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水果保鲜剂保鲜200天(论文文献综述)
杨睿[1](2021)在《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发酵液对苹果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苹果中水含量充足、营养物质种类繁多,受到各年龄段人群的喜欢。但苹果在从生产地采摘、运输、贮藏时多种病原菌会侵入,发生严重的病害,致使苹果腐烂,失去商品价值。其中链格孢菌引起霉心病、炭疽菌引起炭疽病是苹果采后常见病害。对于这些苹果采后病害的防治,传统的化学保鲜剂虽然抑菌保鲜效果显着,但使用后化学成分容易留在水果表面,食用后对人体有害,而且化学保鲜剂使用,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棘孢木霉对引起水果腐烂病变的多种病原菌有拮抗作用,且它在自然环境中能够大量存活,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是一种应用在果蔬保鲜上有发展前景的拮抗真菌。本文先以引起苹果霉心病和炭疽病的链格孢菌、炭疽菌细胞壁为碳源诱导培养棘孢木霉,测定了棘孢木霉菌内水解酶和抗生素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对棘孢木霉发酵液内水解酶活性和抗生素种类、含量测定,找出诱导后酶活性最高培养时间。同时,再用酶活性最高棘孢木霉发酵液浸泡处理苹果,研究其对苹果病害的防治及保鲜效果的影响。(1)以棘孢木霉为供试菌,研究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细胞壁为碳源培养与不加细胞壁的对照组相比,对棘孢木霉水解酶和抗生素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链格孢菌和炭疽菌细胞壁为碳源,对几丁质酶基因ech42、β-1,3-葡聚糖酶基因bgn13、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asp1、天冬氨酸蛋白酶asp2基因、聚酮合酶pksT1基因表达有明显诱导作用,对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1基因表达无影响。(2)以棘孢木霉为供试菌,研究链格孢菌和炭疽菌细胞壁为碳源培养与无细胞壁对照组比较,对棘孢木霉产水解酶能力的影响,并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成分6—戊基—α—吡喃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以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细胞壁为碳源培养,对几丁质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产酶有诱导作用。诱导后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6—戊基—α—吡喃酮含量为1.72 mg/mL。(3)以陕西富士苹果为材料,研究了病原菌细胞壁诱导的棘孢木霉发酵液对苹果炭疽病和霉心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霉心病的防治效果为45.9%,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53.3%。也说明棘孢发酵液能有效防治苹果采后病害发生。(4)以富士苹果为材料,病原菌细胞壁诱导的棘孢木霉发酵液处理与空白组对比,研究其在储藏期对苹果质构特性、营养成分、呼吸强度、MDA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处理后,能延缓苹果弹性、咀嚼性、硬度、TSS、TA、Vc下降,失重率、呼吸强度、MDA值的上升,有明显的保鲜效果。
郐凌云[2](2021)在《pH响应释放型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制备及其果蔬保鲜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果蔬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在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但采摘后品质极易受损。如何有效预防采后腐败、减少损失已成为目前果蔬产业的热点问题。精油是良好的防腐保鲜剂,但稳定差、易挥发等缺点成为制约其高效应用的主要瓶颈。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果蔬采后因代谢反应产生酸性气体导致顶空酸性微环境的形成,基于酸敏亚胺键,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合成一种pH响应型抗菌保鲜剂——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CS-Cin),其能够通过感知pH信号的变化实现抗菌精油肉桂醛释放的动态调控。本文对席夫碱保鲜剂的稳定性、pH响应控释性能及抑菌性能进行研究,并在验证其对采后果蔬的防腐保鲜效果后,进一步根据果蔬储存的实际应用需求对席夫碱衍生物的pH响应释放性能进行优化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基于壳聚糖的活性氨基与肉桂醛的醛基之间的席夫碱反应,合成CS-Cin。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验证了产物的成功合成;考察了壳聚糖相对分子量、脱乙酰度和反应摩尔比对取代度及pH响应性的影响;并从肉桂醛利用率及经济性角度确定最佳反应参数为:壳聚糖相对分子量为150 k Da、脱乙酰度为90%,及肉桂醛/壳聚糖反应摩尔比为4:1,该参数下的取代度为0.26。此外,肉桂醛在不同pH条件下呈现pH响应性的差异,表明CS-Cin具有作为pH响应控释材料的潜质。进一步探究CS-Cin的pH响应控释行为及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在pH缓冲溶液体系中,CS-Cin经pH 3.0和5.0的酸性介质处理96 h后可释放80%的肉桂醛。在酸性气氛体系中,肉桂醛的释放率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CO2体积分数从5%升至20%时肉桂醛的累积释放量可增加15%。表明CS-Cin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CO2浓度的改变可触发C=N键断裂并释放肉桂醛。并通过抑菌实验证实了CS-Cin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微酸性条件下抑制率分别达到86.17%和93.65%,而中性条件下的抑菌率仅为9.21%和13.04%。因此,CS-Cin具有良好的pH响应抑菌能力。其次,考察了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对果蔬的防腐保鲜应用。选取西兰花和草莓为果蔬代表,其呼吸强度分别属于“特别高”及“较高”类型并均对防腐保鲜有较高需求。考察了CS-Cin对两种果蔬的采后保鲜效果,定期取样测定果蔬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变化,结果表明CS-Cin具有良好的防腐保鲜能力,可有效抑制腐败菌生长,延缓果蔬品质劣变。其中,由于西兰花呼吸强度极高,包装顶空微环境酸化更为明显,等量的CS-Cin在西兰花包装体系中的肉桂醛释放量相比于草莓增大了20%,初步证实了CS-Cin的响应释放特性和果蔬实际产CO2、产酸的特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最后,对pH响应控释性能进行优化调控。果蔬包装环境中CO2累积情况与其自身呼吸代谢特性密切相关,而CO2的大量积累易增加腐败风险,因此需要灵敏度更高的保鲜剂。选用γ-聚谷氨酸与壳聚糖复合提高湿度敏感性,通过气体致孔法制备多孔壳聚糖,并进行席夫碱改性得到肉桂醛-多孔壳聚糖席夫碱(Porous CS-Cin)。衍生物的取代度可随致孔剂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加,并证实多孔孔道结构中孔径和孔隙率的变化能够影响活性反应位点与肉桂醛的接触机会,提高肉桂醛利用率。进一步探究了多孔结构对pH响应控释行为的影响得到,Porous CS-Cin对于pH信号的改变有更加灵敏的响应性。当环境pH从7.0下降至6.0时,Porous CS-Cin能够1 min内快速响应,迅速释放20%的肉桂醛。此外,再次选用呼吸强度较高的跃变型果实西兰花来验证Porous CS-Cin的保鲜效果得到,致孔剂添加量为10%时制得Porous CS-Cin具有较高取代度的同时兼具响应灵敏度和响应释放量的调控优势,对西兰花的防腐保鲜效果最佳。本研究制备的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能够有效避免肉桂醛的易挥发、不稳定的应用局限性,并具有良好的pH响应敏感性,实现了肉桂醛释放的可控性,获得了释放特性与果蔬保鲜需求的基本同步,为高效防腐保鲜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前景的策略。
