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的表型和遗传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蓉,时国朝,张云辉[1](202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气道微生物群关系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高患病率、高病死率的全球疾病负担之一。在传统的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措施之外, 新的防治措施和治疗靶点亟待开发。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 关于COPD气道微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较多进展。本文将从COPD气道微生物群的群谱特征及其与COPD的相关性, 气道微生物群影响COP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 吸烟和糖皮质激素对COPD气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相关疗法在COPD治疗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COP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于微生物的靶向治疗新思路。
杨颖,华春珍,方潮,谢永平,周明明,付勇,高峰,姚开虎[2](2021)在《儿童来源的黏液型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儿童来源的黏液型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微生物学特征。方法复活并重新鉴定2016—2019年我院保存的黏液型肺炎链球菌临床株,用E-test完成药敏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完成血清分型,并分析宿主临床特征。结果共复活黏液型肺炎链球菌21株,分别来自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切除的扁桃体和/或腺样体(47.6%)、肺炎患儿的深部痰液(28.6%)和肺泡灌洗液(14.3%)、阴道炎患儿的阴道分泌物(4.8%)等。血清分型示95.2%为3型,4.8%为37型。对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哌拉西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和利福平敏感率为100%,对四环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为66.7%和100%。结论我院儿童肺炎链球菌临床株中黏液型少见,血清3型为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对大环内酯类耐药。
王欢[3](2021)在《lsgB基因介导的脂寡糖α2,3-唾液酸化在副猪革拉瑟氏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副猪革拉瑟氏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属于巴氏杆菌科的一种短小杆菌,是猪上呼吸道常在菌。在机体受到应激、免疫力低下或继发感染条件下,侵入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引发宿主的革拉瑟氏病。该病多发于断奶仔猪,或常见于与其他细菌和/或病毒混合感染的猪群,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该病原的研究主要是对病原毒力因子的挖掘,但对其在上呼吸道定殖以及突破呼吸道屏障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表明:能造成全身系统性感染的菌株都含有lsg B基因,其编码一个α2,3-唾液酸转移酶蛋白,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从构建lsg B基因缺失菌株出发,在体外细胞模型上证实了该基因缺失能显着降低GPS跨越单层细胞屏障的能力、降低GPS侵入细胞能力、降低GPS在健康猪血清中的存活能力,并发现lsg B基因介导LOS的α2,3-唾液酸化能识别巨噬细胞表面结合唾液酸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Siglec1),促进TGF-β1的分泌。我们探究了TGF-β1对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TGF-β1调控GPS侵入上皮细胞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lsg B基因介导LOS发生α2,3-唾液酸化利用自然转化的方法,我们在5型临床分离的强毒株SH0165(以下称野生菌株)中成功获得lsg B基因缺失菌株,并通过穿梭质粒在缺失菌株中回补该基因成功构建其互补菌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证实:相较于野生菌株和互补菌株,缺失菌株表面的α2,3-唾液酸化水平显着降低,lsg B基因造成GPS菌株去唾液酸化。分别提取上述三株菌的LOS,PAGE银染实验进一步证实去唾液酸化降低LOS分子量,表明lsg B基因编码唾液酸转移酶的作用是修饰GPS的LOS发生α2,3-唾液酸化。2.lsg B基因介导LOS的α2,3-唾液酸化影响GPS致病力为探究LOS唾液酸化对GPS致病力的影响,我们分别在猪肾上皮细胞(PK-15)和猪髋动脉内皮细胞(PIEC)上进行了黏附侵入实验,结果表明缺失菌株对于上述两种细胞的侵入能力显着减弱,而黏附能力显着增强。分析LOS结构发现,LOS去唾液酸化后暴露了半乳糖残基,通过半乳糖预处理PK15细胞,再进行黏附实验发现缺失菌株黏附增强的现象被显着抑制。同时,我们探究了唾液酸化对GPS在血清中存活能力的影响,血清杀菌实验结果表明缺失菌株在健康猪血清中的存活率显着降低。WB实验结果表明,缺失菌株表面结合的补体抑制因子f H显着低于野生菌株和互补菌株。流式细胞术结果进一步证实沉积在缺失菌株表面C3b和攻膜复合体(MAC)的量显着高于野生菌株和互补菌株。上述结果表明,GPS唾液酸化通过结合补体抑制因子f H降低菌体表面C3b的沉积和MAC的形成,促进GPS在健康猪血清中存活率。小鼠实验结果表明缺失lsg B基因影响GPS对小鼠的致死率。上述结果表明。lsg B基因在GPS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α2,3-唾液酸化促进肺泡巨噬细胞TGF-β1的产生在本研究中,通过细菌的Pull Down实验,我们证实了野生菌株能够与重组的Siglec1发生相互作用,而缺失菌株结合较弱。WB和LOS-ELISA证实LOS的α2,3-唾液酸化与重组的Siglec1发生相互作用。野生菌株和缺失菌株及它们的LOS刺激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后,WB检测Siglec1蛋白水平表达,证实α2,3-唾液酸化诱导更高水平的Siglec1表达。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α2,3-唾液酸化诱导Siglec1在肺部的高表达。免疫共沉淀证实α2,3-唾液酸化激活的Siglec1能促进DAP12和Syk表达并形成三聚体激活下游级联反应。通过干扰RNA实验证实α2,3-唾液酸化激活的Siglec1/DAP12/Syk三聚体能促进上清中TGF-β1的分泌。WB证实去α2,3-唾液酸化的缺失菌株激活p38的磷酸化显着低于野生菌株,抑制p38通路后上清中TGF-β1的分泌显着减少。同时,通过抑制剂实验进一步证实Syk抑制剂显着抑制p38磷酸化和上清中TGF-β1的分泌。综上所述,α2,3-唾液酸化通过识别巨噬细胞表面受体Siglec1形成Siglec1/DAP12/Syk三聚体影响p38磷酸化调控TGF-β1的分泌。4.TGF-β1诱导GPS侵入上皮细胞及跨越上皮细胞屏障为证实分泌的TGF-β1对上皮屏障的影响。我们通过重组的TGF-β1蛋白对NPTr细胞进行了体外实验。ECIS结果证实TGF-β1能剂量依赖降低NPTr细胞形成的电阻屏障,TGF-β1受体抑制剂证实其降低NPTr电阻屏障依赖其受体发挥作用。WB结果进一步证实TGF-β1能降低NPTr细胞形成的电阻屏障是下调了NPTr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此外,我们还发现TGF-β1能通过依赖其受体的方式增加GPS对上皮细胞的侵入。