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科学发现中的非理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时杰[1](2020)在《认知视角下的溯因推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皮尔士及其溯因思想的追随者们看来,溯因是一种与演绎和归纳并列的独立的推理方法,它在科学发现中起着创造性作用。由于溯因的形式逻辑刻画会流失溯因的认知特性这些更重要的信息,而且问题求解理论认为从问题到问题解法的这一溯因过程并非逻辑蕴含关系,因而溯因的认知研究对于揭示溯因推理过程有着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也有助于为溯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可能的心智操作的解释。本文通过呈现溯因推理的形式建构的过程,尝试揭示出其中存在的困境:形式逻辑的安全性与溯因的创造性之间的张力;形式逻辑的抽象性与溯因的情境性之间的张力;形式逻辑的静态性与溯因的动态性之间的张力。鉴于形式逻辑刻画存在的问题,以及溯因推理所具有的情境性与合意性的认知特性,本文尝试在认知视角下建构对溯因推理的基本理解。根据“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论题,本文认为,可以把溯因推理理解为心智建模的过程,其中涉及知觉与语义因素。这一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形式逻辑刻画所带来的张力。对于溯因推理的心智建模过程,可以做出如下理解:(1)触发:待解释项的泛化与抽象;(2)猜测:认知图式的搜索;(3)解释:例化模型的生成;(4)调适:模型映射与最终解释生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溯因推理在形象建模、类比建模和模拟建模中的应用,尝试为溯因在科学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可能的启发。
潘连根[2](2020)在《论档案学研究中非理性的作用》文中提出档案学研究崇尚理性,但非理性一直参与其中。非理性因素对档案学研究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而在档案学研究中,必须在正确认识理性与非理性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理性的主导地位,从而使非理性在理性的主导下发挥独特的作用。研究档案学中的非理性问题,既可以理性地看待档案学研究中的非理性行为,又能够拓展档案学研究方法论的视野。
黄闪闪[3](2019)在《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合理性研究》文中指出皮尔士认为溯因是引入新观念的唯一推理类型,也是一种广泛适用的科学方法论。生成性解释、辩护性解释和追求性解释是溯因推理的三种解释,凸显了它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溯因存在一致性循环论证和推理非有效性等问题。说明功效在最佳说明推理(IBE)中的运用对溯因的启发,背景知识在溯因推理中的不可或缺,以及溯因推理在人工智能中的实际运用,为溯因推理的合理性提供了多视角的可能辩护。
常红,易显飞[4](2018)在《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发现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科学发现方法论的历史研究表明,科学发现方法论过于迷信理性逻辑方法而忽视了非理性的重要作用。女性主义者从性别分析出发,在区分社会心理层次中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基础上,主张非理性与女性气质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强调女性"主客融合的思维方式"的优越性。女性主义视角打破了传统科学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解构了传统价值中立的客观性。女性主义者呼吁消除性别偏见,重视科学发现中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建立理性与非理性辩证统一的科学发现观。
杨颖春[5](2014)在《论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文化成果,离不开人类思维创造能力的提高。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在科学发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创造性思维中的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逻辑思维所无法弥补的重要作用,在逻辑思维无法解释新发现的事实时,直觉思维就成为科学发现中的主角,对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直觉思维,重视直觉思维并深入研究直觉思维,进而在教育活动和科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直觉思维。本研究从科学哲学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科学案例,从直觉思维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其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揭示其在科学发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何有意识地培养直觉思维,旨在为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直觉思维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内容概括起来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引言中综述了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部分则对科学发现和直觉思维的涵义以及特点予以明确,并指出了直觉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第三部分重点分析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说明。第四部分为本研究的目的所在,即在现代教育活动和科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培养直觉思维,最后结语对全文做了简要的概括和总结,并进行了展望。本研究旨在说明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所充当的角色是逻辑思维无法所替代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认为,科学发现的道路首先是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因此,在科学实践中,我们应主动积极培养科学研究者的直觉思维,提高思维的直觉洞察力,为科学发现提供坚实基础。
