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WDM干线传输网系统测试项目与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鲁鹏[1](2020)在《四川省某地市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光传送网(OTN)的规划研究是通信技术领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网络规划设计的成果将决定地区网络演进方向,影响地区电信业务的发展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信业务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电信新型业务形态对运营商传送网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承载要求,现有传送网能力和业务发展需求之间已经矛盾凸显。运营商现有城域传送网通道速率不超过10Gbit/s,系统容量多为40×10G,而新型业务需要提供10Gbit/s以上的传输速率以及更高的交叉容量OTN平面。现网汇聚层为环型而县乡以下层面多为链型结构,网络安全性较差,业务路由单一保护能力较弱,而新型业务则对传送网的安全性和业务保护能力要求极高。此外,现网系统还存在设备型号老化、运维困难可靠性不佳,系统平面不具备灵活拓展能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制约运营商新型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分析需求,推导城域100G OTN系统规模;2、规划城域OTN技术路线、系统架构、系统配置,通过仿真试验取得系统参数;3、对城域OTN系统性能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估。本文以某地市级运营商市场数据为模型,采用线性回归法对电信业务三年内承载需求进行测算。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和传送网现状,采用技术方案比选方法,确定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方案。系统结构上分为核心和汇聚两个网络层级,覆盖全市业务汇聚局点,并延伸覆盖重要业务发展区。系统交叉容量达到80×100G,配置完善的信道监管和业务保护机制。核心层和汇聚层呈环网架构,业务通道配置光层倒换和电层交叉倒换双保护机制,根据中继光缆部署情况,系统结构逐步向MESH组网演进并引入ROADM技术。本课题在地市级运营商的城域100G OTN系统投入运行后,对系统单机接口和系统性能进行全面测试,测试数据显示系统符合OTN网络技术标准,经评估新系统已到达设计预期,可以满足电信新型业务开通与承载保护需求,系统整体设计思路贴合运营商实际发展需求,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乔铮[2](2020)在《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二平面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固网IP业务和移动4G业务的快速增长,运营商对传输网络带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如何利用现有的物理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性价比和网络带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种业务需求己成为传输网络发展的焦点。永年撤县并区乡镇农村大发展,电信业务的重心已从语音业务转移到数据业务,导致一些人口密集型乡镇,家庭宽带上网和IPTV浏览感到卡顿,个别节点传输容量已接近饱和,构建可以承载多种业务的、高速率的新型网络,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成为了当务之急。DWDM技术可以直接接入多种业务,同时也为通向未来全光传输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且适用于永年联通传输网络现状及移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人们对信息日益膨胀的需求。2010年建设的永年中兴ZXMP M800波分系统,容量勉强满足人们网络需求,但个别节点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永年联通公司二平面的构筑是为了解决现有永年传输网络所面临的许多设备已经老化、饱和的情况。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波分二平面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DWDM技术的永年二平面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综合考虑了中兴一平面的容量小与速率低,构建了大容量和高速率的光信号华为波分二平面传输网。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根据业务请求在网元节点对之间的传输距离需求,据实地为该请求提供最合理的网元格式,并以最小频隙位置为华为二平面完成频谱分配过程。这样既满足了业务的传输质量需求,同时还减少了业务请求的频谱资源消耗,提高了网络频谱资源利用率。(2)从波分二平面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DWDM技术的永年二平面实施。该建设实施考虑到不同网元实际业务差异性,根据网络节点配置和规划原则,构建了环形网络节点配置下的20条光波道网。在此基础上,为增加不同速率业务之间的传输稳定性,测试了永年波分网络光放大单元收发光功率值,发现9网元实际输入功率趋近于理想输入功率,保障了网络上各波道指标良好,达到工程测试要求,同时还提升了业务请求的传输质量。