张兰[3](2021)在《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研究及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果蔬品质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安全、高效、便捷的保鲜技术亟待被开发和应用。植物精油是一种天然安全环保的生物保鲜剂,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果蔬采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而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是目前化学保鲜剂的最佳替代品。丁香精油(Clove essential oil,CEO)由于其含有大量酚类和萜类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氧化能力。但其活性物质难溶于水、易挥发、稳定性差并且易受环境影响,在果蔬保鲜中易与果蔬发生反应产生药害,限制其应用。微胶囊技术通过壁材为芯材建立一个功能屏障,在一定时间内对芯材达到固定、保护、控释的作用,解决了植物精油的应用难题。由于蓝莓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我国对蓝莓的需求日益增大,对蓝莓保鲜技术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论文制备了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Clove essential oil loaded chitosan nano microcapsules,CEOM),并对其形貌结构表征分析,研究其释放行为和抗菌抗氧化活性,并将其应用于蓝莓的保鲜实验中。采用离子胶凝法以丁香精油为芯材,壳聚糖(Chitosan,CS)为壁材,三聚磷酸钠(Sodiumtripolyphosphate,TPP)为交联剂,制备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制备纳米微胶囊的最佳条件是:CS和CEO的质量比为1:0.8,CS和TPP的质量比为3:1,CS溶液的pH值为4.4,此条件下制备的CEOM平均粒径为236.67 nm,包埋率达39.02%,尺寸分布均匀,稳定性强。通过SEM、TEM表征制得的CEOM的形貌特征为类球状,表面光滑,具有核壳结构。FT-IR表征证明CEOM中有CEO的存在,证明微胶囊包埋成功。缓释行为模拟实验研究表明CEOM的释放行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10天的快速释放阶段,以及10天后的缓慢释放阶段。说明壳聚糖纳米载体可以延长丁香精油的释放周期,控制其缓慢释放。使用组织分离法对自然发病的蓝莓果实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证明引起蓝莓腐败的病原菌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和青霉菌(Penicillium)。CEO和CEOM对蓝莓的3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EO添加量较高时对灰葡萄孢菌和青霉菌的抑制作用强于互隔交链孢菌。当CEOM的添加浓度达到25 mg/mL时,对灰葡萄孢菌和青霉菌的抑制率达到100%,对互隔交链孢菌的抑制率达80.59%,与CEO的抑制趋势相同。CEOM对蓝莓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是由CEO和CS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抗氧化实验得出CEOM的IC50为0.401 mg/mL,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将CEOM应用于蓝莓的货架期贮藏中,评估蓝莓果实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CEOM处理结合5℃贮藏可以很好地维持蓝莓机体内活性物质的含量,延缓果实软化,降低失重率和腐烂率,可以很好的维持蓝莓的品质,将货架期延长至12天左右。本论文通过使用壳聚糖纳米载体对丁香精油进行的封装,有效提高了精油的稳定性,并控制其缓慢释放,拓展了丁香精油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范围。探究了丁香精油及其纳米微胶囊对蓝莓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和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货架期蓝莓果实的保鲜效果,为开发新型天然果蔬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陈超[4](2020)在《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柑橘(Citrus sinensis L.Osbeck)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芸香科柑橘(香橙)亚科,有33个属200多个品种,营养非常丰富。然而柑橘在采后贮运和生产各个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因子的影响极易发生腐烂从而失去其商品性。本研究拟从天然的涂膜保鲜材料壳聚糖出发,探索优质的涂膜保鲜剂配方方案,深入研究新配制涂膜保鲜剂的保鲜效果。结果如下:(1)天然壳聚糖不溶于水,溶于酸和酸性溶液中,本试验筛选不同种类的酸作为助剂,确定涂膜保鲜剂组成配方,同时对黄岩蜜桔的致腐菌进行分离、鉴定、纯化培养,确定黄岩蜜桔中优势致腐微生物为青霉和链格孢霉。通过比较两种可行的酸助剂植酸和柠檬酸的抑菌试验,确定植酸对青霉、链格孢霉和其混合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柠檬酸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壳聚糖对青霉、链格孢霉和混合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有所加强。植酸作为酸性助剂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柠檬酸,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抑菌能力,选择最佳的壳聚糖-植酸浓度配比为1%~1%。(2)以黄岩蜜桔为试验材料,探究壳聚糖涂膜、植酸涂膜和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营养成分、感官品质、生理活性、抗氧化活性和微生物侵染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30天的贮藏期间,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表现出较好的保鲜效果,30天时复合涂膜腐烂率为5.65%,仅是对照的30.01%,失重率为3.28%,是对照组的37.97%,Vc含量为70.55 mg/100g,相比于贮藏前下降了19.19%。复合涂膜抑制了贮藏期黄岩蜜桔的呼吸强度,维持了POD、PPO、SOD和PAL等酶的活性,还能减少果实中MDA的积累;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抗氧化活性,贮藏30天时还原力比对照组高71.29%,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对照组高69.79%;还延缓了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侵染进程。
刘荣[5](2020)在《多功能生物蛋白涂层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鲜切水果行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兴起,与此同时,有关鲜切水果保质期过短的问题暴露出来,成为人类面临的又一大难题。现阶段鲜切水果的保鲜主要依靠保鲜膜和低温冷藏保鲜,然而保鲜膜的大量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低温冷藏对不同水果有合适的储藏温度,温度过低会造成某些水果发生冻害。本文中,提出一种绿色、易操作、成本低、可适用于大多数市面常见水果且在常温下就可以实现的方法来达到鲜切水果的保鲜效果。首先制备出了一种混合液,利用溶菌酶与半胱氨酸之间的还原反应形成相转变溶液,该溶液在浸涂后可在食品表面自组装形成一层生物蛋白质涂层,此生物蛋白质涂层可涂覆在几乎任意基材上且有强大的粘附性能,同时可以按需控制各种分子的包载和释放。在此基础上,将果胶加入相转变溶液中来增强膜的功能性,这层薄膜就可以将果胶包载在鲜切水果表面。其次,为了验证涂层的功能,将鲜切水果浸入保鲜剂中,使得水果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来探究该薄膜对鲜切水果的保鲜能力。通过各种水果的浸涂实验,已经证明该保鲜液可以在鲜切水果表面形成一层有助于鲜切水果的薄膜,这种涂层可以在常温下使鲜切水果的保质期延长,延长率为75%-900%。本文以鲜切苹果为例,研究了保鲜剂对果实失重、硬度、褐变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保鲜剂可以使得实验组的果实失重率下降60%;丙二醛含量下降39.19%;PPO含量下降对照组的28.57%、POD含量下降为对照组的29.27%;硬度为对照组的4倍;褐变指数降为对照组的31.15%;而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本不会变化;同时可以抑制水果表面真菌繁殖、无细胞毒性、不会影响小鼠正常生长。这种保鲜液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成本非常低(500 m L成本人民币3元,可以循环持续用到保鲜液用完为止),可以有效降低鲜切水果的褐变程度、降低呼吸作用、维持硬度和维C的含量等来延长鲜切水果的保质期。同时对该体系做了细胞毒性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明了在体系是无毒的,且不会影响小鼠的成长。果胶本身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且无每日添加量的限制,所以本文中研究的保鲜体系可以成为一种延长加工水果保质期的有前途的方法。
许嘉琍[6](2020)在《果蔬涂膜保鲜用松香树脂的制备及其保鲜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香是一种天然树脂,具有无毒、透明、良好的成膜性和膜剂稳定性等特点,且其产量大,价格相对低廉,在果蔬保鲜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松香为原料,通过酯化、加成和聚合等化学反应,在松香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制备了马来海松酸聚乙二醇柠檬酸酯(MRPC)、马来松香季戊四醇酯(MRPE)及松香马来酸酐聚合物(RP)等3种松香树脂,再以椪柑、草莓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水果采后失重率、硬度、呼吸强度以及酶活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3种松香树脂对椪柑、草莓均有较好的保鲜效果。1)以松香为原料制备马来海松酸,并与PEG200进行酯化反应后再与柠檬酸反应,合成MRPC,通过红外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其毒性进行了研究。毒性研究结果表明,MRPC属无毒级。以松香为原料,与马来酸酐进行D-A加成反应后再与季戊四醇进行酯化反应,制备MRPE,通过凝胶色谱对其进行表征,并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马来酸酐用量为松香的15%,季戊四醇用量为松香质量的11.0%,反应温度为230℃,反应时间为3h。