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盘裂纹转子非线性响应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蒋政[1](2020)在《动力旋转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的应用》文中指出动力旋转设备是现代钢铁企业不可或缺的,它在烧结、高炉、炼钢和轧钢等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送风系统,如果动力旋转设备突然停机,将会导致整个工序的瘫痪。将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到动力旋转设备中,可以有效的进行设备监测和故障诊断,及时找出故障的原因,做出决策;也能预测设备故障,做出计划性维修,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动力旋转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机械振动信号理论研究,以及转子单、双面动平衡理论研究;2、转子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时,基于Workbench仿真平台,建立转子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确定了单盘、双盘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临界转速及对应的振型等动态特性。最后利用谐响应分析方法对转子系统不平衡这一故障进行了研究;3、利用转子试验台,研究转子不同状态的振动特征和现场动平衡技术;4、旋转设备典型故障机理分析,结合时域波形、频谱图、轴心轨迹、波德图等,研究故障的特征;5、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对现场生产设备进行故障判断、故障解决。通过对旋转设备典型故障机理进行分析,结合故障振动特征,实现快速辨识故障的能力。同时,针对转子不平衡的故障,开展了现场动平衡的实验,找出一种有效解决柔性转子不平衡的诊断方法并加以应用。
陈旭[2](2020)在《航发双转子系统不平衡振动响应预估与定位》文中研究表明转子系统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核心部件,其动力学特性影响着发动机整机性能。现代航空发动机转子多为具有中介轴承的内外双转子系统,其长跨距、低刚度和弹性支承的特点使它对质量不平衡非常敏感,导致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振动过大故障。目前工程领域主要是通过多次起停车的方式来采集表征故障的信号实现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研究,但这种做法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因此,基于有限工况分析双转子系统不平衡振动响应的全局分布规律并建立响应预估模型,实现复杂双转子系统不平衡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价值。本文以4盘5支点双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转子系统不平衡响应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基于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方法对双转子系统的单不平衡盘和双不平衡盘的不平衡参数进行给定范围空间的抽样,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有限不平衡工况下多测点位置处的振动响应幅值范围,结果表明高低压双盘不平衡的幅值范围与对应单盘不平衡的幅值基本一致。通过比较同种不平衡工况下三种稳态转速间的振动幅值,发现彼此间呈明确的定比关系。计算不平衡参数和振动响应幅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知,转频激励的振动幅值与不平衡量大小极强相关,与不平衡相位角极弱相关。并基于模拟试验器开展实验验证工作。其次,基于高低压双不平衡盘的仿真实验结果,建立了不平衡振动响应预估的MARS、RBF和Kriging模型;通过蒙特卡洛均匀分布抽样得到测试集中的不平衡参数,并通过ADAMS仿真得到测试集中每一种不平衡工况的振动响应幅值;三种代理模型针对测试集中每一种工况的不平衡参数进行响应预估,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率、均方误差和多重判定系数等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三种代理模型均可对双转子系统高低压双盘不平衡的振动响应实现高精度预估。最后,基于非线性输出频率响应函数(NOFRFs)的相关理论和其推导式,提出了应用NOFRFs对双转子系统不平衡盘进行定位诊断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需要转子系统在同种转速下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振动时域信号;为满足该算法的计算要求,建立了一维串联结构的仿真计算模型和试验计算模型;根据仿真和试验定位结果,实现了单不平衡盘和双不平衡盘轴向定位,且双盘不平衡时的定位结果与对应单盘时的结果存在一致性。
李傲[3](2020)在《燃气轮机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能源发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燃气轮机转子采用多盘拉杆式结构,使得转子-轴承系统存在各种非线性因素,在运行中可能产生与汽轮机转子不同的动力学行为,而且燃气轮机透平转子在高速转动过程中,会增加发生故障的概率,使拉杆转子系统在运行中存在安全隐患,传统的线性振动理论在处理此类非线性问题时存在局限性,因此研究拉杆转子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转子动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考虑轮盘间接触作用的多盘拉杆式转子动力学模型,对转子系统不同系统参数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展开分析,为深入了解拉杆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理解碰摩等典型故障对转子动特性的影响,提高燃气轮机转子设计制造水平和运行安全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拉杆转子非连续性的特点,轮盘之间的粘性接触都会对转子的刚度产生影响,利用接触理论和预紧力载荷,计算出轮盘之间的接触刚度,并考虑了滑动轴承的非线性油膜力,建立双盘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了转子转速、不平衡质量偏心距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2)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三盘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了转子转速、不平衡质量偏心距对系统非线性动特性的影响。结合分岔图、庞加莱截面图、轴心轨迹图以及频谱图等,对比了三盘拉杆转子系统与双盘拉杆转子系统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发现三盘拉杆转子的动特性与双盘拉杆转子的动特性在高转速下存在一定的差异。