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门机变幅机构平稳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雷,徐萍[1](2021)在《跑合试验对螺杆变幅机构的必要性的实例分析》文中提出变幅机构是门座机上的重要工作机构,螺杆变幅机构更频繁的使用在船厂门座机,以解决重载大幅度的作业工况,其关键部位均为非标设计,通过齿轮啮合和螺纹啮合进行驱动,并采用循环油浴润滑。螺杆变幅机构在出厂前需要进行空载及轻载跑合试验,以清除啮合铁屑,并核查变幅机构的运行平稳性。
赵玉香[2](2020)在《全液压动臂塔机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工程建设愈发向高空发展,对施工空间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被定位为高空狭小空间施工作业的全液压动臂塔机,便成为了首选。全液压动臂塔机以其起升高度高、工作幅度大、承载能力强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全液压动臂塔机自重大且带载变幅,频繁的工况转换会造成变幅系统的摆动和冲击,这种摆动和冲击在影响变幅机构工作平稳性的同时,还会造成塔身结构的疲劳损伤、破坏液压元件密封,降低整机的有效工作寿命。因此,对全液压动臂塔机工况转换过程的工作特性加以重视。现阶段,借助仿真方法对设备工作特性进行研究是大型装备进行技术消化和改进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最大起重力矩2400t·m全液压动臂塔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变幅机构带载工作时,惯性载荷大,造成系统的压力冲击和起重臂摆动问题。采用机液一体化仿真的方法对变幅机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相较于传统的将变幅机构划分为机械、液压两个子系统分别进行研究的方法,更加注重机液耦合关系对变幅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更符合实际。通过仿真实验研究机、液耦合对系统摆动和压力冲击的影响,进而改进变幅机构液压系统,从而达到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更匹配的目的。首先利用AMESim软件搭建全液压动臂塔机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模型,设置仿真工况,在空载工况下验证建模正确性的同时对变幅机构带载变幅,在最大工作幅度80m时起重13t工况对变幅过程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工况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惯性载荷是变幅机构压力冲击和起重臂摆动的原因。随后,分析变幅机构动态特性影响因素,即变幅钢丝绳、换向阀阀口全开的时间和平衡阀。将这些影响因素调至最佳状态,仿真结果显示:变幅下降时马达压差波动差值下降34.1%、起重臂摆动基本消除,但变幅起升时仍存在冲击和摆动。结合相关文献,在变幅机构液压系统中加入蓄能器改进变幅机构液压驱动回路。仿真结果表明:变幅起升时系统压力冲击峰值下降16.84%、起重臂最大振幅减小38.12%;变幅下降时马达压差波动差值下降34.1%、起重臂摆动基本消除。本文为研究全液压动臂塔机机液一体化联合仿真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其他大功率机液一体化系统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全晓军[3](2019)在《门座式起重机自动化改造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门座式起重机作为一种机动灵活、通用性强的起重设备,是散货港口最为重要的装卸机械之一。门座式起重机的自动化是港口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港口门座式起重机操作自动化程度较低、严重依赖人工,与智慧港口的效率、安全、环保等要求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门座式起重机进行自动化改造势在必行,由于门座式起重机结构繁多、运动轨迹复杂,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逐步对门座式起重机的自动化改造进行研究。门座式起重机主要运行机构是由复杂的臂架系统和钢丝绳共同组成的,运行的平稳性是门座式起重机自动化改造的重要环节。论文首先以CAD图纸为依据,使用SolidWorks软件将门座式起重机的主要运行机构进行3D建模,将装配好的模型导入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分析,利用ADAMS和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根据门座式起重机的运行特点,建立了门座式起重机防摇控制的多种数学模型,并逐个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适合门座式起重机的防摇模型。接着同样是以提高门座式起重机自动化的运行平稳、操作精确为目标,对门座式起重机变频控制进行研究,分析了变频控制的结构和原理,重点分析了矢量控制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又对传统V/F变频控制和矢量变频控制各自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矢量变频更适合门座式起重机这种力矩变化频繁、低速性能要求好、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场合,对港口门座式起重机变频器改造进行介绍,使用变频器监控软件对变频系统的控制性能和动态响应速度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检验了矢量变频系统控制性能稳定、动态响应迅速的优势,并对改造后的变频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最后对门座式起重机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建设内容、控制要点、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设计自动控制的方案和实施流程,对自动控制中的关键部件进行重点介绍,对港口正在进行中的门座式起重机半自动化改造工程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进行分析。