以松香为原料,与马来酸酐进行共聚合反应制备RP,通过红外、凝胶色谱和核磁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确定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松香/马来酸酐摩尔比为1:1,引发剂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AIBME)为原料总质量1.2%,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4 h。2)对椪柑果实采后保鲜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椪柑的贮藏品质。在贮藏期内,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可有效维持果实的硬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有效抑制椪柑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上升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积累,且通过扫描电镜可发现,MRPC、MRPE和RP均能在椪柑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膜。通过探究不同浓度MRPC保鲜剂(5%、10%和15%)对椪柑的保鲜性能发现:不同浓度的MRPC保鲜剂涂膜均能有效抑制椪柑的水分流失,减缓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经5%、10%和15%MRPC保鲜剂涂膜处理的椪柑POD活性分别为1.65 U/g、1.16 U/g和1.07 U/g;SOD活性分别为8.78 U/g、8.92 U/g和8.28 U/g;CAT活性分别为1.31 U/g、1.32 U/g和1.33 U/g。综合各指标发现,5%的MRPC保鲜剂对椪柑果实的保鲜效果最佳。3)对草莓果实采后保鲜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可在草莓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膜,从而有效减少草莓水分的散失。当贮藏至第11 d,对照组草莓的失重率为24.40%,而RP、MRPE和MRPC等保鲜剂涂膜处理的草莓的失重率分别为14.78%、17.05%和16.79%,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时不同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均可较好的维持草莓的硬度,并抑制草莓呼吸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和MDA的积累。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MRPC、MRPE和RP保鲜剂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总酚含量的上升。这说明,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可有效延缓草莓的成熟,从而延长货架期。
萨仁高娃[7](2020)在《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鲜切果蔬是新鲜果蔬经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心(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而制成的即食、即用食品,具有“方便、新鲜、营养、安全”的特点,鲜切加工产生的下脚料还可统一回收再综合利用,具有减少生活垃圾的环保特点。然而,鲜切加工使果蔬失去原有的保护组织且受到机械伤害,增加了果蔬对微生物的敏感性,尤其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制约鲜切产业的发展。植物精油具有天然性、挥发性和抑菌广谱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抑菌保鲜。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抑菌机制不明,制约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中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筛选了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探究其抑菌机制,分析了植物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水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旨在为鲜切果蔬的加工、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选择15种常用的植物精油,即百里香、肉桂、牛至、柠檬草、薄荷、迷迭香(2种)、丁香、桉树、薰衣草、茶树、艾纳、缬草、苍术和珊瑚姜,以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抑菌对象,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通过测定植物精油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绘制植物精油作用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圈直径范围分别是14.07-23.60、13.07-24.00和12.27-21.87 mm,均为中敏-高敏。其它12种精油的抑菌圈直径的范围是6.00-14.40 mm,均为低敏-中敏或无抑菌作用。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分别为0.31、0.63和0.63-1.25 μL/mL。MIC、2MIC和4MIC的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处理抑制了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1/2MIC和1/4MIC的3种精油中,百里香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最长,稳定期的抑制率最高。百里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2.从蛋白质水平解析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目标菌,对精油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同时对两种不同浓度的百里香精油,即Treatment-1(0.28 μL/mL和Treatment-2(0.31 μL/mL)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精油中含有28种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中百里香酚占47.23%,对甲苯酚占20.37%,2,6-二甲基苯酚占16.26%。SEM和TEM观察表明,百里香精油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出现变形、褶皱和破裂等变化,细胞完整性丧失。Treatment-1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100个,其中57个上调和43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57%和43%,蛋白质上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1可能诱发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Treatment-2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745个,其中220个上调和525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30%和70%,蛋白质下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2可能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和正常生理代谢。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建立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百里香精油分子通过渗透方式穿过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壁而进入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细胞膜的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酚类物质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能量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RNA降解和DNA修复等加工过程,降低了细胞运动性和细菌耐药性,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3.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苹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研究了4℃下不同浓度百里香精油(0.05%、0.35%和0.65%,v/v)的涂膜对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硬度、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了TOAC处理鲜切苹果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的变化,研究了TOAC处理对人工接种的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制效果,以未处理和海藻酸盐可食性涂膜单独处理的鲜切苹果分别作为空白和对照。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期间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失重率、硬度、色泽等品质指标,感官评价均为5分以上(p<0.05)。TOAC抑制了鲜切苹果上背景微生物及人工接种的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4.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哈密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其方法同鲜切苹果。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品质指标。TOAC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上背景微生物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初步解明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研发出了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保鲜剂,该保鲜剂可在鲜切果蔬包装、贮藏、流通、销售等全过程中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可有效保持鲜切果蔬的良好品质。
