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秦岭地下水铀矿床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1975)(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建,彭翼,张彤,宋立军,倪振平,周继华,白立兵,郭国海,党智财[1](2021)在《华北地区成矿单元划分》文中研究说明华北地区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地质演化历史悠久,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60余个矿种、15 000余处矿产地,其中油气、煤矿、铀、金、稀土、钼、铁、铝土矿、铅锌银、石墨、萤石、磷、耐火粘土、金刚石等矿产储量占全国前列,构成了多处重要的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近年来,随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原有矿产储量持续增加,同时不断有许多新地域、新层位、新类型、新深度的矿床/矿体发现,显示出华北地区具大的找矿潜力。本文在全国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华北地区重要成矿单元进行了统一厘定。提出该区Ⅰ级成矿域隶属于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秦祁昆成矿域,共划分出6个Ⅱ级成矿省,18个Ⅲ级成矿带,67个Ⅳ级成矿亚带和255个Ⅴ级矿集区。其中古亚洲成矿域涉及准噶尔和塔里木2个成矿省,划分出2个成矿带、4个成矿亚带和8个矿集区;滨太平洋成矿域涉及大兴安岭、华北陆块和秦岭-大别3个成矿省,划分出15个成矿带、62个成矿亚带和245个矿集区;秦祁昆成矿域涉及阿尔金-祁连成矿省,划分出河西走廊成矿带、阎地拉图成矿亚带和2个矿集区。依据主要金属矿床矿石矿物的Re-Os、Sm-Nd和40Ar-39Ar同位素年龄,提出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自西向东成矿年龄逐渐变新(297 Ma~237.9 Ma~187.11 Ma~161.3 Ma~131 Ma),为一条华力西晚期、燕山期的斑岩型、接触交代型和热液型金属矿床成矿带,同时还是新生代油气、砂岩型铀矿集中区。
徐善法,王学求,张必敏,王玮,迟清华,周建,严桃桃[2](2020)在《中国铀地球化学块体与远景区划分》文中提出本文利用中国不同尺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填图数据,以10km×10km的网格为基础,按1:100万比例尺进行了数据计算。地球化学数据统计显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中国南北地区铀含量值存在明显差异。以铀含量中位数(累计频率50%)作为背景值,全国背景值为2.3×10–6、南方为2.9×10–6、北方为2.1×10–6。考虑南北地区铀表生风化和富集或贫化程度差异,以累计频率85%作为异常下限,对应南方地区含量值4.8×10–6、北方地区含量值3.0×10–6做为地球化学异常下限,共圈出面积大于1000km2,且具有明显异常浓集中心的地球化学块体共79处。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铀地球化学块体及异常特征、矿床分布、地质特征进行研究,最终圈定出铀矿找矿远景区33处,并以四个主要铀矿床类型分别对33个远景区进行了适当的讨论。
陈旭[3](2020)在《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及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铀矿床(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采用SEM、EMPA、LA-ICP-MS、Helix SFT等多种高精度观察和/或分析技术,开展了多种岩矿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原位微区定年、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等研究。对铀源地层和花岗岩体、主要铀矿物和共伴生矿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等内容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涉及岩石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成矿期次、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尝试完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探讨了研究区铀资源勘查的发展方向。本文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1)三九铀矿田区域上具有优越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具有良好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和找矿潜力。区内热液铀矿床在横向上主要定位于NE向、(近)SN向、NW向等次级断裂等构造,纵向控矿标高大致定位于-330~1 160m,区内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相对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铀矿体常以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硅质脉型、蚀变碎裂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三类,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地表及浅部广泛发育多种次生铀矿物。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岩体与岩体接触面、岩体内部导控矿构造等各种地质体界面,热液蚀变叠加区、物化探异常叠合区等是重要成矿和找矿部位;(2)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矿源主要为富铀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区内成矿流体为多期次壳幔流体混合成因,经历了长期的深部热循环、壳源流体再混合,整体具有低盐度、低幔源组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在180~220℃的温度区间、0.86~0.94g/cm3的密度区间、16~20MPa的压力区间等条件下成矿。至成矿期后期,成矿流体的幔源组分逐渐降低,转化为壳源流体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还原性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矿质的长期迁移、卸载、富集和矿体的稳定保存;(3)三江口岩体等主要产铀花岗岩体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与华南众多产铀岩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物化特征,如矿物学特征、岩浆结晶温度、氧逸度等。华南花岗质岩体的产铀性与其侵位深度、剥蚀深度、成矿温度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岩体成岩特征;(4)区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或能有效指示铀矿化的常见矿物包括:高REE含量的暗红色或杂色微晶质石英、较高Fe含量的蠕绿泥石、较高REE含量且较亏S的胶状黄铁矿、高Fe3+/Fe2+比值且较富LREE的赤铁矿、胶状他形和/或细粒自形黄铁矿与他形赤铁矿的矿物组合、LREE含量偏低的紫黑色萤石等;(5)区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粒状、不规则细脉状产出的沥青铀矿。EMPA与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显示,区内矿床可能始于~140Ma形成,并存在15~25Ma、35~45Ma、55~65Ma、95~105Ma等4个主要成矿期次,其中55~65Ma、95~10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成矿高峰期,35~45Ma、15~2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后期的改造成矿;(6)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复杂。以三九铀矿田为例,本文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成矿改造特征。
