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初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洋[1](2020)在《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教育史一直是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还原近代石家庄地区教育的历史面貌,探索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石家庄的教育事业提供历史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内容为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主要概述石家庄古代教育史的发展过程和总结石家庄古代教育的特点。第二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介绍了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石家庄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三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第四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主要阐述了中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第六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第七章内容为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第八章内容为石家庄新教育的特点与启示分析。石家庄传统教育自先秦时期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跌宕起伏,为近代石家庄新教育的萌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近代教育渐成体系。20世纪初,新学制的相继出台,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石家庄地区新式小学堂的创办,让民众逐渐开始意识到创办新式教育的必要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石家庄地区的书院相继改为高等小学堂,比如,栾城龙冈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获鹿县和正定县都成立劝学所,倡办新学。近代石家庄中学堂的发展比较缓慢,清末时期主要有两所,即赵州官立中学堂和正定府官立中学堂。随着新教育的兴起和新式小学堂的大规模出现,创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历史需求凸显而出,它是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石家庄地区的师范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本地区培养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石家庄随即沦陷,这一时期石家庄存在着日伪殖民区和中共根据地两种政权形式,在日伪统治地区,为配合其军事和经济侵略,日伪当局采取多种奴化教育手段,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企图建立殖民主义教育制度以维持其殖民统治。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始恢复创建学校教育。石家庄地区在晋察冀根据地领导下,各区县的根据地开始恢复办学,并创办了一批新学校,学校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此外,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了一批抗日游击学校以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这些学校没有固定的学制和班制,但是这一系列教育举措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清末及民国初期石家庄未出现高等教育,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办学,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石家庄开始创办正规化的高等教育,其中着名的华北大学为解放全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走向正规化。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创立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近万名优秀领导、各类骨干人才,成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力量。通过研究石家庄地区的教育发展,可以发现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经了两次高峰时期,其中石家庄教育事业在古代时期发展较好时期是在元朝,一度成为了河北地区乃至北方的一个教育中心,书院教育较为突出,出现了着名的封龙书院;近代以来,20世纪初石家庄教育达到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新式教育兴起,随着石家庄近代化的历程,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回顾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石家庄地区教育兴与衰主要是受到了地缘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最大。纵观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同时,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发展有一定滞后性和其自身特点,这也是由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的,就此,在最后一章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冯露[2](2020)在《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创立及早期专业化探究(1978-1988)》文中提出寄生于大学的学科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推动,一门学科史就是一群学人的教育活动史。本文将教育经济学的创立时期(1978-1988)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口述史研究方法,首先梳理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得以创立的背景;其次分析教育经济学学科滥觞的路径;再次以学者为中心,考察他们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教育活动,探究教育经济学学科的早期专业化;最后反思十年历程,总结问题,进而展望未来。本文一共分为4部分,各部分要点如下:第一,积淀与争鸣:教育经济学学科创立的背景。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创立有其深远的历史基础、紧迫的现实需要和清晰的理论前提,它是民国前期教育经济思想研究的延续,是顺应了世界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潮流,是响应了教育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期的呼唤,是旧研究领域在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具有经济功能、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等理论获得普遍认可的新时代的开拓与创新。第二,内发与外引:教育经济学学科滥觞的路径。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滥觞有着两条路径,从内部来说汇聚了教育学学者与经济学者的合力,在他们的支持与呼吁下创立教育经济学学科成为学界共识,第一支研究队伍和第一批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从外部来说,在“洋为中用”原则的指导下,外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被广泛引入国内,奠定了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基础。第三,探索与自省:教育经济学学科的早期专业化。