张海婷[8](2019)在《细叶小檗生物碱的制备与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细叶小檗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和中部省份,目前均为野生无人工培育,传统医学一直以其根、茎为入药部位,在抑菌、抗炎、清热、祛湿方面有良好效果。而细叶小檗的果实产量也很可观,因其口感酸涩不适直接食用,因而处于落果荒山的自然现状,研究发现小檗果实中除基本营养成分外,含有小檗生物碱成分。本研究以细叶小檗果实为研究对象,研究半仿生提取生物碱工艺,对提取物进行抑菌作用广谱性、有效性及基本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并在常规果蔬中进行抑菌效果验证试验。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半仿生法提取细叶小檗生物碱。生物碱提取量和抑菌圈为衡量指标,得到提取最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27%,液料比32mL/g,提取温度52℃,超声波功率300W,pH2.2条件下提取40min,pH7.6条件下提取20min,pH8.5条件下提取20min,在此最优条件下,获得细叶小檗总生物碱的提取量达到16.10±0.54 mg/g,大肠杆菌的抑菌圈为91.21±0.47 mm。该法与单一超声法相比,提取生物碱效率是其1.31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是其1.07倍。(2)通过对细叶小檗生物碱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稳定性和三种菌的抑菌活性的考察发现,偏酸性的pH条件有利于细叶小檗生物碱残留及发挥良好的抑菌优势;温度是影响小檗碱发生不可逆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残留量和抑菌活性呈负相关的关系;自然光照和紫外光照对细叶小檗生物碱的残留与活性不产生显着影响。细叶小檗的热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高温82℃处理,pH2条件下的速率常数为0.0244,回归系数0.8738,而pH11条件下速率常数为0.0180,回归系数0.9816。(3)通过细叶小檗生物碱对四种食品常见细菌最低抑菌浓度及生长曲线的研究,证实小檗碱对于常见细菌抑菌效果具有一定广谱性,特别是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最为显着,最低抑菌浓度仅为2.4 mg/mL,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优于革兰氏阳性菌。从菌悬浮液电导率的测定同样反映出生物碱对于大肠杆菌有显着的抑制效果,作用机理在于小檗碱作用于细菌胞壁与胞膜,使其结构不完整,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产生影响,破坏菌体细胞内的离子稳态,电解质外泄,导致菌体死亡;在菌体蛋白合成作用的研究中可知,小檗碱抑制菌胞内蛋白表达,对其合成造成抑制,导致细胞蛋白含量减少,小檗碱抑制了蛋白质表达合成,使钠钾ATP酶活性也受到抑制。(4)为验证果蔬保藏过程中细叶小檗抑菌效应,选取不耐储藏的草莓、黄瓜作为受试对象进行生物碱高、中、低剂量的浸泡处理。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的小檗碱处理,可有效保持果实中主要化学成分呈现缓慢衰减的状态;生物碱浸泡组别的果蔬感官和硬度等物理性质指标显示出保藏中的优势;果蔬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也直观反映出生物碱对果蔬品质能够提供良好的抑菌和提高保藏品质效果。
佟继旭[9](2018)在《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鲜食葡萄的采后贮藏存在很多问题。红地球作为我国重要的鲜食葡萄品种,在贮运过程中通常采用二氧化硫进行防腐保鲜处理,但在其贮运过程中不仅存在二氧化硫(SO2)的漂白损伤,还可能存在SO2的残留量超标现象,影响人体健康。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鲜食葡萄产业包括产区产量、品种、栽培种植模式、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启示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归纳总结,继而以红地球葡萄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市面上流通较多的不同SO2保鲜剂对贮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同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多种不同贮运条件,对SO2在红地球葡萄中的残留和人体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归纳出SO2类保鲜剂的使用规范和建议。本论文为红地球葡萄贮藏以及SO2类保鲜剂合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SO2保鲜剂用量因素对人体膳食安全的效应,找出了SO2类保鲜剂对葡萄贮藏影响的一般规律,可指导SO2类保鲜剂的研制,也为其他果蔬贮藏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国内外葡萄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总结出我国葡萄产业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葡萄产业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国际上葡萄产业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葡萄产业化水平较低,且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应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制定和实施详细的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技术,提升设施葡萄的装备水平,强化我国鲜食葡萄的品牌意识和销售模式,并逐步进军高端葡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功能,充分开展农户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鲜食葡萄从业者的素质。(2)不同SO2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葡萄果实随机分成五个释放速度保鲜剂处理组,分别是不经任何处理的葡萄果实作为空白对照CK组、T1(7包片+1包粉)组、T2(4包粉)组、T3(5包粉)组、标准SO2气体熏蒸处理结合T1(气+T1)组,分别在不同贮藏时间取样,进行腐烂率、落粒率、果梗褐变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汁pH等重要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进行SO2防腐保鲜处理的对照组,在第60d时果实已经严重腐烂,无法继续取样,而进行了SO2防腐保鲜处理的组别,果实最长可以贮藏近140天,可见SO2对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四种SO2保鲜剂处理组中,气+T1组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T1、T2、T3组,且能保持各项果实品质指标的平稳变化,可见对于一些不耐二氧化硫的葡萄品种,在不断开发新型二氧化硫保鲜剂的同时,可不断尝试进行保鲜剂的复配和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红地球葡萄果实贮藏期腐烂率与脱粒率呈极显着性正相关,与TSS含量、TA含量和硬度值呈极显着性负相关,与pH值和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脱粒率与TA含量、硬度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TSS含量、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与pH值呈正相关。(3)SO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残留量测定和膳食风险评估。