王健[4](2020)在《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文中提出早寒武世时期,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由于强烈的拉张作用,形成了初始的洋壳,两个板块的碳酸盐台地之上沉积形成了一套黑色岩系,这套黑色岩系是我国重要的钒、镍、钼、铀、重晶石等的矿源层,有用元素种类十分多样。本文选取湘西北地区的黑色岩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重点对这套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矿物赋存状态和成矿作用开展了讨论,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通过研究矿化元素组合,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划分为了:(1)U-V-Ni-Mo型,(2)U-V-Cu型,(3)U-V型三种主要的元素组合类型。(2)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主量元素特征参数n(Al2O3)/n(Al2O3+Fe2O3)、TFe2O3/TiO2-Al2O3/(Al2O3+Fe2O3)、Mn O/TiO2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沉积构造环境以陆缘裂陷的中心带和靠近中心带的边部区域为主。n(SiO2)/n(Al2O3)、n(Si)/n(Si+Al+Fe)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的沉积过程中有生物热水作用的参与。(3)研究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参数V/(V+Ni)、Cu/Zn、V/Cr、Ni/Co、δU、δCe等指示含铀多金属黑色岩系形成于以缺氧为主的沉积环境,Sr/Ba、Co/Zn、δEu及Zn-Ni-Co图解、Lg U-Lg Th图解、Cr-Zr图解指示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特征。(4)对研究区碳氧同位素的研究得出,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在沉积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海底喷流热液所携带的深源物质的参与。εNd指示黑色岩系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以古老上地壳物质为物源的特点。通过研究,获得铀多金属矿化U-Pb同位素年龄为503±29Ma,获得三组Sm-Nd同位素全岩年龄分别为586±113Ma;584±82Ma;454±44Ma。(5)首次在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同时发现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钛铀矿、铀石四种最为主要的原生铀矿物,并发现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的铀多金属矿化矿物赋存位置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沉积物的裂隙、矿物间隙、溶蚀孔洞、气泡孔洞,这些发现和认识为下一步的有用矿物的单体解离,元素萃取回收,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6)首次在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中发现硒汞矿和灰硒铅矿赋存在一起,硒元素大都富集在地幔和地核中,硒矿物的形成往往与拉张的裂谷环境关系密切,此次硒汞矿和灰硒铅矿的发现,从矿物学角度再次证明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成岩成矿的过程中有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的参与。(7)在湘西北黑色岩系U-V-Ni-Mo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高温矿物组合为:晶质铀矿(含钇族稀土)+辉钼矿+辉砷镍矿+闪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铀石+方铅矿+硒汞矿+灰硒铅矿;在U-V-Cu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高温矿物组合为:钛铀矿+晶质铀矿(含钇族稀土)+金红石+立方体状方铅矿+闪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为:沥青铀矿+砷黝铜矿+硒(硫)铅矿+硫砷锌铜矿;在U-V型元素组合的矿化中发现的中高温矿物组合为钛铀矿+沥青铀矿+铀石+闪锌矿+方铅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湘西北地区黑色岩系的铀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归纳为:在牛蹄塘组地层沉积的时期,扬子陆块处于全球海平面升高的大背景下,深部洋流将海底热水喷流作用所携带的磷、钒、铜、镍、钼、钡、铀等元素携带至表层,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初步富集,其后生物在死亡下沉腐烂的过程中,使海水溶解氧含量逐步降低并最终变为缺氧环境,同时生成H2S等气体让周围逐步变为还原环境,增加了有机质的保存。同时,海底喷流热水中所携带的矿化元素通过出溶作用和还原作用在岩石的溶蚀孔洞、裂隙等空间内沉淀富集。还原作用的产生一方面是受生物体沉积腐烂过程中产生的H2S等气体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黑色岩系中所含的有机质在海底喷流热水的中高温条件下发生裂解生成H2S、H2、CH4、CO等还原性气体,这些气体将成矿溶液中所携带的铀多金属元素,还原形成晶质铀矿、铀石、钛铀矿、砷黝铜矿、闪锌矿、重晶石等。
丁坤[5](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指出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付佳丽[6](2019)在《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是过去二十年来矿床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它不仅在成矿元素组合方面表现出显着的Au-Sb-Hg-As等特征元素组合,而且在空间上金矿床往往与锑、汞矿床关系密切,形成金-锑-汞矿床成矿系列。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硫化物,如含砷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和辰砂等。因此,系统分析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可为硫和成矿金属元素的来源及矿床成因提供重要的约束。然而,由于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通常成矿温度较低,硫化物的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难以获得不同结构区域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实验室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的金-锑矿带和汞锑矿带的研究中来;同时基于细致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硫化物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研究区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完善对丘岭-金龙山金矿带和丁-马汞锑矿带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笔者利用193 nm ArF excimer纳秒激光和257nm Yb飞秒激光分别与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联用技术对不同基体的硫化物标样进行分析,详细对比了两种激光剥蚀系统在剥蚀硫化物过程中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相似的条件下,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时比纳秒激光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高1.4-2.4倍)和精度(1.6倍)。此外,飞秒激光还能降低激光能量和基体所引起的硫同位素分馏,获得更加稳定的瞬时同位素比值。通过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飞秒激光具有以上的优势都可能是归因于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压饼的硫化银样品P-S-1和天然黄铁矿PPP-1)时产生的热效应小且能形成更细小的气溶胶颗粒,从而使得气溶胶颗粒具有更高的传输率,并在等离子体中能更有效气化、离子化。因此,本实验选择利用飞秒激光和MC-ICP-MS联用进行原位分析。其次,为了实现不同基体硫化物的非基体匹配校正问题,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相比最大硫同位素信号强度的条件下(0.6 l min-1),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0.520.54 l min-1)可以显着降低硫同位素的基体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等离子体更加稳定,且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在较高温度的等离子体中滞留的时间增长,使得气溶胶粒子在等离子体中能有效的气化,离子化。此外,在等离子体中还额外加入了4-6 ml min-1的氮气,使得等离子体进一步稳定,从而克服了不同基体硫化物间的基体效应,实现了非基体匹配校正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最后,通过在高空间分辨率条件下(2044μm)分析6个不同基体的硫化物参考物质,发现其测试的结果与推荐值和质量相关的分馏线完全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金龙山金-锑-汞矿田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南带,陕西镇安-旬阳盆地北缘,镇安-板岩镇断裂南侧,由西段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古楼山、丘岭、腰俭和金龙山四个金矿段)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坡岭、丁家山和石家山三个汞锑矿段)组成。矿体总体上受控于近东西向展布的金鸡岭复式向斜。金矿中最主要的控矿断裂构造是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汞锑矿则主要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从赋矿层位上看,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统南阳山组的粉砂岩、页岩和灰岩中,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灰岩、灰岩夹粉砂质页岩地层。金龙山矿田中金-锑矿化带主要为浸染状或脉状含金黄铁矿-毒砂矿石,同时可见少量条带状含辉锑矿矿石。