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和天然毒物对牲畜的危害

合成和天然毒物对牲畜的危害

一、合成和天然毒物对家畜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高敏[1](2021)在《内生真菌对中华羊茅耐盐胁迫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乡土草,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地,中华羊茅和Epichlo?内生真菌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共生体。本研究以从2个地理区域(青海平安-种质材料57,四川红原-种质材料111)采集的中华羊茅为材料,通过温室试验,系统比较了被内生真菌感染(Endophyte infected,E+)和未被内生真菌感染(Endophyte free,E-)的植物在不同盐(Na Cl、Na HCO3和混合胁迫:Na Cl与Na HCO3按物质的量比为1:1进行混合)及不同浓度处理下植物的生长、光合、养分吸收能力及内生真菌对宿主耐盐能力的调控机制,以期明确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在盐胁迫中共生的生存策略,并进一步探究内生真菌对宿主中华羊茅耐盐性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胁迫显着抑制了中华羊茅的生长(P<0.05)。在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促进宿主中华羊茅的生长。宿主基因型对中华羊茅的生长也有显着影响,在部分胁迫条件下,种质材料57的株高、分蘖、地上和地下干重显着低于种质材料111(P<0.05)。2.胁迫显着影响中华羊茅的光合参数(P<0.05)。在胁迫条件下,中华羊茅光合参数降低。在部分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显着提高了中华羊茅的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并降低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P<0.05)。宿主基因型对光合参数也有显着影响,在部分胁迫条件下,种质材料57和种质材料111的光合参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3.胁迫显着影响中华羊茅内源激素含量(P<0.05)。在胁迫条件下,中华羊茅叶片的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CTK)和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含量显着下降(P<0.05),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显着上升(P<0.05)。在部分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显着提高了中华羊茅的IAA和ABA含量,并降低了CTK和GA含量(P<0.05)。宿主基因型对内源激素含量也有显着影响,在部分胁迫下,种质材料111的ABA含量显着高于种质材料57,IAA、CTK和GA的含量显着低于种质材料57(P<0.05)。4.胁迫显着影响中华羊茅的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P<0.05)。在部分胁迫条件下,与对照相比,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显着增加(P<0.05)。在部分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显着提高了中华羊茅的SOD、POD和CAT活性(P<0.05),降低MDA的含量(P<0.05)。宿主基因型对这些指标有显着影响(P<0.05),在部分胁迫条件下,种质材料57的MDA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均显着高于种质材料111(P<0.05)。5.胁迫显着影响中华羊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在部分胁迫条件下,中华羊茅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可溶性糖、蔗糖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地下部分的果糖和淀粉含量显着下降(P<0.05)。在部分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显着增加种质材料57和种质材料111的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宿主基因型对中华羊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着影响,在部分胁迫条件下,种质材料111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种质材料57(P<0.05)。6.胁迫显着影响中华羊茅的碳(C)、氮(N)、磷(P)含量(P<0.05)。在部分胁迫条件下,显着促进中华羊茅对C、N和P的吸收(P<0.05);内生真菌也显着促进中华羊茅对C、N、P的吸收。宿主基因型对营养元素含量也有显着影响,在部分胁迫条件下,种质材料57的N和P含量显着高于种质材料111(P<0.05),C含量显着低于种植材料111 P<0.05)。综上所述,一定浓度的盐胁迫抑制中华羊茅植株的生长,并影响其内部生理生化反应,而内生真菌提高宿主植株的耐盐性,宿主基因型对中华羊茅的抗逆性也有显着影响,因此可利用其进行耐盐育种研究。

郭蓉,郭亚洲,王帅,杨晨,苏永霞,吴晨晨,路浩,赵宝玉[2](2021)在《中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及其放牧家畜中毒病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草地资源大国,天然草地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也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和牧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天然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对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得我国天然草地长期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造成草地退化,进一步引发有毒植物等生物灾害多发、频发,可食牧草种类和产量锐减,生物多样性失调及生态环境恶化。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与分布,介绍了有毒植物给目前我国天然草地以及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危害,针对疯草类有毒植物、乌头属有毒植物、橐吾属有毒植物、瑞香狼毒、醉马芨芨草、紫茎泽兰6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毒植物的毒理学与中毒病及其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对未来在有毒植物中毒的防控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我国草原牧区放牧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病综合防控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王军亮[3](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刘阳[4](2020)在《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捻转血矛线虫是寄生于反刍动物皱胃的一种常见胃肠道代表性线虫,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对于该类寄生虫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依赖于使用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然而,伊维菌素的反复使用和滥用造成了大范围的耐药性问题产生。寄生虫对伊维菌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未明确。据报道耐药性的形成需要耐药基因的存在,且具有多基因性。因此,探究伊维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发掘可能的耐药基因是寄生虫耐药性研究的关键。本研究首先通过幼虫发育抑制试验、幼虫移行抑制试验和运动行为检测等寄生虫耐药性检测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YC-S和WS-R进行了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在幼虫发育抑制试验中,YC-S株耐伊维菌素的LD50为2.17ng/mL,小于已报道的伊维菌素LD50敏感阈值9 ng/mL,表明捻转血矛线虫YC-S株为伊维菌素敏感株;而WS-R株的伊维菌素LD50为15.28ng/mL,高于伊维菌素LD50敏感阈值,且与YC-S株的耐药比率(RR)大于7,显着高于已报道耐药株的耐药比率值(1.7),表明捻转血矛线虫WS-R株为伊维菌素耐药株。结合幼虫移行抑制试验和运动行为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WS-R为伊维菌素耐药株,YC-S为伊维菌素敏感株。随后对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转录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39个基因在四个比较组中均被显着调控,这些基因的GO注释大多与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和热应激等功能相关。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被显着富集到物质和能量代谢、TCA循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等通路,表明伊维菌素作用后,机体开启了对外源性物质的转运、代谢或外排过程。此外,研究发现,MRPs、P-gps和细胞色素P450s(CYPs)等已报到的耐药基因以及UDP-糖基转移酶(UGT)等基因也均被显着调控。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伊维菌素作用后,敏感株有354个差异表达蛋白,耐药株有89个差异表达蛋白被显着调控;这些蛋白被注释到氧化还原、分解代谢、物质运输等功能,被富集到多种物质代谢和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TCA循环等通路。将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发现CYPs、P-gps、unc以及glc等众多耐药基因在伊维菌素作用后的捻转血矛线虫中被显着调控。此外,敏感株在给药前后有3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个上调,2个下调;耐药株在给药前后有1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被下调。