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状病毒致腹泻的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备,薛沾枚,金振华,王丽坤,李烨,张国华,鹿凌岩,张莹[1](2022)在《猪流行性腹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以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对哺乳期仔猪具有极高感染率、致死率。各日龄各品系的猪均可感染PEDV,感染后致病严重程度视猪日龄而定,无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其对哺乳仔猪,尤其是1周龄内的仔猪有极高感染率,且症状最为严重,致死率可达100%。现通过对猪流行性腹泻的发展史、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进行概述,为猪流行性腹泻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曹娟,管敏昌,娄召君,沈林云,杭金国,王丽珍[2](2021)在《中药取穴贴敷并推拿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及对血液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药取穴贴敷并推拿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及对血液T细胞亚群水平影响。方法选择9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各30例;观察组1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2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3采用中药取穴贴敷并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为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疗程均为5 d,比较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 d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4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小儿推拿治疗轮状病毒感染短期疗效肯定,两者均提升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
孙德仁,张鹏飞,陈博睿,鲁妍禛[3](2021)在《腹泻的诊疗思路与少儿推拿》文中指出腹泻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于少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体质及喂养等因素较成人更容易发生腹泻,其中多以2岁以下的少儿最为常见。腹泻由于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现已被列为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目前,少儿腹泻的治疗一般多采用沙星类药物、黄连素、抗病毒药物等,但会对少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还会加重肝肾功能的负担。少儿推拿通过手法可以调理肠胃、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消食导滞、补益气血和缓急止泻,在临床上治疗腹泻具有较好疗效。本文从中医、西医对少儿腹泻机理的不同认识加以分析,从腹泻的临床诊疗思路入手,探讨少儿推拿在少儿腹泻治疗调理中的应用,指出中医少儿推拿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及优势,为少儿腹泻的治疗提出了更加规范、实用、有效的诊疗思路与推拿手法操作。
娜丽,赵文江,李琳琳[4](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286起轮状病毒感染聚集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呼和浩特地区286起轮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及来源,分析其聚集性暴发情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呼和浩特地区发生的286起轮状病毒感染事件涉及的8 560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基因型,并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 286起轮状病毒感染事件中,165起为聚集性暴发感染,感染持续时间5~8d,平均(7.05±1.06)d,存在时间、空间分布聚集性;暴发原因包括饮用水受轮状病毒污染、家庭内感染处置不当及医院预防措施不周全等;总病例数为8 560例,轮状病毒阳性率为47.17%(4 038/8 560),均在呕吐物或大便样本中检测出A组、B组轮状病毒,儿童轮状病毒感染多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100.00%),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多由B组轮状病毒引起(B组轮状病毒检出率占97.59%),腹泻、呕吐及发热症状明显;其中儿童感染率(87.67%,3 540/4 038)显着高于成人感染率(12.33%,498/4 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520,P<0.05);秋冬季节是其感染高发时间段。结论轮状病毒感染事件中聚集性暴发感染占大多数,儿童是重点防治对象,应加强轮状病毒筛查工作。
益准[5](2021)在《A群牛轮状病毒VP6亚单位疫苗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
于跃泓[6](2021)在《食淀粉乳杆菌联合白头翁散和氧化锌防治轮状病毒感染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
惠华英[7](2020)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研究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及葛根芩连汤干预对模型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期从微生态角度揭示肠道湿热证泄泻的发生机理,探明葛根芩连汤疗效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中医泄泻证型的诊治研究及方剂疗效机理的探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模拟肠道湿热证泄泻病因,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分别在造模及治疗成功后,采集眼球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P物质含量测定,摘取动物内脏称重;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采集小鼠小肠内容物和黏膜,运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肠道内容物和黏膜中微生物活度,运用酶活分析技术测定肠道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无菌提取实验动物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基于Pac Bio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结果:(Ⅰ)模型小鼠表现为懒动、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等,血清中所含P物质浓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01);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甘油三脂(TG)含量显着降低(P=0.038),总胆固醇含量(TC)和血糖水平(GLU)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模型小鼠一般状态恢复,血清P物质浓度回归接近于正常组,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Ⅱ)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中所含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GRA)和嗜酸细胞数(EOS)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血中WBC、EOS与自愈组相比降低,而GRA和MCV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且治疗组胸腺指数增加。