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种在石油钻井中使用的多功能录井仪(论文文献综述)
田青[1](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岩心钻探工况判别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钻探工程具有隐蔽性,出现事故时仅凭人工经验难以第一时间察觉,容易造成经济损失,降低作业效率,产生人员伤亡,因此能够在事故发生初期将影响降至最低的工况判别系统在钻探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分类算法可将多种监测参数变化趋势映射到工况类别中,在影响因素无法用数学关系确定的钻探工况判别方面具有优势,与钻参仪结合可起到实时判别工况的效果。本文对烧钻、糊钻、卡钻、断钻和泥浆漏失五种异常工况发生时的特征参数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异常工况-特征参数响应关系。对获得的正常钻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后,以特征参数差值作为样本,并结合正常钻进阈值和异常工况变化趋势构建异常工况虚拟样本,解决了地质岩心钻探中用于算法训练的样本量过少的问题。工况判别在机器学习中属于分类任务,本文对比多种分类算法后,选择k近邻、支持向量机(SVM)和逻辑回归算法基于训练样本建立分类模型,并以Python作为编程语言,利用sklearn库实现整个机器学习流程。采用3个异常工况数量不同的样本进行训练和测试,获得9个分类模型,以分类评价指标对其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准确率基本可达90%以上。对分类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验证,优选出2个k近邻分类模型、1个SVM分类模型和2个逻辑回归分类模型,将5个模型并联,以多决策分类作为最终的工况判别模块,经测试对工况的判别准确率可达90%以上,实时判别速度仅为30.5ms。
张恒[2](2018)在《砂砾岩体储层录井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胜利油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深水浊积扇及近岸水下扇等4种成因类型砂砾岩体,母岩成份亦多样化。针对陆相砂砾岩体储层岩性比较复杂,录井识别较为困难。并随着钻井技术的迅速发展,钻井现场录井岩屑细小,测井识别砂砾岩体较为困难等问题,论文综合利用各项录井资料,研究了钻井中现场砂砾岩体的识别方法。本文在济阳坳陷砂砾岩体储层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传统录井识别方法和录井新技术来识别砂砾岩体。岩心、岩屑录井可以直观的进行砂砾岩体识别,并进行岩性、结构、构造等综合描述,薄片分析方法可以分析岩石成分、结构、构造、胶结成岩等特征,进行砂砾岩体现场识别的辅助方法。录井新技术主要包括X射线元素分析法、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方法、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等,不仅可以用于现场识别砂砾岩体,还可以进行砂砾岩体储层评价分析。核磁共振录井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录井现场可以快速、准确的评价流体性质、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实现了录井作业的定量、快速、准确评价储层物性,进而可以辅助识别砂砾岩体储层。现场钻井过程中钻遇不同岩性录井参数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现场录井参数的异常变化识别砂砾岩体储层,并形成系统的砂砾岩体识别技术系列。综合录井传统识别方法及录井新技术新方法,可以在现场快速识砂砾岩体,解决砂砾岩体测井识别困难的问题,指导勘探与开发工作。
赵浩良[3](2018)在《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对石油能源开采的不断深入,油气开采逐渐朝着水平井、大位移井等复杂结构井方向转移,但大位移井常常由于井眼不清洁而容易导致岩屑滞留或岩屑床的形成,所以对于井眼清洁状况的及时监测与识别可以有效防止憋泵、卡钻等钻井事故,国外实现井眼清洁监测通常采用随钻压力测量仪器,通过对井底压力的监测来判断井眼清洁状况,而国内对于随钻压力测量仪器的使用成本高昂并且测量技术尚不成熟,所以国内普遍通过地面录井参数实现井眼清洁监测,然而这种间接测量的方式难以实现井眼清洁的精确监测。另外,在井眼清洁评价分析方面,虽然国内专家学者已经提出过大量的理论经验模型,但由于岩屑运移的复杂性,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全面而可靠的井眼清洁评价分析方法,鉴于此,基于现有的井眼清洁监测与评价分析技术,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地面与井下测量参数的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技术,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对井眼清洁监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不同现场条件的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实现了对井眼清洁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能够确保钻井作业安全高效进行;2.基于对三层岩屑运移模型的研究,建立了井眼清洁安全监测模型,形成了一套利用井下实测井底压力数据实现井眼清洁实时监测的方法,实现了在具备PWD仪器的现场条件下对井眼清洁状况稳定高效的监测;3.基于对传统水力学计算分析方法的研究,结合井底压力修正技术,形成了一套对于井底压力实现静态和动态修正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对现场PWD仪器测量数据真伪性判别以及仪器失效或丢包状态下的井眼清洁实时监测;4.根据对井眼清洁评价标准的研究,结合分段岩屑运移评价模型,建立了一套全井段的井眼清洁评价分析方法,实现了对于不同井型目标井的单点和多点分析,为不同施工井段的井眼清洁评价提供了指导意见;5.基于对井眼清洁监测和修正方法及岩屑运移模型的研究分析,完成了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并根据系统实时采集数据需求分析,结合配套硬件设备,设计并开发了井眼清洁数据采集软件系统及配套数据库,为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提供数据支撑;6.