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装设计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关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俐秀[1](2021)在《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羌族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现代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出璀璨夺目的羌族服饰文化。羌族丰富的服饰色彩、精妙绝伦的服饰图案以及优秀的服饰工艺等,都见证了羌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羌族云云鞋作为羌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羌族服饰的文化符号之一,其造型元素、图案元素、色彩元素、工艺元素等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大量的灵感素材。本课题中选择了羌族云云鞋为研究对象,以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重点,结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践探索等研究方法,探索如何提取极具羌族特色文化的云云鞋元素,以及探索如何将羌族云云鞋元素融入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并实现创新设计。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通过对羌族云云鞋进行系统性理论分析,探析羌族云云鞋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发展现状、应用情况等,启发笔者对羌族云云鞋元素的应用思考。其次,通过对羌族云云鞋元素的归纳整理、提取与再设计,寻找羌族云云鞋造型、图案、色彩、工艺等元素应用于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探索羌族云云鞋所蕴含的羌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服装设计间的平衡点,以此推动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促进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最后,根据现代创意服装特性,把羌族云云鞋元素与现代创意服装设计相融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设计特点的服装,实现羌族云云鞋元素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本课题中通过对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在理论上为羌族云云鞋注入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中拓宽传统羌族云云鞋元素的应用范围,延续了羌族云云鞋蕴含的民族精神,促进了对羌族云云鞋的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
沈星睿[2](2021)在《当代国货化妆品品牌塑造中的插图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胡杨[3](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潘力维[4](2021)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舞剧是我国民族舞剧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却很少被理论界所重视,对其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单一舞剧作品的形态分析与文化特征表达方面,是对现象的揭示或对创作生态的分析,而缺乏创作审美上的理论解释与归纳。本论文在对史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注重的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既要从社会因素、文化要素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环境,也要以人民为中心,探讨人民个体与民族整体、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纵观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题材内容上往往集中在民间传说、抗争外敌与现实命运三个方面。分别展现着对各族人民共有品质的讴歌、中华民族在共御外敌过程中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逐步牢铸。在创作初期,少数民族舞剧往往通过各族人民共创、共建新中国的“一体化”叙事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与归属。近年来,少数民族舞剧开始突破以往图解政策的刻板叙事与对少数民族风情的猎奇式解读,开启了现实关怀、真情实感的共同体叙事。在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过程中,实现从节律性民族舞蹈向旋律性舞剧语言的转换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将主干动作转化为舞剧的主题动机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的改造应当把握相应的“度”,以促进其表意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而在形态上,近年来各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热情越发高涨,除了以蒙古族、彝族为代表的既具现实性、又受市场欢迎的舞剧创作,多个民族也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助推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形态多样化特征更加鲜明,从而拓展了我国民族舞剧的风格多样化。少数民族舞剧从创生伊始就对传播中华民族形象、建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当下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舞剧需要更为尊重文化共性、通过更为符合舞剧本质的“共同体叙事”,以自觉自信的创作态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张大硕[5](2021)在《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引领者,钱君匋为推动中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封面设计艺术是其书籍设计思想和水准的集中代表,呈现出传承有序、风格鲜明、种类繁多的特点,既有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近的同一性,还有个人主观创作立意的独特性,对当今的书籍封面设计乃至平面设计艺术发展依然具有积极的指示作用。但是,从目前掌握的研究资料来看,与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相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叙述性的概括分析层面,或者将其与同时期设计师做整体性的论述,对设计观念的形成与形式表现的规律研究较为笼统。因此,本文从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和作品出发,参照中国近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演变脉络,结合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发生条件中的地域特色、群体环境、行业状况、师友因素,运用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近现代出版史等多元维度与视角,探讨其封面作品兼具现代特性与民族意识和艺术修养融合为一的设计观念,并联系具有典型性的封面设计艺术作品,按照版式结构统摄图形、文字和色彩的设计逻辑,阐明各个设计单元如何依照形式美法则在封面构成中发挥具体功能,诠释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思想和形式表现规律对当代书籍封面设计发展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极意义。