通过WB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实TGF-β1能增加GPS侵入NPTr细胞是通过下调Fn的表达来实现的。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Fn蛋白进行敲除,证实Fn能影响GPS对气管上皮细胞的侵入能力。以上结果表明,lsg B基因介导的α2,3-唾液酸化在GPS突破上皮细胞屏障过程中发挥作用,细菌通过α2,3-唾液酸化修饰利用宿主免疫细胞表面受体来调控上皮细胞屏障入侵深层组织。5.α2,3-唾液酸化修饰诱导宿主免疫细胞耐受通过构建体外耐受模型,我们发现去α2,3-唾液酸化显着降低LOS诱导的免疫细胞耐受水平,降低耐受细胞上清和小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降低Siglec1的表达。在耐受细胞中,WB和co-IP结果表明α2,3-唾液酸化通过诱导Siglec1受体来上调其接头分子DAP12和炎症抑制因子SHIP,并形成复合物。共聚焦实验证实去α2,3-唾液酸化减弱Siglec1与SHIP的相互作用。WB证实耐受细胞中去α2,3-唾液酸化降低p65磷酸化并降低上清中TNF-α和NO的分泌量。干扰RNA实验进一步证实耐受细胞中SHIP的上调依赖于Siglec1的激活。小鼠耐受模型中,α2,3-唾液酸化显着上调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中Siglec1的表达。以上结果证实,α2,3-唾液酸化通过诱导Siglec1上调SHIP诱导内毒素耐受。本研究证实了lsg B基因介导的α2,3-唾液酸化在GPS致病力、突破上呼吸道屏障和逃避宿主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探究了α2,3-唾液酸化在GPS在逃避宿主天然免疫、突破屏障和逃避补体杀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更好的理解GPS引发系统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张竞辉[4](2021)在《MarR型转录调控因子FabT对肺炎链球菌菌落相变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肺炎链球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条件致病菌,可以导致多种侵袭性疾病。肺炎链球菌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种自发、可逆的表型改变过程,该过程被成为相变。菌落透明度表型改变是相变最典型的性状之一,不同透明型的细菌拥有不同的代谢以及多种特征表型的改变,最终表现为细菌毒力的差异。影响相变发生的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肺炎链球菌中,I型限制性甲基化系统SpnD39Ⅲ中编码序列识别亚基的三个hsdS同源基因的重组会导致识别的甲基化位点发生可逆性改变,进而引起细菌全基因组水平的差异甲基化导致相变的发生。SpnD39Ⅲ基因座中的重组酶PsrA被认为介导了hsdS同源基因的位点特异性重组。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未知的重组系统参与该基因座的重组。本课题组前期发现了一个Mar R家族转录调控蛋白FabT(SPD_0379),其表达缺陷后会引起显着的生长表型改变。进一步研究显示其可能与细菌透明相的改变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究转录调控因子FabT对已知的相变调控因素的调控作用以及可能涉及的未知因素的影响,为揭示肺炎链球菌相变的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分别使用Janus cassette,frameshift mutant,质粒双交换等方法构建了研究相关菌株。使用透明平板对各研究相关菌株进行了相变观察,评估菌落透明表型的改变。通过FITC-葡聚糖负染法、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糖醛酸检测等方法对肺炎链球菌的荚膜表达水平进行了评估。利用qRT-PCR排除了lyt A或cps2A对相变的影响。分别通过体内与体外实验,探究FabT缺陷引起的相变对细菌粘附侵袭能力以及对系统性毒力的影响。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了可能受FabT调控并可能与相变相关的因子,筛选出了一个受FabT负调控的重组酶PsrA,其介导I型RM系统SpnD39Ⅲ的位点特异性重组。采用移码突变的方法构建PsrA缺陷菌株,比较FabT和PsrA发生缺陷或回复时的SpnD39III的重组改变,推测FabT和PsrA在介导相变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在链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背景下,我们使用无标记的方法构建了fabT与cps突变株。缺陷fabT保留了下游54bp碱基,缺陷cps通过敲除dex B-cps2A基因间区域(cps启动子),该方法不在基因组上插入额外标记,避免产生极化效应。有荚膜型fabT突变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显示显着的生长缺陷,有提前死亡的出现。在血平板上显示出更小且粗糙凹陷的菌落。通过透明TSA平板(添加过氧化氢酶)培养,侧向打光显微观察,我们在fabT突变株中观察到透明型菌落比例的显着增加。我们在无荚膜的fabT突变株中观察到了一致的菌落透明型改变。我们通过FITC-葡聚糖负染法、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糖醛酸检测等方法鉴定了肺炎链球菌荚膜含量的显着减少,无论是表面还是全菌水平。我们推测表面荚膜减少是由于FabT影响膜脂肪酸构成比例影响了荚膜前体在膜上的聚合与成熟,全菌水平的荚膜水平降低可能由于FabT通过未知通路调控了荚膜多糖合成。毒力实验证明,FabT引起的相变显着的降低了肺炎链球菌的系统性毒力水平。体内实验中,fabT突变株在小鼠鼻腔定植能力显着降低,在败血症模型中表现出生存率的增高。细胞黏附实验显示,fabT突变能减少肺炎链球菌对肺细胞上皮A549的黏附与侵袭作用。使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进行抗吞噬实验显示抗吞噬能力增高,可能是由于其在细胞表面黏附能力降低导致的。提示fabT突变引起的透明型表型改变不仅与荚膜多糖改变相关,也影响了其他细胞表面黏附因子表达。转录组测序对fabT突变株中表达差异的基因进行鉴定,筛选出了67个上调基因,66个下调基因。其中一个I型限制性修饰系统SpnD39Ⅲ的序列识别亚基hsdS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着改变,并伴有其中一个位点特异性重组酶PsrA的转录水平增加。我们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该重组酶的表达增高。重组酶PsrA通常会引起一对或数对反向重复序列IRs的倒位,催化的SpnD39Ⅲ基因座发生位点特异性重组,被认为与相变的发生相关。通过移码突变重组酶PsrA后,fabT缺陷引起的透明型菌落增加表型被完全逆转,提示PsrA的失活可直接引起不透明相的发生。为探究PsrA突变引起的SpnD39Ⅲ重组水平改变,我们使用荧光定量PCR对DNA倒位IRs的影响以及参与位点特异性重组的hsdS亚基进行了重组类型的检测。结果显示,PsrA失活后细菌完全丧失了IR1和IR3介导的倒位,提示PsrA完全催化这两组IRs介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过程。fabT突变升高的psrA表达引起了IR3的倒位水平改变。并且在fabT与psrA双突变的情况下,导致了基因组上IR2片段的丢失,提示除了PsrA介导的特异性重组之外,还有其他重组酶介导hsdS基因的切除与重组。hsdS等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psrA突变情况下,三对IRs介导的六种重组基因型在不同的菌中均被锁定存在,但由于他们在相变观察中均显示一致的不透明型,因此我们推测相变的发生仅与PsrA的活性相关,不与特定的等位基因型相关。此外,FabT与PsrA双突变菌株没有回复荚膜多糖的表达水平,表明FabT调控的荚膜多糖的表达并不是导致透明相变发生的原因。结论转录调控蛋白FabT影响肺炎链球菌生长稳定性,改变细菌菌落相变表型。FabT缺陷可引起细菌荚膜合成减少,并造成细菌系统性毒力的减弱。转录组测序显示FabT突变引起了上百个基因的转录水平改变,提示其在细菌中发挥一个全局性转录调控效应。催化I型RM系统SpnD39Ⅲ发生位点特异性重组的酪氨酸重组酶PsrA在fabT缺陷菌株中表达显着增加,FabT可通过PsrA依赖的方式调控SpnD39Ⅲ基因座的重组,同时引起细菌的相变表型改变。更为重要的是,FabT还存在一种PsrA非依赖的方式调控细菌的相变表型改变。
