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诊断左眼视神经脑膜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鲍有园[1](2021)在《经鼻内镜视神经上下入路切除复杂的“鞍上旁区”病变:手术解剖、技术要点和临床病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手术治疗涉及鞍上外侧区域的病变,包括蝶骨平台外侧和视神经管(optic canal,OC)、前床突(anterior clinoid process,ACP)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及其硬脑膜环这一紧密连接体,是极具挑战性的。在此,作者从内镜视角对这些区域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并将之命名为“鞍上旁区”。此外,作者还引进了两种新奇的内镜经鼻视神经上(endoscopic endonasal supraoptic,EESO)入路和内镜经鼻视神经下(endoscopic endonasal infraoptic,EEIO)入路去接近复杂的鞍上旁区。方法:对5例新鲜灌注头颅标本进行了EESO入路和EEIO入路进入鞍上旁区的手术模拟。对12例累及鞍上旁区的患者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并对其医疗记录、手术结果及并发症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EESO入路为蝶骨平台外侧区域提供了良好的手术入路,它对应于大脑额叶的眶回。通过逐步去除骨质(OC、视柱和ACP),游离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和视神经(optic nerve,ON),EEIO入路可以进入床突上段ICA的外侧区域。这些入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但更多的是作为经鼻内镜中线入路和经海绵窦入路的一个补充。在临床应用中,对12例累及鞍上旁区肿瘤和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成功地施行了EESO和EEIO入路。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对于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大小选择性夹闭动脉瘤。术后视力提高有7例患者,视力稳定4例,视力下降1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和颈内动脉损伤。结论:EESO入路和EEIO入路为涉及鞍上旁区的选择性病变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它们可以与目前的经鼻内镜中线入路和经海绵窦入路相结合,以切除涉及鞍内、鞍上、蝶窦和海绵窦,甚至颈内动脉分叉的颅底广泛性病变。我们的研究成果首次将经鼻内镜入路的边界推到床突上段颈内动脉的外侧,并为侧颅底增加了一个新的领域(鞍上旁区)。
谢卓婷[2](2021)在《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分析及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新治疗》文中指出目的:对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针对其中3例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实施新的手术治疗-即鼻内镜下眶上裂区域性减压,恢复受损的动眼神经功能。方法:收集2013年-2020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入院的216例确诊为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对其中3例行鼻内镜下眶上裂区域性减压术的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病例报道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排名前四的病因分别为外伤(32.87%)、糖尿病(21.3%)、颅内动脉瘤(13.89%)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变(13.42%),其他病因还包括痛性眼肌麻痹、占位性病变、感染等。外伤病因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糖尿病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完全性麻痹中,外伤、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占绝大多数且易伴瞳孔受累,糖尿病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完全性麻痹较少;所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为孤立性麻痹。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易伴Ⅱ、Ⅳ及Ⅵ颅神经受累,糖尿病病因的患者易伴Ⅵ颅神经麻痹。定位诊断方面,外伤性患者病变部位最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及眶尖区域;颅内动脉瘤为病因的患者病变部位均为蛛网膜下腔;痛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病变部位均为海绵窦区域;未知定位患者共32人,其中外伤性患者占大多数。出院时病因占比排前四位好转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糖尿病(86.9%)、缺血性脑血管疾病(65.5%)、颅内动脉瘤(50%)及外伤(45.1%),组间两两比较外伤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与外伤组、颅内动脉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颅内动脉瘤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病因占比排前四位的痊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糖尿病(96.2%)、颅内动脉瘤(93.3%)、缺血性脑血管病(45.5%)及外伤(35.3%),组间两两比较外伤组与糖尿病组、颅内动脉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糖尿病组与外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组均有统计学差异;颅内动脉瘤组与外伤组有统计学差异(P<α’,α’=0.0125)。3例行鼻内镜下眶上裂区域性减压术的外伤性病因患者,其中2例在术后2个月的门诊复查中发现ONP症状达到完全恢复,1例患者术后1个半月上睑下垂改善明显,眼球内转功能改善,瞳孔功能恢复,仍门诊随访中。结论:ONP的病因复杂,临床医生需要对此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根据患者临床特征综合分析,尽早进行病因学诊断及有效的干预,不能局限于单个学科,避免漏诊、误诊。外伤、糖尿病、颅内动脉瘤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为ONP主要的病因,各个病因预后不同,总体欠佳,其中外伤性ONP相对于其他病因预后较差,糖尿病性ONP预后较好。