一些像红地球葡萄需要长期贮藏保鲜的葡萄品种,由于长期处于较高二氧化硫浓度的环境中,果实大量吸收二氧化硫,可能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通过模拟红地球葡萄采收后的各种真实贮运过程,对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距离运输以及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多种保鲜剂使用情况下SO2残留情况进行了测定,并依据不同情况下的残留量及风险商判定公式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二氧化硫的检出率为100%,含量变化为2.9740.95 mg/kg,均小于我国农业农村部标准的最低SO2残留量标准,膳食安全评估结果表明,不同贮运环境下红地球葡萄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极低,不会对人身造成损伤,消费者可放心食用,这些结果为SO2类保鲜剂的现实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上述评价结果,针对我国葡萄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发展需求,提出了我国二氧化硫在葡萄中的使用建议,即政府与科研单位应制定合理的使用准则,不断健全配套的安全使用技术,包括使用的时间、用量、方法、使用范围、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和注意事项等,同时鼓励厂家开展SO2在葡萄上的登记,完善登记手续,促进SO2保鲜剂在葡萄上应用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李广京[10](2011)在《水果保鲜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目前水果保鲜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概述,并对水果保鲜剂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新型水果保鲜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英国水果保鲜剂保鲜200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水果保鲜剂保鲜200天(论文提纲范文)
(1)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发酵液对苹果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苹果的营养与价值 |
1.2 苹果国内外生产现状 |
1.2.1 国内生产种植现状 |
1.2.2 国外生产种植现状 |
1.3 苹果采后损失类型 |
1.3.1 自身的生理性衰老 |
1.3.2 外源的机械碰撞损伤 |
1.3.3 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
1.4 水果的采后保鲜方法 |
1.4.1 物理方法 |
1.4.2 化学方法 |
1.4.3 生物方法 |
1.5 木霉在采后保鲜研究 |
1.5.1 木霉的种类及性质 |
1.5.2 木霉的保鲜机理 |
1.5.3 木霉在保鲜上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棘孢木霉细胞壁水解酶及抗生素基因表达分析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2.1 供试菌种 |
2.2.2 试验试剂 |
2.2.3 培养基配制 |
2.2.4 试验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菌种的活化 |
2.3.2 病原菌细胞壁提取 |
2.3.3 棘孢木霉的诱导培养 |
2.3.4 菌丝体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6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棘孢木霉几丁质酶基因ech42在不同病原菌细胞壁下的表达 |
2.4.2 棘孢木霉β-1,3-葡聚糖酶bgn13基因在不同病原菌细胞壁下的表达 |
2.4.3 棘孢木霉β-1,6-葡聚糖酶bgn16基因在不同病原菌细胞壁下的表达 |
2.4.4 棘孢木霉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1基因在不同病原菌细胞壁下的表达 |
2.4.5 棘孢木霉天冬氨酸蛋白酶asp1基因在不同病原菌细胞壁下的表达 |
2.4.6 棘孢木霉天冬氨酸蛋白酶asp2基因在不同病原菌细胞壁下的表达 |
2.4.7 棘孢木霉聚酮合酶pksT基因在不同病原菌细胞壁下的表达 |
2.5 总结和分析 |
3 棘孢木霉发酵液水解酶酶活测定及抗生素6—戊基—α—吡喃酮含量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供试菌种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棘孢木霉诱导培养 |
3.3.2 发酵液水解酶酶活测定 |
3.3.3 发酵液中6—戊基—α—吡喃酮含量测定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链格孢菌和炭疽菌细胞壁对棘孢木霉几丁质酶的酶活影响 |
3.4.2 链格孢菌和炭疽菌细胞壁对棘孢木霉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酶活影响 |
3.4.3 链格孢菌和炭疽菌细胞壁对棘孢木霉β-1,3-葡聚糖酶活影响 |
3.4.4 链格孢菌和炭疽菌细胞壁对棘孢木霉β-葡萄糖苷酶活力影响 |
3.4.5 链格孢菌和炭疽菌细胞壁对棘孢木霉纤维素酶酶活影响 |
3.4.6 发酵液中6—戊基—α—吡喃酮含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棘孢木霉发酵液对苹果病害防治及保鲜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备与材料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试剂 |
4.2.3 试验仪器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发酵液对苹果病害防治实验 |
4.3.2 发酵液对苹果质地的影响 |
4.3.3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失重率的影响 |
4.3.4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TSS含量的影响 |
4.3.5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TA含量的影响 |
4.3.6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Vc含量的影响 |
4.3.7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MDA的影响 |
4.3.8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呼吸强度的影响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采后发病率的影响 |
4.4.2 发酵液处理对苹果发病情况的影响 |
4.4.3 发酵液防治病害效果的研究 |
4.4.4 发酵液对苹果质构特性的影响 |
4.4.5 发酵液对苹果失重率的影响 |
4.4.6 发酵液对苹果TSS含量的影响 |
4.4.7 发酵液对苹果TA含量的影响 |
4.4.8 发酵液对苹果Vc含量的影响 |
4.4.9 发酵液对苹果MDA值含量的影响 |
4.4.10 发酵液对苹果呼吸强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pH响应释放型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制备及其果蔬保鲜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果蔬保鲜研究现状 |
1.1.1 果蔬采后品质及包装内环境变化 |
1.1.2 果蔬采后保鲜技术研究概况 |
1.2 植物精油在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 |
1.2.1 植物精油保鲜剂的研究进展 |
1.2.2 肉桂精油及其研究现状 |
1.2.3 肉桂精油的安全性 |
1.2.4 肉桂精油的载体化研究现状 |
1.3 pH响应控释材料 |
1.3.1 pH响应控释材料研究现状 |
1.3.2 基于酸敏亚胺键的pH响应席夫碱 |
1.3.3 壳聚糖席夫碱基衍生物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制备及pH响应性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制备 |
2.3.2 取代度的测定 |
2.3.3 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结构及基本性能表征 |
2.3.4 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检测肉桂醛释放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壳聚糖分子量及脱乙酰度下CS-Cin的制备 |
2.4.2 壳聚糖分子量及脱乙酰度对pH响应行为的影响 |
2.4.3 不同反应摩尔比下CS-Cin的制备 |
2.4.4 反应摩尔比对pH响应行为的影响 |
2.4.5 CS-Cin的基本性能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pH响应控释特性及抑菌性能探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CS-Cin在 pH缓冲溶液体系中的释放 |
3.3.2 CS-Cin在酸性气氛体系中的释放 |
3.3.3 pH响应抑菌性能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CS-Cin在缓冲溶液体系中的pH响应控释行为分析 |
3.4.2 CS-Cin在高湿酸性气氛模拟体系中的pH响应控释行为分析 |
3.4.3 CS-Cin的 pH响应抑菌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对果蔬的防腐保鲜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CS-Cin对西兰花的采后保鲜 |
4.3.2 CS-Cin对草莓的采后保鲜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CS-Cin对西兰花的防腐保鲜作用 |
4.4.2 CS-Cin对草莓的防腐保鲜作用 |
4.4.3 CS-Cin在西兰花和草莓两种包装体系中的释放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pH响应释放性能优化调控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多孔壳聚糖的制备 |