研究门座式起重机变幅、回转、起升机构半自动化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是门座式起重机整体自动化的前提,为日后多机自动化运行提供经验和打下基础。
王国贤,黄大成,王贡献,肖汉斌[4](2019)在《组合臂架式门座起重机的匀速变幅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常规调速模式下组合臂架式门座起重机在变幅过程中存在速度不稳定、机械冲击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能更好地适用于组合臂架门座起重机非线性变幅过程的优化调速方案。首先利用变频变幅电机的编码器实时测出的电机转角,运用反求方法由电机转角反推变幅的幅度大小,再根据幅度大小和期望的匀速变幅速度反求出期望的电机转速值。然后再利用PLC控制电机转速,使象鼻梁端点的水平速度实现匀速。该优化调速方案的有效性得到了基于Matlab和ADAMS的联合仿真试验的验证。
黄大成[5](2018)在《组合臂架门座起重机非线性变幅过程的最优化控制》文中认为门座起重机的组合臂架式变幅机构可以视为一个非线性的变速器,其传动比在变幅过程中随幅度的改变而不断地变化。常规的变幅调速系统是一个完全开环的系统,当变幅电机在司机的控制下保持匀速时,输出的变幅速度只能任由变幅机构非线性变速后非匀速地变化,导致变幅过程中存在着速度不稳定、机械冲击大等问题。匀速变幅控制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改善门机变幅特性的一种先进的调速控制方法。这种控制模式,以保证输出的变幅速度维持恒定为控制目标,实时地根据变幅的幅度调节变幅电机的转速。但是,目前的匀速变幅控制系统都只是直接给出一些孤立的解决方案,缺乏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也看不到相应的优化控制策略,一些关键技术也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本文把门机变幅机构的动力学系统分析与非线性最优控制理论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状态逆模型结合PID调节的、能够实现自动匀速变幅的调速控制方案,对变幅系统最优控制器进行了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和控制参数整定。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得到了基于Simlink的仿真试验的验证,并在缩小比例模型的门座起重机平台上进行了间接试验验证。论文涵盖以下主要研究工作:(1)对组合臂架式门座起重机的变幅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完成了变幅机构的形位信息的求解,将最终得到的变幅机构的等效传动比I与电机转角的函数关系运用Matlab进行数值采样并用多项式进行拟合,完成匀速变幅动态逆模型的建立。同时,为增加该调速方案的通用性开发了VB可视化界面,通过输入门机技术参数可直接得到I与电机转角的对应关系。(2)从非线性最优控制理论出发,证明提出的变幅过程匀速调速方案符合最优控制理论,并对基于非线性动态逆模型的变幅调速系统最优控制器进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为提高变频电机的随动控制的性能,采用工程上易于实现的PID调节让变频电机的输出转速更好地跟踪由动态逆控制律决定的期望的转速,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PID参数进行整定。(3)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试验对提出的门机优化调速方案进行了有效性验证。首先根据优化调速方案建立变幅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然后输入所需的各参数进行仿真,分别对电机转速为恒定及电机按理想曲线转动时的变幅速度变化情况进行仿真,得到象鼻梁端点水平速度曲线变化图,并对所得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验证了门机变幅优化调速方案的有效性。(4)为进一步验证此方案的有效性,设计了一缩小型组合臂架门座式起重机变幅速度测试实验,实验中变幅速度测量采用完全自主设计开发的基于超声波测速的试验装置。试验时分别对电机转速为恒定及电机按理想曲线转动时的变幅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实测,实验结果验证了文章提出的优化调速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适用于组合臂架门座起重机非线性变幅过程的优化调速方案以非线性最优控制原理为理论基础,体系严密,易于理解也易于实现,且有清晰的优化策略,与现有的控制方案相比,该方案直接采用变频电机自带的编码器的输出信号作为逆模型的输入信号,无需臂架角度传感器,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同时,采用了PID补偿,控制精度更加令人满意,变幅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苏艳[6](2014)在《四连杆门座起重机变幅机构齿轮齿条动力学分析》文中指出四连杆门座起重机是广泛应用于港口、制造工厂等需要进行装卸、安装作业场合的大型机械。