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饵料鱼的简易利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杭忠,罗莉,朱健,陈拥军,梁毅,罗强,李虹,翟旭亮,薛洋,汪福保[1](2020)在《鳜鱼人工饲料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鳜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淡水鱼,俗称"桂花鱼",属于鲈形目、鳜亚科。鳜鱼肉质丰腴细嫩,味道鲜美可口,无肌间刺,胆固醇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目前,我国鳜鱼产量已增至30多万吨,产值200多亿元,是国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养殖品种之一。但相比之下,鳜鱼长期以饵料鱼养殖为主,随之而来的是高养殖投入、高病害风险及药残问题,严重制约了鳜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鳜鱼传统饵料鱼养殖模式的短板,
李学梅,孟子豪,胡飞飞,朱永久,杨德国[2](2020)在《网箱养鱼的氮磷排放》文中认为网箱养鱼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特点,是我国湖库大水面渔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但随养殖规模扩大,投饵式网箱养鱼对水体产生的氮、磷排放增加,过度发展更造成水质污染加速。氮磷排放因饵料类型、养殖种类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总结提出了网箱养鱼氮磷营养物质简易估算方法,指出当饵料系数为2.0时,排放到水体中氮磷含量分别约占饵料氮磷含量的76.9%和64.2%,并提出可通过评估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提高饲料质量,实行精准投喂、利用组合式生态网箱、网箱养殖废弃物收集技术等方法降低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网箱养鱼可以在养殖容量评估的基础上,在新技术、新型网箱、新模式的支撑下适度发展。
张瑞祺[3](2020)在《鳜视网膜、侧线系统结构与发育及捕食行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鳜(Siniperca chuatsi)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鳜科(Sinipercidaedae),鳜属(Siniperca),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鳜具有独特的食性与捕食行为,首先,鳜只食活鱼,偶尔摄食虾类,特别是在开口起一直以其他鱼类为饵,食性专一,终身只食活鱼;同时,鳜只对活鱼有捕食行为,对运动目标敏感,在捕食行为中也表现出多种捕食动作,如跟踪,突击,伏击,及一些复杂捕食动作。对鳜捕食习性的研究有助于解读鳜捕食行为原理,为鳜鱼苗种培育与养殖生产提供生物学基础依据。感觉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与鱼类捕食习性紧密关联。对鳜各类感觉(视觉、侧线感觉、味觉和嗅觉)器官结构、功能的研究资料表明,鳜主要依靠视觉、侧线感觉进行捕食。目前有关鳜视觉与侧线感觉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视觉方面,基于视觉系统主要成像结构―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密度分布,视锥细胞排布均未见报道,而仔稚鱼至幼鱼、成鱼的发育过程中捕食习性发生了显着变化,由水体表层主动捕食变为底栖伏击捕食,而这期间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形态、数量、分布的急剧变化,视锥细胞排布的形成与重构可为解读鳜捕食行为提了重要研究资料。早期发育过程中,侧线系统神经丘的发生、数量变化与分布特点,侧线管道系统的建立与结构特征与鱼类生活习性、捕食行为密切相关,而目前除了对鳜颅部侧线管道系统结构的研究以外,未见其他报道。另外,鳜特殊捕食行为的动态分析是解读其捕食方式、动作特点的重要手段,目前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工作将为进一步解读鳜视网膜与侧线系统结构与发育、捕食行为提供重要的生物学研究资料。1. 鳜视网膜胚后发育与感光细胞层超微结构特征观察了鳜仔鱼至幼鱼期间视网膜的发育过程,对视网膜发育特点与感光细胞超微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鳜视网膜发育属于后成型发育。发育早期,视网膜属于纯视锥型视网膜;在后续发育中,视双锥细胞数量明显增长,逐渐占据视锥细胞组成的主体,视杆细胞显着增长,逐渐占据感光细胞数量的主体。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视杆细胞外节较其他形态指标(内节长度,内、外节直径)出现明显特化,外节长度显着延长。单、双锥细胞外节长度相较其他形态指标出现显着延长,同时,双锥细胞内、外节直径显着减小。伴随视网膜发育,视锥细胞排布逐渐零散,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出现区域化。结果表明,视杆细胞大量出现,且结构特化,增强了鳜在暗光条件下暗视觉;视锥细胞松散排布、区域化分布影响了鳜视网膜的成像能力。2. 鳜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的发育利用组织切片、免疫荧光与几何构型分析对鳜三个发育阶段(D28,D42和D63)视网膜感光细胞数量增长方式和视锥细胞排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各区域视杆细胞数量显着增加,D63时已达4500~6000个/100μm2;单锥细胞(SC)数量上升缓慢,D28时为20~40个/100μm2,而D63时为5~8个/100μm2;双锥细胞(DC)数量增长明显大于单锥细胞,D28时为70~100/100μm2,而D63时为100~150个/100μm2;视锥细胞组成中,双锥细胞比例显着上升,D63时DC/SC接近50;视网膜腹侧视锥细胞的增长快于背侧,增长的视杆细胞未影响视锥细胞排布的构建。