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家庭——SOHO家庭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家庭——SOHO家庭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一族——SOHO族(论文文献综述)

韩建勇[1](2019)在《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流动人口基数日益庞大,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居住问题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居住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设计问题,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策引导、人口激增以及行业发展等多因素共振,推动了租赁公寓的快速发展,成为当下解决社会居住问题的产物。与此同时,在当前体验经济的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被广泛接受,人们越来越重视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在繁华城市的各处,居住着成千上万的来自五湖四海的租赁群体,数量庞大,居住空间狭小。受居住空间、行为偏好以及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有着独特多元的生活方式。租赁群体的饮食行为作为居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有着多样化的特征和需求。然而目前公寓餐厨空间的设计存在客群定位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空间形式混乱等问题。在公寓集约化设计的原则下,满足用户餐厨功能的多样化需求,为用户创造舒适的餐厨环境,追求用户心理上的情感愉悦是未来公寓餐厨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对于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租赁公寓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相关易混淆概念进行了概念的辨析,通过阅读各类相关文献,梳理和总结了当前公寓和厨房的发展概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其次,以行为学为切入点,深度挖掘饮食行为与餐厨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针对对现有公寓餐厨空间研究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调研方案,从当前公寓餐厨空间现状和租赁群体生活形态两个方面展开调研,对所获取的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现状问题,为结论提供实践依据,挖掘公寓租赁群体对于餐厨空间的诉求;最终,基于前文的研究,将租赁公寓的餐厨空间从功能配置、空间尺度和环境氛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空间设计方法。以期将公寓租赁群体生活形态的多样化特征作为最根本的设计依据,不断优化餐厨空间设计,规避通用设计,为租赁群体创造一个满足需求、环境舒适的公寓餐厨环境。

马启航[2](2018)在《基于时空转换概念的SOHO办公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世界已实现了网络全覆盖,甚至网络已脱离了载体以无线的形式慢慢拓展到办公、消费、交通等各个系统领域。人们的办公形式也随之变得多样化、自由化,家庭式办公成为了当今非常重要的一种办公方式,家庭办公群体越来越大,涉及行业越来越广,SOHO大军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本课题以国内外SOHO群体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托,从两点入手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SOHO一族的职业类型和常规办公形态,探究特殊办公形态下对于办公家具功能的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对SOHO一族的办公空间进行分析,从功能需求入手,归纳出空间类型以及空间规划原则。将SOHO群体对于办公家具功能的多样化需求和对于办公空间的需求相结合,归纳出SOHO办公家具的基本设计要素。由于SOHO办公家具一般要兼容办公和生活双重功能,因此需根据特殊的人机需求整合出系统化的设计标准。人们对于同一空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空间的结构转换来满足,空间需求是本文研究的大前提,以时间作为轴线进行探索,由此提出“时空转换”概念,将家具设计对于空间的静态需求转换为对于时间、空间多维的动态需求。由于SOHO办公模式的独特性,办公空间相对紧凑,因此对于空间的高效利用是本文重点探究的方向。在此方向的探索下,提出了SOHO办公家具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创新设计方法,并为创新设计方法探寻工艺与技术支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设计的运用会使整个工作空间变得灵活流动,具备完善的“时空转换”性能。总之,对于办公家具的设计研究不应局限在家具本身,应考虑其与使用者的关系,与空间环境的关系。通过结构和功能的双重创新来满足空间的多样性需求,使SOHO群体在工作中更加舒适自如,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尽情享受办公的乐趣。

苏琳[3](2018)在《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新词语的相关研究,无论理论探讨还是词语辨析,都有不少成果。新时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系统的日益普及,改变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交际方式和交流用语,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们的交流和书写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和研究新词语形成的机制,规范语言词语的使用,进而规范人们的表达书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对于汉语词汇的研究已经取得不菲的成绩,对词汇的系统建设、字典编撰、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词汇研究体系中,新词语的造词机制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化、专业化。现在大多数新词造词研究都是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汉语造词的形式、外部原因、来源,这些研究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没有系统地解释新词造词的内在机制。笔者以汉语词汇学和汉语语言学作为基本研究理论支撑,同时以认知语言学、词源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哲学等相关理论为借鉴,通过搜集、整理、对比已有新词语料库,以实际新词数据为素材,对新词语的造词内部机制,结合理论数据分类别地进行研究,达到词汇溯源、规范使用、现实指导的目标。本文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了新时期汉语造词的研究背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词也跟着时代的变化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信息的普及,又出现了新一批词汇,这是社会变迁与时代变革在词汇造词上的具体呈现。在此,首先分别从三个发展阶段介绍各个时期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新词语的界定标准和来源,通过新词的结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对现今新词语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修辞方式、多种学科融合、类词缀、汉语构词方式、规范研究等方面阐述。最后分析目前的语料来源,在此素材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总结,从而形成新时期的语料素材。第二章笔者对我国汉语新词语的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别从汉语的新词学术关注度、新词的创制方法以及新词论文作者统计等方面汇总,对已经发表的学科和刊物及数量进行统计,得出目前汉语新词语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且分析众多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通过本章研究能够得出,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新词语将会以原有的语言学原理为创制基础,同时结合电子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和新媒体技能等综合因素,对我国汉语新词语创制的知识结构有重大的影响和改变。第三章是对汉语新词语形成动因进行研究。汉语新词语产生的背景一般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概念、新事物、新思想不断产生。因此,语言也紧随着这些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新词语主要由以下几种方式产生:(1)将原本存在的语言原则,按照某种特定的关系进行重新组合。(2)对原有语言规则的偏离。(3)旧词新义。(4)词语融合。这些词语在不断相互撞击与融合的历程中,映射出语言学内在的发展轨迹;另外隐含、联结、激活、抑制等是新词语出现及使用的内部规约。通常第一个被激活的词汇具有异质性。由于此种性质突然显现,并由此而被大家所认知及命名。在汉语当中很多的新词语都是以内含词语和词义激活为基础,进而借助于抑制和联结这两个规约共同作用而达成的。其在新词出现及使用上是相互促进,并对外在形式及意义上一起推进了词语内在体系的改变;新词语产生方式主要是联想和类推。