(3)针对双盘拉杆转子轴承系统,首先采用达朗贝尔原理,库伦摩擦模型建立了碰摩转子的非线性弯扭耦合振动微分方程,然后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微分方程进行数值分析。结合分岔图、庞加莱截面图、轴心轨迹图以及频谱图等,分析了碰摩下拉杆转子轴承系统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得出随着转速的提高,转子轴承系统呈现非线性,系统扭振的影响不可忽略不计,碰摩力逐渐成为影响转子非线性动态特性的主要因素;轮盘质量偏心、静子的径向刚度对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胡伟男[4](2020)在《基于温度场影响下碰摩转子系统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业对各种旋转机械的性能要求也随着变高,因此旋转机械也向着高转速、大功率、柔性转子等方向飞速地发展。但伴随着转子性能的提高,各种严重的转子故障也更加容易产生。而且转子系统一旦发生一种故障,转子的碰摩故障往往也会伴随着产生。所以在转子故障中以碰摩故障最为常见,而且危害性也大。因此对碰摩转子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把航空发动机的转子系统简化为具有集中质量的转子模型,建立考虑了不对称刚度、偏置等问题下的碰摩故障转子模型,运用坐标转换和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推导出转子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然后运用四阶龙格库塔进行数值模拟,最后对转子系统碰摩时产生的分岔现象、混沌现象等非线性振动进行分析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复杂温度下偏置转子的轴/径向混合碰摩,主要分析了非线性摩擦系数对转子系统碰摩的影响,最终得到了非线性摩擦系数下碰摩转子系统的运动情况。2.建立了复杂温度下非对称刚度转子的轴/径向混合碰摩,主要分析了不对称转轴刚度和不对称支承刚度对转子系统碰摩的影响,最终得到了不同情况下碰摩转子系统的运动情况。3.对不对称支承刚度下的双盘转子系统径向碰摩进行研究与仿真,分析并得到了支承座在两主方向刚度比的大小对双盘转子系统运动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了非线性摩擦系数和不对称刚度对单盘和双盘转子系统运动特性的影响,为碰摩故障转子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姚莉,南国防,郭威,钱万利[5](2019)在《单跨双盘裂纹转子-轴承的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考虑裂纹的时变刚度和综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左侧为弹性支承、右侧为非线性油膜力支承的单跨双盘裂纹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两端均为弹性支承的裂纹转子系统模型,并利用4阶Runge-Kutta方法进行求解,研究裂纹位置、裂纹深度、转速和裂纹轴刚度变化量对转子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并对2个模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转速、裂纹深度和裂纹轴刚度变化量相同的条件下,裂纹位于转子左侧轴段的振动总是比裂纹位于转子中间轴段的振动剧烈;当转速较小时,无论裂纹位于转子左侧还是中间轴段,系统的振动响应主要是由裂纹引起的,频谱图上会出现高频分量;当转速较高时,系统的振动响应主要是由偏心量引起的。研究结果可为系统故障诊断提供依据。
耿康康[6](2019)在《碰摩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转子-轴承系统作为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否将直接影响旋转机械的工作性能。转子系统一旦发生故障,轻则影响运行效率,重则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碰摩作为最常见的故障形式之一,具有发生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含碰摩故障的转子系统进行动力学特性研究,这有助于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停机检查的次数,可以为转子系统的故障检测以及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以滑动轴承支承下的简化碰摩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列出了相应的运动微分方程。运用非线性理论和转子动力学相关知识,分析了碰摩故障对转子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时域波形图、轴心轨迹、频谱图、相图、庞加莱图以及分岔图探讨了系统各参数改变对转子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单盘碰摩转子系统而言,在临界转速附近,当定子刚度较小时,系统振动失稳处于混沌状态,随着刚度的增大,位移响应开始朝着周期解演变,并且越来越稳定。当选定转速为研究对象时,在低、中、高转速范围内,系统响应分别呈现为周期、混沌和拟周期运动。随着偏心量的不断增大,转子系统在临界转速区间逐渐趋于混沌,整个系统也变得不稳定。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系统的振动响应在临界转速处由混沌慢慢朝着周期和拟周期窗口演化,而在高速区域始终以拟周期运动为主。(2)对于双盘碰摩转子系统而言,不同数量的圆盘发生碰摩时的系统响应有所不同,在临界转速和高转速区域内均有着各自的故障特征。当选定润滑油粘度为研究对象时,系统在低速、临界转速以及高转速下的响应分别以周期解、拟周期解和混沌解为主,在中低转速时,系统响应对于粘度的变化较为敏感,会随着粘度的增大而向周期解过渡,但在高频阶段,粘度的改变很难影响到转子的振动状态。当选定左盘偏心量为研究对象时,左盘的振动在临界转速附近以混沌解为主,并且随着右盘偏心量的增大,转子系统的运动稳定性显着下降。(3)对于含松动-碰摩耦合故障的双盘转子系统而言,在高转速区域内,松动故障使得系统响应从拟周期演化为混沌,并且在无碰摩、单盘碰摩以及双盘碰摩时均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当选定松动支座质量为研究对象时,质量改变对系统在低转速条件下的响应影响极小,此时系统的运动形式以混沌为主,而当转速较高时,支座质量的增大会使得系统的响应由混沌向周期状态演化。