(Ⅲ)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和双歧杆菌数显着减少(P=0.000或P=0.049),微生物活度显着升高(P=0.000)。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升高而蛋白酶活性降低,肠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而蛋白酶活性升高。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肠道乳酸菌数持续升高(P<0.01),微生物活度与自愈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0)。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组而低于自愈组,肠黏膜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正常组和自愈组。(Ⅳ)对细菌16S r 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样本层次聚类树和主坐标分析(PCo A)显示,模型组和正常组样本间有一定的距离,组间基本可以分开,说明组间存在微生物菌群结构上的差异性。在门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蓝藻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且放线菌门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着(P=0.032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所含梭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降低,Muribaculum、链球菌属、Parasutterella、普雷沃氏菌属和Enterorhabdus含量明显升高。在种水平上,模型组格氏乳杆菌、肠乳杆菌、罗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及Curvibacter lanceolatus丰度减少,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卷曲乳杆菌、胃瘤乳杆菌、Staphylococcus epeidermidis、牙龈卟啉单胞菌、Parasutterella excrementihominis、Enterorhabdus muris、少酸链球菌和Enterorhabdus mucosicola的含量升高。Lefse分析结果表明,格氏乳杆菌是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关键物种。(Ⅴ)采用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治疗组Alpha多样性指数回归(P>0.05);PCo A显示正常组和治疗组样本间存在一定距离;在细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内容物所含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恢复,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治疗组肠道乳杆菌属含量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而Muribaculum和梭菌属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链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含量接近自愈组水平;在细菌种水平上,治疗组肠道卷曲乳杆菌丰度恢复,罗氏杆菌丰度低于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高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模型小鼠疗效显着。(2)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血常规指标异常,葛根芩连汤可调节模型小鼠血液中WBC、GRA、EOS和MCV等指标回归,提高胸腺指数,调节机体免疫力。(3)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异常变化,微生物活度增加,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种数、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调控肠道消化酶活性发挥疗效。(4)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菌群失调,格氏乳杆菌是模型组与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物种,其含量的改变可能与泄泻相关。(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物种多样性具有恢复作用,调节了细菌物种相对含量,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该方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相关。
陈影,李硕,苏萍,张海静,张广平,叶祖光[8](2019)在《中药抗腹泻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是引起儿童患病和死亡的第2大病因。目前,在治疗腹泻过程中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会加速肠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并且现代药物制剂和治疗成本较高,因此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而中药作为含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的纯天然药物,具有低残留、低毒性、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并且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单味中药和中药有效成分对腹泻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使抗腹泻中药成为抗腹泻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本研究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中外文献资料,整理出抗腹泻相关中药,并从中药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抗炎、干预胃肠激素分泌、保护肠黏膜、促进肠道修复等方面对中药治疗腹泻展开系统的阐述。其中肠上皮细胞对液体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与吸收障碍是腹泻发病机制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肠液分泌和促进肠液吸收成为治疗腹泻的有效手段。本文对中药抗腹泻的药效作用及机制进行整理,以期为中药抗腹泻作用机制研究和抗腹泻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龙承星[9](2019)在《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设计并筛选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最佳引物,从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角度揭示七味白术散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疗效机理。