汉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一个含义到多个意义等方式,且语言联想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类似,类推在汉语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既表现在构词、语音等变化上,还体现在新词含义的变化。第四章是从新词语变异的外因、内因、词性、词形以及句法、语序等语法角度对汉语新词语变异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章从新词语的构词特征、汉语语法变异、造词词汇的变异、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新词使用的规范原则等方面,对新词语的构成和变异进行探讨。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词语变异方面,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外部动因,例如语言接触、社会的发展、语用心理等;另一方面是内部动因,例如语言结构要素上的彼此制约、语言类推因素的作用等。造词词汇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新词语中的新词素的出现,使词汇系统发生了变化。造词语法的变异,在新时期新词语造词中表现非常明显的是词性、词形、句法、语序关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的差异,语法范畴的增减,词类的改变。词汇变异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赋予旧词新涵义的过程,该机制不会消亡,而且将来仍将是构词的主要机制之一。第五章主要对汉语意义组合造词和修辞造词的研究,对词素构词进行解构化分析。笔者以造词法为研究基础,分析造词法在造词过程中的特点,加以意义组合造词、修辞造词机制进行研究。进而得出,在现代化高节奏的生活中,任何的方法和规则都无法完全解释造词的过程。创造新词是在生活中,以方法和材料相结合的产物。笔者主要利用解构理论,针对在造词过程中词素的巨大作用进行解构化分析。得出在造词过程中,词素是一个静态的,但是却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动态的意义变化,属于一种新的范畴属性。意义组合造词分析主要是通过介绍词形,词句及语义的相互交叉关系,比较全方位地剖析了新词语构造的整体过程、合作机制的类型。修辞造词主要是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比喻、借代构成的新词具有时代特色,词义比较模糊,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缺少清晰的界限,大多数这类词语所要表达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临时的或短期性的社会事物。仿拟型新词语与原型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涉及音、形、义三个方面,其构词手段较丰富。第六章是关于网络词的造词机制。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媒体,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网络词语的频繁出现,使得人们也会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同时也能反作用于媒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词会快速的大规模的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研究了网络词的范围和地位以及网络传播新词特点,并进行了分类讨论、加以分析。通常情况下,能够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流行词,主要是通过以下的方法构造而得:运用数字的谐音组合、拼音字母谐音、英文字母简写、数字字母相结合、英文字母的谐音拼读、仿音或变调谐读法、比喻造词法、借代方法、借代挪用。网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加速了汉语的现代化发展,让汉语的涵义更加丰富。网络语言虽然灵活多变,却因为缺乏规范性,也有其不利的影响。第七章主要探讨了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新时期的新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对构造机制进行研究,得出新词语的创制,以不同于传统汉语的构造方式,丰富着汉语的词汇系统,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促使诸多新词语与网络有关,多媒体、自媒体平台的构建和完善,为汉语新词的造词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上通过词汇的丰富造词形式和方法,表达个人感情、诉求、意愿。现今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部分已经沉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考察新词的使用情况,可以为词典的编撰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分析新词语对汉语发展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进而提出规范性建议。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汉语新词语涌现的数量越来越多,通过对新时期背景下新词语构造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构造特点、构造方法及材料、内外部影响因素,力求分析得出造词的内在机制。新词语的涌现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但在社会生活中语言的规范使用问题不容小觑,是我国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刘经纬[4](2015)在《基于多义空间理论的商住两用公寓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经济、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高房价的催生下,小面积公寓类建筑的接受度逐渐增高。同时其内部人群对用户单元空间使用功能的需求,亦愈发多元化。传统按单一功能划分的居住型公寓和商务型公寓的理念已然滞后,其界限愈发模糊,常呈现出一种居住与办公高度复合化的状态,即公寓的“商住两用”现象。作者关注此种模式引发的诸多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指出公寓“商住两用”导致的主要问题:即用户单元空间对于居住办公复合模式的适应性不强;公共交通空间由于居住与办公流线重叠带来的局促;交往空间的缺失与忽视。随后确定研究方法与目标,并构建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在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后,界定“商住两用公寓”概念,分析其产生原因和存在缘由,并对其建筑布局模式进行分类。之后阐述空间多义性实现的影响因素,以及内部人群的构成特征、需求、主要职业和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商住两用公寓用户单元空间与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研究。为了改善与解决之,引入多义空间理论,包含两大部分:其一,空间具有可以方便有效地改变为其他功能的潜质,即动态功能观;其二,一个空间同时具有多种功能的含义,即复合功能观。笔者先以动态功能的原则和策略为指导,针对用户单元空间居住与办公的适应性问题,提出各种设计策略;之后又以复合功能观的原则与策略为指导,研究缓解公共交通空间局促问题的方法;同时,对于公共空间交往空间的缺失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在多种设计策略的有机作用下,明确了商住两用公寓内可能发生交往活动的具体位置,并辅以优秀案例加以论证适宜的设计策略。

杨彩贤[5](2015)在《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社会的巨变引起了汉语明显的变异。很多关注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学者,开始注意新词新语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的变异是在语用的动态过程中才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有的变异也是在语用中才产生的,而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对语言变异的动态研究更易于发现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故本文将讨论的侧重点放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研究上。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变异网络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有表现: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词类界限进一步模糊,句式更加灵活多样,多语多言混用等。这一时期汉语表达明显体现出模化、娱乐化以及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等特点,它们的语言学实质分别在于语言的格式框填、语言能指的狂欢和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在语言系统内部以及社会上呈现出不同的扩散轨迹。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轨迹主要受到语言变式变异条件的影响,而在社会上的扩散主要和扩散的方式密切相关。两者虽然存在诸多的区别,但它们的扩散曲线存在共同点,即语言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和在人群中的扩散都体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由慢到快再到慢的扩散趋势。这些语言新变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已有形式的基础上开拓出的不寻常的语言资源。