祁雅婷[5](2021)在《基于相同饮食背景下探索克罗恩病肠道菌群改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比较云南地区CD与UC、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异同,并将CD与处于相同饮食环境下的同住健康人群比较肠道菌群的不同,挖掘出CD相关的重点失调菌群,为靶向调控治疗奠定基础。[方 法]收集CD和其同住各34人、UC50人、健康人38人的粪便共156份进行16S rDNA扩增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 果]1: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156个样本共产生了 3274个OTU,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大肠杆菌志贺菌(Escherichia-Shig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为优势菌群。2:CD组与其他组共有及独有菌群分析:4组中有779种OTU重叠,CD组和UC组中有929种OTU重叠,CD组和CD同住组中有1130种OTU重叠,CD组与健康对照组中有1177种OTU重叠。其中有643种OTU是CD独有,339种OTU是CD同住人独有,605种OTU是健康人群独有,422种OTU是UC独有。3:CD患者的α多样性比较:CD组的observedspecies、chao、ACE指数明显大于UC组,CD组的shannon指数明显小于CD同住人以及健康对照组,CD组的simpson指数明显小于CD同住人组。4:CD患者的β多样性比较:CD组和其他各组均存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显着差异,其中CD与UC之间的差异比CD与健康人或同住组之间的差异小,同住组与健康人之间也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CD与UC之间的菌群差异比较:在门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在科水平上,CD组与UC组比较,显着增多的是毛螺旋菌科、明串珠菌科,显着减少的是双歧杆菌科、韦荣氏菌科、伯克氏菌科、肉杆菌科;在属水平上,CD组比UC组显着增多的菌群是布劳特氏菌属、霍氏真杆菌属、Anaerostipes,显着减少的是双歧杆菌属、巨单胞菌属、韦荣球菌属。4.2:CD与CD同住、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菌群差异比较:在门水平上,CD组显着增多的是变形菌门,显着减少的是厚壁菌门。在科水平上,CD组与CD同住组比较,显着增多的是肠球菌科、肠杆菌科、链球菌科,显着减少的是瘤胃菌科、消化链球菌科、梭菌科1、理研菌科、克里斯滕森菌科;C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着增多的是肠杆菌科,显着减少的是毛螺旋菌科、克里斯滕森菌科;在属水平上,CD组比CD同住组显着增多的菌群是肠球菌属,大肠埃氏菌属、链球菌属,CD组比健康对照组显着增多的是大肠埃氏菌属,而同住组和健康对照组中有多种菌群均较CD组增多。4.3:CD同住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菌群差异比较:在门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在科水平上,CD同住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着增多的是韦荣氏菌科,较少的是链球菌科;在属水平上,CD同住组比健康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多的是粪杆菌属和别样杆菌属、健康对照组较CD同住组显着增多的是链球菌属。5:LEfSe:CD组肠道菌群中菌群分类显着升高并具有临床意义的是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而较CD同住组显着降低的菌群分类并具有临床意义的是梭菌纲(Clostridia)→梭菌目(Clostridiales)→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梭菌科(Clostridiaceae)。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的菌群分类并具有临床意义的是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较UC主要显着降低的菌群分类并具有临床意义的是放线菌门(Anctinobacteria)→双歧杆菌目(Bifidobacteriales)→(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厚壁菌纲(Negativicutes)→Selenomonadales→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结论]:1、IBD的菌群失调与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变化最为相关。2、控制饮食混杂因素后,发现CD比健康人显着增多的是肠杆菌科→大肠埃氏菌属→大肠杆菌,显着减少的是克里斯滕森菌科,其中克里斯滕森菌科有潜力成为改善CD患者长期腹泻情况的重要微生物靶标;属水平上多尔氏菌和毛螺菌科NK4A136组似乎可以对CD中的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具有拮抗作用;3、在CD与UC比较时,发现了之前研究中较少发现的菌群变化,在CD中土孢杆菌属较多,而Parasutterella较UC减少,这些菌群的差异可能会成为CD与UC之间鉴别的新非侵入性生物学标志物;其中土孢杆菌属可能为CD炎症的监测提供线索;4、LEfSe分析提示比起有害菌的增加,CD主要以有益菌的缺失更为严重。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6](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文中研究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慢阻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检索和整合近年来慢阻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次修订提出了将危险因素、筛查问卷和普及肺功能应用相结合的策略,期望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对疾病综合评估、稳定期药物治疗、急性加重的评估、规范化治疗、后续访视和预防未来的急性加重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慢阻肺诊疗及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王贝贝[7](2020)在《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及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目的 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患者的临床、病原学特征,为PLA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入院的172例PLA患者的住院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药敏结果、治疗和转归。结果 1)发热(91.9%)和腹痛(40.1%)是常见临床特征。2)61.6%PLA 为隐源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 of cryptogenic origin,PLAC),脓肿多单发(83.1%),肝右叶居多(82.0%)。