高校研究者是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开办讲习班、举办年会、编写教材进行培训与自我培训;开设课程实施教学、启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研究生、组建学会增强研究队伍专业性、兴办期刊提高科研能力以培养教育经济学学科继承人;还拓展了研究领域,开启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重的研究模式,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教育经济学学者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教育活动也催生了学科理论自觉意识的兴起,在基础理论、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理论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化得到加强。第四,回溯与前瞻: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图景。十年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充实而漫长,而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为解决教育经济学学科早期发展阶段遗留的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理论研究成果匮乏和实证研究资料难以获得的难题,后来的研究者们将继续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向着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的目标拉开新的研究态势。
孙益,陈露茜,张斌贤[3](2019)在《7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科进展》文中提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外国教育史学科仿效苏联模式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改造;80年代初期在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的领导下,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和研究秩序得以恢复与重建;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全面展开,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对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反思和革新,在革新中实现转型。面向未来,中国特色的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仍未完成,外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基础与学术积淀上仍有待提高,要实现学科创新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杰[4](2019)在《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教育史学70年发展历程包括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初建、重建、探索和形成五个阶段。新中国教育史学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新教育的转型。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教育领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重评孔子、杜威为突破口,教育史学科逐步恢复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讨论,开启了从教育史学层面研究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先河。进入21世纪,教育史学科日益摆脱教科书传统的束缚,逐渐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性和教育史学科的本来面貌。
赖鑫[5](2019)在《1949-1966年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1966年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显着的阶段性特征。这一时期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借鉴苏联教育史阶段(1949——1952年);重建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阶段(1952——1956年);建立“中国化”外国教育史学科阶段(1956——1966年)。本文以1949——1966年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对这一学科发展的三大阶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绪论部分依次说明了该选题的研究意义、与该选题有关的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对该研究做了细致的规划;第一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1949年前的发展概况,包括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引进(1901——1921年)及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兴盛(1921——1949年);第二章围绕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49——1952年),系统介绍了新中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转向的时代背景与具体表现;第三章重点阐述了1952——1956年外国教育史学科学习借鉴苏联模式的过程,结合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对外国教育史学科由模仿借鉴苏联到探索走自主化道路的转变深入剖析;第四章重点谈及外国教育史学科艰难的“中国化”过程(1956——1966年),对这十年间外国教育史学科领域的各种变化多加提及,以便为当前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现状找到历史根源;最后一章谈的是从1949——1966年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17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与反思启示,以冀对当下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多有裨益。
史晓莹[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史学科自20世纪初在中国确立之日起便存在着方法论的问题。但由于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因此,长期以来方法论研究一直未得到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后,在国内外、学科内外部多种复杂因素的刺激与带动之下,我国教育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方法论问题。至今,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已走过近四十年的探索之路,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进一步增强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及其对未来方法论研究的有效指导,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学方法论的发展与研究进行整体回顾与全面反思。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对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进行反思的背景与双重意义;其次,从“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两个维度对以往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进行概括,从这些梳理中寻找及确立了本论文继续研究的空间;最后,对“教育史学”和“方法论”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教育史学方法论”的抽象性。