围岩蚀变主要有铁白云石化、菱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丁-马汞锑矿化带主要为团块状含辉锑矿矿石、网脉状或斑点状含辰砂矿石。围岩蚀变以方解石化和硅化为主。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等,可将金矿化的成矿阶段分为沉积成岩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和主成矿阶段。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草莓状黄铁矿(Py1a)具有极低的金含量(<1 ppm),但相对较高的As、Cu、Co、Ni、Pb含量(1001000 ppm),其中Sb、Hg、Bi、Ag和Zn的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此外,Py1a的硫同位素组成也表现出极负值(δ34S:-38.2‰-43.0‰;n=10)。另一类是赋存于灰岩中粗晶黄铁矿(Py1b),其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绝大部分都低于仪器检测线,可忽略不计;它的δ34S值在-4.52‰-8.91‰之间(n=5)。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出极度不均一的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第一种是赋存于页岩中的自形黄铁矿(Py2a-1)具有高含量的As、Co和Ni(1001000 ppm),Cu、Sb和Pb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而其它微量元素(Au、Hg、Bi、Ag、Zn)则低于10 ppm;该黄铁矿表现出极正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18.2‰32.2‰;n=5)。第二种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半自形-它形黄铁矿(Py2a-2),它的As含量比Py1a高了1个数量级(100010000 ppm),但其它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阶段草莓状黄铁矿(Py1a)保持一致;该黄铁矿具有比较大范围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24.4‰8.9‰;n=15)。最后一种是赋存于灰岩与砂岩接触带中碎片状的粗晶黄铁矿(Py2b),其As、Cu、Co、Ni、Pb和Zn的含量在10200 ppm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其他的元素(Au、Sb、Hg、Bi和Ag)含量极低;其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在0‰7.1‰之间(n=6)。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表现出高度均一的地球化学特征。无论是赋存于粉砂岩和页岩中的含砷黄铁矿(Py3a),或者是赋存于灰岩和砂岩接触带中的含砷黄铁矿(Py3b),它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微量元素特征,亏损Hg、Co、Ni、Bi、Pb、Ag和Zn,而富集As、Au和Cu,As含量在10000 ppm以上,Au含量可以达到200 ppm左右,Cu含量在1000 ppm以上;此外,两者都具有几乎一样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9.7‰16.0‰;n=74)。从上述硫同位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围岩中沉积型黄铁矿具有极负的硫同位素值,到早期成矿阶段的时候,黄铁矿中的硫同位素值就有显着的提高,直到主成矿阶段硫同位素值演化到均一的程度,故而可以推论出成矿流体应具有极正的硫同位素值(>30‰)。当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最初的水岩反应时(早期成矿阶段),由于流体/岩石比值低,岩石孔隙度和连通性有限,进而导致流体-围岩发生不均一的互相作用,沉积型的黄铁矿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即硫同位素变化程度大(-24‰30‰),微量元素变化程度小(As除外),强烈受控于围岩岩性和结构特征;然而,随着这种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流体/岩石比值不断增加(主成矿阶段),围岩中的方解石(单位晶胞体积:367.21?3)被逐渐交代形成白云石-铁白云石(单位晶胞体积:325.83?3),这个反应过程可以显着的减少碳酸盐至少10%以上的体积,从而提高了围岩的孔隙度和连通性,因此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10‰15‰)和微量元素都发生高度均一化,与围岩岩性或结构没有任何关联性。同时,成矿流体与黄铁矿的持续交代反应的过程中,即反复的溶解-再沉淀反应,As被不断的从流体中萃取并富集到黄铁矿晶格中,从而使得Au在含砷黄铁矿中相容性不断提高,并最终富集成矿。也就是说,即便成矿流体中初始Au和As含量不高,只要流体交代黄铁矿的时间足够持久,最终也能形成含金的砷黄铁矿。实际上,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在不同阶段的这种演化趋势也同样反应在Pb同位素上。即随着成矿流体交代黄铁矿程度的加剧,相比于草莓状黄铁矿,含金黄铁矿的208Pb/204Pb和206Pb/204Pb比值都表现出显着的下降。据此,本文对成矿流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大致约束,并将它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周边主要地质储库的铅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岩浆来源(晚三叠世或晚侏罗世)或是前寒武变质基底来源都与之不匹配。相反,金龙山矿田下伏寒武系地层是最可能的成矿物质来源。首先,南秦岭的南带(金龙山矿田周边)有许多重晶石矿床报道,具有非常正值的硫同位素来源;其次,寒武纪海洋中的硫同位素值是显生宙以来的最高点,可以达到30‰左右;最后,寒武系地层中沉积型黄铁矿的金含量也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高点,平均含量可以达到2 ppm左右。综上所述,从成矿流体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来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背景资料,本文认为下伏寒武系地层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含金黄铁矿转化成磁黄铁矿的过程中产生了含金变质流体,为金龙山矿田金矿化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金龙山矿田的汞锑矿化由两个矿段组成:一是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最东边的金龙山锑矿化段;二是矿田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金龙山锑矿化段中矿物组合相对简单,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及少量的黄铁矿组成。金龙山锑矿段中的黄铁矿可以分为三期: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c)、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c)和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c)。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黄铁矿具有高含量的Cu、Ni和Zn(>1000 ppm),As、Sb、Hg、Co和Pb含量范围则在100到1000 ppm之间;而其他元素(如Au、Bi和Ag)含量则较低(<10 ppm);硫同位素组成表现出极负值(δ34S:-33.3‰-46.3‰;n=5)。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Py2c+Py3c)呈自形-半自形环带结构,由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核(核部:As=100 ppm;δ34S:-6.6‰1.4‰;n=2)和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边(边部:As=1000 ppm;δ34S:6.54‰14.86‰;n=11)组成。其中,成矿期黄铁矿的Cu、Sb和Ni含量一般在100 ppm左右,而Au、Hg、Co和Pb的含量一般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Bi、Ag和Zn)则含量低,一般低于10 ppm。丁家山汞锑矿是丁-马汞锑矿的代表性矿床,含矿岩石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辰砂和少量黄铁矿组成。其中,丁家山矿段中黄铁矿(Py3d)的成分均一,无任何环带结构,往往与辉锑矿和辰砂共生,它具有极低的Au含量(<1 ppm),As、Cu、Co和Pb元素的含量范围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Hg、Bi、Ag和Zn)则低于10 ppm;δ34S的范围是0.7‰5.3‰(n=13)。综合来看,金龙山矿田金-锑-汞矿化带不同矿段中含矿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能代表了同一成矿体系的不同演化阶段。然而,它们的硫同位素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别性。例如,从空间位置上看,金龙山矿田自西向东依次表现出金、金-锑、汞锑的矿化特征。以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作为对比指标,可以看出自西向东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金矿:9.7‰16.0‰;金-锑矿:6.5‰14.9‰;汞锑矿:0.7‰5.3‰)。