方法:造模实验设正常组和模型组,治疗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和七味白术散治疗组,通过正常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混合抗生素溶液(23.33mL·kg-1·d-1)造模,0.35mL/(只·次),一天2次,连续5天,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治疗时,在造模结束后,七味白术散治疗组按临床等效用药剂量,灌胃七味白术散汤剂[0.16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0.35mL/(只·次),一天2次,连续3 d。在造模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提取小鼠空肠到回肠段黏膜,提取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宏基因组DNA,分别对细菌16S rDNA的V3+V4可变区及细菌乳糖酶基因进行PCR扩增,并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细菌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中,模型组组内样本相对离散,且与正常组样本距离较远,相似性较差。从细菌丰度来看,肠道黏膜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柔膜菌门组成,其中厚壁菌门的优势非常明显。门水平上,模型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柔膜菌门显着减少,F/B值增大,B/E值显着降低;属水平上,模型组乳酸杆菌属、支原体、螺杆菌属、拟杆菌属S24-7家族显着减少,肠球菌属、寡养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劳特氏菌属、肉杆菌属、谷氨酸杆菌属、梭菌属显着增多(P<0.01或P<0.05)。经七味白术散治疗后,Alpha多样性指数与自然恢复组很接近,其中ACE、Chao、Shannon指数略低于正常组,Simpson指数略高于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中,治疗组和正常组三个样本都比较集中,自然恢复组三个样本相对比较分散。从细菌丰度来看,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柔膜菌门比例升高,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下降,其中厚壁菌门高于正常组,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低于正常组,但都无显着性差异,F/B比值减少恢复到正常组水平;属水平上,乳酸杆菌属和拟杆菌属S24-7家族增多,达到正常组水平,寡养单胞菌属和自然恢复组没有大的区别,低于正常组,肠球菌属继续增多,与自然恢复组和正常组差异显着。(2)细菌乳糖酶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Alpha多样性显着增大(P<0.01或P<0.05),从PCA和箱线图分析,正常组小鼠样本间距离较近,模型组小鼠样本间距离较远,且两组样本距离较远。从含乳糖酶基因的黏膜细菌群落丰度分析,乳糖酶基因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部分未分类单元。门水平上,正常组变形菌门丰度高于模型组,放线菌门和Unclassfied丰度低于模型组。属水平上,正常组寡养单胞菌属丰度高于模型组,模型组增添了Ewinqella,Methyloversatilis,Mycobacterium,Microbacterium,Beutenberqia和Actinomyces菌属。经七味白术散治疗后,Alpha多样性指数与正常组非常接近,没有统计学差异性;从PCA和箱线图分析,治疗组和正常组分布相对集中,样本距离较近。从物种丰度分析,治疗组和正常组的物种组成结构和丰度在门和属水平上都很相似,自然恢复组则降低了变形菌门、寡养单胞菌属乳糖酶基因丰度,增加了很多未知的乳糖酶基因。结论:抗生素破坏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其乳糖酶基因结构,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增加,其乳糖酶基因多样性显着增加。七味白术散治疗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并没有大的变化,其乳糖酶基因多样性恢复正常;肠道黏膜细菌及其乳糖酶基因结构有效修复、菌群重新趋于平衡。具体来讲,七味白术散组增加了肠道黏膜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S24-7家族(BacteroidalesS24-7)来源的细菌丰度,增加了产乳酶的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真核生物(Eukaryota)等的细菌丰度。
崔乾坤[10](2018)在《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轮状病毒仔猪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及幼龄动物发生急性严重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RV的主要感染部位在肠道,肠道的健康对仔猪的腹泻和料肉转化效率非常重要。由于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受到刺激易产生氧化应激等反应,当仔猪受到RV感染后对机体的损伤则会更加严重。目前,针对该病毒性疾病无特效药,多为疫苗防控。但由于病毒变异等因素,使得疫苗的保护率降低,甚至造成免疫失败的情况。另有报道称白藜芦醇对轮状病毒腹泻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本研究选择白藜芦醇干混悬剂(Resveratrol Dry Suspension,RDS)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RV感染引起的仔猪腹泻、免疫功能、抗氧化应激及对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感染RV仔猪腹泻的影响将RDS添加到仔猪的基础饲粮中饲喂三周并在攻毒后继续饲喂。经口灌服猪RV,称量攻毒后第0天和4天时的体重,并记录攻毒后仔猪每日的腹泻评分。结果显示,在攻毒后的第2,3,4天,病毒对照组中出现腹泻的动物数分别是4/6,6/6和5/6,RV成功诱导仔猪出现腹泻。轮状病毒组仔猪由于腹泻,体重明显下降,相比于轮状病毒对照组,RDS减轻了仔猪的腹泻程度并提高了攻毒后第4天时仔猪的体重。表明,在基础饲粮中添加RDS能够缓解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仔猪腹泻程度。2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感染RV仔猪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应激作用2.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仔猪攻毒后的第四天。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查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ELISA法检查仔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TNF-α,IFN-γ等的水平。结果显示,相比于轮状病毒对照组,RDS能够恢复RV感染仔猪血液中CD4+/CD8+的比值,增加RV感染仔猪血清中IgA和IgG抗体水平以及IFN-γ的浓度,并降低了TNF-α的浓度。表明在感染RV仔猪的基础饲粮中添加RDS,能够改善感染轮状病毒仔猪的免疫能力。2.2对氧化应激的影响:对于评价RDS在感染轮状病毒仔猪上的抗氧化能力,检测了血清和肝脏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的水平,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结果显示,与轮状病毒组相比,RDS组降低了感染RV仔猪血清和肝脏中MDA的含量,增强了T-SOD和GSH-Px抗氧化酶的活性。