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庆市1997—2001年乡级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马钰[1](2020)在《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以发热、出疹、耳后和枕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妇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透过胎盘使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断裂,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导致死胎、流产、或胎儿出生伴随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194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成员国签署了消除风疹的全球疫苗行动计划(Global Vaccine Action Plan,GVAP)。然而,根据2015年WHO阶段性回顾报告,已消除或接近消除的地区暴发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发病水平居高不下,风疹消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2017年我国风疹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发病率为0.27/10万,但2019年出现全国范围的大幅反弹,达到2.5/10万。陕西省从2008年起将风疹疫苗(Rubella Containing Vaccine,RCV)纳入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实施RCV儿童免疫策略已十年,但近年来风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是实施儿童免疫策略后的人群特征和时间特征仍不明确,主要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仍未探明;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基线数据尚为空白;疫苗高覆盖率下人群风疹抗体水平变化等问题均不清楚,而这些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精准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陕西省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传播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流行病毒株的型别特征、变异情况、同源性关系,探讨可能的传播来源和传播链;通过全省1-59岁人群血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风疹抗体水平,探讨潜在的高风险地区和人群。方法1.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18年陕西省风疹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风疹发病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基于风疹周发病时间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风疹发病的周期性及时间变化趋势。采用两阶段混合广义加性模型(Mixe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MGAM)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率的影响作用。第一阶段,首先采用Spearman秩相关确定纳入研究的气象变量,采用MGAM量化不同地区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使用多元随机效应Meta分析模型来评估总体合并效应。2.对收集到的2013-2018年陕西省风疹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提取、序列测定,使用MAFFT(v7.205)和Meg Align(v8.1.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获得病毒型别特征、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情况。在Gen Bank下载全球具有代表性的风疹序列与本研究得到的序列合并建库,采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判断流行株的传播来源,推测可能的传播路径。3.基于乙肝血清流调初级样本库开展风疹抗体水平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第一阶段采用容量比例概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抽样方法抽取初级抽样单位,第二阶段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单孔定量法检测血清标本中IgG抗体,结果按照抽样权重对不同地区、人群进行估计。结果1.2005-2011年是陕西省风疹发病率较高时期,年均发病率5.19/10万,2012-2018年发病率大幅下降,年均发病率1.34/10万。风疹春季高发,3-6月间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1.76%。各地市、区县均有风疹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位于前五位的是:铜川市(5.91/10万)、汉中市(4.91/10万)、西安市(4.81/10万)、宝鸡市(4.14/10万)、延安市(4.09/10万)。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39:1。高发人群主要为学生,成人病例以农民为主。2005-2018年间,风疹高发年龄组逐渐向大年龄组转移。2005-2014年,0-14岁组儿童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18.26/10-25.53/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18/10-5.76/10万。2015-2017年高发年龄段转变为10-19岁组青少年,其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8.35/10-11.84/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年均发病率范围为0.07/10-4.80/10万。2018年15-19岁组人群发病最高,发病率为1.19/10万,其余各年龄亚组发病率范围为0-0.33/10万。2.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风疹发病在2005-2018年时间范围内,存在0.4-0.5年、0.8-1.4年和3.8-4.8年时间尺度的显着性周期,3.8-4.8年的时间尺度周期震荡能量最强。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0℃以下,随着温度的增加,风疹累积相对风险(Accumulative Relative Risk,ARR)迅速上升,在0℃达到峰值1.22,在0℃以上,随着温度的增加,ARR逐渐降低。在相对湿度低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逐渐增加,在相对湿度43%时达到峰值1.38,当相对湿度高于43%时,ARR随相对湿度上升呈波动状态。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52株风疹病毒E1基因序列,2013年9株为1E基因型,其余43株为2B基因型。1E和2B基因型的关键氨基酸位点高度保守,其中N-型糖基化位点、血凝抑制位点、中和位点及重要抗原表位均未发生改变。根据构建NJ树的结果,2013年流行的1E基因型和2012年的香港流行株在同一分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1E-L1;2014-2017年流行的2B基因型和同时期我国其他省份流行基因型聚为一支,属于我国本土优势流行进化支2B-L3;2018年流行的2B基因型属于进化支2B-L4,该分支多流行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地,在我国已多年未监测到,属于境外输入型别。4.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覆盖全省30个县(区),共调查6199人,全省1-59岁人群风疹疫苗接种率为31.59%(95%CI:31.04%-32.26%),其中1-9岁人群疫苗接种率为92.89%(95%CI:92.34%-93.15%),其他年龄组随年龄升高接种率逐渐降低。