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结合配套的地面与井下仪器,对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进行架构设计,完成了系统的开发和集成,进而形成了一套集监测与分析为一体的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本文设计与开发的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通过在辽河油田完成对6口井的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现场对于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的需求,对钻井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标伟[4](2018)在《随钻录井仪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确保钻井过程的安全、获取地壳中油气藏的信息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首要前提和最终目的,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直接影响到油气勘探开发的成败。开发能够在井下实时、准确、高效地获取油气藏信息的随钻录井仪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控制系统作为随钻录井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指挥中心的角色,设计出能够在井下运行的耐高温控制系统是开发随钻录井仪的关键技术。论文以课题组与某公司合作项目为背景,对油气勘探开发中随钻录井仪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开展深入研究与设计。在功能设计方面,首先通过对井下工作流程分析,确定了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各个功能进行了模块划分,后续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都按照上面的功能划分进行设计。针对功能划分的详细设计上,论文采用模块化设计。依据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度和相对独立性,将控制系统划分为单片机控制模块、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包括A/D转换电路)、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模块、电源变换模块和电磁阀驱动模块。针对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面,选用Microchip公司的PIC18F4680-E型号单片机,基于MPLAB集成开发环境,完成了主程序和子程序设计。设计了NCV33035电机控制芯片和IR2103电桥驱动芯片搭配的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电路,选用PGA900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OPA2333低功耗CMOS运算放大器分别作为压力信号和位移信号的采集芯片。按照井下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实现了主程序以及各个子程序。在耐高温性能设计方面,通过对控制系统的散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考量工程实际,对于功耗大,发热明显的模块,采用热电制冷器+散热器的散热方案,先通过热电制冷器主动将芯片发出的热量从冷端转移到热端,然后再通过散热器将热端的热量以对流换热的方式传递到环境中。结合理论研究和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整个控制系统可以在120℃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结果表明论文所设计的井下控制系统是可行的,能够满足功能和性能的设计要求。
李特[5](2017)在《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石油勘探开发录井行业为背景,针对综合录井现场在信息采集、实时监控、色谱分析、后台管理等方面出现的之不足之处,在吸收以往综合录井系统优秀成果的基层上,增加新的功能和应用技术,给出了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构思并描述了系统各个具体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方案,研制并开发出一套新型集现场地质、采集、处理、通讯、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它实现了更便捷的软件操作与数据管理,通过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大幅提高综合录井仪器的现场使用效率,减少录井现场工作量,提高现场录井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降低录井现场信息录取的错误率,进一步提高了石油企业的录井管理水平,满足国际录井市场、国内录井反承包市场的需求,提高录井行业的竞争力。本文对综合录井软件在油气勘探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调研了,从国内录井行业的实际需求入手,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和性能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搭建,设计并实现了前端信息采集,软件实时监控管理,油气色谱分析以及软件后台管理几大核心模块。系统符合国内石油勘探录井工作现场要求,界面更加友好,功能更加完善,稳定性更高,安装、操作和应用更加方便。
李翔[6](2016)在《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日益复杂,窄密度窗口安全钻井的问题变得愈发突出,这一点使得我国的石油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控压钻井作为改进后的钻井施工工艺,可以精确实现井筒环空压力剖面的控制,进而更加有效的解决窄密度窗口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施工状况,有效避免了地层流体进入到井筒之中,使得井涌井漏等井下事故的发生率得到降低。井底压力的精确监测是实现井筒环空压力控制的前提,然而,现有的对井底压力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法都是使用价格斐然的PWD测量仪器,而PWD仪器在井下工作时其测量数据容易失真甚至出现无数据上返问题,且相比国外对于控压钻井井底压力监测技术的研究,国内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如何利用地面仪表实现无PWD仪器井底压力精确监测以及解决PWD仪器的使用缺陷已经成为了国内控压钻井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基于现有的控压钻井技术提出一套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监测与分析方法,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成果:1.通过对控压钻井井底压力监测原理的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套控压钻井正常钻进时的井底压力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系统,集成配套控压钻井硬件系统,实现了钻井过程中的多源数据的监测与井底压力动态分析,确保安全高效钻井;2.