王峥[7](2019)在《呼吸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及裂纹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需求的不断增加,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大型旋转机械逐渐向高速、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复杂苛刻的工作环境则对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子作为旋转机械的最核心部件,一旦出现磨损、裂纹等不可逆性的损伤,将极有可能导致转子的弯曲断裂,甚至会引起机组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问题。因此,研究裂纹转子的故障特征,从中提取出相关的故障诊断准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断裂力学理论,首先计算由裂纹引起的各型应力强度因子,通过建立应力强度因子和应变能释放率的关系,对裂纹区域积分得到裂纹引起的附加应变能,利用Castingliano定理得到裂纹单元的附加柔度矩阵,从而求得裂纹单元的刚度矩,最后基于应力强度因子为零法建立裂纹的呼吸模型。同时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来模拟裂纹转子的呼吸效应以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考虑裂纹单元引起的转子刚度弱化,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以模化的航空发动机悬臂转子为对象,分别研究裂纹深度、裂纹位置和裂纹倾角等对于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总结转子临界转速及其峰值的变化特性;分析裂纹转子亚临界共振区共振转速、共振峰值、轴心轨迹及加速度响应随裂纹参数的变化规律;同时考虑了支承刚度和裂纹单元长度对于裂纹转子系统响应的影响。呼吸型裂纹使得转子具有了时变的刚度,因此将会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本文结合非线性振动的基本理论,通过转子系统运动的相轨迹图、Poincare图、分岔图等分析不同裂纹、偏心距及偏位角下转子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最后,研究不平衡力大小以及相位对裂纹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参数的不平衡力和裂纹之间的相互主导作用;考虑非线性系统特有的组合共振现象,研究扭转脉冲、扭转简谐、轴向脉冲、轴向简谐激励、横向简谐激励等外部激励下的裂纹转子耦合动力学特性,提取相关的转子裂纹识别准则。
申倩[8](2019)在《裂纹转子—滚动轴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裂纹非线性张开和闭合行为、动—静件瞬态碰摩接触、以及联轴器不对中等故障均会激起转子的非线性振动,且不同的故障激励源相互作用,会引起复杂的故障耦合,并造成机组裂纹损伤,严重影响转子系统安全性。因此,研究耦合故障状态下的转轴裂纹故障机理,对保障航空发动机的安全运行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两方面:1、分别研究两类双故障并存的裂纹转子系统模型的振动特征:(1)裂纹—碰摩转子系统;(2)裂纹—不对中转子系统。基于横向疲劳裂纹对转子柔度的局部影响、裂纹开闭特征的解析规律、转静件间碰摩的演变过程、联轴器处平行和偏角方向产生的相位差、滚动轴承在不平衡力作用下的刚性动力等转子振动理论,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带有横向裂纹的双跨度转子——滚动轴承支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根据系统的强非线性特点,采用4/5阶Runge-Kutta算法即Matlab中的ode45求解器,分别对系统裂纹、碰摩、不对中单一及其耦合故障的响应进行数值仿真对比研究。通过时间位移图、轴心轨迹图、Poincaré截面图、幅值谱图等,直观显示系统在某些特定参数域中的运动状态。根据分岔图和瀑布图上反映的系统运动变化特征行为,分析在外部激励转速、裂纹深度和角位置、滚动轴承间隙、不对中量等参数变化下系统产生的独特响应,并作出仿真诊断。2、将从以上裂纹—碰摩和裂纹—不对中耦合故障转子系统模型中得到的仿真信号作为原始信号,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缩写EMD),逐级分解出故障信号中隐藏的不同比重、不同频率的波动成分。这一系列含有不同故障特征尺度的时间序列分量称为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缩写IMF)。接着对每个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从而得到边际谱图,便于观察故障系统的瞬时物理状态。通过对比单一故障和耦合故障的边际谱图中显示的倍频关系来分辨特征故障信号,验证仿真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颜昊[9](2019)在《含裂纹故障的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在机械设备中,旋转机械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但是由于其高转速、高负载、工作环境恶劣等原因,常常发生诸如裂纹、碰摩等故障,对其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造成巨大威胁。同时非线性油膜力会产生复杂的外激励,更加加剧了转子运行时的不稳定性。因此,本文对含裂纹双圆盘转子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在非线性油膜力和碰摩力作用下含裂纹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以期在改进转子设计参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建立含裂纹和碰摩故障的双圆盘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列出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且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编写四阶龙格库塔法的C语言程序对方程进行数值求解,运用分岔图、相图、庞加莱截面图、轴心轨迹图、时间历程图等分析含裂纹和碰摩故障的双圆盘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通过确立定子刚度kc、转子偏心量u1、阻尼系数c1、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δ、摩擦系数f等五个基础参数,讨论转子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周期运动、拟周期运动、混沌运动以及倍化分岔、逆倍化分岔、霍普分岔等各种动力学行为。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定子刚度kc、转子偏心量u1、阻尼系数c1、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δ对系统的影响较大,摩擦系数f对系统的影响很小。同时,定子刚度kc越小,越有利于转子的稳定,总体上定子刚度应小于3.0X 107N/m;阻尼系数c1越大,系统混沌区域会推迟出现、减少、甚至消失,总体上阻尼系数应大于1600N·s/m;转子偏心量u1增大,会增加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并且会出现较多的混沌运动,总体上偏心量应小于0.03mm;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δ减小,会增加转子碰摩的机会,转子和定子会发生严重碰摩,故应该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其次,建立非线性油膜力作用下的含裂纹双圆盘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列出系统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且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编写四阶龙格库塔法的C语言程序对方程进行数值求解,运用分岔图、相图、庞加莱截面图、轴心轨迹图、时间历程图等分析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通过确立定子刚度kc、偏心量u2、阻尼系数c2、轴承处的转子等效集中质量m1、裂纹转子的刚度变化量△k作为基准参数,研究转子系统参数对转子动力学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非线性油膜力作用时,需要转子高转速工作(大于2500(rad/s)),则选择的定子刚度应小于3.0X 107N/m、偏心量小于0.04mm、阻尼系数大于2500N·s/m。需要转子中转速工作(大于1000(rad/s)且小于2500(rad/s)),选择的定子刚度应小于1.0X107N/m、偏心量在0.06mm左右、阻尼系数大于4000N·s/m,轴承处转子等效集中质量大于6kg都可以使转子系统处于较为稳定的单周期运动状态。而在低转速工作(小于1000(rad/s)),或者转子启动时,小的偏心量和小的轴承处转子等效集中质量会使转子更加趋于稳定。而对于裂纹,是绝对需要极力去避免,特别是要将裂纹刚度比控制在0.3以下。