正文主体部分共四章,两大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将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间的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复苏、深化、繁盛。并逐一介绍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在每一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背景,以及方法论研究取得的进展与成果。第四章为第二部分。从特征总结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集中总结与整体反思。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认识,采用纵向发展演变的视角,透过近四十年间的发展历程,把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主题背景下,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并进一步进行特征总结、道路探索。这些工作都是尝试探索发现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规律与逻辑,以期为今后的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和借鉴。
禹玉悦[7](2019)在《近十年国内教育史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数据行业发展迅猛,并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教育史学科也在不断探索跨学科研究的路径,试图突破学科困境,寻求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经过努力已经涌现出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教育史的量化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鉴于此,本文将近十年教育史优秀硕博士研究生论文和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方法,用可视化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剖析近十年来教育史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一方面回顾教育史近十年的研究进展状况,另一方面预测教育史未来的研究动向。本文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将近十年的优秀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和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中的教育史论文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中对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分析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对核心期刊文献进行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和研究热点变迁分析,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教育史的研究主体、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研究热点的发展变化,综合近十年的全国教育史年会主题分析预测教育史未来的研究动向。对可视化研究结果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近十年,国内教育史研究主体贡献突出,但是相互之间合作交流有待加强;研究热点集中在关注教育史的当代价值、美国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史的“元研究”、教育史学科建设、教育思想等,研究主题呈现出微观趋势;教育史年会紧扣时代特点,引领教育史研究前沿。最后,对近十年国内教育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露茜[8](2019)在《外国教育史学在中国》文中提出我国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起步、艰难恢复、积极发展、成就与危机并存以及近年来的积极转向这几个阶段。几代学者共同就外国教育史的基本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总结与反思,包括外国教育史是什么?研究外国教育史有什么用?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外国教育史应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作为一个知识门类,外国教育史应该教什么?怎样教?学者们的辛勤耕耘使外国教育史学已经有了一个健康合理的起点,但其中诸多制约外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实质性问题仍需重视,包括教育史观的把握问题、教育史研究的功利主义问题、教育史研究的规范意识问题以及教育史研究的表述方式与立场视角的自觉反思问题等。
孙蓉鑫[9](2018)在《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特征探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史研究陷入发展的低谷。进入90年代,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的深化,美国教育史研究重新焕发生机,走向多元化;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到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美国教育史研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构建大教育史观或者整体教育史观成为大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范畴扩展。从小的方面来说,教育史研究不断深化,关注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普通人的教育生活、精神、心态等展开全面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讲,教育史研究走出国门,把全世界的教育历史当作整体来研究,不仅关注美国国内教育历史的发展,还把研究视角拓展到世界其他国家,通过对比研究考察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状态。第二,研究方法丰富。“二战”结束以后,受社会变革浪潮的影响,美国教育史学逐渐加强与历史学的联系,历史学家加入教育史研究,突破“教科书传统”,摆脱单一的教育学研究方法。随着对历史学的回归,美国教育史研究跨学科交流加强,除了借鉴历史学研究方法以外,还充分借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三,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凸显。早期教育史研究遵循让史料说话的历史传统,反对研究者主观意识的流露。激进修正主义教育史学者冲破这个牢笼,撰写了一系列带有个人批判色彩的教育史研究着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史学者走向“问题”写作,带着对社会的思考与问题展开教育史学研究,希望获得解决办法与经验。本论文从以下四个部分深入分析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变化。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出现新发展的内外部缘由。该章在简要概括美国教育史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发生深刻变化的外部缘由与内部动力。其中外部缘由主要体现在:多元文化主义史学的影响;对历史学从“碎片化”走向“综合”的反思;当下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史职业性与学术性取向的论争以及教育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改变,主动加强与历史学的联系。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发展的趋势与价值取向。