3)脓液和血培养共检出致病菌115株,主要菌株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71 株(61.7%)、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21 株(18.3%),其中 17 株(18.5%)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2 株(2.2%)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4)糖尿病(68.9%vs40.0%,P=0.038)、胆系疾病(26.2%vs60.0%,P=0.029)、恶性肿瘤(1.6%vs26.7%,P=0.003)在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Pyogenic liver abscess,KP-PLA)和大肠埃希菌性肝脓肿(Escherichia coli-Pyogenic liver abscess,EC-PLA)的占比有统计学差异。5)抗菌治疗、抗菌联合经皮肝穿刺引流或联合外科脓肿切除和引流,存活率达97.1%。结论 PLA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者易感因素分别是糖尿病和胆系疾病、恶性肿瘤。需根据脓肿大小、部位和细菌药敏选择个体化精准治疗。第二部分: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研究目的 探讨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Liver Abscess-Causing Klebsiellapneumoniae,LA-KP)的毒力因子。方法 收集KP-PLA患者KP菌株8株作为LA-KP组,单纯血流感染患者KP菌株13株作为非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non-Liver Abscess-Caus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non-LA-KP)组。采用拉丝实验鉴定高黏液表型,wzi测序法鉴定荚膜型,PCR鉴定毒力基因rmpA/rmpA2、iutA、iroN。比较两组间毒力因子分布情况。结果 LA-KP组高黏液表型、K1/K2荚膜型、rmpA/rmpA2、iutA、iroN阳性率分别为:75.0%、62.5%、100%、75.0%、50.0%,non-LA-KP 组分别为:54.0%、0、53.8%、23.1%、30.8%。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K1/K2荚膜型(P=0.003)、rmpA/rmpA2(P=0.032)、iutA(P=0.029)。结论 K1/K2荚膜型、rmpA/rmpA2、iutA是LA-KP关键毒力因子。
杨焰[8](2020)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研究及某院呼吸科痰培养细菌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同时具备高毒力和耐药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更为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就河北地区hvKp临床分布与分子特征进行研究,为该地区hvKp的鉴定、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解析介导一株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多耐药和高毒力表型的遗传结构。呼吸科是发生感染的主要科室,而痰标本是呼吸科主要的病原菌分离来源,本研究对2014—2018年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痰培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准确预测治疗效果提供依据。论文第一部分,本研究就河北地区hvKp的临床分布与分子特征及全基因组测序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检测高毒力相关基因确定hvKp;“拉丝”实验确定高黏性菌株;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vKp感染的危险因素;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测定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荚膜血清型;对hvKp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PFGE)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该院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13株,其中59(52%)株菌为hvKp。临床特征分析结果初步显示,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al Klebsiella pneumoniae,cKp)感染患者相比,hvKp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更高、多形核细胞计数更高;hvKp具有更高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检出一株产ESBLs-hvKp。59株hvKp的荚膜血清流行型为K2、K1和K57;PFGE结果显示59株hvKp可以分为51个带型,形成6个PFGE簇A、B、C、D、E、F。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对实验室筛选到的一株多耐药hvKp(K.pneumoniae 1693)采用肉汤微稀释法进行药敏测定,通过“拉丝”实验和小鼠全身感染模型检测菌株的毒力,通过三代全基因测序技术及相关软件注释基因组,通过MEGAX软件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 method)构建基于repA1基因的质粒同源进化树。结果显示,菌株Kpn1693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表现出多耐药表型;毒力检测实验显示Kpn1693呈“拉丝”实验阳性,在小鼠全身感染模型中表现出高毒力表型;全基因组测序显示Kpn1693基因组包含一个环状染色体和两个环状质粒,IncHI1B/IncFIB型质粒pKpn1693-Vir与高毒力质粒pK2044具有高度相似性;IncFⅡ型质粒pKpn1693-CTXM携带整合在ISEcp1样元件上的blaCTX-M-24基因,该质粒可能由IncFⅡ型质粒通过移动元件募集blaCTX-M-24基因而形成。据我们所知,菌株Kpn1693是携带blaCTX-M-24基因IncFⅡ型质粒的多耐药hvKp的首次报道。论文第二部分,本研究对2014—2018年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痰培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通过BDPhoenixTM-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14—2018年该院呼吸科分离痰培养细菌共12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1160株(91.5%),革兰阳性菌株108株(8.5%)。检出率最高的前五位是肺炎克雷伯菌(15.9%,202/1268)、铜绿假单胞菌(10.4%,132/1268)、产酸克雷伯菌(10.4%,132/1268)、鲍曼不动杆菌(9.8%,124/1268)及阴沟肠杆菌(8.9%,113/1268)。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 72.2%(255/353)、55.6%(293/527)、47.8%(367/767)、46.8%(252/538),对黏菌素、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 3.5%(39/1101)、5.6%(61/1082)、6.4%(68/1065)、7.7%(83/1081)。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属占比最高为75%(81/108),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综上,该院hvKp检出率较高,初步推测年老者及高PMN细胞计数患者易感hvKp,产ESBLs-hvKp的出现表明对hvKp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菌株Kpn1693为多耐药hvKp,含有pK2044样毒力质粒和携带blaCTXM24基因IncFⅡ型质粒,该菌株是携带blaCTX-M-24基因IncFⅡ型质粒的多耐药hvKp的首次报道。2014—2018年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痰培养细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这说明临床抗生素的管控需要严格并长久地执行。