贺金花[3](2018)在《100G OTN技术在骨干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传输网正逐步向IP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传输带宽和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宽带需求业务主要有宽带视频业务、IPTV业务、基站回传网和数据城域网,同时它们也对传输承载网络的容量、速率、可靠性和灵活解复用等特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传输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传输网飞速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波道调度、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局限性。而新一代光传输网0TN技术则充分发挥了光域和电域信号处理的优势,是目前传输大带宽业务的最佳选择,具有大容量和高度透明波长传输能力,还有电信级的业务保护功能。它是目前传输网研究和应用的焦点。本篇论文从0TN技术产生的背景,0TN技术的原理,0TN网络的体系架构,OTN包含的主要技术标准等方面入手,介绍了0TN系统的组网方式、映射结构和保护技术,分析并给出了宁夏电信二级干线0TN系统的组网规划方案。同时,论文还研究了0TN主要技术指标测试、网络保护等技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宁夏电信实际工程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
李颖[4](2017)在《基于OTN的某省干线传输网络规划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传输网,作为运营商最基础的网络,对运营商各项业务的承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为需要进行信息交互的设备之间提供了信息传递的通道。省内干线传输网络作为省际业务和本地网业务之间的中间网络,为各类业务在省内各个地市之间的传递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DWDM+SDH作为当前主要的承载技术手段,已存在较长的时间。SDH,电交叉,能灵活的上下业务,保护和OAM功能完善,交叉颗粒较小,容量受限。DWDM,多波长的复用提高了网络容量,但缺乏数据的电层处理,简单的点到点的组网方式,使得业务保护能力受限,OAM功能不强。同时,DWDM的保护方式单一,对业务的保护能力不强,受光缆质量和设备板卡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从业务需求上来看:随着用户带宽提速,公众互联网业务将造成各个核心路由器上行带宽的爆发性增长;移动核心网业务IP化,由传统的TDM电路向IP化电路转变;固网软交换业务,由于传统的固话业务萎缩,以及IMS的推进,向着IP化的进程铺开。IP化、高带宽、大颗粒将成为干线业务发展的主流。从运行维护上来看,业务量增加、传输距离延长、网络组网复杂度增加、节点数量增加后,对网络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原组网方式进行调整,发展多样传输技术以应对业务发展需求。某省传输网络现采取DWDM+SDH方式组网,其网络容量、保护方式、接入能力已逐渐不能满足网络和业务发展的需求,需要新建一套覆盖全省的传输网络。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它集成了SDH和DWDM系统的优点,可以将客户侧如STM-N、ATM、IP、Ethernet等业务灵活的复用进OTN的群路侧;单波长带宽扩展到10G、40G及100G,其光交叉能力可以达到数十Tbps;能够提供电信级的自动保护/恢复能力;高的QoS保障。能够较好的满足网络和业务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四川某运营商省内干线传输网络DWDM+SDH网络现状进行分析,统计了光缆情况和现有网络承载能力,对业务现在至未来发展需求进行了估算和统计,确定了新建OTN系统作为新的核心承载网络,考虑未来DWDM网络的退网,设计并组织实施新的OTN系统。系统测试和试运行后,通过对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对网络进行调整并组织实施,使其更加适合运营商的业务布局。
韩艺慧[5](2015)在《铁路通信传输设备性能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骨干传输网作为铁路通信业务网和各种信息网的基础承载网,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而现有铁路通信传输设备大量超期服役,设备老化导致系统性能降低、故障频发。铁路近些年来开发应用的综合网管系统,能够提供对传输设备进行监视、控制和操作的功能,然而在对于设备性能监控和故障预警的处理方面,还不能满足现代铁路通信传输系统对综合网管的要求。本文设计开发的“骨干传输网性能采集统计分析系统”(简称网络巡检系统),能够实现传输网设备性能采集、统计、分析、监控和预警等功能,有效地完善了既有网管的设备性能评估、维护能力。论文首先对铁路骨干传输网设备的运行现状和维护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深入研究了铁路传输网网管的功能,分析了网管在传输设备性能监控、告警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其次,研究了相关铁路传输技术,从理论上推导了影响传输设备性能的重要指标,并且针对铁路实际需求进行了骨干传输网性能分析。最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设计,给出了系统在实际铁路传输网中的运用实例。系统应用CORBA标准、Oracle数据库等相关技术,设计了该面向网络层的传输网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可以针对相应网元、单板型号、槽位等具体信息,实现全网多厂家的传输网络SDH、DWDM等系统设备性能参数的集中统计、对比和分析。系统具有设备状况检查、主光功率数据分析和单波性能分析的功能,同时可以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灵活设定参考值,自动比较当前性能和参考值,对超过范围(可设定)的区段进行告警。本系统有效地完善了铁路综合网管在骨干传输设备性能监测和维护方面的功能,为确保通信传输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更可靠、便捷的维护手段,最终提高了铁路传输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陆源[6](2014)在《干线传输机房搬迁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通信网络的融合,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和维护管理效益,干线传输机房搬迁是运营商经常选择的方式,但干线传输机房搬迁是具有高风险值的项目,涉及技术风险、业务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等多个方面。