研究表明,鳜视网膜各感光细胞数量与组成比例变化明显,为其视觉转变提供了结构基础。3. 鳜视锥细胞排布的构建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几何规则度分析研究了鳜三个发育阶段(D28,D42和D63)视网膜视锥细胞排布的构建过程。结果显示:(1)鳜视觉转变期(D28-D63),不同亚型视锥细胞(蓝色视锥细胞,紫外视锥细胞和视双锥细胞)数量存在异速增长,其中,双锥细胞大量出现,逐渐成为视锥细胞的主体,单锥细胞(蓝色视锥细胞紫外视锥细胞)数量生长较慢,在视锥细胞中比例逐渐下降;(2)特定视锥细胞排布模式由早期(D28)的(2)型和(3)型排布,逐渐过渡到后期(D63)的(1)型和(4)型排布;(3)特定视锥细胞排布的规则性与参与构成视锥细胞亚型的种类相关,早期排布的规则性低于后期。研究表明,鳜视锥细胞排布模式是由视锥细胞亚型与比例决定的,排布规则性的变化与其视觉特征改变相适应。4. 鳜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利用神经丘荧光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切片技术对鳜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过程与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颅部侧线系统始于4dpf前体管道神经丘的出现,至30dpf所有侧线前体管道神经丘数量趋于稳定;表面神经丘在16dpf出现,之后在颅顶部大量分布,前鳃盖表面少量分布,下颌未见。颅部侧线管道主要为上眶线、下眶线、下颌线、前鳃盖线,同时耳后线将上下眶线与前鳃盖线连通,颞上线起始于前鳃盖线背侧末端与上眶线旁线向颅顶部延伸。颅部侧线管道建立始于19dpf~22dpf,37dpf建立完成。颅部侧线管道属于简易分支型,背侧管道神经丘发育速度比腹侧快,颅顶部管道系统相对密集,表面神经丘分布较集中。(2)躯干侧线系统主要由一条贯穿躯干终止于尾柄基部的狭窄侧线管道与平行于管道周边分布的表面神经丘共同构成,6dpf躯干前体管道神经丘的出现,至23dpf躯干上成行排布的前体管道神经丘(R0)上方由前至后逐渐出现一行新生神经丘(R1),40~44dpf,R0从上下方向以出芽形式生成两个附属神经丘,至58dpf,R0所属侧线管道封闭,R1神经丘、附属神经丘均成为表面神经丘;鳜躯干侧线管道属于完整弓形管道结构。(3)尾鳍侧线系统以基础神经丘出芽生成附属神经丘的形式建立,9dpf出现终端神经丘(T0)开始至44dpf基本完成发育。躯干、尾鳍侧线系统结构简易,表面神经丘分布数量较少。研究表明,鳜颅部侧线系统是侧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密集的管道系统和集中分布的表面神经丘,后部侧线系统结构简易,是对侧线系统结构的补充。5. 鳜视觉、机械感觉调控的捕食行为分析利用高速摄像与感官抑制技术对鳜捕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鳜在捕食行为中出现了4种特定的捕食动作:直线冲刺、跟踪、尾柄打弯和全身弯曲,基于上述特定捕食动作和量化分析,捕食具有5种模式: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跟踪―偏移型,弹射型,偏移型。其中,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弹射型捕食模式主要由视觉调控,跟踪―偏移型、偏移型主要由侧线调控。在有光条件下,视觉系统在鳜捕食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捕食行为也因较高的捕食成功率而趋于简化,相反,在无光条件下,鳜利用侧线系统感受捕食,捕食行为变得复杂多样。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鳜视网膜发育中感光细胞形态、数量、分布,视锥细胞排布形成与重构过程的分析,揭示了鳜视网膜结构的剧烈变化,为其早期发育阶段视觉转变提供了基础条件;通过对鳜侧线系统神经丘数量、分布特征,侧线管道结构、侧线系统发育进行研究,描述了鳜侧线系统由初期的简易结构建立成为后期相对完善系统的具体过程;通过对鳜捕食行为的动态过程和各种捕食动作特征的研究,各种捕食动作是导致鳜捕食行为多样化、复杂化的重要原因。
张瑞祺,郝月月,宋银都,赵金良[4](2020)在《鳜视觉和侧线感觉调控捕食行为的动态观察》文中认为鳜(Siniperca chuatsi)具有独特的捕食习性。为研究鳜捕食行为相关主要感觉——视觉和侧线感觉调控的捕食行为特征,利用高速摄像与感官抑制技术对鳜的独特捕食行为进行了分析,将实验鳜分为4组:GC (对照组,视觉与侧线感觉均具备), GV (只有视觉), GL (只有侧线感觉)和GDS (视觉、侧线感觉均不具备) 4组。对各组鳜投喂饵料鱼,并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单位时间内鳜的捕食行为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鳜在捕食行为中表现出5种捕食模式: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跟踪-偏移型、弹射型、偏移型,其中,直接攻击型、跟踪-弹射型、弹射型捕食模式主要由视觉控制,跟踪-偏移型、偏移型主要由侧线感觉控制。在视觉、侧线感觉均具备时优先利用视觉捕食,捕食行为趋于简化,相反,鳜仅利用侧线感觉捕食时,捕食行为变得复杂而多样;鳜在捕食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捕食行为模式是其具有独特摄食习性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解读鳜特殊捕食行为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兰国柱,李海滨,武金星[5](2020)在《黄河陕西段兰州鲇的人工繁殖技术》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兰州鲇的人工繁殖水平,完善规模育苗技术,本文对在不同环境和设施条件下开展的兰州鲇人工繁殖情况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网筛孵化优于用棕片孵化;孵化池水温过高,孵出的仔鱼体质较弱,以孵化水温18~19℃为宜,最高不超过20℃;孵化池的水流速不能太急,在保证溶氧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微流水。
