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何建军,李香钰,刘哲,卫俊宏,李四维[1](2021)在《2021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资助成果简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五处(大气学科)顺利完成2021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评审、资助和结题等工作。从项目申请来看,2021年度地球科学部五处收到上述3类项目申请共计1 715项,较2020年的申请量增加了9.6%。近两年大气学科申请项目数增加明显,可能与大气学科申请代码调整拓展了大气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有关。从项目评审来看,2021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纳入基于4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支撑技术"板块的定位,支持真正从事关键技术研发的项目。从资助情况来看,2021年资助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较2020年分别增加22.2%和27.3%。专家遴选的资助案例表明"分类评审"机制可以兼顾学科基础前沿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有助于高原创和真交叉的项目脱颖而出。从结题成果来看,2020年结题项目305项,发表论文等指标与往年相当。2021年评审工作发现一些问题值得申请人、专家和科研管理人员注意:少量申请书因不符合规范而不予受理;个别申请书出现相似度过高等科研诚信问题;极少数专家未能按时返回评审意见、个别评议意见略显空泛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度重视科研诚信问题,2022年大气学科被列入"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改革试点学科,申请人和评审专家应重视科研诚信,共创公平、公正的学术生态。
何建军,郭郁葱,刘哲,吴捷,李莉[2](2020)在《2020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资助成果简析》文中提出介绍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五处(大气学科)改革工作;分析了2020年度五处所管理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的申请情况,以及项目评审和资助情况;总结了2019年度五处结题项目完成情况。
王卓妮,石长慧[3](2019)在《2008—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领域资助项目综合分析》文中认为基于对2008—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大气科学领域学科及研究队伍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大气科学领域虽然在受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总规模方面呈现增长趋势,但在地球科学部的项目竞争中处于劣势,立项占比和经费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大气科学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在地区间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地区学科优势格局形成;中国科学院、有关高等院校与中国气象局三大系统仍然是10年间基金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高等院校已成长为承担基金项目的第一主体;大气科学研究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女性科学家的职业发展仍处于弱势。
刘欣[4](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刘哲,李军,姚玉鹏,张扞卫,王西勃,时伟宇,何澍然[5](2019)在《2018年度地球科学部评审工作综述》文中认为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的元年。按照委党组的要求,在分管委主任的领导下,在科学界的大力支持下,地球科学部全体人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6](2018)在《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上项目指南地球科学主要研究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及环境地球科学等相关的交叉学科。上述分支学科是地球科学的核心与基础。地球科学部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激励原始创新,拓展科学前沿,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7](2017)在《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文中认为面上项目地球科学主要研究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上述分支学科是地球科学的核心与基础。科学基金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激励原始创新,拓展科学前沿,为学科发展打下全面而厚实的基础。2016年度地球科学部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8](2016)在《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文中指出面上项目指南地球科学主要研究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上述分支学科是地球科学的核心与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激励原始创新,拓展科学前
杨孝丽[9](2015)在《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及地域差异研究 ——基于2000年以来国家基金项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女性拥有高学历的比例不断增长,女性科研人才越来越成为科研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科研领域中的女性仍相对缺失,男女科研人员比例失衡,尤其是女性高层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女性科研工作者面临“玻璃天花板”效应。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女性项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04、2008和2012年4个特征年份,分析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首先,利用各年份女性项目主持人数量和占比分析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分布的差异性;其次,从三大经济带、省际及省内三个空间尺度,利用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女性科研人才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集聚性:基于以上分析,探讨影响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发展的因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教育水平、家庭及个人因素、女性生理心理因素及性别刻板印象等,并以省为单位,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客运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职工平均工资、人口数、大专以上文化女性人口、文盲女性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校教职工数、在校学生数11个影响因子,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明确影响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最后,初步提出女性科研人才“玻璃天花板”效应的对策和建议: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女生对科学的兴趣;大力发展生产力,将女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文化水平差距;制定相关政策,适当向女性科研工作者倾斜;女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刘静,马建霞[10](2015)在《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进展分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及论文产出为分析数据》文中研究指明为分析我国管理科学部研究进展情况,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以及项目SCI产出论文数据,从文献数据外部特征及内容特征入手,具体分析基金项目分布情况及基金项目SCI论文产出情况,并采用共词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分析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新兴主题等内容,以期从总体上全面把握我国管理科学领域发展情况。
