术,平均针切次数为4次(范围,3-6次)以获取足够量组织标本供病理学检查。57例纵隔病变经穿刺活检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为恶性41例(71.9%),良性16例(28.1%)。共有18例(恶性10例,良性8例)在活检术后行外科切除术并最终得出外科病理学最终诊断,另外39例(恶性31例,良性8例)未行手术切除术,其最终诊断由影像学及临床随访得出。对于磁共振导引下的头颈部穿刺组织切割枪活检术的整个过程平均用时30分钟(范围20-47分钟),细针抽吸术的整个过程平均用时25分钟(范围15-37分钟),所有的病例穿刺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有4例(4/77,5.2%)轻微并发症发生,包括3例穿刺部位自愈性出血和1例轻微面部麻木,也未作进一步处理而症状消失。对于磁共振导引下的纵隔穿刺活检术的整个过程平均用时30分钟(范围20-50分钟),其中有3例发生了轻微咳血,2例发生了轻度气胸。磁共振结合光学追踪导航系统导引下头颈部、纵隔病变穿刺病理学或细胞学活检的敏感性分别为93.2%,93.2%,特异性分别为100%,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81.2%,准确性分别为96%,94.7%。结论:磁共振扫描无电离辐射损害,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外,还保证了术者在扫描床边及时完成穿刺及扫描,快速扫描序列的应用,使患者能在一次憋气时完成扫描并得到良好的胸部纵隔图像,并能清晰地显示出纵隔内病灶。开放式磁共振光学导航导引头颈部及纵隔穿刺活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此技术能准确获取病变组织并获得了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结果,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依据,为经皮穿刺组织活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导引技术选择,对于头颈深部的、毗邻血管神经或骨性结构的病灶及纵隔毗邻大血管或气管的病灶尤为有用。随着开放型磁共振扫描设备的应用、导航技术的研制与开发、磁兼容设备及器械的生产及用于介入操作过程的快速扫描序列的成熟,磁共振导航技术的临床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姬天洲[8](2013)在《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防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肯定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临床应用价值的基础上观察其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分析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自2005年06月至2012年06月间191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在美国GE多排螺旋CT引导下采用18G弹簧式活检针进行的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病例。统计191例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的穿刺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91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其中气胸出现46例,发生率为24%,其中少量气胸45例(肺组织压缩小于30%)。病房观察2小时,未做特殊处理,数日后自行吸收;1例肺组织压缩大于30%,及时行胸腔穿刺抽气术后,症状减轻、好转,未做其它特殊处理,临床观察数日后自行吸收。肺出血51例,发生率为27%,其中46例并发少量出血,未作特殊临床处理。5例并发中量出血临床均表现为大咯血数口,行口服止血药物治疗,临床观察2-3天后咯血停止。皮下气肿1例。结论1.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定位准确,标本采集成功率高;2.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出血;3.影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肺气肿因素、穿刺病灶的大小、病灶距离胸壁的深度、肺内穿刺的次数;4.进一步提高CT导引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措施包括:严格的病例选择原则;适当的CT扫描体位;严谨的CT扫描定位要求;精确的穿刺点和穿刺通道选择原则(非常关键);操作者娴熟地掌握穿刺技巧;有效的标本采集原则;患者控制每次呼吸幅度和闭气程度的能力;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准确判断与有效处理。
邓磊[9](2012)在《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3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探讨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的安全性与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9年6月门诊或住院经X线或CT检查显示胸内肿块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予以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肿瘤27例,非肿瘤3例,活检诊断率为96.7%。穿刺活检中共发生并发症4例,占13.3%,其中出现少量气胸2例,出现痰中带血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孙海军,王亚芳,及艳辉,史迎岁,刘振平[10](2012)在《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肺周围型肿物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周围型肿物的临床应用。方法 50例经胸片及胸部CT检查后发现胸部周围型肿物的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检出物固定后送病理检查,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50例中经手术、随访及临床检查证实其中47例取得阳性结果,一次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率达9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胸部肿物穿刺活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微创、准确性高、安全、并发症少的诊断技术,适用于临床诊断困难的胸部周围型肿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胸内肿物的CT导引下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内肿物的CT导引下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支气管腔内超声为基础的综合导引技术诊断肺周围实性病变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径向支气管腔内超声联合经典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诊断段支气管管壁外孤立性肺实性病变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大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气管腔内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2)低剂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研究内容及观察指标 |