给药前的耐药株与给药前的敏感株相比,有10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呈现相同的表达趋势,其中1个上调,9个下调。给药后的耐药株与给药后的敏感株相比,有3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下调。对这些基因和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发现,显着富集到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多种相关通路中,表明这些基因在伊维菌素与虫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后,从这些差异基因和蛋白中筛选了 GST、UGT、Hsp70、TRINITYDN30265c0g1i51以及已知耐药相关基因pgp-9,作为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候选基因。最后对上述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探究。首先验证了通过浸泡法来进行RNAi的可行性,进而对5个基因进行基因沉默,然后对基因沉默后幼虫的运动行为和摄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sp70和TRINITYDN30265c0g1i51基因沉默前后幼虫对伊维菌素的敏感性无显着变化,而Pgp-9、UGT和GST基因沉默后的幼虫对伊维菌素的敏感性显着上升,表明这3个基因与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性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几种耐药性检测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两个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了伊维菌素作用下,捻转血矛线虫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变化。并最终通过组学关联分析及RNAi等确定GST、UGT以及pgp-9与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本研究不仅为更好地理解伊维菌素与捻转血矛线虫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生物学信息,也进一步为捻转血矛线虫药物靶点的预测及耐药性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李孝丽[5](2020)在《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热应激的防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动物应激一直是畜牧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热应激是影响畜禽生产和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可诱发各种疾病。香椿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果实,许多研究表明香椿子含有黄酮类、酚酸类、萜烯类及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治疗动脉粥样化、抗菌消炎、降血糖、保肝、抗痛风、缓解肝硬化、提高记忆力等功能。本研究以香椿子为原材料,利用水提法和醇提法获得香椿子不同部位(果壳、果轴和翅膜)的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检测,然后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动物,在35℃条件下热应激,以探究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后用香椿子果壳醇提物处理线虫,热应激处理后,检测daf-2,sod-3,jnk-1和sir-2.1的表达情况,探究其可能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中活性物质的的定性、定量及抗氧化研究从香椿果实(香椿子)中分离出果壳、果轴和翅膜,烘干粉碎后采用水提和醇提法获得提取物,进行定性、定量以及体外抗氧化能力检测,发现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中黄酮与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有明显差异,果壳醇提物中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最多。香椿子翅膜水提物和果壳醇提物抗氧化能力与其他部位相比较高。2、香椿子翅膜水提物和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线虫寿命的影响香椿子翅膜水提物与果壳醇提物均可显着提高35℃热应激处理线虫的存活率,果壳醇提物组对线虫热应激的防护效果更好(P<0.01)。3、香椿子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下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一定浓度的香椿子果壳醇提物可增强线虫的头部摆动及身体弯曲频率。4、香椿子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线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35℃处理线虫后,检测发现香椿子果壳醇提物处理组线虫与对照组比较,处理组的基因表达有变化,jnk-1基因上调,差异显着(P<0.05);sod-3基因上调,差异极显着(P<0.01);daf-2基因和sir-2.1基因下调,差异极显着(P<0.01)。

鹿倩[6](2020)在《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甲草胺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环境雌激素类物质(EESs)是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环境问题,大量具有雌激素效应的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工业化学品等,可引起生物体的生殖障碍及发育异常。EES可通过各种途径在水和土壤中富集,在生物体(鱼类、哺乳类等)及人体(血液、尿液)中也被广泛检测出来,因其具有难降解性、生物蓄积等特点,可对生物体的生殖系统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对EESs的毒性识别与评价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关键。而现有EES识别方法存在通量低、周期长、费用高、生态保护程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潜在生殖毒性物质的筛选及机制研究的需求。而无脊椎动物秀丽隐杆线虫,具有遗传背景清晰、生命周期短、生殖系统对环境激素类物质应答效率高等优势,有望成为环境雌激素类物质生殖毒性识别的新的生物模型。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秀丽线虫为活体模型,构建环境雌激素类物质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筛选差异敏感的生物标志。在此基础上进行酰胺类除草剂甲草胺的生殖毒性及机制研究,同时采用BMD模型进行甲草胺生殖毒性的基准剂量拟合。研究方法与结果1.环境雌激素类物质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以17β-雌二醇(E2)作为环境雌激素代表物质,将L1期秀丽线虫暴露于1,10,100,1000,104,105ng/L E2 48h,M9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构建环境雌激素类物质整体、雄性及雌性生殖毒性识别方法,并筛选出差异敏感的毒性指标。结果显示,N2线虫后代数目、世代时间、排卵速率、生殖系统畸形率、性腺发育、基因重组线虫RT130卵黄蛋白发育情况变化显着,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上述指标可定量反映E2对秀丽线虫的整体生殖毒性。E2可致各剂量组him-5雄虫杂交后代数目、总生殖细胞数、有丝分裂区及减数分裂区细胞数、精细胞直径及数目显着减少,非圆形精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上述指标可定量反映E2的雄性生殖毒性。E2可导致fog-2雌虫杂交后代数目、排卵速率、有丝分裂区细胞数、卵母细胞数、-2卵母细胞相对长度变化显着,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上述指标可定量反映E2的雌性生殖毒性。2.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毒性研究2.1甲草胺的生殖毒性研究甲草胺浓度设定为0.08,0.8,8,80,800,8000μg/L,将构建的生殖毒性识别方法应用于甲草胺的毒性评价。结果显示,在0.08μg/L即可观察到N2线虫后代数目明显减少、排卵速率降低、性腺发育迟缓、生殖系统异常及RT130品系卵黄蛋白荧光强度增加,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反映其整体生殖毒性的敏感指标。甲草胺可显着降低him-5雄虫杂交后代数目、性腺面积、总生殖细胞数、有丝分裂区及减数分裂区细胞数、精细胞直径及数目,且生殖细胞数及精细胞数目在0.8μg/L减少最为显着;同时可诱导him-5雄虫非圆形精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且在0.8μg/L升高更为显着。上述结果提示甲草胺可通过影响精细胞形态及数目,最终导致其后代数目减少,低剂量的甲草胺对精细胞发生的毒效应可能更加显着。甲草胺可导致fog-2雌虫杂交后代数目、排卵速率、总生殖细胞数、有丝分裂区及减数分裂区细胞数、-2卵母细胞相对长度显着减少,80μg/L均达到最低水平。提示甲草胺可抑制卵原细胞增殖、导致卵母细胞形态发生及功能发育障碍,进而导致其生育力减弱,卵子发生途径的相关损伤可能是甲草胺诱导生殖毒性的重要途径之一。2.2甲草胺的跨代毒性研究采用亲代(P0)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甲草胺(0.08,0.8,8,80,800,8000μg/L)48h,子代(F1-F2)不暴露的方式研究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跨代毒性。定量评估多个亚致死终点,包括生殖(后代数目、世代时间、子宫内受精卵数、排卵速率、生殖系统畸形情况、性腺发育)及发育终点(体长、体宽及体型)。结果显示,甲草胺可导致剂量依赖性的生殖缺陷和发育障碍;可导致子代(F1-F2)后代数目减少,F2下降最为显着;F1-F2生殖系统畸形率在0.08μg/L及800μg/L均显着高于P0;F1-F2线虫在0.08,0.8μg/L成虫期线虫比例显着低于P0。提示甲草胺可能具有蓄积毒性,其诱导的生殖毒性可通过亲代接触而传递给子代。与此同时,F1线虫体长及体型在0.08μg/L显着减少;而F2体长及体型则在80μg/L下降最为显着,提示甲草胺具有跨代发育毒性。3.