全省三地区1-9岁人群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63,P=0.920),城市和农村1-9岁儿童RCV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1,P=0.141)。20-39岁人群IgG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次为40-59岁人群、1-9岁人群次之,最低为10-19岁人群,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GMC值分别为83.34%(95%CI:82.65%-84.12%)和24.77IU/ml(95%CI:23.58 IU/ml-26.02IU/ml)、78.17%(95%CI:77.01%-78.64%)和19.53IU/ml(95%CI:18.62 IU/ml-20.48IU/ml)、77.85%(95%CI:77.12%-78.83%)和20.64IU/ml(95%CI:19.28 IU/ml-22.11IU/ml)、64.28%(95%CI:63.86%-64.90%)和13.66IU/ml(95%CI:12.56 IU/ml-14.87IU/ml)。陕北和关中地区人群阳性率高于陕南,三地区间阳性率分别为78.93%(95%CI:78.11%-79.64%)和77.89%(95%CI:77.03%-79.25%),74.92%(95%CI:74.23%-7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P=0.015)。男性抗体阳性率稍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7,P=0.094)。城市和农村地区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4,P=0.604)。结论1.风疹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陕西省风疹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发年龄人群由小年龄组向大年龄组转移,随时间推移,成人发病风险将逐渐增大;风疹流行存在不同周期性;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主要的气象因素和风疹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精确的发病周期、量化的气象影响因素与风疹发病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发预测预警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2.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型别变化特征和同时期全国的优势型别更替基本一致,但存在非优势进化支外来输入现象。我省已建立一定的人群风疹免疫屏障,但由于仍存在大量免疫空白人群,难以阻断新基因型别的传入以及引起的局部流行;风疹流行株关键抗原表位高度保守,现用BRD-II风疹疫苗可以针对流行野毒株提供有效保护,接种疫苗仍是风疹防控的有效措施。3.陕西省风疹抗体水平整体偏低,发生风疹暴发疫情的风险仍较高。10-19岁人群风疹发病风险最高;20-39岁生育高峰人群依然存在大量易感者,潜在的CRS风险持续存在;计划免疫RCV接种率达到WHO消除风疹策略要求,各地区免疫规划工作水平较均衡;风疹疫苗产生抗体随年龄增长衰减较快;建议长期开展对10-19岁人群补种一剂次风疹疫苗,一方面可消除EPI前出生队列的免疫空白,另一方面可对接种RCV抗体衰减者加强免疫。
于浩[2](2016)在《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肝炎流行现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之一,也是造成我国部分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成为现阶段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数据显示,每年的乙肝病例报告数在报告的37种传染病中一直高居前列。从1984年我国引入乙肝疫苗以来,政府相继制订出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不断加强防控乙肝的工作力度。1992年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5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逐年提高。乙肝疫苗经过十多年来的推广实施和应用,有资料显示中国人群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至2006年的7.18%,山东省人群乙肝病毒的携带率从6.40%下降至3.39%,乙肝疫苗接种成效非常显着。现阶段,母婴传播成为乙肝病毒重要的传播途径,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及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是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重要措施。乐陵市始终按照山东省的乙肝接种策略坚持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纳入免疫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乐陵市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发展相对落后等等种种原因,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正常健康人群中还有一定比例的人群未建立起抵御乙肝病毒的免疫屏障,儿童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首针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仍有待提高。研究目的 为了解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针对乐陵市农村地区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乐陵市农村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实施效果,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乐陵市农村地区乙肝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本次调查。研究方法 乐陵市作为2014年全国第四次乙肝血清学调查点参加此次调查。调查的村由中国疾控中心按照容量比例概率(PPS)抽样方法确定为乐陵市的杨安镇碱高社区村委会和化楼镇郑丰社区村委会。两个村每个村要求调查234人,调查对象数量按照1-4岁、5-14岁、15-29岁和30-59岁分别统计,共计542人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标本,用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检测。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严格按照双录入的原则统一录入。采用Excel2003、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 本次调查的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HBsAg阳性率为2.93%,与2006年调查的全国人群农村地区HBsAg阳性率7.43%和全国人群的HBsAg阳性率7.18%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乐陵市农村地区的1-4岁、5-14岁和15-59岁人群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3.83%,48.41%和34.28%,其中儿童抗-HBs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乐陵市农村地区1-59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57.32%,其中1-14岁、15-59岁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8.41%、27.76%,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比较高。其中,1-4岁、5-14岁、15-59岁年龄组有乙肝疫苗免疫史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9.38%、54.13%、77.94%。