少布[6](2012)在《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个体精神世界是理性和非理性统和的整体。非理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原动力,是个体生命不竭的活力,有效引导和培养非理性对个体一生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非理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动力作用、保障作用和支撑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教学而言,非理性是教学动力的主要成分、教学逻辑的有效补充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学校教育应该并重理性和非理性,塑造完整、健康的学生人格,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整体结构中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处于不对等状态,其中以智育为主的理性教育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而非理性教育被忽视和边缘化,教育的功能被异化,教育的整体效能下降。教育的完整性是人的完整性的一个前提,教育学需要确立人非理性的地位,构建理性和非理性均衡的教育理论新体系。这一任务的实现路径是发展非理性教育,而非理性教育的基本实施途径是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本文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综述了相关研究文献。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平衡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理论意义在于丰富非理性教育和教学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这是由非理性的特性决定的。文献主要从非理性和非理性教育研究以及非理性在教学中的研究两大方面综述,较为系统地总结说明了我国目前在教学中研究非理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教学中的非理性,主要介绍和讨论了本研究涉及到的几个概念;非理性四个方面的特征;个体非理性和群体非理性的联系与区别,强调本研究主要是个体非理性的研究;通过进一步厘清教学中的非理性与哲学中的非理性的不同,辨析非理性与非理性行为、非理性与非智力因素、非理性与三维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界定本研究中非理性界限。第三部分是非理性的价值,通过讨论非理性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教学中的价值,强调研究非理性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必然性。第四部分是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是本研究的主干内容。探讨了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尝试着搭建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相对完整理论体系。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理论与其他教学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区别是联系基础上的,它与其他教学理论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教学理论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部分。总之,研究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和教育实现其整体价值的必然途径。目前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对非理性的重视、研究和实践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既涉及到教育的完整性,又涉及到人的完整性,是在当代和谐社会境遇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张浩[7](2011)在《论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理性向非理性的沉淀》文中研究说明探讨理性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过程,也就是探讨人们的理性认识如何深化的问题。理性认识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最明显的是从显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不仅近现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轨迹是从理性向非理性的沉淀,而且在近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上也体现出了这种趋势。把理性绝对化必然走向非理性。诡辩就是以理性形式出现的非理性认识。同样,政治理性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非理性的政治神话。
郎旭,翟波[8](2011)在《浅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重大作用》文中提出近些年来,理论界加强了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特别是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我们应加以合理的评价,而不应该夸大它的作用。对于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在人的生存本质和认识论方面所做的探讨,我们应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科学的评价,一方面吸取它的合理因素,借鉴它有益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克服它片面化和极端化的倾向,给予非理性因素以合理评价,以此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和认识论,本文在此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侯现强[9](2011)在《“方法论”和“心理学”结合视角下的科学发现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发现是当代科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对此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把它归为逻辑理性范畴;二把它归为非理性心理学范畴。本文从二者的结合谈科学发现的问题,认为通往科学发现的道路是一条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性、客观性与人性的融合之路,科学、科学发现问题与人是不可分的。