王成敏[6](2020)在《受鱼侧线功能启发的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用于水下超稳定传感》文中认为水下环境极其复杂,特别是在黑暗和深海中,鱼类因此进化出了一套完美的侧线感知系统来感知多种水下刺激包括微小的水运动、水流、压力、声波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温度变化。鱼侧线主要由浅表神经杆和管状神经杆组成。浅表神经杆表面有小孔,水流刺激会通过小孔传达到管状神经杆中的毛细胞(机械受体),产生兴奋。目前,人造侧线传感器可以探测水压、水流速度、水流方向等,但它们缺乏可拉伸性且制备相当复杂,很大程度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在新兴的可穿戴应用领域。本论文报道了一种以超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弹性体为包层,以高折射率的溴化锂(Li Br)渗透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为芯层的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ECHOF)。PDMS透明度高、无毒、无味、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疏水性使得ECHOF芯层水凝胶避免于所有水下介质的干扰。同时,ECHOF芯层聚丙烯酰胺(PAAm)水凝胶杨氏模量低,使其可感知非常微小的外界刺激,如轻微按压(~100 m N)、手指轻微触摸(<10 k Pa)等。此外,ECHOF几乎能模拟所有鱼侧线的水下感知功能(轻微水扰动、水流运动、水压升降、声波振动和水温变化),并具有极高的传感稳定性。ECHOF的高回弹特性使其很容易从各种运动、水压、超声波/可听到声波或者水流引起的微变形中恢复。此外,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和变温红外进一步从分子层面解释了ECHOF温度响应的现象本质为水凝胶分子链的团簇化现象,即聚合物链在加热时逐渐聚集为密实团簇,有效地增强了光散射,使得ECHOF对温度变化具有近乎线性的响应特性。本工作提出的用于稳定光学传感的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的制备策略为开发低成本、高灵敏的水流传感器开辟了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PDMS空心管的制备:将PDMS溶液注入ABS管中,竖直悬挂1h后固化,用丙酮溶液溶解ABS管(牺牲模板),得到了超薄、透明的PDMS空心管。(2)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ECHOF)的制备:使用二苯甲酮的乙酸乙酯溶液预处理PDMS空心管的内表面,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在紫外诱导聚合的同时以共价键的方式与PDMS界面交联,形成了以弹性体为包层、水凝胶为芯层的ECHOF。(3)ECHOF的力学性能:通过对ECHOF进行断裂拉伸和循环拉伸测试,发现ECHOF的杨氏模量与纯水凝胶(~486 k Pa)相接近,并具有出色的变形恢复能力。(4)ECHOF的光学传感:按压等形变传感测试表明,ECHOF可以感知非常微小的外界刺激,并可模拟几乎所有鱼侧线水下感知能力。
谢征东[7](2019)在《JN生物工程生物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农业公司也面临着艰难的考验,农业企业因其存货大都是生物性资产,存在养殖风险,生物性资产的生长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受外部环境与养殖技术的影响大,以上特点导致农业企业未来的经营存在着不确定性,也给企业的日常管理与内部控制带来了不便。并且我国农业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家族化企业,对内部控制没有较高的意识,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有偏差,因此研究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的内部控制十分有意义,有助于农业企业加强生物性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其风险管理机制,减少经营成本,达到良好的经营目的。本文以JN生物工程为例,通过描述生物资产购销存内部控制流程的现状,发现以下问题:首先,购进存在缺乏交流沟通采购权力集中、购进的控制活动缺乏标准;其次,在入库管理过程中出现养殖者工作人员难以开展与胜任工作、日常养殖控制活动不规范、存货规模大风险高、日常监控不到位等现象;再次,在发出流程中存在发出控制活动不合理、发出过程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最后基于内部控制理论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得出家族企业对内部控制环境和沟通交流不重视、企业经营风险意识缺乏、企业验收-入库-发出流程的控制活动尚未建立标准、生物资产生长和发出没有实施全面监控。从购销存业务流程中内部控制不足的原因为起点,提出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沟通交流的建设,多样化经营以降低企业生物资产风险、建立采购与验收、入库、发出控制活动的标准、多样化经营以降低企业生物资产的风险、加强企业监控工作,对出库-装箱-运输实行全方位监控。