1.1.4 统计 |
1.2 结果 |
1.2.1 肺内病变的大小分布 |
1.2.2 穿刺距离分布 |
1.2.3 肺内病变的病理结果 |
1.2.4 穿刺并发症 |
1.3 讨论 |
1.4 结论 |
二、低辐射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初步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患者选择 |
2.1.2 检查方法 |
2.1.3 图像质量的评价 |
2.1.4 穿刺成功的评价 |
2.1.5 辐射剂量计算方法 |
2.1.6 统计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2 影像质量比较 |
2.2.3 辐射剂量比较 |
2.2.4 穿刺成功率比较 |
2.3 讨论 |
2.3.1 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辐射剂量的方法 |
2.3.2 降低辐射剂量时图像质量对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影响 |
2.3.3 辐射剂量 |
2.3.4 局限性与不足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C-arm cone-beam CT结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肿物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收集患者基本资料 |
1.2 实验器材 |
2.方法 |
2.1 病人纳入标准 |
2.2 手术流程 |
2.3 最终病理结果判定标准 |
2.4 关于辐射剂量 |
2.5 统计分析 |
结果 |
1.人口统计学资料 |
2.手术相关资料 |
3.最终病理结果和诊断准确性 |
讨论 |
1.CBCT结合IGUIDE引导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 |
2.诊断准确率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
3.并发症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
4.辐射剂量 |
5.我们的体会 |
6.本研究的技术优势 |
7.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数字血管减影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穿刺方法 |
2 结果 |
2.1 穿刺成功率 |
2.2 细胞学结果 |
2.3 并发症 |
3 讨论 |
(7)磁共振联合光学示踪技术在头颈纵隔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论文 |
第一部分 磁共振导航系统引导下头颈部活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磁共振导航系统引导下纵隔活检 |
2.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 |
1 MRI-guided head and neck biopsy |
Abstract |
1.1 Introduction |
1.2 Material and Methods |
1.3 Results |
1.4 Discussion |
References |
Tables and Figures |
2 MRI-guided Mediastihum Biopsy |
Abstract |
2.1 Introduction |
2.2 Material and Methods |
2.3 Results |
2.4 Discussion |
References |
Tables and Figures |
Review |
References |
(8)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主要器械与设备 |
2.4 手术步骤与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3.结果 |
3.1 穿刺活检成功率 |
3.2 穿刺活检并发症 |
3.3 |
4.讨论 |
4.1 CT 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
4.2 CT 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 |
4.3 提高 CT 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成功率的措施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9)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肺周围型肿物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穿刺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诊断 |
2.2 并发症 |
2.3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四、胸内肿物的CT导引下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气管腔内超声及相关技术诊断肺周围及气道管壁外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黄海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2]低剂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 元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C-arm cone-beam CT结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肿物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D]. 曹碧辉.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4]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胸部肿瘤的诊断价值[J]. 程鑫,赵建亭,杨小光,李伟民.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03)
- [5]数字血管减影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J]. 李岳勇,韦忠恒,陆建勋,周石,迟明艳. 重庆医学, 2013(27)
- [6]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83例临床分析[J]. 宋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11)
- [7]磁共振联合光学示踪技术在头颈纵隔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D]. 吕玉波. 山东大学, 2013(09)
- [8]CT引导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防治分析[D]. 姬天洲.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9]CT导引下胸内肿物穿刺活检30例临床分析[J]. 邓磊. 中国医疗前沿, 2012(23)
- [10]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肺周围型肿物的临床应用[J]. 孙海军,王亚芳,及艳辉,史迎岁,刘振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