高淩[9](2019)在《高毒力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肺炎克雷伯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菌之一,当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则会引起机体各系统感染,随着越来越多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和高毒力合并的情况被发现,其感染的严重及治疗的困难给临床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本研究针对高毒力与耐药(耐碳青霉烯)合并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方 法]]1.收集了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临床标本分离出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前期实验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LST的分型、耐药表型进行过检测。本实验将肺炎克雷伯菌分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的相关耐药基因blaIMP、blaVIM、blaSPM、blaNDM、blaKPC、blaBIC、blaAIM、blaGIM、blaSIM、blaDIM基因及对rmpA、rmpA2、iucA、iroN的4个相关毒力基因采用PCR方法进行检测,并测序验证,以携带毒力基因rmpA、rmpA2来确定菌株是否含有毒力质粒。分析比较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菌株与高毒力菌株之间的pLVPK毒力质粒携带情况,初步判断其耐药与毒力情况,为下一步研究筛选耐药菌高毒力菌株提供依据。2.通过对高毒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筛选结果可从中挑选1株ST65型的高毒力的耐药菌株63号、1株ST11型的耐药的高毒力菌株26号为实验组,以NTUH-k2044为阳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为正常对照组,对小鼠做相关的毒力实验,将对数生长期的肺炎克雷伯菌用生理盐水配制成0.5麦氏(108cfu/mL),用生理盐水依次稀释到 108、107、106、105、104、103、102cfu/mL 的浓度,以每组 8 只 BARB/C小鼠每只0.5mL进行腹腔注射,观察小鼠7天LD50值,对小鼠的肝、肺、脾、肾进行HE染色,以此比较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与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菌株间的毒力差异。3.根据前一部分的研究可知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的菌株与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的菌株间存在毒力差异,且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菌株的毒力比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的菌株的毒力高,所以从菌株中分别挑选出两株ST65、两株ST23和两株ST11型共6株菌,包含了前一部分对小鼠进行毒力实验的菌株,其编号分别63、66、24、77、26、110。对6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影响其耐药与毒力的相关因子从而探究造成高毒力获得耐药质粒菌株的毒力与耐药获得高毒力质粒菌株的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结 果]1.本研究根据147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ST分型将肺炎克雷伯菌分为了高毒力菌株和耐药菌株,其中高毒力菌株总共有9株,占了 6.12%,耐药菌株共有138株,占93.88%。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碳青霉烯基因检测中,含耐药基因的菌株为136株,占98.55%,其中均未含耐药基因的有2株,占1.46%。耐药菌株中含1种耐药基因的菌株最多,有90株(65.69%);含3种耐药基因的最少,有2株(1.46%)。9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检测中,含耐药基因的菌株为9株(100%),其中含1种耐药基因最多,有6株(66.67%),未有菌株含3种耐药基因。138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中rmpA2的检出率最高,检出了 49株(35.50%),iucA检出率最低,检出5株(3.62%),携带毒力质粒的菌株数为27株(19.57%)。9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中rmpA、rmpA2、iroN和iucA的4种毒力基因均在9株菌中检出,检出率为100%,携带了毒力质粒的菌株数为9株(100%)。高毒力合并耐药菌株共有36株,占所有菌株的24.49%。2.各组用配置好的菌液对BARB/C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后,ST65型肺炎克雷伯菌株组7天内102cfu/mL浓度小鼠生存率是12.5%,推测该菌株LD50<0.5X 102cfu,阳性对照组NTUH-k2044菌株在该实验中的LD50为4.8X 104cfu,ST11型菌株在5 X 107cfu计量下可造成小鼠一半的死亡,无法计算LD50值,但可证明其对小鼠产生一定的毒力,从小鼠的毒力实验中可看出三株菌对小鼠的致死率依次为ST65型菌株>NTUH-k2044型菌株>ST11型菌株。ST65型菌株组和NTUH-k2044型菌株组经HE染色可发现对小鼠的肺脏及肝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感染及损害,ST11型菌株组和正常对照组病理检测未发现明显异常。3.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6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6株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6株菌均携带耐碳青霉烯基因blaKPC-2基因,其中ST65(66号)型和ST11(110号)型菌株中都携带blaKPC-2基因,虽对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耐药,但对美罗培南则不耐药,ST23(77号)型菌株未携带氨基糖苷类的相关基因,但却对氨基糖苷类的药物产生了耐药。ST23(77号)号菌株和ST65(66号)号菌株虽分别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但其对磺胺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均不耐药。对6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毒力基因相关分析可发现携带了与粘附功能相关的fimE/A基因,铁摄取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最多,其中包括沙门菌素类的iroN/D/C/B、肠杆菌素类的entA/B/E/S和fepA/B/C/D/G、耶尔森菌素类的fyuA、ybtA/E/T/U/S/P/Q/X和irp1/2、气杆菌素类的iutA、iucA/B/C/D。