结论及意义调查结果显示,乐陵市2014年农村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率较低;人群中抗-HBs阳性率较高,特别是儿童群体的抗-HBs阳性率明显提高;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调查结果揭示出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日性率及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率均明显降低,人群抗-HBs水平的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乐陵市农村地区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乙肝疫苗接种也取得明显的效果,人群抵御乙肝病毒的能力提高,免疫屏障已经逐步建立起来。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乐陵市农村地区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应进一步提高乐陵市农村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对提高农村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保护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斌冰[3](2015)在《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输入病例并局部传播事件后安徽省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地区进行维持无脊灰的分类指导,制定应对策略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WPV的输入传播。方法在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用两级指标评估WPV输入传播的风险。一级评估指标包括人群免疫情况、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转质量和WPV输入风险,每项一级指标包含多个二级指标。收集相关资料并按照标准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累加各市的二级指标评分值得到各省分值,根据各省分值综合研判各市WPV输入传播的风险水平。根据全省及各市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应对措施。结果亳州、安庆和六安3个市WPV输入传播风险水平为高风险,阜阳等13个市为中风险,宣城市、马鞍山市为低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安徽省采取了加强脊灰疫苗免疫接种、强化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防范新疆往来人员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等应对措施,有效防范了WPV的输入与传播。结论参考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的结果,分类指导不同风险水平地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巩固无脊灰成果的有效策略。同时应根据维持无脊灰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所用的二级指标以适应实际情况。
戴智勤[4](2012)在《安徽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强化免疫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麻疹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要策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麻疹列为下一个拟被消除的传染病。消除麻疹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麻疹疫苗大规模免疫接种对全球麻疹发病率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验证。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为实现控制及消除麻疹的目标,在加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均开展了一系列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我国消除麻疹的策略与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基本相同,即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其核心是免疫接种,通过常规免疫和对重点人群定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形成覆盖全人群的免疫屏障。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还包括开展疾病监测、加强疫情控制、控制风疹、控制医院感染、加强健康促进等。本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安徽省1997-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研究目的:描述自1997年开展加速控制麻疹工作以来,安徽省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分析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及其对麻疹发病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安徽省麻疹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安徽省自1997年开始实施加速麻疹控制规划,1997年至1999年麻疹年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下降。2000年,安徽省麻疹局部暴发增多,麻疹疫情有所回升。2000年之后,麻疹流行高峰降低,流行周期延长,呈现“平台状”小高峰。1997-2010年,安徽省每年均有麻疹病例报告。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仍以冬春季为主,主要集中在3-6月,3月份开始上升,5月份达到高峰,6月份开始下降。2004-2008年,安徽省麻疹发病仍主要集中在3-6月。2004年3-6月发病高峰不明显,但12月出现一个发病高峰,明显高于同期其他年份。自2004年12月起,麻疹报告发病数即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麻疹流行持续时间较长,麻疹发病上升幅度较大,发病率为11.14/10万。2008年安徽省麻疹发病持续升高,直至8月爿‘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经过2009年10月全省范围内8月龄-14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2010年麻疹发病高峰推迟至4月开始出现,且峰值大幅度降低,年发病率0.72/10万,为2005年以来最低。安徽省麻疹发病是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1997-2010年,安徽省各地市均有麻疹病例报告。安徽省麻疹发病仍属于小年龄发病模式。1997-2010年,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15岁以下儿童仍是麻疹高发年龄段。各年龄组的麻疹发病构成自2005年以来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是<1岁发病构成上升明显,该年龄组儿童2005年之前麻疹发病构成只占到5%左右,2005年开始逐年上升,至2010年发病构成达33.49%。其次,1997-2010年,≥15岁大年龄组人群麻疹发病开始增多。2005-2010年,<1岁麻疹发病率均居各年龄组之首。在≥15岁人群中,20-29岁麻疹发病率有小高峰。安徽省麻疹发病以在校学生和小年龄儿童为高发人群。1997-2010年,安徽省麻疹发病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所占比例最高。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安徽省0-14岁麻疹病例中无明确疫苗免疫史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25%,31.50%和36.59%。其中,8-11月龄麻疹病例中无明确疫苗免疫史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7.91%,53.88%和45.12%。研究结论:降低麻疹发病率乃至消除麻疹的关键是免疫高覆盖和监测高质量。