本研究提出了外伤性ONP新的损伤机制,也提出了创新性的手术方式即鼻内镜下眶上裂区域性减压术,可有效使动眼神经功能恢复,但研究病例数目有限,仍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及更长时间的随访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敏峥[3](2021)在《3D-Slicer软件在辅助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提出目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解剖位置深入,术野暴露较为困难,同时毗邻许多重要结构,手术风险高,操作难度大,容易出现并发症。3D-Sli cer软件能够依据基础影像学资料建立三维立体结构模型,结合混合现实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的明确肿瘤位置和其与血管、神经以及海绵窦等重要组织的关系,用于制定手术计划,选择手术入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肿瘤全切率。本研究课题通过两组病例肿瘤全切率和骨瓣面积的比较,证明3D-Slicer软件在辅助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间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2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病例术前均完善颅脑CT,MRI平扫、MRI强化,MRA或CTA或DSA等影像学资料。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进行肿瘤定位后,选取适当手术入路进行手术,实验组通过应用3D-Slicer软件建立三维立体结构模型,结合混合现实设备,确定肿瘤所在部位以及与其他组织的位置关系,辅助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后行手术治疗。收集两组病例肿瘤切除情况和骨瓣面积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3D-Slicer软件辅助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疗效。结果:1.应用3D-Slicer软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能够更加直观的确定肿瘤位置,明确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辅助制定手术计划,选择契合的手术入路,术中结合混合现实设备,提供实时模型数据,对于提高肿瘤全切率,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出血及神经损伤的等手术并发症作用显着,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更加方便。2.实验组建模结果与术中实际情况的符合率为85.7%,其中12例建模结果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2例不完全吻合,此2例均为肿瘤体积较大,挤压、包绕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而导致偏差。3.评估两组病例手术全切率的差异:全部病例肿瘤全切率为71.4%,对照组手术全切率为50%,实验组手术全切率为92.9%,选取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P=0.033<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肿瘤全切程度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3D-slicer软件辅助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能够提高其肿瘤全切率。4.评估两组病例骨瓣面积的差异:对照组(120.29±48.12)cm2,实验组(85.43±8.02)cm2,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P=0.038<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骨瓣面积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3D-slicer软件辅助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能够缩减骨瓣面积,从而减少手术创伤。结论:对于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3D-Slicer软件建立三维立体结构模型,结合混合现实设备,能够更加直观的明确肿瘤位置以及与周围重要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在辅助制定手术计划,选择契合的手术入路,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肿瘤全切率等方面就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叶士露[4](2021)在《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文中指出目的Hernandez开创了通过上颌骨临时外翻进入上颌骨后、翼骨、筛窦、蝶窦、斜坡、鼻咽部的经面入路的方式,从而命名为上颌掀翻入路。1991年,Wei等人首次报道采用上颌掀翻入路切除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鼻咽、蝶窦的肿瘤。后来该入路被国内外学者用来治疗颅底内外沟通的肿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在一些特定肿瘤的切除上,广泛应用的内镜技术有逐步代替上颌骨掀翻入路的趋势,并且有创伤更小、无面部疤痕等优点,更让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内镜也有其局限性,一些特定的肿瘤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去切除更加合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我们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上颌骨掀翻手术的病例资料,在内镜时代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收集2006年1月到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接受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数50例。以翼突的根部做平行于大脑镰的矢状面,将颅底分隔为中线区和外侧区,根据肿瘤的性质与特征,以及手术后取得的效果,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适应证以及其相比于内镜手术的优势。我们将良恶性肿瘤分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以及常规经验认为会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和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模型法。结果病例总数50例,男性患者的发病率((28例,56%))稍高于女性(22例,44%)。23(46%)例复发患者。诊断该疾病时的平均年龄为45.8岁(范围12-67岁)。