基于现有的控压钻井的施工工艺和配套装备,设计并开发了配套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集综合录井数据、PWD数据以及控压钻井地面监测数据于一体的多源数据同步采集和融合功能;3.结合本文开发的数采系统,形成实际有效的监测技术,进而设计了配套软件系统方案,使得数据多元一体监测得以实现,也使得后续控制方案的设计和进行决策成为可能;4.基于控压钻井的井筒流动水力学分析模型,结合研究的井底压力静态修正方法,形成一套不配备PWD仪器的井底压力分析技术,利用配套硬件设备,实现了配套软件系统方案设计,进而实现无PWD仪器的井底压力精确监测,使得国内井底压力监测领域的不足之处得到了补充,扩展了控压钻井技术的现实意义;5.基于控压钻井的井筒流动水力学分析模型,结合研究的井底压力动态修正方法,形成一套配备PWD仪器的井底压力分析技术,利用配套硬件设备,实现了配套软件系统方案设计,进而实现有PWD仪器时PWD数据真伪识别和PWD仪器失效后井底压力的精确监测,弥补了 PWD技术使用的不足,进而拓展了 PWD技术的推广应用;6.根据已经设计的系统方案,结合已经配套仪器仪表的硬件系统,完成井底压力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进而完成系统开发和集成,同时为完善整套系统,对现场18 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系统的运行状态十分良好,可以满足现场的实际应用要求。本文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系统,能够实现无PWD仪器井底压力精确监测和解决PWD仪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控制方案进行辅助决策,确保了钻井现场的施工安全,也对我国现有控压钻井技术有着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
黄忠义[7](2016)在《基于快速采集四参数的钻井异常监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钻井工程是一个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复杂过程,在钻井过程中时常发生不同类型的钻井异常。现役录井仪、钻井仪采集频率低,钻井关键信息流失严重,无法实时精细地描述钻井异常工况并做出准确预警和针对性决策。由于钻井关键四参数(大钩负荷、立管压力、转盘扭矩、转盘转速)变化所包含的相关特征不仅可以判别钻井重要工况,还能够准确描述不同工况下的钻井异常,因此,论文提出基于快速采集钻井四参数的异常监测方案。方案包括四参数快速采集子系统、异常识别与预警子系统和仿真测试子系统,实现了四参数信号稳定的采集与存储、实时准确的异常识别,并验证了方案中所提出或采用方法合理有效性,为现场实际应用提供实验室测试平台。在异常识别与预警子系统中,包括四参数信号降噪、特征提取及异常识别三个模块。在信号降噪方面,论文首先指出四参数信号所含噪声是由井下泥浆循环和钻柱振动所致,具体指的是立压信号中的尖锐脉冲噪声及扭矩信号中包含的随机振动信号。其次,提出自相关检测结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方法,解决了经验模态分解降噪的有效高频信息流失问题,实现了扭矩信号中随机振动信号的滤除,同时采用中值滤波法,实现了立压信号中尖锐脉冲噪声的滤除并保留了原信号突变成分;在特征提取方面,采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突变点检测方法,实现突变及波动特征的提取,同时采用分段二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法,解决了传统直线拟合对复杂信号描述不准确的问题,实现缓变特征的提取;在钻井异常识别方面,由于现有钻井异常识别方法在实时性和准确性上均存在缺陷,对比现有钻井异常识别方法各自特点,以四参数信号特征与不同工况下钻井异常对应关系为依据,论文采用灰色关联法识别钻井异常,提出将ABO关联度中A型关联度替换为斜率关联度及增加不同工况下的多组标准特征向量两种改良手段,提高了ABO型关联度准确性和分辨度,实现了钻井异常实时准确的识别。在仿真测试子系统中,通过搭建实验室模拟仿真平台,开发仿真信号生成模块、降噪及特征提取模块和异常识别报警模块,实现了实验室模拟运行测试。实验室仿真测试和现场数据处理分析表明,方案所提出和采用方法能合理有效地实现四参数信号降噪、实时准确地特征提取及钻井异常识别预警。
蒲春[8](2016)在《基于神经网络的地质钻探工况判别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质钻探工程孔内事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时间浪费,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地质钻探工程工况判别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孔内事故类型,为处理事故争取更多时间,以遏制事故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鉴于地质钻探参数与工况类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且建模快捷方便,采用神经网络建立工况判别模型事半功倍,相比其他智能化手段,优势明显。根据地质钻探钻参仪所能获得的参数,对常见工况模式类型与钻探参数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排除了对工况类型判别影响不大、非独立的参数,保留了能直接反应工况类型的钻探参数:转速、称重、返浆流量、泥浆密度、泵压、钻速,使得工况类型与钻探参数间的映射关系简单有效,并将此6个钻探参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Matlab提供算法编程、调用函数名、界面化设计三种神经网络模型创建方法,与前两者相比,界面化设计的建模过程更简单,参数优化更方便,提供了多种神经网络工具,通过对比其中各种神经网络工具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排除了线性神经网络、竞争型神经网络、反馈型神经网络,优选出2种BP神经网络和4种RBF神经网络,BP、RBF网络反应迅速、非线性映射能力强,非常适合工况模式判别。在此基础上,利用甘肃阳山矿区实际施工的历史数据检验了BP、RBF网络性能。首先,对钻探施工过程中钻探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对获取的历史数据进行了降噪处理;其次,对钻探事故发生时钻探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将参数变化趋势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提高了神经网络模型的适应性和推广能力;最后,分别对不同BP、RBF神经网络建立模型,BP神经网络中表现最好的是基于LM、BR算法的Cascade-forward backprop,RBF神经网络中表现最好的是PNN网络,通过对比两者的性能差异,最终确定以PNN网络建立工况判别模。PNN网络反应迅速、稳定性高、网络结构简单、无需训练,经过试验仿真,模型判断准确率可达91%。