除了 ST23(24号)型菌株外,均携带与粘附功能相关的fimE/A基因,ST11(26、110号)型的两株菌相比ST65(63、66号)和ST23(77、24号)型的四菌株缺少了气杆菌素及沙门菌素的毒力相关基因。[结 论]1.147株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ST分型将肺炎克雷伯菌分为了高毒力菌株和耐药菌株,其中高毒力菌株总共有9株(6.12%),耐药菌株共有138株(93.88%)。检测了 10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碳青霉烯基因,无论是耐药菌株还是高毒力菌株,都只携带了blaKPC、blaBIC和blaNDM这3个基因,且同时携带多个耐药基因的情况较少见,并且耐药基因的携带数量对耐药表型无明显影响。高毒力肺炎克雷菌rmpA、rmpA2、iroN和iucA的4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比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比例高,并且所有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均携带毒力质粒。2.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的菌株与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的菌株间存在着毒力差异且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菌株的毒力高于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的菌株。3.造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与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菌株间的毒力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菌株携带了气杆菌素和沙门菌素。
牡丹[10](2019)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患者肺炎链球菌分离菌株的基因分型特征,了解其优势克隆株,并对其毒力基因表达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了解优势克隆株毒力基因表达特征,为进一步探究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患者肺炎链球菌致病特征及机制提供实验数据,为儿童患者肺炎链球菌疾病防治提供临床数据。方法选取2015.12.1-2018.12.30在我院微生物室经微生物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的儿童及成人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鉴定,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方法(MLST)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儿童及成人来源肺炎链球菌毒力基因:溶血素(Pneumolysin,ply)、自溶素A(autolysin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lytA)、酪蛋白裂解酶P(caseinolytic pro-tease P,clpP)、细菌素(bacteriocin)、表面粘附素(pneumococcal surface adhesinA,psa A)、铁吸收ABC转运蛋白(piaA)、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stkP)和神经氨酸酶A(NanA)等表达率差异;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儿童及成人来源肺炎链球菌以上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1、MLST结果显示,34株儿童来源肺炎链球菌中,ST271型为22株,为优势基因型,另外ST619、ST143、ST6327、ST2778、ST230、ST872、ST236、ST6339、ST6400、ST2754、ST3387型各1株;31株成人来源肺炎链球菌中,同样以ST271为优势基因型,有19株,ST7725有3株,ST2697、ST1431、ST12650、ST1512、ST1203、ST6270、ST236、ST10829、ST2323型各1株。2、毒力基因PCR结果显示,儿童分离菌株毒力基因ply、lytA、nanA、clpP、bacteriocin、psaA、piaA、stkP检出率分别为:79.14%、67.64%、61.76%、70.58%、52.94%、91.17%、64.7%、32.35%。成人的毒力基因检出率为93.54%、93.54%、100%、54.83%、64.51%、100%、100%、100%。除了clpP外,儿童组其它毒力基因检出率均低于成人组。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以ATCC19606标准菌株作为对照,ply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的菌株占5.26%(3/57),lyt为12.28%(7/57),clpP为8.77%(5/57),psaA为10.53%(6/57),piaA为0%(0/57),Bacteriocin为5.26%(3/57),stkP为1.75%(1/57);PiaA、Bacteriocin两个毒力基因mRNA在成人及儿童来源的菌株中表达无差异(P>0.05)。而ply、lytA、clpP、psaA和stkP五种毒力基因mRNA在成人及儿童来源的菌株中的表达有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试验菌株中,E21菌株ply、lytA、clpP、psaA、piaA、Bacteriocin和stkP等毒力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它菌株及标准菌株(P<0.05)。结论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及成人分离肺炎链球菌菌株中,优势基因型均ST271,且儿童组肺炎链球菌毒力基因携带率普遍低于成人组;2.儿童分离株中,优势克隆株部分毒力基因(ply、lytA、clpP、psaA、stkP)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成人分离株。优势克隆株所致感染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的表型和遗传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的表型和遗传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来源的黏液型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材料与方法 |
2.1 菌株来源 |
2.2 方法 |
2.2.1 菌株的复活及重新鉴定 |
2.2.2 药敏试验结果 |
2.2.3 血清学分型 |
2.3 统计分析 |
2.4 伦理 |
3 结果 |
3.1 菌株来源及宿主特征 |
3.2 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分型和菌落特点 |
3.3 药敏结果 |
3.4 治疗及转归 |
4 讨论 |
(3)lsgB基因介导的脂寡糖α2,3-唾液酸化在副猪革拉瑟氏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副猪革拉瑟氏菌研究进展 |
1.1.1 副猪革拉瑟氏菌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1.1.2 副猪革拉瑟氏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3 副猪革拉瑟氏菌LOS及其修饰机制 |
1.1.4 小结与展望 |
1.2 唾液酸化研究进展 |
1.2.1 唾液酸简述 |