该章深入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与表现,以及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其过程与表现体现在,从对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反思到新教育史学走向全球化研究。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教育史研究体现出历史学科、社会学科、教育学科的价值取向。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史研究跨学科交流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所出现的特征。该章总结了美国教育史学在经历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热潮后,逐渐迈向平稳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走向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回归历史学领域,加强与历史学的联系;教育史研究方法从传统历史叙事走向历史分析,并不断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的凸显,重视心智史研究。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美国教育史研究发展所带来的启迪。该章从美国教育史学百余年间经历的曲折发展,得出一定的经验教训。进行教育史研究首先应该弄清教育史学的本体论问题,厘清教育史的学科性质。教育史是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教育性与历史性的双重属性,同时其还面临“职业性”与“学术性”的论争。最后教育史研究应该保持其“独特性”,树立整体意识。该章还分析了我国教育史学发展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我国教育史学发展之路更加顺畅。最后,文章在结语部分简单回顾了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前景。
雷祎晴[10](2017)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2000-2016)数据》文中认为选取中国知网(CNKI)2000年至2016年所刊发的外国教育史领域文章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科学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的知识基础、主要作者、中心机构、热点和前沿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主要研究及其发展态势进行较为深入地描绘和梳理,并结合具体发展情况从整体上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具体地说,首先通过作者共现分析法、机构共现分析法明晰我国外国教育史的研究主体,通过数据显示了解到关键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从文章显示的高频次关键词及具有高中心性的作者、机构展示这段时期的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些热点领域和主要学者的学术贡献;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法挖掘出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热点领域;依据知识图谱显现的高突现词,并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探寻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前沿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现行的教育发展政策所引导的方向以及本领域的相关着名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大胆预测出未来的我国外国教育史的研究趋势:(1)外国高等教育史相关研究依然呈上升趋势。(2)教育思想及教育制度史的研究未来仍是研究者的主要兴趣。(3)教育史学理论的探讨和教育史观的重构问题持续受到关注。(4)对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问题的探索仍在继续。论文在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实与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的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可研究方向做出展望:(1)巩固外国教育史传统领域的研究。(2)持续探索交叉学科地带的外国教育史研究。(3)积极推动外国教育史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趋势上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且在诸位前辈和后继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外国教育史学研究也会在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大放异彩。将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引入到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里,可以为外国教育史发展提供更开阔的研究思路。
二、20世纪初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初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史料整理 |
一、研究现状 |
二、近代石家庄教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
三、教育方志的功用与价值 |
第四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一、近代化 |
二、中国教育近代化 |
三、近代中国教育史 |
四、石家庄 |
五、近代石家庄教育 |
第六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设计 |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 |
第一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史概述 |
一、商周至隋唐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
第二节 石家庄的书院教育 |
一、石家庄书院的历史嬗变 |
二、封龙书院及其历史影响 |
第三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的历史功绩 |
一、石家庄地区一度成为北方教育的中心 |
二、义学的发展积累了办学经验 |
三、传统书院为近代学堂发展奠定了基础 |
四、社学和义学对推动教育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
五、传统教育使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
第二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 |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二、文化背景 |
三、教育环境 |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教育 |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
二、新式教育的兴起 |
三、建立近代学校体系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
一、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
二、学校的管理和课程适应社会发展 |
三、职业教育的曲折发展 |
第三章 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 |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学教育的发展 |
一、清末小学教育的萌芽 |
二、民国小学校的兴起 |
三、铁路通车与职工子弟小学的建立 |
四、主要小学介绍 |
第二节 教育管理 |
一、学制与课程设置 |
二、德育教育 |
三、教研机构及其活动 |
四、教师联合会及其活动 |
第三节 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的设立及其成效 |
一、推行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背景 |
二、石家庄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