表明在感染轮状病毒仔猪的基础饲粮中添加RDS,能够对由RV感染引起的仔猪氧化应激反应起到显着的缓解作用。3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感染RV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的影响利用苏木素-伊红对小肠部位染色之后,对其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饲喂RDS的仔猪在感染RV之后,相比于RV对照组的绒毛高度显着增加,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RDS各组的隐窝深度相比于轮状病毒对照组无显着变化,而绒隐比有所增加。说明饲喂RDS对由RV感染所导致的小肠黏膜形态损伤的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综上所述,在基础饲粮中添加RDS对人工感染RV的仔猪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DS对由RV感染引起的仔猪腹泻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够改善感染轮状病毒仔猪的免疫能力,缓解仔猪由RV感染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对由RV引起的小肠黏膜形态的损伤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轮状病毒致腹泻的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状病毒致腹泻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猪流行性腹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症状 |
2 发病机理 |
3 病理变化 |
4 诊断 |
5 防治 |
(2)中药取穴贴敷并推拿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及对血液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纳入标准[11] |
1.2.2排除标准[12] |
1.2.3 治疗 |
1.2.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
1.2.5 血液T细胞亚群水平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4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
2.4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3 讨论 |
(3)腹泻的诊疗思路与少儿推拿(论文提纲范文)
1 辨病思路 |
1.1 腹泻诊断与鉴别 |
1.1.1 诊断要点 |
1.1.2 鉴别诊断 |
1.2 腹泻与其他疾病鉴别 |
2 辨证思路 |
3 临证思路 |
3.1 辨病因 |
3.2 辨轻重 |
3.3 辨虚实 |
4 治疗思路 |
4.1 基础方 |
4.2 方义 |
4.3 分型论治 |
4.3.1 湿热泻 |
4.3.2 寒湿泻 |
4.3.3 伤食泻 |
4.3.4 脾虚泻 |
4.3.5 脾肾阳虚泻 |
4.3.6 惊泻 |
5 预后转归 |
5.1 预后 |
5.2 转归 |
6 预防与调护 |
7 小结 |
(4)呼和浩特地区286起轮状病毒感染聚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轮状病毒感染检出结果 |
2.2 轮状病毒感染病例临床症状分布 |
2.3 轮状病毒感染季节分布 |
2.4 轮状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7)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葛根芩连汤疗效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的建立 |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的疗效 |
3.讨论 |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2.3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2.4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3.讨论 |
第三章 葛根莲芩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
2.7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影响 |
2.8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
3.讨论 |
第四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特征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有效序列的分析评估 |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OTU 数目的影响 |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影响 |
2.5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属水平上的影响 |
2.6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种水平上影响 |
2.7 物种Lefse 差异分析 |
3.讨论 |
第五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有效序列分析评估 |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 OTU 数目的影响 |
2.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2.4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种水平上的影响 |
2.7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Lefse分析 |
3.讨论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简介 |
综述 泄泻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中药抗腹泻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腹泻中药的研究现状 |
1.1 抗药物性腹泻 |
1.1.1 刺激性药物所致腹泻 |
1.1.2 容积性药物所致腹泻 |
1.1.3 润滑性药物所致腹泻 |
1.2 抗感染性腹泻 |
1.2.1 细菌性腹泻 |
1.2.2 病毒性腹泻 |
1.2.3 寄生虫性腹泻 |
1.3抗应激性腹泻 |
1.4 抗其他类型腹泻 |
2 中药抗腹泻作用的机制 |
2.1 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
2.1.1 调节离子转运 |
2.1.2 调节水通道蛋白 |
2.2 抗炎作用 |
2.3 干预胃肠激素的分泌 |
2.4 保护肠黏膜,促进肠道修复 |
3 分析与展望 |
(9)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1 病名的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 |
2 西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
2.1 发病机理 |
2.2 治疗措施 |
3 钱乙学术思想及其成就 |
3.1 钱乙的学术思想 |
3.2 钱乙在儿科方面的成就 |
4 七味白术散组方原理 |
4.1 方源与异名 |
4.2 历代主治记载 |
4.3 方论选录 |
4.4 方义综论 |
4.5 现代药理研究 |
5 七味白术散临床应用 |
第二章 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生物信息分析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DNA序列及OTU数目的影响 |
2.2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2.3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抗生素对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着 |