胡晓旭[8](2018)在《《五大湖的生与死》(第4-5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翻译的文本选自美国记者丹·伊根所着的《五大湖的生与死》一书中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丹·伊根是一名环境报道记者,他自2003年以来便致力于报道因经济发展带给五大湖的各种威胁,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五大湖的生与死》一书是讲述美国五大湖现状的一部重要之作,是了解及研究当下五大湖生态环境的关键资料。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战略及实践意义,笔者选择此书作为翻译实践的素材。《五大湖的生与死》一书共分为十章,全面叙述了美国五大湖的发展变迁,指出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带给五大湖极其恶劣的影响,并对五大湖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该书的第四、五章描述了贻贝和亚洲鲤鱼持续入侵的情况,并解释了它们是如何消灭本地物种进而危害整个美国。该书属于信息类文本,全面深刻、结构严谨、报道真实、措辞简练,内容涉及海洋生物、航道船舶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及组织、地名和人名等专有名词,并存有颇多长难句及被动句,给笔者造成了翻译困难。为体现原文的精确性和逻辑性,笔者在翻译中主要遵循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直译法、意译法、加注法、顺译法、重组法、分句法、转换法等翻译方法解决难点,准确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并使译文语言通顺流畅、自然简洁,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实现目的语读者最大程度上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目标。最后,笔者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可通过寻求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实现交际。因此,笔者在翻译中需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义。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人类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面对全球范围内每况愈下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通过摘译《五大湖的生与死》一书,可以警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并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朱爱琴,顾树信,戴玉红,展翠芬[9](2018)在《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刀鲚俗称刀鱼。物以稀为贵,长江刀鲚的价格一路飙升,近年已达到每千克逾万元的天价。眼看着长江刀鲚越游越远离百姓餐桌,为突破池塘养殖技术难关,实施规模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本地开始引进长江野生刀鲚鱼种进行池塘养殖,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环境条件1.选址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空气清新、周围无工、农、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交通供电便利、生产配套设施齐全的养殖池塘。
张崇英[10](2017)在《光合细菌家庭简易培育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合细菌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具有优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预防疾病等作用,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中。本文就光合细菌的家庭简易培育以及使用进行阐述,旨在为广大用户自行培育光合细菌降低生产成本,推行健康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二、饵料鱼的简易利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饵料鱼的简易利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鳜鱼人工饲料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养殖模式 |
二、驯化技术 |
1. 优质苗种的选择 |
2. 鳜鱼苗种的饲料驯化 |
三、病害防治 |
1. 鳜鱼常见病害 |
2. 防治措施 |
(2)网箱养鱼的氮磷排放(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箱养鱼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2 网箱投饵养鱼的氮磷排放 |
2.1 饵料类型 |
2.2 养殖品种 |
2.3 饲料蛋白含量 |
2.4 饵料系数 |
3 网箱养鱼氮磷营养物质简易估算方法 |
4 影响鱼体氮磷排泄的因子 |
5 降低网箱养殖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
5.1 评估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 |
5.2 提高饲料质量,实行精准投喂 |
5.3 利用组合式生态网箱 |
5.4 网箱养殖废弃物收集技术 |
(3)鳜视网膜、侧线系统结构与发育及捕食行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鱼类视觉与视网膜结构 |