促使这一时期汉语发生变异的既有语言内部动因,更与当下特殊的社会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在探讨相关的社会因素时,大家主要从社会变化、社会心理和语言接触等角度入手来讨论。本文则进一步把语言变异放在消费主义文化这一语境下来研究,分析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怎样加剧了汉语表达的符号化,希望能给出汉语变异一个新的、合理的解释。而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汉语的面貌,使汉语的变异出现去规范化的倾向。本文对汉语新变式变异的过程、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和转化的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这一时期语言变异的规律和语言变异形式的发展趋向,从而深化对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认识。当下的汉语既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该方面的常规变异形式不断为汉语的充实、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同时那些超常变异的形式又时时冲击着汉语的规范表达,影响我们话语的纯洁性。为了使我们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准确优美,就需要对语言进行规范。语言规范总是随着语言新变式的不断出现而始终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所以语言的规范是一种动态的规范,汉语规范的标准也应因时而异。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形式进行规范时,我们首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来确定规范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规范。本文阐述了在“热言时代”,一些关键的语言职能部门怎样各司其职,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分层规范汉语。语言是社会的镜像,口头与书面的鲜活的语用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对当下语言生活的及时描写和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规范汉语新变式的判定标准和规范办法,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生活状况,为今后语言生活状况的预测提供语言事实依据、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语言资料,也可以为当下汉语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以资借鉴的规范策略。

黄雅欢[6](2013)在《试论80后都市生活方式对纺织品设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当下社会的时代背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以80后都市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其群体特征及生活方式特征,并就其生活方式与纺织品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风格潮流的关系,探讨80后都市生活方式对纺织品设计的影响。文章通过前期发放的人群问卷调查表和其他媒介手段,对相关资料和理论文献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和总结,对80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与基于80后生活方式的纺织品设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从人的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入手,以当下中国80后都市青年为典型群体,分析80后都市群体的典型生活方式和特征,探讨80后都市生活方式与纺织品设计的关系,研究具有80后都市群体消费特征的纺织品设计及其表现形式,研究基于80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的纺织品设计风格。并以此为依据,通过设计实践与毕业设计案例的研究,进一步论证满足80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的设计理念与模式,提出生活方式对设计的影响,为纺织品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吴佑昕[7](2013)在《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Web2.0概念兴起于2005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Web2.0技术应用如博客、社交网络、播客视频、微博客(Twitter)、标签(tag)、书签(Bookmark)和开放程序接口等为搭建这一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简称创意经济或译成“创造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依靠个人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不断创造,同时通过运用和开发知识产权,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创产业是具有无限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的创新性是其本质特征。而创意阶层是与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具有创造力的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具有共同价值的一个社会阶层。这一部分人群和WEB2.0网民的人群重合度非常之高。创意产业是以技术或人的创造性为中心的产业,在有关创意产业的研究中,很显然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创意与文化,在跟产业相关时,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WEB2.0和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基因。在WEB2.0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了大量新兴产业类型,其共性和个性在本文中将重点研究。基于web2.0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最活跃,也是贡献度增幅最快的构成部分,通过探寻以Web2.0为背景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溢价规律,找出在现代网络化生存情境下的创意传播规律。进而找出文化产业能够成长成为我国支柱型产业的实现办法。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除了因高新技术诞生的新产业,创意产业中的大多数产业是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设计创新而焕发出的新活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产业的共性得到政府和企业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格外关注,认可,进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赋予其定义和内涵。因高科技而诞生的新兴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是其新的衍生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在web2.0背景下的开始有了新内涵。

王枭[8](2013)在《北京市SOHO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设计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从2000年的SOHO现代城的一鸣惊人,到2012年刚刚开盘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银河SOHO, SOHO建筑在北京的发展经历了10几年的历程。SOHO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地位也愈加重要。作者通过对北京市十几年来SOHO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将这十几年中在北京市先后建立起来的SOHO项目进行分类总结。通过对北京市既有及在建的SOHO建筑案例的多角度分析归纳,再结合住宅设计和办公楼设计的若干方法和理论,能够探寻出城市SOHO建筑在中国的起源、演变过程,现状及使用特点,并以相关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城市设计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试图从北京市SOHO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一些特点和设计原则,并初步探讨了SOHO建筑对当代居住建筑的启示。文章先从SOHO概念的溯源着手,对SOHO概念的产生机制,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探索,对其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进行分析。再将北京市十几年来建立的SOHO项目按时间及其建筑特点进行分类,提取共性,并进行分析,总结出SOH建筑在国内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由此推导出国内的SOHO建筑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导向。再以此导向为方向,以相关建筑设计理论为原则,试着对未来SOHO建筑的发展从平面。空间形态等多角度进行探讨,分析。最后对将SOHO建筑的设计原则引用到居住建筑的设计中去。