徐晓臻[6](2021)在《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画是基于农民这种特殊群体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对生活的感受与美好期盼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民间绘画形式。而扎根于关东地区的东丰农民画因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在中国农民画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也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现有的文献以及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东丰农民画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农民画传承人的采访为参考,进而归纳总结出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和案例实践。具体研究内容为如下三部分:首先,结合东丰农民画的发展背景,对东丰农民画的发展轨迹进行概述,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视觉语言形式特征。同时,以对东丰农民画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域、文化和创作主题三方面为切入点,归纳其主要特征。其次,对东丰农民画中的装饰、造型、色彩和构图四大主要视觉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从可视化角度解读其主要视觉风格和特色呈现,得出其装饰语言的地域性、造型语言的独特性、色彩语言的个性化和构图语言的多面性特征,另外引申出构成其表象元素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多维角度剖析东丰农民画视觉语言的基本特征,为在视觉传达中的实际应用提供详细的理论参考。最后,通过实地调研对现有的以东丰农民画为设计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明晰其存在的设计作品少、设计作品缺乏专业性、受众接受度低等不足之处。对比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山东日照等地区的农民画艺术风格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作品的优缺点,为东丰农民画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借鉴。在前文基础上,从设计角度指出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优势,由此确立追求绿色设计、体现文化特征、注重品牌塑造的设计策略。而后提取东丰农民画具有代表性的视觉语言融合现代审美元素进行再设计,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品牌VI设计、招贴设计以及包装设计领域中,探索应用价值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视觉传达设计为东丰农民画提供了崭新的生命力,而东丰农民画的融入也为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地域性展现和民俗文化的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李明叡[7](2021)在《国庆彩车视觉语言设计研究 ——以70周年“绿水青山”彩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庆彩车是中国国庆庆典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庆中对国家文化与经济等社会各方面要素的展示,特别是在视觉语言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与国家形象。国庆彩车的视觉语言一方面记录并呈现来自于文化制度和特殊历史事件等环境产生的外部影响,另一方面其通过装饰、人员和互动等内部结构的精心安排进行叙事,并以视觉化的展现实现仪式的建构。本文从视觉语言的角度出发,以个人参与国庆70周年彩车设计的经历作为切入点,具体论述了国庆彩车视觉语言的历史、特点及规律及等方面内容。笔者以长期视点对不同时期中国国庆彩车设计的历时性变化进行梳理,探讨不同时期彩车视觉语言运用的特点,归纳其演化规律。从基本要素、叙事表达、符号象征、造型结构和色彩应用五个维度对国庆彩车的视觉语言进行研究与规律总结,并进一步解析国庆70周年游行中“绿水青山”彩车的视觉语言设计。最后通过对本次70周年国庆“绿水青山”彩车的视觉语言设计进行整理、归纳与反思,进行设计经验的总结。为今后中国的国庆庆典或者其他大型活动中彩车的视觉语言设计提供参考经验。
吴戈[8](2021)在《伊朗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顾盼[9](2021)在《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布克奖作为英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自1969年创立至今,截止到2019年,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并评选出了54部优秀小说。来自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获奖小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学审美历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英国动态的、民族性的、世界性的、非单一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时刻,而布克奖对大英帝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批判,对全球化资本流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争议,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迥异却多元的文化形态。从早期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到殖民紧缩、去殖民化和后殖民主义,英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应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布克奖获奖小说的选择,不仅是英国的审美趣味的选择,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抉择。