由于干线传输机房承载着大量重要电路,因此搬迁的成功与否对运营商而言至关重要,与一般工程项目相比,此类项目的风险管理更为复杂,目前也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如何提高搬迁成功率和提高工作效率,采用科学的方法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此类项目风险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本文以干线传输机房搬迁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深入总结干线传输机房搬迁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系统理论引进干线传输机房搬迁项目中进行应用。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给出了具体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和方法,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重点分析了干线终端站机房搬迁的风险点,采用AHP量化方法结合YAAHP模拟软件研究了此类项目的风险评估,制定了具体风险应对措施,提出了风险监控的方法。论文总结的风险管理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后续类似项目的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朱沈江[7](2013)在《基于DWDM的有线电视主干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三网融合”中,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业务正由单一转向多元,电视正慢慢成为家庭多媒体终端,高清视频、互动点播等新业务的应用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双向、高速的主干传输网正是其基础。本文重点围绕基于DWDM的有线电视主干网的设计与实现来进行研究。波分复用(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一种技术较先进、应用较成熟的光纤通信技术,目前已进入了大规模的商用阶段。因为所具有的超大容量、超长传输距离、对数据的透明传输、平滑扩容、节约光纤资源等优势,得到了包括有线电视在内的各网络运营商的青睐,成为解决有线电视干线网高速双向数据传输带宽不足问题的首选。本文通过对DWDM的光功率、光信噪比、色散等特性的详细分析,根据大多数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已有光纤路由条件下,基于DWDM技术的有线电视主干网的总体设计和实现方案,在此过程中说明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详细介绍了系统中的几个关键器件,然后根据湖南广电网络干线网扩容项目要求,在现实环境中对项目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最后运用多种测试方法对该系统相关主要指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实现数据的高速、可靠传输,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证实了将DWDM技术应用于有线电视干线网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在设计中针对遇到的衰耗、噪声、色散,本文结合实际设备,给出了在工程中如何灵活利用相关器件进行解决的方法,通过对相应器件的组合、应用,实现了一个较为复杂的DWDM传输系统。随着DWDM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在有线电视干线网中的大规模应用,DWDM技术在有线电视干线网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洋[8](2012)在《光线路保护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容量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普遍应用,为各种业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传输通道。随着各种基于IP的新业务和新应用的不断推进,对于光纤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及保护技术的需求日益提高。一旦出现光纤线路切断或设备失效等故障,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影响。论文针对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线路保护技术开展了研究,结合江苏电信40G系统OLP的规划、设计和工程等详细全面地研究了OLP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在对光线路保护技术原理和主要技术进行详细理论分析基础上,针对其在骨干网络中的应用实例,并分析了网络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介绍了光线路保护的原理及光线路保护设备的特点,结合江苏电信传输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分析和设计了江苏省网40G系统的光线路保护系统,并根据分析设计结果,完成了江苏省网40G系统进行光线路保护的工程设计测算,最终在工程中并成功实现实施了40G波分系统的光线路保护。