刘敏璐[9](2010)在《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革命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形态。网络和计算机的大幅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除了传统的工作方式以外,许多前所未见的新兴工作方式应运而生。如今SOHO这种新型工作方式已经颇具影响并且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SOHO族。可以想见,与这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方式相适应的数码办公产品也将有着巨大的市场,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与设计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以SOHO数码办公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以相应的工作方式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数码办公产品为切入点,通过对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设计现状和使用环境,对SOHO族工作方式、生活形态、审美心理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来进行设计展开,以期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方法与思路。其中展开了在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中基于SOHO工作方式的人性化设计,基于SOHO族行为特征的情感化设计,基于SOHO族审美心理的个性化设计和基于SOHO族消费心理的设计。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归纳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功能、结构五大设计要素特征。同时结合目前设计现状,总结了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五大发展趋势,即多功能一体机,便携移动性,智能小型化,易用性和通用性更强,以及强调人文关怀。最后选取几大数码办公产品品牌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来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推敲印证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研究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邢荣[10](2010)在《新闻框架内的自由职业者媒介形象研究 ——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文中提出自由职业者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的一部分,在2001年重新登上中国社会舞台。在这9年中,自由职业者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执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这个新兴群体的成员不仅有很强的分散性,他们的发展仍然受到社会观念、文化传统和行业组织和相关政策的限制,具有一定的“边缘性”,缺乏对组织和群体的文化认同。媒体,作为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建构形象和“认同的空间”,而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真实记录”,对建构某客体的媒介形象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闻中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一方面反映了新闻生产者对该客体的认知,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受众对该群体的认知和该群体成员的自我认同。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因为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分散性,他们对群体的认同较弱,也容易受到媒介形象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再现该杂志所建构出的自由职业者形象,探讨新闻生产者在建构这一形象时所选择的媒介框架,并进而分析其对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认同的影响。最终,内容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新闻周刊》在建构自由职业者形象时具有一定的偏向性。而根据文本分析,研究发现自由职业者的媒介形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身份模糊的边缘人、漂泊无依的“有闲阶级”和亟待完善的专业人士。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一族——SOHO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一族——SOHO族(论文提纲范文)

(1)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线城市租赁需求巨大
        1.1.2 国家出台相关租赁政策鼓励和引导租赁
        1.1.3 租赁住房餐厨空间形式混乱
        1.1.4 公寓租赁群体饮食行为的现状
        1.1.5 公寓餐厨空间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
        1.3.1 概念解析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公寓的研究现状
        1.4.2 厨房的研究现状
        1.4.3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饮食行为与餐厨空间基础性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行为建筑学理论
        2.1.2 需求层次理论
        2.1.3 情感化设计理论
    2.2 饮食行为
        2.2.1 行为的概念
        2.2.2 居住行为
        2.2.3 饮食行为
    2.3 餐厨空间及其要素
        2.3.1 餐厨空间
        2.3.2 餐厨空间要素
    2.4 饮食行为与餐厨空间的关系
        2.4.1 饮食行为主导餐厨空间
        2.4.2 餐厨空间反作用饮食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的调研与分析
    3.1 公寓族群餐厨生活形态调研
        3.1.1 调研的理论基础
        3.1.2 调研的方案设计
        3.1.3 公寓族群生活形态总结
    3.2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现状调研
        3.2.1 调研的过程
        3.2.2 餐厨空间现状总结
    3.3 公寓饮食行为特征总结
        3.3.1 现代饮食观念解析
        3.3.2 公寓饮食行为特点
        3.3.3 公寓饮食行为模式
    3.4 公寓族群餐厨空间诉求
        3.4.1 按需所有的功能配置
        3.4.2 精简集约的空间尺度
        3.4.3 舒适惬意的空间氛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方法
    4.1 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适应可变原则
        4.1.2 集约紧凑原则
        4.1.3 环境舒适原则
    4.2 按需所有的餐厨空间功能配置
        4.2.1 餐厨空间功能解析
        4.2.2 模块化设计方法应用
        4.2.3 餐厨空间功能配置
    4.3 集约紧凑的餐厨空间尺度设计
        4.3.1 人体基本尺度解析
        4.3.2 功能模块模数体系及尺寸设计
        4.3.3 餐厨空间尺度及面积
    4.4 舒适惬意的餐厨空间环境氛围营造
        4.4.1 空间材质
        4.4.2 空间色彩
        4.4.3 采光照明
        4.4.4 可供性景观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基于时空转换概念的SOHO办公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2.1 国内soho研究状况
        1.2.2 国外soho研究状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第2章 soho的办公形态分析
    2.1 soho的概述
        2.1.1 soho族的一般概念
        2.1.2 soho族的具体界定
    2.2 soho族办公形态及人群分析
        2.2.1 soho办公形态的特点
        2.2.2 soho族生活方式分析
        2.2.3 soho族行为特征分析
        2.2.4 soho族心理需求分析
第3章 soho办公空间分析
    3.1 soho空间需满足的功能
        3.1.1 居住功能
        3.1.2 办公功能
        3.1.3 休闲功能
        3.1.4 商业功能
    3.2 soho办公空间的分类与利用
        3.2.1 soho办公空间的类型
        3.2.2 soho办公空间的分隔
        3.2.3 soho空间的利用
    3.3 soho办公空间的规划
        3.3.1 以家具围合法规划soho空间
        3.3.2 soho空间规划原则
第4章 soho办公家具空间需求设计要素
    4.1 soho办公家具的功能要素
        4.1.1 双重性能人机需求要素
        4.1.2 功能的多样性要求
        4.1.3 功能的灵活性需求
        4.1.4 精神层面的功能需求
    4.2 soho办公家具的形式要素
        4.2.1 soho办公家具的造型