马思妍[10](2010)在《论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来说的,它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一个人的知识比作冰山,那么水面上露出来的冰山一角便是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就像是隐藏在海平面下的巨大山体。因此隐性知识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潜能。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涉及哲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组织学和智能科学等众多领域,对于科学家以及科学发现中的隐性知识的研究可以说一方面研究的广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的深度不够。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本文着力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所起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学术界关于隐性知识的概念、含义和特征进行梳理,提炼出当前隐性知识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维度:基于经验的隐性知识研究;基于心智模式的隐性知识研究和基于社会因素的隐性知识研究。通过三个主要维度进一步确立科学家隐性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科学家隐性知识及其作用的研究维度,在分析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本文关于科学家的隐性知识的研究路径吻合了当前学术界关于隐性知识研究的三个维度的路径。随后的论述中本文进一步将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具体化,把它与和科学发现及科学发现的过程联系起来,阐明了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在科学发现中的若干表现形态。为了深层次研究科学家的三个维度的隐性知识在科学发现中的分别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和模型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在科学发现中的具体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对隐性知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启示,对当前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本文的研究主旨和意义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二、论科学发现中的非理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科学发现中的非理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视角下的溯因推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溯因推理的形式逻辑刻画及其问题 |
2.1 溯因推理的形式化理解 |
2.1.1 皮尔士对溯因推理的建构 |
2.1.2 溯因推理的形式化发展 |
2.2 溯因推理的形式逻辑刻画的困境 |
2.2.1 形式逻辑的安全性与溯因的创造性之间的张力 |
2.2.2 形式逻辑的抽象性与溯因的情境性之间的张力 |
2.2.3 形式逻辑的静态性与溯因的动态性之间的张力 |
第三章 基于认知的溯因推理的理解 |
3.1 溯因推理的认知特性 |
3.1.1 溯因推理的情境性 |
3.1.2 溯因推理的合意性 |
3.2 认知视域中的推理理解 |
3.2.1 作为心智操作的推理 |
3.2.2 “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解释 |
3.3 溯因推理的心智操作 |
3.3.1 触发:待解释项的泛化与抽象 |
3.3.2 猜测:认知图式的搜索 |
3.3.3 解释:例化模型的生成 |
3.3.4 调适:模型映射与最终解释生成 |
第四章 科学实践中溯因推理的心理建模 |
4.1 溯因推理的形象建模 |
4.1.1 形象建模 |
4.1.2 形象建模的溯因案例分析 |
4.2 溯因推理的类比建模 |
4.2.1 类比建模 |
4.2.2 类比建模的溯因案例分析 |
4.3 溯因推理的模拟建模 |
4.3.1 模拟建模 |
4.3.2 模拟建模的溯因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论档案学研究中非理性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研究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
2 档案学研究中非理性及其作用 |
2.1 非理性因素对档案学研究主体的作用 |
2.1.1 动机是档案学研究主体开展档案学研究的内在动力 |
2.1.2 意志、信念、激情等是档案学研究主体持续进行档案学研究的关键 |
2.1.3 情感、习惯、成见等是档案学研究主体开展档案学研究的潜在影响因素 |
2.2 非理性因素对档案学研究客体的作用 |
2.3 非理性因素对档案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
3 研究档案学研究中非理性的意义 |
3.1 有助于正确认识档案学研究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 |
3.2 有助于理性看待档案学研究中的非理性行为 |
3.3 有助于拓展档案学研究方法论的视野 |
(3)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溯因推理的科学探究框架 |
(一)前期:溯因概念之争 |
(二)后期:归纳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
(三)发展:最佳说明推理(IBE)的不同观点 |
二、溯因推理在科学推理中的解释 |
(一)发现:溯因的生成性解释 |
(二)证明:溯因的辩护性解释 |
(三)建议:溯因的追求性解释 |
三、对溯因推理合理性的质疑及其辩护 |
(一)哲学:多种说明功效在IBE中的运用和启发 |
(二)逻辑:背景知识在溯因推理中的不可或缺 |
(三)人工智能:溯因推理的实际运用 |
(4)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发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现方法论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 逻辑实证主义:刻意回避科学发现问题 |
(二) 历史主义:科学发现是人为建构的产物 |
(三) 人工智能论:科学发现是一种信息选择 |
二、科学发现方法中缺失女性视角的成因 |
(一) 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二) 男性视角与传统科学的结盟 |
(三) 性别集体意识导致女性视角与科学的割裂 |
三、女性视角的优势与新视角下的科学发现 |
(5)论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科学发现与直觉思维的基本概念 |
第一节 科学发现的涵义及特点 |
一、 科学发现的涵义 |
二、 科学发现的特点 |
第二节 直觉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
一、 直觉思维的涵义 |
二、 直觉思维的特点 |
三、 直觉的基本表现形式 |
第二章 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
第一节 直觉思维拓宽科学发现的空间 |
一、 直觉可以帮助科学家在科学发现活动中作出预见 |
二、 直觉可以帮助科学家在科学创造活动中作出选择 |
三、 直觉可以帮助科学家在科学发现中产生新思想 |
第二节 直觉思维直达科学发现本质 |
一、 直觉可以帮助科学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 |
二、 直觉可以帮助科学家从关键环节上获得事物的本质 |
第三节 直觉思维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