刘俊成[9](2016)在《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增长,油气水井井况日益变差,修井作业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修井过程中卡钻事故的发生使作业时率下降,作业成本上升,严重时还会造成井段报废甚至全井报废。因此对修井作业过程中卡钻事故的实时监测与预测对于避免卡钻及其引起的衍生事故确保修井作业安全、快速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卡钻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钻井过程中,钻井过程中一般使用综合录井仪采集的多个参数进行卡钻预测,但是综合录井仪复杂的结构和高昂的录井费用使其在修井作业中缺少实用价值。因此,本文在研究修井卡钻发生机理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室已有钻参仪设计开发了一套集采集、预警于一体的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开发了一套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基于实验室已有钻参仪开发了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实时数据的采集,并完成了对修井作业过程中卡钻事故的实时监测与预测,有效避免修井过程中的卡钻及其引起的衍生事故,确保修井作业的安全、快速进行;2.通过对修井卡钻发生机理的研究,总结出修井过程中卡钻事故发生的表征现象及规律,确定了监测参数,并提出了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整体技术方案;3.基于确定的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技术方案,利用matlab工具箱建立了一套基于时间序列的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模型,为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4.提出了一种将绞车传感器与激光多普勒入井油管长度实时测量系统一起使用实现对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模型基准入井油管长度实时准确测量的方法,并对激光多普勒入井油管长度实时测量系统的硬件、软件进行了设计,为建立准确的修井卡钻智能预测模型奠定了基础;5.根据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的参数需求与入井油管长度准确测量要求,基于实验室已有钻参仪完成了配套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支持;6.基于已确立的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模型,完成了对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并利用C#程序语言和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平台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经现场应用测试表明,本文设计并开发的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运行良好稳定,预警结果较为准确;同时对激光多普勒入井油管长度实时测量系统进行了室内测试,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黄思越[10](2015)在《石油钻井设备检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能源,关乎国家发展和国防安全。石油钻井工程现场环境恶劣、地处偏远、人员管理不便,大型复杂而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时刻面临着油气泄露和工程事故的风险。综合录井系统集成了现代传感、应用电子、气液相色谱分析及地质评测等技术为一体,可有效监测多种钻井设备,是开发评价石油气资源、实时跟踪建井过程、预报井下故障、降低风险系数、辅助生产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中,出口入口温度、转盘转速、井深等参数是评估钻井进展状态的重要指标。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录井硬件设备以集中式或者现场总线方式运行,无线传输主要集中在原始信号采集或者后台计算中心,对现场的录井信号处理和设备间无线传输涉及不多。为了解决现有有线式综合录井系统搭建时工作繁重的问题、实现更有效的监控、保障钻井作业的安全进行,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用于石油钻井设备检测的无线录井系统。首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分析了适于钻井现场使用的网络拓扑结构、通信频段和通信方式,结合平台参数采集设备制定了系统开发方案;其次,基于模块化方法开发了硬件系统,以一板多功能的形式完成了AD、脉冲、编码三种节点和无线中心站的研制,并进行了硬件封装和能源供给设计;再次,根据网络特点制定合理的通信数据包格式,开发与无线硬件系统配套的嵌入式和PC端上位机的软件系统;最后,通过实验室模拟系统测试和新疆油田工程现场测试,验证并完善了系统功能。研究表明,系统的无线节点可实现模拟、脉冲、编码三类钻井平台设备参数的检测,完成AD采集(出口入口温度检测)、脉冲测频(转盘转速测量)、编码四倍频及鉴相(井深分析)等功能;通过可靠的通信模式保障,无线中心站将数据传至后台PC端进行实时显示和数据管理,从而稳定实现对工程现场的实时监测。总之,所开发系统具有装卸便捷、集成度高、可靠性强、能耗低等优点,能与现有应用和设备无缝连接,可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为钻井平台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了一种颇有前景的解决方案。
二、介绍一种在石油钻井中使用的多功能录井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在石油钻井中使用的多功能录井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岩心钻探工况判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钻参仪研究现状 |
1.2.2 工况判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人工智能判别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异常工况分析 |
2.1 岩心钻探特点 |
2.1.1 钻探环境 |
2.1.2 钻探流程 |
2.2 孔内复杂情况成因分析 |
2.2.1 地质因素 |
2.2.2 工程因素 |
2.3 异常工况与特征分析 |
2.3.1 正常钻进工况 |
2.3.2 烧钻 |
2.3.3 糊钻 |
2.3.4 卡钻 |
2.3.5 断钻 |
2.3.6 泥浆漏失 |
2.3.7 异常工况参数响应关系总结 |
2.4 小结 |
第3章 机器学习理论与分类算法优选 |
3.1 机器学习理论概述 |
3.2 监督学习与分类问题 |
3.2.1 监督学习 |