三、义务教育实验区的成效 |
第四节 教会小学、女子小学与少数民族小学 |
一、天主教教区的设立 |
二、天主教与教会小学 |
三、伊斯兰教与回民小学 |
四、女子小学 |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初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
一、新式小学的广泛建立扩大了受教育人群的范围 |
二、为中等教育发展输送了优秀人才 |
三、培养了大量近代化社会公民,推动了社会发展 |
四、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革 |
第四章 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 |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新式中学堂的建立 |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学教育的启动 |
二、赵州官立中学堂 |
三、正定府官立中学堂 |
第二节 民国“新学制”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 |
一、新学制的颁行与中学“三三分段制”的确立 |
二、河北省省立第十五中学校 |
三、私立石门初级中等学校 |
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
二、招生与管理 |
三、行政管理 |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特点 |
一、学生课业负担重,课程难度较大 |
二、省立中学师资雄厚 |
三、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设施齐备 |
四、学生思想进步,投身革命事业 |
第五章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 |
一、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
二、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 |
三、石家庄师范教育的发展 |
四、师范教育的典范-河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 |
五、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 |
一、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
二、石家庄地区职业教育的类型 |
三、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的评价 |
第六章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 |
第一节 抗大二分校 |
一、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建立 |
二、教育宗旨 |
三、抗大二分校的教学与管理 |
四、抗大二分校的历史作用 |
第二节 马列学院、中央外事学校与华北军政大学 |
一、马列学院 |
二、中央外事学校 |
三、华北军政大学 |
第三节 华北大学 |
一、华北大学的成立 |
二、教学与管理 |
三、华北大学工学院 |
四、华北大学农学院 |
五、着名教育家在华北大学的教育实践 |
六、华北大学的历史功绩 |
七、华北大学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创办的现实启示 |
第四节 华北高教会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
一、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
二、文法学院的课程改革 |
三、对院系进行初步调整 |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综合评价 |
一、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 |
二、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启示 |
第七章 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 |
第一节 石家庄的沦陷与教育浩劫 |
一、石门伪政权的建立 |
二、日伪对教育的破坏 |
第二节 日伪奴化教育的实施 |
一、推行学校奴化教育 |
二、奴化社会教育 |
三、统制报刊强化奴化宣传 |
四、利用宗教进行反共宣传 |
第三节 日伪在石家庄推行奴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
一、泯灭了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 |
二、盲目推崇日本,轻蔑自己的祖国 |
三、维护封建礼教,做封建主义的殉葬品 |
四、培养了一批顺从殖民统治的御用知识分子 |
第四节 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
一、晋察冀边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教育实施办法 |
二、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 |
三、社会教育与冬学运动 |
四、抗日文化教育的宣传及其作用 |
第八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历史反思及启示 |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变迁特点 |
一、新式教育不断正规化 |
二、企业办学是近代石家庄教育的重要支撑 |
三、私立学校发展迅速 |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
一、经济滞后制约教育发展 |
二、政府的管理不善 |
三、教育观念落后与人口素质低下 |
四、教育经费不足 |
第三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对当今教育发展启示 |
一、经济发展与地方教育经费充足促进教育发展 |
二、政治变迁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
三、文化因素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创立及早期专业化探究(1978-198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改革开放背景下教育经济学研究成为热点 |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需要重视学科史研究 |
3. 教育史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当代教育史研究 |
(二) 研究意义 |
1. 有助于发扬第一代教育经济学者的治学精神与育人品质 |
2. 有助于为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
3. 有助于丰富教育史的研究领域 |
4. 有助于理解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三) 概念界定 |
1. 学科 |
2. 学科史 |
3. 教育经济学 |
(四) 文献综述 |
1. 关于学科史的研究 |
2. 关于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史的研究 |
(五) 研究设计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六) 研究特点与不足 |
1. 研究特点 |
2. 研究不足 |
一、积淀与争鸣:教育经济学学科创立的背景 |
(一) 历史基础:对中外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继承 |
1. 延续民国前期教育经济思想研究薪火 |
2. 顺应世界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潮流 |
(二) 现实需要:新时期对教育经济学的呼唤 |
1.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
2. 新时期教育与经济关系密切 |
(三) 理论澄清:在三场教育大讨论中解放思想 |
1. 教育本质的讨论:教育具有生产性,是潜在的生产力 |
2. 教育功能的讨论: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
3. 教育投资的讨论: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可以带来经济收益 |
二、内发与外引:教育经济学学科滥觞的路径 |
(一) 汇聚合力:为创立教育经济学学科呼吁 |
1. 努力让创立教育经济学学科成为共识 |
2. 第一支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团队的组建 |
3. 全国范围内教育经济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