二、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资助成果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工作概述 |
2 2021年集中受理项目统计分析 |
2.1 项目受理情况 |
2.2 统计分析 |
2.2.1 科学问题属性统计 |
2.2.2 申请代码统计 |
2.2.3 申请人和研究队伍统计 |
2.2.4 依托单位统计 |
3 申请项目通讯评议概况 |
4 重点审议原则及统计分析 |
4.1 确定重点审议项目的原则 |
4.2 重点审议项目依托单位及学科方向分布 |
5 资助情况及相关统计 |
5.1 资助情况统计 |
5.2 资助项目选介 |
5.2.1 原创类 |
5.2.2 前沿类 |
5.2.3 需求类 |
5.2.4 交叉类 |
6 2020年度结题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6.1 2020年度结题成果统计 |
6.2 结题项目研究成果选介 |
(1)天气学 |
(2)气候与气候系统 |
(3)大气动力学 |
(4)大气物理学 |
(5)大气化学 |
(6)大气观测、遥感和探测技术与方法 |
(7)大气数值模式发展 |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7 结论 |
(2)2020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资助成果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革工作概述 |
1.1 申请代码调整 |
1.2 通讯评审专家库完善 |
1.3 改革工作宣讲 |
2 2020年集中受理项目及统计分析 |
2.1 项目受理情况 |
2.2 统计分析 |
2.2.1 科学问题属性统计 |
2.2.2 申请代码统计 |
2.2.3 申请人和研究队伍统计 |
2.2.4 依托单位统计 |
3 申请项目初审 |
4 申请项目通讯评议概况 |
5 确定重点审议项目的原则及统计分析 |
5.1 确定重点审议项目的原则 |
5.2 重点审议项目依托单位及学科方向分布 |
6 申请项目资助情况及相关统计 |
6.1 依托单位及分支学科资助情况 |
6.2 资助项目选介 |
6.2.1 原创类 |
6.2.2 前沿类 |
6.2.3 需求类 |
6.2.4 交叉类 |
7 2019年度结题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7.1 2019年度结题成果统计 |
7.2 结题项目研究成果选介 |
7.2.1 天气学 |
7.2.2 气候与气候系统 |
7.2.3 大气动力学 |
7.2.4 大气物理学 |
7.2.5 大气化学 |
7.2.6 大气观测、遥感和探测技术与方法 |
7.2.7 大气数值模式发展 |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 结语 |
(3)2008—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领域资助项目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获得资助项目的统计分析 |
1.1 总体情况 |
1.2 项目资助经费规模分布 |
1.3 分支学科立项分布 |
2 获得资助项目负责人情况统计分析 |
2.1 职称分布 |
2.2 年龄分布 |
2.3 性别分布 |
3 获得资助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和地区分布情况 |
3.1 单位分布 |
3.2 地区分布 |
4 结论 |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
2.2.1 学士学位结构 |
2.2.2 硕士学位结构 |
2.2.3 博士学位结构 |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
11.4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2018年度地球科学部评审工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评审工作总体情况 |
1.1 项目接收及形式审查 |
1.2 智能辅助指派 |
1.3 通讯评议和上会项目遴选 |
1.4 会议评审及资助工作完成情况 |
2 各类项目评审与资助情况 |
2.1 探索系列 |
2.2 人才系列 |
2.3 工具系列 |
2.4 融合系列 |
3 对未来工作的思考 |
3.1 做好基于“科学问题四种属性”的分类评审 |
3.2 围绕“三深一系统”的资助战略布局 |
3.3 加强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工具的资助 |
4 小结 |
(6)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面上项目指南 |
环境地球科学 |
地理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 |
海洋科学 |
大气科学 |
重点项目 |
1 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 |
2 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
3 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
4 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 |
5 海洋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 |
6 地表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 |
7 土、水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 |
8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功能 |
9 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过程、变化及其机制 |
1 0 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
1 1 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
1 2 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灾害的影响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7)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面上项目 |
地球科学一处 |
地球科学二处 |
地球科学三处 |
地球科学四处 |
地球科学五处 |
重点项目 |
1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 |
2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
3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
4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 |
5海洋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 |
6地表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 |
7土、水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 |
8地球关键带过程与功能 |
9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过程、变化及其机制 |
10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
11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
12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灾害的影响 |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 |
1科学目标 |
2核心科学问题 |
(1)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控 |
(2)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对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影响 |
(3)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影响机理 |
3 2017年度重点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 |
2017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
2017年度重点资助下列2项集成项目研究: |
(1)青藏高原地—气耦合过程区域多尺度能量、水分循环特征及其对灾害天气的影响 |
(2)青藏高原区域陆—气耦合过程多源信息融合、资料同化和数值模式的发展 |
4申请注意事项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8)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面上项目指南 |
地球科学一处 |
地球科学二处 |
地球科学三处 |
地球科学四处 |
地球科学五处 |
重点项目( 地球科学部) |
1 行星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2 大陆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3 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与探测理论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4 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5 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