术前出现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2.5个月(范围0.5-72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主诉和体征包括头痛(8例,16.0%)、眼外肌运动的麻痹(8例,16.0%)、鼻腔狭窄、阻塞(6例,12.0%)、面部麻木、疼痛(5例,10.0%)、鼻出血或渗液(4例,8.0%)、视力减退(3例,6.0%)、眼球突出(2例,4.0%)、面部出现畸形肿块(2例,4.0%)和吞咽困难(1例,2.0%)。肿瘤主体位于外侧区的26例,中线区的12例,跨区生长的12例。3例患者术前接受了化疗,有16例患者术前接受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上颌骨掀翻入路或颅面联合方式切除肿瘤。45例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并且其中恶性送检切缘的均达到阴性切缘。整块切除的18例。恶性肿瘤34例(68.0%),其中最常见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占比12.0%),脊索瘤(6例,占比12.0%),腺样囊性癌(4例,占比8.0%),腺癌(3例,占比6.0%)、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s)(WHOⅢ)(3例,占比6.0%)。良性肿瘤16例(32.0%),神经鞘瘤有10例,占比20.0%,脑膜瘤3例,占比6.0%,垂体瘤1例,占比2.0%,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占比2.0%,单纯性囊肿1例,占比2.0%。术后出现1例脑膜炎相关的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即有术侧面部浅感觉轻度减退,有8例出现了永久性的面部麻木/疼痛,1例永久性单侧视野缺损。5例腭漏,5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3例鼻出血以及1例脑积水,经过腭咽阻塞器、康复及腰大池引流等治疗,多数得到了恢复。有1例CSF漏病例,再次接受颅底修补术后得到改善。另有3例牙齿对合不齐,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人数48例,2例出院后即失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6-177个月)。所有患者中位PFS 44个月(6-117个月),OS 47个月(范围,6-177)。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84.0%,5年生存率44.2%。总体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72.5%,5年无进展生存率56.9%。生存分析,良性肿瘤无与PFS相关的因素,恶性肿瘤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是否整块切除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仍有意义(P=0.021,HR 4.445,95%CI 1.252-15.784)。结论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瘤体巨大,累及多个颅底区域者;钙化、纤维化明显、复发肿瘤,内镜手术切除困难者;血供丰富、包膜完整但有望完整切除者;瘤体巨大、有望根治性切除的低度恶性肿瘤。
高晓红[5](2020)在《立体定向活检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结果和安全性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总结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评价立体定向活检在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病例分析:收集整理2014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就诊且初步诊断为生殖细胞类肿瘤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经立体定向活检,并已排除原发于颅外的生殖细胞肿瘤转移致颅内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资料:(1)病理结果,(2)临床特性,(3)血清肿瘤标志物,(4)影像学特性,(5)手术相关并发症。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立体定向活检,其中框架立体定位引导活检100例,CARS-2型无框架立体引导定位活检13例,ROSA机器人引导定位活检2例;所有活检计划(活检靶点选取和穿刺路径设计)均在三维可视化图像计划软件辅助下完成。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1)通过配对卡方检验,评价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诊断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价值;(2)通过Wilcoxon非参数质和检验,对鞍区生殖细胞肿瘤活检术前和术后第1天电解质水平差异,及活检术前和术后第3天垂体激素水平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5例患者,112例病理诊断明确,3例未明确病理诊断,活检阳性率97%。其中生殖细胞类肿瘤99例(86%),生殖细胞瘤92例,卵黄囊瘤3例,绒毛膜癌2例,恶性畸胎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非生殖细胞类肿瘤13例(11%),鞍区病灶6例,其中视神经胶质瘤、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各2例,实性颅咽管瘤、Rosai-Dorfman各1例。松果体区病灶6例,其中胶质瘤、淋巴瘤各2例,脑膜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各1例。基底节区胶质瘤1例。2.(1)生殖细胞类肿瘤99例,其中男76例,女23例,男女比例3.3:1,年龄645岁,平均(20.0±6.1)岁。松果体区27例,鞍区28例,松果体及鞍区双病灶14例,丘脑基底节区23例,其他位置7例。症状为颅高压53例,视力和(或)视野障碍40例,尿崩36例,偏瘫35例,垂体功能底下18例,意识障碍16例,眼球活动障碍5例,其他还有性发育紊乱,癫痫,共济失调等。(2)非生殖细胞肿瘤类病变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757岁,平均(34±33)岁,松果体区、鞍区各6例,基底节区1例。主要症状为颅高压,视力视野障碍,尿崩,闭经,意识障碍等。3.影像学特点(1)生殖细胞类肿瘤:(1)松果体区GCTs:实性病灶18例,囊实性病灶9例;(2)鞍区GCTs:实性病灶20例,囊实性病灶8例;(3)丘脑基底节区GCTs:实性病灶8例,囊实性病灶11例,弥漫浸润未见明显边界4例;华勒氏变性18例;(4)松果体、鞍区双病灶GCTs:实性病灶10例,囊实性病灶4例;(5)其他位置GCTs:实性病灶5例,囊实性病灶2例。