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毒作用机制研究3.1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氧化损伤通过测定甲草胺对秀丽线虫氧化应激水平(ROS、脂褐质水平、LDL及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CAT、SOD、GSH-Prdx)及非酶类物质(GSH)的影响,探索其诱导的生殖毒性与氧化损伤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ROS水平无明显变化,但脂褐质水平、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8,80μg/L的甲草胺可导致SOD活性降低,80μg/L剂量组该酶活性降低更显着;其他剂量组SOD活性均显着升高;CAT活性变化呈明显的U型曲线,80μg/L达到最低水平;非酶类抗氧化剂GSH及GSH:GSSG比值的变化与GSH-Prdx活性变化一致,均在80μg/L达到最低水平。抗氧化酶及非酶类抗氧化剂的变化同后代数目、排卵速率及生殖系统畸形率的变化一致,提示秀丽线虫的生殖缺陷可能与其抗氧化能力降低有关。3.2甲草胺诱导的生殖毒性与内质网应激及未折叠蛋白反应的关系RT-qPCR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情况,探索甲草胺诱导的生殖毒性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采用转基因线虫SJ4005(hsp-4::GFP)荧光强度指示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结果显示,秀丽线虫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hsp-4、pdi-3的表达及SJ4005线虫荧光强度的变化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80μg/L均表达下调,其他剂量组均表达上调。表明除80μg/L之外,其他剂量的甲草胺可诱导线虫内质网应激,并可通过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修复错误折叠的蛋白质;80μg/L剂量组线虫生殖能力的严重缺陷可能与其无法诱导未折叠蛋白反应有关。3.3甲草胺对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RT-qPCR检测甲草胺对秀丽线虫卵黄蛋白原基因(vit-2、vit-6)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甲草胺可显着上调vit-2及vit-6基因m RNA水平的表达,且呈明显的倒U型曲线,80μg/L上调最为显着;其变化情况与卵黄蛋白荧光强度的变化基本一致,提示卵黄蛋白荧光强度及卵黄蛋白原基因可作为甲草胺诱导的生殖毒性的敏感指标。4.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生殖毒性的基准剂量拟合采用BMDS 3.12模型,对特异、敏感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的毒性指标进行基准剂量拟合,以获得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生殖毒性的基准剂量下限值(BMDL)。结果显示,卵黄蛋白荧光强度拟合的BMDL10最低,可作为甲草胺整体生殖毒性的最佳BMDL10(0.0285μg/L);him-5雄虫精细胞直径拟合的BMDL10最低,可作为雄性生殖毒性的最佳BMDL10(0.0187μg/L);fog-2雌虫杂交后代数目拟合的BMDL10最低,可作为雌性生殖毒性的最佳BMDL10(0.041μg/L)。本研究拟合的整体、雄性及雌性生殖毒性的最佳BMDL10均远低于LOAEL值(0.08μg/L)及美国EPA规定的饮用水中甲草胺的最大限值(2ppb),表明线虫能够敏感的反映甲草胺的毒性,本研究方法的构建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甲草胺的生殖毒性评价。结论1.秀丽线虫生殖系统对环境雌激素类物质具有较高的应答能力,N2线虫的后代数目、世代时间、排卵速率、生殖系统畸形情况、性腺发育情况、RT130品系卵黄蛋白荧光强度可作为环境雌激素类物质整体生殖毒性的定量指标。2.him-5雄虫杂交后代数目、总生殖细胞数、有丝分裂区及减数分裂区细胞数、非圆形精细胞百分比、精细胞直径及数目等指标,能特异性的反映外源性化学物的雄性生殖毒性。3.fog-2雌虫杂交后代数目、排卵速率、总生殖细胞数、有丝分裂区细胞数、卵母细胞数、-2卵母细胞相对长度等指标,可反映外源性化学物质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4.甲草胺可通过影响精子发生及卵子发生途径,对秀丽线虫的雄性及雌性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同时甲草胺具有跨代毒性,可致子代(F1-F2)后代数目、排卵速率显着降低,生殖系统畸形率增加,性腺发育迟缓,对体长、体宽及体型的变化也产生不利影响。5.甲草胺可导致线虫氧化损伤,其生殖毒性可能与内质网应激及未折叠蛋白反应有关。6.甲草胺可诱导秀丽线虫卵黄蛋白荧光强度增加、卵黄蛋白原基因(vit-2,vit-6)表达上调,提示卵黄蛋白荧光强度、vit-2及vit-6基因可作为甲草胺诱导的生殖毒性的敏感指标。7.本研究构建了环境雌激素类物质生殖毒性识别方法,并基于BMDS模型进行甲草胺生殖毒性基准剂量拟合。明确了以秀丽线虫卵黄蛋白荧光强度为效应的整体生殖毒性BMDL10为0.0285μg/L;以him-5雄虫精细胞直径为效应的雄性生殖毒性BMDL10为0.0187μg/L;以fog-2雌虫杂交后代数目为效应的BMDL10为0.041μg/L。上述BMDL10远低于美国EPA规定的饮用水中甲草胺的最大限值(2ppb),表明线虫可敏感的反映甲草胺的毒性。

冯伊伊[7](2020)在《MicroRNAs在微囊藻毒素肝毒性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和动物暴露于蓝藻水华产生的蓝藻毒素(cyanotoxins)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蓝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类分布广、毒性大的环状七肽毒素,其具有肝毒性和促肿瘤活性,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危险的蓝藻毒素之一,这些蓝藻毒素是有效的肿瘤促进剂(IARC 2B类致癌物)。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MCs是原发性肝癌(PLC)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低剂量或高剂量的MC-LR的慢性或急性暴露可激活细胞凋亡途径,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MC-LR中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现有研究表明,micro RNAs(miRNAs)与很多毒物的毒性有关,在环境毒理学中受到了极大地关注。miRNAs的表达失调可能导致多种毒物相关疾病的发生。miRNAs可能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凋亡、免疫保护、神经系统发育和癌症发病机制等。此外,许多研究报告表明,miRNAs可能在细胞对MC-LR暴露的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在毒理学领域,关于miRNAs与MCLR毒性之间的关系还知之甚少。本研究选择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与MC-LR肝毒性相关miRNAs,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预测目的miRNAs与MC-LR肝毒性的生物学过程以及信号通路的关系;同时,对筛选的目标miRNAs在MC-LR肝毒性中的表达以及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以期揭示MC-LR致肝炎、肝癌的分子机制,并发现MCs毒性的分子生物标记物,为肝炎、肝癌药物靶点发现提供理论支持。本实验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结果:(1)MC-LR暴露对白鲢肝脏miRNAs表达谱的影响为筛选MC-LR诱导的肝毒性作用中差异表达的miRNAs,本研究采用small RNA转录组测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MC-LR(腹腔注射浓度为50μg/kg和200μg/kg)暴露白鲢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白鲢的肝脏分别有53个miRNAs和319个miRNAs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与50μg/kg处理组相比,200μg/kg处理组中白鲢肝脏203个miRNAs的表达显着上调,而163个miRNAs的表达下调。此外,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C-LR暴露可促进miR-2187-3p、miR-2779、miR-2478、miR-16、miR-144-5p、miR-181a-3p、miR-223、miR-451和miR-499的表达水平,而miR-146、miR-92、miR-203和miR-98的表达水平受到了抑制。本实验又进一步通过q PCR结果证实了以上结果,表明这些miRNAs可能与MC-LR的肝毒性有关。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针对差异表达的miRNAs通过靶基因预测软件进行靶位点确认,并对靶位点所在基因的GO功能注释以及KEGG pathway注释。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靶基因与代谢和细胞生物学过程相关。此外,KEGG通路分析表明,肝脏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主要参与了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PPAR信号转导通路、m RNA监测通路、Wnt信号通路和转录异常等途径。(2)MC-LR暴露对白鲢不同组织4个miRNAs表达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筛选出miR-16、miR-181a-3p、miR-223和miR-451这个miRNAs。因此,我们检测了这4个miRNAs在MC-LR暴露后白鲢不同组织(肝、脾、肾、肠)中的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发现,MC-LR暴露后白鲢肝脏miR-16、miR-181a-3p、miR-223和miR-451的表达水平升高。然而,在白鲢脾脏、肾脏和肠这些miRNAs的表达变化不同。这些结果表明,由于器官功能的差异,miRNAs的表达水平可能具有组织特异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发现,miR-16和miR-181a-3p可能协同参与了MC-LR诱导的肝脏炎症反应。同时,miR-223和miR-451可能成为MCLR肝毒性生物标志物;miR-223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变化参与了MC-LR的毒性作用,而miR-451可能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参与了MC-LR的毒性作用。综上,我们推测这4种miRNAs可能参与了MC-LR对多器官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肝毒性。