陈海盐[9](2011)在《DWDM技术在河南广电网络省环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各种通信新业务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新业务的急剧增长与带宽无法满足新业务增长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河南广电网络急需解决省环网带宽瓶颈问题。DWDM技术在近年来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使得利用现有光缆传输系统实现更大容量的传输成为可能。DWDM技术在一根光纤上使用多路信号同时进行传输,使通信容量成几何倍数增长的同时又降低了建设和运行成本。本文从河南广电网络急需解决的省环网带宽瓶颈问题出发,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DWDM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主要讨论了影响DWDM系统的几种因素,重点对DWDM传输网络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从总体设计入手,介绍了系统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方法、传输网络的管理、网络保护、网络性能。结合河南广电网络省环网现有实际光缆系统资源,讨论了具体设计方案并投入实践,具体包括光纤类型、波长数目、传输速率、光放的设置、色散补偿模块的放置以及光信噪比的计算等,建立了一个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效的传输通信网络。达到了DWDM技术在河南广电网络省环网上的成功运用,为在已有光缆系统的网络运用DWDM技术扩容提供了实践经验。
黄羽宁[10](2011)在《福建电信省网40G波分复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IP网络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随之而来的是对IP互联网高速率带宽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中国电信IP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途传输系统在80*1OG DWDM(光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已经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仍有来自数据骨干IP路由器的带宽ECMP(等开销多路径路由)不足的压力,促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福建省电信分公司于近两年开始部署80*40G波分复用系统。本文主要阐述福建省的IP数据业务的现状,在IP业务驱动下,进行80*40G波分复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并针对80*40G波分复用系统的特性,特别是在与10G的波分复用系统在设计、维护方面主要区别,阐述了40G系统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系统主要受限因素:CD(色度色散)、PMD(偏振模色散)、OSNR(光信噪比)、非线性效应及相应的解决方式。系统验收测试的主要指标和维护特别关注事项,重点介绍了相关特性、测试方法、维护要点。最后文章也给出在光缆故障、割接等情况下,如何系统进行的备用光缆选择和实施OLP光自动保护的试验情况,快速恢复系统。
二、DWDM干线传输网系统测试项目与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WDM干线传输网系统测试项目与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某地市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OTN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
1.2.1 OTN技术国内外进展 |
1.2.2 OTN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 电信业务概述 |
1.4 本课题主要工作 |
1.5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OTN网络概述及需求分析 |
2.1 OTN网络技术 |
2.1.1 OTN技术概述 |
2.1.2 OTN网络架构 |
2.1.3 100GOTN关键技术 |
2.1.4 100GOTN系统应用 |
2.2 OTN网络规划 |
2.2.1 规划准备 |
2.2.2 规划流程 |
2.3 电信业务承载需求 |
2.3.1 电信业务分类 |
2.3.2 新型业务承载要求 |
2.3.3 业务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地市城域100GOTN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传送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1 网络现状 |
3.1.2 问题分析 |
3.1.3 设计思路 |
3.2 城域100GOTN系统设计 |
3.2.1 设计方法和要点 |
3.2.2 组网及波道设计 |
3.2.3 设备选型及业务板卡配置 |
3.2.4 城域100GOTN系统设置 |
3.2.5 城域100GOTN系统仿真 |
3.3 城域100GOTN系统实现 |
3.3.1 电源系统部署 |
3.3.2 通信系统部署 |
3.3.3 系统定级与安全防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地市城域100GOTN系统测试 |
4.1 100GOTN系统测试 |
4.1.1 性能指标 |
4.1.2 系统测试 |
4.1.3 测试结论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系统仿真全业务段输出光学业务参数 |
(2)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二平面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DWD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DWDM技术介绍 |
2.1 DWDM技术简介 |
2.2 常见通信传输技术对比 |
2.3 DWDM原理概述 |
2.3.1 DWDM技术原理 |
2.3.2 DWDM技术优缺点 |
2.4 DWDM的组网关键技术 |
2.4.1 DWDM网络结构 |
2.4.2 DWDM组网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网二平面总体设计 |
3.1 城域本地网概述 |
3.2 工程实施的背景与必要性 |
3.3 现有网络及业务现状简要说明 |
3.3.1 固网业务传输系统现状 |
3.3.2 移动网传输系统现状 |
3.4 系统需求分析 |