利用本文上述中开发的新方法对其它重要的硫化物进行了硫同位素分析后也由类似的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金矿或金-锑矿中含砷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小,δ34S主要介于10‰15‰之间,而汞锑矿中的辉辉锑矿的δ34S范围在4.5‰14.5‰之间,而辰砂的δ34S范围在3.5‰10.0‰之间。考虑到金矿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这一埋深特点,笔者认为成矿流体从深部(金矿)上升到浅部(汞锑矿)的过程中,围岩中沉积来源硫(低到-40‰左右)的混染的逐步加剧所引起的。事实上,除了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外,成矿期黄铁矿中微量元素演变趋势、纳米级矿物包裹体等也表明金龙山金-锑-汞矿化带属于同一成矿体系。当成矿流体交代围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发生金矿化时,流体相中Au、As和Cu由于进入载金黄铁矿中而显着降低,部分成矿元素从草莓状黄铁矿中释放出来,导致晚期成矿流体逐渐演化为富集Pb、Zn、Sb、Hg的特征。此时,流体中Sb逐渐达到饱和,以极少量纳米级Pb-Sb硫盐包裹体的方式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随着成矿流体空间上的进一步上升,温度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导致了辉锑矿的饱和沉淀。同期沉淀的黄铁矿相比于金矿中的明显亏损As和Au元素,而Pb-Sb硫盐则以微米级包裹体的方式出现在辉锑矿中。当成矿流体演化到最晚期时,流体相中Hg和Zn的元素含量最终达到饱和,辰砂达到饱和并发生沉淀,并伴有大量闪锌矿的出溶体。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实现了不同基体硫化物的准确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矿床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为了研究金龙山矿田西段金-锑矿化带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的成因,本文在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观察基础上,利用新开发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不同矿段中硫化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辰砂)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其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特征,得出金龙山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下伏寒武系地层中含金黄铁矿转变为磁黄铁矿过程中释放的变质流体。但是,也有一定的微量元素证据表明汞锑矿的成矿元素可能还有一部分源于泥盆-石炭系地层中沉积型草莓状黄铁矿中汞、锑元素的重新活化,这需要更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总之,基于本文对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的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笔者认为古楼山、丘岭、腰俭、金龙山等金-锑矿床代表了区域成矿体系的深部矿化过程,而丁-马汞锑矿化带代表了成矿体系中更加浅部的区域。处在矿区西部的丘岭-金龙山金-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深,浅部的汞锑矿床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经被剥蚀掉,而处在矿区东部的丁-马汞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浅,使得汞锑矿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丁-马汞锑矿带的深部,尤其是上泥盆统地层,应具备可观的金矿化找矿潜力。
岳素伟,邓小华[7](2019)在《鄂西北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鄂西北地区指湖北省武当山及其西北部等地,位于青峰断裂北侧,是秦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产银、金等多金属而闻名,蕴含了银洞沟、许家坡、佘家院、六斗等大中型银金(铅锌)或金(锑)矿床。根据区内矿床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十堰—鲍峡断裂为界将其划分为北带与南带。北带多以金、金锑矿床为主,沿郧阳—郧西断裂两侧分布,矿床多产在上覆陡山沱组地层和古生界地层中;南带主要有银洞沟银金矿床、许家坡金银矿床,矿床集中产于新元古界武当山群。区内矿床均受NW向韧性-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控制。碳氢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区内银金、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变质热液为主,后期混入了大气降水,而金锑矿床可能为大气降水主导。硫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的区域活动性和地层硫源特征。根据成矿元素的富集特征,下伏武当山群Cu、Pb、Zn、Au、Ag元素富集,在上覆陡山沱组、灯影组及古生界地层中依次出现Ag-Au、Au-Ag、Au、Au-Sb矿床,而在研究区西部的陕西境内泥盆纪地层有大量的Au-Sb、Hg-Sb矿。区内成矿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符合地壳连续模式,矿床形成与地层本身具有较高丰度有密切联系,并在构造控制下就位。结合矿床地质、成矿流体及成矿时代,认为鄂西北地区银金、金、金锑矿床是形成于三叠纪古特提斯洋缝合过程中洋陆增生体制下的造山型矿床。
权晓莹,刘春花,赵元艺[8](2019)在《格陵兰岛铀矿资源潜力评价》文中指出格陵兰矿产资源丰富,但尚未大规模开发,现已逐渐成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热点地区。格陵兰的矿产勘查资料易于获得,但中文资料匮乏。中国铀矿类型主要有岩浆型、热液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总体上"小、贫、散",超大型与大型铀矿床很稀缺。为缓解中国铀矿资源的紧缺状况,推动中国企业在格陵兰"走出去",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评价了格陵兰的铀矿资源潜力。格兰陵主要的铀矿成因类型是砂岩型、砾岩型、脉型、侵入岩型、火山岩型和交代岩型6种。可确定5个找矿远景区,其中A级3个,B级和C级各1个,建议中国企业重点关注A级远景区。格陵兰政府对于铀矿开采的禁令已经解除,铀矿资源可利用性评价良好,值得中国企业关注。
张世新[9](2019)在《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提出西成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的西部,往西可延伸到宕昌代家庄一带,向东过两当与凤太铅锌矿田相接,其北以黄褚关断裂为界,南以人土山-江洛断裂为界,夹持在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之间。论文在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建造与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与铅锌成矿关系为切入点,以矿床定位规律和找矿模型总结为目的,以铅锌成矿预测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西成矿田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泥盆系沉积盆地构造动力学背景、盆-山演化过程中沉积建造、改造及岩浆活动对铅锌成矿的控制,总结了铅锌区域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型及以矿体定位规律为基础的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深部隐伏铅锌矿床的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基础上,系统解剖郭家沟、洛坝、水贯子3个典型铅锌矿床,总结了区内铅锌矿成矿特征。区内铅锌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等主要产于泥盆系安家岔组、西汉水组地层中,少数产在泥盆系吴家山群、洞山组中。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以泥质岩、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建造的碎屑岩建造中,保存典型的沉积组构,代表同生喷流沉积矿床(SEDEX),主要分布在厂坝-向阳山一带的矿田北带。以毕家山、洛坝、郭家沟等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灰岩与千枚岩岩相界面的热水硅质岩中以及界面附近的千枚岩中灰岩透镜体及厚层灰岩一侧,显示明显后生成矿特征。矿床总体受泥盆系层位控制,但不同程度受到了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叠加成矿改造,属于层控铅锌矿床。2、通过对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示踪,识别出了硅质岩为泥盆系地层中同生沉积的热水沉积岩,指示了同生沉积成岩期存在热液喷流沉积活动。基于矿石中代表后生热液活动脉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冷热台观察及均一温度、冰点及盐度计算,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中等压力、酸性、弱氧化性的Ca2+(Mg2+、Na+)-SO42-(Cl-)流体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指示后期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以前者为主。