5.3.2 肉桂醛-多孔壳聚糖基席夫碱的制备 |
5.3.3 取代度的测定 |
5.3.4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5.3.5 微观形貌电镜观察 |
5.3.6 CS-Cin和 Porous CS-Cin在不同pH下的释放动力学 |
5.3.7 席夫碱衍生物对西兰花的采后保鲜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多孔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
5.4.2 多孔壳聚糖对席夫碱衍生物性能的影响 |
5.4.3 多孔壳聚糖席夫碱对西兰花的防腐保鲜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研究及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果保鲜 |
1.1.1 水果保鲜技术现状 |
1.1.2 蓝莓保鲜概述 |
1.2 植物精油微胶囊概述 |
1.2.1 植物精油微胶囊简介 |
1.2.2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
1.2.3 微胶囊释放机理 |
1.2.4 植物精油微胶囊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 |
1.3 丁香精油概述 |
1.3.1 丁香精油的组成 |
1.3.2 丁香精油的生物活性 |
1.3.3 丁香精油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制备 |
2.2.4 单因素实验 |
2.2.5 标准曲线测定 |
2.2.6 包埋率(EE)的测定 |
2.2.7 平均粒径与Zeta电位的测定 |
2.2.8 形貌表征 |
2.2.9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 |
2.2.10 缓释行为模拟测试 |
2.2.1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
2.3.2 壳聚糖与丁香精油的质量比对纳米微胶囊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 |
2.3.3 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对纳米微胶囊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 |
2.3.4 壳聚糖溶液的pH对纳米微胶囊粒径及包埋率的影响 |
2.3.5 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形貌观察 |
2.3.6 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红外表征 |
2.3.7 载丁香精油的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缓释行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抑菌和抗氧化效果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抗菌效果的研究 |
3.2.4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抗氧化效果的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蓝莓腐败病原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检测 |
3.3.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3.3.3 丁香精油的抑菌活性 |
3.3.4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抑菌活性 |
3.3.5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的抗氧化能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蓝莓处理 |
4.3.2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处理对蓝莓腐烂率及失重率的影响 |
4.4.2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处理对蓝莓硬度的影响 |
4.4.3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处理对蓝莓可滴定酸(TA)含量的影响 |
4.4.4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处理对蓝莓色差的影响 |
4.4.5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处理对蓝莓总酚含量的影响 |
4.4.6 丁香精油纳米微胶囊处理对蓝莓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柑橘概述 |
1.2 柑橘采后损失成因及类型 |
1.2.1 柑橘采后损失成因 |
1.2.2 柑橘采后损失类型 |
1.2.3 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主要类型 |
1.3 采后病原真菌侵染的途径、过程及影响因素 |
1.3.1 侵染途径 |
1.3.2 侵染过程 |
1.3.3 影响因素 |
1.4 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防治技术及机理 |
1.4.1 化学防治技术 |
1.4.2 物理防治技术 |
1.4.3 生物防治技术 |
1.5 果蔬涂膜保鲜 |
1.5.1 果腊 |
1.5.2 壳聚糖 |
1.5.3 油脂 |
1.5.4 紫胶膜 |
1.5.5 海藻酸钠膜 |
1.5.6 淀粉膜 |
1.5.7 魔芋精粉膜 |
1.5.8 蛋白膜 |
1.5.9 复合膜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
2 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剂的研制及其抗菌性能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酸助剂考察结果 |
2.2.2 表面活性剂考察结果 |
2.2.3 致腐菌鉴别结果 |
2.2.4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青霉的抑菌结果 |
2.2.5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链格孢霉的抑菌结果 |
2.2.6 不同浓度配比的壳聚糖涂膜保鲜剂对混合菌的抑菌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2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生理活性的影响 |
3.2.3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2.4 复合涂膜对黄岩蜜桔贮藏期微生物侵染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功能生物蛋白涂层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果加工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水果加工的研究背景 |
1.1.2 水果加工的研究意义 |
1.1.3 鲜切水果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2 生物蛋白涂层原料介绍 |
1.2.1 溶菌酶(Lysozyme简写Lys) |
1.2.2 L-半胱氨酸(L-Cysteine简写L-Cys) |
1.2.3 果胶(Pectin简写Pec) |
1.2.4 生物蛋白涂层用于水果保鲜的可行性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生物蛋白保鲜剂的合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2.3 样品的制备 |
2.2.4 样品的表征和性能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2 原子力显微镜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 |
2.3.5 荧光显微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蛋白涂层在鲜切苹果保鲜上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保鲜剂的制备及对水果的处理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水果表面腐烂情况 |
3.3.2 呼吸强度 |
3.3.3 失重率 |
3.3.4 硬度 |
3.3.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度) |
3.3.6 褐变程度 |
3.3.7 Vc含量测试 |
3.3.8 丙二醛含量测试(MDA) |
3.3.9 多酚氧化酶(PPO)含量 |
3.3.10 过氧化物酶(POD)含量 |
3.3.11 表面总菌群数量 |
3.3.12 细胞毒性 |
3.3.13 动物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蛋白涂层对其他水果的保鲜效果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和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保鲜剂的制备及对水果的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果拼盘 |
4.3.2 香蕉 |
4.3.3 梨 |
4.3.4 黄桃 |
4.3.5 青芒 |
4.3.6 火龙果 |
4.3.7 甜瓜 |
4.3.8 土豆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果蔬涂膜保鲜用松香树脂的制备及其保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2 松香树脂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2 不同树脂的制备 |