        4.2.2 soho办公家具的色彩
        4.2.3 soho办公家具的材质
    4.3 soho办公家具的系统化设计
        4.3.1 soho办公家具的标准化设计
        4.3.2 soho办公家具的个性化设计
        4.3.3 soho空间家具一体化设计
第5章 时空转换概念下的soho家具创新设计
    5.1 时空转换概念
        5.1.1 时空转换概念的引入
        5.1.2 时空转换概念应用于soho家具设计中
    5.2 基于时空转换概念的soho家具设计
        5.2.1 soho办公家具时空转换形式
        5.2.2 时空转换概念应用设计方式
    5.3 家具变形结构的工艺与技术支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设计实践
    6.1 设计分析
    6.2 设计定位
    6.3 设计方案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梳理与评析:我国汉语新词语研究成果回顾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研究的学术关注度分析
    第二节 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2.1 作者机构统计
        2.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第三节 学科和发文阵地统计
        3.1 汉语新词语研究学科统计
        3.2 核心期刊统计分析
        3.3 高影响力论文期刊分布
    第四节 汉语新词语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4.1 主题形成的依据和方法
        4.2 主题分析
    第五节 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5.1 汉语新词语研究成果
        5.2 汉语新词语研究存在不足
        5.3 前瞻
第三章 汉语新词语形成动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影响
        1.1 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2 改革开放后的影响
        1.3 大众心态变化影响
        1.4 心理趋向变化影响
        1.5 语用动因影响
        1.6 外国文化的影响
        1.7 港澳台文化影响
        1.8 内地方言词的影响
    第二节 语言因素影响
        2.1 激活和抑制因素影响
        2.2 隐含和联结因素影响
        2.3 类推机制因素影响
        2.4 联想机制因素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新词语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新词语变异因素分析
        1.1 外部影响因素
        1.2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节 新词语变异类型分析
        2.1 词性变异分析
        2.2 词形变异分析
    第三节 新词语语法变异分析
        3.1 句法变异及语用分析
        3.2 语序变异及语用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新词语的修辞视角与解构关系
    第一节 新词语造词的特点
    第二节 新词语意义组合造词
    第三节 新词语修辞造词机制
        3.1 修辞学造词法的概念
        3.2 修辞造词法词语特征
    第四节 词素构词解构化分析
        4.1 认知语言学的解构思维
        4.2 词素意义解构与造词的关系
        4.3 词素意义解构在不同意义类型中的表现
        4.4 词素意义解构的途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新词语网络词语造词分析
    第一节 网络词语的定义和范围
    第二节 网络新词语传播特点
    第三节 网络词语的造词材料分类
    第四节 网络词的造词方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汉语新词语对汉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节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1.1 军事因素
        1.2 社会变革
        1.3 对外交流
        1.4 科技发展
    第二节 新词语的主要来源
        2.1 新造词语
        2.2 借用方言新词
        2.3 旧词复活
        2.4 网络新词
        2.5 外来新词
    第三节 新词语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第四节 新词语的规范与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多义空间理论的商住两用公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商住两用公寓解析
    2.1 商住两用公寓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2.2 商住两用公寓产生及存在的原因
    2.3 商住两用公寓的布局模式
    2.4 商住两用公寓现状调查
3 商住两用公寓多义性实现的影响因素与人群分析
    3.1 商住两用公寓多义性实现的影响因素
    3.2 商住两用公寓使用群体构成及特征
    3.3 商住两用公寓使用群体需求
    3.4 商住两用公寓使用群体行为分析
4 基于动态功能观的商住两用公寓用户单元空间研究
    4.1 用户单元空间多义性设计的必要性
    4.2 基于动态功能观的用户单元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复合功能观的商住两用公寓公共空间研究
    5.1 公共空间多义性设计的意义
    5.2 基于复合功能观的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一、语言变异理论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内涵
        二、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的拓展
        三、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四、对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情况介绍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第一节 语言与社会的共变
        一、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二、讨论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的三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一、我国具有联系社会生活研究语言的传统
        二、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社会的巨变与汉语变异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及特点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
        一、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
        二、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
        三、名、动、形三类实词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四、句式更加灵活多样
        五、多言多语的混用
        六、语言新变式的使用人群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特点和语言学实质
        一、汉语语用的模化现象普遍的特点与语言的格式框填
        二、汉语语用的娱乐化现象突出的特点与语言能指的狂欢
        三、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的特点与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扩散模式
        一、汉语新变式的词汇扩散模式和扩散机制
        二、汉语新变式的社会扩散轨迹和曲线模型
        三、汉语新变式扩散的模因论视角和语言演化的秘密
        四、语言新变式的词汇扩散、社会扩散理论与模因论视角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因分析
        一、汉语变异的语言系统内部动因分析
        二、汉语变异的消费主义文化、新媒体等社会外部动因分析
        三、语言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第三节 语言新变式的来源
        一、“有+VP”格式的来源——古汉语的遗存
        二、汉语普通话中的“我走先”句式的来源——壮侗语族的语言底层
        三、其他语言新变式的来源——借用外语形式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动态规范问题
    第一节 对待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一、对待语言新变式的不同态度
        二、本文对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语用中的超常规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去规范化现象
        二、媒体语言欠规范的问题
        三、知识分子在语用上对世俗的迎合和对低俗的效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分层规范策略
        一、给网络语言以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