陈曦[10](2019)在《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航空发动机安装在飞机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飞机作为基础提供的外部激励作用,可能引起转子系统振动加剧、运动形式复杂,影响转子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有必要开展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发动机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为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可靠性以及增强抗振性能提供支持。通过坐标系转换,将飞机的运动转换成转子基础的运动。将基础运动激励与转子系统相结合,提出一种研究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单/双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系统化方法。通过拉格朗日方程推导相对于基础运动的刚性盘、质量不平衡、等截面轴段、锥形轴段以及轴承等单元的稳态和瞬态运动微分方程。考虑转动惯量、陀螺力矩、横向剪切变形、旋转角加速度以及确定性的基础运动(包括基础平动与转动分量)。结果表明:与基础固定相比,基础平动仅仅添加系统的外部载荷,而基础转动不仅添加系统的外部载荷,还添加参数阻尼及刚度矩阵。基础轴向转动使系统保持各向同性,但基础横向转动使系统产生各向异性,打破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对称性。利用状态空间向量法,对单/双转子系统的稳态动力学特性进行计算与分析,包括临界转速、模态振型、基础转动时不平衡响应、基础谐振响应以及轴心轨迹等。采用Newmark-Hilber-Hughes-Taylor(Newmark-HHT)法,计算单/双转子系统在变转速过程中的瞬态动力学特性,讨论了增/减速、角加速度等因素对基础固定的转子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基础轴向或横向转动角速度、基础简谐平动幅值与频率等基础运动参数对单/双转子系统稳态和瞬态响应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与基础固定相比,基础轴向转动显着影响系统的临界转速与共振峰值。对于单(双)转子系统,当基础轴向转动方向与(低压)转子自转方向相同时,随着基础轴向角速度的增大,单(双)转子的临界转速逐渐降低。基础横向转动引起附加陀螺力矩,使转子轴心发生偏离,偏移量随着基础横向转动角速度或转子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基础简谐平动能够激起单/双转子系统的正进动或反进动共振。基础简谐平动的频率显着影响轴心轨迹的形状,而基础简谐平动的幅值显着影响轴心轨迹的范围。当简谐平动频率靠近高、低压转子主激励转频,时域波形出现明显拍振。基础横向简谐平动导致转子响应振幅在全转速范围内明显扩大。当幅值过大时,临界转速附近的响应甚至可能淹没在由基础简谐平动激起的全转速范围内的瞬态响应之中。对于双转子系统,还讨论同转/对转、高/低压转子主激励等因素对双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与直接坎贝尔图相比,采用临界转速图谱法计算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适用范围更广,特别是高、低压转速变化规律较为复杂的情况。在结构相同的前提下,与同转双转子相比,对转双转子的前三阶临界转速较低。由于陀螺力矩的影响,不论同转或对转,以低压转子为主激励和以高压转子为主激励的各阶共振频率并不相同。特定截面处瞬态增速响应特性与同转/对转、不平衡分布、临界转速、模态振型都有紧密联系,因而沿轴向不同截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上述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的转子系统均为线性系统,进一步针对带定心弹簧挤压油膜阻尼器(Squeeze Film Damper,SFD)的非线性转子系统,考虑轴颈存在静偏心,研究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非线性转子振动响应,绘制时域波形、轴心轨迹、频谱图以及Poincaré映射,利用分岔图分析转子系统的运动形式随转速或简谐平动频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轴颈有静偏心时,即使基础固定,轴颈的进动轨迹不再是圆轨迹,且进动轨迹中心发生偏移,激起转速二倍频。轴颈有静偏心时,轴颈偏心比的波动范围较大。对于基础轴向转动,轴颈的进动中心仍位于静偏心点;而对于基础横向转动,轴颈的进动中心偏离静偏心位置,偏移方向由基础横向转动方向决定。在基础简谐平动激励下,系统响应的频率成分不仅包括转频的整数倍频k?(k(28)1,2)、基础简谐频率?z,甚至还包括组合频率k??j?z(k,j(28)1,2)。受到基础简谐平动激励的转子系统响应由周期运动进入倍周期或拟周期分岔状态。飞机的机动飞行对于转子系统是一种基础激励,建立了机动飞行条件下带挤压油膜阻尼器的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仅考虑了不平衡力、油膜力、重力,还考虑了机动飞行引起的附加惯性力、阻尼器轴颈的瞬时静偏心等因素。为实现转弯机动飞行,对偏航与滚转进行参数匹配。讨论了在转弯和俯冲拉起状态下的机动速度、机动半径、转子转速以及不平衡量等多种因素对转子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飞机作机动飞行时,转子进动轨迹中心的偏移方向由飞机飞行的离心加速度和附加陀螺力矩共同决定。轴颈绕瞬时静偏心作非协调进动。轴颈瞬时静偏心的大小与机动飞行附加载荷以及转子系统的支承刚度有关。增大机动速度或减小机动半径,会导致转子振动提前进入或延后退出偏心比较大的状态,转子轴心越发偏离原轴承连线,振动响应出现高次谐波频率成分,轴心轨迹的形状逐渐扁平化。机动飞行时应避免转子系统的不平衡量过大以及处于临界转速附近。因此,必须考虑复杂机动飞行对转子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
二、双盘裂纹转子非线性响应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盘裂纹转子非线性响应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动力旋转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振动信号分析方法的现状研究 |