3.4.1 固网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4.2 移动网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3.5 本工程设计 |
3.5.1 波道配置 |
3.5.2 节点类型选取 |
3.6 DWDM网络保护方案 |
3.7 DWDM网络监控的实现方案 |
3.7.1 全网网元ID规划 |
3.7.2 DWDM网络监控通道的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邯郸永年DWDM系统二平面建设的实施 |
4.1 设备选型 |
4.2 ID及波道配置 |
4.3 DWDM模块配置 |
4.4 单站配置示例 |
4.5 永年DWDM网络放大单元收光功率理想值计算 |
4.6 永年DWDM网络放大单元系统调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性能测试与总体评价 |
5.1 网络性能测试 |
5.2 10 GE通道性能测试 |
5.2.1 测试概述 |
5.2.2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5.3 10 GE单波道保护测试 |
5.3.1 测试概述 |
5.3.2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5.4 OSC监控通道保护测试 |
5.4.1 测试概述 |
5.4.2 测试方法和结果分析 |
5.5 网络总体评价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100G OTN技术在骨干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光纤网络发展史 |
1.1.2 光纤网络的新技术 |
1.1.2.1 光纤传输技术 |
1.1.2.2 宽带接入技术 |
1.1.2.3 无源光网络技术 |
1.1.2.4 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 |
1.1.2.5 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 |
1.1.2.6 OTN光传送网络技术 |
1.2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宁夏电信二级干线100G OTN系统工程 |
2.1 二干OTN系统现状 |
2.2 二干80*10G |
2.3 业务需求 |
2.4 现有波分系统存在的问题 |
2.5 本期工程建设方案 |
2.5.1 二干OTN系统建设方案 |
2.5.1.1 系统设计 |
2.5.1.2 组网方案 |
2.5.1.3 保护方案 |
2.5.1.4 波道配置 |
2.6 工程建设规模及纤芯使用 |
2.7 二干100G OTN系统电路配置 |
2.8 本期新增OSN9600设备功耗统计 |
2.9 设备介绍 |
2.9.1 产品特点 |
2.9.2 冗余和保护 |
2.9.2.1 网络级保护(OTN) |
2.9.2.2 网络级保护(分组) |
2.9.2.3 OSN9800 U64/U32/U16设备级保护 |
2.9.2.4 OptiX OSN通用型平台子架设备级保护 |
2.9.3 自动光功率管理 |
2.9.4 智能管理维护 |
2.9.4.1 SOM智慧光管系统 |
2.9.4.2 智能光纤管理系统 |
第三章 测试系统概况及验证 |
3.1 参考点定义 |
3.2 测试系统模型 |
3.4 系统验证测试 |
3.4.1 各段光纤长度验证测试 |
3.4.2 各段光纤及跨段衰耗测试 |
3.4.3 各段光纤色度色散系数验证测试 |
3.5 100Gbit/s波长转换器(OTU)单机测试 |
3.5.1 100Gbit/s客户侧光接口测试 |
3.5.2 发送端中心波长/频率及偏移 |
3.5.3 发送端平均总发送功率 |
3.5.4 发送端单通道传输脉冲形状(眼图及消光比) |
3.5.5 接收端单通道接收机灵敏度 |
3.5.6 接收端单通道接收机接收过载功率 |
3.5.7 100Gbit/s线路侧光接口测试 |
3.5.8 发送端中心波长/频率及偏移 |
3.5.9 发送端平均发送总功率 |
3.5.10 发送端信号光谱特征 |
3.5.11 接收端接收机灵敏度 |
3.5.12 接收端接收机过载功率 |
3.5.13 背靠背OSNR容限 |
3.5.14 背靠背色散容限 |
3.5.15 背靠背PMD/DGD容限 |
第四章 网络改造和优化 |
第五章 事件或故障定义描述 |
5.1 一级故障定义 |
5.2 二级故障定义 |
5.3 不同级别的故障影响 |
5.4 事件或故障处置原则 |
第六章 传输设备应急预案 |
6.1 二干华为100G OTN |
6.2 二干100G OTN上承载的一干重要业务调度 |
6.3 IPRAN上联业务调度方案 |
6.4 STN调度方案 |
6.5 二干华为10G OTN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OTN的现状 |
7.2 OTN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OTN的某省干线传输网络规划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
1.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1.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项目研究内容 |
1.4 本人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四川省某运营商干线传输网络现状分析 |
2.1 线路现状 |
2.2 DWDM系统现状 |
2.2.1 阿尔卡特和华为波分系统 |
2.2.2 烽火波分系统 |
2.2.3 波分系统容量分析 |
2.3 SDH系统现状 |
2.4 光线路倒换系统现状 |
2.5 网管系统现状 |
2.5.1 阿尔卡特设备网管系统 |
2.5.2 华为设备网管系统 |
2.5.3 烽火设备网管系统 |
2.6 同步系统现状 |
2.7 对现状的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内传输网络技术选择和业务需求分析 |
3.1 传送网络技术分类 |
3.1.1 SDH技术 |
3.1.2 ASON技术 |
3.1.3 DWDM技术 |
3.1.4 OTN技术 |
3.2 省内干线传送网络目标架构 |
3.2.1 光缆网 |
3.2.2 DWDM/OTN网 |
3.2.3 SDH/ASON网 |
3.3 省内传送网络技术选择 |
3.4 承载业务分析 |
3.5 业务需求分析及承载方式 |
3.5.1 2Mb/s/业务需求预测及承载方式 |
3.5.2 155Mb/s电路需求及承载方式 |
3.5.3 GEb/s电路需求及承载方式 |
3.5.4 2.5Gb/s及以上颗粒电路需求及承载方式 |