3.2.1.1 监督学习基本流程 |
3.2.1.2 模型的拟合与优化 |
3.2.2 分类算法的选择 |
3.2.3 分类算法原理 |
3.2.3.1 k近邻(kNN)算法 |
3.2.3.2 支持向量机(SVM)算法 |
3.2.3.3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算法 |
3.2.4 分类器的评价指标 |
3.3 基于Python的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
3.3.1 Python库优选 |
3.3.1.1 NumPy库 |
3.3.1.2 Pandas库 |
3.3.1.3 Matplotlib库 |
3.3.1.4 SciPy库 |
3.3.2 Scikit-learn(sklearn)实现分类模型的构建 |
3.4 小结 |
第4章 异常工况判别模型的建立 |
4.1 钻探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4.1.1 原始钻探参数可视化分析 |
4.1.2 原始钻探数据处理 |
4.2 样本数据的构建 |
4.3 工况判别模型的实现 |
4.3.1 k近邻分类模型的实现 |
4.3.2 SVM分类模型的实现 |
4.3.3 逻辑回归分类模型的实现 |
4.3.4 三种分类模型对比 |
4.4 小结 |
第5章 异常工况判别模型分析与评价 |
5.1 k近邻分类模型 |
5.1.1 k近邻模型混淆矩阵分析 |
5.1.2 k近邻模型评价指标分析 |
5.2 SVM分类模型 |
5.2.1 SVM模型混淆矩阵分析 |
5.2.2 SVM模型评价指标分析 |
5.3 逻辑回归模型 |
5.3.1 逻辑回归模型混淆矩阵分析 |
5.3.2 逻辑回归模型评价指标分析 |
5.4 分类模型优选 |
5.5 工况判别模型的流程化实现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砂砾岩体储层录井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题目来源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砂砾岩体 |
1.3.2 录井参数识别砂砾岩储层 |
1.3.3 录井新技术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济阳坳陷砂砾岩体储层基本特征研究 |
2.1 砂砾岩体储层类型 |
2.2 砂砾岩体母岩成分研究 |
第三章 现场岩心、岩屑录井技术识别砂砾岩体 |
3.1 利用岩心资料进行砂砾岩体识别 |
3.2 利用岩屑资料进行砂砾岩体识别 |
第四章 显微薄片分析技术识别砂砾岩体 |
4.1 铸体薄片分析识别砂砾岩体 |
4.2 扫描电镜分析识别砂砾岩体 |
第五章 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识别砂砾岩体 |
5.1 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原理 |
5.2 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应用 |
第六章 X射线元素分析识别砂砾岩体 |
6.1 X射线元素分析原理 |
6.2 X射线元素分析应用 |
第七章 录井工程参数定性识别砂砾岩体 |
7.1 综合录井仪录井异常事件检测预报资料解释 |
7.1.1 砂砾岩体储层录井工程参数异常显示的判断 |
7.1.2 不同参数异常显示特征 |
7.2 利用录井工程参数识别岩性 |
7.2.1 利用钻时参数识别砂砾岩体 |
7.2.2 利用扭矩参数识别砂砾岩体 |
7.2.3 利用气测参数识别砂砾岩体储层 |
第八章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识别砂砾岩体 |
8.1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基本原理 |
8.2 核磁共振录井应用 |
第九章 砂砾岩体储层识别录井技术应用 |
9.1 盐22 井区构造位置 |
9.2 盐22 井区物源分析 |
9.3 沙四上纯上亚段砂砾岩体储层识别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任务 |
1.3.2 主要研究思路 |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井眼清洁监测方法研究 |
2.1 地面与井下测量系统及工作原理 |
2.1.1 地面综合录井系统及工作原理 |
2.1.2 井下随钻井底压力测量系统及工作原理 |
2.2 井眼清洁监测原理研究与模型分析 |
2.2.1 井底压力监测原理研究 |
2.2.2 井底压力监测模型分析 |
2.2.3 井眼清洁监测模型建立 |
2.2.4 井眼清洁监测方法 |
2.3 井眼清洁监测影响因素分析 |
2.4 井眼清洁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井眼清洁监测修正方法研究 |
3.1 井底压力修正技术研究 |
3.1.1 最小二乘法修正方法研究 |
3.1.2 多项式拟合修正方法研究 |
3.2 井眼清洁监测修正系统方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井眼清洁评价模型研究 |
4.1 岩屑运移机理分析 |
4.1.1 直(近直)井段岩屑运移理论 |
4.1.2 小斜度井段岩屑运移理论 |
4.1.3 中斜度井段岩屑运移理论 |
4.1.4 大斜度井段岩屑运移理论 |
4.2 岩屑运移流动模型 |
4.3 岩屑运移模型研究 |
4.3.1 井眼清洁评价标准研究 |
4.3.2 分段岩屑运移模型建立 |
4.4 岩屑运移影响因素分析 |
4.5 井眼清洁评价系统方案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井眼清洁监测与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2.2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5.2.3 系统运行架构设计 |
5.2.4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5.2.5 系统数据架构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
5.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5.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5.4 系统硬件配套与数据采集系统开发 |
5.4.1 井眼清洁监测与分析系统硬件配套 |
5.4.2 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与软件开发 |
5.5 监测与评价系统功能模块开发 |
5.5.1 系统登录模块及系统主界面 |
5.5.2 数据管理模块开发 |
5.5.3 实时监测模块开发 |
5.5.4 修正分析模块开发 |
5.5.5 评价分析模块开发 |
5.6 现场应用 |
5.6.1 X井基本数据 |
5.6.2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随钻录井仪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录井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随钻录井技术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耐高温集成电路与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随钻录井仪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控制系统的功能与要求 |