2.2.3 表征与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松香树脂的结构表征 |
2.3.2 松香树脂制备条件优化 |
2.3.3 毒性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3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椪柑保鲜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3.2.2 椪柑保鲜实验 |
3.2.3 表征与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椪柑的保鲜效果 |
3.3.2 不同浓度MRPC保鲜剂对椪柑的保鲜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保鲜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4.2.2 草莓保鲜实验 |
4.2.3 表征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草莓表面微观形貌测定 |
4.3.2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失重率的影响 |
4.3.3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3.4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硬度的影响 |
4.3.5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呼吸速率的影响 |
4.3.6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MDA含量的影响 |
4.3.7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4.3.8 松香树脂涂膜保鲜剂对草莓TPC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7)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鲜切果蔬 |
1.1.1 鲜切果蔬的定义 |
1.1.2 鲜切果蔬生理生化变化 |
1.1.3 鲜切果蔬污染的微生物种类 |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
1.2.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
1.2.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果蔬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1.3 鲜切果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防控技术 |
1.3.1 物理防控技术 |
1.3.2 化学防控技术 |
1.3.3 生物防控技术 |
1.3.4 综合防控技术 |
1.4 天然抑菌剂—植物精油 |
1.4.1 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
1.4.2 植物精油抑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
1.5 可食性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1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种类 |
1.5.2 鲜切果蔬可食性复合涂膜的活性成分 |
1.6 植物精油可食性复合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15种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植物精油 |
2.2.3 实验菌株 |
2.2.4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抑菌圈的测定 |
2.2.5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MIC的测定 |
2.2.6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菌圈直径 |
2.3.2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 |
2.3.3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3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菌株 |
3.2.3 百里香精油挥发性物质分析 |
3.2.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物质 |
3.3.2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3.3.3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3.3.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定量 |
3.3.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SDS-PAGE |
3.3.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鉴定及定量结果 |
3.3.7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3.3.8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富集分析 |
3.3.9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3.10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PPI网络分析 |
3.3.11 百里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重要KEGG通路的影响 |
3.3.12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样品 |
4.2.3 实验菌株 |
4.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
4.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
4.2.6 鲜切苹果涂膜处理 |
4.2.7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测定 |
4.2.8 鲜切苹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
4.2.9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
4.2.10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4.2.11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
4.3.2 鲜切苹果色泽和外观 |
4.3.3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
4.3.4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TOAC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2 实验样品 |
5.2.3 实验菌株 |
5.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
5.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
5.2.6 鲜切哈密瓜涂膜处理 |
5.2.7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测定 |
5.2.8 鲜切哈密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
5.2.9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
5.2.10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5.2.11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
5.3.2 鲜切哈密瓜色泽和外观 |
5.3.3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
5.3.4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显着性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统计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细叶小檗生物碱的制备与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细叶小檗 |
1.2.1 细叶小檗果实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
1.2.2. 生物碱的生理功能 |
1.2.3.生物碱提取方法 |
1.3. 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方法 |
1.3.1. 菌丝生长速率法 |
1.3.2. 杯碟法 |
1.3.3. 滤纸片法 |
1.3.4. 麦氏比浊法 |
1.3.5. 酶标快速检测法 |
1.4. 小檗碱的抑菌机理 |
1.5. 果蔬保鲜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果蔬腐败的微生物 |
1.5.2. 果蔬保鲜剂分类 |
2. 半仿生法提取细叶小檗总生物碱的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预处理 |
2.3.2 总生物碱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3 细叶小檗总生物碱提取量的计算 |
2.3.4 培养基的配置 |
2.3.5 受试菌种的制备 |
2.3.6 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