变幅机构是门座起重机最重要的工作机构之一,通过变幅机构能够实现货物水平位移,扩大起重机的作业范围。门座起重机有多种变幅方式,齿轮齿条变幅是最常用的一种型式,在变幅过程中,齿轮齿条受到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断变化的,由此造成齿轮齿条啮合情况恶劣,且安装误差对其啮合状况有着重大影响,现在对于齿轮、齿条强度校核主要以静强度校核的方式,对于动态变化力产生的影响,主要以添加动态系数的方式来考虑,这样计算的结果不太准确,也不能表现齿轮、齿条在变幅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情况。本文以安装中的变幅齿轮、齿条齿侧间隙及变幅齿轮驱动函数为变量,研究变幅机构齿轮齿条的动态接触力。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门座起重机变幅机构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建立变幅齿轮、齿条啮合力动力学模型,分析啮合力的激励因素;(2)通过三维软件SOLIDWORKS建立四连杆门座起重机三维模型结合ADAMS,对变幅系统进行刚体动态分析,得到不同激励下变幅齿轮与齿条间的动态接触力曲线;(3)在ADAMS中建立变幅臂架柔性体模型,对四连杆门座起重机的变幅过程进行刚柔耦合分析,得到在刚柔耦合状态不同激励下,变幅齿轮、齿条啮合动态力曲线及柔性体应力变化云图;(4)在ANSYS/LS-DYNA环境中,对变幅齿轮、齿条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与求解,得到齿轮与齿条随时间变化的应力云图及齿轮、齿条接触力曲线图。本文以变幅齿轮、齿条齿侧间隙及变幅齿轮起、制动驱动函数为变量,研究变幅齿轮、齿条在啮合过程中的动态力参数与应力变化过程,为以后选取起、制动方式及齿侧间隙提供依据,提高安装精度,减变幅变幅齿轮、齿条冲击,提高其使用寿命,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刘普[7](2014)在《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港口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门座起重机是港口主要的装卸设备之一。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物资交流的频繁,门座起重机的运货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大型化、复杂化。使得港口对门座起重机的控制准确度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业过程中门座起重机的反应速度、平稳性以及可靠性的要求也大大提高。PLC集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多种技术发展而来,具有体积小、功能丰富强大、可靠性高、可适应恶劣工作环境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工业控制场合。使用变频器进行调速可以使起重机获得更广的调速范围,具备良好的低速就位性能,提高电动机的运行效率,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满足门座起重机当前的作业要求和港口未来发展的需求,论文研究通过PLC控制技术和变频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门座起重机的控制系统。首先,研究了门座起重机起升、变幅、旋转、行走四大机构的结构及其运行原理,讨论了门座起重机的技术参数。其次,分析了四大机构的控制要素,讨论了主要的控制对象,分析并提出了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然后,以欧姆龙PLC为核心,结合变频器、现场总线技术等搭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最后,在硬件平台基础上,使用软件CX-Programmer进行控制系统程序的设计,并给出了起升机构和行走机构程序的流程图及具体的程序分析,并对如何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作了研究和分析。但由于实际项目尚未实施,因此对论文的研究未做具体实现。
朱成,赵青,李伟[8](2013)在《船厂门机变幅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门机在修造船厂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以D2545型门机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整机使用性能和成本的变幅系统入手,分别计算和比较水平性、不平衡力矩、臂架结构和变幅机构功率这几个关键技术参数,说明优化方案对成本和使用性能的影响。
赵程鹏[9](2011)在《中小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系统及装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集装箱运输量保持较高增长率,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日渐明显,大多数港口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和专业高效,逐步向专业化和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体系转变,对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的应用和改进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集装箱吞吐量逐年增加,集装箱码头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对于港口经营者来说,为了提高码头的通过能力,降低营运成本,以及减少船舶的在港停泊时间,要么采用扩建码头,增加泊位数量的方法;要么就需对现有的港口装卸机械进行科学、有效地配置与管理,从而实现码头经营的高效化。