(3)miR-16在MC-LR致斑马鱼肝毒性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通过测序结果和分析,我们发现miR-16并选择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目的miRNA。对miR-16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对人和斑马鱼miR-16的成熟序列及其前体序列,发现其种子序列基本一致。此外,还比对众多物种miR-16的成熟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发现miR-16在不同物种之间的保守性较强。研究了miR-16在MC-LR致斑马鱼肝毒性中的表达,结果表明miR-16可能参与调控MC-LR诱导的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与MC-LR肝毒性相关,并可能在其中发挥调控作用。(4)MC-LR致HepG2细胞毒性中miR-16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通过利用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体外实验探究miR-16对MC-LR暴露诱导的HepG2肝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改变的影响极其机制。首先探究了MC-LR暴露对HepG2细胞活力、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miR-16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MC-LR可促进细胞活力,且低剂量MC-LR暴露(10μM)对HepG2细胞凋亡无影响,但会促进HepG2细胞G1/S细胞周期进程。miR-16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低剂量MCLR暴露可抑制miR-16表达。因此,我们推测miR-16可能参与MC-LR诱导的细胞周期的改变。为了证实这一推测,本实验检测了miR-16过表达和表达抑制对MC-LR处理HepG2细胞活力、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细胞活力检测结果表明,miR-16过表达抑制了MC-LR诱导的HepG2细胞活力,而miR-16抑制则促进了MC-LR引起的HepG2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细胞周期结果表明,miR-16的过表达诱导了G0/G1期细胞的增加和S期细胞的减少。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在MC-LR暴露后,miR-16的过表达或抑制作用不会改变HepG2细胞凋亡。通过q 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miR-16可能不是通过调控Bcl-2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过程变化,但可能通过调控Bax参与细胞周期进展的过程。此外,miR-16表达抑制下调了MC-LR处理的HepG2细胞中p53的表达,而miR-16的过表达上调了p53的表达。而且,P53蛋白质水平与m RNA表达水平一致,说明了miR-16可能通过调控p53参与了由MC-LR暴露诱导的细胞周期变化。有研究揭示miR-16家族通过同时沉默多个细胞周期基因而不是单个靶标来触发G0/G1细胞的积累。因此,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有理由相信miR-16可能通过调节多个细胞周期基因(包括CDK6)参与细胞周期进程的改变。在本研究中,当miR-16过表达或抑制时,MC-LR处理的HepG2细胞PTEN和c-myc的表达也受到干扰。但是,miR-16与c-myc和PTEN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清楚,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研究。综合以上的结果证实,miR-16可能通过改变p53、CDK6、PTEN和c-myc的表达参与MC-LR致HepG2细胞周期调控。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miRNAs可能在MC-LR肝毒性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筛选出4种miRNAs(miR-16、miR-181a-3p、miR-223、miR-451),与MC-LR肝毒性相关。(2)MC-LR暴露后,4个miRNAs(miR-16、miR-181a-3p、miR-223、miR-451)在白鲢肝脏、脾脏、肾脏和肠中表达发生了改变,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3)miR-16在不同物种之间有较强的保守性;miR-16可能与MC-LR诱导的斑马鱼肝脏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炎症反应的改变相关。(4)低剂量MC-LR暴露可促进HepG2细胞活力,并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MC-LR暴露还诱导miR-16表达的下调。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过表达miR-16可通过改变P53、CDK6、PTEN和c-Myc的表达而抑制MC-LR暴露引起的HepG2细胞细胞周期的改变。这些结果提示,miR-16可能对MC-LR诱导的细胞周期改变有调控作用。

牟兰[8](2019)在《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饲草饲料短缺是限制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作物副产物资源较为丰富,饲用潜力较大,但饲料化利用率低。苎麻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苎麻茎叶作为纤维利用后的剩余物,粗蛋白含量高,动物生长必需氨基酸种类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植物性蛋白饲料资源。然而目前关于苎麻茎叶的饲用安全性及其在大型反刍动物上的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苎麻茎叶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等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大、小鼠对其进行急性毒性和28d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通过瘤胃瘘管牛对其主要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云岭牛对其进行150d肉牛饲喂效果研究,并结合我国苎麻种植和发展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以期为苎麻茎叶饲用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基于以上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小鼠给予灌胃苎麻茎叶最大剂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苎麻茎叶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死亡和毒性反应症状;两组小鼠的体重在灌胃期无差异,试验结束后其主要器官组织均无异常病变。本试验条件下,给予小鼠苎麻茎叶最大量为12g/kg·BW,可判定其为无毒物质。2、本研究对大鼠进行苎麻茎叶28天经口灌胃亚急性毒性试验,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2g/kg·BW、1g/kg·BW、0 g/kg·BW)大鼠的行为、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等均未发现异常改变。血液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虽有个别异常,但程度较轻且同时出现在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中,可判定为常见自发性现象,不具毒理学意义,与苎麻处理无关。本试验条件下,苎麻无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00g/kg。3、本研究对苎麻饲用化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苎麻茎叶单宁较高,达到0.48%;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分别为31.30%、55.80%。、42.07%;钙磷含量不平衡,钙磷比例达到17.99。青贮可改善苎麻的单宁及纤维含量,但钙磷比例仍超出反刍动物耐受范围。4、本研究对苎麻茎叶进行肉牛瘤胃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其干物质(94.31%)、有机物(87.86%)、粗蛋白(16.61%)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苎麻茎叶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随着在瘤胃内培养时间增加而升高,均在72h达到最高,分别为63.05%、62.68%、83.09%、23.89%、38.93%;有效降解率分别为43.87%、42.93%、60.15%、14.72%、20.65%。5、本研究以青贮苎麻替代0%、20%和40%的青贮玉米对云岭牛进行150d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0%替代)相比,20%替代组平均日增重较高为0.81kg,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各组云岭牛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A/G)、甘油三酯(TRIG)均无显着差异。20%和40%替代处理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其机体蛋白利用率更高。因此青贮苎麻替代20%、40%青贮玉米饲喂肉牛具有一定可行性。综合肉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并从实际生产效益角度出发,肉牛饲粮中青贮苎麻替代20%青贮玉米饲喂效果较佳。综上所述,苎麻茎叶中存在单宁、纤维以及钙磷比例高等饲用限制性因素。苎麻茎叶无毒,不高于2g/kg·BW的添加对动物无不良影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降解率随着苎麻茎叶在肉牛瘤胃内滞留时间的增加而升高。青贮苎麻替代20%和40%的青贮玉米饲喂云岭牛,对其生产性能和健康均无不良影响,且青贮对苎麻茎叶的饲用价值具有一定改善作用。苎麻茎叶今后作为大型反刍动物饲料补充料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杨琳[9](2019)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与危害及防控调查》文中认为阿勒泰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作为新疆重要牧区,占据着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发展优势。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实行畜牧业改革,牲畜饲养量与日俱增。