2.1.1 井下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
2.1.2 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 |
2.2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控制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2.2.2 控制系统的安装结构设计 |
2.2.3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随钻录井仪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3.1 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3.1.2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包括A/D转换)设计 |
3.2 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2.1 MPLAB调试软件简介 |
3.2.2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
3.2.3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
3.2.4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3.2.5 其他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随钻录井仪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热设计与仿真 |
4.1 热设计基础理论 |
4.1.1 热设计相关术语及概念 |
4.1.2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
4.2 热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
4.2.1 热设计的基本流程 |
4.2.2 热设计的基本方法 |
4.3 方案设计及其散热器设计 |
4.4 基于FLOTHERM软件热仿真与优化 |
4.4.1 FloTHERM软件简介 |
4.4.2 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热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3 求解计算及结果分析 |
4.4.4 散热方案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随钻录井仪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 |
5.1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实验 |
5.2 数据采集与A/D转换实验 |
5.3 控制系统耐高温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综合录井现状 |
1.2.1 国外综合录井现状 |
1.2.2 国内综合录井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
1.3.2 核心技术研究 |
1.3.3 关系数据库研究 |
1.4 系统设计思路 |
1.5 技术难点说明 |
1.6 本文结构说明 |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应用构架 |
2.2 SQLServer |
2.3 MVC |
2.4 SSH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背景分析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前端采集 |
3.2.2 信息服务器 |
3.2.3 后台处理 |
3.2.4 色谱处理 |
3.2.5 曲线回放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3.1 安全性 |
3.3.2 可靠性 |
3.3.3 实时性 |
3.3.4 易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前端采集 |
4.2.2 实时监控 |
4.2.3 色谱分析 |
4.2.4 信息服务 |
4.2.5 后台处理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介绍简介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2.1 前端采集 |
5.2.2 实时监控 |
5.2.3 色谱数据 |
5.2.4 信息服务 |
5.2.5 后台处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节 |
6.2 测试环境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登录管理测试 |
6.3.2 采集管理测试 |
6.3.3 色谱管理测试 |
6.3.4 监控管理测试 |
6.3.5 后台管理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任务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监测方法研究 |
2.1 控制压力钻井工艺及装备配套 |
2.1.1 控压钻井工艺技术 |
2.1.2 控压钻井装备配套 |
2.2 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监测原理研究与模型分析 |
2.2.1 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监测原理研究 |
2.2.2 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监测模型分析 |
2.3 监测参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修正方法研究及系统方案设计 |
3.1 井底压力修正技术研究 |
3.1.1 基于多项式修正方法研究 |
3.1.2 基于最小二乘法修正方法研究 |
3.1.3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修正方法研究 |
3.1.4 基于BP神经网络修正方法研究 |
3.2 修正技术仿真分析 |
3.3 修正分析系统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监测系统方案设计及数据采集系统开发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及开发 |