1.1 鱼类视网膜结构 |
1.1.1 视网膜结构与细胞组成 |
1.1.2 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 |
1.2 鱼类视网膜的发育 |
1.2.1 视网膜发育模式 |
1.2.2 视锥细胞的发育 |
1.2.3 视网膜生成区 |
1.2.4 视杆细胞的发育 |
2 鱼类机械感觉与侧线系统结构 |
2.1 侧线系统结构 |
2.1.1 神经丘 |
2.1.2 侧线管道系统 |
2.1.3 下游神经支配 |
2.2 侧线系统发育 |
2.2.1 原基迁移与神经丘布置 |
2.2.2 神经丘的发育与成熟 |
2.2.3 侧线管道的建立 |
3 视觉、机械感觉主导的捕食行为 |
4 鳜感觉系统研究进展 |
4.1 鳜鱼文化 |
4.2 鳜的生物学特征 |
4.2.1 形态特征 |
4.2.2 习性与食性 |
4.2.3 捕食策略与摄食行为 |
4.2.4 生殖特征 |
4.2.5 分布范围 |
4.3 鳜养殖 |
4.3.1 鳜养殖 |
4.3.2 鳜养殖模式 |
4.3.3 鳜摄食习性与养殖工艺瓶颈 |
4.4 鳜感觉系统研究进展 |
4.5 鳜视觉、侧线感觉系统研究中的新问题 |
4.5.1 鳜视网膜结构研究 |
4.5.2 鳜侧线结构与发育研究 |
4.5.3 鳜捕食行为的研究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鳜视网膜发育与感光细胞层超微结构分析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视网膜组织切片 |
1.2.1 视网膜结构发育过程 |
1.2.2 视网膜各发育时期的视锥细胞分布 |
1.3 感光细胞层超微结构观察 |
1.4 数据分析 |
2.结果 |
2.1 鳜视网膜的早期发育 |
2.2 感光细胞的超微结构分析 |
2.3 不同发育时期视锥细胞区域分布 |
2.4 不同发育时期视锥细胞排布的变化 |
3.讨论 |
3.1 鳜视网膜发育过程与特点 |
3.2 鳜视网膜不同发育时期的光敏度与色觉 |
3.3 不同发育时期鳜的视锐度 |
第三章 鳜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的发育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视网膜组织切片 |
1.3 免疫荧光 |
1.4 视网膜的光适应与视杆细胞计数 |
1.5 数据处理 |
1.5.1 视网膜分区与数据采集 |
1.5.2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视觉转变期视杆细胞数量增长 |
2.2 视觉转变期视锥细胞的增长特点 |
2.3 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排布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中视杆细胞的增长 |
3.2 鳜视觉转变期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的增长 |
3.3 鳜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发育对视锥细胞排布构建的影响 |
第四章 鳜视锥细胞排布的组织学构建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视网膜分区 |
1.3 组织切片 |
1.4 免疫荧光 |
1.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亚型视锥细胞异速增长 |
2.2 稳定区视锥细胞亚型间的配合与视锥细胞排布特点 |
2.3 视锥细胞排布在视网膜发生区的形成特点 |
3 讨论 |
3.1 各亚型视锥细胞的异速增长 |
3.2 视网膜稳定区视锥细胞排布方式 |
3.3 视网膜发生区视锥细胞排布方式 |
第五章 鳜侧线系统的胚后发育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神经丘扫描电镜观察 |
1.3 神经丘荧光标记染色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颅部侧线系统发育 |
2.2 颅部神经丘形态发育 |
2.3 后部侧线系统发育 |
2.3.1 躯干侧线系统 |
2.3.2 尾鳍侧线系统 |
3 讨论 |
3.1 鳜颅部侧线系统胚后发育特点 |
3.2 鳜侧线神经丘的发育特点 |
3.3 鳜后部侧线系统发育与结构特点 |
第六章 鳜视觉、机械感觉调控的捕食行为分析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感官抑制 |
1.3 捕食行为记录 |
1.4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鳜的不同捕食模式分析 |
2.2 捕食行为模式的量化分析 |
2.3 视觉与机械感觉在不同捕食模式中的作用 |
3 讨论 |
3.1 鳜不同捕食行为模式的特点 |
3.2 视觉与机械感觉在鳜捕食行为中的作用 |
3.3 鳜捕食行为模式与捕食习性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鳜视觉、侧线系统调控的捕食行为数据分析 |
附录 2 鳜视觉、侧线系统调控的捕食行为数据分析 |
致谢 |
(4)鳜视觉和侧线感觉调控捕食行为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感官抑制 |
1.3 捕食行为记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鳜捕食动作与捕食模式 |
2.2 捕食行为模式的量化分析 |
2.3 视觉与侧线感觉在不同捕食模式中的作用 |
2.3.1 模式A |
2.3.2 模式B |
2.3.3 模式C |
2.3.4 模式D |
2.3.5 模式E |
3 讨论 |
3.1 鳜不同捕食行为模式的特点 |
3.2 视觉与机械感觉在鳜捕食行为中的作用 |
(5)黄河陕西段兰州鲇的人工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亲鱼的采集和培育 |
1.2 催产孵化池、增氧盘、网筛及棕片等设施的准备 |
1.3 催产用工具、生理盐水和催产剂的准备 |