在当地畜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草地超载退化、毒害草化问题随之而来。毒害草肆意蔓延,导致当地放牧动物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毒害草已由80年代的零星分布、种类稀少发展成为继荒漠化后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第二大障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生态失衡。鉴于此,全面了解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群、区域分布、危害面积、经济损失、防除措施,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毒害草的科学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生态和社会意义。本研究结合现有资料数据、文献报道,实地调查了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状况。与此同时,了解当地毒害草防控现状,根据现有措施,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毒害草防治建议,以期减少阿勒泰地区毒害草危害、改善当地草原现状,从而维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牧民增收致富。本次调查取得以下结果:1.查明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经调查,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共有98种,分属于60个属29个科。其中毒害草种类最多的是毛茛科17种、豆科13种、菊科10种、蓼科6种、禾本科5种,仅此5科植物种类占98种的52.04%。对全地区草地、牲畜危害较大的是多种乌头属植物、豆科棘豆属3种植物、玄参科马先蒿属3种毒草以及毒芹、藜芦、醉马芨芨草。此外,骆驼蓬、无叶假木贼在该地区分布面积较广。毒害草在各县(市)、不同草地类型中的分布特点、物种组成、优势物种之间存在差异。2.摸清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状况截止2018年,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面积达76万hm2,占整个地区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0.56%,其中毒草化危害较严重的县主要有青河县、富蕴县、福海县,三县毒草分布面积共达46.27万hm2,约占整个地区毒草危害面积的60.88%;据调查,三县每年都有因误食乌头、毒芹、藜芦发生中毒的牲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吉木乃县、阿勒泰市两地草原危害较轻,毒草化面积仅占全区8%。影响当地天然草地毒害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超载过牧、气候变化、政策管理、畜牧方式较原始且牧民文化水平有限、采矿开垦等。3.提出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防控新技术目前,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防控措施主要是化学防除(通常使用迈士通除草剂)。此外,还有人工挖除、刈割和采取禁牧轮牧治理手段等。然而,上述措施均具有明显局限性。鉴于此,我们提出生态防控新技术,合理利用毒害草,并进行毒害草脱毒利用,开展药用、农药开发及利用毒害草花期发展当地旅游业。

刘慧[10](2019)在《疯草内生真菌在3种棘豆属植物中的种传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疯草是棘豆属(Oxytropis)和黄芪属(Astragalus)等植物中含有毒物质的总称,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Undifilum spp.)是其带毒的主要原因,已知疯草内生真菌通过种子传至后代,然而,内生真菌如何从种子扩展至植株各组织部位以及对植株生长有何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论文以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小花棘豆(O.glabra)和甘肃棘豆(O.kansuensis)的种子为材料,对其开展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确定供试的黄花棘豆、小花棘豆、甘肃棘豆种子带菌率分别为80.00%、78.50%和34.00%,种子的带菌率与发芽率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2、带内生真菌的种子去掉种皮后由胚生长出植株的成活率(4 wk)、地上干重(4月)和死亡率(8月)均与不带内生真菌的种子去皮后生长出的植株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内生真菌不影响胚的发育和后期植株生长。3、未去种皮发芽的种子移栽4个月后经过分离与疯草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植株带菌率分别为88.89%、66.67%和26.67%,说明即使种子带内生真菌,发育成的植株不一定带菌,二者关系因疯草种类不同而不同。4、疯草内生真菌在植株中的扩展特性:随植株长高、植株变大,从基部到顶部,从茎至复叶叶柄,最后至小叶中,但在黄花棘豆上与在小花棘豆上不同,前者各组织部位均匀,在后者未扩展至个别枝条,分布不均匀。存活植株上未见内生真菌的孢子,叶片保湿不产孢,茎和叶柄垂直插入PDA培养可获得大量的分生孢子,可用于后续接种研究。5、与不带内生真菌的植株相比,携带内生真菌的黄花棘豆和小花棘豆的地上干重、根干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蒸腾速率、叶片气孔导度均显着降低(P<0.05),而对株高无影响(P>0.05),对甘肃棘豆的以上指标也没有影响,故并未发现疯草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携带内生真菌的3种疯草中的苦马豆素含量显着高于不带内生真菌的植株(P<0.05)。带内生真菌的黄花棘豆、小花棘豆、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108.59 mg?kg-1、138.30 mg?kg-1和151.51mg?kg-1,不带内生真菌植株中含量分别为10.44 mg?kg-1、7.28 mg?kg-1、7.78 mg?kg-1。

二、合成和天然毒物对家畜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和天然毒物对家畜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内生真菌对中华羊茅耐盐胁迫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华羊茅
    2.2 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2.2.1 禾草内生真菌
        2.2.2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禾草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
        2.2.2.1 耐旱
        2.2.2.2 耐寒
        2.2.2.3 耐重金属
        2.2.2.4 耐盐性
        2.2.3 内生真菌提高宿主禾草对生物胁迫的抗性
        2.2.3.1 抗病
        2.2.3.2 抗虫
        2.2.3.3 抗草食家畜采食
    2.3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2.3.1 中华羊茅内生真菌
        2.3.2 内生真菌提高中华羊茅对胁迫的抗性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植物材料
    3.2 试验设置
        3.2.1 NaCl胁迫试验设置
        3.2.2 Na HCO_3胁迫和混合胁迫(NaCl与 Na HCO_3)试验设置
    3.3 指标测定及方法
        3.3.1 生长
        3.3.2 抗氧化酶活性
        3.3.3 碳水化合物
        3.3.4 内源激素
        3.3.5 光合参数
        3.3.6 C、N、P含量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
    4.1 NaCl胁迫对不同基因型E+和E-中华羊茅的影响
        4.1.1 对株高、分蘖和干重的影响
        4.1.2 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4.1.3 对激素含量的影响
        4.1.4 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1.5 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4.1.6 对C、N、P含量的影响
    4.2 Na HCO_3胁迫对不同基因型E+和E-中华羊茅的影响
        4.2.1 对株高、分蘖和干重的影响
        4.2.2 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4.2.3 对激素含量的影响
        4.2.4 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5 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4.2.6 对C、N、P含量的影响
    4.3 混合盐胁迫对不同基因型E+和E-中华羊茅的影响
        4.3.1 对株高、分蘖和干重的影响
        4.3.2 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4.3.3 对激素含量的影响
        4.3.4 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5 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4.3.6 对C、N、P含量的影响
    4.4 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对中华羊茅生长的影响
    5.2 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5.3 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5.4 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5 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5.6 对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5.7 宿主来源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及其放牧家畜中毒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种类与分布
2 中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的危害