(2)非生殖细胞肿瘤类病变:(1)视神经胶质瘤: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后沿视路明显均匀强化;(2)实性颅咽管瘤:MRI平扫呈长或稍长T1、T2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3)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MRI平扫示神经垂体T1高信号影消失及垂体柄增粗,增强扫描可见下丘脑、垂体柄及垂体异常强化;(4)Rosai-Dorfman病:MRI平扫T1呈等信号、T2为等-低信号,病变中心呈T2低信号,周边呈T2等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5)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CT平扫病灶表现为稍高密度影;MRI平扫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为片状均匀强化;(6)松果体母细胞瘤:MRI平扫呈短T1、短T2信号,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伴囊壁、坏死;(7)松果体区脑膜瘤:MRI平扫呈长T1短T2混杂信号影,呈囊实性病灶,增强扫面呈不均匀强化,伴囊壁、出血;(8)松果体区胶质瘤:不规则团块状病灶,MRI平扫呈短T1信号,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PET-CT示肿瘤呈高代谢状态;(9)基底节区胶质瘤:右基底节团块状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欠清楚,病灶外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病灶中间有点状强化。4.肿瘤标记物:99例生殖细胞肿瘤中,41例术前同时检查了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和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β-hcg升高(﹥5 mIU/Ml)15例,生殖细胞瘤12例,绒毛膜癌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AFP升高(﹥10 mIU/Ml)6例,生殖细胞瘤5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β-hcg升高(﹥5 mIU/Ml)与AFP升高(﹥10 mIU/Ml)同时升高3例,生殖细胞瘤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5.统计学分析:通过配对卡方检验,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诊断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具有一定价值(P﹤0.05);通过Wilcoxon非参数质和检验,28例鞍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活检术前和术后第1天电解质水平差异,活检术前和术后第3天垂体激素水平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直接相关死亡(出血)1例(1%);病变靶点或穿刺针道少量(3-5ml)出血,导致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但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3%);病变靶点血肿较大(30ml)、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立体定向下置管引流1例(1%)。结论1.IGCTs好发于14至26岁之间,松果体区、丘脑基底节区男性多见,而鞍区女性多见。2.血清肿瘤标记物敏感性及特异性不高,术前靠肿瘤标记物诊断需要谨慎。3.IGCTs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总结这些特征,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熟悉IGCTs以外的其他病种,可以提高鉴别诊断。4.在三维可视化图像计划软件辅助下进行颅内病变活检是安全可靠的,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岳光红,刘东,宋涵,袁月清,韩雪立[6](2020)在《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1例影像诊断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视神经血管网状细胞瘤,目前对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起源争论还很大,考虑为软脑膜血管发生或来源于视神经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并且该病在临床上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笔者收集1例经病理证实为眶尖部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该
张立涛,张鲁宁,饶慧敏,何维恒,张晓文[7](2019)在《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核磁共振(MRI)诊断影像学表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眼眶肌锥内肿瘤的影像表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和分析收集2012年至2016年来我院就诊经手术及病理12例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MR表现。结果共发现眼眶肌锥内肿瘤12个,左眼7例、右眼5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神经鞘膜瘤4例、视神经胶质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CT:类圆形占位病变,CT值大于50Hu,可见明显强化。肿瘤压迫可致眶内正常结构的移位,病史较长者可有一致性眶腔扩大。眶尖可见球后脂肪残留,即"眶尖空虚征";MR肿瘤的空间位置、形态及强化特点同CT表现,肿瘤信号在T1WI为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中等偏高信号;眶尖可见球后脂肪残留。视神经鞘脑膜瘤4例,CT:视神经呈管状或楔形增粗,密度增高。如果肿瘤沿视神经鞘膜生长,表现为视神经边缘密度增高,而实质部分密度较低,形成典型的"双轨征"影像特征。也有的病例表现为视神经密度的普遍增高,甚至形成钙化。发生于眶尖者可见眶尖部楔形密度增高。MR:肿瘤形态位置同CT,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可强化,MRI清晰显示肿瘤经视神经管、眶上裂、眶下裂颅内蔓延情况。视神经胶质瘤2例,视神经呈梭形、管状或球状增粗,边缘清楚,增强后增粗的视神经呈轻度至明显强化,无"双轨征"表现,肿瘤在MR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MSCT利于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以及相邻结构的继发改变。MR即可以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病变蔓延情况,也可以通过显示信号强度提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结论:MSCT及MR能清晰显示眼眶肌锥内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于眼眶肌锥内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术前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王茹媛[8](2019)在《内镜联合显微镜切除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颅底沟通性肿瘤是指来源于颅内外组织或颅骨本身的病变,早期表现甚为隐蔽,后期常跨越颅底骨性支架和或经正常沟通之孔道侵及颅内外结构,造成局部缺损及严重的功能障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周围解剖组织关系复杂,常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临床上较少见,常累及多个学科领域,表现为广泛侵袭,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大,面临较高的手术风险。