第三章 直觉思维产生的条件与培养策略 |
第一节 直觉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 |
一、 必要的知识储备是直觉思维产生的首要条件 |
二、 科学实践是直觉思维产生的基本条件 |
第二节 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凸显素质教育 |
一、 传统教育培养中知识单一化的弊端及其对直觉思维的制约 |
二、 增强学生知识体系的多元化,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
第三节 发扬质疑冒险精神,培养广泛科学兴趣 |
一、 直觉的产生需要有探索冒险精神 |
二、 直觉的产生需要勇于猜测善于猜测的能力 |
三、 直觉的产生需要广泛的科学兴趣和注意力 |
第四节 重视捕获闪现的直觉思想,善于积累和追踪 |
一、 警觉闪现的直觉思想,注重及时捕获 |
二、 及时追踪捕获的直觉思想,注重进一步加工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 |
1.2.2 经验总结研究 |
1.2.3 定性研究 |
1.3 文献综述 |
第2章 教学中的非理性 |
2.1 相关概念 |
2.1.1 理性 |
2.1.2 非理性 |
2.1.3 理性教育 |
2.1.4 非理性教育 |
2.2 非理性的特征 |
2.2.1 非逻辑性和跳跃性 |
2.2.2 不自觉性和自发性 |
2.2.3 冲动性和突发性 |
2.2.4 整体性和动态性 |
2.3 个体非理性和群体非理性 |
2.3.1 个体无意识与群体无意识 |
2.3.2 个体意志与群体意志 |
2.3.3 个体情感与群体情感 |
2.4 教学中的非理性 |
2.4.1 教学中为什么谈非理性 |
2.4.2 教学中非理性的几个关系 |
(1) 哲学中的非理性和教学中的非理性 |
(2) 非理性和非理性行为 |
(3) 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 |
(4) 非理性和“三维教学目标” |
第3章 非理性的价值 |
3.1 非理性对人的价值 |
3.1.1 激发促进作用 |
3.1.2 选择评价作用 |
3.1.3 调节控制作用 |
3.2 非理性对社会的价值 |
3.2.1 动力作用 |
3.2.2 保障作用 |
3.2.3 支撑作用 |
3.3 非理性对教学的价值 |
3.3.1 教学动力的主要成份 |
3.3.2 教学逻辑的有效补充 |
3.3.3 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 |
第4章 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 |
4.1 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目标 |
4.2 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内容 |
4.2.1 感觉世界——引导和培养学生具体感性认识能力 |
4.2.2 领悟真理——引导和培养学生形式非逻辑认识能力 |
4.2.3 尊重本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本能物性因素 |
4.2.4 塑造灵魂——引导和培养学生不自觉精神性因素 |
4.3 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方法 |
4.4 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过程 |
4.5 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论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理性向非理性的沉淀(论文提纲范文)
二、把理性绝对化必然走向非理性 |
三、政治理性走向极端必然产生政治神话 |
四、诡辩是以理性形式出现的非理性认识 |
(9)“方法论”和“心理学”结合视角下的科学发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现问题在两条道路上的演变历程 |
二、科学发现是否言说了“真理” |
三、人是科学发现的主体 |
四、直觉———体现了“人性”在科学发现中作用 |
(10)论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选题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2 隐性知识与科学家的隐性知识 |
2.1 隐性知识 |
2.2 科学家的隐性知识 |
3 科学家的隐性知识与科学发现 |
3.1 科学发现的含义 |
3.2 科学发现的一般程序 |
3.3 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在科学发现中的表现 |
4 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
4.1 以经验为例——基于经验的隐性知识对科学发现的作用及其模型 |
4.2 以富兰克林雷电实验为例——基于心智模式的隐性知识对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及其模型 |
4.3 以巴斯德和普歇之间的科学争论为例——基于社会因素的隐性知识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及其模型 |
4.4 一个总的作用模型 |
5 研究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在科学发现中作用的意义及启示 |
5.1 理论意义及启示 |
5.2 实践意义及启示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论科学发现中的非理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视角下的溯因推理研究[D]. 时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论档案学研究中非理性的作用[J]. 潘连根. 档案学通讯, 2020(01)
- [3]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合理性研究[J]. 黄闪闪.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4]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发现探究[J]. 常红,易显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5]论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D]. 杨颖春.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9)
- [6]引导和培养非理性的教学研究[D]. 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2)
- [7]论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理性向非理性的沉淀[J]. 张浩. 学术研究, 2011(10)
- [8]浅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重大作用[J]. 郎旭,翟波.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07)
- [9]“方法论”和“心理学”结合视角下的科学发现问题[J]. 侯现强.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0]论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 马思妍.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