1.4 亲鱼的选择和配比 |
1.5 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 |
1.6 孵化 |
2 结果 |
3 分析讨论 |
3.1 亲鱼的培育 |
3.2 催产效应时间 |
3.3 孵化用网筛和棕片 |
3.4 孵化温度 |
3.5 孵化池水流流速 |
(6)受鱼侧线功能启发的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用于水下超稳定传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鱼侧线的结构及其功能 |
1.2.1 鱼侧线的结构 |
1.2.2 鱼侧线的功能 |
1.3 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1.3.1 传统的硬质光纤传感器 |
1.3.2 可拉伸的聚合物光纤传感器 |
1.3.3 水凝胶光纤传感器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的基本性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2 ECHOF的制备 |
2.2.3 ECHOF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CHOF的力学性能 |
2.3.2 ECHOF的光学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的光学传感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2 ECHOF的形变传感测试方法 |
3.2.3 ECHOF的水下传感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CHOF的形变传感 |
3.3.2 ECHOF的水下传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情况 |
致谢 |
(7)JN生物工程生物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
1.2.2 存货内部控制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生物资产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理论 |
2.1.1 COSO内部控制内涵 |
2.1.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指引 |
2.2 生物资产内部控制概述 |
2.2.1 生物资产内部控制概述及其特点 |
2.2.2 生物资产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 |
第3章 JN生物企业生物性资产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
3.1 企业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3.1.2 企业生物资产的特征 |
3.2 企业生物资产购销存环节内部控制的现状 |
3.2.1 生物资产购进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
3.2.2 生物资产入库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
3.2.3 生物资产发出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
第4章 企业生物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
4.1 生物资产购进环节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采购缺乏沟通采购权力集中 |
4.1.2 验收控制活动不规范 |
4.2 生物资产入库环节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1 入库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 |
4.2.2 入库日常控制活动不规范 |
4.2.3 入库生物资产占比高风险大 |
4.2.4 入库生物资产监控机制不合理 |
4.3 生物资产发出环节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3.1 发出控制活动不规范 |
4.3.2 发出过程的监控机制不完善 |
4.4 内部控制框架下企业生物资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家族企业对内部环境与交流沟通重视不足 |
4.4.2 企业生物资产的经营风险意识缺乏 |
4.4.3 验收-入库-发出流程的控制活动尚未建立标准 |
4.4.4 生物资产入库生长和发出没有实施全面监控 |
第5章 企业生物资产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
5.1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沟通交流的建设 |
5.1.1 落实养殖基地厂长的管理权力 |
5.1.2 加强养殖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
5.1.3 提高企业采购与养殖环节沟通交流 |
5.2 销售多样化以降低企业生物资产风险 |
5.3 完善企业生物资产的控制活动 |
5.3.1 采购与验收标准规范化 |
5.3.2 入库养殖流程规范化 |
5.3.3 发出流程规范化 |
5.4 加强企业生物资产入库与发出的监控 |
5.4.1 提高入库资产日常监控水平 |
5.4.2 全程监控“出库-装箱-运输”的发出过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五大湖的生与死》(第4-5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1.1 An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The Objective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1.3 The Nature and Feature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1.4 The Layout of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Analyzing the source text |