3 中国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家畜中毒病防治
    3.1 疯草类有毒植物
        3.1.1 种类、分布与危害
        3.1.2 毒理学与中毒病研究
        3.1.3 中毒病防治技术
    3.2 乌头属有毒植物
        3.2.1 种类、分布与危害
        3.2.2 毒理学与中毒病研究
        3.2.3 中毒病防治技术
    3.3 橐吾属有毒植物
        3.3.1 种类、分布与危害
        3.3.2 毒理学与中毒病研究
        3.3.3 中毒病防治技术
    3.4 瑞香狼毒
        3.4.1 分布与危害
        3.4.2 毒理学与中毒病研究
        3.4.3 中毒病防治技术
    3.5 醉马芨芨草
        3.5.1 分布与危害
        3.5.2 毒理学与中毒病研究
        3.5.3 中毒病防治技术
    3.6 紫茎泽兰
        3.6.1 分布与危害
        3.6.2 毒理学与中毒病研究
        3.6.3 中毒病防治技术
4 展 望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概述
        1.1.1 病原及其生活史
        1.1.2 流行状况及分布
        1.1.3 临床症状与诊断
        1.1.4 治疗及防控措施
    1.2 线虫耐药性研究进展
        1.2.1 伊维菌素简介
        1.2.2 耐药发生机制
        1.2.3 耐药性检测方法
    1.3 组学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研究
        1.3.2 蛋白组学研究
    1.4 RNAi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一 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耐药性检测
    2.1 幼虫发育实验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幼虫移行抑制实验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幼虫运动行为检测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4 小结
3 研究二 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虫株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2.1 测序样本收集
        3.2.2 测序样本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3.2.3 文库构建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3.2.7 荧光定量PCR对RNA-seq的验证
    3.3 结果
        3.3.1 测序结果统计评估
        3.3.2 Reads污染检测结果
        3.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及样品间相关性检测结果
        3.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3.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3.3.6 q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验证
        3.3.7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3.3.8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研究三 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蛋白组学研究及分析
    4.1 材料
        4.1.1 试验虫株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方法
        4.2.1 测序样本收集
        4.2.2 样品总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4.2.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4 蛋白酶酶解及iTRAQ标记
        4.2.5 反相色谱分离及LC-MS/MS分析
        4.2.6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GO、KEGG富集分析
        4.2.7 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4.3 结果
        4.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4.3.2 SDS-PAGE结果
        4.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4.3.4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结果
        4.3.5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分析
        4.3.6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富集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3.7 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研究四 捻转血矛线虫耐IVM候选基因的功能探究
    5.1 材料
        5.1.1 试验虫株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 方法
        5.2.1 捻转血矛线虫RNAi方法的建立
        5.2.2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运动行为检测
        5.2.3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移行抑制试验
        5.2.4 幼虫饲喂抑制实验
        5.2.5 捻转血矛线虫TRINITY_DN30265_c0_g1_i5_1等候选基因的研究
    5.3 结果
        5.3.1 捻转血矛线虫siRNA浸泡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
        5.3.2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运动行为检测结果
        5.3.3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移行抑制实验结果
        5.3.4 幼虫饲喂抑制实验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热应激的防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香椿子研究进展
        1.1.1 香椿子概述
        1.1.2 香椿子提取物化学成分概述
        1.1.3 香椿子的药理活性功能
    1.2 秀丽隐杆线虫简介
        1.2.1 生物学特点
        1.2.2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型动物的优势
    1.3 秀丽隐杆线虫中与压力抵抗相关的信号通路
        1.3.1 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
        1.3.2 JNK信号通路
        1.3.3 饮食限制通路
    1.4 热应激研究进展
        1.4.1 热应激的危害
        1.4.2 热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活性成分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2.3.2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鉴别
        2.3.3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定量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显性鉴别
        2.4.2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定量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3.3.1.1 水提物制备
        3.3.1.2 乙醇提取物制备
        3.3.2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3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4 结果
        3.4.1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4.2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5 讨论
第四章 香椿子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热应激能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线虫、菌株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培养基与其他试剂的配制
        4.3.1 培养基的配制
        4.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4.4 实验方法
        4.4.1 E.coli OP50 的培养
        4.4.2 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转移、冻存和复苏
        4.4.3 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培养基制备
        4.4.4 香椿子各部位提取物35℃下对线虫寿命的影响
        4.4.5 香椿子翅膜水提物、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下线虫生存期的影响
        4.4.6 果壳醇提物对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
        4.4.7 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下秀丽隐杆线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8 统计学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香椿子各部位提取物35℃对线虫寿命的影响
        4.5.2 香椿子翅膜水提物、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下线虫生存期的影响