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保持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力是阻断麻疹传播的根本措施,应严格执行麻疹疫苗免疫程序,提高8月龄和1.5岁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第二部分安徽省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流行病学效果研究研究目的:评估安徽省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及其对安徽省麻疹发病产生的影响,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安徽省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评价其对麻疹发病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安徽省于2009年10月10日-10月20日对全省8月龄-14周岁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本次强化免疫实种10619433人,接种率97.96%,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41例,未发生严重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和群体性反应。此次强化免疫后的2010年,安徽省麻疹发病数和发病率均降至自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分别为439例和0.72/10万。2010年与2009年相比,安徽省17个地市的麻疹发病数和发病率均明显下降。安徽省历年来麻疹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第12-20周。经过2009年10月的强化免疫,2010年第12-20周的麻疹发病高峰被削平了;0-14岁各年龄别2010年麻疹发病率均比2009年大幅度下降,达95%以上。2010年与2009年相比,“幼托儿童”、“学生”的麻疹发病构成比变化显着。研究结论:适时开展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能够减少麻疹易感人群,迅速控制麻疹流行,降低麻疹发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作为常规免疫的补充,是消除麻疹的重要策略之一。
丁晓艳[5](2009)在《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分析江苏省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寻找其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为江苏省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2)了解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以对江苏省消除麻疹进程实施监控;(3)监测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鉴别病毒的来源,确定病毒的传播途径,科学地阻断其传播;(4)建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预测2008-2012年期间历年江苏省麻疹发病数;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估算2008-2012年期间历年的基本再生数(R0);判断能否在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研究内容:(1)江苏省麻疹疫情及流行病学特点;(2)江苏省正常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3)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4)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消除麻疹可行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江苏省麻疹病例的三间分布;(2)采用定量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检测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3)用Vero-SLAM细胞从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的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末端600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序列测定,鉴定病毒亚型。用Bio-Edit软件进行遗传变异距离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4)以1952-2007年江苏省麻疹发病资料建立模型,以2008年的发病资料作为模型预测效果的考核样本。并预测2009-2012年期间历年麻疹发病数;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运用常微分方程的方法来进行求解,计算2008-2012年期间历年的R0值。研究结果:(1)麻疹病例年龄分布双向移位现象比较明显,发病高峰已由5-9岁年龄段儿童转向<1岁儿童,25-30岁年龄段也出现一个发病高峰;麻疹病例的地区分布已由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转向流动人口较多的苏南地区;麻疹病例的时间分布仍以3-5月为主。(2)不同年龄组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麻疹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段不同地区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分析显示:0-7月、8月-2岁、10-14岁、15-19岁、30-39岁、≥40岁等几个年龄组地区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8月-2岁年龄段接种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作比较,接种疫苗组总体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未接种组。(3)2003-2008年江苏省共分离211株麻疹野病毒,同属于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2003-2008年麻疹毒株组内遗传距离为1.79%;不同年份内麻疹毒株代表株间核苷酸的遗传距离在1.59%(2008年)-2.64%(2007年)之间;不同年份间麻疹毒株代表株间的遗传距离在1.19%-2.84%之间;(4)通过模型推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江苏省麻疹发病数逐年减少,但仍保持在4000以上;2008年R0估计值约为2.58-3.39,且全局稳定,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未来的易感者被接种疫苗的比例提高到92%时,R0的大小将接近于1(流行阈值)。结论: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株的绝对优势基因亚型为H1a,与我国大陆其他省份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相同。以目前的发病数和免疫策略预测,2012年不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应提高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并开展防控麻疹的应用型研究,以解决<8月龄和成人麻疹发病增多的问题。
潘贵霞,张林,曹玲生,郑依伦,胡柏柳[6](2008)在《安庆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与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评价》文中研究表明