4.2.1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4.2.2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及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监测与分析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5.1.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1.2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
5.1.3 系统运行架构设计 |
5.1.4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5.1.5 系统数据架构设计 |
5.2 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
5.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5.2.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5.3 监测与分析系统软件功能模块开发 |
5.3.1 实时监测系统开发 |
5.3.2 修正分析系统开发 |
5.4 现场应用 |
5.4.1 地层主要概况 |
5.4.2 X井基础信息 |
5.4.3 应用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基于快速采集四参数的钻井异常监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钻井参数快速采集系统 |
1.2.2 钻井过程中井下噪声及降噪方法 |
1.2.3 钻井参数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
1.2.4 钻井异常识别方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快速采集四参数的异常监测方案设计 |
2.1 四参数相关特征与不同工况下钻井异常对应关系 |
2.1.1 钻井四参数及钻井异常介绍 |
2.1.2 四参数信号特征与钻井工况的对应关系 |
2.1.3 不同工况下四参数信号特征与钻井异常对应关系 |
2.2 钻井异常监测整体方案设计 |
2.3 钻井异常监测方案中各子系统的介绍 |
2.3.1 钻井四参数快速采集子系统 |
2.3.2 异常识别及预警子系统 |
2.3.3 仿真测试子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钻井四参数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 |
3.1 钻井四参数信号的噪声分析 |
3.1.1 钻柱纵振及横振对大钩负荷的影响 |
3.1.2 钻柱扭转振动对转盘扭矩的影响 |
3.1.3 井下泥浆液循环对立管压力信号的影响 |
3.1.4 四参数信号所含噪声总结 |
3.2 钻井四参数信号降噪方法的研究 |
3.2.1 立管压力信号降噪方法的研究 |
3.2.2 立管压力信号降噪仿真 |
3.2.3 转盘扭矩信号降噪方法的研究 |
3.2.4 转盘扭矩信号降噪仿真 |
3.3 四参数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3.1 现有特征提取方法介绍及总结 |
3.3.2 四参数信号突变、波动特征的提取 |
3.3.3 四参数信号突变和波动特征提取的仿真 |
3.3.4 四参数信号缓慢变化特征的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钻井异常识别方法的研究 |
4.1 现有异常识别方法对比及总结 |
4.2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法的钻井异常识别方法 |
4.2.1 改进灰色关联法识别钻井异常的整体流程 |
4.2.2 传统灰色关联法及各类关联度的介绍 |
4.2.3 改进的ABO型灰色关联度 |
4.2.4 基于多组标准异常向量的灰色关联法 |
4.2.5 改进灰色关联法识别钻井异常的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室仿真测试及现场实际应用 |
5.1 模拟仿真平台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5.2 系统登录模块和仿真信号生成模块 |
5.3 仿真信号的降噪和特征提取模块 |
5.4 钻井异常识别及报警模块 |
5.5 钻井实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神经网络的地质钻探工况判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地质钻探工况判别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 小结 |
第2章 工况类型及参数分析 |
2.1 地质岩心钻探工程特点 |
2.1.1 工作环境 |
2.1.2 钻探设备 |
2.1.3 循环体系 |
2.1.4 钻孔结构 |
2.2 孔内异常工况原因分析 |
2.3 钻探参数获取 |
2.4 钻探孔内典型工况类型及特征 |
2.4.1 正常工况 |
2.4.2 糊钻 |
2.4.3 卡钻 |
2.4.4 烧钻 |
2.4.5 断钻 |
2.4.6 泥浆漏失 |
2.4.7 孔溢 |
2.4.8 参数选用 |
2.5 小结 |
第3章 工况判别模型的神经网络选型 |
3.1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及类型 |
3.1.1 神经网络模型及函数 |
3.1.2 神经网络拓扑结构选择 |
3.1.3 神经网络学习方式选择 |
3.2 Matlab神经网络选型及创建方法 |
3.2.1 Matlab创建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 |
3.2.2 工况判别模型采用的神经网络类型 |
3.3 BP神经网络特性 |
3.3.1 BP神经网络结构 |
3.3.2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3.3.3 BP神经网络设计方法及步骤 |
3.3.4 BP神经网络的局限性 |
3.4 径向基神经网络特性 |
3.4.1 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 |
3.4.2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3.5 小结 |
第4章 工况判别模型的神经网络实现 |
4.1 甘肃阳山金矿区钻探工程概况 |
4.1.1 甘肃阳山金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
4.1.2 矿区井故特征 |
4.2 数据准备 |
4.2.1 井故资料分析 |
4.2.2 钻进参数变化趋势表示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 |
4.3.1 训练函数确定 |
4.3.2 隐藏层神经元个数确定 |
4.3.3 传递函数选择 |
4.3.4 自适应函数选择 |
4.3.5 BP神经网络结果分析 |
4.4 RBF神经网络实现 |
4.4.1 RBF神经网络设计 |
4.4.2 RBF神经网络结果分析 |
4.5 工况判别模型实现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任务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任务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修井卡钻机理研究与预警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修井卡钻机理研究 |