        二、媒体在语用中应为社会做好示范工作
        三、社会精英要担当起消除语言污染的社会责任
        四、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
        五、语言规划部门应明确衡量标准,确立和公布语言规范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个案动态研究
    第一节 “奇葩”一词的现代变异历程研究
        一、古汉语中“奇葩”的用法
        二、现代汉语中“奇葩”用法的拓展
        三、网络时代“奇葩”用法的分化
        四、“奇葩”一词变异的动因及对其变异应持的态度
    第二节 新形式的起变及无序向有序变异的转化——“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扩散过程分析
        一、“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的起变
        二、“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的转化
        三、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研究
        一、贬义词语褒义化的表现层次
        二、贬义词易色的动态过程及转化机制
        三、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动因分析
        四、对待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态度及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试论80后都市生活方式对纺织品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述
    一、关于生活方式的概述
        (一)生活方式的定义
        (二)生活方式的分类
    二、80 后都市群体特征及其生活方式
        (一)80 后都市群体特征
        (二)80 后都市生活方式的表现特征与分析
    三、纺织品设计及设计风格概述
        (一)纺织品设计风格概要及作用
        (二)现代室内纺织品设计风格典型类别
        (三)具有 80 后都市群体消费特征的纺织品设计风格
第二章 生活方式对设计的影响
    一、生活方式的变迁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二、生活方式对设计风格的影响
        (一)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双向性
        1、受众群体的生活方式决定设计风格取向
        2、设计影响生活方式
        (二)使用方式与设计风格的关系
第三章 基于 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的纺织品设计风格探讨
    一、基于 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的设计理念
        (一)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具有的风格化特征
        (二)80 后都市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对设计审美的影响
    二、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与纺织品设计的关系
        (一)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对纺织品设计的影响
        1、80 后都市群体消费方式与品牌意识的关系
        2、80 后都市群体品牌意识与设计风格的关系
        (二)纺织品设计风格对 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的提升
    三、具有 80 后都市群体消费特征的纺织品设计风格与表现
        (一)纹样风格在纺织品设计中的表现
        (二)纺织品材料与设计表现
        (三)纺织品设计风格的多元化空间和表现
第四章 基于 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的纺织品设计与尝试
    一、80 后都市群体生活方式的纺织品设计主题分析
    二、设计方法思考与纺织品设计表现
        (一)童趣风格纹样的设计表现
        (二)童趣风格的纺织产品设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及文献综述
第一章 :Web2.0概述
    1.1 、互联网发展历史、现状、趋势
    1.2 、Web2.0起源与定义、特征与文化
    1.3 、Web2.0的理论
    1.4 、Web2.0的典型应用与技术
    1.5 、Web2.0发展现状和趋势
    注释
第二章 :网络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2.1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2.2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区分
    2.3 、网络2.0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
        2.3.1 传者受者双向传播,催生传媒新业态
        2.3.1.1 搜索技术让新闻等信息可以成为可供检索的史料
        2.3.1.2 链接技术让受众可以将每一条新闻解读成深度报道
        2.3.2 非规范性催生文化创意产业之互联网创新应用
        2.3.2.1 关系成为互联网创新应用的重要需求
        2.3.2.2 新广告是互联网创新应用重要的盈利来源
        2.3.3 虚拟化带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2.3.3.1 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提升
        2.3.3.2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借助网络特性腾飞
    注释
第三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数字化大众传播
    3.1 、电子书
        3.1.1 、电子书概况
        3.1.1.1 电子书的概念
        3.1.1.2 电子书的发展
        3.1.1.3 电子书的优势
        3.1.2 、电子书的产业链
        3.1.3 、电子书产业发展趋势
        3.1.3.1 未来电子书宣告“内容为王”
        3.1.3.2 差异化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
        3.1.3.3 科技发展与法律完善推动电子书产业积极发展
        3.1.4 、电子书产业的对策分析
        3.1.4.1 虚拟和实体结合
        3.1.4.2 异业联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1.4.3 从电子书产业链源头入手——作者
        3.1.4.4 电子书3.0时代
    3.2 、电子报
        3.2.1 、电子报概况
        3.2.1.1 电子报
        3.2.1.2 电子报的特点
        3.2.2 、电子报的产业现状
        3.2.2.1 各国各地区的电子报战略
        3.2.2.2 我国电子报的战略性意义
        3.2.3 、电子报与web 2.0
        3.2.3.1 电子报依托Web2.0兴起大发展
        3.2.3.2 Web2.0下的我国电子报优势
        3.2.4 、电子报的机遇与对策
    3.3 、多媒体广电(网络视频)
        3.3.1 、多媒体广电(网络视频)综述
        3.3.2 、传统广电与web2.0
        3.3.2.1 广电行业过渡到web2.0的发展背景
        3.3.2.2 目前广电媒介的过渡现状
        3.3.2.3 现阶段的特点
        3.3.3 、与新兴网络视频产业交锋
        3.3.4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风生水起
        3.3.4.1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发展概况
        3.3.4.2 网络视频原生市场的分析
        3.3.4.3 新兴网络视频产业的格局与未来
        3.3.5 、在线视频产业与传统广电网络电视的竞合
    注释
第四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互联网创新应用
    4.1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新闻门户
        4.1.1 新闻门户的定义
        4.1.2 新闻门户的发展历程
        4.1.3 新闻门户的功能
        4.1.4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组成部分——新闻门户的未来
    4.2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网络游戏
        4.2.1 中国网游概况
        4.2.1.1 网络游戏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4.2.1.2 我国网游现状
        4.2.1.3 行业面临主要问题
        4.2.2 网络游戏玩家
        4.2.2.1 网游玩家的心理特点
        4.2.2.2 网游玩家心理动机
        4.2.2.3 网游玩家分类
        4.2.2.4 构成及特点
        4.2.3 网络游戏平台
        4.2.4 中国网游品牌竞争力分析
        4.2.5 网游收费模式分析
        4.2.6 Web 2.0对中国网游的影响
        4.2.6.1 WEB2.0时代的网络特征
        4.2.6.2 第二生命——网游2.0时代的主要特征
        4.2.7 中国网游的新兴发展趋势
        4.2.7.1 网络游戏与新媒体营销
        4.2.7.2 “四流合一”的网游新媒体营销