分析我院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经颅外入路切除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技巧及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为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寻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协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完成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经颅外入路下手术的颅底复杂沟通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所有的病例随访8-36个月,对病例的性别与年龄、病变部位与性质、术中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以及颅底重建的方法、病变切除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术后病情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8例病例,男女比例5:4,平均年龄46岁。其中主要累及前颅底6例(脑膜瘤),主要累及中颅底7例(包含1例脑膜瘤、1例脊索瘤,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其中1例伴瘤内卒中)、1例软骨肉瘤、1例放化疗后复发鼻咽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主要累及后颅底5例(脊索瘤)。术前均常规行鼻内镜、头部及胸部CT、头MRI平扫及强化、颅内血管CTA、颈部超声等检查,对于病变可能累及颈内动脉的患者,术前完善颈动脉球囊闭塞实验充分评估手术范围及风险,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颅外入路进行手术,术中对大血管进行保护,并做好牺牲受累血管及血管搭桥的准备,肿瘤切除后均行颅底重建。16例获得肿瘤全切除,1例获得次全切除,1例获得大部分切除。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4例脑脊液鼻漏(其中1例合并颅内感染,1例合并轻度精神障碍,1例合并术后重度贫血,1例出现额窦皮肤瘘);1例面部麻木伴右耳分泌性中耳炎;4例不同神经损伤;出院后和或随访结束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术后无出血和死亡病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6±1.7)个月。至随访结束时,共16例恢复良好,2例恢复不良,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术前应充分评估肿瘤范围及周围重要血管情况;术中注重神经电生理的监测以及对大血管进行保护,重视颅底的修复与重建。内镜经鼻入路联合显微镜经颅外入路双重入路能结合两者的优势,肿瘤全切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曾涛[9](2019)在《以视觉障碍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以视觉障碍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2月—2018年6月期间该院眼科收治的因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经脑脊液、MRV以及MRI等检查确诊为颅内病变,对其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该组的12例患者中,8例为双眼发病,占66.67%,4例为单眼发病,占33.33%,其中2例以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其余10例以一过性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经头颅MRI检查,发现6例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其中颈内动脉瘤1例,颅咽管瘤1例,松果体瘤1例,脑膜瘤3例,其余6例经头颅MRI或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但是2例行DSA或MRV检查,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以视乳头水肿、视神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该及时行头颅MRI检查,有助于及
黄晓明,汪东,林锦镛,唐东润,孙丰源[10](2018)在《眼眶异位脑膜瘤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眼眶异位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1999年8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0例(10只眼)眼眶异位脑膜瘤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包括彩色超声、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眼眶异位脑膜瘤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就诊年龄7~68岁。患者主诉主要为眼睑肿胀(8例)、眼球突出(7例)、视力下降(2例)及查体偶然发现(2例)。肿瘤位置位于肌锥内5例、肌锥外5例,10例患者CT特征表现为形状不规则占位,边界不清,与眼外肌关系密切,视神经无增粗,眶骨壁无增厚;8例患者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中低信号,T2加权像中高信号。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做出明确诊断,术中确认肿瘤与视神经、蝶骨嵴及骨膜无联系,病理学诊断大多为上皮型脑膜瘤(9例)。术后视力无明显变化,10例患者术后均有暂时性眼球运动障碍。随访6个月至6年,8例患者无肿瘤复发,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2年肿瘤复发,行γ刀放射治疗后肿瘤缩小,分别随访2年和6年肿瘤无变化。结论眼眶异位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眼眶肿瘤,术前准确诊断较困难,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病变,但缺乏视神经、蝶骨嵴及骨膜来源脑膜瘤的特征。手术切除对视力影响小,预后较好。病理学确诊后,γ刀适形放射治疗对于复发肿瘤仍然有效。
二、CT诊断左眼视神经脑膜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诊断左眼视神经脑膜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鼻内镜视神经上下入路切除复杂的“鞍上旁区”病变:手术解剖、技术要点和临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方法 |