3.6 各业务需求占比分析 |
3.7 地市业务量统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内干线传输建设策略 |
4.1 省内长途传输网建设策略 |
4.1.1 省内干线机房定位 |
4.1.2 省内干线光缆 |
4.1.3 省内干线传输系统(DWDM和OTN系统) |
4.1.4 省干SDH/ASON网络的发展策略 |
4.1.5 省干网管系统的发展策略 |
4.2 DWDM技术制式的选用 |
4.3 DWDM光层面的保护方式选择 |
4.3.1 手动保护 |
4.3.2 自动保护 |
4.4 OTN设备选择 |
4.4.1 40G系统常见调制码型对比 |
4.4.2 建设成本对比 |
4.4.3 运维成本对比 |
4.4.4 升级至 100G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OTN的干线传输网络设计 |
5.1 前期网络规划 |
5.1.1 网络拓扑选择 |
5.1.2 地市区域 |
5.1.3 设备选择 |
5.1.4 OTN系统波长选取和中心频率确定 |
5.2 网络拓扑设计 |
5.2.1 拓扑设计 |
5.2.2 原SDH业务承载设置 |
5.2.3 系统构成总表 |
5.3 光缆类型和衰耗 |
5.4 OAU单板计算 |
5.5 单机设计 |
5.5.1 设备类型 |
5.5.2 单机设计 |
5.6 设备业务板卡槽插原则及ODF成端原则 |
5.6.1 设备业务板卡槽插原则 |
5.6.2 ODF成端原则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备功能检查和系统测试 |
6.1 电源及告警功能检查 |
6.2 OTN光接口单机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互联互通功能检查 |
6.5 网管功能 |
6.5.1 安全管理功能 |
6.5.2 故障管理功能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运行优化 |
7.1 系统运行情况 |
7.2 系统优化 |
7.2.1 针对大环套小环的网络结构问题 |
7.2.2 光缆使用问题 |
7.2.3 电中继站设置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8.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8.2.1 OTN网络容量升级 |
8.2.2 OTN网络结构升级 |
8.2.3 传统波分拆除建议 |
8.2.4 其他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铁路通信传输设备性能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中国铁路骨干传输网管理现状 |
1.2.1 铁路骨干传输网现状 |
1.2.2 铁路骨干传输网维护现状及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铁路骨干传输网相关技术研究 |
2.1 铁路综合网管研究 |
2.1.1 铁路综合网管架构及功能 |
2.1.2 铁路综合网管改进需求 |
2.2 传输网相关技术及性能指标研究 |
2.2.1 密集波分复用(DWDM) |
2.2.2 同步数字体系(SDH) |
2.2.3 光功率 |
2.2.4 信噪比 |
2.2.5 误码 |
2.3 本章小结 |
3 骨干传输网性能分析 |
3.1 设备状况监测 |
3.1.1 OTU单板硬件检测 |
3.1.2 光放大板硬件检测 |
3.1.3 VOA板当前性能 |
3.2 线路主光功率数据分析 |
3.3 单波性能分析 |
3.3.1 OTU功率偏离标称值 |
3.3.2 OTU误码性能分析 |
3.3.3 光信噪比 |
3.4 本章小结 |
4 骨干传输网性能采集统计分析系统研究 |
4.1 系统硬件架构 |
4.2 相关技术 |
4.2.1 CORBA技术 |
4.2.2 接口定义语言IDL |
4.2.3 TAO |
4.2.4 Oracle数据库 |
4.3 技术实现 |
4.3.1 获取IDL文件 |
4.3.2 北向的SESSION |
4.3.3 性能采集 |
4.3.4 程序目录 |
4.4 本章小结 |
5 骨干传输网性能采集统计分析系统平台 |
5.1 波分性能报表 |
5.1.1 主光功率统计 |
5.1.2 OTU24小时误码性能 |
5.1.3 OTU光功率性能 |
5.1.4 波长偏移值统计 |
5.1.5 光放板当前增益性能统计 |
5.1.6 信噪比性能统计 |
5.1.7 VOA当前性能统计 |
5.2 SDH性能报表 |
5.2.1 线路板光功率性能统计 |
5.2.2 线路板24小时误码性能统计 |
5.3 参数配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干线传输机房搬迁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1 风险与项目风险 |
2.1.1 风险的概念内涵 |
2.1.2 项目风险的概念内涵 |
2.2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
2.2.2 项目风险识别 |
2.2.3 项目风险估计 |
2.2.4 项目风险评价 |
2.2.5 项目风险应对 |
2.2.6 项目风险监控 |
2.2.7 项目技术风险管理 |
2.2.8 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2.2.9 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 文献综述及启示 |
2.3.1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文献综述 |
2.3.2 干线传输机房搬迁文献综述 |
2.3.3 文献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干线传输机房搬迁的风险管理规划 |
3.1 项目概况 |
3.1.1 项目简介 |
3.1.2 网络现状 |
3.1.3 项目范围 |
3.1.4 项目目标 |
3.1.5 项目技术方案简介 |
3.1.6 项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 |
3.1.7 项目的特点及引进风险管理的原因 |
3.2 项目搬迁方案 |
3.3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
3.3.1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
3.3.2 风险管理的角色和任务分配 |
3.3.3 风险种类 |
3.3.4 风险评估标准 |