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下伏基底碧口群、李子园群及赋矿围岩泥盆系。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富重硫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自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通过TSR反应形成还原硫,并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而沉淀。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热液碳酸盐为地层灰岩溶溶解、沉淀形成,具有原地或近原地“就地取材”特点,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不仅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也有效改变着流体性质,对后期成矿意义重大。矿石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同时代印支期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而与地层灰岩Sr比值范围重叠,同样指示热液溶解、就地取材的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将西成铅锌矿床归为热水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3、对西成矿田及外围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定年,泥盆纪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均发育450Ma左右的年龄峰,而南秦岭志留系缺少此年龄峰值,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碎屑物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志留系碎屑物源缺少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组分,指示此时北秦岭尚未作为碎屑物源的供给者,而到泥盆纪时大量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出现在泥盆系中,指示此时分隔南、北秦岭之间的商丹洋已经闭合,北秦岭地体已经成为泥盆系碎屑源区。因此推断商丹洋盆闭合应在白龙江群沉积之后,泥盆系沉积之前或同时,不晚于泥盆纪。基于对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示踪,结合前人对本区沉积构造古地理研究成果,推断赋矿地层泥盆系西汉水群沉积之时,盆地应属于碰撞后同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而非伸展性质的裂陷盆地。如若前人提出泥盆纪为伸展盆地构造背景,则因深水盆地(舒家坝群为代表)阻隔,北秦岭碎屑物质不可能越过深水盆地到达南侧的浅水区域(西汉水群为代表),所以将西汉水群视为泥盆系前陆盆地前缘部分的沉积较为合理。与盆地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可能并不像前人认为的是断陷盆地同生断裂控制流体对流成矿系统,而可能是受同造山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前陆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据此,我们推断吴家山隆起一带是早期同生盆地流体成矿的有利地区。4、基于矿区矿床定位规律及典型矿床解剖和成矿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泥盆纪沉积盆地从志留纪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转化为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前陆盆地,它控制了区内早期喷流沉积的层状铅锌矿体的产出,矿体直接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以及局部伸展地段,在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原有矿体受到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影响,在褶皱转折端、层间虚脱部分和岩体附近进一步叠加成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位(热水硅质岩)+界面+圈闭构造”的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5、基于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有利的找矿地质信息,建立了以综合找矿标志为证据层的证据权模型,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铅锌矿床符合度验算(大于90%)和成矿信息预测,在区内圈出一级找矿远景区5个,二级找矿远景区6个,三级找矿远景区5个;6、在郭家沟矿区开展了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工程验证,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对矿区“界面控矿”和“褶皱转折端”的矿体定位规律的总结,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圈定了矿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岩性界面形态,在南北两边各识别出一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并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布置钻孔进行了钻探验证,在垂深350米以下发现了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床以控制Pb+Zn金属量超过300万吨,银金属量超过1000吨;
许光[10](2019)在《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对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构造改造,为多种能源的共生富集提供有利条件。三叠纪是四川盆地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重要时期,构造环境从被动大陆边缘转换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引起的沉积相变、构造改造和物源变化为油气、页岩气、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孕育了元坝气田、普光气田、农乐钾盐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等大型矿(气)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富集油气、钾盐、锂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富集煤、油气、页岩气。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时期,四川盆地东北缘处于从向北倾斜的陆架-斜坡转向北侧隆起的海相前陆的障壁岛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相为潮坪-泻湖-盐湖相等,盐类、锂矿主要富集在潮上带盐溶角砾岩以及白云岩中,油气主要富集在礁滩和粒屑滩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等有利储层中。须家河组时期,研究区处于前陆盆地陆相沉积环境,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相,煤炭主要富集在三角洲沼泽相煤层中,油气储集在河流-三角洲相的砂岩中。三叠系天然气主要赋存于三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下生上储型含油气系统的飞仙关组鲕粒滩白云岩、嘉陵江组缝隙型碳酸盐储层中,自生自储型的须家河组碎屑岩中和上生下储型的雷口坡组风化壳地层中。煤炭主要赋存于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陆相地层中。岩盐主要由固相岩盐和卤水型盐矿两种类型赋存于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中。古构造分析表明,古凹陷为成盐的有利区域,而古凸起周缘发育的礁滩相成为油气有利区。后期构造运动使得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发育滑脱层,为多种能源的共生提供条件。矿物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等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绿豆岩是钾盐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其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地区252Ma岩浆岩。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油气主要来自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烃源岩。须家河组重矿物和电子探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根据盆地周缘造山带流体的体系组成及内部的有机流体特征角度系统,研究区油气和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受控于同一造山带流体。四川盆地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构造流体分为两期,早期为主要的成矿(藏)流体,均一温度较高,晚期流体与成矿(藏)无关,均一温度较低。盐水-油气流体运移时限为晚三叠世,与印支期-燕山早期的逆冲推覆造山作用相一致,造山带流体作为载体及源区参与盆地内多种能源的物质来源、运移和储集过程。