        4.5.3 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下线虫运动能力的影响
        4.5.4 果壳醇提物对热应激下线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6 讨论
    4.7 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甲草胺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环境雌激素类物质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
    第一节 环境雌激素类物质整体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节 环境雌激素类物质雄性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节 环境雌激素类物质雌性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生殖毒性研究
    第一节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整体生殖毒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节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雄性生殖毒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节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雌性生殖毒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节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的跨代毒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生殖毒性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节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抗氧化酶活性及非酶类物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节 甲草胺诱导的生殖毒性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节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卵黄蛋白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甲草胺对秀丽线虫生殖毒性基准剂量的拟合
    1.材料及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甲草胺的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MicroRNAs在微囊藻毒素肝毒性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蓝藻水华及蓝藻毒素
        1.1.1 蓝藻水华
        1.1.2 蓝藻毒素
    1.2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
    1.3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效应
        1.3.1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1.3.2 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影响
        1.3.3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4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机理
        1.4.1 抑制蛋白磷酸酶活性
        1.4.2 诱导过量活性氧的形成
        1.4.3 破坏细胞骨架
        1.4.4 DNA损伤和凋亡
    1.5 miRNA
    1.6 miRNA的调控机制
    1.7 miRNA与 MC-LR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和内容
        1.8.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MC-LR暴露对白鲢肝脏miRNAs表达谱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MC-LR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饲养
        2.2.2 MC-LR暴露
        2.2.3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2.4 mi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 qPCR验证差异表达已知miRNA
        2.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3.2 测序评估结果、数据质量和长度分布分析
        2.3.3 标准信息分析
        2.3.4 Q-PCR验证差异表达miRNA
        2.3.5 MC-LR暴露对白鲢肝脏部分差异表达miRNAs表达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MC-LR暴露对白鲢不同组织4个miRNAs表达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MC-LR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饲养
        3.2.2 MC-LR暴露
        3.2.3 miRNA提取及反转录
        3.2.4 引物设计及qPCR
        3.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MC-LR暴露对白鲢4 种组织miR-16 表达的影响
        3.3.2 MC-LR暴露对白鲢4 种组织miR-181a-3p表达的影响
        3.3.3 MC-LR暴露对白鲢4 种组织miR-223 表达的影响
        3.3.4 MC-LR暴露对白鲢4 种组织miR-451 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miR-16在MC-LR致斑马鱼肝毒性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MC-LR
        4.1.3 主要实验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斑马鱼的养殖
        4.2.2 MC-LR暴露
        4.2.3 miRNA和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4.2.4 荧光定量PCR
        4.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miR-16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3.2 .MC-LR暴露对斑马鱼肝脏miR-16 表达的影响
        4.3.3 MC-LR暴露对斑马鱼肝脏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MC-LR暴露对斑马鱼肝脏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MC-LR致 HepG2 细胞毒性中miR-16 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细胞株
        5.1.2 MC-LR
        5.1.3 引物
        5.1.4 主要实验试剂
        5.1.5 主要试剂配制
        5.1.6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MC-LR染毒
        5.2.3 转染
        5.2.4 miRNA和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5.2.5 荧光定量PCR
        5.2.6 细胞活力检测
        5.2.7 细胞周期检测
        5.2.8 细胞凋亡检测
        5.2.9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5.2.10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MC-LR暴露对HepG2 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2 低浓度MC-LR(10μM)暴露对HepG2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3.3.10 μM MC-LR暴露HepG2 细胞miR-16 的表达
        5.3.4 .miR-16 模拟物和抑制剂对HepG2 细胞中miR-16 表达影响
        5.3.5 过表达miR-16 对低浓度MC-LR(10μM)处理的HepG2 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过表达miR-16对10μM MC-LR处理的HepG2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3.7 miR-16 表达抑制对10μM MC-LR处理的HepG2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8 miR-16 表达抑制对10μM MC-LR处理的HepG2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3.9 miR-16 过表达和表达抑制对10μM MC-LR处理的HepG2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与展望
    6.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苎麻简介
        1.1.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1.2 苎麻起源、传播与分布
        1.1.3 苎麻发展史
    1.2 苎麻发展现状
        1.2.1 苎麻种植现状
        1.2.2 苎麻主要利用方式
    1.3 饲料毒理学研究进展
    1.4 苎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5 苎麻饲喂应用进展
        1.5.1 猪
        1.5.2 兔
        1.5.3 鹅
        1.5.4 鸡
        1.5.5 鱼
        1.5.6 反刍动物
    1.6 研究背景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苎麻茎叶的急性毒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评价标准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般行为