1.2.2 转子动平衡技术的现状研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械振动信号分析与转子平衡技术 |
2.1 振动信号基础理论 |
2.1.1 振动信号的分类 |
2.1.2 信号处理技术的数学基础理论 |
2.2 机械振动信号分析 |
2.2.1 时域分析 |
2.2.2 频域分析 |
2.2.3 其他图形分析 |
2.3 转子平衡技术 |
2.3.1 单面动平衡技术 |
2.3.2 双面动平衡技术 |
2.4 振动诊断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3.1 转子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 |
3.2 转子的涡动 |
3.3 转子运动微分方程及不平衡响应 |
3.4 转子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 |
3.4.1 有限元软件及分析流程 |
3.4.2 转子结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
3.4.3 转子结构网格划分 |
3.4.4 约束施加 |
3.5 单盘转子系统固有特性研究 |
3.5.1 单盘转子系统模态提取 |
3.5.2 单盘转子临界转速分析 |
3.6 双盘转子系统固有特性研究 |
3.6.1 双盘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分析 |
3.7 转子系统不平衡故障谐响应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转子试验台的故障诊断实验 |
4.1 转子试验台介绍 |
4.2 振动监测设备 |
4.2.1 振动监测原理概况 |
4.2.2 振动监测设备介绍 |
4.3 实验验证 |
4.3.1 转子不平衡实验 |
4.3.2 转子不对中实验 |
4.3.3 传感器安装位置实验 |
4.3.4 双面动平衡方法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铁冶金旋转设备典型故障机理分析 |
5.1 转子不平衡 |
5.1.1 转子不平衡故障原因和类型 |
5.1.2 转子不平衡故障机理 |
5.1.3 转子不平衡故障特征 |
5.1.4 转子不平衡实例 |
5.2 转子不对中 |
5.2.1 转子不对中的类型 |
5.2.2 转子不对中故障机理 |
5.2.3 转子不对中振动故障主要特征 |
5.2.4 转子不对中实例 |
5.3 转子与静止件的摩擦 |
5.3.1 转子与静止件摩擦的故障机理 |
5.3.2 转子与静止件径向摩擦的故障特征 |
5.3.3 转子与静止件摩擦实例 |
5.4 转子部件松动 |
5.4.1 基座松动 |
5.4.2 弹性套柱销型联轴器松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故障诊断技术在旋转设备中的应用 |
6.1 现场动平衡工艺流程图 |
6.2 旋转设备故障处理案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航发双转子系统不平衡振动响应预估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实验设计方法的双转子系统不平衡响应分析 |
2.1 双转子结构特征及仿真模型的建立 |
2.2 基于实验设计的不平衡参数抽样方法 |
2.3 单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4 双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4.1 高低压双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4.2 低压双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4.3 高压双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5 实验验证 |
2.5.1 双转子模拟试验器 |
2.5.2 单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5.3 高低压双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5.4 基于实验设计方法的双盘不平衡响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代理模型的不平衡响应预估方法研究 |
3.1 转子不平衡响应代理模型的建模方法 |
3.2 转子系统代理模型的建模原理 |
3.3 转子不平衡代理模型的建立与响应预估 |
3.3.1 LPC和 HPC双盘不平衡响应预估 |
3.3.2 LPC和 HPT双盘不平衡响应预估 |
3.3.3 HPC和 LPT双盘不平衡响应预估 |
3.3.4 HPT和 LPT双盘不平衡响应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NOFRFs的不平衡盘定位 |
4.1 双转子系统不平衡盘定位的NOFRFs分析原理 |
4.2 转子盘不平衡定位 |
4.2.1 单不平衡盘的定位 |
4.2.2 双不平衡盘的定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基于实验设计方法的单盘不平衡仿真分析结果 |
附录Ⅱ 基于实验设计方法的高低压双盘不平衡仿真分析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燃气轮机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2 转子系统弯曲振动的研究现状 |
1.2.3 转子系统扭转振动的研究现状 |
1.2.4 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2.1 燃气轮机的结构介绍 |
2.2 拉杆转子物理模型及简化 |
2.3 非线性油膜力介绍 |
2.4 拉杆转子接触刚度模型 |
2.5 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理论 |
2.5.1 状态方程及相空间 |
2.5.2 Poincaré映射 |
2.5.3 分岔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盘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
3.1 引言 |
3.2 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3.3 数值分析结果与讨论 |
3.3.1 转速的影响 |
3.3.2 不平衡质量偏心距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盘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
4.1 引言 |
4.2 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建模 |
4.3 数值分析结果与讨论 |
4.3.1 转速的影响 |
4.3.2 不平衡质量偏心距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碰摩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
5.1 引言 |
5.2 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
5.2.1 碰摩力及力矩 |
5.2.2 运动方程 |
5.3 数值分析结果与讨论 |
5.3.1 转速的影响 |
5.3.2 不平衡质量偏心的影响 |
5.3.3 静子径向刚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4)基于温度场影响下碰摩转子系统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碰摩的分类与经典模型 |