二、南秦岭地下水铀矿床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197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秦岭地下水铀矿床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1975)(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区成矿单元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区带划分 |
2 成矿区带特征及成矿规律 |
2.1 觉罗塔格-黑鹰山Cu-Ni-Fe-Au-Ag-Mo-W-石膏-硅灰石-膨润土-煤成矿带(Ⅲ-8) |
2.2 磁海-公婆泉Fe-Cu-Au-Pb-Zn-W-Sn-Rb-V-U-磷成矿带(Ⅲ-14) |
2.3 河西走廊Fe-Mo-Ni-萤石-盐类-凹凸棒石-石油成矿带(Ⅲ-20) |
2.4 东乌珠穆沁旗-嫩江Cu-Mo-Pb-Zn-U-Au-W-Sn-Cr成矿带(Ⅲ-48) |
2.5 白乃庙-锡林郭勒Fe-Cu-Mo-Pb-Zn-U-Mn-Cr-Au-Ge-煤-天然碱-芒硝成矿带(Ⅲ-49) |
2.6 突泉-翁牛特Pb-Zn-Ag-Cu-Fe-Sn-REE成矿带(Ⅲ-50) |
2.7 阿拉善(隆起)Cu-Ni-Pt-Fe-REE-磷-石墨-芒硝-盐类成矿带(Ⅲ-18) |
2.8 华北陆块北缘东段Fe-Cu-Mo-Pb-Zn成矿带(Ⅲ-57) |
2.9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Au-Fe-Nb-REE-Cu-Pb-Zn-Ag-Ni-Pt-W-石墨-白云母成矿带(Ⅲ-58) |
2.1 0 鄂尔多斯西缘Fe-Pb-Zn-磷-石膏-芒硝成矿带(Ⅲ-59) |
2.1 1 鄂尔多斯(盆地)U-石油-天然气-煤-盐类成矿区(Ⅲ-60) |
2.1 2 山西(断隆)Fe-铝土矿-石膏-煤-煤层气成矿带(Ⅲ-61) |
2.1 3 华北盆地(断坳)石油天然气成矿带(Ⅲ-62) |
2.1 4 华北陆块南缘Au-Mo-W-Pb-Zn-Ag-Fe-Cu-U-萤石-重晶石-磷-铝土矿-耐火粘土-硫铁矿-煤成-石油-天然气成矿区(Ⅲ-63) |
2.1 5 鲁西(断隆)Fe-Cu-Au-铝土矿-煤-金刚石成矿区(Ⅲ-64) |
2.16胶东(次级隆起)Au-Fe-Mo-菱镁矿-滑石-石墨成矿带(Ⅲ-65) |
2.17东秦岭Fe-Au-Ag-Mo-Cu-Pb-Zn-Sb-非金属成矿带(Ⅲ-66) |
2.17桐柏-大别-苏鲁Au-Ag-Mo-Pb-Zn-Fe-Cu-萤石-金红石-白云母-石墨成矿带(Ⅲ-67) |
3 结论 |
(2)中国铀地球化学块体与远景区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1.1数据来源 |
1.2数据处理 |
1.3数据特征分析 |
2地球化学块体特征 |
3铀矿远景区划分 |
3.1铀矿远景区划分 |
3.2远景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4远景区潜在铀矿类型讨论 |
4.1花岗岩型铀矿远景区 |
4.2火山岩型铀矿远景区 |
4.3砂岩型铀矿远景区 |
4.4碳硅泥岩型铀矿远景区 |
5结论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定义与分类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新元古界(上部)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 研究区地层 |
3.2 研究区构造 |
3.2.1 NE-NNE向构造 |
3.2.2 SN向构造 |
3.2.3 NEE-EW向构造 |
3.2.4 NW向构造 |
3.3 研究区岩浆岩 |
3.3.1 印支期 |
3.3.2 燕山早期 |
3.3.3 燕山晚期 |
3.3.4 其他脉岩 |
3.4 矿床资源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铀矿床地质特征 |
4.1 铀资源分布与典型铀矿床概况 |
4.1.1 九龙径矿区 |
4.1.2 九曲岭矿区 |
4.1.3 九龙江矿区 |
4.1.4 石壁窝-木洞矿点 |
4.1.5 铀矿床(体)分布特征 |
4.2 铀矿化特征 |
4.2.1 铀矿石主要特征 |
4.2.2 矿物主要特征 |
4.3 产铀地质体特征 |
4.3.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4.3.2 震旦-寒武系富铀地层 |
4.3.3 蚀变花岗岩及构造岩 |
4.4 围岩蚀变特征 |
4.5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
4.5.1 石英 |
4.5.2 黑云母 |
4.5.3 绿泥石 |
4.5.4 黄铁矿 |
4.5.5 赤铁矿 |
4.5.6 萤石 |
4.6 本章小结 |
5 铀矿物特征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铀矿物特征 |
5.2 铀成矿年代研究 |
5.2.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5.2.2 数据计算方法 |
5.3 样品分析及计算结果 |
5.3.1 EMPA分析结果 |
5.3.2 LA-ICP-MS分析结果 |
5.4 沥青铀矿定年结果 |
5.5 讨论 |
5.5.1 定年方法的组合 |
5.5.2 同一铀矿体的不同成矿年龄 |
5.5.3 沥青铀矿成矿年龄地质意义 |
5.5.4 关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思考 |
5.6 本章小结 |
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
6.1 成矿流体来源 |
6.1.1 样品特征 |
6.1.2 样品分析方法 |
6.1.3 方解石C-O同位素 |
6.1.4 石英H-O同位素 |
6.1.5 黄铁矿He-Ar同位素 |
6.2 流体包裹体 |
6.2.1 样品特征 |
6.2.2 样品分析方法 |
6.2.3 岩相学特征 |
6.2.4 盐度及均一温度 |
6.2.5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
6.3 本章小结 |
7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7.1 铀成矿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
7.1.1 地层条件 |
7.1.2 导控矿断裂 |
7.1.3 多期次岩浆活跃区 |
7.1.4 铀矿化类型分布 |
7.1.5 多期次成矿 |
7.2 找矿前景分析 |
7.2.1 宏观找矿标志 |
7.2.2 微观找矿标志 |
7.3 成矿模式 |
7.4 理论研究的意义、应用与发展 |
8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黑色岩系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黑色岩系型铀资源国外研究现状 |
1.2.3 黑色岩系国内研究现状 |
1.2.4 黑色岩系型铀资源国内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主要创新成果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2 区域地层 |
2.2.3 地质构造 |
2.2.4 岩浆活动 |
3 湘西北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矿化元素组合类型划分 |
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2.1 n(SiO_2)/n(Al_2O_3)特征参数 |
3.2.2 n(Al_2O_3)/n(Al_2O_3+Fe_2O_3)特征参数 |
3.2.3 n(Si)/n(Si+Al+Fe)特征参数 |
3.2.4 T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 |
3.2.5 Mn O/TiO_2特征参数 |
3.2.6 成矿构造环境讨论 |
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1 V/(V+Ni)&Cu/Zn特征参数 |
3.3.2 V/Cr& Ni/Co特征参数 |
3.3.3 Sr/Ba&Co/Zn特征参数 |
3.3.4 δU&U-Th特征参数 |
3.3.5 Cr-Zr图解 |
3.3.6 Th-Hf-Ta图解 |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4.1 Ce异常古氧化还原条件判断 |
3.4.2 Ce异常成矿环境精细研究 |
3.4.3 Y/Ho特征参数 |
3.4.4 La/Yb-∑REE图解 |
3.4.5 Eu异常 |
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碳、氧同位素 |
4.2 钐钕同位素 |
4.3 同位素定年 |
4.3.1 U-Pb同位素定年 |
4.3.2 Sm-Nd同位素定年 |
4.3.3 成矿年代讨论 |
5 湘西北黑色岩系矿物赋存状态 |
5.1 U-V-Ni-Mo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
5.1.1 铀矿物赋存状态 |
5.1.2 多金属矿物赋存状态 |
5.1.3 矿物赋存位置 |
5.1.4 矿物组合 |
5.2 U-V-Cu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
5.2.1 铀矿物赋存状态 |
5.2.2 多金属赋存状态 |
5.2.3 矿物赋存位置及矿物组合 |
5.3 U-V型元素组合矿物赋存状态 |
5.3.1 铀多金属矿物赋存状态 |
5.3.2 钒赋存状态 |
5.3.3 矿物赋存位置及组合 |
6 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成矿作用 |
6.1 成矿地质背景 |
6.2 生物地球化学成矿作用 |
6.3 海底热水喷流成矿作用 |
6.3.1 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
6.3.2 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