(二) 译介外文:外国教育经济学论着的引入 |
1. 遵循“洋为中用”的引进原则 |
2. 引入外国教育经济学的途径 |
三、探索与自省:教育经济学学科的早期专业化 |
(一) 独立自主:全国范围内学术研究的展开 |
1. 首届教育经济学讲习班教学纪要 |
2. 首届教育经济学年会顺利召开 |
3. 两本教育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
(二) 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并重培育研究人才 |
1. 面向本科生开设教育经济学课程 |
2.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
3. 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 |
4. 专业性期刊《教育与经济》的创办 |
(三) 服务决策:助力教育经费政策的出台 |
1. 首次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 |
2. 科学研究结论的政策转化与落实 |
(四) 走向反思:学科理论自觉意识的兴起 |
1. 中国教育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讨论 |
2. 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的讨论 |
四、回溯与前瞻: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图景 |
(一) 回顾过去: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历史难题 |
1. 学科体系建设尚需完善 |
2. 理论研究成果略显薄弱 |
3. 实证研究资料难以获得 |
(二) 展望未来: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 |
1. 以直接的理论研究作为构建学科体系的新路径 |
2. 以深入推进实证研究提高对教育政策的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7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造与模仿(1949—1978年) |
(一)按照苏联模式改造教育史学科 |
(二)尝试自编外国教育史教材 |
(三)外国教育史研究曲折开展 |
二、恢复与重建(1979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 |
(一)建立学术机构 |
(二)恢复学科体系 |
(三)出版自主编写教材 |
(四)重新评价教育史人物 |
三、探索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末) |
(一)研究梯队得以建立 |
(二)史料建设全面展开 |
(三)教材编撰丰富,专门刊物出现 |
(四)基本理论问题得到初步探讨 |
(五)研究领域扩大,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
四、革新与转型(2000年至今) |
(一)总结成就与反思危机 |
(二)教学科研队伍与平台进一步壮大 |
(三)研究领域拓展,研究范式转变 |
(四)引进成果与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
五、前瞻与讨论 |
(4)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教育史学的转型(1949-1957年) |
1.转型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
2.唯物史观: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学术定位 |
3.以俄为师:教育史学体系建构的学术努力 |
二、新中国教育史学的初建(1957-1976年) |
1.初建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
2.反思与再构:教育史学体系的自立之路 |
3.思想与制度:教育史学研究的二维取向 |
4.探索与歧路:教育史上的儒法斗争 |
三、新中国教育史学的重建(1976-1980年) |
1.重建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
2.教育史学关键问题的重新诠释 |
3.教育史经典人物的重新评价 |
4.教育史学会的鸣锣开张 |
四、新中国教育史学的探索(1980-2000年) |
1.探索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
2.学科自觉:教育史学体系的中国化努力 |
3.两相并重:教育思想与制度研究的深化 |
(1)深化之一: |
(2)深化之二: |
(3)深化之三: |
4.交叉融合: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内拓外延 |
(1)融合之一: |
(2)融合之二: |
五、新中国教育史学的形成(2000年至今) |
1.形成期的教育史学特征 |
2.危机中的重建:教育史学研究的新进展 |
(1)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新思考。 |
一是教育史学科的回顾与前瞻。 |
二是教育史学科体系的新建构。 |
(2)教育史学科建设的新探索。 |
一是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学术反思。 |
二是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学术判断。 |
三是教育史学理论的新成果。 |
3.回归历史本性:教育史研究的新理路 |
一是以教育史观重塑为核心的教育史学理论研究。 |
二是以新史料、新方法、新视角为代表的新教育史研究。 |
三是以新中国教育亲历者为个案的教育口述史研究。 |
六、结语: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的再思考 |
(5)1949-1966年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1、选题的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研究方案 |
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3、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4、研究基础和已具备的工作条件 |
一、建国前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概述(1901——1949) |
(一)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引进(1901——1921) |
(二)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兴盛与停滞(1921——1949) |
1、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兴盛(1921——1937) |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停滞(1937——1949) |
二、1949——1952 年的教育改革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转向 |
(一)新中国外国教育史研究起步的时代背景 |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定与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延续 |
2、苏联教育学和教育史理论着作的引进 |
(二)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开设 |
1、师范学校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历史沿革 |
2、1949——1952 年外国教育史学科地位的确定 |
三、1952——1956 年外国教育史学科的重建 |
(一)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转化:由西式到苏式 |
1、确立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取向 |
2、确立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的指导思想 |
3、五十年代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批判运动 |
(二)苏联教育史文献的继续引进 |
1、高等师范院校苏式教育史教材的采用 |
2、外国教育史刊物的变化 |
3、外国教育史课程地位的变化 |
(三)“苏式”教育史研究队伍的培养 |
1、苏联专家“来华”与中国学生“留苏” |
(1)苏联专家访华对新中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建议 |
(2)中国学生“留苏” |
2、培养“苏式”外国教育史工作者的起步 |