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布克奖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分析了英国中心论的衰微与文学浪潮的交织,以及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其次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以布克奖及其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资料综述;最后提出了本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布克奖在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中所采取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模式。布克奖在英国社会引发的“布克效应”以及一步步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大英帝国的历史背景,则奠定了布克奖的帝国主题。第二章至第六章通过分析布克奖获奖小说的类型和主题,来探索布克奖对时代众多焦点的选择和兼顾,其获奖小说表现的英国式的审美意趣、美学价值和艺术精神。其中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历史重写以及小说中展现的异域文化。布克奖的后殖民小说以1981年萨曼·鲁西迪《午夜之子》的夺冠为元年,吹响了对大英帝国中心式的话语霸权的终结的号角。后殖民文学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殖民的人民重新获得权力以及民族身份,他们通过取代以往的帝国主义立场而将自己的话语赋予价值,进而恢复自己的声音。后殖民的主题由布克奖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代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第三章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如何在创伤记忆里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重塑。在战争这种极端语境下,人类更加渴望文明的修葺和重建。第四章论述了新历史视域下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从“元叙事”到“小叙事”的过渡让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对帝国历史的戏仿和重构深刻反映了文化和个体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和意识图景,女性作为性别概念中的“他者”,在对抗父性制的中心话语的同时,对本体性和自我意识一再重申,从而逐渐获得了对个体存在的证明和回归。第六章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中自我与他者的身份认同困惑,其中的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等身份认同问题都呈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分裂和无序状态,自我的意志和人性的价值都需要被放置在“他者”的理论体系中被重新思考和感知。第七章论述了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问题。布克奖商业和美学理想的结合,声望经济和艺术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布克奖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多方因素。布克奖对人性的洞察、对新历史观和多元叙述的探索,对未来的英语小说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文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结语部分则回溯了本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文学文本和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布克奖在推动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领域地位,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局势中,包容且赞赏的接纳和承认非英国中心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符号,打开了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的注视目光。
李笑影[10](2021)在《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日益增强,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也逐步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央。水墨画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创作历史,它以意象呈现灵魂的独特方式,表达了东方人别样的人文情感和心情,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一道璀璨的风景,水墨元素也因此吸引了设计者的眼球,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黑龙江省文创产品的需求不仅存在于文创产品的文本内容上,并体现在文创设计视觉上给人带来的美感与趣味中。本文主要研究探索水墨元素的视觉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分析文创产品设计中已有的优秀案例以及传统水墨元素与文创产品相融合的创新型设计运用,综合国内外水墨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具象与抽象运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借鉴水墨元素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找出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中水墨文化符号的体现,经过设计实践与优秀案例总结出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黑龙江省文化产品应当同中华文化血脉的艺术形式、传统文化以及视觉设计元素相结合,如何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设计出具有黑龙江省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是为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所以,探索如何将“水墨元素”更好地融入到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中去,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经过上述探索,对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总结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运用中的未来和发展趋势,并探索和讨论出如何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创新性的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从而更好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研究中的时代意义。
二、包装设计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关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装设计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课题的创新性 |
2 羌族服饰与羌族云云鞋 |