6.3.3 热水喷流矿物学证据 |
6.3.4 海底喷流生物热水证据 |
6.4 有机质与铀多金属矿化间的关系 |
6.5 成矿作用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金矿床分类 |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实验方法 |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地球物理特征 |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2.6 遥感地质特征 |
2.2.7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夏家店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
3.1.5 成矿阶段 |
3.2 龙头沟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阶段 |
3.3 王家坪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成矿阶段 |
3.4 青林沟金矿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 |
3.4.5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夏家店金矿床 |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1.2 同位素特征 |
4.1.3 成矿流体来源 |
4.1.4 成矿物质来源 |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
4.1.6 小结 |
4.2 龙头沟金矿床 |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2.2 同位素特征 |
4.2.3 成矿物质来源 |
4.2.4 成矿流体来源 |
4.2.5 小结 |
4.3 王家坪金矿床 |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4.3.2 S同位素特征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3.4 小结 |
4.4 青林沟金矿床 |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2 同位素特征 |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4.5 岩浆源区 |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
4.4.7 成矿物质来源 |
4.4.8 小结 |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
5.1.1 金的迁移形式 |
5.1.2 金的沉淀机制 |
5.2 成岩成矿时代 |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5.4.1 成矿物质来源 |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
5.4.3 矿床成因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
6.1 主要成果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方法 |
1.2.2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 |
1.2.3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成矿带 |
1.2.4 南秦岭地区金、锑、汞矿床 |
1.2.5 金龙山金-锑-汞矿床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LA-MC-ICP-MS原位微区测定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介绍 |
2.1.2 样品制备 |
2.1.3 同位素比值测定和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信号强度和精度 |
2.2.2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剥蚀坑和气溶胶颗粒形貌 |
2.2.3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能量密度和剥蚀模式对硫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
2.2.4 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 |
2.2.5 使用非基体匹配校正方法分析不同基体硫化物标样的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
3.1 区域地质背景 |
3.1.1 区域构造 |
3.1.2 区域地层 |
3.1.3 区域岩浆岩 |
3.1.4 区域矿产 |
3.2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产 |
3.3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
3.3.1 赋矿地层 |
3.3.2 构造 |
3.3.3 矿体 |
3.3.4 矿石特征 |
3.3.5 围岩蚀变 |
3.3.6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3.4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地质特征 |
3.4.1 赋矿地层 |
3.4.2 构造 |
3.4.3 矿体 |
3.4.4 矿石特征 |
3.4.5 围岩蚀变 |
第四章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成因 |
4.1 样品描述 |
4.2 分析方法介绍 |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
4.2.2 硫化物微量元素原位分析方法 |
4.2.3 硫同位素SIMS分析方法 |
4.2.4 硫化物铅同位素LA-MC-ICP-MS分析方法 |
4.3 黄铁矿类型 |
4.3.1 沉积成岩期黄铁矿(Py1a和 Py1b) |
4.3.2 早期成矿阶段黄铁矿(Py2a-1、Py2a-2和Py2b) |
4.3.3 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a和 Py3b) |
4.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微量元素特征 |
4.4.2 硫同位素特征 |
4.4.3 铅同位素特征 |
4.5 矿床成因讨论 |
4.5.1 矿物交代反应控制寄主沉积岩的渗透性 |
4.5.2 流体:岩石比值控制黄铁矿结构和硫同位素变化 |
4.5.3 成矿流体特征 |
4.5.4 金的来源 |
4.5.5 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
4.6 小结 |
第五章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成因研究 |
5.1 样品描述 |
5.2 分析方法介绍 |
5.3 黄铁矿类型 |
5.4 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
5.4.1 微量元素特征 |
5.4.2 硫同位素特征 |
5.4.3 铅同位素特征 |
5.5 汞锑矿床成因讨论 |
5.5.1 成矿流体特征 |
5.5.2 成矿物质来源 |
5.6 小结 |
第六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成因联系研究 |
6.1 分析方法介绍 |
6.2 矿物包裹体特征 |
6.2.1 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
6.2.2 汞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
6.3 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 |
6.3.1 金矿化阶段 |
6.3.2 汞锑矿化阶段 |
6.4 成矿模型 |
6.5 找矿方向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7.1.1 非基体匹配校正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 |
7.1.2 赋存在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研究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鄂西北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南带 |
2.1.1 银洞沟矿床 |
2.1.2 许家坡金银矿 |
2.2 北带 |
2.2.1 佘家院子银金矿床 |
2.2.2 六斗金矿床 |
2.2.3 三天门金锑矿床 |
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1 H-O同位素特征与流体来源 |
3.2 C同位素特征与流体来源 |
3.3 S同位素特征与物质来源 |
4 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5 鄂西北银金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 |
6 结论 |
(8)格陵兰岛铀矿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格陵兰地质背景 |
2 格陵兰已探明的铀矿 |
2.1 砂岩型铀矿 |
2.2 砾岩型铀矿 |
2.3 脉型铀矿 |
2.4 侵入岩型铀矿 |
2.5 火山岩型铀矿 |
2.6 交代岩型铀矿 |
3 中国铀矿床 |
3.1 中国主要的铀矿床类型 |
3.2 格陵兰铀矿与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对比 |
4 格陵兰岛铀矿资源潜力评价 |
5 格陵兰铀矿的可利用性评价 |
6 结论 |
(9)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沉积岩型Pb-Zn矿床 |