从降低经营成本的角度来说,合理有效地使用港口装卸机械,制定出有效的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流程从而提高装卸效率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装卸工艺现代化是港口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港口挖潜、革新、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在深入分析原有装卸工艺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小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系统的特点,预测集装箱装卸工艺的发展趋势,提出新型的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并针对该系统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回顾了国内外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的研究动态和常用装卸设备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港口装卸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系统地分析了集装箱港口的平面基本设施和主要,机械设备的构成,对码头调度原则、生产作业流程作了说明,分析总结了各种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了新型的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即辊柱输送装卸工艺系统。对新型辊式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及其装备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给定的工艺参数完成了码头的工艺总体设计。对新型系统进行了系统工艺流程分析,并与传统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进行了综合比较。对构成辊柱输送装卸工艺系统的主要装备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与辊柱输送系统进行了性能研究和技术设计,分析其主要技术参数对装卸工艺系统的影响,确立了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与辊柱输送系统在装卸工艺系统中的可行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集装箱港口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利用相关软件对集装箱港口装卸工艺进行了初步的仿真研究,并找出装卸工艺系统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改进系统,提高集装箱装卸的效率提供参考。
汪祖功[10](2010)在《PLC及变频技术在港口设备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PLC及变频技术在港口设备上的应用展开论述。
二、关于门机变幅机构平稳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门机变幅机构平稳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跑合试验对螺杆变幅机构的必要性的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象描述 |
2 原因分析 |
3 现象分析 |
4 结论 |
5 解决方案及验证 |
(2)全液压动臂塔机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幅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工程机械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概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研究主要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全液压动臂塔机变幅机构 |
2.1 引言 |
2.2 变幅机构概述 |
2.2.1 变幅机构分类 |
2.2.2 变幅机构结构组成 |
2.3 变幅机构液压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AMESim仿真软件 |
3.2.1 AMESim的优点 |
3.2.2 AMESim建模步骤 |
3.3 变幅机构建模 |
3.3.1 平面机械库建模 |
3.3.2 变幅机构各结构建模 |
3.3.3 变幅机构机械模型 |
3.4 变幅机构液压驱动回路建模 |
3.4.1 平衡阀仿真模型建立 |
3.4.2 变幅机构液压驱动模型 |
3.5 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模型 |
3.6 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模型验证 |
3.6.1 仿真工况设定 |
3.6.2 仿真结果分析 |
3.6.3 理论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幅机构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及改进 |
4.1 引言 |
4.2 变幅机构仿真分析 |
4.3 变幅机构惯性载荷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