2.1.1 修井卡钻发生机理分析 |
2.1.2 各类卡钻发生表征现象及规律分析 |
2.2 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修井卡钻实时预警方法研究及模型建立 |
3.1 摩阻和扭矩计算模型建立 |
3.2 修井卡钻实时预警方法优选 |
3.3 时间序列分析 |
3.3.1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简介及优选 |
3.3.2 随机时间序列模型 |
3.3.3 随机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
3.3.4 模型的定阶和参数估计 |
3.3.5 模型的适应性检测 |
3.4 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方法研究及预警模型建立 |
3.4.1 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方法研究 |
3.4.2 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模型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激光多普勒入井油管长度实时测量方法研究与系统设计 |
4.1 激光多普勒入井油管长度实时测量原理与光学系统设计 |
4.1.1 激光多普勒效应测速技术 |
4.1.2 光学系统布置模式 |
4.1.3 油管长度实时计算 |
4.1.4 光路系统设计及参数确定 |
4.2 激光多普勒信号处理 |
4.2.1 激光多普勒信号的特点 |
4.2.2 多普勒信号处理 |
4.3 硬件电路设计 |
4.3.1 中央处理单元与A/D转换 |
4.3.2 信号预处理电路 |
4.3.3 外扩存储电路的设计 |
4.3.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4.4 软件系统设计 |
4.4.1 下位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
4.4.2 PC机软件系统开发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设计及开发应用 |
5.1 修井卡钻智能预警系统硬件配套 |
5.2 修井卡钻智能预警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
5.2.1 系统架构设计 |
5.2.2 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
5.2.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 |
5.3 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测试 |
5.3.1 激光多普勒入井油管长度实时测量系统室内测试 |
5.3.2 xx区块x井应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石油钻井设备检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产品及技术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 |
2 基于WSN的系统架构设计 |
2.1 WSN技术概述 |
2.1.1 WSN的构成及应用 |
2.1.2 WSN拓扑结构分析 |
2.1.3 适用于钻井现场的WSN通信技术比较 |
2.1.4 基于TDMA的通信模式设计 |
2.2 钻井平台参数及采集设备 |
2.2.1 模拟量信号采集 |
2.2.2 数字量脉冲信号采集 |
2.2.3 数字量编码信号采集 |
2.3 系统方案设计 |
2.3.1 需求分析 |
2.3.2 系统架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模块化的无线节点及中心站设计 |
3.1 硬件电路设计 |
3.1.1 电源模块设计 |
3.1.2 AD模块设计 |
3.1.3 脉冲编码模块设计 |
3.1.4 微处理模块设计 |
3.1.5 通信模块设计 |
3.2 硬件版图及实物 |
3.2.1 PCB版图设计及封装 |
3.2.2 无线中心站 |
3.2.3 无线节点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功能规划 |
4.2 软件实现 |
4.2.1 无线通信网络结构及数据包格式 |
4.2.2 中心站-节点MCU控制 |
4.2.3 CPLD测频及编码 |
4.2.4 上位机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实验室测试验证 |
5.1.1 AD调试与标定 |
5.1.2 脉冲调试与标定 |
5.1.3 编码调试与标定 |
5.2 工程现场应用 |
5.2.1 工程AD信号测试 |
5.2.2 工程脉冲信号测试 |
5.2.3 工程编码信号测试 |
5.3 系统功能总结 |
5.3.1 系统功能指标 |
5.3.2 创新点及应用前景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介绍一种在石油钻井中使用的多功能录井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岩心钻探工况判别模型研究[D]. 田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2]砂砾岩体储层录井识别方法研究[D]. 张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井眼清洁实时监测与分析系统研究[D]. 赵浩良.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8)
- [4]随钻录井仪井下耐高温控制系统设计[D]. 赵标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5]综合录井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特.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5)
- [6]控压钻井正常钻进井底压力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系统研究[D]. 李翔.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7]基于快速采集四参数的钻井异常监测方法的研究[D]. 黄忠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8]基于神经网络的地质钻探工况判别模型研究[D]. 蒲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9]修井卡钻智能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D]. 刘俊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2)
- [10]石油钻井设备检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D]. 黄思越.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