2.3.7 抑菌圈测定方法 |
2.3.8 细叶小檗总生械半仿生提取工艺的单因杂验 |
2.3.9 细叶小檗中总生物碱提取及抑菌活性工艺优化 |
2.3.10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同条件对细叶小檗碱抑菌活性影响与热降解动力学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细叶小檗生物碱提取液准备 |
3.3.2 细叶小檗生物碱对三种细菌抑菌活性的研究 |
3.3.3 细叶小檗总生物碱降解的影响因素实验 |
3.3.4 细叶小檗总生物碱在酸碱条件的热降解实验 |
3.3.5 细叶小檗总生物碱的热降解模型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总生物碱提取物抑菌浓度和抑菌方法的确定 |
3.4.2 PH值处理对总生物碱残留量的影响 |
3.4.3 pH值处理对总生物碱抑菌活性的影响 |
3.4.4 温度对总生物碱残留量的影响 |
3.4.5 温度处理对总生物碱抑菌活性的影响 |
3.4.6 光照处理对总生物碱残留量的影响 |
3.4.7 光照处理对总生物碱抑菌活性的影响 |
3.4.8 细叶小檗总生物碱在酸碱条件的热降解结果 |
3.4.9 细叶小檗总生物碱降解模型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细叶小檗碱的抑菌能力及抑菌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小檗碱预处理 |
4.3.2 细叶小檗生物碱抑菌活力的评价 |
4.3.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4.3.4 细叶小檗生物碱抑菌机理的研究 |
4.3.5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细叶小檗碱对四种菌抑菌活力的评价 |
4.4.2 细叶小檗碱对四种受试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4.4.3 细叶小檗对四种受试菌体形态的影响 |
4.4.4 细叶小檗生物碱对菌悬液电导率的影响 |
4.4.5 细叶小檗生物碱对核酸溶出量的影响 |
4.4.6 细叶小檗生物碱对菌体蛋白合成的影响 |
4.4.7 生物碱对钠钾ATP酶活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细叶小檗生物碱对果蔬保鲜效果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细叶小檗生物碱配置 |
5.3.2 果蔬预处理及取样方案 |
5.3.3 果蔬的感官评定 |
5.3.4 果蔬腐烂率的测定 |
5.3.5 果蔬失重率的测定 |
5.3.6 果蔬涂膜通透性的测定 |
5.3.7 果蔬呼吸强度的测定 |
5.3.8 果蔬硬度的测定 |
5.3.9 果蔬营养成分的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果蔬的感官评定结果 |
5.4.2 果蔬腐烂率变化 |
5.4.3 果蔬失重率的测定结果 |
5.4.4 果蔬呼吸强度测定结果 |
5.4.5 果蔬硬度测定结果 |
5.4.6 果蔬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5.4.7 果蔬可溶性固形物测定结果 |
5.4.8 果蔬酸度测定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9)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简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葡萄采后生理病理现状 |
1.2.1 葡萄采后生理 |
1.2.2 葡萄的采后病害 |
1.2.3 影响葡萄贮藏的因素 |
1.3 鲜食葡萄贮运保鲜技术现状 |
1.3.1 改善葡萄保鲜的方法 |
1.3.2 鲜食葡萄的贮运保鲜方法 |
1.4 防腐保鲜剂二氧化硫的使用现状 |
1.4.1 二氧化硫保鲜剂在葡萄贮运中的应用 |
1.4.2 食品中二氧化硫限量的标准 |
1.4.3 食品中添加二氧化硫的安全现状 |
1.4.4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风险评估 |
1.4.5 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的方法 |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
1.5.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1.5.2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 |
1.5.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及贮运现状调研分析 |
2.1 鲜食葡萄产业现状调研 |
2.1.1 鲜食葡萄的种植情况 |
2.1.2 我国鲜食葡萄贮藏情况 |
2.1.3 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趋势 |
2.2 我国鲜食葡萄的质量标准 |
2.2.1 鲜食葡萄收贮运标准 |
2.2.2 鲜食葡萄中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简称三剂)使用情况 |
2.2.3 鲜食葡萄中添加剂使用限量 |
2.3 我国市售葡萄二氧化硫保鲜剂的调研 |
第三章 SO_2类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处理方法 |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影响葡萄品质的指标测定 |
3.2.2 SO_2 保鲜剂处理后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O_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处理方法 |
4.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4.1.5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二氧化硫在葡萄静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2.2 二氧化硫在葡萄动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2.3 脉冲式二氧化硫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2.4 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结合保鲜剂处理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推进葡萄产业升级、制定产业标准技术 |
5.2.2 建立健全“三剂”的依法管理 |
5.2.3 促进二氧化硫在葡萄上的登记 |
5.2.4 加强SO_2类保鲜剂管理 |
5.2.5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科普宣传 |
5.2.6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风险评估 |
5.2.7 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机制 |
5.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5.3.1 本文创新点 |
5.3.2 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水果保鲜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果涂膜保鲜剂 |
2 杀菌防腐保鲜剂 |
2.1 防护性杀菌剂 |
2.2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 |
2.3 新型抑菌剂 |
2.4 熏蒸防腐剂 |
3 乙烯处理剂 |
3.1 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 |
3.2 乙烯吸收氧化剂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5 其他保鲜剂 |
5.1 包装+保鲜剂 |
5.2 臭氧保鲜剂 |
5.3 脱氧剂、CO2发生剂 |
5.4 有害气体去除剂 |
6 展望 |
四、英国水果保鲜剂保鲜200天(论文参考文献)
- [1]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发酵液对苹果保鲜效果的研究[D]. 杨睿.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2]pH响应释放型肉桂醛-壳聚糖席夫碱的制备及其果蔬保鲜应用研究[D]. 郐凌云. 江南大学, 2021(01)
- [3]丁香精油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研究及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D]. 张兰.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壳聚糖、植酸复合涂膜对柑橘贮藏效果的影响[D]. 陈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5]多功能生物蛋白涂层的制备及其在鲜切水果上的应用研究[D]. 刘荣. 长安大学, 2020(06)
- [6]果蔬涂膜保鲜用松香树脂的制备及其保鲜性能研究[D]. 许嘉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7]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 萨仁高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8]细叶小檗生物碱的制备与抑菌活性研究[D]. 张海婷.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2)
- [9]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D]. 佟继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8)
- [10]水果保鲜剂的研究进展[J]. 李广京. 广东农业科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