4.4 变幅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因素 |
4.4.1 变幅钢丝绳对变幅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2 换向阀对变幅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 |
4.4.3 平衡阀参数对变幅机构动态特性影响的正交仿真实验 |
4.4.4 仿真分析 |
4.5 变幅机构液压系统改进 |
4.6 改进后的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建模 |
4.6.1 蓄能器建模 |
4.6.2 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门座式起重机自动化改造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门座式起重机自动化研究概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门座式起重机吊重防摇仿真分析 |
2.1 门座式起重机模型建立 |
2.1.1 门座系统的三维模型 |
2.1.2 齿圈和转台机构的三维模型 |
2.1.3 四连杆臂架系统的三维模型 |
2.2 门座式起重机ADAMS模型的建立 |
2.2.1 ADAMS几何模型导入 |
2.2.2 添加约束 |
2.2.3 建立钢丝绳多杆模型 |
2.2.4 施加风载 |
2.3 SIMULINK与 ADAMS建立连接 |
2.3.1 输入状态变量的创建 |
2.3.2 将状态变量指定为输入变量 |
2.3.3 输出状态变量的创建 |
2.3.4 指定状态变量为输出变量 |
2.3.5 控制参数的导出 |
2.4 SIMULINK模型仿真系统 |
2.5 门座式起重机防摇控制仿真 |
2.5.1 门座式起重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
2.5.2 门座式起重机象鼻梁顶端的速度计算 |
2.5.3 门座式起重机防摇模型1 |
2.5.4 门座式起重机防摇模型2 |
2.5.5 门座式起重机防摇模型3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矢量变频改造分析 |
3.1 变频调速的原理 |
3.1.1 基频以下的调速 |
3.1.2 基频以上的调速 |
3.2 矢量变频控制方式 |
3.2.1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
3.2.2 矢量变换的规律 |
3.2.3 矢量变换中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3.2.4 变频器V/F控制和矢量控制的特点比较 |
3.3 变频控制系统改造 |
3.3.1 变频器的选型 |
3.3.2 系统图的设计 |
3.3.3 系统性能测试 |
3.3.4 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门座式起重机自动控制研究 |
4.1 门座式起重机全自动控制建设内容 |
4.1.1 物料识别 |
4.1.2 物料抓取 |
4.1.3 物料转移 |
4.1.4 物料卸载 |
4.2 门座式起重机半自动控制分析 |
4.2.1 建设内容 |
4.2.2 门座式起重机半自动化硬件部分改造 |
4.2.3 各机构动作流程及PLC变频器交互协议 |
4.2.4 系统部分程序 |
4.3 吊重定位校准方法 |
4.3.1 起升机构的定位校准 |
4.3.2 旋转机构的定位校准 |
4.3.3 变幅机构的定位校准 |
4.4 变频器参数设置 |
4.5 门座式起重机半自动运行效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组合臂架式门座起重机的匀速变幅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门机变幅速度的非线性波动机理 |
2 调速方案的优化 |
3 电机转速的反求 |
4 仿真验证 |
4.1 建立控制模型 |
4.2 联合仿真的实现 |
4.3 仿真结果 |
5 结论 |
(5)组合臂架门座起重机非线性变幅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组合臂架式门座起重机变幅机构概况 |
1.2.2 变幅机构的设计、控制、性能分析研究现状 |
1.2.3 门机变频调速、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门座式起重机变幅控制方案分析 |
2.1 门机变幅速度的非线性波动机理 |
2.2 调速方案的优化 |
2.2.1 变幅调速控制方案分析 |
2.2.2 门机优化调速参照量的选择 |
2.2.3 优化调速参照量整定方案 |
2.2.4 门机优化调速方案设计 |
2.3 变幅调速优化系统的说明 |
2.3.1 控制方案原理框图 |
2.3.2 PLC控制系统 |
2.3.3 变频调速系统 |
2.3.4 优化调速方案关键参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门机变幅机构形位信息求解 |
3.1 调节系数I的函数求解 |
3.1.1 速度瞬心法 |
3.1.2 组合臂架门座式起重机简化模型建立 |
3.1.3 臂架转角与齿轮转动关系求解 |
3.1.4 调节系数与电机转角关系求解 |
3.2 MATLAB 的 M 文件编程 |
3.2.1 组合臂架门机技术参数 |
3.2.2 M文件编程 |
3.2.3 曲线拟合多项式 |
3.3 门机匀速变幅VB软件设计 |
3.3.1 系统开发环境 |
3.3.2 系统设计与功能分析 |
3.3.3 VB系统功能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最优控制器设计 |
4.1 变幅调速系统的最优化模型 |
4.2 最优控制器的求解 |
4.3 PID参数优化 |
4.3.1 PID控制器结构及控制算法 |
4.3.2 粒子群优化算法介绍 |
4.3.3 粒子群优化算法整定PID参数原理 |
4.3.4 应用仿真研究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门机变幅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5.1 门机变幅机构建模 |