1.3.1 法向碰摩力模型 |
1.3.2 切向碰摩力模型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热致偏置转子的轴/径向混合碰摩研究 |
2.1 复杂温度场中转子系统的建模 |
2.2 热膨胀影响下轴向间隙的变化研究 |
2.2.1 热膨胀影响下轴向窜动 |
2.2.2 转子和定子热膨胀应变差问题 |
2.3 轴向环带面接触摩擦模型 |
2.4 径向碰摩力模型 |
2.5 偏置转子系统轴/径向混合碰摩的运动微分方程 |
2.6 偏置转子系统的轴/径向混合碰摩的研究 |
2.6.1 热膨胀影响下轴向窜动的影响 |
2.6.2 恒温时非线性摩擦系数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3 热致非对称刚度转子的轴/径向混合碰摩研究 |
3.1 复杂温度场中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的建模 |
3.2 一般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
3.3 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轴/径向混合碰摩的运动微分方程 |
3.4 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的轴/径向混合碰摩的研究 |
3.4.1 恒温时非对称支承刚度的影响 |
3.4.2 恒温时非对称转轴刚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非对称支承刚度双盘转子系统轴/径向的混合碰摩研究 |
4.1 非对称支承刚度双盘转子-轴承系统的建模 |
4.2 热膨胀影响下轴向间隙的变化研究 |
4.3 轴向环带面接触摩擦模型 |
4.4 双盘转子系统的径向碰摩力模型 |
4.5 非对称支承刚度双盘转子-轴承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
4.6 非对称支承刚度双盘转子系统的轴/径向混合碰摩的研究 |
4.6.1 恒温时非线性摩擦系数的影响 |
4.6.2 恒温时非对称支承刚度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单跨双盘裂纹转子-轴承的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跨双盘裂纹转子模型 |
1.1 裂纹刚度模型 |
1.2 油膜力模型 |
2 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 |
2.1转速对转子系统响应的影响 |
2.2 裂纹深度对转子系统的影响 |
2.3 裂纹轴刚度变化对转子系统的影响 |
3 不同支承类型下裂纹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对比分析 |
4 结语 |
(6)碰摩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非线性碰摩转子系统分析方法及各作用力模型 |
2.1 混沌与分岔 |
2.2 非线性研究方法 |
2.3 碰摩转子系统非线性油膜力、碰摩力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3 单盘碰摩转子系统的建模及研究 |
3.1 单盘碰摩转子系统的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
3.2 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 |
3.3 本章小结 |
4 双盘碰摩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 |
4.1 双盘碰摩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方程 |
4.2 双盘碰摩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 |
4.3 本章小结 |
5 含松动-碰摩耦合故障的双盘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 |
5.1 耦合故障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方程 |
5.2 含耦合故障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呼吸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及裂纹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呼吸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3 裂纹转子非线性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
1.4 外部激励对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呼吸裂纹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裂纹单元刚度计算 |
2.2.1 裂纹单元刚度计算方法 |
2.2.2 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 |
2.2.3 应变能释放率与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 |
2.2.4 基于应变能释放率的裂纹单元刚度计算方法 |
2.3 基于应力强度因子为零法的呼吸裂纹模型 |
2.4 呼吸裂纹模型验证 |
2.4.1 裂纹转子模型 |
2.4.2 边界条件设置 |
2.4.3 呼吸裂纹模拟分析 |
2.5 裂纹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求解 |
2.5.1 裂纹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 |
2.5.2 Newmark- β数值求解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呼吸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裂纹深度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3 裂纹位置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4 裂纹倾角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5 支承刚度对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3.6 裂纹单元长度相关性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裂纹转子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非线性振动描述方法 |
4.2.1 Poincare映射 |
4.2.2 分岔现象简述 |
4.2.3 混沌理论简述 |
4.3 裂纹参数影响下的转子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 |
4.4 偏心距影响下的裂纹转子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 |
4.5 偏位角影响下的裂纹转子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外部激励下转子裂纹诊断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裂纹转子不平衡响应特性研究 |