3.3.5 需管理的风险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干线传输机房搬迁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
4.1 风险识别 |
4.1.1 识别的工具和手段选择 |
4.1.2 风险分析 |
4.1.3 风险清单 |
4.2 基于 AHP 方法的风险评估分析 |
4.2.1 AHP 工具软件介绍 |
4.2.2 AHP 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4.2.3 AHP 在干线传输机房搬迁项目中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干线传输机房搬迁的风险应对和监控 |
5.1 风险应对计划 |
5.1.1 应对策略 |
5.1.2 应对具体措施 |
5.2 风险监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DWDM的有线电视主干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光波分复用系统概述 |
1.1.1 定义 |
1.1.2 系统优点 |
1.2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1 现有技术水准 |
1.3.2 国内应用情况 |
1.3.3 未来发展方向 |
1.4 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有线电视主干网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DWDM 的关键技术 |
2.1.1 光源调制和波长稳定 |
2.1.2 光放大技术 |
2.1.3 光复用技术 |
2.1.4 光监控技术 |
2.1.5 光纤色散补偿技术 |
2.1.6 偏振模色散(PMD)抑制技术 |
2.1.7 非线性效应的抑制 |
2.1.8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FEC) |
2.2 DWDM 的重要器件及原理 |
2.2.1 合/分波器 |
2.2.2 光放大器 |
2.2.3 波长转换器 |
2.2.4 色散补偿光纤 |
2.3 DWDM 网元类型 |
2.3.1 光终端单元(OTM) |
2.3.2 光放大单元(OLA) |
2.3.3 光分差复用单元(OADM) |
2.3.4 电中继单元(REG) |
2.4 DWDM 保护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线电视主干网的总体设计 |
3.1 现状与需求分析 |
3.2 建设目标 |
3.3 系统性能指标 |
3.3.1 网络性能指标 |
3.3.2 主要器件性能指标 |
3.3.3 OADM 网元性能要求 |
3.4 系统设计 |
3.4.1 网络拓扑结构 |
3.4.2 系统模型和工作原理 |
3.4.3 光缆型号和中继段衰耗初值 |
3.4.4 站点类型 |
3.4.5 波道规划 |
3.4.6 保护方式 |
3.4.7 电源和接地 |
3.4.8 网管系统 |
3.4.9 网络同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WDM 系统在有线电视主干网上的实现 |
4.1 设备选型 |
4.1.1 设备简介 |
4.1.2 主要器件型号及指标 |
4.2 工程实现 |
4.2.1 各中继段衰耗值 |
4.2.2 色散补偿模块和光放大器配置 |
4.2.3 波道配置 |
4.2.4 中继站点设置 |
4.2.5 非线性效应抑制 |
4.2.6 保护方式 |
4.2.7 网管系统 |
4.3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WDM 系统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测试仪表和工具 |
5.2 系统接口 |
5.3 主要测试项目和方法 |
5.3.1 客户侧(Client)平均发送光功率测试 |
5.3.2 总输出功率、各波道输出功率及最大波道功率差 |
5.3.3 线路侧(Line)平均发送光功率测试 |
5.3.4 总输入功率、各波道输入功率及最大波道功率差 |
5.3.5 保护倒换测试 |
5.3.6 监控盘(EC)及电源 1+1 保护 |
5.4 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光线路保护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线路保护技术 |
1.2.1 光线路保护技术基本原理 |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网络可靠性和保护技术 |
2.1 网络可靠性基本理论 |
2.1.1 网络可靠性的定义 |
2.1.2 网络保护的迫切性 |
2.2 网络保护技术 |
2.2.1 网络保护基本原理 |
2.2.2 现网主要保护技术 |
2.2.3 光线路保护系统(OLP) |
2.3 小结 |
第三章 光线路保护(OLP)系统 |
3.1 OLP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3.2 光线路保护的原理及组成 |
3.2.1 光线路保护的原理 |
3.2.2 光线路保护系统的组成 |
3.2.3 光线路保护系统网管组成 |
3.3 光线路保护系统工作方式 |
3.3.1 1+1保护倒换 |
3.3.2 1:1保护倒换类型 |
3.3.3 两种保护方式的比较 |
3.4 光线路保护系统性能分析 |
3.5 光线路保护的优缺点分析 |
3.5.1 光线路保护的优点 |
3.5.2 光线路保护的缺点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光线路保护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 |
4.1 总体设计 |
4.1.1 光线路保护系统的设计需求及目标功能 |
4.1.2 光线路保护系统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
4.1.3 系统测试情况说明 |
4.2 工程应用情况 |
4.2.1 单波40G与10G系统保护方案区别 |
4.2.2 单波40G系统光线路保护的限制因素 |
4.2.3 工程测算情况 |
4.3 OLP设备引入带来的问题 |
4.3.1 系统指标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4.3.2 OLP设备故障解决方法 |