1.2.2 微生物唾液酸和类唾液酸分子合成机制的追溯 |
1.2.3 唾液酸转移酶研究进展 |
1.2.4 唾液酸化的生物学意义 |
1.2.5 小结与展望 |
1.3 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glecs |
1.3.1 Siglecs家族简述 |
1.3.2 Siglec1简述 |
1.3.3 Siglecs参与病原体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 |
1.3.4 小结与展望 |
1.4 呼吸道屏障简述 |
1.4.1 呼吸道黏液屏障 |
1.4.2 呼吸道上皮细胞屏障 |
1.4.3 呼吸道病原菌的竞争及屏障破坏 |
1.4.4 胞外基质与呼吸道屏障 |
1.4.5 小结与展望 |
1.5 转化生长因子研究进展简述 |
1.5.1 转化生长因子简述 |
1.5.2 TGF-β1信号转导 |
1.5.3 转化生长因子的主要功能 |
1.5.4 小结与展望 |
1.6 内毒素耐受研究进展 |
1.6.1 内毒素耐受简述 |
1.6.2 内毒素耐受分子机制 |
1.6.3 内毒素耐受对疾病的影响 |
1.6.4 小结与展望 |
第2章 目的与意义 |
第3章 副猪革拉瑟氏菌lsgB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株和细胞 |
3.1.2 相关质粒 |
3.1.3 试剂和试剂盒 |
3.1.4 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制 |
3.1.5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3.1.6 主要仪器 |
3.1.7 引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副猪革拉瑟氏菌株的复苏和传代培养 |
3.2.2 p KWHK自杀性质粒的构建 |
3.2.3 lsgB基因缺失菌株的筛选 |
3.2.4 lsgB缺失菌株的RT-PCR鉴定 |
3.2.5 p SWHG穿梭质粒的构建 |
3.2.6 lsgB互补菌株的构建 |
3.2.7 野生菌株、缺失菌株及互补菌株生长曲线比较 |
3.2.8 野生菌株、缺失菌株及互补菌株的血清杀菌实验 |
3.2.9 热酚-水法(hot phenol-water)提取细菌内毒素(大量制备) |
3.2.10 鲎试剂终点显色法测定内毒素活性 |
3.2.11 脂多糖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 |
3.2.12 野生菌株、缺失菌株及互补菌株的自身凝集能力检测 |
3.2.13 野生菌株、缺失菌株及互补菌株对细胞黏附及侵入能力检测 |
3.2.14 野生菌株、缺失菌株及互补菌株与血清补体抑制因子f H结合实验 |
3.2.15 流式细胞术 |
3.2.16 黏附抑制实验 |
3.2.17 毒力评估实验 |
3.2.18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唾液酸含量 |
3.2.19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缺失菌株缺失长度的选择 |
3.3.2 pKWHK和pSWHG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3.3.3 lsgB基因缺失菌株及互补菌株的PCR鉴定 |
3.3.4 lsgB基因缺失菌株RT-PCR和qPCR鉴定 |
3.3.5 lsgB基因缺失不影响GPS菌株的生长 |
3.3.6 lsgB基因缺失影响GPS菌株LOS末端的唾液酸化 |
3.3.7 lsgB基因缺失影响GPS菌株抵抗血清杀伤的能力 |
3.3.8 lsgB基因缺失影响GPS菌株对细胞的黏附和侵入 |
3.3.9 lsgB基因缺失影响GPS菌株的自身凝集 |
3.3.10 LOS唾液酸化影响补体fH因子在GPS菌株表面的沉积 |
3.3.11 LOS唾液酸化影响GPS菌株的毒力 |
第4章 lsgB-介导的LOS唾液酸化在GPS突破气管上皮屏障中的作用探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株和细胞 |
4.1.2 相关质粒 |
4.1.3 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菌侵入和Transwell实验 |
4.2.2 ELISA试剂盒测定TGF-β1分泌量 |
4.2.3 免疫组化 |
4.2.4 细菌与重组蛋白pull-down实验 |
4.2.5 Western Blot |
4.2.6 荧光定量PCR(qPCR) |
4.2.7 免疫共沉淀 |
4.2.8 siRNA干扰 |
4.2.9 细胞的转染及co-IP |
4.2.10 LOS-ELISA |
4.2.11 流式细胞术 |
4.2.12 双荧光素酶实验 |
4.2.13 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NPTr细胞中构建基因缺失细胞系 |
4.2.14 ECIS测定细胞的跨细胞电阻值 |
4.2.15 感染动物组织采样 |
4.2.1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LOS唾液酸化诱导巨噬细胞Siglec1分子的高表达 |
4.3.2 LOS唾液酸化诱导肺泡巨噬细胞产生TGF-β1 |
4.3.3 唾液酸化的LOS通过Siglec1/DAP12/Syk轴促进TGF-β1分泌 |
4.3.4 猪源Siglec1胞内存在ITAM-like基序 |
4.3.5 p38参与Siglec1/DAP12/Syk介导的TGF-β1产生 |
4.3.6 TGF-β1影响气管上皮细胞屏障功能 |
4.3.7 LOS唾液酸化调控TGF-β1的产生来促进GPS的跨细胞迁移 |
4.3.8 LOS唾液酸化调控TGF-β1的产生来促进GPS侵入细胞 |
第5章 LOS唾液酸化在诱导免疫细胞耐受中的作用及机制 |
5.1 实验材料 |
5.1.1 菌株和细胞 |
5.1.2 相关质粒 |
5.1.3 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GPS和HI的LOS提取及去唾液酸化 |
5.2.2 内毒素耐受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 |
5.2.3 小鼠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5.2.4 脾脏单细胞表面的染色 |
5.2.5 RAW264.7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 |
5.2.6 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去唾液酸化的LOS降低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能力 |
5.3.2 去唾液酸化减弱耐受细胞Siglec1和SHIP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 |
5.3.3 Siglec1是内毒素耐受潜在分子靶标 |
5.3.4 DAP12对下游信号的特异性调控 |
第6章 讨论 |
6.1 lsgB基因功能的初步探索 |
6.2 Siglecs与细菌感染的“磋商” |
6.3 唾液酸在机会致病菌中的“变装” |
6.4 机会致病菌的“无声”入侵 |
6.5 小结与展望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MarR型转录调控因子FabT对肺炎链球菌菌落相变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肺炎链球菌转录调控因子FabT对细菌菌落表型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菌株和质粒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1.3 生长条件 |
2.实验方法 |
2.1 研究相关菌株的构建 |
2.2 实施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基因转录水平与特异性片段拷贝数 |
2.3 Western blot检测flag-tag和 GAPDH的表达水平 |
2.4 生长曲线测定 |
2.5 相变观察 |
2.6 葡聚糖排阻实验检测CPS |
2.7 免疫荧光法检测CPS |
2.8 透射电镜检测 |
2.9 糖醛酸法检测荚膜含量 |
2.10 细菌毒力实验 |
2.11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构建研究所需菌株 |