2.1 解剖研究 |
2.2 病例收集 |
第3章 结果 |
3.1 EESO入路进入视上区 |
3.2 EEIO入路进入视下区 |
3.3 EESO和EEIO联合入路进入鞍上旁区 |
3.4 EESO和EEIO入路:临床病例 |
3.5 典型病例 |
3.5.1 例1:EESO入路切除ACP脑膜瘤 |
3.5.2 例9:EEIO入路夹闭床突旁动脉瘤 |
3.5.3 例11:EESO和EEIO联合入路切除复发颅咽管瘤 |
3.5.4 例5:EESO和EEIO联合入路切除复发ACP脑膜瘤 |
第4章 讨论 |
4.1 入路选择和技术考虑 |
4.2 循序渐进、逐步的EEIO入路 |
4.3 视力结果 |
4.4 颈内动脉损伤结果 |
4.5 研究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鞍旁脑膜瘤的治疗进展 |
References |
(2)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分析及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新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动眼神经麻痹的诊断 |
1.2.1 动眼神经的解剖及定位诊断 |
1.2.2 异常再生现象 |
1.2.3 周期性麻痹 |
1.2.4 神经性肌肉强直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 |
2.2.1 临床资料 |
2.2.2 治疗及预后情况 |
2.3 分析方法 |
2.3.1 病因判定标准 |
2.3.2 预后判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新手术方式 |
第3章 结果 |
3.1 总体病因分布 |
3.2 具体病因分布 |
3.3 病因与年龄分布 |
3.4 病因与ONP的一般特征 |
3.5 ONP伴有其他颅神经受累的情况 |
3.6 病因与定位分布 |
3.7 出院时前四位病因好转率对比 |
3.8 出院6 个月前四位病因痊愈率对比 |
3.9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新治疗3 例病例报道 |
3.9.1 病例一 |
3.9.2 病例二 |
3.9.3 病例三 |
第4章 讨论 |
4.1 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分析 |
4.1.1 外伤性ONP |
4.1.2 糖尿病性ONP |
4.1.3 颅内动脉瘤致ONP |
4.1.4 缺血性脑血管病致ONP |
4.1.5 痛性眼肌麻痹 |
4.1.6 其他原因所致ONP |
4.2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新治疗 |
4.2.1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新机制 |
4.2.2 关于新手术治疗方式的探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3D-Slicer软件在辅助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经腭、上颌骨掀翻、内镜入路切除颅底内外肿瘤技术和腭颅底修复重建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5)立体定向活检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结果和安全性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手术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结果 |
2.2 临床特征分布特点 |
2.3 影像学特点 |
2.4 肿瘤标记物 |
2.5 手术相关并发症 |
2.6 统计学分析 |
3 讨论 |
3.1 生殖细胞肿瘤 |
3.2 立体定向活检术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1例影像诊断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7)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核磁共振(MRI)诊断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内镜联合显微镜切除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治疗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方法 |
1.2.3 颅底修复与重建 |
1.3 术后评估 |
2 结果 |
2.1 性别、年龄 |
2.2 性别、年龄 |
2.3 病变切除情况 |
2.4 术中出血 |
2.5 术后住院时间 |
2.6 并发症及预后 |
2.7 典型病例分析 |
2.7.1 前颅底沟通性脑膜瘤 |
2.7.2 中颅底沟通性垂体腺瘤 |
2.7.3 放化疗后复发鼻咽癌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以视觉障碍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颅内病变类型 |
2.2 眼部表现 |
2.3 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 |
3 讨论 |
四、CT诊断左眼视神经脑膜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鼻内镜视神经上下入路切除复杂的“鞍上旁区”病变:手术解剖、技术要点和临床病例[D]. 鲍有园. 南昌大学, 2021(01)
- [2]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分析及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新治疗[D]. 谢卓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3]3D-Slicer软件在辅助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中的应用探究[D]. 张敏峥.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D]. 叶士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立体定向活检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结果和安全性的评价研究[D]. 高晓红. 延安大学, 2020(12)
- [6]视神经血管母细胞瘤1例影像诊断及文献复习[J]. 岳光红,刘东,宋涵,袁月清,韩雪立.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02)
- [7]眼眶肌锥内肿瘤MSCT及核磁共振(MRI)诊断影像学表现[J]. 张立涛,张鲁宁,饶慧敏,何维恒,张晓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10)
- [8]内镜联合显微镜切除颅底复杂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D]. 王茹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以视觉障碍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评价[J]. 曾涛. 中外医疗, 2019(03)
- [10]眼眶异位脑膜瘤临床分析[J]. 黄晓明,汪东,林锦镛,唐东润,孙丰源. 中华眼科杂志,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