        2.3.2 体重
        2.3.3 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苎麻茎叶的亚急性毒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2.3 试验方法
        3.2.4 检测指标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一般行为状况
        3.3.2 体重
        3.3.3 摄食量
        3.3.4 血液学
        3.3.5 血清生化
        3.3.6 凝血
        3.3.7 脏器系数
        3.3.8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
    3.4 讨论
        3.4.1 一般行为和体重、摄食量
        3.4.2 血液指标
        3.4.3 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
    3.5 小结
第四章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1 引言
        4.1.1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类型
        4.1.2 苎麻饲用化限制性因素研究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测定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纤维含量
        4.3.2 单宁含量
        4.3.3 钙磷比例
    4.4 讨论
        4.4.1 纤维
        4.4.2 单宁
        4.4.3 钙磷比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苎麻茎叶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动物与饲喂管理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营养成分
        5.3.2 降解率
        5.3.3 降解参数
    5.4 讨论
        5.4.1 营养成分
        5.4.2 降解率
        5.4.3 降解参数
    5.5 小结
第六章 青贮苎麻茎叶的肉牛饲喂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青贮营养成分
        6.3.2 生长性能
        6.3.3 试验地气温变化
        6.3.4 血清生化指标
    6.4 讨论
        6.4.1 生长性能
        6.4.2 血清生化指标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体讨论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疆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与危害及防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1.1 我国天然草原毒害草概况
        1.1.1 我国草原毒害草种类
        1.1.2 我国毒害草地理分布
        1.1.3 我国草原毒害草的危害
        1.2 新疆天然草原毒害草概况
        1.2.1 新疆草原毒害草种类及分布
        1.2.2 新疆草原毒害草的危害
    第二章 阿勒泰地区自然及畜牧业概况
        2.1 阿勒泰地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点
        2.1.4 草地类型
        2.1.5 植被类型
        2.1.6 土壤特点
        2.2 阿勒泰地区草原畜牧业状况
        2.2.1 畜牧业概况
        2.2.2 畜群结构及品种资源
        2.2.3 畜牧业发展与超载过牧
调查研究
    第三章 阿勒泰地区毒害草种群分布及危害状况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时间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研究方法
        3.2 结果及分析
        3.2.1 阿勒泰地区毒害草危害史及现状
        3.2.2 阿勒泰地区毒害草发生主要原因
        3.2.3 阿勒泰地区毒害草种类及地理分布
    第四章 阿勒泰地区毒害草防控对策及建议
        4.1 阿勒泰区毒害草防控史及现状
        4.2 阿勒泰地区当地毒害草防除措施
        4.2.1 化学防除法
        4.2.2 物理防除法
        4.2.3 禁牧轮牧
        4.2.4 当地常见毒害草的防除措施
        4.3 阿勒泰地区常见毒害草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4.3.1 乌头属
        4.3.2 藜芦
        4.3.3 醉马芨芨草
        4.3.4 棘豆属
        4.3.5 毒芹
        4.3.6 马先蒿属
        4.4 阿勒泰地区毒害草防控的合理建议
        4.4.1 合理利用现有防除手段,避免草地恶化
        4.4.2 健全责任体系,加强毒害草防除宣传力度
        4.4.3 生态控制、改变放牧畜种,避免家畜中毒
        4.4.4 探索毒害草变害为利新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10)疯草内生真菌在3种棘豆属植物中的种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疯草
        2.1.1 疯草的种类
        2.1.2 疯草的分布
        2.1.3 疯草的危害
        2.1.4 疯草的利用价值
        2.1.5 疯草的毒性及防除
    2.2 疯草内生真菌
        2.2.1 植物内生真菌
        2.2.2 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
        2.2.3 内生真菌在疯草中的分布与传播
        2.2.4 疯草中的苦马豆素
        2.2.5 疯草内生真菌的检测
        2.2.6 疯草内生真菌对寄主的影响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种子精选
    3.3 种子处理与带菌检测
        3.3.1 催芽
        3.3.2 内生真菌纯化
        3.3.3 种子带菌率与发芽率
    3.4 幼苗移栽
    3.5 移栽后管理
    3.6 生长期取样与指标测定
        3.6.1 疯草内生真菌分离
        3.6.2 特异性引物PCR检测
        3.6.3 植株带菌率
        3.6.4 疯草植株苦马豆素含量测定
    3.7 疯草内生真菌菌饼接种
        3.7.1 试验材料
        3.7.2 根颈接种
    3.8 植株收获指标测定
    3.9 内生真菌在疯草植株茎、叶中的分布
    3.10 从疯草植株获得内生真菌分生孢子的方法
        3.10.1 疯草植株叶片保湿
        3.10.2 培养茎和叶柄组织块再切处理
    3.11 内生真菌在黄花棘豆上的分布
        3.11.1 黄花棘豆田间调查与采集
        3.11.2 黄花棘豆根腐病菌分离
        3.11.3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分离与检测
    3.12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疯草内生真菌对种子发芽和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4.1.1 种子发芽率与成活率
        4.1.2 种子带菌率
        4.1.3 植株带菌率
        4.1.3.1 分离结果
        4.1.3.2 PCR检测结果
    4.2 疯草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光合和苦马豆素含量的影响
        4.2.1 种皮带菌对E-植株生长的影响
        4.2.2 植株带菌对疯草生长的影响
        4.2.3 光合生理
        4.2.4 苦马豆素含量
    4.3 疯草内生真菌菌饼接种
        4.3.1 疯草内生真菌
        4.3.2 接种结果
    4.4 内生真菌在疯草植株茎叶中的分布特性
        4.4.1 黄花棘豆
        4.4.2 小花棘豆
    4.5 疯草内生真菌产孢条件
        4.5.1 复叶保湿观察结果
        4.5.2 茎和叶柄再切处理产孢
    4.6 黄花棘豆内生真菌在田间植株上的分布
        4.6.1 黄花棘豆种群密度与死亡率
        4.6.2 黄花棘豆根腐病
        4.6.2.1 症状
        4.6.2.2 田间发病率
        4.6.2.3 根腐病菌分离率
        4.6.3 黄花棘豆根和茎中的内生真菌
        4.6.3.1 分离结果
        4.6.3.2 PCR检测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合成和天然毒物对家畜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内生真菌对中华羊茅耐盐胁迫影响的研究[D]. 高敏. 兰州大学, 2021
  • [2]中国天然草地有毒植物及其放牧家畜中毒病研究进展[J]. 郭蓉,郭亚洲,王帅,杨晨,苏永霞,吴晨晨,路浩,赵宝玉. 畜牧兽医学报, 2021(05)
  •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4]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5]香椿子不同部位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热应激的防护作用研究[D]. 李孝丽.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3)
  • [6]基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甲草胺生殖毒性识别方法的构建[D]. 鹿倩. 东南大学, 2020
  • [7]MicroRNAs在微囊藻毒素肝毒性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 冯伊伊. 河南师范大学, 2020
  • [8]苎麻的饲用安全性及其肉牛瘤胃降解特性和饲喂效果研究[D]. 牟兰. 兰州大学, 2019
  • [9]新疆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与危害及防控调查[D]. 杨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10]疯草内生真菌在3种棘豆属植物中的种传特性研究[D]. 刘慧. 兰州大学, 2019(09)

标签:;  ;  ;  ;  

合成和天然毒物对牲畜的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