5.2.1 不平衡力大小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5.2.2 不平衡力相位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5.2.3 不平衡力对裂纹转子系统响应频率成分的影响 |
5.2.4 裂纹深度-不平衡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
5.3 外部激励引起的耦合振动特性研究 |
5.3.1 轴向脉冲激励 |
5.3.2 轴向简谐激励 |
5.3.3 扭转脉冲激励 |
5.3.4 扭转简谐激励 |
5.3.5 横向简谐激励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裂纹转子—滚动轴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裂纹刚度模型 |
1.2.2 裂纹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
1.2.3 裂纹转子系统非线性特性的研究方法 |
1.2.4 轴裂纹故障诊断和试验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 |
2.1 转轴裂纹模型 |
2.1.1 裂纹转子柔度影响系数的计算 |
2.1.2 裂纹开闭规律 |
2.2 转静子碰摩模型 |
2.3 联轴器综合不对中模型 |
2.4 滚动轴承支撑模型 |
2.5 数值解法 |
第3章 裂纹—碰摩耦合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3.1 裂纹—碰摩耦合故障双跨转子系统模型 |
3.2 具有单一故障的转子系统响应分析 |
3.2.1 无故障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3.2.2 裂纹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3.2.3 碰摩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3.3 具有耦合故障的转子系统响应分析 |
3.3.1 含裂纹一碰摩耦合故障的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3.3.2 裂纹扩展对耦合故障系统响应的影响 |
3.3.3 裂纹角对耦合故障系统响应的影响 |
3.3.4 滚动轴承径向间隙对耦合故障系统响应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裂纹—不对中耦合故障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4.1 裂纹—不对中耦合故障双跨转子系统模型 |
4.2 具有单一故障的转子系统响应分析 |
4.2.1 无故障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4.2.2 裂纹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4.2.3 不对中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
4.3 具有耦合故障的转子系统响应分析 |
4.3.1 裂纹扩展对耦合故障系统响应的影响 |
4.3.2 裂纹角对耦合故障系统响应的影响 |
4.3.3 平行不对中量对耦合故障系统响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故障诊断 |
5.1 EMD分解 |
5.2 对裂纹—碰摩耦合故障转子的诊断 |
5.3 对裂纹—不对中耦合故障转子的诊断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含裂纹故障的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法和理论 |
2.1 混沌理论 |
2.1.1 混沌的定义 |
2.1.2 混沌的特征 |
2.1.3 通向混沌的道路 |
2.1.4 混沌与随机 |
2.2 分岔理论 |
2.2.1 分岔的产生与定义 |
2.2.2 分岔的分类 |
2.3 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2.3.1 分岔图 |
2.3.2 时间历程图 |
2.3.3 相图 |
2.3.4 轴心轨迹图 |
2.3.5 庞加莱截面图(Poincare截面) |
2.4 非线性动力学的数值计算方法 |
2.4.1 龙格-库塔法(Runge-Kutta) |
2.4.2 Newmark-β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含裂纹和碰磨故障的转子系统非线性研究 |
3.1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
3.2 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 |
3.2.1 裂纹转子模型 |
3.2.2 碰摩力模型 |
3.2.3 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
3.3 系统数值仿真及其分析 |
3.3.1 定子刚度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3.3.2 偏心量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3.3.3 阻尼系数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3.3.4 定子和转子的间隙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3.3.5 摩擦系数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3.4 本章小结 |
4 非线性油膜力作用下的裂纹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
4.1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
4.2 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 |
4.2.1 非线性油膜力模型 |
4.2.2 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
4.3 系统数值仿真及其分析 |
4.3.1 定子刚度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4.3.2 偏心量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4.3.3 阻尼系数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4.3.4 轴承处的转子等效集中质量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4.3.5 裂纹变化引起的动力学现象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转子系统的稳态响应 |
1.2.2 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转子系统的瞬态响应 |
1.2.3 带中介轴承的双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 |
1.2.4 挤压油膜阻尼器的非线性响应与减振特性 |
1.2.5 飞机机动飞行条件下转子动力学特性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1.6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 |