2.1 羌族服饰文化背景 |
2.2 羌族服饰类别 |
2.3 羌族云云鞋文化 |
2.4 羌族云云鞋艺术特征 |
2.5 羌族云云鞋的制作步骤与刺绣工艺 |
3 羌族云云鞋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羌族云云鞋文化的价值 |
3.2 羌族云云鞋文化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
3.3 羌族云云鞋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创新开发 |
4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
4.1 民族元素与现代创意服装 |
4.2 民族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4.3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
4.4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5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
5.1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廓形设计探索 |
5.2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图案设计探索 |
5.3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色彩设计探索 |
5.4 针对现代创意服装工艺设计探索 |
6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与成果 |
6.1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案 |
6.2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成果分析 |
6.3 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成果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中国舞剧发展史中的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
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
三、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及其创作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发展流变 |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初创 |
一、少数民族舞剧的革命历史题材之先河 |
二、少数民族舞剧的民间风格奠定 |
第二节 以民间传说弘扬民族情怀 |
一、舞剧语言形态多样化追求下的创作选择 |
二、对中华民族共有品质的赞颂讴歌 |
第三节 以抗争外敌增强民族凝聚力 |
一、少数民族的反抗史诗 |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御外敌 |
第四节 以现实命运凝聚民族共同体 |
一、民族集体记忆的不断深化 |
二、为“脱贫攻坚”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 |
第一节 独特的民族舞剧语言形态建构的必要性 |
一、对“根性”的坚守与科学化传承的道路 |
二、少数民族舞剧语言自身的独立与体系化要求 |
三、继承发展“优质基因” |
第二节 少数民族舞剧语言建构的操作方法 |
一、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新的舞蹈 |
二、运用与发展民族传统的表现形式 |
三、语言形态的兼收并蓄与多重组合 |
第三节 原生舞蹈语言在舞剧表意中的有效性及多意性 |
一、有效性——描绘民族风格 |
二、多意性——不断发展着的民族精神 |
三、少数民族舞蹈表意功能得到极大加强 |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多样化发展样态 |
第一节 多元化的创作局面全面铺开 |
一、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第一方阵” |
二、多个少数民族的舞剧创作开始起步 |
第二节 多样化的新型舞剧结构方式 |
一、《阿诗玛》:“诗化色块结构”与“立体交响式编舞” |
二、《东归的大雁》:回旋曲式的舞剧结构设计 |
三、《妈勒访天边》:舞蹈与意境齐头并进 |
四、《草原英雄小姐妹》: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 |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多样化的民族舞剧风格呈现 |
一、体现各族人民的文化诉求及共同的文化记忆 |
二、“各美其美”与“多元和谐” |
三、民族舞剧风格多样化不断提升 |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把握 |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
一、舞剧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
二、舞剧演出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
第二节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
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 |
二、建构主旋律话语 |
三、建构对外开放话语 |
四、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话语 |
结语 |
附录:中国少数民族舞剧主要作品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意义 |
1.2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的内涵 |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成果综述 |
1.4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的创新点 |
1.5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2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产生条件 |
2.1 上海新文艺的勃兴 |
2.1.1 大上海新文艺 |
2.1.2 新型知识分子集聚 |
2.2 出版业迅速崛起 |
2.2.1 出版机构的变革 |
2.2.2 印刷行业的发展 |
2.3 钱君匋的性格特征 |
2.3.1 坚韧不拔敢于创新 |
2.3.2 虚心好学诚实认真 |
2.4 师友指引获益匪浅 |
2.4.1 鲁迅先生热心指教 |
2.4.2 陶元庆的悉心扶持 |
2.4.3 其他人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观念呈现 |
3.1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现代观 |
3.1.1 树立现代设计思想 |
3.1.2 体认现代印刷技术 |
3.1.3 领会现代多元艺术 |
3.2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民族观 |
3.2.1 民族自主意识 |
3.2.2 民族审美意识 |
3.2.3 民族风格意识 |
3.3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观 |
3.3.1 修养文化知识 |
3.3.2 融入书画语言 |
3.3.3 类比音乐意味 |
3.4 本章小结 |
4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形式表现 |
4.1 版式结构的运用 |
4.1.1 横带式 |
4.1.2 垂直式 |
4.1.3 倾斜式 |