1.3.2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5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
2.1 造山带内部结构及构造演化 |
2.2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性质 |
2.3 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动力学环境 |
第三章 西成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赋矿地层 |
3.2 矿田构造 |
3.3 岩浆活动 |
3.4 变质特征 |
3.5 地球物理特征 |
3.6 化探异常特征 |
3.7 西成矿田矿床分布特征 |
第四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 郭家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赋矿层位 |
4.1.2 矿区构造 |
4.1.3 矿体特征 |
4.1.4 矿石特征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2 洛坝铅锌矿床 |
4.2.1 赋矿地层 |
4.2.2 矿区构造 |
4.2.3 矿体特征 |
4.2.4 矿石特征 |
4.2.5 围岩蚀变 |
4.2.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3 水贯子铅锌矿床 |
4.3.1 赋矿地层 |
4.3.2 矿区构造 |
4.3.3 矿区岩浆岩 |
4.3.4 矿体特征 |
4.3.5 矿石特征 |
4.3.6 围岩蚀变 |
4.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4 西成铅锌矿田铅锌成矿特征 |
第五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5.1.1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
5.1.2 郭家沟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3 洛坝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4 水贯子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估算 |
5.1.6 流体成分、fo2逸度以及p H、Eh值 |
5.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
5.2.2 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
5.2.3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 |
5.2.4 热液碳酸盐矿物C、O、Sr同位素特征 |
5.3 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5.4 西成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第六章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 |
6.1 样品及分析流程 |
6.2 泥盆系西汉水群碎屑沉积岩岩相学特征 |
6.2.1 安家岔组 |
6.2.2 西汉水组 |
6.2.3 洞山组 |
6.3 西汉水群变沉积岩岩石化学特征 |
6.4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 |
6.4.1 安家岔组ZK772711 样品 |
6.4.2 安家岔组ZK232 样品 |
6.4.3 西汉水组样品B01 |
6.4.4 西汉水组B02 |
6.4.5 洞山组B03样品 |
6.5 西成矿田泥盆系碎屑锆石源区特征 |
6.5.1 安家岔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2 西汉水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3 洞山组碎屑锆石源区 |
6.6 西秦岭碎屑源区对比与泥盆纪盆地格局 |
6.6.1 商丹洋盆闭合时间 |
6.6.2 沉积盆地性质 |
第七章 西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 |
7.1 泥盆系沉积盆地对铅锌成矿控制 |
7.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对成矿影响 |
7.3 界面控矿特点与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 |
7.3.1 西成矿田界面控矿特点 |
7.3.2 矿区尺度铅锌找矿模型 |
第八章 基于GIS西成矿田铅锌成矿预测 |
8.1 地球物理场与矿床分布 |
8.2 地层-岩性含矿性 |
8.2.1 含矿地层分析 |
8.2.2 含矿岩性分析 |
8.3 构造及岩性接触带控矿作用 |
8.4 地质找矿标志量化提取 |
8.4.1 基于GIS的点元信息提取 |
8.4.2 面元信息提取 |
8.4.3 线元体信息提取及其意义 |
8.5 土壤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
8.6 找矿标志 |
8.7 证据权模型与成矿预测 |
8.7.1 证据权模型与方法 |
8.7.2 证据权预测结果与评价 |
8.8 小结 |
第九章 郭家沟矿区矿体定位预测实践 |
9.1 物探方法选择及依据 |
9.1.1 电磁测深法 |
9.1.2 方法可行性 |
9.2 物探结果与钻探验证 |
9.2.1 EH4测深结果 |
9.2.2 钻探验证情况 |
第十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10)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技术思路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演化概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3 断裂特征 |
2.4 古地理环境 |
2.5 古气候环境 |
2.6 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特征 |
第3章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试方法 |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 测试分析与处理方法 |
第4章 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沉积响应 |
4.1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
4.2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
4.3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
4.4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
4.5 沉积演化 |
第5章 构造体制转变中成矿物质来源变化 |
5.1 碎屑组分特征 |
5.2 砾岩沉积特征 |
5.3 古水流方向 |
5.4 重矿物变化特征 |
5.5 绿豆岩 |
第6章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多种能源和矿产成矿特征 |
6.1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天然气藏成藏特征 |
6.2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煤系成藏特征与聚煤规律 |
6.3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盐类矿产成矿规律 |
6.4 沉积环境对多种能源矿产的制约 |
6.5 油气、煤炭和卤水等成矿物质来源 |
6.6 小结 |
第7章 构造体制转换对多种能源矿产制约 |
7.1 构造环境转变控制矿产资源纵向分布 |
7.2 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地质流体作用 |
7.3 构造流体对多种能源矿产成矿控制 |
7.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南秦岭地下水铀矿床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1975)(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区成矿单元划分[J]. 李俊建,彭翼,张彤,宋立军,倪振平,周继华,白立兵,郭国海,党智财. 华北地质, 2021(03)
- [2]中国铀地球化学块体与远景区划分[J]. 徐善法,王学求,张必敏,王玮,迟清华,周建,严桃桃. 地球学报, 2020(06)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D]. 陈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4]湘西北黑色岩系铀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D]. 王健.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5]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6]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D]. 付佳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鄂西北地区银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J]. 岳素伟,邓小华. 地学前缘, 2019(05)
- [8]格陵兰岛铀矿资源潜力评价[J]. 权晓莹,刘春花,赵元艺. 地质通报, 2019(06)
- [9]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D]. 张世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D]. 许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