5.1.1 动力装置模型建立 |
5.1.2 变幅调速模型建立 |
5.1.3 动力装置仿真 |
5.2 门机变幅控制系统仿真 |
5.2.1 门机变幅机构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
5.2.2 变幅速度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分析 |
6.1 实验门机技术参数 |
6.2 门机实验过程介绍 |
6.3 超声波测速装置设计 |
6.4 变幅速度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6)四连杆门座起重机变幅机构齿轮齿条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动态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变幅系统齿轮齿条动力学模型 |
2.1 齿轮齿条动力学模型 |
2.1.1 啮合力动力学模型 |
2.1.2 齿轮啮合动态激励 |
2.2 MQ1630 门座起重变幅机构齿条力计算 |
2.2.1 MQ1630 变幅机构简介 |
2.2.2 MQ1630 变幅机构性能参数 |
2.2.3 MQ1630 变幅机构齿条力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ADAMS 的变幅齿轮齿条动力学分析 |
3.1 相关软件介绍 |
3.1.1 虚拟样机简介 |
3.1.2 ADAMS 模块介绍 |
3.1.3 ADAMS 软件的应用 |
3.1.4 SOLIDWORKS 软件的介绍 |
3.2 变幅齿轮齿条多刚体动力学 |
3.2.1 ADAMS 多刚体系统的组成 |
3.2.2 ADAMS 刚体动力学基础 |
3.2.3 SOLIDWORKS 三维模型的建立 |
3.2.4 约束添加 |
3.2.5 接触添加 |
3.2.6 变幅齿轮、齿条动力学变量选择 |
3.2.7 匀加速起、制动仿真结果 |
3.2.8 变加速起、制动仿真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ADAMS 的变幅系统刚柔耦合分析 |
4.1 臂架柔体建立 |
4.2 变幅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 |
4.2.1 匀加速起、制动仿真结果 |
4.2.2 变加速起、制动仿真结果 |
4.3 臂架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 LS-DYNA 变幅齿轮齿条强度分析 |
5.1 LS-DYNA 相关介绍 |
5.1.1 ANSYS 简介 |
5.1.2 LS-DYNA 简介 |
5.2 动力学分析 |
5.2.1 有限元建模 |
5.2.2 材料的选择 |
5.2.3 单元的选择 |
5.2.4 网格的划分 |
5.2.5 PART 定义 |
5.2.6 载荷定义 |
5.2.7 接触施加 |
5.2.8 求解设置 |
5.3 变幅齿轮齿条仿真结果 |
5.3.1 变幅齿轮、齿条应力云图 |
5.3.2 变幅齿轮、齿条接触力曲线 |
5.3.3 变幅齿条速度曲线 |
5.3.4 仿真结果汇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港口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门座起重机 |
2.1 概述 |
2.2 门座起重机结构简介 |
2.2.1 门座起重机分类 |
2.2.2 门座起重机技术参数 |
2.2.3 门座起重机四大机构简介 |
2.2.4 门座起重机工作原理 |
3 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控制系统控制要素 |
3.1.1 起升机构 |
3.1.2 变幅机构 |
3.1.3 旋转机构 |
3.1.4 行走机构 |
3.1.5 其它控制要素 |
3.2 被控对象分析 |
3.3 输入输出信号归纳 |
3.4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4 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4.1 PLC选型 |
4.2 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 |
4.2.1 PLC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4.2.2 CS1系列PLC机架扩展 |
4.2.3 欧姆龙工业网络体系 |
4.2.4 CompoBus/D总线网络 |
4.3 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
4.3.1 变频调速原理 |
4.3.2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
4.3.3 变频调速关键技术及实施方案 |
4.3.4 变频调速系统图 |
5 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程序及可靠性分析 |
5.1 CX-One概述 |
5.2 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及分析 |
5.2.1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5.2.2 起升机构程序设计 |
5.2.3 行走机构程序设计 |
5.3 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
5.3.1 影响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因素 |
5.3.2 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的若干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船厂门机变幅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平性分析 |