2.1 坐标轴系与基本假设 |
2.2 飞机的运动与坐标系变换 |
2.3 基础的运动 |
2.4 基础的激励形式 |
2.5 转子的运动与坐标系变换 |
2.6 各单元的稳态运动方程 |
2.6.1 刚性盘单元 |
2.6.2 质量不平衡 |
2.6.3 等截面轴段单元 |
2.6.4 轴承单元 |
2.7 系统稳态运动微分方程及其求解 |
2.7.1 临界转速与模态振型 |
2.7.2 不平衡响应 |
2.7.3 基础运动引起的谐波激励响应 |
2.8 各单元的瞬态运动方程 |
2.8.1 刚性盘单元 |
2.8.2 质量不平衡 |
2.8.3 轴段单元 |
2.8.4 轴承单元 |
2.9 系统瞬态运动微分方程及其求解 |
2.10 本章小结 |
3 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单转子系统稳态响应 |
3.1 转子模型 |
3.2 基础固定的转子系统稳态响应 |
3.2.1 临界转速与模态振型 |
3.2.2 不平衡响应 |
3.3 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系统稳态响应 |
3.3.1 考虑基础运动的固有频率与临界转速 |
3.3.2 基础转动时转子的不平衡响应 |
3.3.3 基础简谐平动时转子的幅频响应 |
3.4 基础运动参数对转子轴心轨迹的影响 |
3.4.1 基础转动角速度 |
3.4.2 基础简谐平动频率 |
3.5 本章小结 |
4 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单转子系统瞬态振动 |
4.1 转子系统的冲击响应 |
4.1.1 冲击响应模型验证 |
4.1.2 半周正弦脉冲激励 |
4.1.3 三角波脉冲激励 |
4.1.4 矩形波脉冲激励 |
4.2 基础固定的转子系统瞬态增减速响应 |
4.3 基础轴向转动时转子系统瞬态增速响应 |
4.4 基础横向转动时转子系统瞬态增速响应 |
4.5 基础简谐平动时转子系统瞬态增速响应 |
4.6 本章小结 |
5 基础激励条件下双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与稳态特性 |
5.1 基础激励条件下双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 |
5.1.1 锥形轴段单元 |
5.1.2 中介轴承单元 |
5.1.3 双转子系统稳态运动方程 |
5.1.4 双转子系统瞬态运动方程 |
5.2 双转子动力学特性算法验证 |
5.3 双转子系统有限元模型 |
5.4 基础固定时双转子系统稳态响应 |
5.4.1 同转双转子的临界转速、振型及不平衡响应 |
5.4.2 对转双转子的临界转速、振型及不平衡响应 |
5.5 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双转子系统稳态响应 |
5.5.1 基础转动时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 |
5.5.2 基础转动时双转子的不平衡响应 |
5.5.3 基础简谐平动时双转子的幅频响应 |
5.5.4 基础简谐平动对双转子轴心轨迹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基础激励条件下双转子系统瞬态特性 |
6.1 基础固定的双转子系统瞬态响应 |
6.1.1 低压转子主激励 |
6.1.2 高压转子主激励 |
6.2 基础轴向转动时双转子系统瞬态响应 |
6.3 基础横向转动时双转子系统瞬态响应 |
6.4 基础简谐平动时双转子系统瞬态响应 |
6.4.1 简谐幅值变化的影响 |
6.4.2 简谐频率变化的影响 |
6.5 复合基础运动 |
6.6 本章小结 |
7 基础激励条件下带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 |
7.1 挤压油膜阻尼器减振机理 |
7.2 小不平衡量全油膜条件下稳态响应 |
7.3 大不平衡量半油膜条件下稳态响应 |
7.4 轴颈无静偏心情况下瞬态响应 |
7.5 轴颈有静偏心情况下瞬态响应 |
7.6 基础运动且轴颈有静偏心情况下瞬态响应 |
7.7 轴颈运动分岔图 |
7.7.1 随转速变化的运动分岔图 |
7.7.2 随简谐平动频率变化的运动分岔图 |
7.8 本章小结 |
8 机动飞行条件下带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 |
8.1 机动飞行条件下系统运动微分方程 |
8.1.1 机动飞行条件下基础激励力及力矩 |
8.1.2 机动飞行条件下重力做功 |
8.2 转弯机动飞行 |
8.3 俯冲拉起机动飞行 |
8.4 模型验证 |
8.4.1 转弯 |
8.4.2 俯冲 |
8.5 机动过程轴颈瞬时静偏心 |
8.6 机动飞行条件下转子系统的瞬态响应 |
8.6.1 转弯状态下转子系统的瞬态响应 |
8.6.2 俯冲拉起状态下转子系统的瞬态响应 |
8.7 机动飞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
8.7.1 机动速度 |
8.7.2 机动半径 |
8.7.3 转子转速 |
8.7.4 不平衡量 |
8.8 振动控制措施 |
8.8.1 适度增大油膜间隙 |
8.8.2 适当增大弹支刚度 |
8.9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等截面轴段单元运动方程的系数矩阵与向量 |
附录B:锥形轴段单元运动方程的系数矩阵与向量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双盘裂纹转子非线性响应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动力旋转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的应用[D]. 蒋政.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航发双转子系统不平衡振动响应预估与定位[D]. 陈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燃气轮机拉杆转子弯扭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 李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基于温度场影响下碰摩转子系统建模与动力学特性研究[D]. 胡伟男.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单跨双盘裂纹转子-轴承的动力学特性研究[J]. 姚莉,南国防,郭威,钱万利.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9(05)
- [6]碰摩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D]. 耿康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呼吸裂纹转子动力学特性及裂纹诊断方法研究[D]. 王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裂纹转子—滚动轴承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故障诊断研究[D]. 申倩. 天津大学, 2019(06)
- [9]含裂纹故障的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 颜昊.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10]基础运动激励条件下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 陈曦.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