3.2 抗生素改变了肠道黏膜细菌的丰度,优势菌种变化明显 |
3.3 抗生素显着改变了肠道黏膜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三章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OTU数目的影响 |
2.2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2.3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多样性 |
3.2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菌群丰度 |
3.3 七味白术散能有效修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四章 肠道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分析通用引物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第一次引物设计PCR扩增结果 |
2.2 第二次引物设计PCR扩增结果 |
2.3 微生物序列分析统计表 |
2.4 样品OTU数 |
2.5 Alpha多样性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DNA序列的影响 |
2.2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OTU数目的影响 |
2.3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
2.4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相似性的影响 |
2.5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抗生素显着提高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多样性 |
3.2 抗生素增加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丰度 |
3.3 抗生素改变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产乳酶基因的群落结构 |
第六章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
2.2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OTU数目的影响 |
2.3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结构的影响 |
2.4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相似性的影响 |
2.5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多样性 |
3.2 七味白术散有效修复肠道黏膜细菌产乳酶基因的群落结构 |
3.3 七味白术散有效恢复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丰度 |
结论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B 作者简介 |
(10)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轮状病毒仔猪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白藜芦醇的研究概况 |
1.1 白藜芦醇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2 白藜芦醇的免疫增强和镇痛抗炎活性研究概况 |
1.3 白藜芦醇的抗病毒活性研究概况 |
2 轮状病毒研究概况 |
2.1 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概述 |
2.2 轮状病毒的培养特性 |
2.3 轮状病毒的致腹泻机制概况 |
2.4 抗轮状病毒的研究概况 |
2.5 临床常见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的药物概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轮状病毒仔猪腹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仔猪轮状病毒腹泻模型的建立 |
2.2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RV感染仔猪腹泻评分的影响 |
2.3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RV感染仔猪体重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轮状病毒仔猪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仔猪轮状病毒腹泻模型的建立 |
2.2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轮状病毒感染仔猪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轮状病毒感染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轮状病毒仔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轮状病毒仔猪小肠黏膜形态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小肠绒毛病理损伤的影响 |
2.2 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小肠中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隐比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1 结论 |
2 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四、轮状病毒致腹泻的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猪流行性腹泻的研究进展[J]. 张备,薛沾枚,金振华,王丽坤,李烨,张国华,鹿凌岩,张莹. 现代畜牧科技, 2022(01)
- [2]中药取穴贴敷并推拿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及对血液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J]. 曹娟,管敏昌,娄召君,沈林云,杭金国,王丽珍.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15)
- [3]腹泻的诊疗思路与少儿推拿[J]. 孙德仁,张鹏飞,陈博睿,鲁妍禛.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5)
- [4]呼和浩特地区286起轮状病毒感染聚集性分析[J]. 娜丽,赵文江,李琳琳.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04)
- [5]A群牛轮状病毒VP6亚单位疫苗的初步研究[D]. 益准.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6]食淀粉乳杆菌联合白头翁散和氧化锌防治轮状病毒感染的效果[D]. 于跃泓.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D]. 惠华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8]中药抗腹泻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陈影,李硕,苏萍,张海静,张广平,叶祖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21)
- [9]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D]. 龙承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白藜芦醇干混悬剂对人工感染轮状病毒仔猪的保护作用[D]. 崔乾坤.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