李仁鹏[7](2007)在《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使用Sabin-IPV替代OPV的策略分析及成本估算》文中研究指明自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全球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决议后,全球消灭脊灰活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6个区中有3个区(美洲区、西太平洋区、欧洲区)已阻断脊灰野病毒流行,脊灰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从1988年的125个降至2005年的4个。我国1994年报告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2000年完成了无脊灰证实,从此进入了维持无脊灰时期。从消灭脊灰免疫策略中的疫苗选择来看,OPV以其价廉、服用方便等优势,在全球消灭脊灰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离开OPV,全球消灭脊灰工作根本无从谈起。但OPV最严重、难以克服的弱点,是其导致VAPP、cVDPVs、iVDPV等,只要使用OPV,上述问题就无法避免。我国消灭脊灰工作也受到VAPP、cVDPVs、iVDPV等的困扰。随着全球进入消灭后期,以及我国进入无脊灰时期,选择何种免疫策略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目的:本研究从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调查了解当前中国脊灰疫苗生产和使用的现状,客观评估中国在消灭脊灰后期继续使用OPV存在的危险性及其负担,初步探讨符合我国实际的免疫策略,并对新策略的成本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1、本研究从循证疫苗学的角度出发,在检索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国经验和我国实际,认为:1)我国应该选择以Sabin-IPV替代OPV进行免疫的策略。2)我国国产的Sabin-IPV疫苗即将正式问世,并且安全有效,预计产量基本能满足全国常规免疫的需要,无论在政策方面、技术方面、疫苗供应方面,还是其他保障条件方面,都具备了以Sabin-IPV替代OPV的条件,在我国以Sabin-IPV替代OPV是可行的。2、我国是人口大国且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如果以Sabin-IPV替代OPV,经济负担变化情况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卫生经济学成本测算的方法,对Sabin-IPV替代OPV进行了研究,发现:1)使用OPV免疫,每年大约会产生76~161例VAPP,平均每年产生152例;大约每5年会产生1起cVDPVs;每例致残病例的疾病负担为41.86万元,每例死亡病例的疾病负担为36.02万元;每年由VAPP导致的总的疾病负担为6340.00万元;每年因cVDPVs导致的疾病负担为1056.90万元;如果我国以Sabin-IPV替代OPV每年将会节约因VAPP增加的疾病负担6340.00万元、因cVDPVs增加的疾病负担1056.90万元,共计7396.90万元。2)如果不考虑OPV强化免疫,用增量成本法、合理成本法、疫苗用量法计算,以Sabin-IPV替代OPV,各级将分别增加直接经济投入37004.69万元、35242.56万元、35471.15万元,平均每名儿童增加22.68元、21.60元、21.74元;以Sabin-IPV替代OPV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3)用疫苗用量法计算,OPV的强化免疫成本为37951.64万元,平均每名儿童23.26元。开展强化免疫活动要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源;如果考虑强化免疫成本,以Sabin-IPV替代OPV,各级将节约直接经济投入总计2480.49万元,平均每名儿童节约1.52元。4)如果不考虑强化免疫,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不支持以Sabin-IPV替代OPV,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支持继续使用OPV;不管继续使用OPV还是转成Sabin-IPV都是花费巨大的事项;是否以Sabin-IPV替代OPV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只要增加的成本在国家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就可以考虑以Sabin-IPV替代OPV。研究结论与建议:1、OPV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脊灰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2、Sabin-IPV代替OPV是必然趋势;3、积极开展Sabin-IPV替代OPV的各项准备工作;4、OPV过渡到Sabin-IPV应分步骤、分地区、分阶段进行。
李健龙,覃雄林,覃春伟[8](2006)在《中国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文中研究指明
杜红中,包风云,张克俭,寇光平,徐永红,郭晓琨[9](2006)在《宝鸡农村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评价宝鸡市农村地区村级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准确性,抽取一个县开展了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常规免疫报告数据统计不准确,报告接种率与调查核实接种率存在差距,报告应种人数比核实人数低16.44%,报告实种人数比核实人数高21.1%,报告接种率均显着高于核实接种率。报表统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和培训不扎实、报表审核不严格、督导方式不完善是造成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郭飚,曹雷,曹玲生,李艺星,梁晓峰[10](2005)在《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计划免疫服务提供与工作管理质量。方法在实施的初期(1996年)、中期(1999年)、终期(2003年)分别采用分层多阶段组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麻疹疫苗(M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别以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10个项目省(自治区,下同)1993、1997、2001年出生的儿童为调查对象,调查该年度出生儿童12月龄内5种疫苗的接种情况,并比较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接种率。结果项目实施终期10个项目省的BCG、OPV3、DPT3、MV接种率和四苗全程免疫覆盖率分别为96.8%、89.4%、89.4%、89.8%和79.5%。2003年终期调查时HepB3接种率及HepB1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1.79%、48.45%,显着高于初期和中期调查时的接种率水平。结论项目的实施对项目省保持较高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有明显的作用,但不同省、地区间的接种率水平仍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村地区及城市地区的流动人口仍为计划免疫工作的薄弱环节。
二、安庆市1997—2001年乡级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庆市1997—2001年乡级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 |
1.2 资料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风疹周期性特征 |
2.3 气象因素对风疹发病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陕西省风疹流行株基因序列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步骤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基因型别鉴定 |
2.3 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2.4 重要位点变异分析 |
2.5 进化起源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陕西省健康人群风疹抗体水平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初级样本库的构建 |
1.3 确定本次调查样本量 |
1.4 抽取本次调查所需样本 |
1.5 实验室检测 |
1.6 统计分析 |
1.7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调查人群规模 |
2.2 基本特征 |
2.3 RCV接种情况 |