6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机理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7 陆地表层系统变化过程与机理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8 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9 海洋过程及其资源和环境效应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10 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11 对地观测及其信息处理 |
2016 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
重大研究计划: |
1 科学目标 |
2 核心科学问题 |
( 1)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控 |
( 2)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对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影响 |
( 3)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的影响机理 |
3 2016 年度重点资助领域和研究方向 |
2016 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
2016 年度重点资助的集成研究方向: |
( 1) 青藏高原地—气耦合过程和海洋对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及全球气候的协同影响 |
( 2) 青藏高原区域多源信息融合、资料同化和数值模式的发展 |
( 3) 青藏高原大气多源信息综合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
4 申请注意事项 |
青年科学基金( 地球科学部) |
地区科学基金( 地球科学部) |
(9)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及地域差异研究 ——基于2000年以来国家基金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女性科研人才研究 |
1.2.2 国家基金项目研究 |
1.2.3 人才地域分异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女性科研人才 |
2.1.2 “玻璃天花板”现象 |
2.1.3 国家科学基金项目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女性主义理论 |
2.2.2 女性地理学 |
2.2.3 人才地理学 |
2.2.4 女性人才学 |
第3章 女性自然科学人才学科及地域差异 |
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概况 |
3.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别 |
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门分类 |
3.2 女性科研人才项目数量情况 |
3.2.1 女性项目主持人数量不断增长 |
3.2.2 女性科研人才实力显着增强 |
3.2.3 女性科研人才整体实力仍然较弱 |
3.3 女性科研人才项目类型分布 |
3.3.1 女性科研人才高位缺席现象严重 |
3.3.2 青年女性科研人才茁壮成长 |
3.3.3 女性科研人才实力不够稳定 |
3.4 女性科研人才的学科分布 |
3.4.1 女性主持人学科分布广泛 |
3.4.2 女性人才学科层次完整,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居多 |
3.4.3 女性主持人多的学科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 |
3.4.4 生命科学是女性科研人才的优势领域 |
3.4.5 增长学科数量众多,劣势学科也较明显 |
3.5 女性科研人才的地域分布 |
3.5.1 女性项目主持人空间上呈扩散态势 |
3.5.2 三大地带女性项目主持人分布 |
3.5.3 女性项目主持人的省域分布 |
3.5.4 女性项目主持人的省内分布 |
第4章 女性社会科学人才学科及地域差异 |
4.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概况 |
4.2 女性科研人才项目数量情况 |
4.2.1 女性科研人才研究力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
4.2.2 女性科研人才整体科研实力仍不强 |
4.2.3 女性科研人才后续力量增长强劲 |
4.3 女性科研人才的学科分布 |
4.3.1 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分布增长分析 |
4.3.2 女性科研人才具有优势的学科分析 |
4.3.3 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分布差异分析 |
4.4 女性科研人才的地域分布 |
4.4.1 女性项目主持人空间分布不断扩散 |
4.4.2 不同空间尺度女性项目主持人存在较大差异 |
4.4.3 不同学科女性项目主持人地域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 |
4.5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女性科研人才的差异 |
4.5.1 女性自然科研人才绝对数量优势明显,增幅很大 |
4.5.2 女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占比相似 |
4.5.3 自然学科均有女性主持人,社会科学则部分年份缺失 |
4.5.4 女性自然科学研究人才空间分布差异大于社会科学 |
4.5.5 西部女性社会科学研究人才比重高 |
第5章 女性科研人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女性科研人才发展的的主要因素 |
5.1.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5.1.2 地区教育水平 |
5.1.3 家庭及个人因素 |
5.1.4 女性生理、心理因素 |
5.1.5 性别刻板印象与成见 |
5.2 女性科研人才发展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5.2.1 分析步骤 |
5.2.2 关联因素归类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促进女性科研人才发展的建议 |
6.2.1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女生对科学的兴趣 |
6.2.2 大力发展生产力,将女性从家务中解放出来 |
6.2.3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
6.2.4 制定相关政策,适当向女性科研工作者倾斜 |
6.2.5 女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览表(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资助成果简析[J]. 何建军,李香钰,刘哲,卫俊宏,李四维. 地球科学进展, 2021(11)
- [2]2020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资助成果简析[J]. 何建军,郭郁葱,刘哲,吴捷,李莉. 地球科学进展, 2020(11)
- [3]2008—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领域资助项目综合分析[J]. 王卓妮,石长慧. 科技导报, 2019(24)
-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5]2018年度地球科学部评审工作综述[J]. 刘哲,李军,姚玉鹏,张扞卫,王西勃,时伟宇,何澍然. 中国科学基金, 2019(01)
- [6]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J].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1)
- [7]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J].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进展, 2017(01)
- [8]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J].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1)
- [9]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及地域差异研究 ——基于2000年以来国家基金项目[D]. 杨孝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10]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进展分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及论文产出为分析数据[J]. 刘静,马建霞.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4)
标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 大气科学论文; 地球科学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工作方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