1.1 原方案水平性分析 |
1.2 新方案水平性分析 |
2 不平衡力矩分析 |
2.1 原始方案不平衡力矩 |
2.2 新方案不平衡力矩 |
3 臂架结构分析 |
3.1 原始方案臂架结构计算 |
3.2 新方案臂架结构计算 |
4 变幅机构功率分析 |
5 结语 |
(9)中小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系统及装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集装箱装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集装箱装卸工艺方案分析 |
2.1 底盘车装卸工艺方案 |
2.2 集装箱跨运车装卸工艺方案 |
2.3 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装卸工艺方案 |
2.4 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装卸工艺方案 |
2.5 集装箱正面吊运机工艺方案 |
2.6 集装箱滚装装卸工艺方案 |
2.7 叉车工艺方案 |
2.8 装卸工艺流程比较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辊柱输送装卸工艺系统方案 |
3.1 辊柱输送装卸工艺系统方案 |
3.2 辊柱输送装卸工艺系统的构成 |
3.2.1 中继转运机 |
3.2.2 固定式栈桥 |
3.3 集装箱装卸工艺系统总体设计 |
3.3.1 系统总体设计参数 |
3.3.2 泊位起重机数量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 |
4.1 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的性能分析 |
4.1.1 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的优点 |
4.1.2 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的缺点 |
4.2 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的适用范围 |
4.3 岸边臂桥架集装箱起重机的主要设计参数确定 |
4.4 起重机工作机构和金属结构的主要型式 |
4.5 货物水平位移补偿系统设计 |
4.5.1 货物水平位移补偿系统的工作原理 |
4.5.2 变幅系统几何尺寸的确定 |
4.5.3 货物水平位移曲线 |
4.6 连杆活对重式臂桥架自重平衡系统设计 |
4.6.1 不平衡力矩确定 |
4.6.2 确定变幅驱动各构件的主要尺寸 |
4.6.3 确定由对重和结构自重产生的不平衡力矩 |
4.6.4 对重系统的设计 |
4.6.5 不平衡力矩曲线 |
4.7 集装箱臂桥架起重机运行参数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辊柱输送系统 |
5.1 辊柱输送机数量的确定 |
5.2 固定式栈桥数量的确定 |
5.3 辊柱输送机主要设计参数 |
5.3.1 尺寸参数 |
5.3.2 辊柱输送机运行参数的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装卸作业过程的仿真 |
6.1 仿真制作软件的选择 |
6.2 FLASH软件简介 |
6.3 动画制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PLC及变频技术在港口设备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PLC和变频调速 |
2.1 PLC控制。 |
2.2 变频调速。 |
3 变频系统及PLC的选型 |
4 改造后该门机控制系统组成了Compobus/D网络, 由以下器件组成。 |
5 各机构的安全保护及检测。在软硬件设计中, 对安全检测和保护做了周密的设计。 |
5.1 主起升机构安全保护及检测。 |
5.2 旋转机构安全保护及检测。 |
5.3 变幅机构安全保护及检测。 |
5.4 大车走行机构安全保护及检测。 |
5.5 供电安全保护及检测。 |
5.6 防台风安全及检测。 |
6 效果分析 |
6.1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
6.2 提高装卸作业的稳定性和装卸效率。 |
四、关于门机变幅机构平稳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跑合试验对螺杆变幅机构的必要性的实例分析[J]. 刘雷,徐萍. 内燃机与配件, 2021(12)
- [2]全液压动臂塔机变幅机构机液一体化仿真研究[D]. 赵玉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门座式起重机自动化改造工程研究[D]. 全晓军. 深圳大学, 2019(01)
- [4]组合臂架式门座起重机的匀速变幅控制[J]. 王国贤,黄大成,王贡献,肖汉斌. 起重运输机械, 2019(06)
- [5]组合臂架门座起重机非线性变幅过程的最优化控制[D]. 黄大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6]四连杆门座起重机变幅机构齿轮齿条动力学分析[D]. 苏艳.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港口门座起重机控制系统研究[D]. 刘普.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8]船厂门机变幅系统的优化设计[J]. 朱成,赵青,李伟. 港口装卸, 2013(06)
- [9]中小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系统及装备的研究[D]. 赵程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10]PLC及变频技术在港口设备上的应用[J]. 汪祖功.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