2.4 风疹抗体水平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2)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肝炎流行现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说明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3)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综述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评价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4)安徽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强化免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安徽省1997~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一、时间分布 |
二、地区分布 |
三、人群分布 |
四、安徽省1997~2010年麻疹病例疫苗免疫史情况 |
五、麻疹暴发疫情和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 |
六、病原学分离情况 |
讨论 |
第二部分 安徽省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流行病学效果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一、安徽省各地市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情况 |
二、2009年强化免疫对麻疹发病数和发病率的影响 |
三、2009年强化免疫对麻疹发病高峰的影响 |
四、2009年强化免疫对麻疹年龄别发病率的影响 |
五、2009年强化免疫对麻疹发病职业分布的影响 |
讨论 |
第三部分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安徽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 |
附表2 安徽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 |
附表3 安徽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状况快速调查汇总表 |
附表4 安徽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组织及人员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 |
江苏省麻疹疫情及流行病学特点 第二部分 |
江苏省正常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第三部分 |
江苏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部分 |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在消除麻疹可行性预测中的应用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
(7)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使用Sabin-IPV替代OPV的策略分析及成本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背景 |
2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实施 |
第一部分 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使用Sabin-IPV替代OPV的策略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使用Sabin-IPV替代OPV的成本估算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1 OPV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脊灰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
2 Sabin-IPV代替OPV是必然趋势 |
3 积极开展Sabin-IPV替代OPV的各项准备工作 |
4 OPV过渡到Sbain-IPV应分步骤、分地区、分阶段进行 |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中国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麻疹流行特点 |
2 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 |
2.1 常规免疫 |
2.2 强化免疫 |
2.3 后续强化免疫 |
2.4 应急接种 |
2.5 加强麻疹监测 |
(9)宝鸡农村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抽样 |
1.1.1 调查方法。 |
1.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儿童基本情况 |
2.2 常规免疫报告质量评价 |
2.2.1 应种人数: |
2.2.2 实种人数: |
2.2.3 接种率 |
2.3 村级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统计人员情况 |
3 讨论 |
3.1 宝鸡市农村地区常规免疫报告数据统计不准确, 报告接种率与调查核实接种率存在差距。 |
3.2 主要原因 |
3.3 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的对策 |
3.4 建议 |
(10)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与检测方法 |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结 果 |
1 建立预防接种证、卡情况 |
2 四苗接种率 |
3 四苗及时接种率 |
4 BCG卡痕率 |
5 HepB接种率 |
6 四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 |
7 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影响因素 |
讨 论 |
四、安庆市1997—2001年乡级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风疹流行特征及主要流行株分析[D]. 马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2]乐陵市农村地区2014年乙型肝炎流行现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情况研究[D]. 于浩. 山东大学, 2016(02)
- [3]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D]. 王斌冰.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3)
- [4]安徽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强化免疫效果研究[D]. 戴智勤. 复旦大学, 2012(03)
- [5]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D]. 丁晓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09(03)
- [6]安庆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与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评价[J]. 潘贵霞,张林,曹玲生,郑依伦,胡柏柳. 疾病控制杂志, 2008(03)
- [7]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使用Sabin-IPV替代OPV的策略分析及成本估算[D]. 李仁鹏. 山东大学, 2007(03)
- [8]中国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J]. 李健龙,覃雄林,覃春伟. 应用预防医学, 2006(S1)
- [9]宝鸡农村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质量调查[J]. 杜红中,包风云,张克俭,寇光平,徐永红,郭晓琨.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09)
- [10]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项目计划免疫子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郭飚,曹雷,曹玲生,李艺星,梁晓峰. 中国计划免疫,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