3、“苏式”培养过程对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影响 |
四、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中国化的艰难探索(1956——1966) |
(一)对教育史课程“苏联范例”的反思 |
(二)外国教育史学科的本土化 |
(三)建立“中国化”外国教育史学科的浅尝 |
1、外国教育史研究方法论的探索 |
2、外国教育史教材体系中国化的探索 |
(1)从教材体例与教材内容来讲 |
(2)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来讲 |
五、1949——1966 年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的经验与启示 |
(一)经验与教训 |
1、加强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史料建设 |
2、提高外国教育史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3、壮大外国教育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队伍 |
4、加强外国教育史领域的学术争鸣意识 |
(二)反思与启示 |
1、提高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地位 |
2、树立学科独立意识 |
3、增强学科现实意识 |
4、加强对外交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7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复苏(1978-1987) |
2.1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界广泛关注方法论问题 |
2.1.1 哲学界率先开展了方法论大讨论 |
2.1.2 历史学界对方法论问题的热烈讨论 |
2.1.3 教育学界由哲学向科学方法论的转变 |
2.2 教育史学科理论研究和反思性研究的开展 |
2.2.1 教育史学科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
2.2.2 教育史学科自我意识和自觉反思能力的增强 |
2.3 教育史学科方法论研究的理性光辉初现 |
2.3.1 教育史研究中“方法论”问题凸显 |
2.3.2 关于方法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日益深化(1988-1999) |
3.1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方法论研究获得新进展 |
3.1.1 哲学社会科学界对“人文精神”的重视 |
3.1.2 历史学领域的跨学科方法获得新进展 |
3.1.3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深刻反思与开始独立 |
3.2 教育史学科反思性研究与“现代性”的双重刺激 |
3.2.1 对教育史研究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 |
3.2.2 对教育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反思 |
3.2.3 新世纪的到来向教育史学科提出的现代化挑战 |
3.3 教育史学科方法论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
3.3.1 “方法论”在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肯定 |
3.3.2 方法论研究内容的新进展 |
第四章 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繁盛(2000-至今) |
4.1 21世纪国内外现代理论及多元方法的涌入 |
4.1.1 教育研究对国内外现代多元方法论的借鉴 |
4.1.2 历史学方法论的跨学科研究更加深入 |
4.2 教育史学科反思性研究的全面推进 |
4.2.1 对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
4.2.2 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
4.3 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整体提升 |
4.3.1 获得了对“方法论”这一对象本身的进一步认识 |
4.3.2 探寻一种独具“教育史”学科特色的具体方法论 |
4.3.3 积极创建“教育史学科方法论体系” |
第五章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反思 |
5.1 近四十年我国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特征 |
5.1.1 从多元方法论的借鉴到教育史学特殊方法论的追求 |
5.1.2 从早期的初步建设到批判性反思再到创新性研究 |
5.1.3 方法论研究与教育史学科研究水平总体一致 |
5.2 我国教育史学方法论建设的发展方向 |
5.2.1 对其他多元方法论保持更大的开放性 |
5.2.2 促进教育史学科特性与一般方法论原则的适度结合 |
5.2.3 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增强研究的计划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近十年国内教育史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教育史研究方法的拓展 |
(二)国内教育史研究量化分析相对薄弱 |
(三)跨学科研究是未来教育史研究的大趋势 |
(四)核心期刊和优秀硕博论文是教育史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的样本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CiteSpace |
(二)可视化分析 |
(三)近十年 |
三、文献综述 |
(一)CiteSpace的应用概况 |
1.CiteSpace在国内的引入及应用 |
2.CiteSpace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
(二)国内教育史研究综述的概况 |
1.研究层面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对象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1.硕博士论文 |
2.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
(二)数据预处理 |
第二章 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及聚类分析 |
(一)热点研究内容 |
1.注重当代价值 |
2.延续对美国教育的研究借鉴 |
3.师生管理 |
4.高等教育 |
5.女子教育 |
(二)热点时间节点 |
1.中国近代教育研究 |
2.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
3.中国现代教育 |
(三)热点研究方法 |
二、研究热点的迁移及研究前沿 |
(一)研究热点的变迁 |
(二)研究前沿 |
第三章 核心期刊论文的分析 |
一、研究主体分析 |
(一)作者合作网络:“贫富差距”大,大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
(二)机构合作网络:高校作为研究主体,多学科助力教育史研究 |
二、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
(一)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 |
1.教育史“元研究” |
2.教育史学科建设与研究 |
3.教育思想研究 |
4.中国教育史研究 |
5.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
(二)近十年期刊论文热点研究主题的变迁 |
(三)研究前沿及对未来研究趋势的预测 |
(四)对研究结果的检验 |
第四章 近十年国内教育史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的整体分析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热点的呈现 |
三、研究热点的变迁 |
(一)基础性研究主题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
(二)教育史年会紧扣时代特点,引领教育史研究前沿 |
(三)学位论文中新的研究热点的生长性较好 |
(四)研究内容由静变动,研究视角逐渐细微 |
四、研究前沿与研究趋势的预测 |
第五章 近十年来国内教育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一、近十年来国内教育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史学科涵盖范围太广,与其他学科的边界不明晰 |
(二)教育史研究侧重于教育历史的研究,忽略了教育史的理论建设. |