    4.3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微博
        4.3.1 微博客(MicroBlog)
        4.3.2 微博客的发展历程
        4.3.3 微博客的功能
        4.3.4 web2.0背景下微博客的发展趋势
        4.3.5 微博与网络文化创意产业
        4.3.5.1 使用人群
        4.3.5.2 微博运营商提供的应用类型
        4.3.6 微博盈利模式
        4.3.7 微博产业化趋势研究
    4.4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即时通讯工具(IM)
        4.4.1 即时通讯发展综述
        4.4.2 即时通讯的定义
        4.4.3 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4.4.4 即时通讯的功能
        4.4.5 即时通讯的未来发展趋势
        4.4.6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即时通讯应用与发展
    4.5 Web2.0背景下的创新应用之社会化网络(SNS)
        4.5.1 SNS网站的定义
        4.5.2 SNS网站的发展历程
        4.5.3 SNS网站的功能
        4.5.4 SNS网站的未来发展趋势
        4.5.5 SNS网站与文化创意产业
    注释
第五章 :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5.1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传统零售业升级
        5.1.1 传统零售业(渠道商)概述
        5.1.1.1 我国传统零售业现状
        5.1.1.2 我国传统零售业优劣势分析
        5.1.2 电子商务概述
        5.1.2.1 电子商务的概念
        5.1.2.2 电子商务的分类
        5.1.2.3 电子商务的特点
        5.1.2.4 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
        5.1.3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现状
        5.1.3.1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5.1.3.2 跨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现阶段应用
        5.1.4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现阶段应用的SWOT分析
        5.1.4.1 我国零售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的优势
        5.1.4.2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足和问题
        5.1.4.3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机会和挑战
        5.1.5 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形式分类
        5.1.5.1 由实体店延伸至网络销售
        5.1.5.2 尝试“网上下单/线下取货”的新型销售与物流配送(OTO)
        5.1.6 WEB2.0助推传统零售业升级
        5.1.6.1 物联网技术
        5.1.6.2 SOLOMO
    5.2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艺术品市场
        5.2.1 艺术品的界定
        5.2.2 艺术品经营市场的高端和低端分化日趋显着
        5.2.3 经营的艺术品范围拓宽,经营手段多样化
        5.2.4 艺术品在电子商务上的发展情况
        5.2.5 艺术品网上交易的困境
        5.2.5.1 艺术品网络交易主要模式
        5.2.5.2 高价艺术品网络营销
        5.2.5.3 中低价艺术品网络营销中将大有作为
        5.2.5.4 艺术品交易的web 2.0趋势
    5.3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设计服务业
        5.3.1 设计服务业的时代背景
        5.3.2 设计服务业概述
        5.3.3 设计服务业的SWOT分析
        5.3.4 设计服务业在中国的发展
        5.3.5 基于web2.0的设计服务业升级(以威客和众包为例)
        5.3.5.1 总述
        5.3.5.2 威客(众包)对移动互联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影响
        5.3.5.3 任务发布者
        5.3.5.4 任务接受者
        5.3.5.5 “威客(众包)”引领下的移动互联设计的趋势
        5.3.6 基于web2.0的设计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5.3.6.1 地域及性别不平衡
        5.3.6.2 信任机制
        5.3.6.3 高水平设计人才缺乏
        5.3.6.4 整个行业体系、规范不健全
        5.3.7 推进传统设计服务业升级的对策措施
        5.3.7.1 设计服务业从业主体在转变
        5.3.7.2 充分利用设计服务业外包
        5.3.7.3 设计服务企业间的互利共赢
        5.3.7.4 设计服务企业的转变
    5.4 web2.0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
        5.4.1 大数据与非遗活化
        5.4.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5.4.1.2 互联网大规模数据(“大数据”)的三个特征
        5.4.1.3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非遗”的活跃度分析
        5.4.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5.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创新
        5.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在服务
    注释
第六章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Web2.0创意思维能力
    6.1 、创意思维能力概述
        6.1.1 、思维能力是一种哲学性的通用能力
        6.1.2 、思维能力的任务是发掘事物的本质
        6.1.3 、世界观是视觉创意思维能力的基础
    6.2 、网络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思维力之间的关系
        6.2.1 、探寻视觉“背后的背后”
        6.2.2 、“联系性思维”能力的锻炼有助于网络文化产业创新
        6.2.3 、web2.0与文化创新思维力的关系
结论:建立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新体系与新机制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目录)
后记

(8)北京市SOHO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OHO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1.1.2 SOHO建筑在国内的存在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SOHO建筑的产生机制
    2.1 SOHO概念的基本内涵
        2.1.1 Small office,Home office(小型办公,居家办公)
        2.1.2 South of Houston street(休斯顿街区南部)
    2.2 SOHO概念产生的背景
        2.2.1 科技发展层面
        2.2.2 经济发展层面
        2.2.3 人的心理需求层面
    2.3 SOHO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分析
        2.3.1 SOHO生活方式分析
        2.3.2 SOHO居住模式分析
    2.4 SOHO群体的需求分析
        2.4.1 智能化需求
        2.4.2 可变性需求
        2.4.3 多样化需求
        2.4.4 交往的需求
第三章 简约空间的早期SOHO建筑(2000-2003)
    3.1 倾向于CBD的区位特征
        3.1.1 宏观下的SOHO住区选址
        3.1.2 CBD导向下的SOHO区位
    3.2 人性化的住区空间
        3.2.1 开放式的社区街道
        3.2.2 集合化的建筑单体
    3.3 层次化的空间设计
        3.3.1 城市化的空间设计
        3.3.2 立体化的共享空间
        3.3.3 人性化的屋顶花园
        3.3.4 多层次的室外空间
    3.4 立体化的交通流线
第四章 多元化空间的中期SOHO建筑(2003—2010)
    4.1 集中式的区位分布
    4.2 肌理视觉特征的立面设计
        4.2.1 对比构成下的尚都立面
        4.2.2 变异构成下的朝外立面
        4.2.3 近似构成下的光华路立面
    4.3 混合化的功能布局
    4.4 小结
第五章 流动空间的晚期SOHO建筑(2010-2012年)
    5.1 分散式的区位分布
    5.2 融为一体的功能布局
    5.3 开放式的街道空间
    5.4 庭院式的流动空间
        5.4.1 传统院落下的群体构成
        5.4.2 动态围合的新院落空间
    5.5 景观化的负建筑
        5.5.1 隈研吾的负建筑理论
        5.5.2 负建筑下的三里屯SOHO
    5.6 小结
第六章 SOHO建筑的发展对当代住区空间的启示
    6.1 北京市SOHO模式发展历程总结
        6.1.1 已趋于商业化的“SOHO建筑”