4.1.4 其他式 |
4.2 图形的运用 |
4.2.1 点的运用 |
4.2.2 线的运用 |
4.2.3 面的应用 |
4.3 字体的运用 |
4.3.1 中文字体的运用 |
4.3.2 外文字体和数字的运用 |
4.4 色彩的运用 |
4.4.1 双色和三色的运用 |
4.4.2 四色和更多色彩的运用 |
4.4.3 色彩心理学的运用 |
4.5 本章小结 |
5 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的意义再现 |
5.1 阐扬书籍封面设计的现代特征 |
5.1.1 传统艺术与现代封面设计 |
5.1.2 西方艺术设计与现代封面设计 |
5.1.3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
5.2 彰显书籍封面设计的中国气派 |
5.2.1 封面设计表现中国艺术意象 |
5.2.2 封面设计传达中国人文情怀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东丰农民画的发展与主要特征 |
2.1 东丰农民画的起源与现状 |
2.1.1 东丰农民画的起源 |
2.1.2 东丰农民画的发展 |
2.1.3 东丰农民画的现状 |
2.2 东丰农民画的主要特征 |
2.2.1 鲜明的地域特色 |
2.2.2 丰厚的文化积淀 |
2.2.3 多样的创作题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分析 |
3.1 东丰农民画装饰语言的地域性分析 |
3.1.1 东北民俗符号 |
3.1.2 满族剪纸元素 |
3.1.3 梅花鹿吉祥纹样 |
3.2 东丰农民画造型语言的独特性分析 |
3.2.1 造型的意象化 |
3.2.2 造型的抽象化 |
3.2.3 造型的重复化 |
3.3 东丰农民画色彩语言的个性化分析 |
3.3.1 色彩的自由性 |
3.3.2 色彩的象征性 |
3.3.3 色彩的装饰性 |
3.4 东丰农民画构图语言的多面性分析 |
3.4.1 构图的饱满化 |
3.4.2 构图的平面化 |
3.4.3 构图的主观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4.1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4.1.1 设计作品较少 |
4.1.2 设计作品缺乏专业性 |
4.1.3 受众接受度低 |
4.2 不同地区农民画视觉语言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分析对比 |
4.2.1 金山农民画的艺术特征与设计作品分析 |
4.2.2 户县农民画的艺术特征与设计作品分析 |
4.2.3 日照农民画的艺术特征与设计作品分析 |
4.3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优势 |
4.3.1 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展现民俗文化魅力 |
4.3.2 质朴与潮流的碰撞引发情感共鸣 |
4.3.3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增强视觉美感 |
4.3.4 民俗与时尚的接轨提高品牌辨识度 |
4.3.5 直观与创新的融合强化信息可读性 |
4.4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
4.4.1 追求绿色设计 |
4.4.2 体现文化特征 |
4.4.3 注重品牌塑造 |
4.5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以“东丰鹿苑”为例 |
4.5.1 设计理念 |
4.5.2 设计定位 |
4.5.3 设计展开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展望 |
5.1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 |
5.1.1 文化价值 |
5.1.2 艺术价值 |
5.1.3 经济价值 |
5.2 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前景展望 |
5.2.1 传承民俗文化 |
5.2.2 锻造多元化的视觉传达设计发展形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国庆彩车视觉语言设计研究 ——以70周年“绿水青山”彩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国庆彩车视觉语言的历史研究 |
2.1 6 周年至21 周年国庆: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
2.2 35 周年与50 周年国庆: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 |
2.3 60 周年与70 周年国庆:形式语言与思想性的拓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庆彩车的视觉语言研究 |
3.1 国庆彩车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研究 |
3.1.1 彩车主题 |
3.1.2 人员道具 |
3.1.3 彩车互动 |
3.2 国庆彩车视觉语言的叙事表达研究 |
3.2.1 对建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叙事 |
3.2.2 对新时代人民生活的集体叙事 |
3.2.3 对独特民族性的叙事 |
3.3 国庆彩车视觉语言的符号象征研究 |
3.3.1 符号象征的变更 |
3.3.2 符号象征的规律 |
3.3.3 符号象征的选择原则 |
3.4 国庆彩车视觉语言的造型结构研究 |
3.4.1 造型结构的表现形式 |
3.4.2 造型结构的技术辅助 |
3.4.3 造型结构的设计方法 |
3.5 国庆彩车视觉语言的色彩应用研究 |
3.5.1 色彩应用的发展 |
3.5.2 色彩应用的主要颜色 |
3.5.3 色彩应用的整体效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70 周年“绿水青山”彩车的视觉语言设计 |
4.1 “绿水青山”彩车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设计 |
4.1.1 彩车主题 |
4.1.2 人员道具 |
4.1.3 彩车互动 |
4.2 “绿水青山”彩车视觉语言的叙事表达设计 |
4.2.1 理念内涵 |
4.2.2 方案选择 |
4.2.3 方案确立 |
4.3 “绿水青山”彩车视觉语言的符号象征设计 |
4.3.1 往届对比 |
4.3.2 符号确立 |
4.4 “绿水青山”彩车视觉语言的造型结构设计 |
4.4.1 造型选择 |
4.4.2 造型确立 |
4.5 “绿水青山”彩车视觉语言的色彩应用设计 |
4.5.1 车体色彩 |
4.5.2 方阵色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9)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何谓布克奖 |
(二)英国中心论的衰微和文学浪潮的交织 |
(三)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 |
(四)选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一)以布克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
(二)以布克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布克奖的设立及其经营模式 |
一、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与布克奖 |
二、布克奖的设立与运营策略 |
(一)布克奖的设立 |
(二)“布克效应”与运营策略 |
三、布克奖的发展模式 |
(一)英国出版业的转变 |
(二)当代英国文学的媒介 |
(三)评选模式的“钟摆运动” |
(四)布克的帝国主题 |
第二章 异域文化与后殖民历史重写 |
一、帝国审视和后殖民意象的重写 |
二、英国式的思乡病 |
三、轮回与重构 |
四、后殖民的话语革命 |
(一)异国情调和不可靠的历史叙述 |
(二)被打破的二元范式关系 |