4.4 省干波分X系统OLP割接规范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DWDM技术在河南广电网络省环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项目的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项目的背景 |
1.1.2 项目的意义 |
1.2 DWDM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国内外解决带宽瓶颈的方法 |
1.2.2 国内外WDM技术特点的介绍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DW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光源技术 |
2.1.1 波长稳定技术 |
2.1.2 激光器的调制方式 |
2.2 光放大器 |
2.2.1 半导体激光放大器(SOA) |
2.2.2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 |
2.2.3 拉曼光纤放大器 |
2.3 前向纠错技术(FEC) |
2.3.1 带内FEC |
2.3.2 带外FEC |
2.3.3 超强FEC(Super-FEC) |
2.4 动态增益均衡技术(DGE) |
2.5 色散补偿技术 |
3. DWDM传输网络实现分析 |
3.1 影响DWDM系统的因素 |
3.1.1 色散 |
3.1.2 非线性效应 |
3.1.3 光纤的损耗 |
3.2 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考虑 |
3.2.1 选择路由,确定系统的制式和网络拓扑结构 |
3.2.2 光纤选型原则 |
3.2.3 设备选型原则 |
3.3 系统中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方法 |
3.3.1 损耗受限系统 |
3.2.2 色散受限系统 |
3.4 网络管理 |
3.4.1 网络管理系统 |
3.4.2 网元管理 |
3.4.3 网元管理系统的保护 |
3.5 网络保护 |
3.6 网络性能 |
3.6.1 误码性能 |
3.6.2 抖动性能 |
3.7 供电方式 |
4. 省环网DWDM传输方案 |
4.1 当前网络现状分析 |
4.2 方案综述 |
4.3 方案具体设计 |
4.3.1 光纤选择 |
4.3.2 站局设置 |
4.3.3 波长数目确定及波道配置 |
4.4 设备系统的选型和介绍 |
4.4.1 设备系统的选型 |
4.4.2 系统结构 |
4.4.3 系统支持的业务传输类型 |
4.4.4 动态光分插复用设备(ROADM) |
4.4.5 光纤放大器 |
4.4.6 机架结构 |
4.4.7 公务功能 |
4.4.8 网管系统 |
4.4.9 供电系统 |
4.4.10 防雷接地要求 |
4.5 本设计方案的适用性 |
5. 省环网DWDM传输系统的实现与网络性能分析 |
5.1 综述 |
5.2 光放大器的配置 |
5.3 色散受限距离及色散补偿 |
5.3.1 色散受限距离 |
5.3.2 色散补偿原则 |
5.3.3 本项目色散补偿情况 |
5.3.4 色散补偿模块参数 |
5.3.5 色散补偿位置 |
5.4 偏振模色散(PMD)限制 |
5.4.1 偏振模色散(PMD)受限距离的计算 |
5.4.2 差分群时延(DGD)的计算 |
5.5 光信噪比(OSNR)计算 |
5.5.1 单个EDFA产生的自发辐射噪声 |
5.5.2 级联线路光放大器自发辐射噪声积累 |
5.5.3 级联光放大器系统的每通道光信噪比的计算 |
5.6 系统实现情况的验证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福建电信省网40G波分复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日任务和日标 |
1.3 作者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福建电信网络结构分析 |
2.1 福建电信Chinanet骨干网现状 |
2.2 链路配置 |
2.3 资源状况 |
2.4. 福建省网DWDM网络及波道业务使用情况 |
第三章 DWDM波分复用系统及分析 |
3.1 DWDM系统介绍 |
3.2 承载媒介-光纤 |
3.3 核心器件 |
3.4 主要参数 |
第四章 福建省网80*40G DWDM设计实现 |
4.1 总体方案设计 |
4.2 40G系统主要受限因素和解决方案 |
第五章 验收测试 |
5.1 光层单机指标 |
5.2 光层的系统指标 |
5.3 电层的系统指标 |
5.4 其它指标 |
第六章 维护问题及解决 |
6.1 线路富余度 |
6.2 增益可调节光放 |
6.3 实例测算 |
第七章 调度保护实验 |
7.1 光缆调度备用纤芯选取计算 |
7.2 OLP(光线路保护)保护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DWDM干线传输网系统测试项目与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某地市城域100G OTN系统设计与实现[D]. 鲁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基于DWDM技术的邯郸永年本地二平面设计与实现[D]. 乔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100G OTN技术在骨干网传输系统中的应用[D]. 贺金花.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基于OTN的某省干线传输网络规划的设计与实现[D]. 李颖.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5]铁路通信传输设备性能评估技术研究[D]. 韩艺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6]干线传输机房搬迁的风险管理研究[D]. 陆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7]基于DWDM的有线电视主干网的设计与实现[D]. 朱沈江. 湖南大学, 2013(05)
- [8]光线路保护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D]. 杨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9]DWDM技术在河南广电网络省环网中的应用研究[D]. 陈海盐.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10]福建电信省网40G波分复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羽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