        6.1.2 SOHO套型的设计探索
        6.1.3 值得借鉴的SOHO建筑
    6.2 SOHO建筑与住宅的共同原则
        6.2.1 功能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原则
        6.2.2 空间利用的高效性原则
        6.2.3 空间形象的个性化原则
    6.3 当代城市高层住宅院落空间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6.3.1 当代城市高层住宅院落空间的现实性
        6.3.2 院落空间对于城市高层住宅的可行性
    6.4 院落空间原型对当代高层住区的启示
        6.4.1 能够保证私密性的空间
        6.4.2 住宅的交往空间与交通的结合
        6.4.3 套型内的院落
        6.4.4 多层次共享空间的营造
    6.5 SOHO建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SOHO及SOHO数码办公产品概述
    2.1 SOHO概述
        2.1.1 SOHO的概念
        2.1.2 SOHO的兴起
        2.1.3 SOHO国内外发展概述
        2.1.4 常见SOHO职业
    2.2 SOHO数码办公产品概述
        2.2.1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界定
        2.2.2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分类
        2.2.2.1 传统自动化办公设备分类
        2.2.2.2 SOHO数码办公产品分类
第三章 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分析
    3.1 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3.1.1 办公产品的发展历程
        3.1.1.1 单一功能的电动化设备时代
        3.1.1.2 办公自动化时代
        3.1.1.3 办公信息化时代
        3.1.2 办公产品的发展趋势
        3.1.3 几大数码办公产品品牌
        3.1.3.1 惠普
        3.1.3.2 爱普生
        3.1.3.3 佳能
        3.1.3.4 联想
        3.1.4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设计现状
        3.1.5 现有设计存在的问题
    3.2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使用环境分析
        3.2.1 SOHO空间与普通写字楼和居住楼的区别
        3.2.2 SOHO空间特点
        3.2.2.1 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
        3.2.2.2 空间的功能多义性
        3.2.2.3 空间的个性体现
    3.3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使用人群分析
        3.3.1 人群分析所参考的理论
        3.3.1.1 市场细分
        3.3.1.2 生活形态营销
        3.3.2 工作方式
        3.3.2.1 SOHO工作方式
        3.3.2.2 GOHO工作方式的优缺点
        3.3.3 生活形态
        3.3.3.1 SOHO生活形态
        3.3.3.2 SOHO族和普通上班族生活形态的对比
        3.3.4 审美心理
        3.3.4.1 产品设计应重视消费者审美心理
        3.3.4.2 SOHO族的审美偏好
        3.3.5 消费心理
        3.3.5.1 消费心理的分类
        3.3.5.2 SOHO族购买动机和消费方式
        3.3.6 市场调研
        3.3.6.1 抽样调研(网络问卷)
        3.3.6.2 个案调研(网络访谈)
    3.4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设计展开
        3.4.1 基于SOHO工作方式的人性化设计
        3.4.1.1 人性化设计
        3.4.1.2 注重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3.4.1.3 体现人性关怀
        3.4.1.4 不同类型SOHO人性化设计要求不同
        3.4.1.5 安全防护设计
        3.4.2 基于SOHO族生活形态的情感化设计
        3.4.2.1 情感化设计
        3.4.2.2 SOHO数码办公产品情感化设计
        3.4.2.3 职业形态与SOHO数码办公产品情感化
        3.4.3 基于SOHO族审美心理的个性化设计
        3.4.3.1 个性化设计
        3.4.3.2 SOHO数码办公产品个性化设计
        3.4.4 基于SOHO族消费心理的设计
第四章 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要素特征及发展趋势
    4.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设计要素特征
        4.1.1 形态特征
        4.1.1.1 从无机到有机
        4.1.1.2 从直线到曲线
        4.1.1.3 从理性到感性
        4.1.2 色彩特征
        4.1.2.1 要考虑色彩的和谐性
        4.1.2.2 要考虑色彩的功能性
        4.1.2.3 要考虑色彩的重量感
        4.1.2.4 数码办公产品彩色化倾向趋于明显
        4.1.3 材质特征
        4.1.4 功能特征
        4.1.5 结构特征
    4.2 SOHO数码办公产品的发展趋势
        4.2.1 多功能一体机
        4.2.2 便携移动性
        4.2.3 智能小型化
        4.2.4 易用性和通用性更强
        4.2.5 强调人文关怀
第五章 SOHO数码办公产品实例分析
    5.1 多功能一体机的发展
    5.2 多功能一体机产品实例分析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总结
    6.2 需要完善的研究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SOHO族审美偏好和购买动机调查问卷
附录D SOHO数码办公产品调查问卷

(10)新闻框架内的自由职业者媒介形象研究 ——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动机
    二、自由职业者内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三、理论框架
    四、研究方法概述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中国自由职业者现状
    一、自由职业者概念的发展
    二、自由职业者的构成
    三、中国当代自由职业者的特征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何为框架
    二、媒体框架和受众框架
    三、媒介形象建构过程中的新闻框架
    四、从框架理论到身份认同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自由职业者的媒介形象
    一、基本数据分析
    二、呈现自由职业者形象的框架
    三、时间轴上的自由职业者
第五章 框架和认同分析
    一、叙事框架中的自由职业者
        1.关键词:新阶层与新词汇
        2.褒贬词:小人物贴上大标签
    二、主题框架下的形象和认同分析
        1.生活框架;自由的同义词是孤独
        2.专业框架:我们离专业还有多远
        3.社会框架:伪自由时代的边缘人
        4.消息来源:在什么问题上相信自由职业者
结语:认同的艰难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1: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录2:内容分析的样本
后记

四、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一族——SOHO族(论文参考文献)

  • [1]租赁公寓餐厨空间设计研究[D]. 韩建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基于时空转换概念的SOHO办公家具设计研究[D]. 马启航.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3]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构造机制研究[D]. 苏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4]基于多义空间理论的商住两用公寓研究[D]. 刘经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5]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D]. 杨彩贤.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试论80后都市生活方式对纺织品设计的影响[D]. 黄雅欢. 中国美术学院, 2013(04)
  • [7]Web2.0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 吴佑昕. 复旦大学, 2013(02)
  • [8]北京市SOHO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设计探索[D]. 王枭. 沈阳建筑大学, 2013(05)
  • [9]SOHO数码办公产品设计研究[D]. 刘敏璐.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10]新闻框架内的自由职业者媒介形象研究 ——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D]. 邢荣. 复旦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兴家庭——SOHO家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