3.2 fabT缺陷引起细菌生长表型改变 |
3.3 fabT缺陷引起肺炎链球菌荚膜减少 |
3.4 fabT缺陷导致肺炎链球菌毒力受损 |
4.讨论 |
第二部分 转录调控因子FabT影响肺炎链球菌相改变的分子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菌株与质粒 |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转录组测序 |
2.2 psrA移码突变菌株构建 |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Spn D39Ⅲ等位基因型基因型与表型改变 |
3.实验结果 |
3.1 转录组测序探索FabT调控蛋白 |
3.2 肺炎链球菌psrA突变菌株的细菌表型改变 |
3.3 重组酶PsrA介导hsdS等位基因的重组 |
3.4 FabT对 hsdS等位基因重组调控的机制探索 |
3.5 回补菌验证fabT缺陷引起SpnD39Ⅲ等位基因重组改变的机制 |
4.讨论 |
全文总结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表型异质性的分子机制——菌群内DNA倒位引起的位点特异性重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5)基于相同饮食背景下探索克罗恩病肠道菌群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细胞焦亡与炎症性肠病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及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病原学检测与主要致病菌体外药敏 |
2.3 治疗与转归 |
2.4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PLA)与大肠埃希菌肝脓肿(EC-PLA)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高黏液表型 |
2.2 荚膜K分型 |
2.3 rmpA/rmpA2、iutA、iroN毒力基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8)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研究及某院呼吸科痰培养细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与分子特征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
第1章 河北地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与分子特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试剂和培养基 |
1.3 仪器和耗材 |
1.4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株鉴定 |
2.2 临床资料收集与整理 |
2.3 hvKp的确定 |
2.4 “拉丝”实验(String test) |
2.5 血清型鉴定 |
2.6 药敏实验 |
2.7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菌株 |
3.2 hvKp及hmKp的确定 |
3.3 菌株临床特征及hvKp感染的危险因素 |
3.4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
3.5 hvKp菌株的分子特征 |
4. 讨论 |
第2章 携带bla_(CTX-M-24)IncFⅡ型质粒和pK2044-样质粒ST23型多耐药hvKp的表征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菌株和动物 |
1.2 培养基和试剂 |
1.3 仪器和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拉丝”实验(Stringtest) |
2.2 MIC测定(肉汤微稀释法) |
2.3 毒力检测 |
2.4 基因组序列测定 |
2.5 基因组注释分析 |
2.6 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
2.7 质粒同源性分析 |
3. 结果 |
3.1 毒力检测 |
3.2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3.3 基因组测序分析 |
3.4 质粒同源性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014—2018年河北北方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痰培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菌株 |
1.2 培养基、试剂与药品 |
1.3 仪器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株来源 |
2.2 细菌培养、鉴定与药敏实验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临床分离株构成 |
3.2 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分析 |
3.3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耐药率分析 |
参考文献 总结 论文综述 耐药细菌的适应性代价及补偿性进化 |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致谢 |
(9)高毒力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的分布特片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与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间的毒力差异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三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获得高毒力质粒与高毒力株获得耐药质粒产生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黏液型肺炎链球菌的表型和遗传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气道微生物群关系的研究现状[J]. 王蓉,时国朝,张云辉. 国际呼吸杂志, 2022(02)
- [2]儿童来源的黏液型肺炎链球菌微生物学特征研究[J]. 杨颖,华春珍,方潮,谢永平,周明明,付勇,高峰,姚开虎.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1(08)
- [3]lsgB基因介导的脂寡糖α2,3-唾液酸化在副猪革拉瑟氏菌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欢.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4]MarR型转录调控因子FabT对肺炎链球菌菌落相变调控的研究[D]. 张竞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5]基于相同饮食背景下探索克罗恩病肠道菌群改变的研究[D]. 祁雅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03)
- [7]细菌性肝脓肿临床和病原学特征分析及致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因子的研究[D]. 王贝贝. 苏州大学, 2020(02)
- [8]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研究及某院呼吸科痰培养细菌耐药性分析[D]. 杨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高毒力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 高淩.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特征研究[D]. 牡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