(三)教育史学科的定位不明确,对教育史学科的功用期望值过高 |
(四)跨学科研究的广度不断发展,深度有待加深 |
(五)论文关键词的提取规范性有待加强 |
二、对教育史研究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重视合作研究,建立教育史理论体系 |
(二)慎重考量教育史研究的目的,使教育史学科发展更加科学 |
(三)转换研究范式,重视跨学科研究,为教育史学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
(四)统一教育史相关术语,规范话语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外国教育史学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外国教育史学 |
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外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讨论 |
三、外国教育史学的发展与繁荣 |
四、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危机与转向 |
(一) 外国教育史学科整体危机的讨论 |
(二) 新史学影响下的外国教育史观反思 |
(三) 西方教育史学理论的系统梳理 |
(9)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特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发展溯源 |
(一)外部需求 |
1.多元文化主义史学的影响 |
2.史学的反思:从“碎片化”走向“综合” |
3.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 |
(二)内部动力 |
1.职业取向与学术取向的斗争 |
2.研究者主体意识改变,与历史学联盟 |
二、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 |
(一)从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反思到全球化发展 |
1.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反思 |
2.教育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
3.对传统叙事的回归与全球化 |
(二)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
1.历史学科取向 |
2.社会学科取向 |
3.教育学科取向 |
4.多元文化取向 |
三、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特征 |
(一)历史学领域的复归与关照 |
(二)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
1.从传统历史叙事走向历史分析 |
2.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 |
(三)研究者主体意识凸显:重视心智史研究 |
四、美国教育史研究发展的启迪 |
(一)重新修正、定位教育史的学科性质 |
1.教育史学科的“教育性”与“历史性” |
2.教育史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性” |
3.教育史学科的“独立性”与“整体性” |
(二)构建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与知识体系 |
1.我国教育史研究的态势及问题 |
2.确立我国教育史学的研究范畴和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2000-2016)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发展态势阶段性总结的需要 |
(二)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不断反思的需要 |
(三)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开拓新方法的需要 |
(四)补充和完善我国外国教育史元研究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CiteSpace软件 |
(二)知识图谱 |
四、研究综述 |
(一)我国外国教育史定性研究综述 |
(二)我国外国教育史定量研究综述 |
(三)知识图谱运用于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综述 |
(四)国外知识图谱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方法、创新和不足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不足之处 |
一、研究设计 |
(一)选取研究样本 |
(二)主要研究步骤 |
1. 指定研究工具 |
2. 确定分析项目 |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分析 |
(一)文献年度分析 |
(二)文献作者分析 |
(三)发文机构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三、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
(一)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界定 |
1. 研究热点界定 |
2. 研究前沿界定 |
(二)外国教育史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展示和列表分析 |
1. 研究热点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展示 |
2. 外国教育史研究热点的高频次高中心性关键词列表分析 |
3. 外国教育史研究热点领域的结论分析 |
(三)外国教育史研究前沿可视化图谱展示和列表分析 |
1. 研究前沿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展示 |
2. 代表外国教育史研究前沿的高突变值关键词列表 |
3. 新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前沿的基本内容分析 |
四、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综述与展望 |
(一)研究综述 |
1. 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基础 |
2. 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
3. CiteSpace运用在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利弊 |
(二)研究展望 |
1. 巩固外国教育史传统领域的研究 |
2. 持续探索交叉学科地带的外国教育史研究 |
3. 积极推动外国教育史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世纪初期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D]. 郭海洋. 河北大学, 2020(08)
- [2]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创立及早期专业化探究(1978-1988)[D]. 冯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70年来外国教育史学科进展[J]. 孙益,陈露茜,张斌贤. 教育研究, 2019(09)
- [4]新中国教育史学七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 孙杰. 高等教育研究, 2019(08)
- [5]1949-1966年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赖鑫.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发展问题研究[D]. 史晓莹. 河北大学, 2019(08)
- [7]近十年国内教育史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D]. 禹玉悦.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8]外国教育史学在中国[J]. 陈露茜.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9]20世纪末以来美国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特征探究[D]. 孙蓉鑫. 河南大学, 2018(01)
- [10]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2000-2016)数据[D]. 雷祎晴. 河南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