(三)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立 |
(四)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
第三章 在人性深处透视战争罪恶 |
一、战争扩张与非人世界 |
二、苦难的英国记忆 |
(一)献祭文化的永续 |
(二)与创伤记忆的对话:一个愿景 |
三、西方文明的塌陷 |
(一)中心与边缘的失衡 |
(二)“距离背后的哀伤” |
(三)权力转换的隐喻 |
(四)对帝国中心的批判与篡权 |
四、帝国建构的精神失落 |
第四章 新历史视域下的洞察与反思 |
一、元叙事的终结 |
二、历史的戏仿与浸入 |
(一)反讽时代与自觉的文化反思 |
(二)“罗曼蒂克”与后现代叙事的平衡 |
三、时间和空间的消解与重构 |
(一)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 |
(二)不被定义的小说家 |
(三)作者之死 |
(四)历史和现实的调解与谈判 |
(五)“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拆除 |
第五章 女性的生存与意识图景 |
一、“他者”的再商榷和布克奖女性文学 |
(一)“他者”的性别投射 |
(二)女性作家的文学声音 |
二、疏离的孤独流亡者 |
(一 ) “乌龟”姑娘与流亡者 |
(二)自我边缘化 |
三、女性主体性的僭越与透视 |
(一)“欲望中的暴力” |
(二)“他者”身份的漂移与回归 |
第六章 在自我与他者中身份认同困惑 |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 |
(一)人性的危机 |
(二)文化聚合力的断裂 |
(三)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人性图解 |
(四)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文化话语 |
二、裂隙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
(一)创伤性崇高下的身份认同重塑 |
(二)性别身份中的裂痕与平衡 |
(三)种族身份中的错位与和解 |
(四)介入他者的叙述方式 |
三、美的哀悼 |
(一)阶级身份的桎梏 |
(二)主体身份的追寻 |
四、身份符号的隐匿与错置 |
(一)文化身份的分歧与同化 |
(二)宗教与信仰息争的可能性 |
(三)从“他者”中读取新身份 |
第七章 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 |
一、布克奖的声望经济 |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且共存的 |
(二)声望经济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 |
(三)英国中心的文学场域 |
二、文学领域的资格竞争 |
三、语种守望与世界性文学意图之间 |
四、小说与语言的权力 |
(一)小说的权力和语言的力量 |
(二)小说的文化身份 |
五、窄意图与宽冲击的当代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1969-2019 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名单 |
附录2:1969-2019 年布克奖入围小说短名单 |
附录3:1969-2019 年布克奖评委名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水墨元素概述 |
一、解读水墨元素 |
二、水墨元素的文化内涵 |
三、水墨元素的视觉感受 |
(一)虚白的表现力 |
(二)水韵的笔触装饰 |
(三)东方意境的烘托 |
四、水墨元素在文创中设计的案例分析 |
第三章 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策略 |
一、水墨元素应用于黑龙江省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
(一)人文情感原则 |
(二)传承地域文化原则 |
(三)审美与实用统一原则 |
(四)材质环保可持续原则 |
二、水墨画技法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一)用笔 |
(二)墨色 |
(三)构图 |
三、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中的符号呈现 |
(一)黑龙江人文资源 |
(二)黑龙江建筑资源 |
(三)黑龙江冰雪资源 |
第四章 水墨元素对于黑龙江省文创产品的增益效果 |
一、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方法 |
(一)色调与版式的和谐 |
(二)形式感与主题设计的统一 |
(三)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
二、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中的价值增益 |
(一)文化价值增益 |
(二)审美价值增益 |
(三)社会价值增益 |
三、水墨元素对于黑龙江省文创产品的意蕴增益 |
(一)水墨元素的造意与氛围渲染 |
(二)水墨元素文化底蕴的内在表达 |
(三)水墨元素提高了与消费者的共鸣 |
第五章 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实践 |
一、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和发展趋势分析 |
二、《忆品龙江》系列文创产品设计构思 |
三、《忆品龙江》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
(一)标志设计 |
(二)文创产品设计 |
四、《忆品龙江》系列文创产品设计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包装设计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性关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羌族云云鞋元素在现代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陈俐秀.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当代国货化妆品品牌塑造中的插图设计研究[D]. 沈星睿.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D]. 潘力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钱君匋书籍封面设计研究[D]. 张大硕.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6]东丰农民画的视觉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徐晓臻.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7]国庆彩车视觉语言设计研究 ——以70周年“绿水青山”彩车为例[D]. 李明叡.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8]伊朗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研究[D]. 吴戈. 上海大学, 2021
- [9]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D]. 顾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水墨元素在黑龙江省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李笑影.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农民画论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文; 羌族服饰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 视觉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