2.1.2 Searching for relevant materials and tools |
2.1.3 Learning about translation methods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Schedul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2.2.2 Formulating the glossary |
2.2.3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
2.3 Proofreading Work |
2.3.1 Revisions by the translator |
2.3.2 Revisions by other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THEORY US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3.1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Peculiar Perspective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3.3 Applicabilit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4.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and terms |
4.1.2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
4.1.3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4.2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dop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4.2.1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o proper nouns and terms |
4.2.2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o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
4.2.3 Translation approaches to passive voic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5.2 Problems Unsolv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
5.3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2 The Target Text |
Appendix 3 The Glossary |
Academic Achievements during Master Degree's Acquirement |
(9)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条件 |
1. 选址 |
2. 水源、水质、底质 |
3. 池塘条件 |
4. 配套设施 |
二、鲚种培育 |
1. 清塘、消毒 |
2. 注水 |
3. 生物饵料的专池培养 |
4. 鲚种放养 |
5. 生物饵料 |
6. 管理 |
三、商品鲚养成 |
1. 放养 |
2. 饵料鱼培育 |
3. 日常管理 |
(10)光合细菌家庭简易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种母液来源 |
2 培养基 |
3 培养容器 |
4 培养方法 |
5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
5.1 净化池塘水质 |
5.2 培养浮游动物 |
5.3 预防疾病 |
四、饵料鱼的简易利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鳜鱼人工饲料养殖技术[J]. 徐杭忠,罗莉,朱健,陈拥军,梁毅,罗强,李虹,翟旭亮,薛洋,汪福保. 科学养鱼, 2020(11)
- [2]网箱养鱼的氮磷排放[J]. 李学梅,孟子豪,胡飞飞,朱永久,杨德国. 淡水渔业, 2020(04)
- [3]鳜视网膜、侧线系统结构与发育及捕食行为特征分析[D]. 张瑞祺.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4]鳜视觉和侧线感觉调控捕食行为的动态观察[J]. 张瑞祺,郝月月,宋银都,赵金良. 中国水产科学, 2020(10)
- [5]黄河陕西段兰州鲇的人工繁殖技术[J]. 兰国柱,李海滨,武金星.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0(04)
- [6]受鱼侧线功能启发的弹性体包覆水凝胶光导纤维用于水下超稳定传感[D]. 王成敏. 东华大学, 2020(09)
- [7]JN生物工程生物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 谢征东. 湖南大学, 2019(06)
- [8]《五大湖的生与死》(第4-5章)翻译实践报告[D]. 胡晓旭.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技术[J]. 朱爱琴,顾树信,戴玉红,展翠芬. 科学养鱼, 2018(01)
- [10]光合细菌家庭简易培育技术[J]. 张崇英. 农技服务,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